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读后感精选10篇
《米》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读后感(一):《恶》
第一次读苏童的书是初中,同学借了我一本书童的短篇合集。由于没有作者介绍,我就凭着文字想象,妄自猜测苏童一定是一个特别细腻,在意细节的上海女人,所以当我后来看到这个江苏男人的简介时,心情很是复杂。尽管距离我第一次看他的书已经过了大概六年,但是我至今不能忘记他的描写。他曾写过一个自慰的男人,用细细的红线绕在脖子上,造成窒息感,在小小的闷热的房间,在燥热的酷暑寻求着性的解放。
由于这段描写太过细腻真实,以至于我至今虽然不能记住具体的情节,但是那种闷热感确实感同身受。
这本书的描写虽然没有那么细腻,但是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精准,也十分巧妙。五龙是丑恶的,是疯狂的。他对米有种着近乎疯狂的崇拜,他的一生因米而改变,也在米里终结。
但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却在于历史,现实生活的刻画。时代的变迁,从饥荒到富足,日军的侵袭,一切都那么轻易,就像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一样。也许我们今天看来的恐怖,可怕的事情,身处其中的人反而是别样的感受。大鸿米店经历了这些起起落落,一直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米店的事情不可思议吗?是的,不可思议。大女儿为了一件皮裘出卖肉体,二女儿为了给姐姐接盘下嫁姐夫,荒诞的性关系在这个家庭扭曲的存在着。就如五龙的怪癖一样,深深笼罩着被“欺侮”的所有人。
米店的事情却又都在情理之中,让人觉得人性如此丑恶,却又不能痛痛快快的骂一场,对着文中人的脸啐上一口。每个人都是无奈的,挣扎的活着。
如果想看人性的恶,请务必看看这本书。
《米》读后感(二):米——隐蔽的欲望
这本作品应该算得上比较典型的苏童作品。正如一些评论者所言,这“一看就是苏童写的”。作为先锋派作者之一,对于意象的应用是极致的,这典型的体现在“米”这个意象上;作为写实派作者之一,苏童用非常冷峻和客观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最为阴郁的故事;作为最会写女性的男作家,苏童仍然用其不露感情的笔触写尽了女人的悲剧性。按照苏童自己的说法,儿童视角是其最为重要的观察视角:儿童的视角可以冷练客观;一旦这样的客观达到一定的境界,这种冷练就会今儿转变为一种偏阴郁的状态。于是,所有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行为都被一种阴暗所包围。这样的阴暗,有来自人性的灰暗;灰暗的人性最终纠结出冷酷的行为选择;而这些行为选择由着命运之手,将每一个人引向宿命的结果。
引导这个宿命之轮的,是米。米,一头连着乡村的静谧和温暖,一头连着城市的喧闹和肮脏。米也代表着人作为人的最为本初的欲望,因为它也预示着生死存亡;进而,米掌握着人士的宿命。五龙因为没有米,来到了瓦匠街;五龙因为米,进了米店;也因着隐蔽的欲望,五龙堆积着耻辱,挥洒着欲望,将所有人卷入了复仇的格局之中;每个人都交织其中,背负着自身的命运走向灭亡。
苏童最为成功的处理在于,当人们认为一定要将这样的题材放置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去理解时,苏童却有意无意的抽离掉了时间背景。其实,篇幅过半之后,作者才隐蔽地交代了具体的时间背景:1930年。那么,故事应该是开始于1915年左右。后续对于日本人的杀戮的展示,似乎更是展现这个世界的变幻无常,日本侵略这个历史事件本身,似乎仅仅是给这样的一个封闭的叙事场所一个外部牵连。它重新平衡了帮派斗争、它帮助织云的儿子复了仇、它让乃芳死于非命。这些事件,与六爷的存在一样,展示着外部世界对于这个绝望之地的影响。
总体来看,整体故事的结构是非常封闭的。整体的叙事几乎只有那一家米店,所有的人物都是与米店牵连起来的。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所有的“外部世界”的“大事”也是以非常主观的方式交待的。苏童着重描绘的,是这样一个封闭空间中的,灰暗而绝望的日常。这种对于时间背景,以及故事背景的抽离,意味着,这一个故事可能发生在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时代和时期。
并且,这一封闭也体现在全篇的结构之中:五龙坐着火车来到了城市,车上是煤,他来找米,从此之后,米店就成为了叙述的中心。五龙是坐着火车离开的,他带着米,既丢掉了灵魂,也丢掉了命。再一次,米和米店成为了整个叙事的焦点,也将五龙的悲剧性通过米店这一对象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或许,最能体现这种悲剧性的,是全书最“正常”的女人感受到的:
