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拾荒少年》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拾荒少年》影评精选10篇

2017-12-19 21: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拾荒少年》影评精选10篇

  《拾荒少年》是一部由张思庆执导,鲍振江 / 叶昭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拾荒少年》影评(一):故事是另一个现实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讲述了21世纪初在厦门大都市看似明朗,飞速发展时,在城市边缘黑暗的角落里,小人物的辛酸历程,从拾荒者的经历刻画反映当时社会繁荣背后与社会脱节的一部分市井人物,电影反映出现实,而人物却是现实社会中振生存在着的.<拾荒少年>正是着以小见大的手法细腻的描绘着2000年故事里的真实.

  毕竟音乐的准确运用让情节贴近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真实地不像话,音乐更是把情节包裹起来,充满情感的砸向观众.电影开始时,拾荒老人追逐孩子一路经过巷院,胡同,大桥,反置着运用的却是一种狡黠逗乐的背景音乐,滑稽的动作,有些让人发笑,讽刺的意味却重的让人笑不出来,即使是一点生活资源也拼尽全力,那种拼尽全力在我看来有些可笑,更心疼些,好像有双手抓着他们的无奈绝不放手,料尽他们会一直在这肮脏的地方挣扎度日。而另一给人印象深刻的音乐运用是在老人与孩子在厦门回安徽的火车上,老人为人父的喜悦,话语不多见的开始多了起来,竟然开始罪者不切实际幻想,和着滑稽的音乐,把老人与男孩的喜悦放大化,这种雀跃在看到“拆”字是=时戛然而止,一瞬间的寂静,有些尴尬,更多痛心的老人开始故作镇定,这种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了无法与现实斗争的无奈和麻木,是一种与现实接轨。电影结束时,一切真相水落石出,老人却不愿打破孩子美好的幻想,悲怆得浓郁的音乐响起,伴着老人和孩子牵手走过的墟废场景,并且渐行渐远,把声画同步作到极致。音乐为情节的刻画添彩,也为烘托现实做出了贡献。

  本部电影最成功,真实的莫过于个人物的刻画,以小人物身上那个折射出所代表的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带入感。拾荒老人,唯利是图,耍小聪明,见钱眼开使观众已开始对老人的第一印象,在后来对男孩不计后果的帮助,一心奉献,父爱的想象也很突出,有些脆弱,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不失为对拾荒老人的一首赞歌了。身为主角的少年,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反映社会上黑暗的现实,父母无情抛弃,丧尽天良人贩子的拐卖。而片中出场时间不长的图书制作公司老板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存在的一部份,他们不无可怜,却极度可恨,主观想象为主,以貌取人,没有一丝同情心,虽然极端,但特殊本就孕育于普通之中。

  故事是另一个现实,电影是另一个社会,而橘红人物却是真切在身边的小人物们.

  《拾荒少年》影评(二):想念——影片,《拾荒少年》中少年的人物分析

  有想念过母亲吗?可能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呆在家中,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每天有着母亲的悉心照料,从没离开过父母的身边。影片讲述了一位拾荒的少年在拾荒的时候发现了母亲的照片,可照片却被马跃进拿走,马跃进看着这面前的有钱公子,决定帮他找到他父母拿点酬劳,可结局出乎意料改变了,公子哥的母亲是瞎编的,还被误以为是偷钱包的小偷,马跃进感觉无法接受,可看着小孩那可怜无望的眼神,于是编了个谎言,带着少年一起去见他“母亲”。

  影片是一部具有社会现实与亲情的剧情片,也是一部纪实主义风格的经典影片,本片是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毕业联合作业,同时也获得了第四十九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奖项,可以说是一部比较突出的现实电影。影片中运用了运动镜头和长镜头为主要形式,几处的运动镜头与远景的结合为少年与马跃进追逐的那场戏增添了些许动感,镜头渲染了整个气氛,给了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到了少年不想被马跃进抓到而拼命的挣扎与逃脱,影片也主要运用了全景与特写的拍摄,少年抱住马跃进的腿想求他还回他妈妈的照片,用特写抓住了少年的神态变化。最后的全景,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爱。此片的音乐也别有一番滋味,影片的开头用了轻松欢快的音乐来烘托出马跃进在等待小偷偷完的钱包时的那种愉悦与欢乐,仿佛已经变成了职业。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用欢乐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唯独最后结尾时的悲伤音乐与之前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感受到了最后马跃进的内心想保护这孩子不受伤害而编出的谎言是那么的真诚朴实。影片少年的转变也是一大亮点。

