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科恋曲》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文科恋曲》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4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科恋曲》观后感精选10篇

  《文科恋曲》是一部由乔什·拉德诺执导,乔什·拉德诺 / 伊丽莎白·奥尔森 / 理查德·詹金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科恋曲》观后感(一):HAVE YOU MET TED?

  看电影之前得知这是一部“清新”之作,因为不是很喜欢所谓“小清新”略做作的风格,再加上看似比较“庸俗”的片名,所以一直没有提起兴趣,但是当得知是我们有才的“Ted”自编自导自演作品后,还是兴奋地开始观赏。

  直接说道最打动我的地方吧,首先,就是Jesse开始思索个人年龄,并开始在纸上作对比,这一幕很有趣,让我想起自己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在上学的年纪曾经喜欢一位大叔级的明星,所以充满幻想地在纸上算过自己和“他”的年龄差,和Jesse一样,往小了算的时候感到很惊讶,我上小学的时候人家大学毕业了~可是往老了算的时候,我笑逐颜开,也没有差距很大么~在那一瞬间,我觉得这部电影看得很值得了。

  事实上,在Libby和Jesse初次见面,就体会到两人之间的互相吸引,只不过几个“大人”的在场大大地降低了暧昧氛围。

  伴随着Jesse对旧时青春回忆,神秘的“天使”扎克埃弗隆出场了,geek扎克确实令人眼前一亮,穿针引线的龙套也颇具特色。

  坦率的Libby遇上了怀旧的Jesse,一来一往,紧接着就迸发了“艺术”的火花,相信所有人都曾有过一个“艺术般爱情”的梦,两个人用小小的书信交往,就实现了这种爱情。这个时候,可以说,男性观众开始表达不屑,come on,碰上这样的chick,还忙着实现“柏拉图式爱情”,开什么玩笑~确实,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梦”,一个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所以很快,迷人的“教授”登场了。

  在最初,迷人的教授被我只当作是搞笑角色,没想到后半段摇身一变成为生活的“智者”。正如Jesse的话“谢谢你这个浪漫主义的教授给了我最不浪漫的夜晚”,教授用那些“不屑一顾”的观众的观点骂醒了沉浸在“浪漫主义”的Jesse,我们的时代已经不是那个酝酿“浪漫主义”的时代了,不要怨声载道,像个男人,去过你该过得生活吧。醍醐灌顶,Jesse开始真正探索自己的“成人世界”,一切似乎回到以前,却又全然改变了。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底有多少人,没有真正长大呢?

  另外一个精彩瞬间就是老头到校长办公室发泄的片段,从开始的求情,到爆发,再到无奈地求情,让人有不忍之感。老头做了很好的比喻,像监狱里呆的太久的囚犯,他已经没办法回到社会中去了。校园=监狱,很经典本质上确实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带给我们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给我们一种氛围,一种回忆(当然不是所有人),想要离开,确实不容易

  电影中有三个男人,三种选择,三种命运。老头沉浸在青春里,Jesse沉浸在“怀念青春”里,自杀青年活在青春之外,在不应该的时间享受“青春”,结果一定是痛苦的,这个电影正契合了最近热门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知道赵导是否也能短暂地让我们回忆青春,脱离青春~

  最后,还是要表达对Ted的才华的敬佩之情,确实是部好片子。“Have you met Ted?”

  (“Ted”是本片导演编剧兼主演Josh Radnor担任主角的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里的名字,他靠这个角色声名大噪,“Have you met Ted”是剧中经典台词)

  《文科恋曲》观后感(二):如果我是文科生

  You have to carry on,

  With or without wisdom.

  You're getting old,

  Reading or not reading poems.

  You're a mess,

  Whether educated or illiterate.

  You're lucky,

  When you're not messy.

  ut life never stops,

  ractice it naturally.

  Don't intend to check the back cover,

  There's no standard answers.

  论坛里有人说,男主角每每去书店必读的devastating的后三页的那本书是Michael Cunningham的“The Hours”。于是我走向书架,取下书,读了最后三页两三遍,字句间仿佛接受了悲观后的抚慰洗礼,和这电影也很契合。

  沉浸书中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书中走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男主最爱的老师和second favourite teacher都有自己的禁锢,他们深入太多太久,要么走入极端,悲观失望,要么抽身之时,发现难以适应。"Anywhere you don't leave is a prison."

