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访客》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人生访客》观后感10篇

2018-07-29 02: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访客》观后感10篇

  《人生访客》是一部由汤姆·麦卡锡执导,理查德·詹金斯 / 西娅姆·阿巴斯 / Haaz Sleima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访客》观后感(一):《人生访客》:其实可以很美好,只是哪里都是叙利亚...

  记得有次,看见别人 balabala 的说这个片子,然后就被吸引了,特别是《人生访客》这个名字。可是回头自己搜时,却死活都搜不到,都快怒了。后来搜 The Visitor 才发现绝大多数翻译成了 不速之客

  这是一个有着社会背景的,却不失安静和美好的片子。关乎美国的移民种族阶层。看见这样的主题时候会觉得是老生长谈,因为这种片子也几近被好莱坞拍烂了。可是,仍旧的一如既往

  只是这个片子中有些细腻东西会很吸引人,即便不是什么鸿篇巨制,也会让人认真的看下去。

  老教授几十年的生活,一直就这样认认真真的重复着,没有任何改变拒绝尝试新的东西,就连与人交流谨小慎微。一直到回到自己久未居住的纽约的房子的时候,遇见了塔瑞克和他的女友。这一次戏剧性会面似都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

  塔瑞克是个乐天开朗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叙利亚小伙。他的那份热情感染了沃特,让他走出自己的阴霾,而面对其实满是美好的生活。若是故事就是这样,那至少会让人欣慰,却不算充实

  问题终于暴露,塔瑞克和女友都是非法移民,若是被发现后果严重,而塔瑞克被发现了。经过这样那样的努力之后,塔瑞克依旧被遣送会了叙利亚。塔瑞克的妈妈说“这里和叙利亚一样!”沃特在看守所中咆哮,愤怒,问他们知不知道塔瑞克是个好人,塔瑞克很想认真的生活,这样不公平。可是这样并不改变什么。人们来到这里就是想得到那些自由平等以及那些让人艳羡的随性,但是呢?依旧于它无异。

  撇开那些不能改变的东西,还很喜欢这个片子的音乐。塔瑞克一群人一起打鼓的场面震撼,有些东西真的很美妙,然后能够让人有勇气走出自己圈子尝试真正新的生活。看沃特吃饭,开车时随着节奏晃着脑袋打击方向盘,就知道这个老头又活过来啦~~~

  最后还是要说,喜欢 人生访客 这个译名,只是因为这个故事里会有着偶遇,改变,分离,以及美好的回忆

  《人生访客》观后感(二):因为你们,我才有现在的样子

  在你的人生中,很多的人都是你人生的访客,有些人只是你人生的一道风景,看过觉得很美,可能看过就再没碰到过这处独特的风景,有些人却与你相伴,陪着你共同前行影响着你,改变着你。这一部电影就是讲的男主人生中的访客,是如何改变原本自己的人生,让男主的人生变得不一样。

  这是一部剧情起伏不大的电影,只是描述了男主生活点点滴滴记录主人生的变化需要你沉下心来观看这部电影。某些人可能感受不到男主的那种孤独,有些人却感同身受,这可能与个人性格经历有关,下来来看看这部电影吧。

  电影一开始,男主沃尔特站在窗户前,看着外面,也许看的是风景,也许只是单纯等待他的钢琴老师

  《人生访客》观后感(三):(转)生活不止一种节奏

  记得曾看过一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在某个地方待久了,就容易落寞和沉沦。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相似事情,原本的新鲜感兴奋感在机械地往复里消磨殆尽。有的人尝试着改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有的人固守坚持,于是选择继续落寞和沉沦。人生里总是充满了很多变化,不管是人是物还是时代,也不管是有心为之还是无意追随。毫无变化的生活是可怕的,好比一滩死水微风吹动涟漪,却丝毫不见任何生气

  虽然我们大多数还是跟着潮流在走,不会像少部分人一样去境离乡来寻找新生活。但生活本身会给我们很多惊喜前提是你要尝试去接受它。比如结识新的朋友,遇到新的事物。电影的例子极端的,但是萍水相逢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电影的主人公Walter的这段遇见看起来比较罕见,但本质上它却常常在我们生命中发生。有多少人不是像Walter那样,沉浸在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里,却觉得每天忙得不知所措空虚的生活本来无所事事,却让人身心疲惫耗在其中。长此以往,我们就沦陷在这样的节奏里,每日觉得精疲力尽,每日觉得时光荏苒,但实际上却没有做什么有事情。就像Walter自己说的:“我不忙,我只是装着很忙。”几十年教同一门课,几十年生活的调子一成不变。无所事事里的低效率,再加上对沉浸在对妻子的缅怀中,忍受人生晚景的寂寞。这样的生活真是乏善可陈极点,但这样的生活却是很多人正“乐在其中”的模式

