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衣女人》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衣女人》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1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衣女人》观后感精选10篇

  《黑衣女人》是一部由詹姆斯·瓦特金斯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塞伦·希德 / 珍妮·麦克蒂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恐怖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衣女人》观后感(一):相关影讯

  IMDB评分 6.7/10 from 28,588 users

  一句话评论

  《幼无所依》(No Country for Young Kids)可以作为本片的另一个标题——这是一部经典英伦风格恐怖片的佳作

  ——好莱坞记者

  对传统惊悚风格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对于老式恐怖片粉丝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具保存良好的干尸更令人兴奋的了。

  ——时代

  自《诺斯法拉图》以来最令人恐惧的凶宅之旅。

  ——芝加哥太阳

  如果说导演职业生涯的第二部作品还稍欠火候的话,至少雷德克里夫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哀恸。

  ——村之声

  幕后制作

  《黑衣女人》改编自苏珊·希尔出版于1983年的同名恐怖小说,已经不止一次被搬上了大银幕或者是是电视剧,算得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恐怖电影的改编来源。对于这次改编和拍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做了充分准备,他阅读了小说,看了老版本的电影,研究人物等等。而且在《哈利·波特》系列里扮演他父亲的老演员安德尔·罗林就是1989年版《黑衣女人》的主演,巧合之下,亚瑟·科普斯这个角色几乎就是为雷德克里夫定做的一般。雷德克里夫说:“我看了小说,希尔讲了一个很有意思故事。我很喜欢亚瑟这个人物,因为他和哈利·波特是太不一样了。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希尔会不断地到片场来探班,不断地和我们交流故事和人物的细节。我知道她已经提前看到了剪辑出来的电影,看上去她对结果很满意。”

  为了能在影片展示出传统而典型的英式恐怖,导演詹姆斯·瓦特金斯使用了大量的带有哥特风格的布景和道具,甚至连天气,他都设计成了阴暗的和潮湿的。瓦特金斯说:“原著小说是一本细节很丰富的书,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细节和奇奇怪怪的道具。所以我们在电影里,就突出了这些内容。一方面这是忠于原著,另一方面这些道具和布景有助于恐怖气氛的展开。因为,直接地在银幕上展示什么僵尸、让人尖叫、喷血浆,都是一些很常规做法。而用道具,比如说玩具,一些小的物件来做一个恐怖的隐喻和比方效果要好得多。”对于导演的指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说:“瓦特金斯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该怎么使用镜头、怎么剪辑、怎么处理音效和光线制造一种恐怖的感觉。说起来,这是一部很传统的恐怖片,其中有很多悬疑片的影子。虽然有超自然元素情节,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是一部心理层面上的恐怖片。尤其是他对那栋闹鬼的老宅子的讲述和描绘,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无与伦比的导演技巧的展示。”

  影片根据英国小说家苏珊·希尔(Susan Hill)198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改编。小说《黑衣女人》自出版之后很快被改编成话剧,这出话剧被英国媒体评价为“戏剧舞台上最令人激动、最吸引人和最成功的作品”,从而在英国伦敦西区连续上演了20年,其长盛不衰效应相当惊人。电影版《黑衣女人》的剧本将由《海扁王》编剧简·古德曼执笔。

  回归英式传统恐怖片的《黑衣女人》三周占据英国票房冠军,四周累积2785万英镑的票房,超过了《小岛惊魂》、《夜访吸血鬼》、《僵尸肖恩》、《28天后》等任何一部英国制片或者有英国影人参与的恐怖片在英国创下的票房。。为这一消息开心的不仅是脱下巫师袍、首次饰演成人角色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还包括重新焕发生机的英国老牌制作公司Hammer Films。

  对于恐怖片影迷来说,Hammer Films是个如雷贯耳名字。这家五六十年代拍摄了《科学怪人弗兰克斯坦》以及一些列克里斯托弗·李主演的《吸血伯爵德古拉》电影,让“Hammer Film”成为形容这一类哥特恐怖类型片的专用词语。然而80年之后Hammer 归于沉寂,直到30年后的2007年才有大张旗鼓地回归。12岁观看等级的《黑衣女人》与以往Hammer“滴血”的哥特恐怖迥然不容,这部影片对于一个经典的英伦鬼故事的出色视觉呈现以及其古典的氛围还是让老式恐怖片的影迷兴奋不已。它会让人想起另一部不太被人提起的英国经典恐怖片《无罪的人》。