  那些伟大作者,往往可能失败的生活实践者。"They were miserable men... Byron was probably the happiest of the lot, only because he put his dick in everything."他们经历痛苦,为我们留下或悲观或乐观的美学享受。我们仰视他们,却不羡慕他们的痛苦。不要偏执地走得太深入,回头看看,投入生活,健全自己。

  《文科恋曲》观后感(三):文艺青年如何存在

  我喜欢杰西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我想和Josh Radnor本人应该是很接近的,浪漫主义的狮子座,是我的理想型,我的意思是我想成为的理想型。但是因为生活的现实性,总会让我们那点小文艺情怀无处安放。电影里大概涵括了对此作出的几种反应类型,可以让我们进行对自我的拷问。

  杰西,是始终能不偏不倚坚持他的浪漫主义的一个人,离开校园后仍然无比怀念校园时光,因为那时可以理所当然遨游书海,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就算你告诉别人你想成为一个诗人也没有人会笑你。我倒是挺能理解这种感受的,心怀诗与远方却不敢大肆启齿,一来还要解决眼前的苟且,二来想要做的事不用说给不知所以的周围人听。在目前的环境下,我尚在校园已经如此,可知踏入社会后我要用多大的努力去守护那感性的小情怀。杰西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他把诗代入生活,并不把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泾渭分明,而是在交界处和谐衔接,就是他听着古典音乐对每个过路人微笑的那种感觉

  沉稳的杰西是我想要成为的理想型,那茨比就是我目前比较接近的状态,有精神追求但不那么深切,也会喜欢不那么有层次但却能带来短暂愉悦的东西。所以容易被杰西这样的大叔所吸引,想要得到变成他这样的人的捷径。但杰西在出于对文学作品的品味追求而批评茨比看吸血鬼小说时,我是不同意的,每个人的性格深处所散发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不同外界环境的感应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会无感于其他人疯狂热衷的东西。就像我觉得街边大叔播的俗气音乐扰人但仍要理解他的沉迷。

  迪恩对书的沉迷有点接近病态了,不过这跟他的生活状态有关,致使他太想逃避了。在他选择自杀时,杰西让他不要再看他之前认为是史上最好的书了,推荐了他一直嗤之以鼻的吸血鬼系列小说,也许那时的他已经领悟到了书也是粮食的一种,还是粗细搭配的好,一头扎进容易走极端

  彼得教授说:走不出的地方都算是监狱,迪恩无法自拔的书里是,他从教多年的大学也是,他始终不愿退休的大部分原因是他已经适应了校园对他思想行为的禁锢,一旦走出去可能就成了离群索居之人。而杰西上学时最喜欢的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女教授,在被禁锢的圈子里也变得看透云层不再仰望天空,杰西因此显露失望。对于女教授的转变,我认同看到一位豆友的回答,人压抑久了都会想叛逆的,人性使然。所以说,再好的东西摄入过度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所以也不能要求日复一日对着浪漫文学的教授要始终保持一腔热情

  杰西选择在一起的那个书店女孩,是和杰西频率接近且同龄的人,满怀热情又不极度沉迷,她知道用太多时间去看书反而可能会失去真实生活的体会。书上和路上是并行交叉的两条线,当你看了太多书了,就应该走出来去看看去经历了

  简而言之,文艺青年如何存在呢,要收放自如,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有界线,但要让它像水乳一样适度交融。btw,喜欢杰西遇到那个蘑菇一样冒出来的红帽子智者,是不是应该说生活中也有很多这这样的人是吗是的

  《文科恋曲》观后感(四):What do you see things going after college?

  What do you see things going after college?

