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边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边城读后感10篇

2017-11-13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边城读后感10篇

  《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页数: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读后感(一):边城之美

 “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就是《边城》的结尾,看似和全文基调一致,给人平淡、清丽、悠远…甚至有些仓促简单,残缺的感受, 但细细品味,却又能寻见些许耐人寻味的“边城”之美。
“边城”之美,美在残缺。
 维纳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倾倒,在于她的断臂给人无穷想象;彩云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有既不能一睹为快,又不忍弃之的矛盾美。而《边城》恰恰因为这种充满遗憾的结尾使它锦上添花,更显风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下谁不想有情人终成眷属呢?翠翠既然与傩送两情相悦,理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倘若如此,似乎又落入了言情小说的俗套,怎会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呢?
试想,傩送不去流浪,他们真的会幸福?傩送既有对哥哥之死的愧疚,又有对翠翠的依恋,左右两难,如何能以笑颜面对翠翠?而纯情的少女翠翠,不谙世事,自然无法了解傩送的复杂心理,岂不是空添愁怨....长此以往,怎会不心存芥蒂,亲极反疏? 既然天保之死的阴影会压倒两个纯情之人,那么又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本来的圆满,幸福的记忆为何要画上一个不完满的句号呢?等到海枯石烂,或许那个人不可能回来,流浪沧海桑田,或许那心结也不能打开。那痛一寸一寸地、蚀心刻骨,难道这算美吗? 是的,一件古董放在那里,绝对只是看看而已。倘若有裂缝,自然心痛,但更多是遗憾与欣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难道残缺不是一种美吗?
傩送会回来吗?不回,与母亲相比,翠翠与傩送甚至不成相爱过,这岂不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令人痛彻心扉,又让作者如何忍得下笔?回来,又让故事落入了俗套。由此看来,此刻戛然而止,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任这故事最后如何,都由我们去想象,或喜或悲,都由我们选择,残缺,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边城》独钟残缺一种。边城之美,美自残缺。

  《边城》读后感(二):边城:虎耳草没了,有一个会背小说的男人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
饭桌旁,一个腆着肚子的矮个中年男人,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为我们背诵着沈从文《边城》的开头一段。他的声音尖细,普通话犯着湖南人常犯的平舌音、翘舌音不分。他一边顺溜地背诵,一边在我们椅子背后摇走,眼睛被挤没在一堆白净微红的肉里,发着愉快的光。
 
“……使得翠翠的灵魂轻轻浮起。”说着,他那只白胖的手做了一个向上托举的动作,仿佛上面正小心安放着他的灵魂,不,是翠翠的灵魂。我怀着好奇、惊诧又哭笑不得心情望着他,怀疑着,这是沈从文《边城》里的第一段吗?然而,这个快活又有点狡黠的男人,他自得其中的样子,让人不禁受到感染了。说不出的,但绝不是净秘的感染。
 
听说我们真的要往边城去,我顿时振奋起来,全然忘了眼前这个背小说的男人。
沈从文笔下,生活着翠翠、爷爷和大黄狗,崖壁上长着虎耳草的小镇,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那个在梦里把翠翠灵魂托起的青年人的歌声,是否还环绕于湘西碧透的山水间?无论是关于小说《边城》,还是凌子风的电影《边城》,都是遥远飘渺又让人迫切想探明的想象了。
 
边城,位于湘黔渝的交界处,实名茶峒镇。我们赶到的时候,那儿已经不异于其他被旅游开发过的古镇。只是,它还刚起步,模仿起来,也有点笨拙。
 
街面上,石板路铺得方正光滑,红梁木整齐高架,各色小商品沾着灰尘胡乱地码着、挂着。沿着新修的石阶,上一个小山坡,是翠翠和爷爷的老屋,小木屋被漆得黑亮黑亮,泥地板刷得平整干净,屋内放着桌子、椅子和一两件农具。卧室空着,床大概还没备好。
在这里,生活的真实感被还原得少得可怜,而屋侧后,雪白的白塔突兀地立着。两三米外的周边山沿上,一锤头一锤头的痕迹还在告知当时劳动的场面。这是些多么认真而又不知修饰的工匠!
 
