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被读后感10篇
《棉被》是一本由(日)田山花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棉被》读后感(一):然後你就懺悔
用當下的眼光與見識去閱讀并評論百餘年前的文字,有些仍然需要仰視,有些則是為了瞭解流派的起承,田山花袋的《棉被》即屬於後者。有大量的屠格涅夫的影子。理想往往敗給現實,芳子最後的侯文中“每當立於窗前。。。先生之身影今猶歷歷在目。。。。”云云,難免也是竹中時雄先生的意淫罷了,更比出竹中一堆霍普特曼之下的小來,較之最後棉被一段更為震撼。
《棉被》读后感(二):男人們
男人们总是花心的,不过他们总找得到借口敷衍自己,同时也敷衍别人。至于是抗争到底保护自己的“二次婚姻”,还是与现任妻子得过且过,那就要看各人的性格了…女同胞们还是要无息止地努力的,至少在丈夫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能跟得上他的脚步。这样他才会真正尊重你、爱慕你、珍惜你….
《棉被》读后感(三):Japan
昂 小说家都是把自己的故事改了又改生动形象……大概讲了一个老师和女学生的故事,在我心里日本女生一直都弱弱的,哪怕是在那个年代显得很前沿很激进的她也是听命于老师家长,当然作为南方成都姑娘的我,内心是很野的,这种顺从别人的事我大概只有脾气好才会这样做吧……大多的时候还是喜欢做自己,比较……怂……从心follow your heart……当然有时候太真性情了就是任性就是做作,所以还是要听话,懂事才能走得远走得快
想看这本书还是因为乃木坂浪漫的介绍……不知为何视频貌似找不到了
这书对隐秘情感的描写真是动人啊,固然不是什么过于高深的隐秘,但作者以一种“怜”的笔触写出来,不禁让人叹息。教师时雄对学生芳子的爱恋,混同了对过往的追寻,对性的渴求,为人师的责任感,对自我被认可的希求,最终使时雄做出了多种动机驱使下的行为——他的潜意识与隐秘情感迫使他破坏了芳子与田中的爱情。人是抵挡不住自己潜意识的力量的,而时雄对芳子隐秘的占有欲,最终也压倒了为人师的为弟子感情着想的责任感,假借负责任之名,拆开了年轻的情侣。
最终,他得到的是对潜在竞争对手田中的最终“胜利”,尽管这是个不折不扣的皮洛士的胜利,而失去的则是女学生芳子,同样失去的还有他试图对青春作出的挽留。时雄趴在芳子用过的棉被上放声大哭——看似卑劣龌龊,但这种占有欲,尤其是能够给人带来近乎重生的认可感与热情注入的占有欲,或许是每个世人都难以克服的。
《棉被》读后感(五):superfluous man
私小说,私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我”,中文也称“自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把自己的心境完全的暴露出来。本篇被认为是日本第一部私小说,对日本现代文学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年并不很得志的文学知识份子厌倦家庭和生活,偷偷迷恋上自己的时髦的学生,在得知女学生有年轻男朋友时,懊恼、痛苦、妒忌让他愤怒,叫来女方家长拆散了这一对。女学生被父亲带走后,他盖上学生的棉被,嗅着学生的芳香味道,埋头痛哭。
我觉得压抑的时雄并不是为芳子而哭,他痛哭的是他失去的“被认同感”,社会造就他压抑自己的性格,文学又让他思绪敏感,文学上不得志,妻子为了孩子活着,(丈夫被孩子夺走了妻子,又被妻子抢走了孩子),仰慕自己的女学生这一精神寄托又离开,他又感觉自己是superfluous man了。
下个精神寄托一出现,他就会活过来,没出现,他也会活下去的。
.
《棉被》读后感(六):我是否也会在35岁之时这般虚无与矛盾。
一眨眼便可看完的小说。
书中描述着男主人公对平凡生活的厌恶、对被孩子夺走了妻子的寂寞的日子感到虚无。
书中不止一次的说道“35岁”,这个尴尬矛盾的年纪。对结婚的不确定不肯定,对妻子不时髦的瞧不起,对自己的文学作品妻子不关注的怨恨。
直至,年轻女学生的到来被打破,从此生活变得越发矛盾....