  我讨厌你。“我想找到你妈妈”这大概就是影片刚开始少年的内心独白吧。当马跃进恐吓少年要是不把照片和钱包就交出来,就把手剁下来的时候,少年害怕了,把照片和钱包都交给你马跃进,可是当马跃进转身离开时,少年抱住了马跃进的腿苦苦哀求他换回他妈妈的照片时,少年的内心是如何的纠结?他很难过,妈妈的照片和他刚找到的名片是他唯一可以找到妈妈的线索了,他不想马跃进拿走只能苦苦哀求着让老马换给她,导演用的特写把少年那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的恰到好处,也让观众感动不已。老马答应少年帮他寻找母亲,因为少年怕老马会把他卖掉,所以他装作了聋哑人,老马想勒索少年的爸爸钱财却进入了圈套,最后被少年的智慧救出,可妈妈的照片与名片都在坏人手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老马害的,少年他愤怒的说话,“我讨厌你”这是句多么难受的话,是少年心中的压抑,是少年心中那唯一线索丢失的咆哮。少年讨厌老马,只是因为老马丢失了他最重要东西

  我想你妈妈。 当看到妈妈的照片被撕碎后散落在地上时,少年眼眶湿了,他哽咽了,他感觉妈妈瞬间离他远去,唯一的线索就这样消失了,导演用了近景,突出了少年内心的难受,强调了少年是多么的想念母亲,想早点找到他,导演非常细腻的刻画了人物心里与内心活动,当老马决定和少年一起捡破烂凑路费回家时,少年的内心十分的开心,还与老马开了玩笑,少年仿佛看到了希望,仿佛看到妈妈朝他笑了下,那心里的开心溢于言表,导演用了长镜头拍摄了他们在一起凑路费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欢乐,可少年的内心还是渴望回到妈妈的怀抱。可现实永远比想象来的糟糕。

  我来找你了妈妈。他们凑够了路费回到安徽,老马无意中看到了书店的玻璃上有少年妈妈的身影,后来老马才得知少年的妈妈根本就没这个人,可是为了让少年安心,老马说了句:走,带你去找你妈妈。少年愣了愣说:我先换件新衣服,这句话让无数观众动容,导演用了全景把少年的人物心理刻画出了,内心感到无比兴奋,因为他可以看到他那日思夜想的妈妈了,他对妈妈充满了好奇与思想,想穿了好点去见妈妈,让观众也感受到少年对母亲的想念。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旅程是离开父母的,也都会想念父母,影片里的少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就好,而我们已经比少年幸福了,我们至少有个家,就要学会珍惜母亲在身边的日子,多想念点她们。

  《拾荒少年》影评(三):拾荒少年

  《拾荒少年》作为一部学生作品来说,是十分优秀的,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片子中有些地方显得不够成熟。在这篇评论中,将会逐一分析该部影片(包括好与不足之处)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被拐卖的少年在一位老人帮助下寻找妈妈的故事,老人的工作是垃圾回收,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多年在厦门没有回家,为了帮助小孩寻找妈妈,两人回到老家安徽。经过一系列的寻求,老人最终发现小男孩拿着的那张照片其实是一名知名女作家,根本不是小孩的妈妈,但他仍然带着小孩找寻。

  首先想说的是该片不足之处,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周到,影片中设置的人物是在安徽,但小孩的口音完全就不是安徽的,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很容易让观众挑出漏洞。除了这点小错误之外,影片的剪辑也有问题,在片头老人从钱包里拿钱的那部分,直接就跳轴了,这也是观众很容易发现的一点。当然,导演在节奏的把握上还不是十分到位,就比如在老人从厕所出来发现小孩在他袋子中找照片的那部分,节奏就慢了,然后突然又加快,就到了追逐戏那部分。最后一点就是剧情有些浮夸,比如在老人回到安徽老家回家敲门发现女儿不在的那部分,老人竟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继续带着小孩找妈妈,这太不贴切了,当爸爸发现女儿不见了竟如此淡定。(补充一句,影片的背景音乐太多了,这会让观众觉得导演是在掩饰故事情节的薄弱)