  文/洱矣

  Jesse是个35岁的Newyorker,住在逼仄的小公寓里,衬衫西装牛仔裤,胡子拉碴,喜欢看书,不爱洗头,鲜少洗衣服,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书店和洗衣房。没有女友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的生活。一个理想主义的文人,不屑于也找不到那些一呼百应工作。他在纽约的某个大学的招生办找了一个朝九晚五的文职,每天跟一群高中毕业的小孩儿打交道,对他们夸耀大学,描摹大学的轮廓,但是都是校园环境好,兴趣社团多,你的成绩不错,一类一类的套话,枯燥单调。他更加没办法对他们描述自己经历过的那个大学。

  往日的友人渐渐成家立业,他当了很多次宾客,也许还当过伴郎,甚至有可能是一个孩子的教父。而他依然窝在自己书堆里,抱着大学时说过的那些狂话、梦话、脏话和黄色笑话,对迎面砸来的无数种将来避退不及。于是,他一面在现实里昏昏欲睡,一面觉得自己还是那个十九岁的Jesse,浪漫自由

  终于,Jesse的生活被老教授的电话点燃了。

  一连串Woody Allen式的风景扑面而来人群、高楼、被偷走的脏衣服、前女友全部打包被甩在车屁股后边儿。Jesse换上新衣服,重回校园。

  这家伙的确童心未泯。在校园里蹦蹦跳跳,看到风韵犹存的教授不掩色胆,跟互相青睐的教授插科打诨,遇到肤白貌美的女孩儿就低眉羞涩,如果不是长头发大胡子和那身打扮,我还真会觉得这是一校园纯爱,失去观影兴趣。

  本来我以为会是《重回十九岁》那种校园科幻片,特别是看到Zac Efron带个小毛线帽,上还绣着民族风纹饰出来,一副要说【这位小哥,我看你骨骼精奇,正适合学习穿越大法】的样子。不过,好在那货只是当了回丘比特,就自己打太极拳去了。

  接下来的故事简单了,拍得也很舒适。大叔跟萝莉一见倾心,他们相约喝咖啡,逛校园,互留地址,同一片天空同一首歌,干着手写信这种古典的事情。美帝国的邮政系统实在让人感动

  故事讲到这里,最窠臼的结束应该是大叔跟萝莉不顾家庭的阻拦or在老顽童教授的鼓舞下在一起,继续不顾现实地,继续文艺清新地,继续诗词歌赋地,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而Josh那家伙偏不。他让Jesse扮演了一回柳下惠,撇下哭哭啼啼的小孩,跟教浪漫主义的女教授做了场只关乎性的爱,碎了一个幻想;跟投脾性的老教授一起送走了自己最美的黄金岁月,也送走了这场属于过去的暧昧。

  Jesse从来不想离开校园。对他来说,大学意味着有意思的课堂、新鲜的知识、自由的环境。他在学校喝酒、抽烟、读书、论道、写诗。那时候有树、草坪和砖瓦房,那时候教授和文学都是令人迷醉且不可侵犯的,那时候酒精和烟叶都是社交必需品那时候在公共场合说自己是诗人是不会有人给你一拳的。那时候每一天都值得期待,除了论文月。

  说白了,他就想回到那段爱恨纯粹的生活。即使他们快餐恋爱,即使他们为论文熬夜,即使他们不务正业,即使他们喝酒抽烟,但是他们至少像是真正地在活着,像音乐般流动。

  Zibby却是像所有的在校生一样,对所谓的社会有着自己的向往。我不敢说她想不想离开校园,但她是想长大的。她也厌烦了大学校园里那些过分涌动的荷尔蒙,以及过分迅速的爱。像她说的她在Jesse身上看到了这种气质。沉稳但是不世故,沉静但不停滞,有经历但不像父母那样的经验主义,有知识但不像老师那样的本本主义。实在是一个热衷于即兴表演的姑娘完美性幻想对象。

  只可惜Jesse还是个固执的文学Geek。他们发生了一场特别可爱的小冲突,【冲突点是那套让一群少女哭着喊着要一个“皮肤有黄金光芒”的吸血鬼男友的琼瑶小说。我太喜欢Jesse对那本书的评价了。】文学在他心里是至高无上的,Zibby在他心里也是珍贵易碎的,就像他的大学时代一样。所以,他不能允许Jesse的大学时代被庸俗化了。