我们来的这天,天色阴沉,后又下起雨来。边城的游客稀少,一间间民房、客栈都紧闭着,你望向漆黑的堂屋,想望出一个人来也颇为困难。偶见几个当地的居民,他们或是站在浑黄的酉水边,静默着撑着腰,或是坐在屋前的台阶上,呆看着我们走过,也不招呼,仿佛身后的吃食生意不关他的事儿。
整个镇子,几乎只听到我们的导游在介绍,茶峒的地理和民俗,边城的故事和当下,而这里的旅游发展在他是件多骄傲的事。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到了他翩翩起舞憧憬
可是,我心里的躺在河边大石上做梦的翠翠呢,进镇总要打一葫芦米酒的爷爷呢,抓鸭子、唱山歌的二佬呢,还有崖壁上被翠翠在梦里抓下来的虎耳草呢?在现在的茶峒,我努力找都找不到了。
泊在酉水边,大树下,一只空渡船摇摆晃荡,随时都可能被冲走似的。它,别无其他的一并带走。
唯有,唯有那个逢客人就要推介《边城》的男人,他带着学生腔,抑扬顿挫、深情款款地背诵,他边说“将翠翠的灵魂轻轻浮起”,边把手稳稳托起的样子,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啊。
(来源:个人公众号——小拾)

  《边城》读后感(三):边城

没有结局,不知道结局,才会一直想,总感觉大老没有死。二老总会回来,不管翠翠等多久。整篇文章都充满了浓重的纯真的乡村特有的淳朴气息,他们的心地单纯思想执拗,语言真诚,总感觉有一些韵味在里面,说不出来具体是什么,但我觉得,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到最后是一个悲剧,不免伤心,不免辜负所有人内心的对淳朴的美好的向往与尊重,太伤人心,可若是个美好的结局呢,固然读者们一定是欢喜不已的,可必定会落入俗套,不管前景如何,过程如何悲惨坎坷,·但是结局是美好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管为此流了多少泪,美好的结局总是能以后能迎合大众读者的心理,因为每个人都向往美好,但就像所有的书一样一个美好的结局就结束了所有,我觉得没有结局会更好,读者会更加的印象深刻,也不会像所有的开头不论是美好或者恶劣的小说一样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而落入俗套,这样,刚刚好,以前总不喜欢看沈从文这些人的,总觉得太平淡无奇,没有任何亮点,情节不丰富,生活不昂扬向上,可如今细细读来确实是有一翻情趣在里面,因为生活其实就是如此的,哪些灰姑娘之类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总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反而生活就是平淡无奇的,大大小小的琐碎,才叫生活,那些灰姑娘的剧情;离我们实在遥远,王澍的《造房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一种真实的生活世界,一定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我不相信本质会隐藏在什么看不见的地方,或背后或下面的说法。所以说真实的世界一定是平凡而又琐碎的,需要细细品味,慢慢的感悟人生

