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简·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简·爱》读后感10篇

2018-08-16 04: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简·爱》读后感10篇

  《简·爱》是一本由夏洛蒂·勃朗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简·爱》读后感(一):作者原序:自诩为正义并不等同于信仰

  作者原序   《简·爱》第一版不必有序言,所以我没有写。第二版付梓前,需要致上谢意,并做多方面说明。   我要向以下三方致谢:   感谢读者用宽容耳朵倾听了一个并非惊天动地、尽可能谦卑故事。   感谢报纸杂志为一个怀有写作梦想名不见经传作家提供了公允的评论空间,让大家诚恳畅所欲言。   感谢我的出版商以其务实开明态度,向一个默默无闻、无人推荐的作者提供了机智强有力的帮助。   对我而言,报纸杂志和公众读者是笼统的,所以我只能笼统地致谢,但我的出版商是明确的个体,一些慷慨鼓励我的评论家们也是如此,只有宽宏高尚大度人才知道如何鼓励一个力争上游的陌生人。对于他们,亦即我的出版商和那几位评论家,我要诚挚地献上谢意:先生们,由衷地感谢你们。   感谢过提携、赞许过我的诸位之后,我还要对另一群人说几句:就我所知,人数并不多,却也不容忽视。我指的是那些大惊小怪吹毛求疵的人,他们质疑《简·爱》这类小说的指向性,因为在他们眼里,与众不同意味着不正确;只要他们听到有人批判偏执”这万恶之母,就认定那是在污蔑虔诚的信仰,亵渎上帝人间的威信。对于这些质疑者,我要指出一些显而易见区别提醒他们认识到一些简单明了事实。   习俗并不等同于道德。自诩为正义并不等同于信仰。抨击前者未必要诋毁后者。揭下法利赛人的面具,并不意味着将亵渎的手伸向耶稣的荆冠。   上述这两种事、两类做法是截然相反的,其迥异不亚于善恶之别,人们习惯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它们不应该被混淆。我们不该错把外在表象误认为真相,不能用那些只为了取悦、抬高少数人的狭隘世俗教条取代基督的救世信念。容我再重申一遍,这两者截然不同黑白分明地划出清楚界线是件好事,而非坏事。   世人或许不乐于见到这些概念区分泾渭分明,因为大家已习惯将它们混为一谈,觉得这样很方便:把外在假象视为真正的价值,看到洁白的墙壁就认定那是清静的圣坛。世人可能会痛恨那个勇于深入坟墓,掘出墓穴里的遗骸,胆敢探究,剥掉表层的镀金,揭露出下面黄铜本质的人。世人虽然会憎恶那个人,却也受惠于他。   亚哈王不喜欢米该雅,因为米该雅从未向他预言好事,言必称灾祸。也许,那个善于谄媚的基纳拿的儿子更能讨亚哈王的欢心,但是,倘若亚哈王能够拒绝听信谗言,广纳逆耳忠言,也许他就能逃过死劫。   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这么一位先生,他不会奉承、投他人所好。在我心目中,他来到社会上的大人物面前,正如音拉之子米该雅走到犹大及以色列诸王的面前,同样坦白地说出深切真理,同样说出攸关性命先知伟大言语,同样表现无畏胆识。这位创作名利场》的讽刺作家,是否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这点我无从确知。但是我想,那些被他投以讥讽的火药、遭受他闪电谴责的人们中间如有人能及时接纳忠告,他们与其后世子孙或许能逃脱基列的拉末城外的那种噩运。   为何我要提及这位先生?读者啊,我要提到他,因为我在他身上见识到了一种智慧:比他同时代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都更深刻、更独特;也因为我视他为当今领先于世的改革先驱:堪称旨在拨乱反正、重整秩序的改革人士领袖;更因为我认为,至今还没有哪位评论他作品的人士找到了最适当、最贴切词汇来形容他,来切实刻画他的才华。他们说他就像十八世纪的讽刺作家菲尔丁,他们谈到了他的机智、幽默喜剧功力。他与菲尔丁的差别就像老鹰之于秃鹰:菲尔丁会扑向腐尸,但萨克雷从来不这样做。萨克雷的机智是巧妙的,他的幽默有趣的,然而,相较于他真正的才华,机智和幽默不过就像是轻轻掠过夏日云端边缘的零星闪电,而非深藏在云团深处的夺命电光。最后,我之所以提到萨克雷先生,是因为——倘若他愿意接受陌生人的献词——我愿将第二版《简·爱》题献给他。   科勒·贝尔   一八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简·爱》读后感(二):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记得第一次看《简爱》是上初中时候大概是没有兴致完全本。不过最感慨的还是简爱幼年时候的经历……遭遇他人的冷暴力和诋毁,心灵却没有被逆境摧残,反而越来越强大,经历种种磨难,她终于找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这样的剧情,屡屡受挫又忽然峰回路转,最是读者喜闻乐见的,特别是在年纪尚幼的时候。至于《简爱》真正的含义,在那个年龄段,总是似懂非懂的。

