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摇摆798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摇摆798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5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摇摆798读后感精选10篇

  《摇摆798》是一本由莫迪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摆798》读后感(一):闲聊这本书

在《收获》上看了这篇小说,很喜欢。可能因为我小时候学画,后来从事了一个跟艺术搭点边的行业,读这篇很觉亲切。
作者把故事性和现实性结合的很好,人物众多而线索不乱,艺术家、商人、媒体这三个圈子里的人,各人性格鲜明。男主韩沐无疑是个渣男,目标很明确地利用女人,用完一个甩一个,过河拆桥的效率极高,还美其名曰从不压抑自己感觉。估计韩沐到最后也没觉得自己哪里错了,有些人就是这样,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他妈,还独生子女的那种,有义务无条件对他好。可是,拥有多大的自由,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现实中像韩沐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或者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韩沐的影子,只是表现多少罢了。女主莫小夜,最初想做男主的“让娜•艾布泰勒纳”,但传奇不是所有人可以写的,所以她最终还是放弃男主做回21世纪的事业女性。男二阿莱克斯在这部小说里是个奇怪而多余的存在(不知是否收获版删减文字,影响对阿帅哥存在的理解),而且当作者写到男二的时候,行文便跳跃到言情小说,和小说其他部分泾渭分明。我怀疑作者原先写了两部小说,韩沐是一部,阿莱克斯的原型是另一部里的,后来把两部合并在一起,便有了现在的摇摆798。
最后,不了解当代艺术史的人想问,798到底是怎么红起来的?

  《摇摆798》读后感(二):面部雀斑如何治疗

我今年27岁,脸上长了很多那种大块的雀斑,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一年前我怀孕的时候都没有长妊娠 斑,现在道开始长雀斑了.
有时候在我也怀疑过自己的坚持是不是对的,“面部雀斑如何治疗,脸上的斑还能去掉吗”说实话,我也想到过放弃,就这样吧,但是又不甘心,还是积极的去找方法,还好我足够的幸运
刚开始去医院,医生说这个和怀孕的时候分泌的孕激素有关,严格的说这也叫妊娠期雀斑,主要还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让我吃些调节内分泌的药就行,给开了很多,我平时工作比较忙,还要照顾孩子,就没有时间熬药,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脸上的雀斑就更多了.
后来还是老公我给在网上买的『泉诗曼』美白淡斑精华原液,说他们公司的籹同事有用的,纯植物的,还不用熬药,效果挺好的。当时想既然买了就用吧,反正也不费事,当时用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吧,脸上的雀斑颜色就开始变淡了,皮肤感觉也有些变白,我当时就感觉这次是用对了,等我把两个周期都用完,雀斑就真的 看不见了,到现在也没反弹,皮肤也变得光滑细腻了。
就这样,选择了『泉诗曼美白淡斑精华原液』现在想想就觉得幸运。这就是我关于面部雀斑如何治疗想说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建议,我的经历就是这样的,