  虽然我这么说有些不浪漫,但是在我看来,Zibby是Jesse大学生活的一个缩影。他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往日的美好与活力,所以不希望她像别人一样读一些皂角小说,当然也不会允许自己上她。而他也尝试去把Zibby放低,去感受真实的Zibby的生活,去读那本琼瑶小说。然后他无法理解她。同样的,他无法真正地爱上她。

  当他清醒之后,把自己变成那个十九岁的Jesse,跟自己十九岁的女神没有预兆的一夜风流。而Zibby呢,她去找了跟自己同龄的公子哥,算是想找回自己的时光。

  Jesse开着车,田园、蓝天、矮房、自闭少年、天真少女、看破红尘的女人、放下荣光的教授被尽数甩在屁股后面。他回到了纽约,过了很久,给Zibby写信,说Everything will be OK.他开始注意在纽约的人事物,不沉浸在过去的音乐中,而是真正地开始去阅读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年代的脉络。也正因为如此,他重新注意到了当初在自己一团糟的时候,称赞他那套傻衬衫的书店店员,彻夜长谈。

  对于我来说,故事在这里结束就好了,后面那十分钟完美地破坏了意境。导演没必要一定用句号来给故事结尾,虽然完满但总差着些味道。况且,自闭少年的故事说得本来就龙头鼠尾,如果要展示Jesse的智慧,用别的方法也可以。而且,Jesse还变成了Zibby的又一个哥哥,这简直是最耍流氓的关系。说实话,支线的人物都还丰满,但故事都讲得有些牵强。

  Zibby曾经说过:“有些东西你曾经被灌输了很多遍,直到你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你才能顿悟。”Zibby总想着变得成熟,但是Jesse告诉了她离开校园、进入现实、消耗耐心、挖掘潜力、然后变老这些事情都不像看着那么简单。她起初不信,直到Jesse离开她,她才明白做一个半成品有多幸福,而那个成熟的自己是多么想念这个半成品。

  Jesse总是觉得最好的时光在校园,很多人都告诉他,收起你脆弱的小心脏,向前看,成熟点,会好起来的。而Zibby带他游历了母校,畅游了音乐,甚至重尝青涩的暧昧。然后,他终于明白,时光不会倒流,这已经不是他能谱写最好乐章的那个时代。他是时候变老了。

  前路有江湖,望君自珍重。

  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了:

  ——What do you see things going after college?

  ——Life happens.

  《文科恋曲》观后感(五):沙漠中,递我那杯柠檬水

  沙漠中,递我那杯柠檬水

  (一)

  片名Liberal Arts字面意思指文理教育,香港译为博雅教育(学识广博,生活高雅之意),与其相对的是框限于生存技巧的职业教育。LA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自由七艺”是其典范。可以说,自由也需要一定技巧。“沙漠中,递我那杯柠檬水”正是一种即兴的技巧。

  在餐厅,梓比跟妈妈演示即兴表演的一个原则,只能说yes, and …。我猜,意思是说别人撂出来的梗、抖出来的包袱先接着,再变个方儿往下传。不能说我不玩儿了,或者说些一言以蔽之的结语,让人没法玩儿下去。

  梓比先设定,我们现在在沙漠里,然后台词是“递我那杯柠檬水”。妈妈心想沙漠里哪来柠檬水。网友凉沉评论到:“从沙漠到柠檬是甜的都是假的,要尽可能抓住一切契机来配合表演。妈妈就是无法理解这种默契,所以没给柠檬水,跟不上节奏。但是杰西也只是顺从要求,没好好地把这个梗接住,都是梓比一个人在表演,跟他之后的表现也是一样,算是个伏笔吧。”

  梓比在文理学院念大二,想修戏剧,她参加了学院的一个即兴戏剧社或Improvisational Theatre Workshop之类。梓比对杰西说:"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that? How basically everything in life is improvised? There's no script, we're just making this up as we go."(试译:你可有想过?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归根结底是即兴的么?没有脚本,我们只是即兴而为。)

  (二)

  现实只是意识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超乎现实之上的。包括时空,也只是表现于关系之间,现实中并没有独立于关系之外的时空。