  再看《简爱》,我才更深层次感受到了简爱的“固执”和“抗争”。她瘦小,长得不漂亮个性不可爱,是寄人篱下,也努力维持自己的那一股子倔强任性,很显然,那就是自尊。她明白,一再的接受无故的谩骂和打击,只能让自己成为更加懦弱的人,所以她才终于反抗了自己的表哥结果却是被舅妈拉进小红房子……这样的情景忽然把我拉回到年幼时代,不断“抵抗”自己认为“错”的东西,和母亲斗嘴,然后她气得把我关进厕所,问我知道错了没有?我恰恰死不认错。而今再看简爱的童年时,竟然会回想起,我们年幼时的那股倔强。

  自然,简爱那忧伤的童年时代不应该和我们过往的某些任性相提并论。我也只能试想那般处境,寄人篱下的小简爱总是被教导安分守己,讨好主人,为这样的世俗世情牵绊。但她不甘心的以为,身世悲凉不是自己造成的,童年悲惨也不是自己带来的,如果连她拒绝被人打骂的自我保护能力都不能有,那终究不公平

成长

  这部小说自然不仅仅是讲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故事,也不单单是一个人想要摆脱掉自己所遭受过的不平等待遇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其中不能忽视掉的是,一个女孩懵懂成熟的成长过程。此版本封底有类型标题,“女性成长小说”,特别的醒目,让我重新审视到“成长”于这本书里的意义

  在我感受里,简爱始终是这样一个人:倔强勇敢高傲灵魂自由,又敏感自卑……也和大多人一样,不单单是渴望表达更加希望被理解。再骄傲淡定的简爱在面对残酷现实淡漠人情时,内心总是崩溃的,耿耿于怀,并为之感受到深深苦恼甚至是绝望。当舅妈家除了贝茜没人喜欢她时,当布罗克先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诬陷羞辱她时,当气愤罗切斯特先生的试探而手足无措时……想来,谁不想要和身边的人事和平相处,谁不想要得到长久稳定爱情……又有谁想要被很多人误会呢?其实不管对方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所以,我眼中的简爱多少都矛盾,一边想要反抗这世间不公平,一边又很是害怕自己不被世人所喜欢。那个时候,小女孩的内心并没有那么成熟和坚强,反抗只是面向那些对自己不够好的人,所谓正义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人事态度,简爱的态度很纯粹直接,对恶人要治,对善人要喜欢。而对那些陌生人,就是怀揣着善意向往那世间最美好感情。让我不由回想少年时候的性格爱憎分明得很相似,也怕因一点小事情而遭遇新感情上的患得患失。比如流言蜚语,让陌生人也失去和自己变熟悉契机,这是最容易让人受挫的。

  而什么会带来成长呢?时间流逝之后的察觉,一瞬间的恍然大悟;也可能是因为重大事件的发生重要人物出现……离开姑母家,在学校简爱为被所有人误会和疏远所惆怅苦痛时,她有了海伦的陪伴。她的出现,教会简爱宽容和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人不能做到事事完美,人也不能被其他人看穿灵魂的所有,只要问心无愧,就能够拥有朋友

