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10篇
《奥丽芙·基特里奇》是一部由丽莎·查罗登科执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理查德·詹金斯 / 小约翰·加拉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一):伤害与被伤害
Olive,爱她的人说她真诚直接,恨她的人说她刻薄自私。可哪有黑白分明的人哪,真挚的感情是她,刻薄地伤人也是她。
受到童年阴影,嫁给一个温吞的Mr Nice,有一个略叛逆的儿子。她总是在不满,不满老公的“虚伪”,自己虽然精神出轨但不满意老公和小女生的暧昧,对儿子的打骂刻薄应该也是家常便饭。
但是,在老公失去自理能力后,她关切万分,唠唠叨叨地关照看护要每天给花换水,坚信老公还有意识,要跟他通话,要求儿子跟自己的父亲多沟通,而不是拿手指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那条狗每次冲出去迎接丈夫回家,她都要怒骂,因为她觉得儿子童年最大的阴影就是狗狗被车撞死;儿子小时候生病,她温声安慰,爱护不已。
天哪,人怎能如此矛盾。
我并不认为她的丈夫儿子有过错,因为这样的Olive,是难以令人忍受的。对周围人的苛责,让他们对她总是有一道防备。依稀记得第一集,看完老公的情人节卡片随手丢进了垃圾桶……简直不能想象她丈夫这辈子忍受了多少。
两人都算是间接地有过affair,但是因为客观原因并没有分开;儿子的妻子她一眼看穿,冷言冷语,把儿子推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患上了抑郁症(我相信这一点上Olive至少是占一部分原因的)。这失败的人生,甚至连举枪自尽都做不到,被打断了。
总算有一次,她失声痛哭。因为知道自己还会在这地狱般的世界里继续活着。她是爱着丈夫和儿子的,但从不知如何表达,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伤害与被伤害。
悲剧是每个人造成的,但大家最爱去做的,无非就是指责别人而已。指责丈夫的出轨,指责儿子的冷漠,指责外人的虚伪。却忘了,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大爱这部丧剧。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二):取消对抗
《八部半》中有这样一幕:幼年的修道院中填满了臣服于他的女人,衰老者被他赶上楼去不再相见。一个老女人拒绝服从,为他跳了一支谢幕舞后才上楼去,男人随后陷入痛苦。
费里尼制造出对抗的意味以供消费爱情的流逝,几乎使我忽略了这支舞的不合时宜。男人的施爱以时间为度量,耗尽年轻后跳的舞不再有取悦男子功能。年轻无法容纳它的魅力,被取消了对抗的价值。在这个失去对抗意义的意义上,这支舞才能完全属于自己并真正地使他人痛苦。
被压缩成几小时的衰老里,死亡密集爆发,Olive始终在场,与他人的关系的处理常常是有关死亡的。幼年时父亲因抑郁而自杀被反复提及,年老后挽留了至少两个人的生命(一个忧郁症男孩和半个掉下悬崖的女孩和半个鳏夫),她失败的自杀是在丈夫和狗死去,儿子有了新的家庭且与她决裂,鳏夫与她无法相处之后。另一方面,她总能很快地对一个人的资质和品性做出判断,绝不向平庸之辈浪费耐心。这些与许多被跳过的回忆一起造成了突兀的跳跃:对他人微薄的容忍度下,有心灵创伤的她在守护包括她自己在内的一些生命。
有关事件之一是数学98分男孩被要求扔掉猎枪(刻意设置的自杀器物,父亲和木材男都死于猎枪下,Olive的自尽方式也是枪,顺便服务于男孩发现餐巾上的诗这一情节)。事件之二是女孩被吃人的老巫婆吓到后停止了摘花(摘花还出现在酒馆女子落水前,Henry为老鼠女剪下郁金香,Olive放弃自杀后拜访鳏夫)。
能否用酗酒情人的遗言“从猎枪和父亲的自杀下拯救自己”来解释?这句话与谢幕舞相似,承担了迷惑人的对抗意味,即截断死亡的进程(谢幕舞是终止爱情的流逝)。她从来不服用精神性药物,得体地经营日常生活,但她有创伤。体现之一是与忧郁症男孩一样出现幻觉(蛇),以及花的暗示(男孩幻觉中忧郁症的妈妈身上都是花,地上也会突然开满花,而Olive经常种花并做了一件满是花的衣服)。交谈也是困难的,不只是对平庸之人的疏离,而且是对在谈话中交付信任的疏离,在饭桌这种不得不应付交谈的场所,她专注于填爆肚子。其实,她的施救无关乎用善意来保护他人的生命(谢幕舞是无关乎取悦爱人)。她在等待一种取消了目的和影响的死亡。她不是以对抗死亡来自救的,而是以完全占有自己的死。她的自杀与抑郁、孤独、人生无意义都没有关系。放弃自杀,也是因为这具老巫婆的尸体将夺走小孩子的领地,以及空镜头下她对这世界的留念。