  Walter每日就这样消耗着剩下的时光,教全校最少的班却把自己打扮成最忙的人。“我要写书,你知道的。”其实呢,发呆,无止境的缅怀。就连他笨手笨脚地学习钢琴其实也是一种缅怀,对身为钢琴家妻子的无境怀念,只是年老体衰的他学习一门乐器是多么艰难,何况老师也说他缺乏天赋。总之,日子就一天天琐碎乏味的生活里消磨,得过且过。但一个意外发生了,因工作需要返回纽约旧宅的他发现自家多了两个陌生的闯入者。出于怜悯也好,厌倦寂寞也罢,总之收留这两人的Walter的生活却因此惊起点点涟漪。

  其实电影有个很政治外壳,因为那两名意外“访客”是非法移民,无论是以后情节急转直下,还是片中处处表现两名非法移民——Tarek和Zainab的善良,都是对美国移民政策深切批判。但我并不太想去纠缠这个问题,因为不管Tarek和Zainab多么奉公守法,就像Tarek自己说的,他只想好好生活玩玩音乐;也不管Tarek的母亲Mouna多么爱子心切,多么熟悉西方的文化,或者她的丈夫言论在叙利亚受了多少迫害,归根结底他们仍旧是非法移民。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而言,仅仅是所谓道德上的标准就姑息非法移民,那等于是置法律于不顾,这样的社会和国家又有何法治可言。所以,非法移民是必须要遣返的,是不是个好人不是应该获得谅解理由,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法律无疑是可笑的。

  但于个人而言,Walter的生活也确实因为他们而改变,他力图帮助Tarek是人之常情。我在想对于Walter而言,究竟是Tarek给了他更多改变,因为他教会自己打非洲鼓;还是Tarek的母亲Mouna更多,因为她给了Walter丧妻后难再得的情感慰藉。虽然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无果,但对Walter而言,这一切虽匆匆而过,倒也是惊鸿一瞥。

  我常在想Walter为什么没有留下Mouna,他们若是结合其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许他们尽管在那段朝夕相处里相互慰藉,但心生情愫究竟到了何种地步,日后又会走向何方,无论是Walter还是Mouna都没有把握。已是风烛草露的Walter连亲生儿子都无力去联系交流,又怎能有勇气去和一个萍水相逢的女人共度余生事实终究是再多温馨体贴,不过只是人生一瞬,它能改变的东西太有限。最后Walter可以在地铁站享受击鼓的乐趣,但他可能仍无法避免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日子。

  不去管那些批判抑或讽刺,其实电影里讲述的“人生访客”人人都会遇到。人生百年,真正所谓携手相伴的,无论亲人、朋友还是爱人,都是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匆匆的过客。亲人爱人固然可贵知己知音百年不见,但这些来来去去的人生访客又何尝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呢?如果说人生中遇到的人是一首曲子,那些长期相守的人是主旋律,那些过客无疑就是曲子的串联过程,没有连接又何来起承转合余音绕梁。一个过客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但正是这些来了又去了的人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许多,让我们不仅仅沉沦在日复一日的一成不变里。

  电影里Tarek教Walter打鼓时告诉他,古典音乐是四拍,而非洲鼓是三拍。这让我想起杨德昌解释《一 一》片名时说的话:“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来定节奏……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其实生命的调子哪只有三拍抑或四拍,人生丰富,它不应该只有一种节奏。舒缓也好,激昂也罢,适时改变生活的调子,让我们不至于沉溺在单调深渊里愈趋落寞、无法自拔。生命正是因丰富而深刻

  电影的音乐也很不错,除了其中钢琴弹奏的深情款款,非洲鼓极富节奏感的演奏顿时让故事充满动感。电影原声是由Jan A.P. Kaczmarek所作,一如他的作品,像Finding Neverland或者Total Eclipse般,擅于在钢琴的脉脉弹奏里表现波动的内心情感,营造一种纯净透彻听觉效果拥有浓厚的古典气息。而在这部原声里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寂寞感,以映衬主人公孤苦伶仃又乏善可陈的生活,旋律如同滴水般让人心波澜又觉得一片寂静同时,原声还收录了尼日利亚的黑人音乐家Fela Anikulapo Kuti的一首打击乐曲,也就是出自片中Tarek送给Walter的那张专辑中的一首非洲鼓乐曲。

