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局外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局外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07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局外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局外人》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局外人

为了让自己又开始思考才看的书。但我承认没看懂。
主人公冷漠,单调的语气,一切无所谓态度让人觉得神奇,仿佛与自身的外在的世界与他无关,事实上,他似乎真的没有灵魂一样存在着。我无法理解这部小说的实际意义,还有所谓的存在主义,它确实有名著该有的隐晦。毕业多年后我以为有了一定生活经验,我或许能读懂一些书了,结果好像没有。
不过,确实促使我思考了,这就值得了。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局外人,而当自己对自己的人生也能冷眼旁观如局外人那样,是否看到的会是另一个世界?
书摘:(果然还是不会用笔记)
1、我始终不理解,到什么程度人会感到日子是既长又短的。日子过起来长,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它居然长到一天接一天。它们丧失了各自的名称。对我来说,唯一还有点意义的词是“昨天”和“明天”。
2、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实。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择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他
懂,他懂吗?大家都幸运,世上只有幸运的人。其他人也一样,有一天也要判死刑。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而被处决,这有什么关系呢?
3、他为她牺牲了一切,却在一天晚上发现自己从未爱过她。他厌倦了,一句话,像大部分人一样地厌倦了。他为自己硬造了一个复杂悲惨的一生。应该发生点什么事,这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承担义务的原因。应该发生点什么事,哪怕是没有爱情的奴役、战争或者死亡。丧葬万岁!
4、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因此,我们并不希望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我们大概首先应该被判犯了错误。我们只是希望在我们的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一句话,我们希望不再有罪,同时对自己的纯洁不作努力。不要够多的无耻,也不要够多的道德。我们既无
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局外人》读后感(二):关于存在主义的存在

这书的重要的标签就是存在主义,关于存在主义,看之前不知,看之后不懂,各种主义只不过是某种易识的标签,俺只说一说关于本书的感受吧,那才是本源。男主角的母亲去世,他并没有表现出悲伤,与其他人的关系也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但他并不是毫无感知,他对女人有着本能的渴望。我们经常讨论什么是人性,俺觉得人性有动物性与社会性两部分,食色就是动物性,而道德与人际关系就是社会性,本书的男主角就只表现出了动物性而毫无社会性,所有行为都被欲望驱使,而对身外的世界兴趣了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判处死刑,杀死他的不是法律而是道德是社会,所有书名也点出,他本是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稍有变故,就被道德踢出局,希望进步的社会变得更加宽容,能容纳更多不同的人。

  《局外人》读后感(三):局外人,一个关于荒诞的故事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这可能是昨天死的。”小说《局外人》采用了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作为开头,其中所包含的对人情世故的深远疏离感,使其成为了永恒经典
萨特曾称《局外人》是“荒诞的证明”,提到荒诞,就不得不提到加缪的另一本著作《西绪福斯神话》。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写到“荒谬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分离,它不属于相比较的任何一方,而是产生于双方交锋时。”我们年轻的主人公究其一生都在与社会法则作斗争,这个社会严苛地,姑且算是,要求人们在他们的母亲下葬时必须大声哭泣,要求人们在他们的朋友向他们征询感情问题时拒绝提供帮助,要求人们在犯事之后要把自己奉献给上帝。任何做不到这几点的人都有相当的危险被认为是动摇了社会的根基。检察官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强大的集体意志对个人自由的无情践踏。就是这种行径,我们称之为“荒诞”。难以想象,在海滩上被烈日炙烤得头昏脑涨的默尔索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着阿拉伯人的尸体连开四枪,躁乱的思绪代替了理智条件反射的本能代替了慎重的行动。我们的主人公就这样落入了荒诞设下的陷阱,无可避免地落入以道德为名的暴虐之中。
       《局外人》全篇以第一人称口吻写成,这也使得读者可以通过默尔索的所见所想去感受这个世界。在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堵横亘在默尔索与这个世界之间无形的墙。他克制在心中的感情,对于周遭人事的漠然以及对事物极深刻的洞察力,恰如本书之名《局外人》。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隐藏在这幅皮囊之下的是一个极深邃睿智的灵魂,在他人看来不合常理的举动经由他之口都可以得到合乎逻辑令人满意的解释。紧接着,问题来了,荒谬之人如何在现实世界挣扎求存?答案是割裂。切断掉和这个世界心灵交流的最后一点联系,默尔索藉由跳出这个社会,拥抱了荒诞,拥抱了外界的真实,继而拥抱了死亡。他宣称“。。。我觉得我过去曾经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通过牢牢地抓住自身的存在,这一令他绝对肯定的存在,默尔索在牢房里过着一种自足的生活。他要“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可能地生活“,相信“地上的火焰抵得上天上的芬芳”。
       如何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加缪用《局外人》为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略显冷酷的答案。