Olive也没有对抗过衰老。她掌掴小孩时似乎从未意识到这是用成人的身份优势欺负弱小,与小孩的交流怎么也谈不上亲切,只是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立场凭空架设在小孩身上。她对衰老几乎没有察觉,不是伶俐地老去的,她不懂得接受时间的附加要求和操纵,不会因为自己的年长而迁就年幼者,即使后者被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她唯一一次对时间做出让步是关于她的儿子。她对幼年的儿子说,你跟他们不同,我知道你不平庸。当他缺乏理解力时,得到的唯一回应是“你以后会懂的”的纠正。然而一个母亲要如何放弃期待儿子对她的体谅,尽管她不曾向任何人索取这个。她说出“足科医生算什么医生”时,早就承认了“假以时日”的欺骗性。决裂的起因是没人提醒她弄脏了衣领。在这对年轻的夫妇看来,Olive过时又神经质,因此可以忽略她的意见和感受,也应克制对她造成童年阴影的指责,跟需要被呵护的小孩子比,她的生命力微弱得不值一提。你看,“假以时日”没有消除儿子的平庸,也没有使她获得儿子的理解,却对她下了手。
最后留一点文字给Henry与Olive的爱情。他们不谈文学和艺术,极少有精神层面的交谈。伍尔夫自杀前对丈夫所说“我一生的幸福都是你赋予我的,你对我百般忍耐,也对我体贴无以复加。”也可以用于她对他的感情。从不吃药的Olive嫁给了一个药剂师并且从未分开,没有比这更无用和动人的爱情了。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三):。
看到韩夏的推荐后看的,四集的电视剧真的棒呆,熬夜也不会累,韩夏推荐说这是一部超丧的电视剧,但我却看到莫名的爽到,就是在olive怼自己亲家母的时候,我的天,为olive打call。如果说olive的性格是刻薄,过于独立,无法正常表达爱,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olive性格的人了,可我觉得她不是,就像她的情人问她是否愿意私奔时,她说yes。并且真的打算这么做。这不是一个这样性格的人可以做到的,因为无法正常表达,所以哪怕心里是10000个yes,嘴上也绝对会说no。都说亨利是好男人,一辈子包容一个每天像吃了枪药的人,确实辛苦了,但是看到他当着自己老婆的面,喂那个丧偶的女孩子,我真的是想掀桌子的,我们的olive居然能忍,估计因为自己也出轨吧。
最后一集的钻石王老七真的是有点可爱,晚年榜上了诙谐搞笑的大款也真的要双击666了,这怎么还能下得去手去自尽呢,绝不,还想再活500年。
排除最后的王老七,这部剧真的太真实了,真实到每秒钟都包裹着全世界大量的表情,动作,情绪。让人根本不可能参透其中的任何一个奥义,可以说,真的是很优秀的电视剧(纪录片)了。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四):关于她
一个下午的时间讲这部四个小时的“电影”看完,它精良的制作我真的不想称它为电视剧。不得不说弗兰西斯的表演很有代入感,我觉得这个古怪,隐藏善良的女人就活在我的身边,看完电影,我竟然久久不能走出来,感觉失去了一个朋友似得。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就是她去儿子那里,最后要走的时候的争吵,那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故意去伤害一个孩子”,不禁泪目,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因为之前我也有一段时间就想这个我们现在看来可恶的儿子一样,觉得母亲对我的一切就想是一种压迫,因为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我觉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她就是针对我的,不让我好好过活,其实也许是我自己在用她时而刻薄的语言当做我失败的借口。他们只是没有找到温柔的出口,尖锐的表层后面是那么温柔的心,而这样的心也只有懂得人才会懂。羡慕女主有这样的丈夫,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她, 我爱你。但是这样的柔情在外人看来好像是丈夫热脸贴冷屁股,至少在第三集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可是最后一集深深的给我了一巴掌,我还是不懂婚姻啊。年轻的我们都以为爱情就是甜甜蜜蜜,整天你侬我侬,但是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是经过时间的冲刷,依然可以在某个父亲节的时候,抱住另外一半,告诉他我爱你,谢谢你的陪伴。婚姻就是克制,就是相互扶持。最后一集满满的泪点,儿子都不再相信爸爸还记得自己,而老伴却可以对着不能说话的老伴继续唠叨,能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让他不再孤单,这是Olive的温柔,不曾被儿子发现的温柔。细碎的生活,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最最闪光点的地方,我已经和导演一样对这个可爱可恨的Olive爱到不可自拔了。
