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狗十三》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狗十三》经典观后感集

2018-05-08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狗十三》经典观后感集

  《狗十三》是一部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十三》观后感(一):当叛逆遭遇独裁:父权笼罩下少女孤独成长

  一家之言严谨抄袭,转载!

  一、片名

  《狗十三》片名就简练生动的将两个主人公摆在观众面前:狗,和十三岁的女孩。这就是一个简单故事。初读“狗十三”这几个字,那种放浪不羁和愤世嫉俗意味便在唇齿间氤氲不散,颇有些骂脏字的意思。为什么有这个意思呢?因为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片名的英文翻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如果直译成“Dog and Thirteen”,那么片名里那股狠劲儿便藏而不露了。于是干脆译成“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表面看起来是前后两条来到李玩儿家的宠物狗,实则也暗喻李玩如狗一样任人冷落、玩弄、抛弃的命运。面对一个单亲家庭的青春期少女最叛逆懵懂、孤独痛苦的成长蜕变,在她没有能力洞察社会那些明里暗里的道理、也不愿向世俗之道和成人世界妥协的时刻,是爱因斯坦带给她亲人般的温暖和陪伴,而她身边所谓的亲人只是以一种粗暴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将她打造成一个合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形状。不可否认,那是爱,只不过爱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无顾忌的将少女珍贵自尊细密心思践踏和辜负。

  二:符号

  1、牛奶

  影片开场不久就出现李玩上学前,奶奶强迫她喝牛奶的情节。李玩搪塞不过,匆忙喝几口便吐出来,小爱因斯坦赶紧上前舔干净地上的牛奶,继而李玩将一碗牛奶都喂给爱因斯坦。这是在影片的开端部分,看似着重塑造李玩与爱因斯坦日益增进的感情,实则暗示奶奶并不关注李玩的生活习惯。影片开头便交代过李玩同父异母弟弟降生,也特意告诉观众,“李玩”这名字是“随便起的”,而弟弟的名字“昭昭”不能随便。第二次出现牛奶,是在李玩和爸爸饭局上。爸爸答应她去天文作为考试优秀奖励,但却因为“提前约好”的饭局而与女儿爽约。爸爸带着女儿出席酒场,在被询问“有事儿啊”时,爸爸冲口而出的那几句话无疑深刻的刺伤了李玩。“跟您吃饭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事儿”,“人的事儿还没搞明白呢还去管天上”,这在成人看起来曲意逢迎的客套话在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心中一定被误解父亲对她和她理想的轻蔑和不屑。而这是,父亲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话对女儿的刺激,而是让女儿给主人敬酒,酒杯中是李玩从小喝了就吐的牛奶。此情此景,牛奶的出现无声的将一个忽略女儿成长的父亲形象刻画淋漓尽致。他或许能够给女儿买狗、买旱冰鞋,或许能够坐在女儿对面谈人生谈理想,但在女儿十三年的成长岁月中,他是缺席的。第三次出现牛奶,是在第二个爱因斯坦被送走后,李玩遍寻不着,便找到姐姐男朋友,也是后来喜欢上她的男孩子胡吃海喝。男孩递给李玩一杯牛奶,她愣了一下,继而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下一个镜头便是李玩在卫生间呕吐,男孩子站在身后关切的拍着她的背。当然,刚与李玩相识不久的男孩肯定不知道她不喝牛奶的习惯,他只是把他认为的关爱强加给他,而这并不是李玩需要的。就像接下来男孩慢慢靠近李玩的嘴唇但被拒绝,他因为李玩“需要安慰”,其实李玩只是需要了解,需要陪伴。最后一次牛奶的出现是在片尾。当属于李玩的这段风波过去,生活看似回归平静之时,镜头转向李玩的弟弟昭昭,开始记录他溜冰的训练。而训练的开始就是一人必须喝一杯牛奶。巧的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接下来便是一组昭昭溜冰训练的记录。他不断的摔倒,不断的重复自己不想再练,可教练依旧执着的强迫他站起来。这时给在旁边旁观的李玩一个反打,让人不难想起在影片开始,李玩与父亲关于报物理还是英语补习班的争执。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就是这样被父辈思想绑架着长大,总有那么一段孤独的岁月,没有人能够听懂我们内心声音