  Hammer大事

  1934 Hammer Films在伦敦成立,它的创始人是一名喜剧演员,名叫William Hinds,舞台艺名是Will Hammer。

  1937 Hammer由于投资不当而破产,只有它的发行部门保存了下来。

  1946 当时法律规定影院至少五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放映英国本土片,Hammer制作一些“快操作的影片”来填补缺口

  1951 与美国制片人Robert Lippert合作进入美国市场开始制作后来让它成名的恐怖电影。

  1955 被当做是“Hammer Horror”的诞生之年。首部作品为《夸特马斯实验》(The Quatermass Xperiment)。

  1959到60年代早期 《狼人的诅咒》《吸血鬼之吻》大受美国市场欢迎

  60年代后期 在连续三年纳税超过500万英镑之后得到了女王企业奖。

  70年代早期 彩色电视时代的来临大大地冲击了英国电影。

  Hammer不得不转手制作一些电视情景喜剧来赚钱,

  80年代 Hammer偶尔制作一些电视恐怖片,直到2007年荷兰老板John De Mol出资买下Hammer Films,重新进入电影业。

  2007年至今 着手《黑衣女人》、美版《生人勿近》、《入侵隐私》以及《醒木》等恐怖片的制作。

  花絮

  ·马克·加蒂斯曾被制片公司要求撰写本片的剧本。但是他没有答应纸片公司的这个要求。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扮演哈利爸爸的安德尔·罗林,曾经在1989年版本的《黑衣女人》中扮演了本片中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所扮演的角色。

  ·在影片中扮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儿子的小演员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教子。让他来出演这个角色的想法是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提出来的,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联系有助于他们在影片中演好父子

  《黑衣女人》观后感(二):已经不是除你武器的时代了。(有剧透慎入)

  “影片根据英国小说家苏珊•希尔(Susan Hill)198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改编。小说《黑衣女人》自出版之后很快被改编成话剧,这出话剧被英国媒体评价为“戏剧舞台上最令人激动、最吸引人和最成功的作品”,从而在英国伦敦西区连续上演了20年,其长盛不衰的效应相当惊人。电影版《黑衣女人》的剧本将由《海扁王》编剧简•古德曼执笔。 据国外媒体报道作家苏珊-赫尔(Susan Hill)的惊悚小说《黑衣女》(The Woman in Black)曾在1989年被改编成电视电影。那一版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没有《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被解决了,由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主演的新版《黑衣女》将于明年2月份上映。   虽然电影是以小说为基础改拍,但电影版的主线和小说版不同地方其实不少。在电影版中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律师将会前往英国小镇处理爱丽丝-德拉布罗(Alice Drablow)留下的遗产。来到小镇上之后,他马上感觉自己身处另一个黑暗世界。  在预告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经典的美式恐怖元素,比如脏兮兮的旧玩具、破旧的古屋、小孩的押韵旁白、目光呆滞制服女以及银版拍摄发黑白粗糙成像效果。”

  在网上看到的简介

  被“那一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雷到了。但确实是冲着他去的。其实很少看恐怖片,我对恐怖片的概念分为三类,一类是如《第六感》《致命ID》《恐怖游轮》这种看完觉得make sense能引发思考的悬疑片,虽然没有什么太过恐怖血腥镜头却看完不禁后背发凉但却有种欲罢不能称赞构思的巧妙。还有一类是像《惊声尖叫》,剧情可以一句话概括了就是能一惊一乍演了两个小时,第三类是日本经典的什么贞子咒怨类,搞些鬼了魂了有的没的看完也没什么好想的就是恐怖,这类是害怕有阴影从来不会看的。