  ------------------------

  原文地址: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247105

  《人生访客》观后感(四):因为你们,我们才是今天的样子

  2000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份内容,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扯蛋。我深深的为辩证法、什么矛盾定律,什么否定之否定定律,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而着迷。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逻辑学科,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这事我是羞于与别人谈起的,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那可是只有教导主任才会干的事儿,我必须是要被嘲笑的。我把我的小秘密深藏心中,不停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虽然这两个词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他们的区别。在每一个转向的路口,仔细按摩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什么样的量变达到了我现在的质变,是什么样的矛盾我应该去解决。

  在我长大这三十多年来, 经常会有朋友来找我求教有关人生、事业爱情等等的问题,曾经一度我觉得自己就象心灵导师一样,用我冷静的逻辑分析头脑为很多人指出他们的人生之路。当他们不按我的想法做的时候,我曾经会有恨不得把他们头扭下来当球 踢的想法。后来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去撞南墙,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他们需要的只是听众,只是从我或者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他们倾向答案味道,然后扑将上去,奔着自己注定的人生道路走去。在经过这样的无数次性格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面前,我终于确定了我新一条人生观。性格造就命运

  我的理论是,每个人的性格变成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出了按自己性格本来面目要求的选择,然后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在每一个转弯的路口,在每一次犹豫彷徨的时候,最后我们都会听我们自己的心。虽然表面上我们可能是听从了某个人生导师的伟大建议,但实际上,有无数的人生导师都在给建议,你为什么听了这个不听那个呢?这就是性格造就命运。而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我开始相信神的存在,虽然我不能把这个神固化为基督或者菩萨,但是我真的相信他的存在。他不需要注定你的命运,他只需要造就你的性格,未来一切就有了结果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大概过了十年。慢慢的我开始发现人生有很多偶然,我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他们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甚至左右着我的命运。我非常意外的去了北京工作,又非常意外的来了澳洲,接着更意外的开始了一份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去做的工作,而且这样,我基本在澳洲有了生活的可能。

  而周末,我看了这个电影,《The vistitor》(中文译名:访客)。这其实不算一个很新鲜题材,一位中年丧妻的大学教授Walter,儿子远在伦敦,20多年来一直教授同样的课程,生活对他已经象是一种程式,没有改变,没有喜悦,只有那一如往昔般阴霾的天空,没有任何色彩。把去年的教案改一下日期变成今年的,在自己没有写过一个字的书上署名做署名作者,对学生没有一点人情味。日复一日,他过着与昨天一模一样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在纽约的公寓却发现有一对情侣住在他的公寓里,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色彩。Walter开始和他学打鼓。他的人生开始不一样起来,他们在公园和一大堆非洲裔热情的击打着手鼓,去小酒吧里听Tarek演奏。Tarek因为误会被警察抓时,Walter才发现Tarek其实是个非法移民。Walter请了四个月的长假,为Tarek开始四处奔走,陪Tarek的妈妈在纽约散心,甚至在非法移民的关押处愤怒地指责。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结尾所感动,Walter独自一人在偶有乘客的纽约地铁站里,在Tarek曾经想去演奏的地铁站里,闭上眼睛,用他最大的热情敲响手鼓,用热情去拥抱生命。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visitor》(访客)。近几年来,我越发的觉得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偶然,而这些偶然都是这些造访我们生命的访客带来的。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这样那样的痕迹,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们或许爱护我们,让我们学会善待别人。他们或许伤害我们,让我们学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我特别记得一位叫后卫的重庆驴友,我以前都不认识他,但是在我去重庆公出一年的时候,打了个电话,他就给我拿了一整套的床上用品过来。我也同样记得,那个卖假手机给我,骗了我100块钱的人。

  我感谢所有到我生命造访的访客,不管是使我的生命越来越好的还是那些让我摔跤让我长记性的人。我记得文怡的博客里有一句话说,我遇到的人90%都是朋友,剩下的10%是恩人,他们教会我们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Walter会留下Tarek他们和他同住,是因为他们搬离公寓里,留下的那张笑得非常灿烂的合影?或许是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他们在路灯下孤寂的身影。但是不管是什么,这都是偶然。这不是我们性格造就我们的命运,这是访客,这是偶然,这是别的人改变了我们。

  性格造就命运,或许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主线,象我们的掌纹一样,总有一条深深的线左右着我们。而这些访客就象掌纹上面那些细小的纹路,他们是我们变成昨天的样子,今天的样子和明天的样子。

  http://tina.blogbus.com/logs/157742487.html

  《人生访客》观后感(五):不疯魔不成活

  TEVEN说things are easier for good looking guys sometimes.