  2、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爸爸为了讨好李玩而送给她的礼物。起初李玩是排斥它的,但是少女柔弱细密的心思很容易就被如此弱小可爱生命打动,并迅速与它形成友好关系。当爱因斯坦走失后,一直被压抑的李玩突然失控,开始与全家人都处于对立关系。豆瓣网友说,她从李玩身上,“看到的正是那个年纪,除了宠物,宇宙幼稚原则一无所有的弱小自己。”对于一个13岁的少女来说,丢失一条宠物狗,一个陪伴自己的生命,是天大事情。 由于李玩不顾一切的找爱因斯坦,爷爷受伤,奶奶差点走失,家人买了另一只“爱因斯坦”来哄骗她也丝毫不起作用。于是爸爸发作,上演了我认为这部影片最精彩的一场戏,也是片子高潮。爸爸面目狰狞的摁碎李玩手里的酒瓶,嘴上的训斥怒骂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没有一丝一毫留情。李玩始终捏着手上的伤口,几次想逃脱却被爸爸更凶狠的遏制住,直到李玩向爷爷奶奶道歉,并承诺“不闹了”,爸爸才放过她。待李玩冷静下来,爸爸又让她坐在她的腿上,向她道歉,给她安慰。像极了一头野兽在发怒过后舔着自己身上被误伤的伤口,满是抱歉遗憾。一动一静两场戏前后相接,父爱沉重强势跃然荧屏,在这种力量的笼罩下,李玩只能妥协,放弃找寻爱因斯坦,放弃自己棱角执拗伤害与被伤害的交替过程,暂时平衡了李玩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这可以看做是李玩对这个家庭长久以来的忽略和冷漠的最后报复

  在这之后,李玩便逐渐接受了新爱因斯坦。当弟弟昭昭拿着晾衣杆打遍了家人而未遭到责怪时,他开始向爱因斯坦挑战。当然,爱因斯坦也用敌对的态度对付他们全家,这好似是一场战役,而只有爱因斯坦站在李玩这一边。最后,爸爸抄起拖把捅向爱因斯坦,但得到的是更凶残的回应。直到李玩伸出手,轻声唤着“不怕,爱因斯坦”时,它竟然安静下来,安分顺从的俯卧在李玩脚下。这是李玩第一次叫它“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在感情上终于将这只新爱因斯坦当成了自己的伙伴。终于,当它伤害了弟弟时,家人还是丝毫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将它送进后妈口中的“狗肉火锅店”。后来我们却知道,它虽然是被爸爸送进了流浪狗收容所,但却因为绝世而死去。

  一只狗的生命,在这个与中国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的家庭中不足挂齿。而人的境遇,有时候还不如一条狗。狗还可以终于自己的主人,宁可饿死,而绝大多数人为了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趴得比狗更低,舌头伸得比狗更长。

  三、总结

  成人世界是什么?是对所有人都满怀敌意,却还有拼命讨好的残酷?还是那句你问我,我问她的英语单词。对于张玩来说,是那一筷子夹起,一口吞下的狗肉,是看到所有亲人围着弟弟庆祝生日时的笑脸,是面对老爱因斯坦的新主人时那声抱歉,是听到新爱因斯坦死去消息时那声谢谢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曹保平对媒体说。“尽管表层叙事的动力不同,但底下的东西是一样的,是内省的复杂,故事里那种我喜欢张力一直都在,这是特别触动我的地方。”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13是伪善的成人世界。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残酷青春,其中的亲切感和孤独感似曾相识。我们每个人经历过那样一段无人理解,却还要被迫接受所有大人世界的规则日子。对自由和理想,对爱和希望的向往都会因成长而统统被岁月洗刷掉。

  苏牧上课时经常说:“真正好的小说,应该是没有衣服的。应该穿过皮肤、让血液都感受到温度。真正好的电影也是一样,不仅要到皮肤和肉,还要割到骨头,要刮得骨头嘎嘎响。”我想,所有经历过成长的我们,都一定被这部电影刮疼了。跟狗本身无关,只是影片中的妥协与较量、希望与失望描述出的生活的粗粝质感,能让每个人回想起她的青春故事。

  《狗十三》观后感(二):她比我要幸运

  狗十三也可以是狗B,hypocrite,伪善的人,伪善的成人世界。

  在中国式家庭教育里面,主人公应该是比较幸运的了,在一个中产阶级里面,爷爷奶奶父亲都还比较明事理,爸爸打了她之后还会和她道歉,继母至少也伪善的爱她。

  主动拒绝别人的示爱,主动拒绝别人的关怀,当她看到自己的狗却不敢相认的时候的我就知道这个女孩像我一样,失去了爱的能力,我是一个虚伪冷漠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和谁都不亲近,我觉的她也这样,没关系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

  全片最后的那个片段我觉得真的指出的中国教育体系的弊端,遇到一点挫折就要寻求帮助,童年时犯错了,父母绝对不会真的责备你,而是哄骗你,就像小男孩打他奶奶一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三观,当你青春期再犯错时父母不会和你讲道理,而是歇斯底里的呐喊着 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啊! 我养你这么大我容易吗??? 你确实养了我,但是你和我讲过道理吗?

  这部电影真的有好多好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老师书本把飞进教室蝙蝠打死,然后扔到楼下,还不忘了吹吹书,老师的打死的不仅仅是蝙蝠,还有那个年纪孩子应该有的天性,为了中考,为了高考,老师说暂时压抑一下你们的天性,考完之后我发现我找不到了。

  曹保平导演真牛逼演员演的真牛逼,镜头变化,摄像,人物性格描写都非常到位!