  即兴往往不是白纸上写字,其实我们希望有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网。塞缪尔•约翰逊:“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往深里说,人有一种Sins of omission(当为而不为之罪,与之对应的是Sins of comission为所不当为之罪),大意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做的事,这种罪过很不容易被发现、也谈不上纠正。可以说,这种弱点与罪过,在自己选错关系网的时候会伤及自己的心灵。好比,强权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众人的默许之中。

  【经由对神性存在之爱而对存在之爱】,这是沃格林对哲学的定义,我觉得,也是对博雅的定义,它折射出自由的技巧:对存在之爱是对神性存在之爱的不变性下的一组变换。意思是说,神性是不朽的,存在是必朽的,如何结合二者呢?变与不变如何统一呢?对存在之爱是对神性存在之爱的一系列表现形式。

  (三)

  生活在这里转化成一场游戏。玩家能否从现实的对存在之爱表现之中分辨并触及对神性存在之爱?带着这个问题,现实能否从意识之中从浑噩转向澄明呢?

  那么,即兴并非胡扯流,而是理性地持续地叩问。当然,这种叩问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契机。影片中,梓比熟稔于即兴技巧,但尚未达到这个理性境界,她要的是成长。

  《文科恋曲》观后感(六):《Liberal Arts》——有幸能让我遇到这样的电影

  obody feels like an adult.

  It's the worlds dirty secret.

  e love, man.

  Mock on, Mock on.

  This all in vain.

  You throw the sand against the wind,

  and the wind blows it back again.

  ——William Blake

  All these effete, overarticulate man-boys who never learned to toughen up.

  Don't be one of them.

  Go work with your hands.

  uild something.

  unch someone in the face.

  My advice to you is this:

  ut some armor around that gooey,little heart of yours.

  Any place you don't leave is a prison.

  It's just sometimes, I want to rush the process.

  Maybe I thought you were some sort of shortcut.

  - I should get back to adulthood.

  - Yeah. See you there soon.

  电影里看到了太多自己身上的影子。

  在单纯与世故之间摇摆,

  对某位女老师有着启蒙的崇拜,

  想要的恋爱——可能这只是种捷径,

  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断绝而绝望,

  时时刻刻都在想成长,都在害怕成长,都在拒绝成长,

  我想投身进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文科恋曲》观后感(七):老教授说的对

  十九岁开始我就一直觉得十九岁了。。

  本来想给四星的不过有一些有趣的话所以给五星吧!

  其实不管在多少岁在哪里做什么都一样吧,虽然心态多少会有变化,一样都和这个人生做着斗争和握手言和,没有剧本的即兴演出,这个说法让人兴奋,如果dean听到了说不定也会走出自己的框框去接受幸运和灾难,因为总比不好不坏强,也许他也会这么觉得吧。

  特别特别喜欢dean这个样子卷发的人~有一点怪什么的,真可爱啊。

  片名起得不怎么样。。不过好像也没有更合适的了?

  文艺什么的,都是脑子里的事,生活还是要去过,也可以足够自信的用它去过,也可以过了之后用它来make peace,最重要的还是要去过。我也能理解一点dean的感觉,也是zibby的感觉,想要保持非常的清醒,不做低龄的事不让生活让自己退化和腐蚀,只是这不可能。同时的减少和增加,是看书时的孤独,也是人活着的样子

  《文科恋曲》观后感(八):我们终归要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看名字就知道,这肯定是拍给文科生看的电影。对于一个工科生出身的人来说,只能是羡慕嫉妒恨了。不像文科生,可以指着某一个片断说,“嘿,这地方和我上学时一样一样哦。”我们这些非文科生,只能是一脸黑线,诅咒上学时的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至于让我们错过了如此多的美好时刻。

  在我们那个高考分奇高的省份,当年还是有大部分人往理科班挤,每年的年考过后,排名后几位的都得被挤到文科班去,不去,就只有退学一途了。

  而在国外,则没有这么残酷,甚至,温情又美丽的多。

  年过而立之年的杰西,虽风度翩翩也碰上了很多无奈的东西,无趣的工作让喜欢古典文学的他越来越找不到方向,女友也这在时离他而去,只剩他一人郁郁寡欢。

  正在这时,他大学时的老师彼特教授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在自己的退休晚宴上做个演讲,正无所事事的杰西答应了老师的邀请。从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去那个千山万水之隔的小城。