  接下来要说《拾荒少年》的亮点了,最吸引我的是选材上,选取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可以说是对边缘人物的一种呐喊,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尽管影片中也有社会丑恶的一面(拐卖小孩、欺负弱势群体),但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就像影片的主线一样,老人由最初的滑头到最后转化为一种对小孩的父爱,不求回报只想帮助小孩找回妈妈。导演对人物的设置十分丰满,老人粗俗的一面,经常把妈嘞个逼挂在嘴边,这也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像这种生活处境下应该大部分的耐心都被磨光了吧,还有滑头的一面,起初只是想从男孩那贪点便宜,一个转折之处,当老人知道小孩是被拐卖来的之后,他想到了远在安徽的女儿,心中那未被泯灭的父爱,将对女儿的爱倾尽在小男孩身上,似乎有些赎罪的意味。

  除此,影片的结局也比较成功,导演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来收尾,显得不那么具有悲剧性,也给了观众希望。可以这样说,也表现了导演对小孩的关怀。

  《拾荒少年》影评(四):残缺与希望并存

  一张照片,贯穿全片,即是两代拾荒人相识的契机,又是男孩生命中唯一的希望,《拾荒少年》挖掘着底层小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关注于他们的生存状态。让观众在残缺中寻觅一丝希望之光。

  该片并没有用悲情方式来表达,反而,在刻画这些小人物“看似不堪一击”的生活时用了很多喜剧的元素。包括老拾荒者的一句口头禅“你不要脸”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台词,不仅是对人物的生动刻画,是激起小男孩说话的原因,也是喜剧的元素之一。包括老拾荒者给小拾荒者看自己的色情书刊,还有两人一个在屋顶一个在地上对峙的场面,导演没有把他们的生活刻画得灰暗凄惨,而引发同情,而是找到他们生活中的趣味点,加以跳跃的背景音乐,让生活本身的样子加以呈现,苦与乐并存,残缺与希望并存。

  影片将希望具象化,片中人物起初的希望和精神寄托都是某种物件,比如小拾荒者的照片,是他寻找母亲的希望,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去找寻,包括当他看到撕毁的照片的反应,以及对照片的执着。都说明这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而老拾荒者一个人在外漂泊,一台能看电影的电视机,一个可以折动的杂志,都是他有限生活中的无限希望,然而当两人相遇,经历了共同的追寻和挫败之后,这种精神的寄托已经转移,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依靠与牵绊。

  《拾荒少年》影评(五):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幸福~

  我从看到片子中间,孩子开口说话就一直哭着看完。因为心里一直在想,现实中有多少孩子,原本应该快快乐乐生活在父母身边,却很有可能现在在寒冷的冬日里流浪,有可能被人贩子弄残在要饭,有可能像片中的孩子那样拾荒,好一些的有可能被卖到了陌生人家里。无论是孩子,还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分离都是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吧。如果孩子丢了,父母会一直在担心,他现在是死是活,过的好不好,有没人欺负他,冷了会担心他有没有衣服穿,饿了有没有东西吃,会不会一直在吃苦。。。余生都一直会这样担心下去。。。这将使怎么样的痛苦啊!!而孩子从小没了父母的疼爱,那又是怎样悲惨的人生

  这个社会上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泯灭人性的人,有可能也是被生活和现实逼的。如果人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种事情就会没有了吧。如果这个社会充满爱和正义,过着苦难生活的人,也会感到些温暖吧。

  现在的我自己的生活都没有过好,没有能力,不够强大。但至少我觉得我今后更加有理由让自己过得更好,变得有能力,更强大,去传播爱与正义。

  对比我现在的生活,我真的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幸福~

  《拾荒少年》影评(六):梦与现实

  拾荒少年》从导演的片名中,我们一目了解地就知道了故事中所讲述的对象是这个社会中边缘人群:俗称叫捡破烂了。他们生活在城市那些破烂的角落,靠拾荒拾破烂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一般的眼里他们是贫穷与肮脏的代名词,在社会中,人们对他们的眼光是排斥与回避的,导演就是从人们异样的目光中开始故事的讲述。