  《狗十三》观后感(三):狗十三

  如果青春是一场盛大的逃亡,那么注定失败。如果青春是成长的锥心之痛,那么在劫难逃。在通往成人世界的路上,谁没有过咽不下去的苦、说不出口的伤、揭不开来的疤,只是谁都不愿意再提而已。我们自以为心甘情愿地埋掉过去,其实是无法接受对自己的背叛。我们一次次地在黑暗中伸出手,却始终不敢触碰最真实的自己。 曾经年少叛逆 经年不悔 《狗13》的开篇初中女孩李玩借助平行时空的构想,安慰自己没有选择物理小组,而是选择了同样感兴趣的天文小组。接着,就是学校家长联合施压,要求李玩把兴趣小组改成英语小组,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成绩,还有机会参加比赛保送高中。一个有些粗暴的强势父亲,一个不甘退让的女儿,就这样拉开了电影的序幕。一场年少无因的叛逃,一段经年不悔的往事,不仅是李玩的成长经历,也是每一个人的青春注解。 成人世界的谎话 困兽犹斗 一场更改兴趣小组的风波,引出了一条叫爱因斯坦的狗。爱因斯坦是父亲送给李玩的礼物,为了让不情愿参加英语小组的李玩开心。从厌恶、到喜欢,到亲近,住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越来越离不开爱因斯坦。当爱因斯坦丢掉了之后,家人拗不过李玩的任性不得已又买了一条狗,假装成那条走丢的爱因斯坦。在所有人都愿意相信这个谎话后,李玩却依然孤立地对抗周遭的一切,她不管别人怎么想,她只要她的爱因斯坦。

  《狗十三》观后感(四):如果叛逆、成长、青春是一部电影,它的名字肯定叫“狗十三”

  说起宠物,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因为宠物发生过一段叛逆的故事。

  我家小时候养过一只带斑点的土狗,这只狗长得又胖又短,叫起来声音奇怪,是一只血统特别凌乱的中华田园犬——集合了十里八村好多种农村土狗的血统。

  十几年后再想起来,这只狗长得是真丑呀。

  但我和我弟弟特别喜欢这只狗,用个狗链儿绑着(是真正的细铁链子),放学后牵着到处遛狗。

  有一天爷爷去县城办事(我们离县城十几公里路,身体硬朗的爷爷都是走路去),狗就跟着去了,爷爷回来后狗却没有回来。我当时在家里大闹了一场,我记得很清晰的是,我当时质问爷爷“你是不是把狗卖给狗肉厂的人了”,爷爷心里委屈。他已去世多年,但我至今记得他委屈的神情

  大概过了三天,家里别别扭扭的气氛也持续了三天,这只土狗竟然自己回来了,兴奋地冲到了家里,拼命地摇尾巴,往我和我弟弟身上扑。它的爪子上有淡淡的血迹,大概是走了很远的路。

  后来这只狗还是被处理掉了,因为它得了狂犬症,咬到了村里的孩子。

  还有另外一个关于狗的故事。

  我一个朋友,是湖北姑娘,她小时候养过一只小狮子狗,但狮子狗后来生病死了,她哭得都背过气了,但还是止不住哭。

  她妈听着她哭心烦,就骂她“我死了你都哭不了这样,你给我停住”。后来,她又买了一只布偶的兔子,很大的兔子,因为布偶的兔子永远不会死,永远不会走丢。

  但有一次她妈妈把兔子放在洗衣机里边洗了一下,兔子耳朵洗掉了,她又是如丧妣考地哭,她妈对她一顿骂“老娘买的,洗掉了就洗掉了,你给我止住”。说起这些的时候,她已经是三十好几的大姑娘了,但依然止不住失落

  再看《狗十三》,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因为养宠物,跟父母家人发生过矛盾,这种矛盾伴随着叛逆,成长,伤害和弥合。那些,就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青春呀。

  《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的代表作,并注定被写入中国影史。

  (著名导演曹保平,我最喜欢他的《光荣的愤怒》《狗十三》)

  这电影改变了我对国产青春片的认识:以前我觉得国产青春片=打架流产得绝症=套路脑残片,电影《狗十三》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部青春片深深地触达人心,有点残酷,但这样的故事又好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看完电影你会止不住想:如果时光倒流,小时候那只宠物狗(宠物猫)突然回来了,会怎么样?