  《局外人》读后感(四):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在看《局外人》之前,我对加缪、萨特、存在主义、荒诞派这些全部都一无所知,动笔之前也看了很多他人的评论,那些大段大段的旁征博引以及对人物思想哲学派别的分析,全部是我未听未见过的,这些都让我又一次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但同时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思想之窗又开了一扇,有束光照了进来,又有一个幽暗的小角落变亮了。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是一个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的主人公默尔索的故事。书中虽用第一人称,但整本书就像是一个第三者在叙述他所看到的与己无关的事,没有悲喜,没有惊慌,没有情感流露,只是在叙事,读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情感波动,他就像是在世界之外一样,平平静静的讲述自己所见、所感、所想,但是,这一切对他来说区别都不大,他对任何事都习惯说一句话:怎么都行。
妈妈的去世,对他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他并不觉得妈妈去世之后,自己的心理自己的生活应该有什么变化,妈妈在也好,不在也好对他来说区别并不大。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过不少这一类的雄心大志。但是当我不得不辍学的时候,我很快就明白了,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那之后,他开始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不管过什么样的生活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当老板问他是否对于改变生活不感兴趣时,他说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
当玛丽问他愿意不愿意跟她结婚时,他依然说怎么样都行,在他的生命里似乎从来没有所谓的大事,所有的事都一样,怎么都行,甚至连生死都是小事,他觉得20岁死和70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好像生命对他来说就是一场空,活着就活着,死了就死了,怎么样都行。
在失手杀人之后,面对监狱生活、审讯和惩罚,他没有半点的惊慌、惧怕,对他来说这里的生活与从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他说:“如果让我住在一颗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妈妈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因为,所有的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当他被带到法庭等待审讯,法警问他是否感到紧张,他说他感到很有趣,坐在被告席上,他却觉得自己仿佛是在电车上,对面一排座位上的旅客盯着新上来的人,想发现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当然他也知道他们要找的不是可笑之处,而是罪恶。不过,这对他自己来说区别也并不大。
别人眼里的默尔索是一个生性缄默孤僻的人,而他自己的回答是:“因为我没什么可说的,于是我就不说话。”他是在不遗余力的活的真实,他不想有半点虚假,他宁愿被判处死刑,也绝不说任何一句假话为自己开脱,也许在他看来,生命长短不要紧,生活好坏没关系,只有活的真实,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郭宏安写到默尔索是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提到的靠己之所有来生活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己之所无的智者。而默尔索的看似不理性却是一种绝对的理性,他并不是完全的无情无爱,从书中他无数次提到自己的妈妈就可以看出,他其实很爱妈妈,但是他心中没有悲伤,没有欲望,也没有希望。因为他接受所有现实,妈妈去世,他淡定接受,老板要给他调动工作他说怎么都行,玛丽想嫁给他,他也愿意,他就像是一个顺水而走的水漂,不做任何反抗,生活往哪里去,他便顺着往哪里走。
以社会性的观点来判断,默尔索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他贫穷胸无大志孤独一人,最后又锒铛入狱,但在他自己的内心,他却一直都是幸福的。默尔索是一个“自然人”而非“社会人”,他只保留身体的原始欲望和心灵的本来面貌,不接受社会的生存法则,没有社会性的情感,也不遵守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念,他不迎合也不反抗,靠已之所有生存,也顺其自然的面对死亡,他的一生没有任何刻意。所以,他抛弃社会,同样也被社会抛弃。
我爱这个人的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和绝对的真实,但不能爱他的默然和不作为。
诚然,生命本就是一场虚无,但既已来到世上,既已身在社会中,既然被命运选择,那就好好的活上一回,在社会中给自己塑造一个身份,努力在虚无之上去寻找存在感,在存在之上去自我造就。
萨特说,人必须创造自己,人只能,也只应该生存于自我之中,生命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生存有时候是显得有些荒诞,也很无奈,因为它自一开始便注定了结局。但是这个生存的过程却有无限的可能。我们不要欲望,但也不可失去希望,就算生命真的没有意义,那就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意义,然后为了这个意义好好的努力下去,直到自然而然的死去的那一天,就算最后是尘归尘,土归土,但至少这个过程,我们存在着、努力着、快活着。