“她觉得人活着其实都是孤立无援的,他们都会在屋顶、墙洞活着地板下藏匿一只秘密的钱盒,他们的一部分在太阳下行走,另一部分却躲在黑暗的看不见的地方,譬如那只搁置于屋顶洞穴里的木盒,绮云似乎看见五龙的灵魂在木盒里一边狂暴地跳荡,一遍低声地哭泣。”
我们可以将这一个过程理解为复仇;也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黄粱一梦,这都代表着命运本身的无常。农村的温馨永远只是五龙心中的意象,他内心永远都藏着一个故乡,渴望着衣锦还乡。但是,他因着大水和灾难离开枫杨树村的;并且,他死在了回去枫杨树的路上。中间横亘的,是一个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因着欲望,处处透漏着绝望。五龙一直在尝试着回去,但从来也没有逃离过已经注定的命运。
但是,总体来看,虽然对“米”这个意象,以及串联起城乡和命运的能力的分析,甚至延伸至“怪癖”的分析上,但是,似乎对于米这个意象的应用仍是相对不够完整的。米确实连通着城乡,连通着五龙,进而联系着米店,甚至整个城市之间的命运。但是,或许是苏童有意为之,或许是苏童故意抽离,米怎样将这些关系结构串联起来,从而成为真实的命运的组成部分,却是模糊的。这样的模糊,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米》读后感(三):哪里是人间天堂
封二上的苏童,长得不难看,笑得也很温暖,甚至还有一点点羞涩,但写出来的小说,呃.....很意外。
五龙是从盛产大米的枫杨树村逃荒进城的,差点饿死。为了生存吃别人的东西,叫阿保“爹”。这是他耻辱和仇恨的根源。他明白要想生存下去就得更残忍更恶毒。
他在米店当不挣钱的伙计,后来成了上门女婿,先后娶了原来老板的两个女儿,又成了老板。他成了码头帮的老大,成了“龙爷”,但他并不快乐。一路走来,他的仇恨在不断加剧,他不断地报复,他更加地扭曲。他不爱任何人,他只爱米,那能给他带来温暖亲切的米。就在他要死的时候,也是要求带米回家的。
米,对于五龙是一种信仰。吃生米,对米饭很珍惜,闻到米香就神清气爽,甚至往女人身体里塞米,至临死也要带米归乡,他对米已经不是解决吃饭问题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依赖了。
这是苏童的小说《米》。这并不是一个苦孩子的奋斗史,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他报复了别人,也报复了自己。
仇恨,五龙是执着不忘的。阿保的侮辱,冯老板的奚落,六爷的淫威,都是在累加他的仇恨。虽然有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还是觉得五龙的性格扭曲得太厉害,之前的经历不足以让他变成这样。穷苦的人不经常被恶霸欺负吗?被欺负并没有让他站起来,反倒让他成了更恶毒的恶霸。
五龙很残忍,也很变态。不正常的家庭里和环境里,孩子必然也是冷酷自私的。五龙的孩子们也都彼此看不出一丝怜爱和疼惜,都是冷漠和无情的。
绮云真是个令人遗憾的角色,她不像织云那么滥情,那么虚荣,那么风尘,却也没能得到幸福。她不得不接下家里的一堆烂摊子,不得不嫁给五龙,遭受五龙变态的猥亵。还有那几个无能无情的孩子,更让她不得不面对那样一个压抑混乱糟杂的人生。
这就是城市。五龙想,这就是狗娘养的下流的罪恶城市。它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诱惑你自投罗网。为了一把米,为了一文钱,为了一次欢情,人们从铁道和江边码头涌向这里。那些可怜的人努力寻找人间天堂,他们不知道天堂是不存在的。这大概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吧。
这本《米》并不长,才两百多页,讲的就是个暗无天日的绝望。一个大家子里的很多人,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父子之间,看不到一点点温情,只有仇恨、谩骂、诋毁。说实话,我看得很压抑很不舒服,觉得人物的刻画太过火。即使是表现人性的恶,也不能不让人看到一点光亮来。
当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据说被禁播数年。我没看过。我开始以为是因为里面的激情画面,现在想也许还因为它太黑暗了。
《米》读后感(四):我的阅读感受之苏童的《米》
这是我阅读过苏童的第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因洪涝灾害被迫从老家杨树逃荒进城的五龙,与米店冯家的纠葛。说是纠葛,更多的是别人加注于五龙身上的,五龙回之以更凶猛的报复。整篇文章读下来,沉闷,并没有体会到文章意图表达荒年背景下人的性恶、本能生存这些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读后忍不住想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反倒很纠结,小说中人物性格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即使五龙的死与生之间留下的仅仅是关于“米”关于“饥饿”的记忆。