  故事发生在陕西西安,全片标准的西安话,满大街的陕A牌照,我这个陕西人看着格外亲切。

  主人公李玩是一个初中小女生,电影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将她的生活一层层剥开。

  第一层,李玩遇到了很多成长烦恼。比如英语学习成绩不行,胸部发育比表姐晚,但她同时也有自己的心灵小港湾——她热爱物理,熟读《时间简史》,总幻想着有另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里,可以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狗十三》里的女主李玩)

  第二层,李玩是一个懂事的小女孩。她寄住在爷爷奶奶家,虽然偶尔会任性,但也乖乖地听爸爸和老师的话背英语,连爸爸买来送给她的狗,她也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面接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玩的亲生父母离婚了,她跟着父亲过,她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父亲又组织了一个新家庭,继母生了一个小男孩……问题家庭的孩子往往心思更重,也更懂事。

  第三层,李玩的狗丢了,平淡的家庭被卷入漩涡。围绕着这只丢失的狗,李玩与父辈,祖父辈的矛盾不断激化。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

  李玩接纳了这只狗以后,很快跟它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睡一张床,甚至吃一样的食物(猪肝儿拌米饭)。

  (李玩与自己的狗同睡一床)

  但是,爷爷买菜的时候弄丢了李玩的狗爱因斯坦。爷爷很自责,但狗丢了就是丢了。

  李玩心里着急、焦虑,他疯狂地没日没夜地找狗,但大人们不理解她,不仅不帮她找狗,还劝她放弃、阻挠她,李玩感到了痛苦。

  (狗丢失的那天晚上,李玩疯狂地在大街小巷寻找)

  痛苦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狗丢了找不回来,还因为:平日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着血缘联系的家人不理解自己,甚至不尊重自己的情感。

  第四层,李玩逐渐陷入了成人世界的欺骗漩涡里。

  眼看着丢了狗的李玩魂不守舍,后妈出了一个招,买了一只狗,假冒是那只走丢的狗找到了。

  一开始李玩不接受这只狗,甚至想把它丢弃了,因为这只狗代表着自己的痛苦回忆和无奈。但当被丢弃的狗等了自己很久,很可怜地在原地打转转,李玩接纳了它。

  (李玩接纳了新“爱因斯坦”)

  这一刻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情感的弥合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亏欠,因为这种亏欠和内疚,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更好,宠物也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围绕着这只新的狗,又发生了更多的事情:这只狗咬到了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就是父亲的小儿子,全家人的宝贝疙瘩。

  (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跟李玩一样都有一喝牛奶就吐的问题)

  继母恶狠狠地要求父亲把这只狗送给狗肉店,李玩哭天喊地也无济于事。

  也许是在这一刻她心死了,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第五层,李玩在生活的深渊里成长。生活是一个深渊,远远地能看到万紫千红,但一旦踏足,则深不见底。成长就是一个如临深渊,踏足深渊的过程。

  在没有狗的日子里,李玩孤独地生活,滑滑冰、谈谈恋爱,偶尔还要被父亲带到酒局上,作为道具表演给一个附庸风雅的老装X犯。

  (喜欢吟诗作赋附庸风雅的老装X犯)

  李玩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父亲答应带她去天文馆看展览,但因为那个酒局,就错过了。

  李玩痛苦、无助,但生活还得继续。

  第六层,绝望与弥合。生活如临深渊,但深渊里也有亮光。虽然英语演讲搞砸了,但李玩在全省物理竟然中拿到了一等奖。

  父亲答应她“为了庆祝,今天一切都听你的”,于是,李玩想知道新爱因斯坦(第二只狗)被送到了哪家狗肉馆,父亲带她到了流浪动物收容中心。狗狗已经死了,但李玩给父亲说了声“谢谢”。

  在回去的路上,李玩亲妈打开了电话,这勾起了李玩父亲的回忆,父亲在车上放声痛哭,悔恨上一段婚姻里自己的错误,而李玩陪着父亲,原谅了他。

  (父亲在车里放声痛哭,同时伸手捂住女儿的眼睛,父女两个就此互相原谅)

  影片的最后,李玩和表姐在街道上看到了爱因斯坦,但李玩已经不想要回这只狗了,她说“特别害怕爱因斯坦认出我”。

  成长是什么?也许就是明白了有些东西注定留不住,那就学会妥协随他去吧。

  人类为什么需要养宠物?是为了简单的感情。简单的感情就是:我对它很好,喂养它陪伴它,它喜欢我,对我不离不弃,永远。

  简单的感情说着容易,但人类却一直做不到。因为人类的世界里,总是想要的太多,愿意付出的太少;猜疑得太多,信任得太少,久而久之,跟一个人培养感情比跟一只猫一只狗培养情感难多了。

  《狗十三》里,小女孩李玩的成长过程中,小狗是最忠于自己,对自己最好的情感寄托。父亲、爷爷奶奶,他们看似亲近李玩,理解李玩,爱李玩。但是,他们都是用一种自以为是的爱,强加给李玩沉重的心灵负担。