  我想这部偏第二类。剧情很简单一个女人孩子死了,而且是有人能救却没有救。于是此女发疯,写信诅咒悲剧制造者Rot in Hell。由于怨念太重死后成为一厉鬼,自己失去了孩子便折磨让别人痛失孩子生不如死。偏偏某天镇上来了个丹尼尔,女鬼一定惊异怎么有如此淡定之人,此哥在闹鬼的房子里一个人淡定的住了两晚上,期间门口时隐时现人影十字架下的幻象窗户上的手印,打不开的房门,陈年照片信件,女鬼本人还亲自多次现身搞了几次惨剧和甚至一次附体,都没有下走此哥。不仅如此,此哥还处处体现了格兰芬多的优良传统:勇敢,从头到尾几乎面不改色;抵抗邪恶本能:明明办了公事可以一走了之却明知有女鬼偏向鬼屋行,与黑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还有一颗善良的心:自己跳到沼泽里挖出小男孩尸体夜里召唤回女鬼还亲自跳进坟墓将小男孩葬进母亲棺材。多么高尚的要让人感动的落泪了好不好??

  可是此哥你以为这是霍格沃茨么,正义战胜了邪恶,爱的关怀感动了食死徒,一句护身护卫赶走了摄魂怪,一句除你武器打败了伏地魔。你以为再次上演了大难不死英雄传奇信心满满的安慰着别人:she has gone,可人家怨妇偏偏不领情好不好,“I will never forgive I will never forgive” 我就是怨我就是怨。

  最后竟然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悲了个剧。

  霍格沃茨的时代,结束了。

  :

  其实结局蛮好,与其活在生的担惊恐惧中,不如安安稳稳死了,反而团圆了。只是看完也没get到point为什么原小说会那么成功。难道观者只是为了找点刺激么。

  对于丹尼尔,他一开口我就控制不住的觉得那是哈利波特 。刚告别哈利波特又演了这么一部苦逼片子,看到他全身浸在泥沼里那段真心觉得,孩子难为你了..

  眼睁睁的在荧幕上看着他从一个小正太变成了英国大叔,虽然告别了那个时代,Daniel,衷心祝福你以后一路走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舞台。

  《黑衣女人》观后感(三):黑衣女人剧情评论

  一部哥特式风格的惊悚片,鬼片。

  画面的观赏性值得称赞,背景黑色的,主要场景是一座古堡,古堡里面装修华丽古董家具以及古董玩具都很精致,小镇的房屋以及村民环境设置,画面整体的拍摄角度已经整个影片的分镜等都很养眼。

  情节上叙述一个失去妻子单身爸爸为了继续好好的活下去只身去一个小镇调查房屋情况的故事,而后被女鬼骚扰,她帮助女鬼找到儿子的尸体并将她们合葬,但最终又被女鬼害死,致使男主和男主的孩子、妻子在阴间团圆。

  这个结局实在很让人伤心!也许由于大多数恐怖片都不是大团圆结局的惯性吧,这个片子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虽然画面唯美,我怎么就直接想到了德州电锯杀人狂的结局了呢,永远逃不出去的迷宫。男主虽然从容的面对了死亡或者还有即将到来的轮回,可是那个小镇依旧处于鬼魂的怨念中不能解脱

  不过,细想想,既然小镇闹鬼并且真的会死人,小镇上为啥还会住那么多人,为啥大家不搬走?难道那个时期户口制度很严格么?每个人必须住在一个地方直到死掉?或者说,留下来的人都很穷,都没有能力搬家?农民离开土地可以变成工人么,去城里务工也是好的么,我看那片子里已经有了火车了,工业革命应该早已完成了吧,羊吃人的运动应该早就发生了,去城里务工被资本家剥削总比呆在家里被鬼杀了强吧。所以,这些村民都是受虐狂,和女鬼做邻居享受着惊恐的感觉。或者村民们本来就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目的才住在这个地方,也许纯粹就是女鬼的托儿,

  影片的开头努力把男主描述成一个为了维护破碎家庭而努力工作的父亲,努力为了给他后来一次又一次的进入鬼屋冒险找借口实际上如果他对家庭有责任,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会一次又一次去冒生命危险,这个工作不做,顶多就是失业,再去找其他工作么,失业也比丢掉性命甚至配上儿子的性命好吧,可是他偏不。