  《拾荒少年》是青年导演张思庆执导的短片作品。二个城市底层的人,先是由同行是冤家的一场争斗开始:老拾荒者的生财之道就是跟在小偷后面捡小偷取了钱丢下的空钱包,用里面其他有效证件来跟事主要些小钱,这是老拾荒者不得以而为之的一种生存之道,虽然不怎么光彩,但也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不承想这种门道却被小拾荒者给偷窥到,结果自然是便是一场你追我赶的争斗,追逐着配乐中即有着对都市人生活一种嘲弄,也传递着二个人追赶着的紧张,镜头在不同快速越过的场景中展现,让人明显到一种迫于生活的压力。

  在这场追赶的争斗中,老拾荒者紧追不放,小拾荒者努力地奔跑,二个人在大街小巷中快速地穿行着,故事的悬念开始产生。他们是一场同行间的争斗呢?还是背后另有隐情呢?真相峰回路转:小拾荒者并不是抢他的生财之道,他所关注只是一张普通照片,因为那是一张代表是他妈妈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最初老拾荒者是没有兴趣的,但是背后的故事却引起了老拾荒者的关注。

  老拾荒者的心理变化是剧情变换中最重要的主线,他最初的意识中有着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善良的萌动。于是他把小拾荒者带回家,在一片黑暗的路途中,老拾荒者那个破烂车照路灯的一点光明象征着一丝暖意与善良。坐在黑暗的小屋里子,老拾荒者提醒着正在看故事会的小拾荒者“还有五香卷咧”。从这句普通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拾荒者对小拾荒者的关心。他虽然有着自己的利益目的,但是他对小拾荒者的关心也是真实的。导演对老拾荒者是一种多元素的呈现。他有着城市中迫于生存的技能,有着虽然得钱门路并不光彩但是却也让人可以接受的行为,还有着想赚一笔的小自私,但又有着内心深处还有一种关心与善良。

  随着剧情的发展,老拾荒者的小赚一笔的发财梦破灭,被小偷们痛扁之后对跟在旁边的小拾荒者用唇语告诉他快跑。至此老拾荒者行为的情感与行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点,他开始想着保护小拾荒者,他对小拾荒者寄语的感情开始增多,随着剧情的展开,老拾荒者开始了真正地转变,他发自内心地想帮助着小拾荒者愿望,二个人一起在工地上探寻一起努力、一起挣钱存钱积累式蒙太奇的手法,刻画着一个他们内心美好的愿望。

  但是事与愿违,老拾荒者的老家已经人去屋空,而小拾荒者的愿望也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他的爷爷也没有告诉他真相,也是给他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而这个梦在老拾荒者这里也没有让它破灭,而是依旧让他继续着,老拾荒者为了小拾荒者的梦依旧努力的。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把故事会穿插在其中,意寓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个的故事。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麻木着。但是在那个城市的底层,导演运用着一种强烈的对比风格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真诚。他们的衣着是破烂的,脸与身上是脏的,低矮的房子四处漏风,房间里的东西都是旧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二个人之间发生充斥着最厚重的感情。老拾荒者开心地拿出二张火车票,他要与小拾荒一起回安徽。他也想家,也想自己的女儿了。而小拾荒者也送了老拾荒者一件礼物,一个画报封面女郎的小人。在脏乎乎地纸里包裹着小拾荒者最真挚的情意表达。二个人的礼物虽然都不算厚重,但是里面承载的情感却异常地让人感动。

  站在阜阳火车站的出口,二个人都穿上了干净一些的衣服,虽然他们形象已经从一个流浪的拾荒人变成了二个归乡人,但是从他们背后背着编制袋却还是流露出他们真实的身份。导演在此表达二个归乡人的美好与热切的盼望,虽然二个演员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却在态度与行为上表现出寄语着希望。

