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会遇到的事情(3)
另一种路向是人跨出人之外,去寻求人存在的意义。正象罗素讲的:“除非你假定有一位神,否则探讨人生意义的这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我们从二元论出发,假定在世界的背后有一个设计者,他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世界是他所创造,世界发展的进程由他来掌控,世界万物的创造都有他设计的计划和用意。这样人存在的意义在造物主那里找到了。
问题是这个掌管万物的造物主存在吗?人凭自己理性的力量永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人靠着理性去求取神,证明神的存在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对神的存在性,人只能靠着信。”本于信,以致于信。”(《圣经。罗马书》),“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圣经。希伯来书》),因此,信仰是人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完全投向和交托。
心无邪和人生境界
“心无邪”,即心无邪念。所谓邪念是指存在于人内心中的恶、贪、狠、淫、嗔等所有不正之念。“心无邪”是儒家的一种基本的心性修养功夫,也是人性品格的一种内省境界。要真正作到心无邪确非易事。
从人的内心来讲,人有欲望。欲望是人对自己所期望的东西或目标的企求和贪想。欲望本身无所谓正与邪,正与邪是人对待欲望的态度和把握欲望的尺度。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中的东西,欲望要反映和表现人的生存需要。当人有食物的需要时,有了想吃的欲望,由此产生“饿”的感觉。当人有水的需要时,有了想喝的欲望,由此产生“渴”的感觉。人有繁衍生息的需要,人也就有了与异性结合的欲望。欲望是人类繁衍生息、维持生命,获取生存需要的心理欲念。正是人心理中存在的这些欲望在时常提醒人自身的生存需要,通过它来维持人个体生命的存活和种类的繁衍。
欲望是因需要而来的,但对人个体来说,需要并没有一个合理的限度。比如人对财富的欲望,多少是一个限度呢?没有人会觉得钱多不好。我们可以以维持人生存的合理需要为限度,但问题在于这个“合理”的尺度如何来给定,又如何来把握?人的需要分为多个层次。美国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就上升为人的第一需要。比如对财富的需要,人为了维持生理的需要,需要财富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但当人的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人要获取尊重,财富的拥有量变成为人的个人价值的标度,并因此成为获取社会身份和社会尊重的筹码。人的更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自我实现。当财富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时,人对财富的获取和拥有赋予了事业的印戳,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实现。
问题在于人的欲望与人的自我限度很难达到和谐一致。欲望使得人常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而作出许多高出自我限度的自我估计和自我设计,并因之产生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因此,欲望是无度、无限的。如果人顺着欲望,那将是一个永无止息、永远难填欲壑的过程。也正因为单顺着欲望会把人带向一个单向的,永无止息的生存路向上面,所以人不能单靠欲望来指导行动。实际上佛家早就认识到欲望给人带来的苦难,并认为欲望是人生所有苦难的根源,人要离苦得乐,唯一的途径是断绝欲望。(关于友情的句子 www.wenzhangba.com)
要做到心无邪,必须要对付自己心中的欲望。佛家给出断欲的方法有些过难,一般人很难做到。儒家提出把心中的欲望调适到合适的程度,儒家开的方子是“发乎情,而止于理。”把欲望调整到合乎道德的程度。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理”字。
从心外来讲,人心受着感官的支配。人感觉到的必然要反映到人的心中,变成为人的意识活动。见到财物便生贪心,见到美女顿生淫念,见到不平之事,便起嗔恨之心。人心很难不受感官的支配,要做到心无邪,人就不能顺着自己感官而起心念和情绪。必须由理性来支配感官,而不是由感官去支配理性。当外来的感受进入人的内心之后,人的理性要对接受的感受进行清理和过滤。有了理性作为中间屏障,人的贪心、淫心、嗔恨之心也就自然不会产生。
如果弗洛伊德先生现在还健在,他不会同意我上面这种说法。弗洛伊德认为支配人行为的更多是潜意识而非清醒的意识,而潜意识恰恰是潜藏在人内心深处,不被人意识觉察,但又左右着人的行为的那部分意识,欲望就潜藏于潜意识之中。所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应该是欲望在更多地支配行为,而不是理性在更多地支配行为。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从根系上就不同。比如,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就解释不通,一个出家人能够在三年时间里闭关修行,而且心理能够十分地超然和平静。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中世纪修道院中的修女们都应该得癔症或狂想症,因为在她们一生中,性都处在被压抑状态。可是实际上很多修女们却是精神健康、心态平和、温和可掬。所以,我个人认为现代的所谓科学心理学知识只能对指导我们这些脱不开七情六欲的平常人,不能用来指导那些超出情欲和私念,并具有人生大境界的人。
心无邪需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人的精神觉解程度不同,人对宇宙人生的意义的理解亦不同,这样就构成了人的不同的精神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他们对宇宙人生没有什么觉解,其行为是率性和顺习。“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描述了这个境界中人的典型特征,他们往往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
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是为利而行。其利是为自己的利,而非是为他人的利。为自己的一己之利,而设计、而经营、而操劳。其利也不一定是蝇头小利,也可能是功天下、利万世的大功大利。但其目的是为自己而出。因此,这些人也可能是盖世英雄,但仍处在这个境界。
道德境界的人行为处事,以义为准则。在这个境界中的人,对宇宙人生已经有了新的觉解。他们知道人不是个人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人既然是社会的人,人就要尽社会一分子的责任和义务。人在处事时就不能仅以利己为准则,而应该考虑是否利他人,利社会。社会的道德准则就成了人自己处事的准则,因此这些人总是能够以“义”当先。
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不只觉解到人是社会的人,而且更是宇宙的人。在广裘无边的宇宙中,人有自己的角色、位置和作用。人与无限的天地不是阻隔,而是贯通的。当人心存有这样的大境界的时候,躯体区区七尺,但心与天地参;寿不过百年,但与日月齐光。人与宇宙人生连为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