  我想海伦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出现在简爱的生命里的,她教会了简爱用更加淡然平和心态去面对烦躁情绪复杂的世情。简爱认识海伦是幸运的,也是必然的。

  小时候的简,任性敏感,总不屑一顾人性丑陋,勇敢表达自己,时常会言辞激动,却一再被打击到,还不懂世情的复杂,常觉得受挫感强烈……经过越来越多的事情发生以及后续思考,简变得越来越宽容和温和

  我始终欣赏她的果断、勇敢以及理智对待一切都坦诚的态度,有缺点弱点,经历过内心的反复矛盾挣扎。细想,这不就是人性里的复杂无常吗?简在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和对于世事看法的那些瞬间,都是动人的。渐渐,她也因觉醒抗争而得到了自我整理和成长的机会

  这本书虽说是简爱的成长,也是人类普遍心理成长——先是不谙世事,再受到重击和提点,随后心智越来越成熟,有人渐而往更好的自己靠近。

自卑与心灵自由

  在第二版的序言里,夏洛蒂提到,世人面对世事的看法都不是泾渭分明的,他们乐于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其中有取悦的成分,有随波逐流意思。就好像书里存在过的那些:简爱被校长责骂之后,所有人都没有胆量安慰她,反而是漠不关心的疏远;舅妈家的下人们一次次劝导简爱要对主人言听计从,即便她们同情简爱的遭遇……要说到,伯莎与罗切斯特的这场无奈的不情不愿的悲惨婚姻更是对人们攀名附利取悦上等人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这也恰恰让我发觉,简爱的骄傲和自尊并不是由于自信,却因自感卑微不知所措,是对前路带着莫大的希望,在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没有好的出生,没有好的身份背景,没有钱财,再努力也不能一步登天到某个新起点,自我虚构优越感只能在一步步加深对于那些美丽人生羡慕。正是这种带着现实意味的无望感,让她在被校长排挤时面临孤独惊慌失措,也让她和心爱的人之间有着巨大鸿沟

  因为简的性格里的狠狠倔强和自卑,她会下意识的想到自己的不足拉大心里的不安一面知晓一切都不是自己造就的,人嘛问心无愧就好,通过努力或抗争也可能会有想要的结果,一面却极度害怕事与愿违后的难堪,想要解释或表达。矛盾的态度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

  书的最后,继承叔叔遗产的简重新找回残疾的罗切斯特先生,他的庄园已经不复往日的光景。仿佛拥有财富的简爱和落魄的罗切斯特先生更加相配,故事在这样不完美的完美中结束了。夏洛蒂必然是要如此安排的,这是较为完美的结局,也是靠近现实的结局。

  稍稍琢磨后,我想承认,对于良好的婚姻而言,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也不仅仅是在夏洛蒂写《简爱》的时代背景下,只不过这本小说多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要问题)。私以为,对不对等到底是来自人心理的感受,而只有真正的平等才会得到自我满足,是一种毫无偏差的平等,由心灵和外在的因素一同决定

  就这个话题,我也想重温《简爱》里的那段很重要的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听说,曾有无数女孩从中获取了力量

  夏洛蒂不仅仅是在表达“不对等”爱情的艰难,让我感动的是那更深层次的涵义。希望能祈求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无障碍才能得到心灵的更多自由和独立,人生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简·爱》读后感(三):150年后,我们依然在谈论什么是自由?