  歪歪说,出来混,还是要靠造型.

  瓦尔特是那种长得典型温雅但又古板的西方人,这种人做教师最合适.讲课头头是道,板着脸,你不会觉得他热情,但是也不会觉得他好相处.

  一开始出现的钢琴课老师,绝对是和瓦尔特一样类型的人. 做一份自己极熟练,但是未必有热情的是. 所以一切都一板一眼.冷冷冰冰.

  带一个班级的课,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和同事合作论文,出一本书,孩子不在身边,妻子也已经过世.一个教授的生活想必很安稳,而一个人的生活,想必也很无趣.

  没有任何的行差踏错,唯一想调节一下生活的钢琴课,也被老师告知,一个没有天赋的老年人学起来将会非常困难,终于在换过第五老师之后决定放弃音乐.

  这个老头是有点固执的吧.不收学生迟交上来的论文, 不肯接受临时的安排去参加会议.固执得有点不近人情吧.

  这之前背景都一直是缓缓的古典乐.像瓦尔特一样温文的古典乐.

  而泰瑞克,是天生不一样的人吧?

  来自第三世界(这个名次让人听起来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一样,事实上也是),喜欢玩非洲鼓,人和热情,还有一个非常黑的女朋友.会邀请陌生人一起去看演出,总是忘记时间,在犯错误的时候叫女朋友habita来哄他.

  他们果然不是一个世界的.

  我不知道泰瑞克会不会羡慕瓦尔特这样的生活,这生活听起来也确实也不错.别人问起你,总会赞叹两声,哇,四本书,一些高深的论文.

  可是,我肯定会羡慕泰瑞克.那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执著的热爱着音乐,那样毫无顾忌地生活(我当然知道他有更重要的顾忌 )

  你看,瓦尔特连在自己偷偷练习的时候被发现都会有些不好意思呢.

  等到泰瑞克因为非法移民被带回警局,那个表情严肃的女人来到纽约找他的儿子时,我有点诧异,这样不苟言笑的妈妈,怎么会带出这样热情的一个儿子呢?

  不过,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在纽约压抑的生活改变了她.原本在叙利亚,她与她的老公也会常常带着小泰瑞克去大剧院听演奏会.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想必也非常的幸福.

  我一直觉得只有非常幸福的生活才能养成人乐观的性格.

  而瓦尔特,在妻子过世前,生活会不会与现在不一样呢?

  嗯,我有点偏离我的主题了.我原本只是想说大概只有在生活里执迷于某一些东西,你才不至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才会过得比较开心吧。

  回头再补充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面说,人得非得要执迷某一样东西才能把他做好. 大概就是所谓的不疯魔不成活.可是这样一个教授,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人,这样从小被教育尽量避免犯错,被教育成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的人,怎么可能疯魔于谋事呢?我们连一个笑容都不会给错的.

  年轻时候也许有过的热情,也都早已忘记干净了吧?

  我实在很喜欢这个电影。前半段是我的重点,后半段也很好看

  《人生访客》观后感(六):★态度

  音乐开始。画面开始。带上耳机,开始另一种人生的旅程。

  电影的情节发展很缓慢。镜头感也是一直灰灰的。但是一切刚刚好,让你放松下来,泡一杯热咖啡,静静欣赏。

  一个人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儿子远在它地,妻子逝世。单调的生活似乎要把他淹没,尝试着去学钢琴,尝试着让自己丰富起来,但新的开始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工作需要,去另外某地,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那里结识了一对算是生活范围外的夫妻,算是不打不相识吧,开场也蛮有传奇色彩的。善良的人就算是在人海之中还是会分辨出对方。很快他们成为了朋友。生活开始有了色彩,音乐永远是沟通的最好途径。随着音乐拍打节拍,心无杂念,你会开心很多。

  上帝总爱和人开玩笑。一切并没有这么一帆风顺。男子因为身份的原因被关进非法移民拘留中心,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女子离开,男子的妈妈从外地赶来,却也因为身份的问题,不能看自己的儿子。

  “他是好人”主角得知男子被驱逐出境的时候愤怒的说。可是没有人会理会。社会中的矛盾这时暴露无遗。在不公面前,你无力抵抗。一切都是徒劳。这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无力。

  平衡。永远只是梦想而已。

  《人生访客》观后感(七):人生访客

  因为海报,我把这部《人生访客》下载下来。

  中年男人独自坐在地铁站的长凳上,敲打着非洲鼓,身后的地铁飞驰而过,留下迷糊的掠影,一种孤独与疏离感袭来。赫然在目的“the visitor”,那谁是visitor?是谁的Visitor?