谢谢她,也谢谢我的妈妈,我爱你们。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五):你选择的生活如何成为你的牢笼
henry是典型的安全型依恋风格,忠实可靠,言行一致,能自如的表达情感和爱意,不害怕被依赖,希望在感情中体会较高的亲密感。他在情人节送妻子的爱心卡片被扔在了垃圾桶因为妻子说懒得收拾,多年以后遇上节日他还是愿意送妻子卡片,这种喜欢外化的表达爱意却被冷淡粗暴甚至残忍对待的细节,看得人好心酸。
olive应该是回避型,她从来不承认自己的感受,从不正面回答关于感受的问题,尤其是在负面情绪的时候还一定要刻薄又强硬地把对方噎回去,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意味着不让别人靠近,以此来维持自我的安全感。实际上这个人物90%的状态是负面情绪,极爱贬低丈夫henry,制造疏离感,不愿意沟通情感问题,发生争吵的时候情绪火爆,从不觉得自己有错。第三集里henry有一次说起“in all these years you have never apologized to me for anything", 泪点又创新低。。
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就以为olive和henry会离婚,这样子的感情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不是简单的爱不爱的问题,两个人情感风格不同、对亲密感浓度需求不同,分歧会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显然,olive不愿意正面面对婚姻的裂痕就意味着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看到后面我想大概是因为henry一直在妥协、配合olive的情绪吧。这也印证了要和回避型风格的人走下去,只能是放低期待值做出妥协。也因此,正因为olive习惯了这种henry给的空气一般的安全感,在henry去世之后,olive才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单和恐惧。
最后一集这么多年过去了儿子chris依然对olive对一家人的情感伤害耿耿于怀,olive却说"you know nothing about marriage"。评论里最高票的回复是由这句话带来的感动,婚姻就是要这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携手相伴blabla,如此鸡汤。我从未喜欢过这个女主角,就算她难得表现出善良一面的时候,却也不讨厌她,因为她残忍却真实,或者说她就是人不愿意面对的人性刻薄又冷漠的一面。我只是觉得这种把感情藏得太隐蔽、对外界防御和攻击性太重的人的人格没有随着时间成长,难得遇见henry,得到了保护却没有得到治愈。到了老年有两种状态,要么继续做一只刺猬,要么就会像olive一样,再也无法假装自己什么都没做错,get a crash崩溃、悔恨、绝望。我想说的是我不认同olive对marriage的定义,婚姻不是你不好我就不满意,不是我有任何情绪都必须你来承载,不是把沟通不畅当常态,更不是维持表面的和平,而是我们在理解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和局限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情感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来衡量幸福,以是否能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来要求自己,共同成长,让感情长出自己的灵与肉,变得厚重。
2. 原生家庭
这个话题大概快要被嚼烂了。。这部剧人物性格多样,逻辑十分清晰,各人遭遇都有迹可循,甚至可以说有点模式化,太符合现代心理学了。