  剧中导演一直追求美好真挚情感的表达与流露。他所追求的风格视角不是人们所常见的都市生活的视角,而是人们所忽视或是有些排斥的拾荒人做为故事的主角,通过二个底层人物的情感表达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而这种表达风格背后却也折射出了人性的亮点与职业、高低贵贱没有联系。最底层疲于挣命的人的心中也有着最美好的情感,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性内心却是冷淡的。那个丢了钱包的事主对老拾荒者的态度与反应又是那么现实与真实,人性的冷漠那个明亮的办公室中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拾荒少年》主题是一个寻亲的主题,这个主题这二年比较热门。不同的电影间展示的视角不同。而在此剧中寻亲的主题,剧中的二个人相互影响着与支持着。小拾荒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个谎言,但是当他看老拾荒者没有找到想念的女儿后给老人买了一瓶酒,借以表达对老人的一种安慰。他希望见到亲人时,自己是干净让人喜爱的,虽然他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却还美好地希望着。

  最后的结尾,老人牵起了孩子的手,走在磕磕绊绊的路上,虽然前途的路对于老拾荒者还有些茫然,而对于小拾荒者充满希望。老拾荒者正是源于不让小拾荒者失望还在努力着,生活也还在继续着,故事就此结束。

  故事寻亲的主题更是一种温情的表达,结尾依然表现着他们的盼望与努力,虽然他们的命运没有真正的改变,前途的路也充满了未知,但是他们会继续地走下去,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最温暖的情感。

  而电影所表现真挚的情感在最后画面定格在他们二人同共走在一起的路上。他们生活中的边缘人群,他们被社会所漠视着,虽然他们的地位被人们所不齿,但是他们内在的感情却是最真挚的,他们的感情没有在任何的边缘,在人们的心中闪亮出最让人感动的光环。

  《拾荒少年》影评(七):小社会小生活

  偶然间翻到很早以前收藏的微博,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是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这才点进去看了。 影片虽短,但其深刻的寓意和朴实情感表达耐人寻味,一点也不亚于一部110分钟的电影。

  影片开始,滑稽的音乐,犀利的眼神,拾荒少年老年,人来人往的火车站,还有动作流畅的小偷,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一个小社会。小社会的小人物们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日日循环,波澜不惊。但是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了一起,注定是一段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的故事。

  老拾荒者马跃进终于拾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东西。起初他认为这是个不眼脸的更是不懂行业规则的小偷少年,但在得知了少年偷钱包是因为看到了“妈妈”的照片时,马跃进内心便简单地认为:这个与妈妈走散了的小孩儿和以往与主人分开的钱包是同一个性质,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小孩送到妈妈身边,就像以往把钱包物归原主一样,以此获得小小收入。但他却不知道,小孩儿要比钱包麻烦很多很多倍。

  马跃进第一次帮小孩儿找到所谓的亲人,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惹祸上身 ,本来就很寒酸家中遭到洗劫。因为这样,马跃进更不能放走少年,他深信着只要帮助小孩儿找到亲人就能补偿自己的损失,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心正在一步一步靠近。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拾荒,一起数钱。这期间有带着小幽默的场景:少年在看着之前不感冒的成人书,马跃进在看着之前破口大骂的故事会。也有真挚朴实的场面:马跃进念着要写给闺女的书信,少年帮忙写着信。 然而这些都是两人走近的表现。元旦节那晚的场景,电视里欢乐的声音,马跃进拿出火车票,这是两人这段时间以来的果实,甜甜的;少年送给马一个礼物,一个穿的暴露的洋娃娃。经历了这么多,两人之间的情感即使不表达也深深地汇在了一起。

  寻亲之路不会顺利。火车上马跃进的长长的话,少年一句话也没有说,仿佛也是在预示着后来寻亲的结果。回到安徽,马跃进的家没有了,闺女不知在何处,但是重重打击下的他终究没有忘记少年的愿望,他自己的希望已经落空,他不会再让少年找妈妈的愿望再一次落空。故事发生到这里,马跃进带少年寻亲的性质已经全然发生改变。此刻他要的不是钱,从他给少年一口气买二十本故事会便可以看出。此时他觉得自己该做的是承担一份责任,是没见着闺女而已经答应少年找到亲人的承诺。他帮少年找妈妈何尝又不是在表露自己对女儿的思念。最终,闺女是见不着了,少年的妈妈也成了一个梦,一个不可解开也不敢解开的未知数。