  回到曾经的大学校园,杰西好像找回了自己的青春,有着耶稣雕像、红色屋顶的房子,碧绿的草地,参天的大树,安静的图书馆,喧嚣的学生,杰西好像一下回到了十八九岁。

  在这里,他真的遇到了一个19岁的学生,吉比,一个有着大大的蓝色眼睛、长长的金色头发的女孩。她是校表演学会的成员,善谈,大方,美丽,青春,活力,还有一些不错的词儿,你统统可以用在她身上。

  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因为彼特教授的退休宴会有了一丝交集,然后,又发现有不少共同的爱好,然后,吉比对杰西说:我觉得你可以给我写信。

  然后,杰西就真的给吉比写信了,用手写的那种。

  曾经,写信是我们学生年代交往最美好的回忆。

  看着那信纸上或一笔一划,或龙飞凤舞,或清雅隽秀的文字,枯燥的学习生活也有了色彩。渐渐地,有了呼机,之后又有了手机,又有了电子网络,有了即时通软件,有了电子信箱,手写的信,快成古董了。

  效率加快了很多,而原来的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好在,电影里还有。

  杰西给吉比写自己听她推荐的唱片的感觉——

  “亲爱的吉比,谢谢你推荐的音乐,除了自然而然地爱上它,我还感觉到改变了我对纽约的感觉,以前我对纽约总有一丝抵触。我发现只要用舒伯特或泰勒曼的音乐代替纽约街头的车喇叭和各种嘈杂,这个城市开始变得难以置信的美丽。长期以来,我和这个城市总有一段距离,现在音乐为我和这个城市搭建了一座桥梁……”

  “我不知道歌剧朱斯蒂诺里面,维瓦尔第的音乐是什么涵义,但对我来说,它意味着欺骗,一种优雅的欺骗,他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双面特工,深陷在某种刺激的间谍活动中……”

  吉比回信——

  “杰西,一切都好,很高兴你喜欢那些音乐,我上了那堂课(指古典音乐课)之后,觉得整个生命得到了升华,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些音乐是人写出来的,现在的人还能写出来那样的音乐吗?如果能,至少我不知道。我希望你喜欢来自歌剧《女人心》的片段,我发现当我听着它的时候,出于不知名的原因,我看到的每个人瞬间都变得更有魅力了。你也可以试试,然后告诉我你的感觉……”

  杰西试了试,哇,还真的是。

  于是,他又写信给吉比,吉比回信,来来回回中,终于有一天,吉比写信说:“杰西,我想,就像我爱这些信一样,我希望我能再见你一次,越快越好。那么,过来找我吧。这儿的男生都是18到22岁,他们看起来和他们的年龄一样,我想和一个成熟的绅士见面,而我想到那个人就是你。”

  而文科生杰西,这时做了一道数学题:35-19=16,当他19岁时,她3岁,他16岁时,她0岁,他50岁时,她34岁,他87岁时,她71岁。

  文科生,真的这么可爱吗?

  接下来,按照我们的想像,就应该是一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了。

  如果真的那样,就太狗血了。我们的男主人公,去见了他的公主,却不肯成为她的那个他。他知道,他们不在同一轨迹,同一个世界里。

  杰西,在他的世界里找到了觉得适合他的她,而吉比,也经历了成长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在18—22岁的天空下。

  常常觉得,这个“世界”有太多四处泛滥的感情,却鲜有值得铭记的爱;这个“世界”过多的小心翼翼和自我保护,只因稍不小心就会伤到鲜血淋漓;这个“世界”利益的味道太重,很难寻找云淡风清,只因我们自己都沉溺其中,并乐此不疲,一切都是浮云不过是无奈的借口。

  这个“世界”就是成人的世界,可最大的麻烦就在于——没人觉得自己是成年人,这是这“世界”的秘密所在。

  可成人的世界再肮脏你也得去。即使你再在乎从前的那个世界,干净,纯洁,连吵架都是那么的光明正大。

  我太喜欢你,可我回不来了。

  我去成人世界了,再见,然后再也看不见。

  《文科恋曲》观后感(九):你可能只感动了自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神仙鱼(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12136/