Olive有个自杀的父亲和不尽职的母亲,我想童年的她不管父母在不在身边,她都继续玩自己的游戏、一定装作毫不在意。于是她长成一个独立懂事、同时刻薄冷漠的人,在极端情境下表现出焦虑回避型边缘人格,愤怒之下是一个没有得到足够照顾的孩子。
chris有个刻薄冷漠的母亲和一个善良忠厚的父亲,他曾经和母亲一起嘲笑父亲,懂事以后又同情父亲并且对抗母亲。chris第一段婚姻以失败告终,女方是和母亲Olive性格完全不同、olive十分反感的一类人。之后chris去见了心理医生接受治疗,遇到了经历坎坷、同样在接受心理治疗的ann。这样的两个人大概比较能共情,共情才能有深层次的交流。
chris最让我认同的一点,是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看清楚很多问题。他的童年是在母亲不留情面的打击和随意评价下长大的,这让他长时间的"always feel awful",大概表现为不能认同自己,感觉不到作为个体的重要性。直到人到中年婚姻失败经过心理治疗以后他才能看清楚那些awful的感觉多半都不是他的错,他没有必要为别人的错买单。对于这种情况,一句"this is not your fault"就足以让当事人泪下。
多年以后olive抱怨在外地谋生的他不给她打电话,chris说因为”you always talk to me like i'm a shit", 这里面的逻辑真的细思极恐,可以推及解释人际关系中很多模式,别人如何对待你,实际上是你教会他们的。
Kelvin的例子更是典型,不负责任的父亲和酗酒的忧郁症母亲,kelvin长成安静敏感、上名校读神经科学的高分少年。他有一个自虐的、情绪不稳定的前女友,他对她无法忘怀,一出场kelvin原本要去小树林自杀可能也与情伤有关。这个轻描淡写的前女友简直就是他母亲的年轻版,童年的时候kelvin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爱,长大后他就会被这样的女生吸引,试图弥补没有好好保护母亲的遗憾,更是希望在这种互动中得到对方的反馈,弥补缺失多年的爱和亲密、依赖的需求。
3. 每个人都有病
我是说,人格的健康程度。
原生家庭、后期经历磨练是一方面,依恋风格甚至被证明部分由基因决定。在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自我意识强一点,能早一点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寻求外界帮助自我教育,有的人注意力不在内心而在外部的世界、自己都没有察觉将问题藏起来了,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一些东西可是模模糊糊讲不清道不明,非常interesting。
这部迷你剧四集总共四个小时,片头尤为精致,像在打造一个艺术品,与剧情的冲突形成对比。时间跨度二十五年,从中可以看到各种变与不变。年度神剧。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六):微不足道的生活
对我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悲喜剧,也可以说是年度最佳迷你剧,整体压抑、哀伤、充满了负能量,但又有着些许那么美好和温暖的时刻,我敬爱奥丽芙这个角色却也痛恨这个角色,她可以说是我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最印象深刻的老人了,因为她完全展现的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自我,她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让人恨之入骨,永远都是一幅老巫婆的样子,不苟言笑,表情冷酷,苍老孤独、无情冷漠、她拒绝一切美好和善意,看破整个世界的无奈与虚假,从不刻意讨人欢喜,无论对待任何人,哪怕至亲之人也是如此,一直都是用最恶毒的语言来嘲讽他人,让你认清自身的无力和现实的伤痛,但我又那么羡慕她,因为那些从头至尾深爱她陪伴她的人们,也因为她的无比坚强,我甚至都不敢产生同情她的想法,任何同情她的人都会为她不屑,大骂白痴,她根本不需要同情,你都没有这种资格来同情她。
她会在收到情人节礼物时将祝福扔进垃圾桶、她会在别人自杀时说,如果孩子们看见你尸体时会怎么样?她会在得知老公死后却反问护士,花瓶的水是否天天更换?她就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眼镜蛇,冰冷且含有剧毒,没有人愿意靠近她,然而她的内里却拥有着骇人的温度。她不因人的离世而感到悲痛,也不为形式感的花束而感动,可是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温情与爱,为之动容。当最后她拥抱着比尔默瑞时说出“这个世界让我挫败,而我却不舍离开时”我是噙着泪看完的,实在是如鲠在喉,百感交集。