这样的小事,或许只有在日本小说中才能这样娓娓道来。
上班以来,读的书越来越浅,越来越简单....35岁之时,我是否也会寂寞的要疯掉?
《棉被》读后感(七):一场不堪的情事
很早以前就知道《棉被》是私小说的代表作,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中译版本。这次借到书,意外的是很薄的一本,一会儿就读完了。既然是奉为了代表作,具有了文学史的地位,那就没有了好和不好的区别,只有怎么阐释的区别了。
时雄对芳子的爱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中年男人对于年轻女子的爱与冲动,对于我完全理解不来。虽然可以条分缕析的说,是年轻女子的美好的肉体,她身上的青春的气息,和妻子完全不同的开放的思想,对于自己的崇拜等等造成了这种冲动,加之中年的寂寞与空虚等。但是看到时雄郁闷的喝醉酒躺在肮脏的厕所里的时候,我感受到的只有狼狈与不堪。
仔细想想这是一个三角恋情的故事,相貌平平的田中和中年作家时雄对于芳子都有着爱慕之情,只不过田中的爱是少男少女的爱,盲目愚蠢一往直前又容易退缩,中年作家的爱是关怀性的,也是基于自身的需求性的。作家一直苦心维护着一种监护人的形象,最终这种温情的监护人的形象还是被对于田中的妒忌给打破了,和芳子的父亲一起坐着黄包车前往火车站时,他的心中未必是没有一种战胜的田中的自得。得知芳子已经不是处女以后,时雄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既然这样也就再没有监护芳子的必要了。思想开放的新女性哟。
完全没有从时代背景,日本自然主义,后世影响这样的角度去写评论,那样又是另外一种角度。
昨天微信上面推荐了《情人》,王小波曾经写过书评,里面说到过,自己喜欢的小说,是能解决自己一些疑惑的。刚翻开《棉被》的第一章,我就知道,这本书一定会被我好好珍藏。
三十五六的时雄,重复在每日单调的生活和工作中,他郁闷之极,内心极度压抑,他渴望有一些释放。当年轻貌美、思想前卫、喜欢文学的芳子出现后,他仿佛看到了晴天。自己的妻子-一个除了温顺和贞洁一无所有的可怜人,在他看来,与自己的思想差距太大,远远满足不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而他也知道,曾经,自己的妻子也是他炽烈追求而来。那到底是什么,让她再也看不惯梳着椭圆形发髻的妻子呢?岁月的流逝!让人除了空虚和无望,看不到任何前景。
看到房子,时雄仿佛年轻了,有激情了,与芳子的暧昧,更让他兴奋。但他还是个相对理智的人,知道自己已有妻儿,并且作为芳子的老师,他不可以做出越轨之事。只能在私下里自我意淫,幻想着和芳子一起缠绵,又或者幻想着妻子离世,自己与芳子皆为夫妻。当芳子交男朋友时,男人强力的占有欲及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冲击,他在一个涡旋里盘旋,关于田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也会让他醋意大发,他更在意的时芳子有没有失去贞洁。最终,时雄为了阻止田中和芳子,他让芳子的父亲接芳子回家。芳子走后,时雄的无奈及泪水,又让人觉得可怜。
我们不能说时雄龌龊,也不能怪芳子太招摇。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梦,大家进来,只要各自活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即可。对于时雄,30多岁的男人,娶妻生子之后,百无聊赖,也许只是找一个精神寄托来排遣自己的抑郁,并不见得他有多爱芳子。时雄是孤独的,他在试图挣脱自我,却发现现实的束缚太多,让自己无法自由。人类,好可悲。
在时间里,每个人都是过客,时间毫不客气的肆意前进,根本不管我们有没有适应这个节奏。随着时间,我们慢慢习惯了生活,也习惯了一些人;可随着时间继续前行,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毫无生气。如何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让自己感受到不一样的自己,或许是我们真正该要做的。上学,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大家好像是沿着某条既定的路标在前行,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探索新的路途。出于对未知的害怕也好,怕离开人群找不到归属也好,总之,我们变得很保守,很懒惰。最终,我们还是厌倦了那千篇一律的生活。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放下了自己内心的结,也懂得了原谅他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人人都有弱点。当初信誓旦旦爱你的人,反过头来却又伤害了你,也许并不是他得本意,只是他无法控制的进入了另外一个生活模式。在另外一个模式里,他自己是快乐的。