  影片开头,大学教授Walter一层不变的生活就展现出来:心不在焉地上钢琴课,拒绝钢琴老师;教商学课程,拒绝学生的迟交的作业;和别人合著书籍,拒绝出席在纽约的学术会议;一个人在食堂吃饭,少言寡语,平静无奇,拒人千里。孤独还有麻木,弥漫了整个影片的开头。

  最终,他还是答应了去纽约出席会议。虽然Walter习惯了拒绝,但在别人一一否决掉他拒绝的理由后,他也不再坚持,勉强答应了。因为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无所谓。不可否认,Walter的生活看起来令人羡慕的的工作和荣耀,但是实际上却很糟糕。他自己也说自己一直在假装生活,假装很好。也就是这个无所谓的决定改变了他的生活。

  当他来到纽约,回到自己买下很多年的公寓,发现了多出了一对年轻情侣,一个是来自叙利亚的以打非洲鼓为生的Tarek,一个是来自塞拉利昂的黑人女孩。他们是受到朋友欺骗在Walter不知情的状况下租住了Walter的房子。在Walter说明他是主人,他们没有愤怒,而是谦卑又善解人意地离开了。Walter喝着红酒,他们搬着重重的行李离开。原来,他们就是visitor,突如其来毫无预兆地闯进了Walter的公寓。Walter在窗口看着他们站在街头,在为今晚该去哪里发愁,又看到了摆在柜子上的属于他俩的照片。一瞬间的想法,让他追了出去,把照片还给他们,并让他们暂时住下来。The visitor开始闯进Walter的生活。

  Tarek和女友的热情、善良、和睦,激起了Walter生活的涟漪,渐渐改变了他的生活。他愿意和Tarek他们一起吃晚饭,去酒吧看Tarek的表演,学习手鼓,在公园和其他的手鼓者一起表演。Walter的生活渐渐起色,是久违的轻松和快乐开始融化他。他也有了让Tarek久住下去的打算,他的美好生活刚开始。

  但一次小意外,Tarek 被抓进了移民局。Tarek的妈妈Mouna也赶来纽约和Walter想办法救Tarek。Walter的乐于助人与细心和Mouna的贤惠与坚强,让他们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化学情愫。Tarek最终被遣送了,Mouna也就要回叙利亚找他。在机场,Tarek告诉Mouna 说,只要这一走,再也回不来美国了。为了儿子Tarek,Mouna别无选择。。

  经历这么一场人生访问,最后依然是Tarek一人。只是他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丢掉了一直在伪装的生活。他背起非洲鼓,来到了Tarek最想表演的地铁站,一个人坐在长凳上,用力地愤怒地敲打着非洲鼓,旁边的乘客侧目而视,身后的地铁呼啸而过,淹没了鼓的声音。

  看完电影,虽然感到惋惜,希望Tarek和Mouna留下来,希望Mouna和Walter在一起。但却一点不感到惊讶,Vistior注定了分离,既然是visitor,那么就会离开。

  Tarek和他的女朋友,还有Mouna都是Walter的人生访客,他们闯进了Walter的生活,改变了他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Walter也是Tarek,Mouna的人生访客,在他们在美国的特殊日子里,Walter也许不是唯一的帮助他们的人,但是这段经历是独一无二的。

  回想一下现目前我的生活,有多少人访问过我的人生,我数不清了,我经过多少人的生活,也数不清了。

  读中学的时候,固执地认为自己的世界就是一个小岛,我会永远困在这里。访客来来往往于我的小岛,走进我的生活,陪伴我走过那些青葱岁月。然后又离开,只剩下回忆和长大的我。

  那个未知名的女孩,那个风靡全校的帅哥,那些温暖的笑脸,那些令我怀念的小日子,还有更多的我已经叫不上名字的人,都尘封在记忆了。

  进入大学,更多的人走进我的小岛世界。令我觉得开心的是,我也开始走出小岛,去访问别人的世界。在这个过程遇到了很多人,还慢慢改变着我。大二的时候的那个邮件联系了很久的土耳其男生,那个长得很帅的德国男生,告诉我甩掉一层不变的宅生活。虽然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但是还是真心感谢他们两个。大二暑假的泰国游,泰国游之后衍生出的超神奇香港澳门游,再由这衍生的意外的越南之旅。一连串的旅行让我遇到很多很多的人。有些现在仍然保持着联系,有些也失联了,只剩他们在我脑海的回忆。他们没有预兆走进我的生活,长长短短地待上些时间,又离开。他们都是我宝贵的财富,与他们度过的那些短暂的日子也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就是这样,人生就是旅程,会有很多人访问,我也会访问很多人。不必太悲伤,不必太留恋,因为我并非必然,如果不是我,别人也会在那里。