  影片结尾两人手拉手,在夕阳下走向远方。温暖里有夹杂着哀伤。

  在同一片阳光下,在另一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小社会,这儿的小人物过着自己的小生活。但小人物的情感往往是最丰富最真实的。他们没有更高的生活奢求,只求在社会的某一个角落里安静的温饱。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便可以携手一生。他们也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一次次被生活所伤但却依然爱着生活。 但又或许,他们时刻害怕自己的小生活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其他东西被击破,再也无法复原。又或许,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一起之后再也不会分开,迎着太阳,继续前进。

  《拾荒少年》影评(八):社会遗弃的角落

  社会遗弃的角落

  ——评《拾荒少年》

  该短片主题清晰明了,以亲情做基调,通过一老一小两个拾荒者的一系列相处故事,既能道出一对陌生父子间的关爱,也显现出现代社会中底层人物的心酸。

  照片——希望

  从影片的开头,到老少拾荒者的相见,再到老人去帮孩子找母亲,导演都给了该照片一个特写镜头。同样的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不同的则是一个强调了老拾荒者的爱钱性格,一个表现了老人替孩子去找父母被人怀疑的无奈。导演用不同的角度拍摄孩子“母亲”照片的特写,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孩子孤独、渴望母爱的情绪中。此法不仅能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也为观众留下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金钱——亲情

  作为本短片中的主要线索之一的钱包,象征着金钱。装满卡片的黑皮钱包以重复蒙太奇的形式不断出现,并贯穿全片。这样,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还能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而在这一部比较突出现实的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运动镜头和长镜头形式,几处的运动镜头与远景的结合为老少追逐的那场戏增添了些许动感,镜头渲染了整个气氛,给了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到了两人因钱包而拼命的挣扎与逃脱。同时还用全景与特写的拍摄,在小孩抱住老人的腿想求他还回钱包时,巧妙地将象征金钱的钱包和亲情相结合。可是该片需要改进之处便是在运动镜头中的配乐,总给人一种文不搭意之感。

  对抗——相依

  老拾荒者和小拾荒者存在这从一开始的两人对抗到后来为合作的转变,再到后来两人的相依为命。这些转变铸成影片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影片发展的可能性。而在这片中的镜头语言运用,使得这一转变“引发”的爱朴实无比。当小拾荒者第一晚住宿于老拾荒者小屋,两人吃饭时,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里,两人至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隔开,既拉近了观众于角色之间的距离,也让观众看出两人彼此之间因钱包而产生的矛盾,并有着极大的隔阂。

  而在影片中段,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同样是在吃饭,但在这个除夕夜的近景画面中,老拾荒者不仅给小孩夹虾,两人还互送礼品。这两个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的人,就像是父子。两个简单的镜头便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由陌生到抵抗再到相依的真诚情感;而最后的长镜头中,老人和孩子越走越远,只留下一双相依的背影,也展现了两个本无交集的小人物在一系列事件中逐渐变为血浓于水的亲人,使得观众感受到淳朴的爱。

  社会底层人物,是世人讨论的永恒主题。而导演通过交叉蒙太奇,让拾荒袋交叉出现,不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世事无常,更是揭示了社会遗弃角落中的底层民众之间苦难,将相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独到的社会反思。

  《拾荒少年》影评(九):《拾荒少年》:真情总是生长在一片荒芜之地

  注意 :转载,引用请豆邮告知,或联系本作者微信:indigosun,仅是支持原创原由。

  初看《拾荒少年》的片名便知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故事片,就像意大利同类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一样,片名点出了主角的社会身份,阶级,以及年龄,让观众对电影的呈现形式以及主要人物迅速有了一定了解。通览整片,片名《拾荒少年》的意义变得更加深刻,值得揣摩了,少年为了生存而拾荒,这是物质层面。不难发现,少年拾荒也为了更远大,更真情的目标,这个在普通人看似在普通不过的回家,却在少年心里是一个触摸不及的浮梦。面对遥远而残酷的现实,少年也在拾捡内心和他人的荒芜,这一片简单纯净的心田虽然被不断侵蚀污染,但潺潺泉水依然在流出,以至于也滋润了片中早已世俗化老人的心灵,老人回家的渴望也被唤醒,主动保护这份希冀。