小津安二郎曾经说过,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笑在脸上,哭在心里,说出心里相反的语言,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这才叫人啊。我想,奥丽芙这个角色是真正完美体现这句话的代表了。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七):岁月平淡且并不静好
一则冷笑话讲:2012年一个平行宇宙诞生,充满正能量,里面的人们都很美,鲜衣怒马,每日玩乐,这个平行宇宙就是我们的朋友圈。春节将至,平行宇宙中的爱与美,满满是要溢出来,可吃糖太多也会腻呀,这时刻,看剧,《奥丽芙·基特里奇 Olive Kitteridge》是首选。
平行宇宙,需要负能量土星。
土星乃日间行星,寒冷且干燥(远离温暖太阳之故),天性多为忧郁,抑郁,世俗,男子气。
其正位时之行为举止:
此时,深富想象力,极为聪明,生活却简朴;劳作起来耐力非常,颇能吃苦;争强好胜;自慎重的行动中获得生命果实;自律自严。
其反位时之行为举止:
彼时,嫉妒,贪婪,嫉恨他人且疑心重,卑鄙,虚伪,懒散,固执,蔑视妇女,爱发牢骚,对他人充满敌意,从不满意现状,常怨天尤人。
《奥丽芙·基特里奇 Olive Kitteridge》中的女主奥丽芙显而易见是土星影响强烈的妇人。
她高大健壮,不苟言笑,面目峻峭如刀刻,干燥冷淡的气质让人不由自主联想起童年时期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物,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脾气古怪的三姑六婆,检举揭发顽皮行为的女邻居。她举止尴尬不会示爱,她骂骂咧咧,摔摔打打,她每一次粗暴待人,都有一句我是为了你好藏在后面,绝大多数时候,这句话她也懒得说出来。她同情弱者,倾听并帮助和安抚她们,却应对不来喜事,别人的好会让她觉得难以负荷,见到好事情就一副“其实我并不配”的表情,而一旦自己遭遇到了不幸,必定是要迁怒于所有试图安慰自己的人,打心眼里认为她们幸灾乐祸才这么做。
可她底色是暖的。
忽略语言只看行为,奥丽芙为人要好得多,她属于坚如磐石的妻子与母亲,每日勤勉做饭喂饱家人;乐于家务,洁净是第一要务;花园更是意义非凡,尽管为了每朵花的安全,她宣称“鹿是害虫”,开枪猎杀不过是除害。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奥丽芙日复一日给生活的凌乱增加秩序与整洁,大概是基特里奇先生爱她的原因。电视剧中很多角度是从基特里奇的视角出发,你当你从他的视角看奥丽芙附身花园劳作时,甚至可以感受到药剂师在用眼神对自己刻薄固执的老婆进行爱抚。
在基特里奇先生感人至深的送花一幕,奥丽芙穿枣红色防寒服,这是她衣橱中固定色系,她还有枣红色坎肩、枣红色外套,此外有橘色格纹棉布衬衫,条纹衬衫,男士法兰绒衬衫,淡蓝色牛仔布半身长裙,衬衫式连身裙,穿衣风格臃肿且干净。她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头发略略凌乱没有关系,只要冰淇淋不会滴在自己身上,每日换洗丝袜,花园鲜花盛开就好。中风后无法行动的基特里奇先生喜欢她用一种男士古龙水,但你觉得她身上应该是茶树精油的味道,薰衣草的味道,或者尤加利的味道……所有那些引发洁净感的香草味道,再混入克劳斯比小镇冷清的阳光味道。50岁之后,奥丽芙美的巅峰是在儿子的第一次婚礼上,身穿手缝的白色印花小礼服,Oscar de la Renta风格,尽管裙子遭亲家母暗讽,而她以婚礼全程不戴胸花,仪式上大吃坚果之类孩子气的行为还击,幼稚、无聊、全程引发别人尴尬,但她好适合穿这条烘托出女性特质的连身裙,她的身体温暖有力芬芳。
奥丽芙让人领会,土星沉重的人也有美,这种美源于洁净与秩序,甚至为保持洁净与秩序所做的努力,会传递出性感。她春梦中,落下的苹果皮幻化成青蛇游走时,含蓄与节制是一首情诗。电视剧中飞机安检时因为破了洞的丝袜坚持不脱鞋子被警察呵斥的情景,很多人觉得尴尬,我倒觉是她性格动人之处:在众人面前露出破洞而出的脚趾,尽管麻木的人们会视而不见,但对她而言和裸身游行怕也没什么区别,那情形中一位毒舌老妇人的羞涩和慌乱,就蛮迷人。
这是基特里奇先生爱她的其它原因吗?我并不知道。
许多人吐槽基特里奇先生为何这么爱奥丽芙,最重要的点在于,这样基特里奇先生会比较快乐吧。基特里奇先生有能力做让自己快乐又不伤害别人的事情,选择快乐地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生活的幸运儿?