  还有那个女鬼,估计生前就是个偏执狂,所以她的监护权才被剥夺,她妹妹代为照料孩子,谁知道怎么这么倒霉还把姐姐的孩子照看死了,而后姐姐就不遗余力的诅咒再诅咒,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做事情千万不要得罪小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特别有名,说一个暴戾的人连死神都不愿意收留他,理由就是怕给自己惹上麻烦。我觉得这个影片可以拍个前传,描述女鬼的老公在女鬼还活着的时候是怎么被她折磨的以及后来发生家变的情节,以及后来女鬼死了,死神是如何不愿意她加入到地狱那一幸福安详的大家庭当中来的,致使她变成了一个孤魂野鬼。这个角色的设计,其实比男主合理的多,她是女鬼,她的作用就是作恶(作为一个恶鬼的设定很合理)

  影片的恐怖情节安排上,大多用的都是恐怖音效,比较老套。

  我能想象当初这个故事的原始构思,就是想说一个人进入一个古堡,被女鬼骚扰,然后他想为女鬼完成心愿,最后心愿完成了,女鬼不领情,依旧杀戮的故事。围绕这个情节,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这个人为什么进入古堡等情节,但是许多情节在逻辑上不合理,编剧没有再费更多脑筋在情节上,我估计原本小说中的很多情节被编剧删掉了,那些合乎逻辑的情节与环境没有在电影中体现,好奇的人可以去找原著来看一看。

  《黑衣女人》观后感(四):(有剧透慎入)遇到这种女鬼,佛都要起火~!

  在最开始,小盆友和父亲的一段话和画本,已经其实预告了结局。小盆友说:不想与父亲分开。父亲说:我也是。画本最后画的是一个火车头和父子俩。

  整个故事的画面拍的很美,重要的是人帅看起也养眼,特别是亚瑟的绿眼睛。反正我看的时候到没有觉得有和哈利形象重叠。恐怖级别不高,故事结局很温馨。就是故事情节不太顺。

  亚瑟这么努力的让黑衣女鬼与她的孩子团聚,结果女鬼还是吵着:害死她的小孩,不能原谅。看到这里我很无语,俗话说:佛都有火!又不是亚瑟害死她的小孩的,至于这样紧抓不放吗。在之前不管是因为迁怒村民还是想念孩子而杀人,我都觉得情节上还是可以理解滴。既然都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孩子,不去与孩子大团圆,反而去加害帮助自己的人,实在很难理解。这也太跳脱正常思维了。哎,我很想怪编剧把情节编的烂,但编剧肯定会说:之前就已经交代过了死前就有神经病,死后一直没有吃药就更加加重病情,变成超级神经病女鬼,不能用正常思维理解.......--_--!.......!

  最后当女鬼看着别人一家三口团员,而楞了很久(肯定女鬼后悔死了,没想到害人还能把人害高兴滴),这个时候终于觉得有点解气了。还好结尾不错,不然真有想痛扁女鬼的冲动。

  《黑衣女人》观后感(五):生亦無哀,死亦無懼

  這是我在電影院看的,幾乎是我看過最無聊的一套電影.......我發覺外國的恐怖片很多也節奏緩慢而且莫名奇妙,而這套電影更是當中的"佼佼者"........劇中那個所謂有通靈能力的大媽突然在吃飯途中發羊癲說自己的孩子要送一幅畫給他那段更是笑死我了.......這也太刻意了吧....這個笑梗真的很有用來跟朋友開玩笑的潛質......

  不過,我覺得這電影最有意思還是他的結尾,這個結尾,我從當初的糾結到後來很欣然的接受,老實說,遇到問題時,總是想"其實我一早已想離開這個世界"來逃避很容易,但要想如何在現實解決這些難題繼續活下去則越長大越難........也許,要老到一種程度,老到反墣歸真了,我才能跟這電影的結尾,某一豆瓣影評形容所說:

  quot;無論在哪個世界,都要從容地前行"

  本來想給一星,為了這結尾加多一星...