在五龙饿了几天子后,求米店冯老板留在米店当伙计,条件是管吃饭就行。冯老板无论是处于算计还是占便宜,终是答应了下来。五龙的心里没有半分感激,反倒只有后面的算计与仇恨。当然,你可以说,冯家人对他都很恶毒,没有把他当人看。但是我更觉得性格的形成早在五龙还在杨树的时候已经定型了,当一个人没有反省与自查的意识时,家庭环境与教育和早期的经历基本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心性。小说一句话带过他在老家与18、9算的堂嫂通奸的事情。即使是在五龙与绮云结婚并生下三个孩子,五龙看到瓦匠街看到因逃荒进城谋生卖拳的两个少年,五龙陶出了身上所有的铜板,儿子看见时就说爹从来不肯给他前。这里面我读到的不是五龙的善心或者说人性中柔软的一面,倒是五龙的自哀自怜,自哀自怜到极致就只剩下自私。看到卖拳少年,是看到了年少的自己,与其说是怜悯被迫离乡的少年,不如说是缅怀自己,可怜自己。但是如果人陷入一种自我哀怜的心境,总想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自己吃过的苦头,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小说中每个角色周遭的环境对人物性格与行为的影响,而是说,人一旦陷入这种思维,他与环境的交互将是受环境牵制,也就是说环境与你友善,便可能引出内心的友善、环境恶劣引出的便是恶劣。而小说中的聚集的都是这一类人物。每个人都在哀叹自己的不幸,铭记着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地方。像孩子,总要别人先对你好,你才有可能对别人好。
小说写了人的恶,在我看来更多了是人陷入自我哀怜的可悲境遇,一旦陷入,如果自己没有觉醒的意识,终是悲剧。人人都生活得凄凄艾艾,但是每个人的存在都在加重彼此的不幸。家庭、金钱、甚至孩子,也没能改变什么。这是人性的可悲,而不仅仅是人性的恶。作者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便单薄,出场到结束都是在相同的氛围中,整个瓦匠街似乎终年阴雨密布,让人喘不过气。
《米》读后感(五):面对眼前的一碗米饭,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关于《米》的几点思考第一次看苏童的小说,在老四的强烈推荐下翻开了《米》。书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生活在饥荒混乱的社会背景之下,扭曲的人性,肮脏的勾当和情理之中的结局在这瓦匠街上一一呈现开来。
一、 失落的乡村和异化的城市
乡村,出现在五龙的回忆和梦中,那里曾是他的乐园。在枫杨树村五龙是和大家一样的人,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五百里稻田和村庄被淹,饥饿和贫穷驱使五龙乘上火车去往远方的城市,也许瓦匠街就是命中注定的地方。枫杨树村从此远离五龙的生活,五龙又好像从未远离过枫杨树村。文中没有直接描写乡村的场景,它只存在于五龙的回忆中,某种程度上这也象征着乡村的失落。朝思暮念,却又无法回归的怅惘。
城市,外表很光鲜,是多少贫穷人向往的淘金场所,渴望有一天能荣归故里。城市每个人都很体面的生活,深入其中则会发现它早已千穿百孔,随时都会坍塌。这里的城市是不美好的,像一个杀人魔窟,每天都会有人从江边跳下,码头边偶尔会发现无名的死尸。城市是一个充满血腥和死亡气息的囚笼,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注定了悲惨的结局。本该繁荣美好的城市生活在死亡的异化下倒显得更加真实了。
二、 贫穷扭曲的人性和肮脏下的财富
主人公五龙,我最怕看到的就是他那一双眼睛,充满了仇恨,这样一双眼睛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不寒而栗。五龙喜欢吃生米,喜欢享受米堆上的安全感,还喜欢往女人的下体里灌米。他所有一切癖好似乎都与米有关,米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他在临死之前还躺在整整一车厢米上。米,米,米,这维持生命的东西最后也成为了要命的东西。因为他没有米,他贫穷,他被人当做一条狗,这一切都扭曲着他的人性。他要拥有米,好多好多米,他不要贫穷饥饿,他要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个人看!因为贫穷五龙强烈自卑,但是他又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去伪装他的自卑,他变得仇恨、自私、灭绝人性。在贫穷的刺激下我们看到了极端的人性。