《奥丽芙·基特里奇》是又慢又碎叨的片子,看过一遍,还可以再看一遍,或者再看两遍,它可以告诉你生活除了朋友圈和滤镜之外,另一种样子:一切混乱且可被时间改变;爱别人更多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人实在是太孤独了;童年阴影,简直是为人生挫败开拓的绝妙借口;人,总是比取悦他人更擅长让别人难堪;无论多为难,但活着,真是好。看过之后,你并不会变好,但你会好过一点,因为多多少少会开阔一些视野,了解到人生不应必须成为赢家,更不是只有买买买。即便没有鸡汤鸡血,人生依然丰盛,这复杂迷人地生活,千疮百孔,如诗如歌。
所以会认为,在对中国人寓意太多的春节,一大家人聚在一起,人们犹如刺猬们抱团欢庆,喜气洋洋又难免隐隐作痛,个中滋味,各人自有正解。若想打发时间,没什么比看这部岁月平淡且并不静好的剧,更合适了。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八):有些人注定不会幸福
大约一年前,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友邻写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她对她的闺蜜说:“我不是不想看到你幸福,只是太了解你,不信你能幸福”,当时读到这句话时感觉太过凛冽和和偏执。因为我一直相信,你永远无法预测一个人的人生,她的明天会发生什么超出了你能定义的范围。再者,一个人能否幸福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幸福完全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是无法被外界断言的。
后来,遇到一些人,也见过一些事,渐渐地,我竟然对这句话有了几分认同感。可能是很多人的幸福已经超出了我能理解的范围,也可能是我真的完全同意了这位友邻的看法。
那些无法走出自己世界的人,那些偏激暴躁的人,那些满是妒忌心人,那些冷酷无情的人,他们真的能幸福吗?每一种个性,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被发挥到了极致,那只有一种解释,他只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某一面,他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幸福,这是必然不是偶然。
就拿Olive来说,她的孤独终老是偶然吗?她的挫败感归根到底是来自于这个世界还是来自于她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说这不怪Olive,因为她的性格来源于她上一辈那个不正常的家庭。不得不承认她从上一代那里经历的创伤是她毒害下一代的形成因素,但是当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缺点归咎于某些客观因素时,她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就不可能是正常的。就像一个穷人反复强调自己很穷,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穷,他给自己找了N 个穷的理由,或者把某个理由强调了N遍。其实最后,这些理由不是为了给提问者一个答复,而是为了给那个不愿改变现状的自己一些安慰,他的N个理由都只是为了说服自己。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罢了。Olive反复强调她的家族遗传,强调自己的抑郁,但是却不会自我治愈,更不会宽容不会自我反思,永远的自以为是,永远的暴躁,这不怪她怪谁?
Christopher长大后一直寻求心理治疗,很显然Christopher的童年受其母的影响远远大于其父,Olive却认为他的童年是正常的,是快乐的,这种无知难道不是一种罪恶吗?Christopher和Susan的婚姻是短暂的,作者这么安排想表达的是什么?一切不言而喻。Christopher身上满是Olive的影子,他和Susan怎么能正常地生活在一起。Christopher开始第二段婚姻时一直寻求心理治疗,这正是他从第一段婚姻中得到的反思吧,他必须摆脱olive的影子才能正常地生活,他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好在这种代代相传的愚昧终止在了Christopher身上。
有些人注定不会幸福,正如Olive。