  这也是一个教育问题,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听大人讲道理,不是因为大人的道理一定就是错的,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就好比一个胖子进到餐馆点餐,老板告诉她你应该节食,瘦点对身体好。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之间根本没有道理可讲,父亲做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家庭裂痕的产生,好在:伤害和原谅,裂痕和弥合是永远的情感主题,也是永远的家庭主题。

  因为:总有一天这些孩子都会长大懂事,总有一天他们的认知会和大人在一个维度上。

  《狗十三》这部电影口碑炸裂,作为曹保平的代表作,他把中国家庭,把青春,把成长挖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

  电影中的这个主演叫张雪迎(扮演李玩),演《狗十三》的时候她只有16岁,但她此前已经出演过《美人心计》、《爱盛开》、《潜伏》、《爸爸天亮叫我》、《美人无泪》等知名影视剧,是一位优秀的小演员。

  不管是冲着这个主题,这个故事,还是这个优秀的女演员,这部电影都值得一看。

  找不到的留言给我。

  ↓↓↓↓

  《狗十三》观后感(五):成熟就是活成你想要的模样

  《狗十三》讲的是成长,到底什么算是成长,不成熟也许只是我没有活成你想要的模样?13岁的女孩李玩青春叛逆,母亲不在父亲另组家庭,李玩跟随爷爷奶奶长大,一天父亲送给李玩一只小狗,酷爱数理化的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逐渐李玩把狗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与狗之间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情感,爷爷在一次买菜的时候把狗给丢了,于是矛盾在这个家庭里爆发!

  狗在电影中是一引子,故事的主角无疑是这个处在青春期的女孩,电影第一个画面就明白的交代女孩的年龄段,紧固的牙齿矫正器就是最明显的符号,这时的李玩个性鲜明,叛逆乖张,对自己的喜好有明显的表现,上学也是理科出色,文科一般!对父亲看的出李玩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渴望着父爱另一面和父亲也是若近若离,这种隐藏的情绪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以至于后面一系列的事情感觉也是一触即发,是合理的安排。有人说最好的情感是陪伴,可以想想这样一个缺少父爱母爱的家庭里李玩是孤单的,至少在心里上是孤单,所以当爱因斯坦形影不离跟着李玩,同吃同睡时,李玩终于有了自己精神的寄托,丢狗是一个戏剧的设定,转折了故事的走向,代替爱因斯坦的狗终究不是爱因斯坦,情感是不可替代的。这里导演似乎也是在说亲情也是不可替代的!李玩的叛逆或着说父亲眼中的不成熟这一刻彻底的爆发,因为李玩不理解成人的世界为什么情感可以轻易的被代替,自己的感受不能被理解!

  一顿家暴后李玩似乎“成熟”了,这时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成人世界。李玩的父亲因为她喝酒暴揍了她,而在餐桌上又鼓励她和领导喝酒,明明是父亲给李玩买的狗,最后却要亲手送走它。弟弟打了奶奶却没有受到惩罚。李玩这时只能试着去理解眼前的这个世界,她不再抗争,而是尽量接受。最终李玩看到了走失的爱因斯坦,这时的李玩显得“成熟”,心如止水,平静如初!

  成长是什么,怎么才算真正的成熟,是我们个性里被世俗磨去的棱角。还是变得世故而实际,咽下本不属于自己委屈。又或是如爱因斯坦般有口莫辨,又或还是我变成了你们希望的那个模样!人生也许没有答案,有的只有像李玩的弟弟一样在冰场上跌倒爬起,而且还只能靠自己!

  《狗十三》观后感(六):阉割而成的成长

  前一阵看完奥斯卡的获奖影片,《伯德小姐》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都算是成长类型的电影,也就是青春片。

  两部电影中都有主人公不断探寻“我是谁”“我以什么方式/方法活在这世上”“我应该怎么去爱”……等等成长问题。加上去年的《月光男孩》中的黑人男孩,“成长”这个母题在近年的学院派电影中偏爱以“实现自身身份认同”的方式出现:

  《月光男孩》是认可自己少数族裔、同性恋的身份,以及接受自身家庭的不完美和来自社会的善意与恶毒;

月光男孩 (2016)7.32016 / 美国 / 剧情 同性 / 巴里·詹金斯 / 崔凡特·罗兹 安德烈·霍兰

  《伯德小姐》重点在于“我是谁”“我想以什么方式定义自己”,即便与父母有争吵最终也回归了爱;

伯德小姐 (2017)7.92017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格蕾塔·葛韦格 / 西尔莎·罗南 劳里·梅特卡夫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对自己感情的交代,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性别,而是因为阳光浓烈,而你刚好是你;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9.0安德列·艾席蒙 / 2009 / 麥田出版社

  奥斯卡近年来的政治正确颇受诟病,但是看完《狗十三》后真的感叹:能够拥有政治正确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与奥斯卡“打破自身身份困境,完成自我认知”不同,《狗十三》作为一部讲述成长的电影,描述的是成人世界一步步阉割童心的过程。