  很多人会认为《简·爱》是一部爱情小说,可是它已诞生了150多年,至今被读者列在人生必读之位,这就不能仅仅是用爱情小说来定义得了的了。《简·爱》还是一部女性成长史和自我抗争史。其实有关本书的读后感和评论已有太多太多,对各个时期的读者影响颇大。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作为一种信仰存在着,这信仰便是爱与自由。

  此次让作家榜的版本一眼吸引,清爽淡雅封面景色强势烘托出行走中的红火色的女性身姿,小清晰外表的同时藏着火一样的灵魂。算是我见过的版本中最贴合简爱这个人物的,一下就能进入女主瘦小、白皙可内心坚固如铁的形象里去。

  简爱失去父母后寄居舅母家,受尽排挤和欺负,十岁那年,在表兄又一次欺辱下痛扁了回去,于是送往寄宿学校,在那里承受饥饿、暴力、疾病和死亡。十八岁之前,简爱像只囚困牢笼备受欺凌的鸟,奄奄一息意志顽固忍耐为了生存,坚持为了飞翔,她渴望自由,从精神上与世界的不公进行抗争。简爱的反抗源于对社会环境不满,也是出于人性中不可磨灭的对自由的向往。

  因时代的特殊性,贵族社会的十八世纪,充满强权压迫,女性歧视现象。书中,你能听见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故事里女主角简爱的呼吸,一种被压迫的气喘吁吁的呼吸,属于那个时代的妇女的呼吸。也看得到最直接地对抗,强而有力,如刀一般锐利。简爱这个人物,追求精神上的纯粹和极致,追求一种绝对的永不妥协。她在那个时代是最勇敢的战士,也是150多年来所有人心中最独立的女性模板。

  简爱离开寄宿学校后去了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在这里她遇到了并爱上了庄园主人罗切斯特。之后情节简直就像我们现代的言情小说,男主多金、性格阴郁,古怪暴虐却深情,年龄比女主大近二十岁,却无妨他的英姿挺拔。只是相较泛滥的言情,《简·爱》更有一个明确的需求,男女主们需要价值观相似的精神伴侣,可以没有钱,没有身份地位,但必须有挣脱旧习俗的勇气和追求自由的意志力。某种程度,简爱的完整是由罗切斯特成就的。

  这部作品被谈论最多的是女主角,她刚强、独立、自由的形象根深蒂固,她用理想的形象获得了爱情,可是倘若换一个陈腐、愚昧、丑陋肥壮的、匍匐在阶级和财富的裤腿下的男人,都不会萌生一屡爱情之火,也不会有简的完满结局。罗切斯特本性是叛逆的,年少的他和简爱一样,无忧无虑,随心自由,不为世俗诱惑所动。现实是如他说的:“是环境而非天性,让我变成一个平凡无奇的罪人,像那些一无是处的富人一样,浸淫在贫瘠而琐碎的放荡生活中。”所以当简说:“傲慢无礼,所有生而自由的人都不愿屈从的,哪怕是为了赚取薪水。”如此反对他以主人权威的架势对话时,他是赞赏和钦羡的。两个人之间发生恰到好处的情感共鸣,就势必要促成他们的爱情。

  然而文学作品里的爱,都不会一帆风顺。就算脱离阶级地位的禁锢,遵循内心选择,还有其他一些不可知的原由来撕裂爱。对于简爱来说,罗切斯特一直掩藏的秘密是个定时炸弹,就在结婚当天,她得知自己嫁的男人是已婚人士,欺骗的痛苦和不道德的痛苦合并成不能承受的痛苦,是无视“疯人妻子”的存在,留下来为爱甘当“情妇”?还是就此了结,离开,保留自尊忍痛割爱?这时候的简爱,对峙的不再是外界的捆绑,而是发生在自己内心的抵死较量。她追寻自由,终于拥有一段没有枷锁的恋爱,她追寻自由,又茫然失措,自由是随心所欲想我所想,亦或是一种理性的克制?她在何为自由的探索道路上摇摆和迷茫了。但她最后选择离开,辨认出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爱与自由。

  《简·爱》是一部带点自传性的长篇小说,一部分情节取材于作者夏洛蒂的成长经历,而夏洛蒂的女权主义也出现在书里大段对白中,它们展露出女性愤然反抗的姿态。在人人都视钱为真理的时代,在以身份、阶级、财产为婚姻考量基础的情况下,简拒绝罗切斯特的财产馈赠,拒绝昂贵的珠宝首饰,一方面是反对用物质来彰显爱情,另一方面是对纯粹的精神爱情的坚守。