  《摇摆798》读后感(三):798不是巴黎,巴黎也不是巴黎了

BY 何 平
当代艺术“甄士隐”
莫迪是谁?我不知道。这注定了我的阅读和有限的批评只能依靠直觉和经验,而不能是关于小说作者莫迪的“知识”——莫迪自我呈现的和所谓的已有研究成果。说老实话,当今批评界,尤其是所谓的学院批评,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对已有“知识”的过度依赖
既然没有已有“知识”的依傍,只能诚实地回到直觉和经验。第一感觉,《摇摆798》是一部很好读的小说。虽然小说空间在法国巴黎和外省、北京、上海、威尼斯之间数度挪移,但小说的线条简洁流畅,不枝不蔓。再有小说作者肯定不是一个老手,如果是老手,他(她)不会对自己所热爱的如此不加掩饰。夏加尔、马蒂斯、毕加索、达利、菲格拉斯、科利尤尔、巴黎、威尼斯、巴塞罗那……小说不时冒出的冷僻的和不冷僻的艺术家和艺术圣地,让你觉得作者几乎要丢开小说叙述的本业对读者来一场艺术启蒙。我相信以小说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熟稔,如果不是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径自让小说中当代艺术“甄士隐”的人与事以他们本人和本事出场,二十世纪初的巴黎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北京798之间的对话、互文滋生出的戏剧性肯定更强烈更有力量,但小说真要挤进历史的殿堂至多是个稗史,那还不如自感下流做“甄士隐”的小说了呢。
写作的“初心”
说到这里,如果我说小说《摇摆798》写了画廊、拍卖行、经纪人、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之间残酷的食物链,没看过小说,先看了我这篇潦草读后感的读者,肯定要以为这部小说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现形记”,但我预先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你抱有这种窥视欲的心理去读这部小说,甚至像读官场小说那样,把这部小说当作你进入艺术场的入职指南,那你是肯定认错了门。
是的,无需我们提醒,作者自会知道他(她)在写一部有一点小野心小抱负的小说,而且这部小说肯定有作者内心的隐秘(或者创伤?),几乎所有的小说作者都是这样撞开小说的大门。所以,不管莫迪是谁、藏身何处,我毫不夸张地说,我已经从小说嗅到了穿上隐身衣的“作者”。因为作者从二十世纪初群星璀璨的艺术家中独独掂出莫迪里阿尼。莫迪里阿尼是一个传奇,但绝不是同时代最传奇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摇摆798》和已经译成中文的乔弗里•梅耶斯的《莫迪里阿尼》对照看。只有保有写作“初心”的作者才会这样任性地写作即在写自己,或者干脆作者此刻的写作就是初心之作呢?
莫迪里阿尼的魔咒
当然,如果作者是一个极度炫技者,我也认栽了。但现在,我还是把作者想象成是莫迪里阿尼的迷恋者,以至于“莫迪里阿尼”成为小说中至关重要的结构因素。
莫迪里阿尼首先出现在小说的第一章,“我”——莫小夜去赴一场未可预期的约会。
“我”看的是意大利画家阿米迪奥•莫迪里阿尼的一本传记。和二十世纪初生活在法国蒙马特高地的大部分艺术家一样,他多情、贫穷、怀才不遇。他的画和他漂亮的脸蛋儿一样让人心生欲念。可惜上帝的宠儿从来短命,他没能活过三十七岁,只留下那些长颈无瞳的肖像画,让亿万富豪们一掷千万也无怨无悔
如果第一章莫迪里阿尼还是刻意的小道具,那么第四章出现在“我”莫小夜与阿莱克斯有了第一次肌肤相亲和韩沐回国之间的一个与莫迪里阿尼有关的梦,就有了对小说即将发生和很久之后才发生的事的一种预先的暗示。
平稳行驶的列车上,阿莱克斯的手指沿着书页上女人像的脖颈一路滑下。
我喜欢他画的颈部曲线条,好像把所有的情感都拉长了。”他轻声说,又问我,“你喜欢哪个部分?”
我避开他的目光:“眼睛。”
“那些没有瞳孔的眼睛?为什么?”
“它们不会泄露秘密。你可以对他们的情绪作各种猜测,但他们将永远安全。”
而第八章“我”莫小夜去巴黎寻找阿莱克斯疗恋爱的伤,莫迪里阿尼又像幽灵一样重现了。
天色不早了,墓园开始从橙金色变为灰黄色,阿莱克斯带着我继续寻找莫迪里阿尼的墓碑,所在的区域很快就找到了,但是这里的墓碑都很小,排列得密密麻麻,上面的名字也模糊不清。我开始焦急,却恍然间在左手边的石碑上看到一行暗金色的刻字:Amedeo Modigliani。
莫迪里阿尼的墓碑像一个石棺,表面坑坑点点,上面还刻着妻子珍妮的名字,两人是合葬在一起的。莫迪里阿尼死于肺病之后,二十二岁的珍妮在转天夜里吧自己怀孕九个月的身体从楼顶抛到地面。
莫迪里阿尼像一个魔咒,一个梦幻,悬浮在小说结结实实的现实之上,或者潜藏在“我”莫小夜的心底。还不只是小说的结构,莫迪里阿尼是不是分身在小说中韩沐和石磊的生命中,或者小说中韩沐和石磊合在一起可以复原出“我”莫小夜梦想中的莫迪里阿尼?
巴黎和798的摇摆
正是莫迪里阿尼使得小说有了一种在现实与梦幻中“摇摆”的迷离感。小说的迷离感还有“我”莫小夜,人在798,灵魂却游荡在巴黎和巴黎的外省小镇,游荡在二十世纪初的旧巴黎。因为,在我看来,如果小说的“摇摆”只是艺术场的摇摆,只是感情的摇摆,只是理想信仰的摇摆,这部小说就太坐实、太说教腔了。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迷恋小说迷离恍惚的部分,而去否定作者对现实的洞见,就像我这篇短文的题目:《798不是巴黎,巴黎也不是巴黎了》。是的,《摇摆798》,二十一世纪初的798艺术场依然像二十世纪初的巴黎那么冶荡混乱,但冶荡混乱却没有必然通向二十世纪初的旧巴黎,甚至巴黎外省的蓬勃激情和艺术创造。而巴黎也不是巴黎,“我”莫小夜去巴黎寻爱也只有无功而返,诺尔蒙远涉重洋来到中国798也不是为了旧巴黎的艺术梦。“一名艺术家,倘若不在巴黎,整个欧洲也无处安家。”尼采说的旧话。
小说最后,有良知未泯者,有守拙不变者,有混乱至极归于安宁者,亦有愈堕落愈快感者。作者终是善良微弱,把丑陋丑恶裸呈出来,又小心掩盖,好孩子气!我也愿意善良的人有个好结局,可这只是小说的一厢情愿吧。(评论发表于《收获》55周年长篇专号)