  《边城》读后感(四):边城·续——哀伤的的小夜曲

一直在想,沈先生之后会怎么写,这本书是初中看的,于是趁着老师布置了一次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来,写了下面的文字: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翠翠开始从失去爷爷的沉痛中恢复过来,每天都过得平静而安详。早晨醒来,在院子里摘一束带着露水的白菊,轻轻放在爷爷的墓前,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人知道翠翠在想什么,只是看到她眼睛的人都会为之感伤,那是怎样的一种眼神啊,仿佛是沉寂的一潭湖水,偶尔会有一丝光亮如流星般倏而闪耀,又在落寞中远去。明白的人知道,那是一份等待期望
        翠翠没有给人添麻烦,仍然在为来来去去的人摆渡,只是不太说话,连微笑也是淡淡地。也有人劝她不要这么辛苦,翠翠只是摇了摇头,坚持着爷爷的这份职责。也有空闲的时候,在夕阳西下,连竹林也静止的时候,望着远处袅袅而起的炊烟,听着耳边轻柔的风声,翠翠放下手中的活计,满目望去,翠绿的林子生机勃勃,没由来的,她的心却阵阵抽紧,她仿佛明白,再充实忙碌的生活也填补不了那一块空缺,在一个人的离开后,这颗心再也完整不了了。
        在夜深人静时,翠翠总能听到有人在唱歌,熟悉的歌声从山林里来,穿过了门、窗,直钻到她的耳里,心里去,美得让她浮起来,但每每当她推开门,迎面扑来的总是凛冽的寒风,侧耳倾听,也只是山野的呢喃。翠翠瞧了一眼熟睡的狗,转身任泪水肆意流下。
        秋去冬来,白雪皑皑后,又是一年春好处,爷爷墓上的青草也拔高了一寸。经过时间的濯洗,翠翠已然是大人了,身上的稚气早已被磨光,在岁月的沧桑中凝练成眉间的成熟。也有不少的人来说媒,说东家的小子帅,西家的家底厚,但翠翠都谢绝了。入夜后,对面山林里的歌声,也在没有熟悉的人在唱了。
        又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翠翠在忙着喂鸡,对面来了一群人,嚷着要过河,翠翠放下手中的簸箕,迎了上去。上来的几个人中,有几个翠翠是知道的,好像是顺顺家的人,那几个人刚上船,便嘀咕了起来。
        “哎,你听说顺顺家的二老回来了么?”
        “是啊,听说还带了个女的,是什么......哎,好像是个城里人。”
        “对啊,还是个读过书的,识得几个字,我远远地瞧着一眼,白白净净的,长得可真够俊的!”
        “嘘......别讲了。”其中一人指了指翠翠,顿时都噤了声,只把拴在腰间的烟叶掏了出来,用力吸了两口。
        翠翠哪能没听见啊,手里一滞,只几秒,便又恢复过来,只在心里泛了股酸。麻木地拉着绳子,各种各样情绪如眼前的水纹,在脑海里翻滚。“......女的。”翠翠苦笑了一声,“终是没用了。”
        茶峒的夜是那样的静谧,一如当初相遇时的美好。湿湿润的,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段结束。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在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静夜中,有人仿佛听见了一声“扑通”,继而又宁静了,好像这夜,从来都是如此。
                                         

  《边城》读后感(五):尋找《邊城》

2009年坐著綠皮火車,再轉汽車,經過顛簸的一段路,來到了湖南的鳳凰古城。
一路上的風景并不美觀,只是山還是山,當鳳凰古城映入眼簾的時候,很有別有洞天的感覺。
這就是沈從文的《邊城》里那個地方嗎?
在古城住下,在一條一條錯綜複雜的古道上尋找沈從文的故居。一間別緻的又歷史久遠的房子,是掉了色的硃紅木柱,是瓦青的屋頂,是濃墨的書卷味道,當然還有遊客的絡繹不絕。有了商業味道,但曾經文人的氣息還在,沈從文是否在這裡寫下《邊城》?
落日,餘暉在河上鱗光晃動,河兩岸聚集玩水的人群,大多是居民,有好些十多歲的小孩光著脖子穿著普通的短褲在河中央嬉戲,靈活地浮沉在水中。兩岸邊是做生意的商販,可以穿當地民族衣服拍照,衣服租借費只需要5塊錢,所以岸上的是穿著當地民族衣服的遊客,河裡的是穿泳衣或光身子的當地人兒。那喜歡翠翠的兩個小伙子是不是從小就在這條河裡習得很好的水性?
天漸黑,人聲漸遠。只是一個黑夜的來臨,河兩邊的吊腳樓華燈全涌,伴隨著震耳的音樂聲,是久遠的燈光,是現代的吵鬧。河岸兩邊還是商販,賣著小東西,什麽都有,咋看都是廣州批發市場的小商品。比較有意思的是河裡泛起了許願的小水燈,在黑暗的河道有點點星光,帶著不同的願望,很是美好。我賣了幾隻蓮花燈,寫上自己的願望,把他們一隻一隻放到河裡,看著他們追趕,看著他們遠去。是不是天保和灘送那次比賽也那麼激烈?
清晨,陽光未現,整個古城都沉浸在一片彌矇中,沒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人聲,只有安靜得聽到自己腳步的聲音。當地居民的小早餐店有些開了,更早的時間已經有很多本地的人坐車集市上,每個星期一天。我靜靜來到河邊,未退卻的霧氣在江上縈繞,有一兩個人在河邊洗菜,一切都那麼安靜美好。此刻,我覺得自己就在《邊城》裡面。
陽光撒下來的時候,古城又開始熱鬧。發現河邊有一渡船,頓時驚訝,難道這就是翠翠的渡船。船是普通的船,小小的葉輕舟,船頭和船尾都不坐人,中間有弧形的蓋頂,可以坐幾個人。船被繩子牽扯在河岸兩端,基本不必用船槳,只好拉繩,從河這邊到河的那邊。我坐上船,興奮不已,遊客一般不坐,當地人坐,只需要1塊錢,其實比起走路過對岸,坐船要慢很多,但風景絕對不一樣。感謝有這一程,哪怕只是自己杜撰出來的,也就認定這就是小翠的船,撐船的大姨帶著斗笠沖我笑笑,然後我笑笑想問:翠翠是你什麽人?
在鳳凰古城呆了幾天,那裡都不去,只是在古城中不斷迷路又迷路,把《邊城》的情節一次又一次地在腦海里重複,試圖去尋找原型,細細感受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边城》读后感(六):边城书评