想起孟非在《非常勿扰》里总结的一些话:人总是有弱点的(移情别恋),我们要努力的去避免这些弱点;但是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尽量不去伤害别人;当伤害已经造成时,要把这种伤害降到最低。
《棉被》读后感(九):棉被已旧,余香尚存
想要理解《棉被》这部小说,第一步应该搞清楚“私小说”的定义。我的理解是,“私小说”是“自然主义”在日本的一种延伸,它继承了“自然主义”还原和描摹事物本来面目的宗旨,融合了日本人崇尚对人性和内心剖析的美学观,形成了一种自我倾诉、自我审视的文学形式。某种程度上说,“私小说”是最符合日本人世界观、美学观的一种文学形式。
《棉被》讲述的是一段颇有不伦性质的单恋故事,整部小说侧重于主人公时雄的心理描写。故事非常简单,时雄厌倦了与妻子平淡的生活而对时尚漂亮的女学生芳子产生情愫,他一方面因传统道德的原因压抑自己的爱欲,一方面有意淫这与芳子的情感。直到得知芳子交了男友以后,时雄在纠结中召来芳子的父亲,拆散了这对情侣。
日本人描写人性的小说主人公多半丑恶,但时雄这个人虽不讨喜,但亦不可恶。纵然他暗恋着学生芳子,却自己的道德底线,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做任何逾矩的行为,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时雄在得知芳子已经结交了男友后一直在天人交战,他既想独占芳子却又因为深爱芳子无法做出决定。我们都能看出来,真正破坏这段恋情的其实是田中本人的“不靠谱”,而时雄最终让芳子被父亲带走亦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决定。
可以说《棉被》在人物的塑造上生动、平凡、真实,远远没有达到后世那种趋向于典型、偏激甚至变态的程度。我觉得诸如《棉被》以及同时期的《破戒》等小说,那种自我忏悔、自我暴露的特点只是为创作小说、塑造人物服务的,继承了“自然主义”的神髓,因此显得纯粹。至于日本文学发展到后期出现的恶魔主义、唯美主义这种赤裸裸的写法就显得矫揉造作了许多。
其实《棉被》无论是在文学形式上还是在作品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它最大的意义还在于时代性。除了“私小说开山之作”这个美誉之外,除了故事中一些明治时代末期日本风土人情的描述,在《棉被》中还能品味出很多更加深刻的东西——
正是由于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无论是在社会思想还是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断开化,才能够产生类似于《棉被》这样的小说。它可以让日本人直视自己长期以来被压抑的阴郁思想,它通过由暴露到思考再到忏悔的形式反思了在当时日本社会现代化启蒙中的很多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一种最符合日本人性格的文学形式。
如果需要理清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田山花袋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家。他开创了“私小说”的文学形式,而这种写作形式也逐渐发展成了日本文坛的主流,继而形成了格局偏小、注重内心的描写、善于自我批判自我剖析的日本文学风格。即便流派不同,但诸如夏目漱石、岛崎藤村、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些大作家或都或少都受到了“私小说”的影响,如果没有“私小说”,现在的日本文坛绝对是另一番景象,《棉被》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当时雄在芳子天鹅绒棉被中哭泣的时候,他也许希望挽留住哪怕是一丝一缕的的香气,而这香气却早已弥散在空中,当我们轻轻翻开花袋的作品,是不是能够品出这若有若无的香气呢?