  《黑衣女人》观后感(六):英式恐怖童话故事

  刚看完电影就有了一种强烈的被坑爹的感觉,但是后来仔细想想,结局还是比较童话式的。至少给了亚瑟作为父亲付出努力得到的比较安慰的结果,与亡妻团聚,一家人在另个世界享天伦。

  总体来说,电影极力营造的恐怖气氛还是很不错的,尽管多年观看这种恐怖惊悚片的人听音就知道惊吓点出现的时机。影片完整的将一个悲伤母亲的怨念所造成的种种惨剧透过男主角的视角和经历表现出来,爱有多深,怨即多浓,黑衣女人无法原谅对儿子的死视若无睹的妹妹,这种怨恨甚至延伸到同村其他的孩子身上,致使这些死去的孩子也变成了怨灵。

  看评论,十之八九都会和哈利波特扯上关系,之前看演员表看见丹尼尔同反应哈利,但是看过之后咱竟然没出戏这是我没想到的,觉得丹尼尔尽管摆脱了些哈利的影子,但是仍旧从头到尾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反是最后他抱着儿子站在火车轨上,接受了现实,用柔软语气告诉儿子那女人是妈妈时,我看见了已然成熟的丹尼尔,他的确长大了,印象深刻。

  看电影嘛,就是看故事。对于好电影的界定,人各有异。我觉得,能讲故事完整讲出来的就是好电影。现在许多人总想从电影里看出些意思来,总要从电影里看出些反映现实的对应状况之类的立意。一些纯娱乐电影,像复联,谁在乎它有啥现实意义。我觉着,对于这部《黑衣女人》来说是一样的,我看了一场恐怖盛宴,它讲了一个英式童话,足矣。

  《黑衣女人》观后感(七):一個葛萊芬多的死亡

  地點:霍格沃茲魔法學院

  時間:2012年

  場景:一年級新生正在上麻瓜研究課:當代麻瓜戲曲藝術

  (放映完電影《黑衣女人》,片尾曲響起)

  赫夫帕夫新生:“我始終不明白這傢伙爲什麽一次又一次地、一個人到鬼屋去!真是太恐怖了!”

  拉文克勞新生:“這傢伙全都搞錯了!我在書上看到過,正確的消滅黑衣女人的方式:找到鬼魂的遺骸,撒上五磅鹽並將其火化!”

  斯萊哲林新生(小聲地):“什麽?消滅?梅林的鬍子,這是一個讓敵對家族斷子絕孫的大好機會,這些蠢貨永遠看不出來。”

  葛萊芬多新生:“結局到底是怎麼回事???最後主角的妻子被黑衣女人復活了嗎?”

  《黑衣女人》观后感(八):无论在哪个世界,都要从容地前行(有剧透)

  我有必要做个说明,免得大家看不懂我在说什么(该死的广电):国内上映的版本把结局剪掉了,真正的结局是亚瑟和小约瑟夫都被火车撞到,然后在另一个世界见到亚瑟的妻子,一家走远了。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结局无比坑爹——没有别的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我对它的看法——实在是太坑Arthur Kipp这个爹了,毕竟他那么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并且真的努力了,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了。所以尽管在微博已经被剧透过,知道电影的结局是什么,但是全片刚结束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故事莫名其妙。然而现在,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还是值这五颗星的。

  之前翻译过一些作为主演的Daniel的采访,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说的那句“最初的书是讲述过去的故事——它是我的角色已经是一个老人的时候倒叙的——电影里没有这样”似乎表示原著中的亚瑟是活了很久的,当然我没看过原著,不了解详情,我只能回归到这个电影。

  而现在的电影中,亚瑟和小约瑟夫是这个结局。

  虽然亚瑟对妻子的过世非常沮丧,看起来一直很悲伤,但从全篇来看,我相信他是希望自己更够跟儿子继续活下去的。明显的表现就是他还在用心工作(他被安排去办理过世的Drablow夫人的事务),打算不做完好不走;最后在火车站看到小约瑟夫有危险还是毫不犹豫地去救他,刚到另一个世界之后第一句话是找Sam,明显是希望儿子和自己都平安。

  可当他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之后,没有去想为什么自己已经帮助那个黑衣女人找到了她儿子,她却还要弄死自己的儿子,相反,他抱着儿子直接跟妻子一起走下去了——他不是那个会怨念无辜者的黑衣女人。

