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的直觉(2)
“他们说我的日语是小学五年级以前学的。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怎么敢翻译《源氏物语》?”林文月说,当时的学界有不少质疑。
带着一双儿女,还要教书,林文月的翻译是在一切时间罅隙中进行的。有时晚上要参加一个宴会,宴会前她还要翻译半个小时。“我母亲就像一部上了发条的机器。”林文月的女儿曾这样形容她。
台静农曾劝林文月,不用一期不落每次都赶在截稿日之前翻译完毕。林文月的态度是:“我不允许自己有‘来不及’这种问题。”
“物语”原是日本宫廷之中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多为有文艺修养的女官,拿着一卷图画,向听众描述图画内容与故事情节,听者多为帝王和后宫诸人。这是一种精致婉约,极贵族化、女性化的文学产物,讲求的是优雅从容的贵族情调。
“物语”的图画性非常强,讲故事的人往往不厌其烦地把画面上所画的庭院花卉、宫殿布置、人物服饰等等进行细节描述——这就带来了麻烦。
“《源氏物语》里面有很多没有办法翻译的内容。譬如说一件衣服的织法、染法。还有花草植物与香料的古日文……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对物品的分类实在太细腻了。我实在不知道这些植物的名称该怎么翻译。我甚至经常跑去问台大植物系的教授,他给我的是学术名称。可是这也不好在小说里面出现啊。”林文月说。
林文月想了两个法子:第一,有中文古代称谓的就还原中文,比如“底衫”“皮裘”;第二,直接保留日文中的汉字原貌,如“朝颜”(牵牛花)、“上席”(榻榻米上所铺的锦缎)、“黑方”(一种日本香料),在文后加上详细注释。
《源氏物语》里面夹杂着无数“和歌”,一种古典日本诗歌形式,怎样翻译“和歌”?(感人故事 www.wenzhangba.com)
“我想我要告诉读者,这是一种异国的东西,所以用了一种类似于楚辞而又不是楚辞的方式。日语的感觉像小提琴,不像中国古文那样,是硬的,是钢琴。每首和歌我用3行,看起来有日文的味道。”
1973年两岸互不相通,林文月并不知道对岸的丰子恺已经翻译完成《源氏物语》。
丰子恺的翻译讲求平白利落。同样翻译一首和歌,丰子恺的版本是:“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忆荒郊里,哪得见光明。”林文月则译为:“云掩翳兮月朦胧/清辉不及荒郊舍/独有一人兮怀苦衷。”
对于“丰译”好还是“林译”好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林文月自己的说法是:“每一个译者你都可以骂,没有一个完美的例子。我很敬佩丰子恺先生的全译,没有偷工减料。如果我当年知道丰子恺这样的大家已经完成了中文翻译,我大概会不敢提笔。”
《源氏物语》之后,她又陆续翻译了日本平安时代最为着名的一批古典文学作品:《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氏物语》。
间杂地,林文月还写些散文小品,平时在家作为主妇在厨房烹饪煮饭之际,也能写出一本《饮膳札记》,开了台湾一代饮食散文的风气。从古典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中汲取养分,模拟各类经典散文的写作手法,回忆家族往事,她又写了《拟古》。在北大的讲座中所重点谈及的《江湾路忆往》就出自《拟古》一集。
“我考台大中文系,后来写谢灵运,又翻译《源氏物语》,我觉得都不足为外人道,因为这些事情起初的机缘实在太可笑了。”林文月最后说,“人生是一场直觉。我始终都是靠‘直觉’。然而‘直觉’之外,其实你自己是有所准备的,只是自己不那么清楚。”
编后语:不管怎样,都要去学会面对,不要逃避,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