贫穷中的人苦苦挣扎,财富下的人也没有那么高尚。瓦匠街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隐藏的秘密。冯老板老字号的米店似乎并不如大米那样干净,有多少卑微的生命被推入江中,才有低价米的进入。黑帮老大六爷的庄园又是多少尸骨垒起来的呢?也许五龙早已看透城市的肮脏,所以才会对这一切冷眼相看,平静到可怕。城市虽比枫杨树村有着更多的财富,但每积攒一笔财富又意味着又多了一笔肮脏的勾当。
三、 黑暗现实压榨出的恶是悲剧的根源
从五龙来到瓦匠街到达米店门口,这就注定是个悲剧的开始。五龙虽穷,但他不偷不抢靠力气赚钱。这样的他在别人眼里连一条狗都不如,但凡有偷盗事件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他。黑暗的现实面前,人们只满足自己的肉欲和金钱的欲望,没有人去关怀一个像狗一样的人。即便日后五龙成为了冯老板的女婿,人们打心里还是没有人把他当人看。后来五龙成了码头兄弟会的老大,镶了一口金牙也是为了让自己像一个真正的人,为了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也变得不像人了。在黑暗压抑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丑恶都暴露了出来,织云的放荡,冯老板的伪善,米生的心狠,抱玉的心计……就连开始乖巧的雪巧都忍不住投砒霜想让米店一家去死。其实,这一切罪魁祸首就是五龙,正如算命先生所说五龙就是米店的那个鬼,他身上的戾气太重,重到感染了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米生和柴生这样稚嫩的生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和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成长起来,变成了和他爹一样残忍的人。成长在不幸福甚至有些畸形的家庭里的孩子注定性格是畸形的。对,瓦匠街的悲剧罪魁祸首是五龙,但又是谁塑造了五龙呢?我想是时代的大环境,在饥饿贫穷疾病侵略战争肆虐的土地上,生的欲望让人们不择手段。人们冷静的看别人死去,或者让别人去死,最后自己也逃不开死亡的魔咒。
古往今来,在不同的场合,米见证了太多悲欢离合。面对眼前的一碗米饭,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米》读后感(六):人其实是孤立无援的,只是有些人认命,有些人不认命罢了!
断断虚虚读完了苏童的《米》,说实在的,曾一度准备放弃,但还是仍坚持着好奇的读者心态读完了。想起了,大学时期,现当代文学老师讲到苏童的文字的张力,无论是从对环境的描述,对社会背景的渲染,还是对人性的解剖,对人物心理和非心理的刻画,还有对近乎变态的性细节描写。不仅能抓住读者的心,还能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但读完了米之后,确实深深被他的文字折服,很庆幸自己把整本书读完了。那就容许我来说说我自己浅薄的看法吧~
之所以写下《人其实是孤立无援的,只是有些人认命,有些人不认命罢了!》这个标题,不仅是对书中五龙人物成功刻画的肯定,更是对当下生活现状的认命还是不认命选择的。
五龙这个人物在书中性格自私自我、记仇报复心强、暴戾、性变态等,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他遭遇了枫杨树老家洪灾无家可归、阿保等码头兄弟的侮辱践踏、冯家人瞧不起、和绮云夫妻琐碎生活、荒淫无度染上性病、家庭生活不和睦等种种不幸,才让变成了后来的他。
五龙整个人,扮演的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苦人民,想改变现状,出人头地,不认命的悲剧人物。纵观五龙一路的不幸,整个心理变化:码头低头求食、冯家委身卖力、与冯家大小姐织云偷情、娶冯家二小姐绮云、女儿小婉被儿子米生活活闷死、放火烧掉了六爷府邸、成为码头兄弟会老大、荒淫无度染上性病、二媳妇被日本人刺杀、被告密私藏枪支弹药等等变故,从落魄无依,低人一等,到暗生报复心理,隐忍忿恨,到仇恨上脑,再到嚣张无肆,暴戾无惧,残酷无情,心狠手辣,再到大势已去认清现实,最后到接受现实回归,从认命到不认命,再到认命的一个回归。
五龙整个的一生,他是孤立无援的,他在命运的长河里不断挣扎着,不断想挣脱命运的枷锁,靠自己心狠手辣博上位,是的,他成功了,他也付出了很多代价,左眼瞎,右脚趾断了,还有身上留下的疤痕,为了证明自己把所有牙齿换成了金牙,最后还染上了性病……他不断的用他的狠来证明自己,让别人畏惧自己,诚服自己。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越是自卑的人越是喜欢证明自己的强大”。他就是不认命才成就了暴戾的他,再因为暴戾的他没了斗狠的资格认命成为了悲剧的他。从认命到不认命再到认命,整个故事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自卑的悲剧人物五龙。