  影片开头少年与老人在同一个车水马龙的火车站附近乞讨生活,并没有急于正式叙述故事,重点放在了表现老人独特现实的生活门路,拾捡小偷偷取现金,扔掉的钱包,再凭借钱包里的众多私人物品,联系失主,卖出价钱。这样的一个行为模式铺垫故事,一是为了展现老人角色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物性格,老人本质上是一个老实的农民,不敢为非作歹,但挣扎在社会底层,老实为人可能意味着让自己和家人饥饿困苦,甚至遭受他人欺凌。老人选择了用他人的犯罪来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二也是整个故事展开进行的重要线索,因为这样钱包里的私人照片,少年才认定了家人的线索,老人因钱而帮助少年找家人,这样的铺垫符合生活原则,现实要求。两者相结合让观众同时接收到了导演所需要给出的人物信息,也认可了故事的发展顺序。开头的重要性在承托整个的影片故事的基础,主要人物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升华,达到故事最终所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结尾部分随着老人带着少年回到安徽家乡,随着两个现实真相的揭开,一为老人的女儿早已搬离,不知所踪,家也只剩残垣断壁,二为老人发现少年一直寻找的母亲,不过是少年爷爷安慰之辞,少年无法最终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母亲。老人承担着自己家庭梦碎的打击,选择了继续保护少年的亲情梦圆的希冀,少年的情谊则寄托在一份浊酒上,两人的羁绊再次升华。画面最后落在了一片拆除完毕的废墟上,二人携手走过,镜头升起,全景展现,这片废墟象征着残酷的生活围绕在二人身边,并不能阻止二人继续前行,勇敢面对,可幸的是生活也给予了二人诚真的情谊,这也给予了观众生活的启示,虽然荆棘绕路,但珍惜真情,相互扶持,前路也就无惧。同时这样的结尾,也让观众意犹未尽,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的思绪不停的转动,接下来二人将去向何处,是否要继续寻找各自的家人,不经意间设身处地投入进人物接下来的命运当中,从而在回味中有所思考,思考中有所体会。

  开头相对于结尾,在表现人物上弱化了许多,而着重在了故事线索上,尤其在少年这个人物处理上显得薄弱,而两人同是一个车站的拾荒者,生存着且相互不认识,也缺少铺垫解释。从而在结尾处显得略有瑕疵。

  影片虽然叫《拾荒少年》,但马跃进这个角色却像太阳一样给予月亮皎洁之光。马跃进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失败的中年,苟且的生存,孤独的生活。连行恶挣钱也只能拾捡真正罪犯剩下的残羹冷炙,他行走在善恶的边缘,惶惶度日。少年的出现改变了马跃进的生活轨迹,尤其是少年对家人母亲的执念以及纯洁善良的品质唤醒了马跃进内心深处真善的一面,开始自省,体现在他对少年的感情愈加真挚上。影片中文盲的马跃进请少年给家里女儿写信,在“好闺女”三字上,又让少年删除“好”字,而后打开信箱,信封里塞着从未寄到的家书和生活费用。这些细节让人唏嘘不已。他做过让家人极度伤心的事情,还想保持着作为父亲的骄傲,但思乡之情又折磨不已。不知不觉他从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物变成了有担当的男人,他感受到了这种成就感让他千疮百孔的人生多了一份欣慰。

