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由效应:变心的不是伴侣,是你
如果有想让我们说的效应或原理也可以留言互动,如果觉得这个效应挺有意思的话,可以给我们点个在看哦!
第三十九期的栏目,介绍一个关于如何维系婚姻的效应——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感情这种东西很奇怪,原本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你侬我侬,大家好像黏在一起少一秒都不行。但随着时间的增加,相互之间的埋怨、指责就会越来越多。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这样说:
可说实话,要说他们的另一半没有做到“别人家”的伴侣那么好,是不公平的。我的确看到了他们的付出,但为什么当事人自己却看不到?就像现在会有很多网友吐槽另一半,指责对方对自己没有像一开始那么好了,肯定是变心了。
那究竟真的是另一半对我们差了?还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付出?
这就跟过度理由效应有关。
过度理由效应是指,每个人都倾向于让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所以总是会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一旦找到充足的理由,就会认定这个理由是行为的主要原因。
而且,在寻找理由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先那些显而易见的外部原因,例如,金钱、权力等。这就导致了,当外部原因能够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就不会继续去寻找内部原因。
它的提出,是通过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社会心理学家德西等人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
在1971年,德西以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让他们各自解决一些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每个被试独自解题,不给奖励;
第二阶段,将被试们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获得1美元的报酬。而对照组的被试无论解多少题,都是没有报酬;
第三阶段,自由时间,被试们可以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目的是考察被试是否对解题还具有兴趣。
最后的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被试在休息时,扔在努力解题。而实验组只会在得到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在没有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中,失去了对解题的兴趣。
这是因为,在第二阶段的金钱奖励被实验组看成是自己解题行为的外部原因。他们认为是奖励才促使自己对解题本身的态度,出现了变化。所以在第三阶段,失去了奖励,他们也失去了解题的兴趣。
而对照组被试的解题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也就是说,他们把自己解题的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自己想去解题,所以到了第三阶段,对照组的被试们依旧没有失去解题的热情。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过度理由效应在每个人身上都发挥着作用。一旦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自己的行为,人们就不会再去寻找内部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朋友帮我们的忙,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对方“是我的朋友”,所以他会帮我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如果换成是一个陌生人来帮助我们,我们可能就会觉得特别感激,认为对方是个“热心帮助他人”的人。
可明明都是帮忙,为什么只是人的不同,就导致了我们的态度相差这么多?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的影响。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丈夫知道妻子喜欢花,所以他每周五都会买一束花回家,送给妻子。一开始妻子会觉得很感动,认为这是丈夫对她爱的体现。但随着时间久了,妻子就有可能把这种爱看成是“责任”,认为丈夫送花给自己是正常的,是责任。
这就导致了,如果某天丈夫因为工作或其他事,买不了花带回家,妻子就会开始觉得,丈夫是不是不爱自己了?他为什么不再像以前那样了?在他心里我肯定变得不重要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责任”是妻子认为丈夫会这么做的外部原因,而“爱”是丈夫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内部原因。
当妻子认为责任可以解释这一行为时,她就忽略了丈夫会这么做的内部原因。所以,有时候夫妻之间的相处,除了要看到责任外,我们还需要看到责任背后的爱。
1、不要把我们所认为的外部原因理所当然化,因为这往往会令我们看不到行为背后真正的内部原因。
2、不要过多为对方付出。过度理由效应在每个人身上都会产生作用,所以一旦你过度对一个人好,他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会不知道感恩,这也是部分渣男/女会渣的原因。
你是否也曾被过度理由效应影响过呢?或者你身边是否有人正处于这个效应的影响下呢?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过度理由效应会让亲密的人不再亲密,
看作是任务、责任。
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于沟通的兴趣,
两个人明明处于同一空间,
却彼此无话可说。
针对亲密关系的“失语症”,
本次直播是社群专属直播!
只要在老胡的任一一个群里,
都可以收听直播!
还没入群的朋友,赶快扫码进群!
(ps:已经进群的朋友,不要重复添加)
汤汤和爆米花,胡慎之公号电影专栏作者,爱养羊,爱吃爆米花的电影爱好者,公号:胡慎之(hushenzhixl)。
婚姻里的沟通,
需要注意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