当然,五龙身上有太多人性的劣根性,是深受社会底层生活的影响,我们先姑且不谈。我们来谈谈五龙身上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他不认命,敢于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断顽强奋起的精神。当然,我不是在此鼓励宣扬为了不认命证明自己而要去丧失人格,践踏他人。
当下,遇上工作不顺心时就想跳槽、遇上生活不顺是就要死要活、遇上感情不顺时就一蹶不振,此类举措比比皆是。有没有想过,即便我们孤立无援,但拿出不认命的勇气,改变现状,突破自我,你会得到你想不到的惊喜,岁月能给予的肯定是经过磨砺之后的美好。想想你挥别了灰暗的阴霾日子,迎来了彩色光明时光,你能在美好的岁月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吃自己喜欢的美食,有什么坎会迈不过去了,大不了跌倒了重新来过,又是崭新的一天。
珍惜当下,做一个不认命的汉纸/女汉纸,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加油,你可以的~
《米》读后感(七):乡下人的城市历险记
乡下人的城市历险记
——评苏童《米》及其它
近几年备受好评的小说《耶路撒冷》的开篇有一个跳火车的情节,这让我联想到苏童的《米》,其开篇同样是主人公在火车停下的时候从窗口一跃而下。 差别是前者是从城市回到烟雨迷蒙的乡村,后者是从乡村闯入财富与罪恶共生的城市;但两部小说都选择火车作为乡村与城市的链接纽带,都写到乡下人在城市的精神历程,这是一个在文学史上多次出现的主题,也是在现实中反复上演的或悲或喜的故事。
《米》是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带着新历史小说的标签,却有先锋小说的影子,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血腥暴力、变态色情和污言秽语,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跟书中的人物同时经历那种被痛苦和仇恨折磨的人生,受虐的感受贯穿始终,简直像掉进了毒蛇坑。如果图书要分级,这本书显然是少儿不宜的。这部没有一个好人的小说实质上讲述的是有关人性,有关生存与毁灭的故事。
五龙因饥饿从乡村闯入城市,开始他的历险记和发家史。随着他的视角,城市的方方面面迅速展开,他碰见了大街上的死人,遇见了残暴的码头兄弟会,后来又看见了一板车的白花花的带有清香的大米,还有风情万种风流成性的织云,等等。城市里的死亡、暴力、财富、性欲在五龙的眼前逐一显露,而后他的余生都将与这些人和事纠缠,从要饭的到米店劳力,从霸占米店二女到码头兄弟会老大,从一无所有到有钱有势,他得到了一切却又从未快乐过。他掉进了城市的陷阱,城市用财富和权力,用性欲和仇恨攫取了他的温厚和善良,还有他年轻力壮的身体。最后那一幕,五龙溃烂的身体倒在白花花的大米上,他终于死在出发时的火车上,死在让他心安的米堆上,临死还以为嘴里的两排金牙可以让他不朽。最后柴生夺走了金牙,他发现自己又在滔滔洪水之中拼命抓住一块木板,一切恍若一梦,只有生存与毁灭的挣扎如影随形。
如果从梦想破灭的角度看,五龙的故事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相仿,我们所追逐的一切,看似已经抓在手里却依然是幻梦一场,这是对于人的生存空间的探索和反思。从批判都市文明病的角度看,《米》跟《骆驼祥子》很一脉相承,主人公同样是从乡下来的,同样在一开始靠力气吃饭,同样都娶了老板的女儿,同样都在最后彻底堕落;但是《米》的故事显然更粗暴,在人性堕落的过程描写中铺陈得更多,五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心胸狭窄内心狠毒的人,在后来的经历中这些特点才逐一暴露并扩展增强;《米》还多描写了一层人物孤绝的内心世界,并在叙述中不乏寄予的同情。如果从民国黑帮故事的角度看,古龙的《绝不低头》与之相似,同样有一个乡下人在大都市混成了黑道大哥的传奇经历,《米》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五龙在兄弟会中如何一步步爬到老大的位置,但其中故事的血腥之气已然扑面而来。古龙看中的是故事的传奇性,苏童注重的是在吃人的世界中人性的扭曲和变化。
文学的关注点本应该在人的情感上。从乡村到城市,是通过环境的变化来考验人性,一点嫉妒和仇恨的性格如何逐渐膨胀成巨大的毒瘤,表面上的善良和温顺又是如何的脆弱不堪。我很容易就想到如何构建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是靠真情和爱吗?苏童在小说中没有塑造一个正面角色,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但是他引起了我对现实的思考,更让我在反顾现实时多了一层珍惜和警惕的意识。