  马跃进扮演者鲍振江将这样的小人物表演的中规中矩,演员身材上弱不禁风,与小偷集团的几个人相比起来是那么单薄。言语上战战兢兢,蹩脚生硬,连骂别人都只能用一句不痛不痒的“你不要脸”表达自己不满。演员在拿捏角色上,戏剧动作并不出彩,内部动作上,演员的情绪并未由内展开,尤其在回到家乡,看到家中残败不堪,家人不知所踪演员在近景中表现不佳,反而只是一种淡然,倔强。在这样一幅表面上,内心的悲伤,失望却未从演员上看到,在影片最后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买《故事会》撞见少年母亲的真相也略显牵强。外部动作上,这个中年人的懦弱只是由演员表面身体所展现,马跃进明显是一个沉疾已久的中年人,他为他身上的坏毛病,包括性格,恶习付出了家庭,事业代价,而从演员的表演上未看出这些影子。

  影片主题思想上关注社会普通大众疾苦,含有戏剧悲剧元素。当马跃进回到安徽找到名片上那个人乞求帮助他一起善意欺骗少年时,却被误解为敲诈勒索,辞穷的马跃进怎么也解释不清楚。联系马跃进在影片开头的生活门路,十分讽刺,这种自我内心与社会偏见的矛盾,在人物塑造中也十分有力,而社会底层人员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逆来顺受。影片并没有在消极的一面寻求批判,而是着重表现积极一面便是马跃进与少年的互相成全,与巴西电影《中央车站》如出一辙,成人的世界尽管多是苟且,多是行尸走肉,不愿追求,拒绝自省。孩子则是救赎的重要力量,这种爱的传递与守护是源于生理上的,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增添了更多的意义,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电影,明白普通疾苦的同时,更多的是思考生命;追求大众物质的同时,更深的是追求精神。这部联合作品在当下网络影像市场中,尤其是充斥着低俗内容下,像一泓清新的泉水注入在热爱生活的人的心中。

  《拾荒少年》影评(十):冷漠的社会......

  故事情节分析

  不考虑影片中种种不合理的巧合的设置,故事的叙述基本保证了完整性,从影片的情节设置,创作手法,以及镜头的表达上也勉强能够表现出影片的主题。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有的人生活得如鱼得水,有的人却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每个人为了生存忍气吞声,哪怕是在城市的一角拾破烂。。。。

  这并不是人们的本意,但身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委曲求全。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随处可见,但却又鲜为人们所知晓,也很少有人能够注意起他们的存在…

  该部影片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表现了社会边缘人的生存方式,同样是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某些方面也不谋而合。但该部影片在主题深度的表达上相对于《三峡好人》来讲,不得不承认望尘莫及………

  创作手法

  影片在多出使用到了隐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例如:

  1.影片中“他妈妈”的那张明信片,象征的是他和马跃进以及底层人民所期望的幸福生活。

  2.当马跃进回到安徽老家,看到自己家中的情景时女儿已经不在这里了,而此时,这个一直陪着他的小男孩的命运仿佛就是对他女儿命运的一种暗示。

  3.影片中几个俯拍的镜头内容:在高耸的大厦下面一排排残破简陋的房子。这是对人们生活得直接反映,很具讽刺意义,但也很深刻。

  镜头分析

  1. 影片一开始的追逐戏中,特别插入的几个脚步和水潭的特写镜头制造出了追逐过程中的紧张气氛。

  2. 写信的内容以及信封的几处特写镜头既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也为情节的合理性做出了交代,完美的体现了特写镜头在影片叙事中的作用。

  3. 影片中还用到了跳切镜头,虽然前面有几处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跳切,但在后面这种方式的使用深刻的表现出人物内心急躁的心理活动。

  4. 在影片结尾的画面内容中:高耸的城市大厦下面一排排残破简陋的房子,这个镜头充分的运用到了镜头语言的作用。仅仅一副画面背后,却有着说不完的寓意。

  5. 注:当马跃进回到安徽阜阳刚刚到家时接了一个电话,此时导演用了一个长焦镜头,在虚化的背景中我们看到有一只狗存在,笔者认为这里应该使用一个”变焦镜头更好一点。”在影片《三峡好人》中贾樟柯运用到了这样一个镜头,其目的是为了表现下层人民流离失所,像狗一样狼狈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音响分析

  影片的的背景音乐过于冗长,几乎全程都能够听得到,这是影片不好的一点,弱化了影片台词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在追逐的过程中那首闽南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曲子的节奏和影片追逐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而且曲子的歌词和影片的主题也相契合,这是值得点评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