  这是让我觉得这个结局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地方。想来亚瑟的努力其实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是基于一个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人的认知,他觉得只要帮那个女人找到她的孩子,原本已经放弃生命的她一定能够走下去,而不是停留在不属于她的世界做一些毫无道理的事情。超出他的认知的是,有些人做事就这么毫无道理,他们活着是这样,死了也是这样。

  而这也改变不了亚瑟面对生活和命运总是那么坦然和从容,生死都如此。

  也许唯一不坑爹的就是经过亚瑟一番努力,小约瑟夫没有跟另一些孩子一样成为充满怨念的游魂。

  上面我很努力地没有提及哈利•波特,现在不得不提了。

  从那些宣传这部电影时的采访可以看出,尽管Daniel的两部舞台剧口碑都很好,甚至受到专业奖项的肯定,但毕竟电影还是电影,他很希望在银屏上做到不再跟哈利•波特的元素重叠,他说如果新角色的名字还叫哈利,他会有些忌讳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必须面对:“我已经跟粉丝调解了好长时间了。有人是希望我一直都是哈利的。”对此我想说,新角色从外形上来讲确实能跟哈利区分开,但是就本质而言,很多地方跟小哈如出一辙,这导致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知道大家如何——我是不止一次有“哈利•波特既视感”出现。

  首先就是好奇心,Daniel接受采访时自己也指出了,亚瑟一直对房子的秘密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至于这好奇的来源——Daniel说他简直都想摇着亚瑟的肩膀告诉他赶紧离开那所房子,呆在那儿没好处,但后来还是理解了亚瑟想确定妻子去了另一个世界并且过得很好的心情。这一点就跟哈利•波特没有什么太多区别,《密室》中总是听到怪声、《火焰杯》原著中发现“巴蒂克•劳奇”出现在穆迪的办公室,如此等等,他都要去一探究竟,只是也许哈利的好奇更纯粹一点。《黑衣女人》中亚瑟一手举着斧头一手举着蜡烛的样子,真的让我回想起《囚徒》中哈利一手拿着魔杖一手拿着活点地图找小矮星彼得(电影有所改编)的样子了,作为哈利死忠,看的时候心底难免有种很温暖的感觉。

  然后是救人的勇气。我相信,如果是哈利,当他知道着火的房子里还有个孩子,他也一定会去救她的——有求必应屋里连跟自己一直关系不好的德拉科他都能冒着那么危险的烈火救了呢。只可惜这次没有身边保驾护航的罗恩,也没有前方开路的赫敏,更没有威武霸气的飞天扫帚,更更没有詹姆•波特传给他的身手敏捷。(PS:从这里其实可以证明小哈的守护神一直是牡鹿、第一个儿子取名字先用“詹姆”是有道理的,他知道他亲爹有多重要。)

  还有那个被好多幽灵似的东西追的场面,我真想对喊出守护神咒的朋友说,你不是一个人。当然还有让人想喊出“Harry, your wand!”的场面——这种场面真的存在。

  很难说这个效果对Daniel最初的预想来说是好还是坏,但我个人觉得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尽管对演员来说,突破自己以往的形象、不被定型很重要,但作为一普通观众,我扪心自问,比起忽然就去演一个不良少年什么的,亚瑟这个角色好多了。我还是更喜欢看到这样一个有着正面能量的角色。当然我也还是很期望他接下来的同志诗人的角色,嗯。

  至于说正面的能量本身,可以用HP系列的那些“对勇敢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像是可以去休息了”之类的话来描述,也可以用C.C.的话从反面说:永生会使生命变成经验,没有了死亡,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活着。所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面对的是黑衣女人还是伏地魔,他都赢了。哈利对死亡有多坦然,老伏对死亡就有多纠结,放到亚瑟的故事里也是一样的,黑衣女人无法面对孩子的死,从此变成了充满诅咒的怨魂,可是亚瑟会继续下去,即使在另一个世界,也会从容地前行。