  《局外人》读后感(五):可爱的事物都是一样的可爱,讨人嫌的东西却各有各的讨人嫌。

也许是我太年轻,默而索这种人真可怕,真讨厌,真烦人。如果现实生活中真有这种人存在,请有多远滚多远谢谢。
诚然,局外人中审判众和围观者们对于默而索的道德和人品批判是刻奇。然而,过份夸大和扭曲生活社会中的负面,一股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营造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乜眼对外无差别突突突扫射惹人不快,大发感慨的默而索和为之拍案的读者们沉浸在自以为是智慧中,又何尝不是刻奇。
我最讨厌的一类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爱用嚎啕或暗示告诉你:你们都是愚蠢的人类,只有我看透了社会人生的真谛,噢,这个不幸的、荒诞的世界!不管他的姿势是歇斯底里还是自矜冷静,都令人反感,无非前者更没品。然而,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没有感觉世界变得更好,反而感受到了不愉快
所以到底为什么都如此沉醉于他自我陶醉式的巨大理性光环中呢,还有没有人记得他被判刑的主要原因是杀了个人,而不是什么母亲下葬没有哭?那只是庭审的佐证,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了,说到底他没发神经开那五枪屁事都没有。别搞得自己好像多超然,判他刑像受了莫大委屈
每次看到这种人物或者倾向就觉得滑稽。你可以冷漠,你可以用任何你想要的方式过活,但是你少用你的眼光暗搓搓度量世界上其他的所有人,然后给他们打一个“做戏”的标签,自己没有生命力激情,就断定其他人的活力都是乏善可陈无意义的伪装。好好好,你最清醒最透彻,尽管顾影自怜去吧,但是千万别祸害其他倒霉无辜的普通人,谢谢!
规则中抑或规则外,都不过半斤八两,五十步笑百步。谁的境界也不比谁高,只不过默尔索是出于人少弱势的一方,才显得好像格外理智犀利。世界上可爱的事物都是一样的可爱,讨人嫌的东西却各有各的讨人嫌。

  《局外人》读后感(六):生活是何其的荒谬,死亡又是多么平凡的一件事

       生活是何其的荒谬,死亡又是多么平凡的一件事。而今的道德法律在这里又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墨索尔是小说主角的名字,尽管没有出现过几次,他是一个小职员,生活平平淡淡,有一个并不爱的女朋友,母亲死去的时候他没有过度的悲伤,只是觉得母亲的死是顺其自然的,人是都要死的,早与晚有有什么区别,但是其他人不这么看,认为墨索尔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是一个道德丧失的人,这在他杀人后显得更加的名正言顺,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刑。墨索尔在狱中觉得自己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是一个与这个世界的生存方法有些出入的局外人,这个世界的荒谬的一面也尽数的显现出来,法律的公正性也变得动摇不堪。而墨索尔为什么要杀了那个毫无干系的阿拉伯人,也显得那么的无关重要。而一切只是在那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再也没有选择。悲剧的结局。

  《局外人》读后感(七):自作心解

关于主人公对妈妈之死的态度,我和某网友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庄子。

加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看到了文明的脆弱,理性的渺小,人生的虚妄;春秋战国之交的庄子也经历着礼崩乐坏,诸侯相侵,百姓流离的悲惨现实。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确实很像春秋战国,旧秩序已被打破,稳定的新秩序尚未形成,现在的大国博弈不过是原来的诸侯争霸,输赢与大国的百姓有什么关系?

渺小的个人生在这种时代夹缝中总会有很多的不得已,想保持人格的独立更是不可能。自然地,对关怀人类自身处境的知识分子来说,表现荒诞、虚无、怀疑是对这种现状的最有效,最健康的反抗。