    《边城》讲述了湘西边境叫茶峒的小山城内一个美丽的女孩翠翠的悲凉爱情故事。记忆中刚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上,虽然课文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如今将整本书细细阅读品味,颇有感悟
    读完全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书中的纯净朴素美。 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雕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就在这平淡之中,就将我带入一个恬静古朴的湘西山城美好和谐的画面中——在小溪边,一座白色小塔下,有一户人家,家中一位老人带着女孩和一条黄狗在溪边撑着小船摆渡。这看似美好温馨的画面却为边城中一段爱情故事埋下了暗暗的忧伤。书中主要讲了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而翠翠爱着的却是傩送,天保知道实情后主动退出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爱着翠翠,却因哥哥的死而深感愧疚,加之对老船夫有误会,在痛苦中离家远走。留翠翠一人承受着变故等着那个也与会回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的人。边城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却也最终以悲剧收场。翠翠的纯真,老船夫对翠翠的疼爱,天保对爱情的退让,傩送对亲情的看重,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素朴之善,然而这些善却处处显得不凑巧,也最终善也难逃悲剧的产生。老船夫死去,渡船漂走,白塔坍塌,傩送远走,翠翠陷入无尽孤独的等待,这些悲伤结局给了我们对美好幻想的猛然一击,让我们不禁面对现实轻叹,原来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世外桃源”,现实的残酷世俗的文化总是带给我们许多无奈。纵然如此,我们却仍然愿意追寻世间少有的那份充满淳朴纯净自然的“世外桃源”......

  《边城》读后感(七):边城短评

不愧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前读了很多次一直读不下来,如今读来很受感动,故事情节是一方面,最动人的还数沈从文的语言和叙述风格。沈从文的语言不是阿城那般的朴实举重若轻,也不似马金莲和蒋韵那般的温婉细腻,而是在两者风格之中又多了一份清新自然诗意,乡土气息非常浓厚,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之感,小说中的渡船,端午节,美丽的湘西尽在眼前,小说的坏境和故事是一同发展的,也正是这样的风土人情才能孕育出这样一些朴实充满着人性美的人物。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是在当下大批作家关注现实反映当前社会的题材中,很难看到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心灵深处的作品,小说中的故事不知结局如何,一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不知给多少人留下感伤与惆怅,这种低回婉转的叙述格调让我有一种许久怅怅然的感觉。。。
另外推荐灵魂写作《长河》,马金莲

  《边城》读后感(八):沈从文的“人性美”