《棉被》读后感(十):在时间这个巨大的敌人面前,我们无能为力
看这本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书够薄,很快就能看完;另一个是书的封面很好看,简直赏心悦目,非常小清新。
中年男子,貌似也没到中年,三十五六岁吧,喜欢上了自己的女学生,在道德与欲望之间艰难徘徊。最后为了不让女学生被别的男人得到而将其送回老家的故事。
原来不管什么故事,大抵三言两语就都能概括了。
看完后,我的感觉就是在时间这个巨大的敌人面前,我们实在无能为力。
我比较同情男主。像男主这样的男人大概身边满满都是,又或者大多数都会经历他这样的一个阶段。三十五六岁,婚姻渐次走入平淡,曾经天真美丽的妻子将心思完全放在了小孩和家庭上。夫妻之间的感情渐渐淡去,两个人就变成了单纯地过日子。没有爱恋,没有甜蜜,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男主又是个作家,需要生活给予灵感,渴望生活里的新鲜刺激。他对平淡如水没有丝毫激情的生活感到厌倦,这时候女学生芳子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将他从枯燥而乏味的生活里解救出来,每天下班都能看到芳子一张满面笑容的年轻的脸庞,成了他的喜悦。他满足而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芳子他的生活开始熠熠闪光。但是这一切却惹得妻子不开心,妻子的娘家更是传起了闲言碎语。一个中年男人身边有一个美貌的女学生难怪别人会乱想。他只有让芳子寄住在妻姐家。
本来生活可以一直这样继续,他虽然一直有色心,却没有色胆。犹豫不决,错失将芳子据为己有的机会。他也懊悔,并觉得还有机会。谁知,芳子这时候有了恋人,并且发生了关系。那个年代,男女一起散步,都是一种大胆而逾矩的行为。他想到芳子一再地和男子幽会并极可能发生了关系,心里就极度受不了。女神被玷污了一样的感觉。本来就想两个人保持点精神上的恋爱,不见面也行。但这个男子竟追随芳子到了芳子身边。他再三思考权衡,只得将芳子送回了老家。
就是这样。
我同情是因为男主也怀念着当初向妻子求婚的情景,怀念当时蜜月的甜蜜,他并不是为了激情而追求激情,芳子是他枯燥乏味的生活里的一汪清泉,他根本无法拒绝。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啊。时间带走了他与妻子间温馨美好的关系。时间将他的生活变得日益平淡。这样的生活,我们很多人或者正在经历,或者将会经历,很多人都不可避免的要直面生活的平淡。
我们心里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波澜,也像男主一样在道德与欲望之间艰难徘徊,最后变成了一个人的秘密,守着秘密留待午夜梦回时辗转反侧。然后我们又像一个正常而无聊的大人,继续过着无趣的生活。
所以难怪现在的很多人都不想不要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啊!
你所见的每一段平淡婚姻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它们也都很美好,一点不输于你正在发生且认为命中注定完全属灵的爱情。平淡只是因为在爱情的生命周期的下坡路。不可避免。而这些都是经历过才明白,然后人生却已经倏忽而过。
我也很同情芳子。芳子有没有喜欢过老师呢?这个没有明确写出来。不过崇拜与喜欢之间的转化实在太简单了吧。芳子那么崇拜而无条件地信任老师。在她还未有恋人之前,大抵对老师总有些特殊的感情。如果老师没有结婚,想必会是另一番结局。这样的结局总比后来的一个不怎么样的恋人且还不得不回老家忍受流言蜚语要好些。我一直都觉得男人年纪大一些好,有宽厚的包容。女人小一些好,有年轻的生命力。两者相辅相成。
男主也曾感慨要是和芳子出生在同一个年代该有多好。所以,在时间的这个巨大的敌人面前,我们又一次无能为力。无法与心爱的喜欢的人相遇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另外一种可能,谁也不知道芳子会不会变成一个无聊的妻子。
所以啊,那些所有不可能没有按照预期发生的事只是因为真的不可能不合适。再说,人生哪会没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