  我最近发现了一件事情。文科生更喜欢和你在事情上讲道理,有些理科生一旦脱离了他们的专业领域,论述起道理来是很没有逻辑的。

  我没有仔细想为什么,只是认为可能,这恐怕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区别————理工科的内容都指向的是一种确定的答案,自然科学不断地寻求对既存之物的说明,而这其中已经将逻辑性作为了预设,以至于理科生对于逻辑,某种程度上是无意识地接受的,但这种无意识导致的是逐渐地遗忘逻辑,因为他们潜意识地以为自己是有逻辑的,也就不过分关注逻辑了;相反地,文科性质的专业,也就是那些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它们对自我知识并不具有充分自信,因为关于人文、社会的问题都不会轻易产生唯一的答案,社会科学家更加注重于对现象的“解释”。这也就导致,学习文科的同学,会更加小心谨慎于自己的逻辑论证和措辞,因为他们知道,想要说服这个世界关于社会、人文的真理,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我也看见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说实际上自然科学也属于人文知识,因为它本质还是建立在人类理解的基础上,其实也是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去更好地解释世界————简单说,自然科学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客观的知识,而是更为宏大的一种主观认识。这很有趣,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

  当然以上和这部电影谈到的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部电影只是让我联想起了这个事情。

  说到电影,就不得不谈到它想表达的一种疑惑,但谈到疑惑,又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liberal arts根本就拿不出满意的答案啊。我的关键疑惑在于,一股二律背反————文科是无意义的、反社会的,摧毁人的;文科是超越世俗的、终极的、关怀的。这一个对子想论证一方而批判另一方都会成问题,那么这就使得讨论不具有意义了。或许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该用科学的方式来尝试回答——关于无意义的本身,我们太缺少认识了——鉴于我们人类目前是如此的无知但却声色犬马,注意,我并没有褒贬的意思。

  《文科恋曲》观后感(十):来自书本的影响

  在3E帝国下载的片子(3E的片源是转载自HDC),字幕是从射手下载的,字幕挺差劲,几次因为字幕差点没看下去,去几个字幕站找了找,居然没有人翻,唉唉!最后我也只看了个大概。

  在《超脱》里,男主角说我们要学会来阅读,以武装自己不被这个世界影响太深。其实,书本何尝不是另一种影响?有好有坏。像红楼梦,如果小孩子读,保不定会形成红楼那种人生荒唐的想法,基本上小时候经历的种种都像一种底色一样涂在了一个人的最初。书,是一种有着华丽包装的冠冕堂皇的理念推销,它不像是那种戴着麦克站在讲台上大声为下面学生洗脑的培训师,但是书本带来的影响肯定要比培训师来的猛烈并且持久。

  剧中,女学生显然是一个单纯的生存在文学中的简单学生,她的单纯很容易被阅读的书籍而染色,这些书本形形色色,就像一滴墨水影响一杯白水一样容易,这些书本很容易就能影响到女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她按自己从书本学来的来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她对男主角在文学上带来的共鸣,像很多大学一样感到高兴并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的感情,因为我当年也是这么认为并且现在依然没什么改变。而男主角拒绝了女学生。女学生仰慕男主角。可笑的是,当男主角还是一个学生时,他仰慕女教授,并且一直到他进入了社会,他也没有改变他对女教授的仰慕,在他心里,这种仰慕和爱情(或者是SEX)似乎距离不远,就像女学生对他的感觉一样,同样的是女教授在和他XXOO以后,很无情的给他撵出去了,而此他很不能明白,就像他拒绝女学生时女学生不能接受一样。

  当我们写一本小说时,我们总是在写自己心中完美的东西,这并不能代表现实中的我们自己,然而这小说会影响到别人并且别人会努力让自己变成书中那个想象的人,其实作者自己都很无奈。

  书本给我们以理想化的影响,但是并非我们要变成理想化的人,书本让我们的灵魂升华,这才是重点。

  好了,一点唠叨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