  《摇摆798》读后感(四):对于爱情,我选择浓烈

 BY wumei2215
莫迪的小说《摇摆798》女主角叫莫小夜,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当无悬念,所以写得这么浓烈。“浓烈”一词指向莫小夜在《摇摆798》中的情感经历:韩沐、阿莱克赛。你也许会不屑:现在的爱情小说,女主角的情感寄托全方位多角度,莫小夜在三四年间只经历了两个男人的恋爱,谈何浓烈?浓烈从来只属于用情专注又奋不顾身女孩。《摇摆798》中,在众多因为有艺术家这一层遮羞布而沐猴而冠的男人之间摇摆的女人何止一两个?曾雨涵、程恋恋……她们投怀送抱的目的性之强是当今这个社会默认的一道“风景”,倒是莫小夜颇富中国传统特色的爱情观,让人瞩目,并因为她在与韩沐的激情碰撞中败得体无完肤而让人心痛不已。
什么叫中国传统特色的爱情观?在法国攻读艺术史硕士学位的莫小夜邂逅韩沐只是因为想去法国南部小城佩皮尼昂,去顶礼膜拜自己喜欢的画家莫迪里阿尼。被韩沐攻破城池更因为韩沐暂住的小屋墙上那两幅激情四溅的小画。心底里觉得在绘画这条漫长而孤独的路上韩沐比自己更有前途,先期回国的莫小夜替韩沐找实习单位,无偿地与韩沐同居,虽自己也囊中羞涩,韩沐说要一间工作室莫小夜会倾己所有让韩沐实现愿望。结果怎样?结果又能怎样!韩沐是这方土地培育出来的自私男品种中的一例,女人对他们是人生进阶的台阶,莫小夜是第一级,第二级是女策展人曼迪,第三级是……《摇摆798》中,莫迪在结尾处把韩沐写得走投无路了,事实上,这样的男人总是春风得意,只是莫小夜这样的女人,总让人奇怪不是前无古人为什么要在悬崖旁刹不住脚步跌落进情网中?更叫人无奈的是,莫小夜绝不会是“情路”这条路上的休止符后来者会源源不断,不要说《摇摆798》以后了,就是小说进行中,又有女孩因之将自己变成女人。
既然是同样的戏码只是换了男女主角,为什么读者会一次次地为这样浓烈的爱情故事掬一捧感同身受之泪?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是读者用代入法享受了一回此生无以亲历的爱情旅程,就像莫迪,她让自己在小说中多么骄傲!法国帅哥又那么懂得艺术的阿莱克赛那么明白直接火辣辣的追求,莫小夜为什么要拒绝?就是莫迪都找不到莫小夜拒绝的理由,所以,从法南小城佩皮尼昂到北京798到上海外滩到巴黎到威尼斯,从与韩沐情到深处到与韩沐恩断义绝到韩沐已成往事,莫小夜一路的拒绝真叫读者惋惜且觉得无理,我不得不以为阿莱克赛只是莫小夜的幻想曲。
此幻想曲,源出莫迪深爱的画家莫迪里阿尼的故事。莫迪里阿尼的生平比任何一部小说都戏剧——为什么画家的故事总是真么跌宕起伏——38岁就死于肺结核,为他生育了一个女儿的让娜居然在他死去的当天带着即将分娩的身孕坠楼岁爱人而去。1902年也就是莫迪里阿尼和让娜相继离世的那一天人么一定为让娜觉得不值,难道爱情比生命更重要?时过境迁到当下,就是让娜苟活着亦是泯然众生了,因为爱情,让娜变成了一页页画布上有着强烈的莫迪里阿尼风格的有眼无珠的女郎而称誉于世——这一点真是太迷人了,特别是我们逃离了让娜当年因为莫迪里阿尼的不负责任而食不果腹的窘境后再看让娜的付出,迷人得只剩下了爱情。
或许,这就是莫迪让莫小夜拒绝阿莱克赛的理由?或许,这就是《摇摆798》以后依然会有女孩掉入爱情陷阱的理由?或许这就是莫迪要将《摇摆798》写得如此浓烈的理由?
我喜欢这样的小说,或许浓烈的爱情打动不了我,我读着莫小夜的爱恨情仇就把莫迪里阿尼储存进了我的记忆库。