写完这篇评论后我又看了很多其他人写的评论。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Olive是一个外表刻薄但是内心善良脆弱的人,有人说Olive的刻薄是对世事的洞悉,是活得通透。还有人说她的刻薄是智力上的某种优越感,是非常有杀伤力的聪明,是智商落差无法控制的呈现。我只想说三个字——然并卵。即使她聪明,活得通透,洞察世事,智商高,又有什么用?她的这些品质能给她的孩子一个正常的童年吗?能给她的丈夫一生的幸福吗?能让自己幸福吗?能让自己无憾而终吗?不能!不能!这就像中国许许多多愚昧的家长,总是秉着某些“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观念”,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火坑,然后冠之以爱的名义。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愚昧带来的后果。很多孩子总是对自己的父母恶言相向,总是恶语中伤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然后回过头来说自己有多么爱他们。这有个屁用!内心再通透,再明白,再智慧,那是属于你一个人的,外界完全不需要对你内心的感知。很多人自认为真的看懂了这部剧,大概就是认为自己能和Olive感同身受吧,仅仅是强调这种感同身受罢了。这就可以概括为,一些偏执刻薄的人像Olive一样满是挫败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然后他看到了这部电影,看到了Olive,就像在一个孤独的人在孤独的世界里找到了知己,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可论之处。至于影片所表达的家庭观,教育观,人性的善与恶,处事的对与错,并没有在其他的影评中得到体现。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九):奥丽芙·基特里奇
奥丽芙·基特里奇用了四个部分,描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童年阴影、中年危机(婚外情)、子女的不理解(或者说是两代人观念的差异)以及旁人的冷嘲热讽,可是,奥丽芙·基特里奇始终用她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别人。得了抑郁症的学生妈妈、想要自杀(或杀人)的心理医生、公园躺下的陌生男人、树林中挥舞着木棍的小孩,甚至,对于大自然她也是满怀感恩,清理婚礼现场的垃圾、收拾着花花草草。可惜的是,包括她的儿子,旁人都把她视作由于童年父亲自杀引起的性格障碍。她就像是一只刺猬一样想尽力保护身边的人却又使他们被扎的遍体鳞伤,让旁人畏惧。有很多人觉得奥丽芙·基特里奇描述的是我们的父母,其实,对于我,奥丽芙·基特里奇让我看到了我的人生。有多少人何尝不是有着一颗热心肠的同时又有着一张毒舌。只愿我们都可以碰到自己的“亨利”,碰到那个即使被伤害的再多也能够抵挡住诱惑愿意不离不弃陪在身边的人。在克兰西离开的时候,奥利弗在准备自杀的前一刻,碰到了那三个被她警告过的孩子,又找到了生存的勇气。最后,用奥利弗的一句话献给自己:“It baffles me,this world.I don't want to leave it yet.”
《奥丽芙·基特里奇》观后感(十):Olive Kitteridge
前三十分钟在想,为什么这部剧评分那么高。看下去就知道,确实值得。
一部小剧,四集,每集一小时。四个小时看淡人生。
曾经我是个特别纠结的人,完事都想主动跟着掺和,家里大事小情都想帮着拿主意,现在越发不爱做决定,宁愿什么也不管,偶尔因为小事浪费了一小段时间用来做无用功,都会痛恨怎么这样无聊,这样不自律,因为我想用更多的时间来学英语,来看书,来看剧,看人生。
这次比较特殊,因为一直在看新概念的讲课视频,所以剧中遇到的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甚至某个单词,都会想起课程里老师怎么讲的,感觉很奇特。
说回Olive,一个禁欲般的不苟言笑的中年女人出现了,毫不留情,学生早接都不同意。丈夫对年轻女人的殷勤,她看不惯,揭穿,咆哮,太真实。她焦虑,感觉整个人生都在一种很紧绷的状态下完成。只有偶尔几个比较温情时刻,躺在车祸男人的怀里,躺在男主病床上,躺在后来遇到的男人的身边。
一个不怎么有教养的儿子,没有交代小的时候是怎么成长的,从第一次出现,大概五六年级的样子,轻蔑的表情,没有礼貌,没有努力和谦逊的样子。长大了之后,我不知道变没变好。但是第二任妻子确实很温暖了。
Henry是个老好人,老好人到对年轻女子的上心程度已经超过妻子和儿子,受不了这样的老好人。
对Olive的好感来自于她的洞察力,那个想要自杀的男孩,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她虽然外表傲娇,看不惯一些事情,但是她的内心真的是很好的人。
对Henry的好感来自于他回归田园生活了之后,做木工,做园艺,感觉突然变得踏实了。
说说那些喜欢的细节吧。靠海边的房子,整洁有序的生活,对园艺的爱好,
咖啡馆里那个弹钢琴的女人,从年轻到年老,三四十年,在变化,又感觉不变。我常羡慕外国人的生活,因为她们随意的就可以享受到音乐,小镇的咖啡馆看上去也很干净,井然有序,可是在我周围的生活,就是脏乱差的餐厅,不是高价根本享受不到音乐的熏陶。当然可能电影里是中产阶级,或者是富翁。
关于年老,确实可怕,五六十岁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侵袭,人家还有相对干净,系统成熟的养老机构,虽然没有人情,没有温暖,连儿子都没法给的温暖怎么指望别人能给呢。等我们老了,不一定有钱就医,更别提照顾,只能相依为命吧。
在结尾,突然画风一转,阴郁的同时带来了一点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