  影片一开始就在阉割,阉割的是李玩的兴趣:老师认为李玩成绩不错,只有英语稍差,所以希望李玩参加英语小组。但李玩不喜欢英语小组,作为一个会看《时间简史》的初中生,她感兴趣的是物理。但是家长和老师的权威迫使她别无选择,只能含泪看着爸爸在报名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抗争失败的李玩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无视爸爸责骂的她哭着走入了黑幕,也为她之后一步步抗争失败留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画面交代了家里的背景:继母生子,奶奶心疼不让告诉李玩,爷爷糖尿病身体不好……

  大概是为了讨好女儿,爸爸给李玩送了条狗。虽然李玩最开始并不喜欢,但还是很快的就接受了小狗,还为它取名爱因斯坦(一个相信相对论的人给自己的狗取名叫爱因斯坦……这操作我觉得挺牛的……)

  狗狗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一丝欢乐,在这可以看出全家都迁就着李玩:李玩可以坐电视面前吃饭,奶奶允许李玩吃狗粮,爷爷帮忙遛狗,爸爸继母继续瞒着李玩弟弟的存在……

  但孩子会长大,家长的标准会变化。

  爷爷在买菜的时候弄丢了爱因斯坦,宠物对于大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玩物,但是对李玩来说是朋友,而且她自己承载着喂养狗狗的责任。

  成长过程中的忽视看似漫不经心,但对孩子意味着自我中心的崩塌。有些在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事情,承载着孩子的感情就会有不一样的重量。

  爱因斯坦是找不到了,继母出了个主意:再买只一样的,就骗说是爱因斯坦。这又是一个大人惯常用的伎俩,用欺弄的方式忽悠小孩。

  但是李玩不吃这一套,她愈发生气,生气的不是爷爷弄丢狗狗的这件事,而是大人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和粉饰太平的敷衍。

  “我们都为你付出这么多了,你还想怎样?”

  这句话应该每个中国小孩都听过,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反抗自己的权威、而自己单靠言语已经无法压制时,就会采取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手段,居高临下的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束缚你。

  电影到这,李玩爆发了全片最激烈的情绪

李玩眼中的“憎恨”

  这个几秒钟的特写仿佛一颗子弹一样击中我,李玩的委屈、不甘乃至憎恨,都能感同身受。

  爷爷受伤、奶奶差点走失……李玩为了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狗,把家里搞的一塌糊涂。爸爸抓住李玩狠狠的打了一顿——李玩的哭喊声,父亲咆哮声,奶奶的恳求声,一场关于反抗权威、伴着血与泪的成长,开始的蓄谋已久,结束的干净利落。

  至此,李玩身上的棱角都被阉割完毕,终于被塑造成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可以为了家庭面子在饭局上虚与委蛇,好好学习,关心长辈,愿意委屈自己成全他人……“懂事”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品质,没有人会去关心孩子为了“懂事”牺牲掉了什么。

  我为什么说觉得奥斯卡的政治正确太珍贵?因为它有包容性,向我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孩子不一定要“懂事”“乖巧”,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成长轨迹,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中国式的这种阉割式成长真的从此就一劳永逸了吗?我觉得未必。当年岁见长,见识变厚,会重新探寻自己的生命。重新出发去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谁?届时,冲破父权的压迫和社会的黑暗,会因为畏惧后果变得更加困难;但一旦成功突破这些桎梏,就会获得涅槃新生。