  越南旅游遇到的Randy,一个人超级可爱的德国籍越南裔男生。我说,旅行,最美的就是人之间的相遇,相互之间都留下美好的回忆,因为今后就不会再见到。他说,为什么不会再见到?既然美好,为什么不继续保持联系?只要愿意,就会再见到。结束一日游的时候,在他的要求下,我们一起的五个人都互留了联系方式。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会给他写邮件,所以当一如往常检查邮箱时,发现一封来自Randy的问候邮件的时候,内心还是一股温暖的惊喜。于是,我们就是不紧不慢的保持着邮件联系,就感觉我们是老朋友一样,就感觉我们一定会再见到。

  所以,遇到Randy,这个17岁得阳光男孩,又让我觉得不要太悲观,只要你愿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不中断。他是我的访客,我想会停在我的生活很久的访客。

  人生会有很多访客,接待他们,访问他们。

  《人生访客》观后感(八):你根本不知道

  Tarek

  “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被抓起来关在移民局的tarek激动的对来探望的walter这么说着,他掉下眼泪,告诉这个老教授自己的担忧,身边的人一个一个被带走,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会被带到什么地方,运气好一点的也许是其他的移民局,差一点的或许就要马上被遣送回去。他说这不公平,他哭着说,我是一个好人,我不是什么恐怖分子,即使连恐怖分子都有有钱人在背后支持他们,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

  Mouna

  她联系不到自己的儿子tarek,自己从密西根跑来纽约的公寓找他,这才从walter那里听说。她请求他带自己去儿子被关押的地方,即使同样是非法居民的身份,并无法进去探望儿子。她对walter说, 现在美国就是自己的家。听到儿子已经被遣送回去的消息,出租车里,她靠在walter肩膀上哭泣。回到家中,她告知walter要回去陪伴自己的儿子。他一定需要自己的母亲。

  可如果她回去,就再也回不来了。即使美国是家,也必须要离开了。因为她最后,还是一个母亲。

  说过晚安,她跑去他的床上,他环着她,让她哭泣。我以为他会像他求婚,这样她就能拿到绿卡,说不定tarek就可以回来了。

  Walter

  他在康州作终身教授,挂名出书,教了二十年自己并不十分明白的东西。他在纽约遇到tarek和他的妻子,和别的美国人一样,我知道他并不怎么懂得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Tarek是一个不多见的非法移民者,他对待walter好像朋友,也许是音乐给了他生活的热情。而更多的人更像他的妻子,也大概是经历过太多遇人不淑,对生活谨慎小心,不希望受到任何伤害。

  tarek被抓起来后,他请替他请了律师,暂停了自己在学校的工作,跑回纽约,希望能帮助他们。

  听到tarek被遣送回国的消息,他努力保持理智低声下气的向玻璃那边的长官咨询信息。也许没有什么他可以为他们做的了,终于,他放开心中的愤怒,冲玻璃对面的长官大声吆喝着,tarek是一个好人,你们什么都不懂,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机场送走了mouna,walter的生活好像又一次失去了目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tarek告诉过他,打鼓的时候要轻轻的,什么都不要去想。而这时,他在地铁站里打着鼓点,一样的节奏,一遍又一遍的,愈来愈大声,和从面前经过的地铁融合在一起。我猜到最后walter也弄不明白自己所在的国家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令如此多的人放弃一切。他是玻璃这边的人,他觉得自己明白了一点点,他指责这个国家,却忽略了自己是一个被眷顾的人。

  QUEENS

  walter与mouna去见一个有着中东人长相的美国籍律师。临走时,mouna问他来自哪里。

  “Queens。"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到。

  Flushing

  法拉盛是一个在纽约的中国城,离jfk,在Queens。刚刚下飞机的时候被带去了那里,惊讶的发现另一个好像中国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地方的中国用品。即使不会英文,也可以在这个地方有一番生活。

  读过以本书,snakehead。是从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名字,蛇头。里头讲着十几年前,很多中国人跑到美国,在机场厕所马桶里冲掉(flush)自己的护照然后申请避难,然后他们就可以拿到绿卡。法拉盛这还不错的名字一下子变得讽刺。