  ————————————————

  写这文的时间跟看电影仅差一天,可能有很多没考虑到的地方,一点感想,还望大家轻拍哈~~~~

  《黑衣女人》观后感(九):怀念不如相见

  在风行上乱逛,看到是部新出的恐怖惊悚片,就点进去看了:看完唯一感觉就是有些上当。

  开头犹如一杯白开水,平淡开始,平淡进行,铺垫平平,氛围平平。后面有多少悬疑,从配角的脸上一眼就能看出来。主角太面瘫,一张苦大仇深的脸,拉了90分钟。无论是剧情还是角色,都没有能足够够拿出来说的亮点,所以以下(有剧透)只是谈谈个人的片面感想。

  1. 关于那组“三不猴”。主角第一次去海边大宅的时候,在客厅里,导演特意给了那组猴子一个特写。所谓“三不”:不看、不听、不说。男猪脚偏偏违背了这三个警示,作为一个本来不想干的局外人,什么不该他干的都干了,以至于导致了后来的所有悲剧。无论是出于何种意图,他的行为打破了小镇的原本表面的平衡和秩序。可惜,做了那么多,到最后男主角也没能拯救谁,甚至自己和儿子也被黑衣女人咒死了。

  2. 关于最终都无法消除的怨念。看过《粉红色高跟鞋》的同学们肯定会觉得,在处理“冤冤相报无时了”这个人性问题上,《粉》是高人一筹的。佛教一直主张做人要能“看得破、放得下”,远离红尘的和尚们大概可以做到,身在红尘中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做到?

  3. 关于结局。男猪脚终于一尝夙愿的和老婆在阴间相会了,一家三口并没有变成黑衣女人那样的可憎脸孔,还是有着甜美幸福的笑容。看了其他影评,有些豆友说为什么男主角那么勇敢,在鬼屋里来来回回的折腾了好久,都没有一丝退怯的想法。(笑)撇开丹尼尔演技不谈,男猪深爱老婆,老婆死后,估计有不止一次不想活的想法,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儿子要养,生活再窘迫也必须坚持(片中不止一次出现的怀表和儿子的画就是这种矛盾对立)。在如此的纠结的情况下,大宅给了男猪一个以死来逃避生活现实的机会,“如果被别人(鬼)杀死,那就能和老婆在九泉下团聚了吧”(猜。。)。另外,没留意观察男主是否是基督教(新教)徒,貌似基督徒如果自杀,就不能和亲人合葬。所以我们的丹尼尔同学就一如超人或奥特曼般,入鬼屋、下泥潭等都如入无人之境了。

  所以,结局的所谓“怀念不如相见”,让黑衣女鬼和猪脚一家都得偿所愿,算是导演眼中的大团圆结局吧。(也许。。。)

  《黑衣女人》观后感(十):没魔法的孩子像根草~

  “没魔法的孩子像根草”,这句话摘录自某下载网页,觉得很贴切很诙谐,于是就引用过来了。

  影片不长,只有95分钟,感觉上更像是系列怪谈中的一个小故事。

  恐怖气氛的营造还不错:孤岛、沼泽、鬼宅、乌鸦、雨林、公墓、死婴、黑衣女人……带着英伦与哥特的双重诡异。(PS:在今天这样阴冷绵绵的晚上观看这部电影,真是再应景不过了。)

  当然,在我看来,整部影片的惊悚与阴郁的元素多半是依靠这些布景来烘托的。剧情上欠缺饱满,人物suffer不够,观者被惊吓的程度也不够~最多就是一个黑影子晃来晃去,坐着摇椅慢慢摇~

  应正本文的标题:没魔法的孩子像根草。失去魔杖的哈利波特,在这里更像是一个误打误撞的有志青年,带着对小儿子的爱,勇敢的一次又一次闯进鬼宅。在毫无驱鬼经验的前提下,感觉鬼-发现鬼-调查鬼-超渡鬼~一步一步走的不容易。

  个人认为丹尼尔的表演略显生硬与苍白,可能是太年轻的缘故,还不能够很好的将感情注入表演~

  最后的结局不悲不喜,可以说是另一种方式的大团圆结局~

  作为一位SuperNatural的忠实粉,在看到波特米有在尸身上撒盐并且焚烧念咒的时候,我就预感驱鬼不彻底,必有后患~结局果然不出所料。因此不经要想:如果SAM&DEAN在,一把铁锹+一把盐+一把火,那么这部电影就再一次像奥特曼打怪一样平静的结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