  或臣服,或突破。

  最终,决定自己以后的人生轨迹。

  《狗十三》观后感(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候却不是自己

  这又是我近来看过的最沉重的一部电影, 电影是有关于画面上的女孩的成长故事。 标题看是讲狗的故事, 其实是通过狗来讲述小女孩的成长, 狗是这部电影中最厉害的象征了。 主人公是图片上的那个女孩, 12岁,叫李玩,父母离异。 母亲在她很小时候就离开了, 父亲因为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她, 李玩就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 父亲再婚生了个弟弟, 李玩因偏课于物理不喜欢英语, 使得她的成绩排名靠后而引发了与父亲的争执。 事后父亲为了哄女儿就买了一条小狗给李玩, 刚开始的时候李玩是拒绝的, 到后来小狗的可爱让李玩心痛了。 于是接受了, 李玩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 因为她喜欢物理嘛。 她倾注自己所有的爱于这条狗身上, 没想到有一天, 爷爷把这条狗弄丢了。 李玩好伤心的闹腾着, 把全家搞得鸡飞狗跳。 半夜去寻找狗的下落, 生气地推倒了爷爷, 到处张贴着寻狗启事, 奶奶半夜去寻找李玩的下落, 使得奶奶走失了。 父亲得知这个消息, 带着李玩找回了奶奶。 当着爷爷奶奶的面, 用手扇她,用脚踢她, 父亲掐住她的脖子让她向爷爷奶奶道歉。 当李玩低头说出: “爷爷奶奶对不起, 我错了”的时候, 我觉得特别沉重。 今天我妈特意跟我视频来着, 当谈论到小孩子应该不应该打的问题, 我说打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没用的方式。 我妈却不这么认为, 她说有些调皮的孩子如果不打, 就会变坏、成为坏人。 这就是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方式, 棍棒下出孝子, 通过打的方式来使得孩子变乖。 我们到底含蓄到什么程度, 不通过交流的方式而却用打的方式? 当李玩的父亲回顾自己残暴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于是跟女儿道歉, 答应带她去看她最喜欢的天文展览。 父亲为了弥补女儿失去狗的伤心, 就又买了一条和爱因斯坦一样的狗, 说是爱因斯坦找回来了。 但李玩一眼就认出这不是爱因斯坦, 因为这条狗好凶, 不像以前那条狗那样温顺。 这条好凶的狗慢慢又取得了李玩情感, 但又因为这条狗咬到了弟弟而被父亲送走了, 送到那专门养游泳狗的地方。 那条狗却因为不吃不喝而死掉了, 父亲答应李玩去看展览的承诺也因为工作而失言了。 当李玩求着父亲不要送走那条狗的时候, 当李玩渴求父亲已经到了展览时间的时候, 我真的想冲过去打那父亲的脸。 这部电影远不止关于成长, 作为一个孩子的李玩, 一步一步的被塑造大人们心中的样子。 影片的大部分情节, 没有大是大非、大喜大悲、大善大恶, 有的只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迷茫与挣扎。 影片的最后, 那条走失的爱因斯坦被别人快乐的溜着, 表姐拼命地接着李玩把这条狗要回来。 而李玩却说幸好这条狗没认出她来。 她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 还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喝的滋润。 两条叫爱因斯坦的狗, 一条温顺亲近的爱因斯坦, 最终被人抱走依然过碰上活泼滋润。 一条倔强凶猛的爱因斯坦, 最终送去了流浪所绝食而死了。 而李玩在这种环境下只能选择, 做一条温顺的狗才能活得活泼滋润。 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 每一个画面都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看着很让人沉重与反思。 狗永远是狗, 人有时候却不是人。 我们的成长过程, 有多少人失去了做自己本身。 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错, 是家庭、是整个社会的错。 写到这里, 我突然觉得好悲伤,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到底有多少限制啊? 生而为人, 我感觉很对不起自己。 我现在的所有行为都是顺应社会的乖巧,活得太不像自己了。 我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因为我还要上学上课, 我也不能说不上学就上学了, 因为背后有父母的期待与渴望。 我很喜欢《无声告白》封面上的一句话: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我发现这好难好难。