前不久旁听过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课,有一节课讲到苏童的小说,有同学提问:我读苏童的小说总感觉太过于颓废,阅读中好像在跟着他一直坠啊坠,可是我们还是应该有点阳光和正面的东西,所以如何看待这样的颓废?陈教授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谈到文学作品和现实的关系,他说文学确实会让我们坠入它的世界中,这个世界与现实可能没有直接关联,可是最后呢,我们还是会出来,出来之后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这个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涉及到如何看待似乎没有正能量的文学的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可是我认为还应该加上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于现实问题可以不给出解决方案,但必须有同情善憎恨恶的情感倾向;二是读者也必须具备成熟的人格和理智,这样才可能出得来。
文学作品多倾向于反思和批评的思维,所有才有那么多描写乡下人进城的悲哀故事,而且多是人性的历险记,历经万花筒的世界最后从里到外都变了,连肉体都被毁灭了。最近又有一部《篡改的命》,写的是当下的农民工进城的问题。汪长尺最后纵身一跃,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早已送人的亲儿子,但是当他那一直以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儿子得知身世真相之后选择的却是毁灭证据。这像是一个寓言,汪长尺这一代人成为城市化进程的无名牺牲者。我作为当下现实中乡下人进城中的一员,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也全都涌入了城市,不管能不能买房留下,但家乡是回不去了;我是身在其中,读这样的小说也都感同身受,可是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对于我而言,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和我在北京的经历是好处大于坏处的,似乎不能用堕落一概而论。我觉得这些批判性的小说的价值性在于让我们时刻警惕因环境的变化而有可能带来的对金钱等诱惑的人性堕落,以及如何调整我们的情感变化。生活有时就像一个大迷宫,文学作品未必能指出光明大道走出迷宫,但却告诉了我们哪些路不能走、走不得,否则很容易走入死角,出不来。
2017/2/6
《米》读后感(八):米
米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才读完 并不是因为我的阅读速度慢 也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小说 可越看到后来 越发感受到其中人物的阴暗 丑恶 扭曲,露骨的不经修饰的人的欲望 在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让上等的人对待下等人的态度猖狂嚣张(明明自己也是个恶心的小人物)下级人心有不甘怨恨却也不能反抗 不然他们就将面临更大的苦难。同样是早期中国人民的悲剧故事 “活着”让我感动到哭 “米”却让我感到毛骨悚然 恶心呕吐,其中的差异就在于 活着中 即使主人公富贵的遭遇如此悲惨 可故事中围绕着的人都是有良知的 大部分人更是非常善良 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的善良是可贵的 在巨大的苦难中大部分人的丑恶面都会暴露 但还在这中却仍存有善良之心 更是让人感觉难得。在米中 人心的丑恶就被全面的 放大的凸显 甚至让我感到在这其中的所以角色 没有一个人的人性是健全的 它们没有人性中的善 它们的日子让我感到暗淡无光 没有活下去的力量和希望 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一生都只是为了复仇?或许书中唯一有着生命力的 就是洁白的“米”了 我能看到的 是亲人与亲人间的冷漠 嘲讽 不怀好意 上等人对下等人的侮辱 不分轻重的践踏 兄弟姐妹间的残忍狠心 父母子女间的极度冷漠毫无怜爱 书中唯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 柴生为一尸两命的妻子难过 为自己咒骂妻子的话语自责 只是小小的此处让我发现了一点正常的人性 给了我一点希望的感觉 (然而最后他在父亲死去后第一件事是撬走他的金牙
写得很好 可看的我实在压抑 胸口喘不过气的感觉 不想再次拿起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