  假若放到现在去评价简的言论和姿态,会显得过于刚硬,缺少一丝人性里柔美的特点。如今我们已经开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对待物质条件更新了新的认识,但对物质的诱惑越来越超出底线无法克制。毫无疑问,简是文学史上标志性的存在,她代表女性的觉醒意识,更见证了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的改革与创新。她本身自带影像,呈现出人类长久以来的生活变迁史,人们如何与时代抗争,如何与自我抗争,如何抵挡诱惑,又如何辨别自由与获得幸福。

  简要的爱与自由,是没有牺牲的平等生活。她的自由不是放纵,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为了物质牺牲爱情,不是以爱之名枉顾法律道德。尽管《简·爱》诞生已久,它的精神内核亘古不朽。因为150年后,我们依然在追求这样的平等生活而不尽如人意。

  《简·爱》读后感(四):当你正视爱情,爱情才会正视于你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首先它需要满足于大众读者的原始期待,在合该起承转合的关口描绘地漂亮舒服,如果再能够在意料之外的地方添加上反“经典”的非庄重,就像《百年孤独》中诸多限制级cult片演示,将这种隆重的“权威性”拉下马来让读者先一步获得一种阅读的饱腹感,当然会更加历久弥新。

  《简·爱》呢,大概是占齐的后一条,让懵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足够在经典作品中找齐了言情的戏码,过足戏瘾的另一面体会一把高级的创作技巧,别人读霸道总裁大女主,你读《简爱》和《飘》,爽快劲丝毫不跌的情况之下同时也少不了反思和自我提炼,读者们又怎么会不快活。而同时,“勃朗特三姐妹”的传奇故事加持,在书外的世界依旧精彩纷呈。

  我偏爱于收集名著的新版本,撇开更贴近当下生活的翻译节奏,更满足我集书的另类癖好不谈,译者于是老师为本书献上了我所需要新鲜感,同时也在自序中聊起指摘《简爱》三观不正的质疑声,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足够让我们为此掰扯几个世纪。

  “三观”?这是个近些年来越来越普及化的时髦词,普及的另一个坏处就在于连“时髦”本身都不像是个时髦词了。我们喜欢把自己的情绪、偏好、选择、道德观念安置在他人身上,来获取理解或者批判。这一点上并无大碍,毕竟我们需要在群体生活里找到符合自我倾向的聚合,而越来越细化的三观问题当然是区别“敌我”最好的切口。

  但,把三观代入“文学”领域,来强制界定一种政治正确,且不提合不合法,但至少是不合乎人情的。“包容性”是社会成熟化的产物,仅就同理心而言,盲目的批判是否有助于我们获得一个完全洁净无菌的文学世界呢?

  当然,这仅仅只是认同角度,如果上升到文学批评上来说,似乎三观上的“合理”批判也是有理有据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英国病人》享受到了来自网民朋友们窥探私人生活所产生的愤慨和鄙视; 《包法利夫人》同样被当做“一个爱慕虚荣的白穷美被无情抛弃”的黑鸡汤故事; 同样受到严苛审视的,还有《安娜·卡列尼娜》——荡妇立牌坊。

  不用提之前,在与朋友聊起茨威格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把一个少女的熊熊爱恋当做是不自爱的问题少女典型。更有甚者,在一个论坛发言中看到有人声称“ 以后生了孩子,坚决不让他(她)看世界名著,尤其是讲爱情的”。不认同的爱情观=带坏小孩子?