从山青水秀的湘西来到城市,沈从文进行着对比,看着都市生活的糜烂与庸俗,比较着湘西人民的自然淳朴和城里人的虚伪自私与市侩,使他对故乡自然纯净的一切都非常怀念。
在他的创作中,对都市一贯的表现出没有太多的好感,他将城市文化视为一种扭曲人性的虚伪的演示的做作的文化。沈从文的有关都市的作品一部份像《绅士的太太》那样写上流社会和上层家庭无聊甚至糜烂的生活,还有一部分是以《八骏图》为代表的嘲讽高级知识分子的作品。
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 代序》中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是一个从不分析认真热情的人,看着都市中令人厌恶的成分,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抑制不住手中的笔,唱出一首有一首湘西赞歌、自然赞歌、人性美的赞歌。从《龙朱》《虎雏》《月下小景》再到后来的《边城》,沈从文一步又一步的创建着他的“湘西世界”,体现出他心中的“人性美”的标准。
湘西的山美水美自然美成就了沈从文,而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也成就了湘西。《边城》的出现标志着沈从文“湘西世界”真正的建立与升华。体现出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的人生形式”,完美的表达出沈从文最想表达的“人性美”的境界。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湘西世界”是理想的虚幻的,终将要破灭。《边城》中对此已经暗示出了,在小说结尾处写到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祖父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倒塌,白塔显然是湘西世界的象征,塔的倒塌由此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他一方面努力描绘湘西世界的美丽神话,另一方面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即将逝去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至始至终都带着淡淡的伤感。他一方面努力的告诉世人,美好的世界应该是这样的,却又无可奈何的看着自己理想世界在受着不断的侵蚀。
沈从文的作品不仅是用来思考的更是让我们进行回味的。他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体现“人性美”的小说世界,而“湘西系列”便是他的“人性美”的最高表现。

  《边城》读后感(九):心从了那女孩,翠翠

近几日,上海初春,乍暖还寒。清早刚就着宜家的玻璃杯喝了一泡友人斯里兰卡带回的袋泡红茶,就听到前台姑娘叫我去取前日买来的汝窑快客杯快递。近日大爱汝窑,期待在每日红茶浇灌中,它能静静开片,有一个属于我自己喝出来的独特样式。
取了茶具,洗洗弄弄,赶紧给自己泡上一杯金骏眉,就着茶,趁着今天没什么工作便想着赶紧把“一周一书”完成了。然后,就被《边城》带去了那个叫茶峒的湘西小镇,跟着那个叫翠翠的姑娘,还有她的爷爷,爱恨情仇了一番。
读完,淡淡的忧伤,却又有一点初恋般的兴奋,好像自己也赤脚踏着泥土帮过河的人撑了一次船,好像也去了一次山上采了大把虎耳草,然后奔跳着回家,大叫着“爷爷,爷爷”。好像也似明非明着自己的心思,为着某人,心里暗起波澜。好像也跟着大老的死去,看到了爷爷的扭捏,急不可耐的想把这爱啊,人情世故啊,快点告诉那个叫翠翠的姑娘,好叫后面的误会不要发生。心绪跟着书里的情节忽明忽暗的,时上时下。看完,总觉得自己好像潜水下来好几百米深一样,急需氧气,透不过来。
待我长吸一口气,回过神来,才痴痴笑自己,其实还是在办公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看到电脑文具和打印出来的各种PPT。哪里像去过那山水人家?哪里有什么三年六个月的山间咛唱?然而,跳动着的心告诉自己,曾经去过那地。
沈从文的笔触真的细腻到不行,据说和他刚开始写作,发表报刊用女性笔名有关。但我更相信,他骨子里就有女性的柔和细的那面,谦谦君子的样子。百度了一下他和妻子的照片,真的是一对璧人,文人的谦和淡然。喜欢的不要不要。
然后想说,茶峒这个小镇,因为有了沈从文,茶峒也更名为“边城”,吊脚楼,白塔都还在,挠的我心向往之,但又怕游客太多,败兴而归。算了,还是不要为了去而去,等着哪次经过那附近时去看一下,这样就算失望也会少一点。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边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