  在一所没有什么国际学生的美国大学读书,现在还是记得第一天迎新的时候在小组里无助的感觉。见到亚洲面孔便会很激动的问他们来自哪里。通常他们的回答会是,纽约,麻省。时间长了,便不再多问了,学校里的所有亚洲面孔,都是美国人。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遇到像waler的人,也大概是因为我接触的都是些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人,他们是以前的walter,不知会他们人的生活究竟是如何样子。我不责怪他们,只是变得安静。很多时候会问自己,究竟在这里做什么。当然不会有答案,想到了电影里那面清晰变得模糊的美国国旗。

  之前看过一个话剧,under the big top。两面的4个人都来自不同国家。印度人打电话窃取信用卡帐号,他的昵称是happy。保加利亚丈夫开地铁,妻子同另一个黑人妈妈一起做护工。黑暗里我哭了,我好像看见了热爱的纽约地铁,也好像看见黑人妈妈纵深跳下站台的样子。舞台的灯亮了,我悄悄擦干眼泪。一同去的美国人们讨论着里面的精彩情节点,可是他们不理解。

  我安静了。闭嘴了。不愿意作解释。

  “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

  最后送你我在剧场外面看到的一句引言。

  “Where you come from is gone, where you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never was there, and where you are is no good unless you can get away from it. Where is there a place for you to be? No place… Nothing outside you can give you any place… In yourself right now is all the place you’ve got.”

  它是我现在的所有。

  《人生访客》观后感(九):剧情简介

  生活沉闷如一潭死水。直到与他合著出书的shelly待产而无法前去参加学术年会换成Walter出席,他的生命才赢来转变。

  由于妻子去世而极少去纽约的Walter一回到纽约的家赫然发现家里有两个陌生人!误会过后才明白这对小情侣是被人所骗才租了这间屋子。Walter让他们留下,Tarek是来自叙利亚的热情的小伙子,热爱打鼓,他的女友则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Walter被Tarek的开朗所打动,跟他学打鼓,还跟着他去公园参加少数族裔的打鼓练习。

  这天Walter与Tarek练习过后赶着回家,过地铁时因为要过鼓Tarek错过了最好的过关卡的机会,从关卡上跳过时被警察逮捕拘留。Walter这才知道他们是非法移民,他为他聘请律师东奔西跑,毫无进展之际Tarek的母亲Mouna(西亚姆·阿巴斯 Hiyam Abbas 饰)因为担心儿子而上门,Walter安抚这位母亲焦急的情绪,带她去纽约四处散心,二人产生一种互相懂得理解的情愫。Walter从学校请了长假,决定留在纽约,去做他认为真正有意义且值得去做的事。

  《人生访客》观后感(十):四平八稳的不速之客

  下班高峰时间,金融区到了,地铁门打开,涌进来大队乘客:黄皮的,黑皮的,白皮的,褐皮的,各种气味都有。

  餐馆里,从国内来的精干小伙跑堂,十多年前可没有中国年轻人干餐饮业。组屋楼下,孟加拉小伙修理草坪、粉刷墙壁。建筑工地上,各国壮年男子盖楼。学校里,中国、马来西亚和台湾来的老师教中文。大专院校,外国学生勤奋学习。商业区,很多非新加坡员工为非新加坡顾客服务。四百五十万人口,非居民有一百多万。

  移民,我们都是移民。都是过客访客外乡客。都是visitors。

  《The Visitor》是一部严肃思考移民问题的内敛的小制作。没有大场景,以角色为中心,安静,平常对白。Richard Jenkins(《阅后即焚》里演那个倒霉的健身房老板的)以出色的非常收敛的表演挽紧整部片子。

  他的角色是一位心如死水的大学教授,妻子已去世,生活没有半点激情,二十年教同一门课,走进课堂连头也不抬,根本不在乎。同事写了论文,求他一起署名,他答应了。到宣读论文的时候,同事有事不能出席研讨会,领导理所当然要他去,他老实地说,他也不知道论文写了些什么(这个人就是老实,心地好)。不过他还是得去,宣读一下当然也难不倒他。于是他来到纽约,打开多年没住的寓所房门。

  没想到里面有人雀占鸠巢,是一对情侣,非法移民。两人吓坏了,马上答应搬走。教授动了恻隐之心,留他们住下,多年来第一次真正关心起他人来。

  Richard Jenkins的表情不多,但是诉说了很多很多。老年男子的冷漠萧索都写在抿成一条线的嘴唇;而热情重燃时,浑浊的双眼突然清澈无比。身形清癯,偶尔的笑容又很可爱。这个人,履历表上长长的80多部片子,似乎从来没年轻过,似乎从来没占据过舞台中心,但是浑身是戏。