  《狗十三》观后感(八):一名95后看完狗十三的感想

  这电影没啥泪点,不过确是直戳人心,李玩的设定也很符合中国的国情,乃至世界,特别是一个小孩在慢慢成长逐渐了解大人的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讽刺什么,更多的是把这最真实一面展现出来其中也包含了导演的想法,更多的是留给人们一些思考和感受。这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确隐藏着几条清晰明了的主线,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普通的我都怀疑这是我身边发生过的故事没有哪些狗血青春片的堕胎分手割腕黑化。以前看过曹导演的烈日灼心哪会还不是很懂电影而且也很幼稚很多东西的看不明白,当时觉得很有意思能把那么多元素堆积在一起虽然结尾有些唐突逻辑上有些过不去但整部电影很有文艺范歌颂人性,现在看起来却觉得烈日灼心想装的东西太多了,而后来因为知道了曹导所以又看了一部光荣的愤怒,这部就真的很愤怒了。狗十三和烈日灼心比想表达的东西少很多简单明了就是中国式家庭中国式教育,而比起光荣的愤怒却是平淡不少没有那种露骨的讽刺,当时看这片名“狗十三”还以为又是像光荣的愤怒那样把讽刺进行到底,可整部片子看下来心里确是暗流涌动。电影一开头是李玩父亲在医院门口焦急的等待李玩后妈生弟弟降临人世,这一幕一开始我觉得没什么,但是当后来看见李玩父亲在每次一吵架时一遍遍的说着“你爸这么辛苦养活这个家容易吗我”诸如此类的话。我心里觉得这些话好熟悉,这位爸爸也是很疼爱自己的女儿,确实父母辛辛苦苦养育我们十分不易,但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的疼爱却更多的缺少了一些“人性化”,影片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哪条狗和李玩的对比,而这整部电影也是以这个寓意贯穿全文。李玩父亲以你是女生为由逼着这个理科天才去学文科可能导演把那只狗叫做爱因斯坦就是这个用意吧,我是一个男生,可能并不了解中国家庭里有多少重男轻女的存在,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在看到这一幕幕不公的待遇后还是有所感触的,特别是李玩父亲被拳打脚踢拽头发的要她给奶奶爷爷道歉而那名仅有的弟弟却在打到奶奶后确是以“他小不懂事”为由就此翻过,难道李玩就不是孩子吗?这种重男轻女的陋习依旧就中国各地广为流传,这并不是一时之间能改掉的。而电影里的父亲其实从很多方面来看是十分疼爱自己女儿的,但造成这种局面的在我看来除了缺少换位思考还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也许是传统观念的使然而在这男权家庭里父亲的决定十分重要,人一出生是什么也不会的影响他的只会是传承下来的东西,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他的父亲觉得很多事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作为家里的一家之主一切都要在他的掌控范围只能,这样才能有一个他想要的“家”不管是后来生男生也好还是要孩子们学他认为好的东西,这一切都是中国这个大环境所流传的风气,就如李玩不想学英语不喜欢和牛奶一样影片尾段也是讲述了李玩弟弟在父亲强迫下学习溜冰在教练的强迫下喝牛奶,而这和李玩哭着跑出学校把牛奶吐出来都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而李玩却是从经历者变成了旁观者,文化和思想是会传承的而这些传承的文化又是否都是正确的呢或许这也是中国式教育的无奈,做教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不知道你的一举一动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很多事情可能你觉得有点不妥但想想过后却也只能这样做了所以说中国式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这个大环境的下做出的无奈之举,就如电影里三个孩子在图书馆里读英文那段为什么伪善要用hypocritical而不是hypocrisy我觉得这其中代办着导演的世界观,其实也是当孩子们慢慢的了解到大人的世界开始他们变学会了妥协迁就顺从,其实这一切都变得很模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这把道德的标尺没有人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哪这个世界会变得什么样呢,我们总是在做以前的人认为好的事情,我们苛求的公平也许就是不公们虚构的,不管我们曾经有多想去做哪些没人认同的事情亦或是认为自己可以一尘不染,这一切都在我们真实的了解这个成年人的世界后分崩离析。就如李玩因为这些所为人情世故妥协一样,年幼的她在爱因斯坦走丢后独自喝酒被斥责却在父亲的所谓的祝福下敬酒,还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吃下狗肉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感觉太过压抑就如我成长到现在一样很多曾经觉得不合理不正常的事情到如今却已是习以为常,那只温顺懂事的爱因斯坦在走丢后也依旧被人带走过上滋润的生活,而那只倔强不屈的爱因斯坦却因为在流浪狗中心绝食而就此去世,感觉就是倔强任性的李玩在成长的过程中死去,而重新出现的是一个已经被“驯化”的李玩。这一切是如此的真实,我们都成长或许都是如此,成年人的世界充满着妥协与迁就很多时候为了想继续自己的生活我们即使没有做出那些不妥的事情却也会在沉默下成为帮凶很多可能已经是不妥的事情都被我们当做习以为常,而我们只能在心里对哪些曾经的向往留下哪一丝痕迹。

  《狗十三》观后感(九):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痛苦的领悟

  之前狗丢了我觉得这孩子真不懂事,就是欠抽,差不多得了,全家人都尽力去找了,难道还要爷爷以死谢罪不成;看到后面家长的态度,又觉得其实这孩子之前并没有做错什么,原则性强一点比完全没有底线要来得好得多。

  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对于整个童年的影响是大人们想象不到的,这些东西有可能是一条狗,一个玩具,一个玩伴,或者一件小事,这些东西统称“童真”。童真失去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替代的。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对待~

  最后再说一句,大人们不经意的一些行为和做法,包括爷爷奶奶对于小孙子的宠溺,其实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的深远影响,他们可能都意识不到,也许爷爷奶奶之前就是这么宠着李玩的,而爸爸叔叔也是可以放松底线让李玩喝酒陪着聊天的~只是如果这样的行为如果导致成长过程变得格外艰辛,那么请各位还是有点底线吧。毕竟如果成长的过程这么艰辛,而成长的结果又如此丑陋,可能大家都愿意一辈子做个孩子~

  《狗十三》观后感(十):对比了下同样喜欢拍这类残酷青春物语电影的日本

  看了看《狗十三》,对比了下同样喜欢拍这类残酷青春物语电影的日本,没有高低与好坏。中国:隐忍,克制,那股叛逆和迷惘在面对未来现实成人世界里渐渐消散,留下观众在屏幕外唏嘘哀叹。由于是国产片,每个生活场景和时代背景为我们所熟悉,观众或多或少有带入感。(比如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日本:将苦痛、愤怒、孤独放大。题材多为家庭暴力,校园欺凌,弑父自杀等等。压抑,致郁,暗黑,甚至是窒息式的,尽显一种极致残酷之美。(比如《青之炎》《庸才》《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日剧《北斗》)希望看到国内更多的好片,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沈X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