  《摇摆798》读后感(五):如何安放我们的坚持和理想

某日,我在文档上打下王尔德的那句“一个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然后随手拿起旁边一本杂志翻开,映入眼帘的,竟是自己刚刚输入在文档里的那句话。
那是《收获》杂志的长篇专号上登载的一篇小说,名字叫《摇摆798》。
其中一个重要场景,是著名艺术圣地“798”。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初到798。彼时我对艺术的理解相当狭隘,仅限于一幅画、一件雕塑、一曲交响乐……这种有比较明显承载模式的东西。所以那种惊艳,简直无法用笔触来形容。
《摇摆798》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初看到“798”时。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的内容,我来写的话,是:记录当代艺术圈的浮华,浮躁,隐秘,悲辛,迷失。
情节的话,是:女主角莫小夜硕士毕业后供职当代艺术圈,从艺术杂志到画廊主管,亲身经历这个浮华圈子的种种光怪陆离,始终不改初心,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但仔细一想,这个故事又绝对不是这么简单,里面写了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写了人在追求欲望道路上的迷失与自我救赎,写了诱惑与坚持下形形色色的人与事。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颇为“古典”的价值观。
女主人公莫小夜是个外冷内热的女孩,内心细腻敏感,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坚持。在法国留学时,她遇到了艺术系学生韩沐,这个有着一米八精瘦身材,单眼皮细眼睛的大男孩拥有一切艺术家该有的特质,情感表达直接、狂热、炽烈,他能在初见面就跟内敛的女主角躺在一张床上大谈叫床声,能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就跟女主角发生关系,说理智是魔鬼,“我可能爱上你了”,“我喜欢你身体的感觉”……但他不是滥交的浪子,他只是自我,只是不掩饰真实感情。
所以他能把内心深处的欲望、伤害诸多感情画出来,表达对世界的疑问,足够震撼人心,足够过目不忘。
他对事物感受力极强,对艺术认知独到,绘画语言的表达充满灵气……这些都深深吸引着莫小夜。不仅如此,莫小夜一直觉得可以跟韩沐真正沟通,她的想法像镜像一样映在他的脑海中;他的苦闷与疑问她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感知。
所以,内敛的莫小夜可以迅速投入到这段感情里,因为她觉得,他们是灵魂伴侣。
但敏感只是韩沐的一面。他并不是自己所说的那种除了画画一无是处的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他不愿受束缚,自负轻狂甚至世俗的一面也暴露无疑。
798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开启了韩沐的暗黑面,他已经知道如何接受欣赏自己、自己又不喜欢的著名策展人;他毫不掩饰的批评莫小夜不现实,不委曲求全……于是,意料中的,他嫌弃无私帮助他的女朋友莫小夜庸俗、无理取闹。然后,分手。
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莫小夜几乎开始怀疑人生,甚至放下自尊去求他回头。而这个时候的韩沐已经完全被所谓的成功迷蒙了双眼,只把莫小夜视为累赘和压力,他对苦苦哀求的莫小夜说:不想被任何人牵制。只想一个人。
然后,这个口口声声说“现在不需要女人”的韩沐在不到一个月后,就拉着著名策展人曼迪的手一起看画展了。
在“艺术”光环包裹下,这个薄幸男和痴情女的故事,包含了太多欲望、苦痛、挣扎、拷问、人性揭示。
作者的价值观相当古典,所以在韩沐和莫小夜的一段情中,着重强调的是精神上的互通与契合(当然啦,身体也很契合,噗~~~)。她懂他,支持他,影响他。
这种古典价值观也展现在另一段感情中,就是莫小夜跟70后头牌作家石磊之间。
石磊出场时已经是成名艺术家,桀骜,凌厉,玩世不恭,甚至是傲慢,而且明显私生活不检点,在酒吧有小姐陪,开展览被曾经的床伴用刀划伤……莫小夜对他最初的印象是极其失望,后来逐渐是厌恶。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石磊的画技好,画面处理成熟,笔触凌厉张狂,气场强,让人有被重创的感觉。就像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容易让人记住一样,这种画作让人过目不忘。就像韩沐的画,让人感觉不舒服,心里空落落的,所以会一再回忆那些画面。