  那么同等标准下研究《简爱》则不难同样得出——一个矫情少女攀附豪门的大女主的爽文老套路。但就像他们看不到茨威格提起少女爱情时将自我选择的女权观念抛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简贯穿始终的骄傲独立以及超越年岁的理智,才是整个故事的灵魂所在。勃朗特想要打造的并不是一个灰姑娘奇遇记,而是打破阶级观念所营造出的个人努力得以报偿的永恒价值讨论。区别于丑小鸭本质上就是天鹅的“丧”背景,简的自强和勇猛,和通过一系列人性合理变化所缔造出的非巧合成功结局,才是更值得我们从爱情中看到的本质。

  粗暴的理解与浓缩的剧情梗概,通常能够将这种建立在道德品质上的论点解释出了几分道理,但细究下来,这种因小失大的片面解读,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追逐本质的初心。试着坦然接受个体的自由,再去包容群体的自由,达到共鸣性阅读之后,再去深聊起本质,才不会本末倒置。

  就像我们看到的简,她生机勃勃的个性是对于旧时代阶级立场的一种完美对抗,而其所经历的选择,包括她对于财富和外貌的坦诚;第一次婚姻的破灭;以及第二次婚姻的“对等”等等。爱情的圆满所依仗的不仅仅是结局的圆满,更是贴合主角实际性格特征,以及依托现实价值所带来的被认可,即《简爱》中崇高并不是因为爱情本身是崇高的,而是简的伟大奠定了她所拥有的爱情必然崇高。

  这也是我们判断一部文学是否称为经典的标准。如果罗切斯特没瞎,罗切斯特夫人没死,那么简依然会毅然决然得离开罗切斯特。这是源自于她所经历的一切共同打造的自尊,简对生命的热忱以及爱情中的独立向我们证明了,爱情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尊重秩序并且善待自己,面对爱情保证着一以贯之的笃定。那么最终的选择为何,并不是我们有资格拷问和苛责的,因为他们值得这一切。

  喜欢一个人,伶仃清脆,仿佛把灵魂抛向天空上,低进尘埃里。但婚姻,是不委曲求全,不做南辕北辙的事,不鼓励任意一方的彻底付出,保持自我的独立,向对方证明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那么1+1才会有大于2的意义。

  《简·爱》读后感(五):有些流行小说,一直流行到它们成了经典

  在前一段时间,我看到好多友邻都在探讨国内外名著的“三观”问题,当我看到这一话题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简·爱》这部小说肯定会中枪,点开相关的帖子和话题一看,《简·爱》的“三观”讨论果然名列前茅。

  比如“绿茶女主套路渣男一般的高帅富男主”、“原配家属大闹小三和渣男婚礼”、“女主祸害备胎多年后又回到渣男怀抱”……

  其实说起来我本人看《简·爱》的时间还是蛮早的,因为高中时与一个文青范儿的女同学一直关系暧昧,为了和她保持共同的话题,所以读了大量女性向的文学作品,而我当时读的第一本就是《简·爱》,也算是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因为在此之前,我眼中的世界名著都是《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那种由大文豪倾尽多年心血,写出来就是为了流芳百世的。然而事实上,许多名著的作者在最初写下它时,心态与今天的公众号作者并没啥不同,只是单纯的写一部销量高的流行小说,只不过让他们稍微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作品一流行就是几百年,于是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名著”,而《简·爱》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本近两百年前的流行小说,《简·爱》的许多情节今天看来依然很抓眼球,但无数人称其为一部伟大的作品,绝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灰姑娘与霸道总裁的虐恋爱情。书中除了偶尔出现今天看来略狗血的剧情外,我们看到是十八世纪那个以“优雅”著称的贵族社会中,一个底层女性面对强权压迫、性别歧视时所展现的坚强与独立,为了这份独立性,哪怕是面对自己的真爱以及财产都绝不妥协,这一点上老实说直到今天都值得很多人去学习了。

  就在我这几天查看本书的相关资料时,正巧知道我的朋友在做《简·爱》的两百周年典藏版,当我看到它的封面后,就立即决定施展自己厚脸皮的精神,从朋友那里要来一本——这么多年过去,终于有一版的《简·爱》不再使用那种寡淡的风格做封面,而是选择一位风格明显契合女主的大红裙子女性作为封面。

  我拆下塑封翻开书的扉页后,一张明信片一样的东西掉了下来,当我翻到背面后,原来是书中简写给罗切斯特诀别信

  明信片本身是用英文写的,把它翻译过来就是: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很多标榜自己“三观”正的人,对男女平等的认识,可能还没150年前简的水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