  教授和非法移民渐渐做了朋友,男生从叙利亚来,是个鼓手,女生来自塞内加尔,自己做了饰物去市场卖。教授跟着男生学打鼓,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活力。可是好景不长,男生被警察抓走了。剧情转折,我也不能说下去了,不然会剧透。

  片子通过教授的视角,渐渐接近非法移民,渐渐同情他们,直到后来伸出援手,提出很严肃的命题:911之后,对待中东移民的严厉政策,到底应该吗?对于这个问题,片子没有答案,它能做的,只是以美国中产阶级(教授的身份设置是很精致的)为出发点观察这个现象。片子以教授为中心,而他的周围总是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看片时要注意这点。地铁站里有一个拉二胡的华人拉着不太好的《二泉映月》,叙利亚鼓手对教授说:“我想学那种乐器,可是不知道怎么学。”黑皮的鼓手们,则是在路边激昂地打鼓。

  这片赢了好些电影节的奖,被当成了艺术片。我不太同意,虽然对艺术片商业片什么的分类向来不以为然。《不速之客》实在没什么另类。它也许小众,因为它看起来的确挺闷的。它的意识其实非常主流,半点也不前卫离经叛道,政治正确得很。

  非法移民虽然非法,可是英文流利,又都是再好不过的好人,简直可以称得上金童玉女(黑玉)。他们虽然想念家乡,却已经把纽约当成自己的家(即使连个住处都谈不上)。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可是食性似乎跟教授没有什么不同。男生的母亲后来出场,一个气质相当高贵的妇女,非常崇拜《歌剧魅影》,教授于是带她去看,两人发展出淡淡的情愫。这一切,不能不让我怀疑编导的创作,毕竟是一厢情愿的。如果占了教授公寓的非法移民是那个拉二胡的华人,他会跟着学拉二胡吗?恐怕片子会被拍成喜剧。

  因此,我总怀疑片中的肃穆,一大半来自Richard,一小半是刻意营造。

  当然,如果正而八经地文本分析起来,你也可以说visitor包括所有人,我们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不过我不喜欢这样分析。这部片讲的主要还是移民,而且是非法移民,《不速之客》是个非常好的译名。

  不嫌闷的话,去看Richard Jenkins的表演吧。是出四平八稳的戏。

  ------------------------------------------------

  附录 • 区别

  去买票。卖票的男孩子说:“给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子好吗?”

  “好极了。”

  “十块。”

  “为什么是十块?”应该是七块半呀。

  “哦,对啊,为什么是十块?喂,The Visitor为什么是十块?”他问旁边的男孩。

  “因为它在Cinema Europa放映。”

  “为什么在Cinema Europa上映就要十块?”

  “因为它是film,不是movie。”

  我糊涂了:“film和movie有什么区别?”

  “呃,film是艺术性的,也可以是记录片什么的,movie通常是动作片啦,剧情片啦。。。”

  我更糊涂了,不过后面有人排队,不便在概念上纠缠下去。付了十块钱离开柜台。

  回来查字典。

  Film(跟电影相关的意思):

  7. Movies.

  a. a strip of transparent material, usually cellulose triacetate, covered with a photographic emulsion and perforated along one or both edges, intended for the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of images. (这个说的是底片)

  . a similar perforated strip covered with an iron oxide emulsion (magfilm), intended for the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of both images and sound. (这个说的是胶片)

  c. motion picture. (电影)

  8. Often, films,

  a. motion pictures collectively. (电影总称)

  . the motion-picture industry, or its productions, operations, etc. (电影工业,制作,流程)

  c. motion pictures, as a genre of art or entertainment: experimental film. (作为艺术或娱乐形式的电影)

  Moive:

  1. motion picture. (电影)

  2. motion-picture theater (often prec. by the): The movie is next-door to the hardware store. (电影院)

  3. movies,

  a. motion pictures, as an industry (usually prec. by the): The movies have had to raise prices. (电影业)

  . motion pictures, as a genre of art or entertainment: gangster movies. (作为艺术或娱乐形式的电影)

  c. the exhibition of a motion picture: an evening at the movies. (电影放映)

  查完了,糊涂不减。虽然两个词有不同意义和用法,但是,“film是艺术性的,也可以是记录片什么的,movie通常是动作片,剧情片”这样的区别可没有啊。

  再说,《The Visitor》也不是艺术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