说它健康是因为它所表现的虚无又不同于宗教式的一切皆空,它在表现虚无的同时分明有着更高一层的追求和探索,并非说服我们遁入空门。

这是我对存在主义自作的心解,无知者无畏,哈哈

  《局外人》读后感(八):他的生命,与他人无关

呆在那里,还是走开,结果一样
-----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
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的每一个细节里
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现
整个故事被安排在炎热的夏季
这个季节充斥着令人发狂的暴烈阳光
以及众多无所事事躁动不安的灵魂
邻居的混混与姘头在做爱时将口水吐在对方的脸上
在肮脏狭窄的楼道里尖叫着厮打,满脸是血
迟暮的老人与他浑身长满疮痂的狗相依为命,最终失散
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动物,都是这样相互依赖又相互憎恨着
让我们看清了生命可以多盲目
存在可以多荒谬
伤害可以多彻底
默尔索之所以成为对世界疏离的局外人
归根到底是对这个世界的厌倦
厌倦的姿态甚至算不上是拒绝
只是一种无数次尝试后,最终认命的惰性
这厌倦来源于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因为认识到生活不能因为人的作为而有所改变
于是放弃了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只求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作为的活下去
活着,就是生命唯一的意义
默尔索在这样的世界里,选择做一个局外人
他不再关心生命的去向与意义
比起生命的意义来说,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
与一群行将就木的老人整夜守灵带来的疲倦与困顿
足以淹没母亲的死亡所带来的,早已经有预料的悲伤
在真实的感官面前,一切矫饰的感情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他不想掩饰,也无所谓掩饰
就像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是否愿意与她结婚
他说,怎么样都行,纵使他晓得她会不高兴
然而这就是他内心真实的回答
其实,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真实的回答
这个世界已经充斥了太多被夸大的感情与道德
人们统统活在别人的目光中
我们的行为不知不觉的已经带上了浓重的戏剧化和形式化而不自知
我们害怕别人认为我们偏离了主流世界的价值观
害怕被隔离化被边缘化
所以强迫自己成为这个世界认可的人
耗尽一生的心力去争夺那些荣耀的标签
纵使有许多人标新立异嚷嚷着做出各种叛逆的举动
却不过是对这个世界另一种更为时新的媚俗
但其实,这一切并不是我们的错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这个虚假粗糙的世界像一台绞肉机
他不能允许任何真实独立的个体和感情的存在
他机械残忍的,日复一日将这些个体绞碎在群体中
成为面目模糊不分彼此的肉泥
最终的结局是我们一起老去死去
成为那个与狗作伴的孤独老头
那些在养老院里散发腐朽气味的老人
那些在墓地中静静躺卧消失的白骨
我们一再的呼唤,世界固执的沉默
我们的生命与它无关,我们的痛楚与它无关
最终我们发现,世界真的只是一架荒谬的机器
于是我们渐渐变成放弃世界的局外人
默尔索最终因为人们的指控被剥夺自由,判刑处死
他甚至不是什么斗士,也从来没有控诉和反抗过什么
但仍然被强大的粉碎机毫不留情的毁灭
说到底,谁能够真正的做一个局外人呢
我们都在这片生之荒漠上艰难跋涉
暴烈日光劈头盖脸的炙烤着这具肉身
清凉的美好终有一天还是像所有的水滴般蒸发,消失无踪
但我们不能停止,我们仍将继续
哪怕只是为了这些荒谬的意义,为了这些残忍的温柔。

  《局外人》读后感(九):关我事?

第一次读加缪的作品。
"我"默尔索在生活工作爱情都可以无所谓,在一次偶然错杀他人的情况下,因为先前在母亲葬礼的麻木表现而被法院公诉当作一个最重要的理由而被判处死刑!
"你们能够相信一个在母亲葬礼上表现得不哭的人吗?"
在当时的法国,法庭判处的依据不是实在的证据,而是主观上,道德上嫌疑人的品质,留下的印象!
其实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容不得你去选择如何去生活,因为只有一种模式化的选择供你选择。
而最后的呐喊,看似有力,实则也是对当时的妥协,但试图唤醒人们的思考。
小说的描写,结构上,一开始较枯燥,以局外人的身份读局外人,直到开枪后,高潮来了。

  《局外人》读后感(十):一名普通的无罪者

        昨天读完了加缪的《局外人》,心情非常复杂。加缪似刀刃一般的简单短句,让我眼前始终浮现着一片白色的虚无。
        本书由一句简单有经典的话开始,“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从简简单单的这一句话,读者们了解到了主角莫尔索与普通人的不同。以莫尔索的口吻,剧情的似流水账地推进着。在“阳光有些难受”的某一天,莫尔索出于自身防范意外地杀了人,并上了法庭。之后,读者们将发现莫尔索与普世价值观的偏离最终让社会、让群众至于他死地。
    书中而法官这样说过,莫尔索因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而这实实在在地是在情感上谋杀了自己的母亲。这让我在书中第一次为莫尔索打抱不平。我意识到了社会中绑定每个人的“礼节”与“习惯“有时候能多么地死板、扭曲。而如果疏离这些的话,社会就会让你置身于一切之外,把你定为一位“局外人”。
        虽然莫尔索看似对旁事冷漠,但他用着自己的方式,并“接纳”着身旁的每一个人。而他仅仅认为这是不需要被语句或情感表达出来的;就像和他的爱人玛丽问他是否爱自己的时候,就像母亲死去的时候。从书中多次提及到的“阳光”与“舒适的夜风”与他频繁性地去海滩游玩看得出,莫尔索是喜爱着着这个世界的;他对任何事物都有着一定的、仿佛儿童角度一般的新鲜感。虽然普通人与他长时间地在一起肯定会对他起反感,但莫尔索没为社会造成任何伤害,他只是平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莫尔索不值得因为不符合于世俗而被判定死亡。
        到底是悲伤还是愤怒?应该是两者都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