他的感情也拧巴,对莫小夜极尽毒舌和打击,因为大概只有莫小夜对他说过:当你们开着奔驰宝马,你们的女朋友提着爱马仕、香奈儿,你们三里屯的高级公寓里举办的party人满为患时,你别想说服别人知道你们有多痛苦。
莫小夜看不惯他们的矫情,她认为没有任何痛苦比生活的重压更能摧残一个人。而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不能一边演大秀,宣示清高,一边让富人给这种痛苦买单。他们不配说自己痛苦。
这样的直白大概直直砸在想找回当初最本真自己的石磊的心上。
莫小夜像十年前的石磊,只喜欢能触动自己情感的东西。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一意坚持,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即使现实残酷得容不下梦想,还是会像个白痴一样,怀揣梦想到处碰壁。
这样的本真与坚持甚至让石磊这个大艺术家嫉妒,所以要用一种挑衅的态度去挫伤莫小夜。
这种拧巴的感情大概让他自己也很无奈,所以极力躲避,跟自己较劲。但他不知道,他的心,已经牢牢被这个不愿流于世俗的女孩抓住。
所以,曾经凶猛凌厉,对世界已经麻木和失望的石磊,坚硬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他甚至不再画那些令人窒息的画作,改做雕塑。
第一件作品类似罗丹的《吻》,不追求形式创新,不标榜内涵深刻,只有动人的美感。用莫小夜的话说:非常动人。甚至超过了他那些一平米十八万的画作。
他把她当作知己,把最隐秘的一面呈现给她,示弱,甚至是求得认同。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始终陪伴身边,替她设计未来。
这些对于过去的石磊来说,大概不可思议。他经过曲折的艺术探索之路后,有钱了,地位提升了,欲望满足了,人也迷失了。他极力想找回的当初的自己,就在莫小夜身上。
当代艺术圈像其他所有的圈子一样,浮躁到近乎癫狂,所有人都为金钱疯狂。艺术家们也不能超脱,许多人成名后都进入轻狂期,迷失自我。韩沐成名后甚至开始简单复制过去的画作,还为了迎合市场画些视觉效果温暖的画。其实也没什么可意外的,现在的韩沐,就是过去的石磊。
或许,现在的石磊,就是以后的韩沐。
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大艺术家严启说,只要自己保持不变,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虚妄才不会控制你。做艺术是这样,做人也是。
这是对作者古典价值观的一个最完美的注脚吧?
她的坚持令人佩服,她不加掩饰地说:简单和直接有什么不好?一定要把作品做得没人能看懂吗?不那样就不能显示你们艺术家的高深内涵?
她说最讨厌那些装腔作势的艺术家,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的作品。这样“不合时宜”,可能会像她作品里反复提及的早逝的天才莫迪里阿尼吧?不过没什么,做自己,才最重要。
所以她采用了一种最简单的叙述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写当代艺术圈的沉浮,写浮躁世界里的痴男怨女。无论是姚琳、邵然、曾雨涵,还是孙尚明、李焕、王硕、王松、吴桐、陈语,几句描写便栩栩如生。谁说简单和直接不好?
因为喜欢,我又买了单行本,对比《收获》杂志和单行本的区别,可以看出,《收获》所登载的少了几万字,使整个故事叙述更加流畅,不枝不蔓,一口气读下来,感慨颇深。单行本则更加注重人物塑造,对艺术品市场、当代艺术圈都有深入描写,两个版本我都很喜欢。
当然还是要说点里面的遗憾:法国帅国阿莱克斯的作用就是备胎,而且是个相当良好的备胎(笑~~~),女主孤独的时候可以提供慰藉,失恋了陪玩儿,事业不顺了可以提供帮助,经济危机来的时候还提前示警。当然,也是剂毒药,是韩沐跟莫小夜分手的一个间接原因。所以啊,出来混,始终要还的。哈哈。
结局很光明,可能过于光明了,所以有点理想化。不过想想,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处,还有又一村。只是我比较喜欢《收获》版的结尾,给人想像。单行本说,“已经不敢相信艺术家的爱情”,有点心酸。其实,艺术家只是一个标签,任何人都会遭遇情殇,划个圈子像有罪推定,似乎没有必要。
我觉得本书可以打四星半。世间事,总是要留个上升的空间嘛,嘿嘿。
作者莫迪在书里写,那些中国藏家,与其重金收购那些象征“历史”、被人为炒高价钱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不如把握当下,多关注年轻艺术家,毕竟他们才是未来艺术史的书写者。我觉得放在文学圈也适用。有一个时期我几乎不看“活人写的书”,认为没有经历岁月洗礼和沉淀的作品没有重量和价值,有一个时期我还轻视网络文学,其实,这些,正是未来文学史的书写者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