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密伴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密伴侣》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5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密伴侣》读后感精选10篇

  《亲密伴侣》是一本由[美] 麦琪•斯卡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伴侣》读后感(一):如何成为“亲密伴侣”?

作为一名已婚女青年,没错,作为一名心理不太明媚的已婚女青年,是的,这本书一看书名就是我的菜。
但是读下来竟然还真的有惊喜。
因为好多案例访谈,作者在通过理论和临床的结合来分析夫妻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会被惊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就是这样的。
读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我们大体都知道,现在的生活模式受到自己原生家庭影响很深。但是,我一直想知道,到底是原生家庭的那一部分对自己的婚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及,如何攻破这一坚冰。
在《亲密伴侣》中提供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分析模式:
首先,建立家族谱系图。在家族谱系图中,呈现的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当我们的行为模式在复制父辈的时候,也许可以从家族谱系图中找到蛛丝马迹。绘制这幅谱系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根据时间的推移调整和丰富。
谱系图的的最基本就是你和你的伴侣的关系。双方用一条直线相连,用现在的时间标注好。看起来很简答的一件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当谱系图丰富起来,你会很清晰的看到,彼此都从哪里来,因为这些差异,婚姻中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真相逐渐浮现:
你到底是和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结合了,还是和一个“人”结合了?
大多数时候婚姻令人们绝望,都逃不出“ta不是我梦想中的那个人”这个梦魇。为什么当你热恋的时候,他是王子,她是公主,而一旦进入婚姻的殿堂,他连白马都做不了,她也许会在马桶上憋红了脸。理想现实,难道差距就这么大?无怪乎,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离开家族图谱,我们来看第二个层次,婚姻周期。结婚初期,婚姻存续几年,婚姻存息十几年以及几十年,这其中要经历好几个周期。婚姻的周期与人生的周期相关,婚姻到达一个周期的临界点,往往意味着人生也面临着重要决策。比如,在婚姻中,生产是一件大事。它会改变两个人的关系,曾经熟悉的往往要推开重建。
家族族谱中会加入一个新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又会延伸出另一个枝繁叶茂的家族族谱。当我们用周期标明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改变或者婚姻遇到的问题的时候,也许它又会周期性的出现在下一枝族谱上。
于是,来到了终极目的上——如何改善婚姻关系?或者是如何规避原生家庭的痼疾?如何打破我们认为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玻璃罩子?过上有些我们认为正常,但是ta(伴侣)认为不正常的日子?
这个意义上讲,“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话真的一点错都没有。
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普世的方法去改善那些完全不一样的婚姻,婚姻与婚姻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作者只能提供一些小方法供参考。比如,一个礼拜中专门找出一到两个小时,丈夫妻子抱怨,丈夫在这段时间不能反驳,妻子在其他时间不能唠叨等——不过我怀疑这个方法在中国家庭的适用性,我想,很多真的存在问题的家庭,连这个简单的方法都做不到。
不过,当你阅读了很多对夫妻存在的问题,并且绘制了自己的家族图谱的之后,你会得到某种实在。这种实在就像你一无所知的恐慌和知道会存在暗礁的敬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我们看到了父辈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看到自己,会成为子女的将来,这些隐藏的肉眼看不见的真相,一旦被理清,才有可能更好的解决。
作为一个成年人,并不需要人们总是教你怎么怎么做。成为夫妻双方的成年人,如果致力于改善自己的夫妻关系,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总会找到办法的。这就是《亲密伴侣》研究的全部意义

  《亲密伴侣》读后感(二):探究婚姻伴侣

      《亲密伴侣》是一本寻求伴侣间如何相处的书,作者通过六个部分:1.结为夫妻:过去的力量;2.伴侣们和第三方:情感三角;3.婚姻中的夫妻:婚姻问题,婚姻的解决方案;4.性生活;5.孩子离家;6.孩子离开父母后的岁月:夫妻间的重新整合。每一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作者通过对200对夫妻的访谈,以及对32对夫妻的深度访谈基础上,以大量的具体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音,解释了亲密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得出成为亲密伴侣的法则。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值得研究,我们都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身处婚姻中,很多事情你是看不清楚的,遇到问题,由于理智不是很清醒,所以容易做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而作者能够通过理智的分析,得出符合事件本身,而且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从而让夫妻间亲密起来,真是做了一件好事。她的这把钥匙,能让夫妻们理解婚姻为什么经常失败以及如何取得成功
      麦琪•斯卡夫——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本书为所有在婚姻徘徊的人,打开了一扇大门,以时间阶段为节点,从初入婚姻至携手步入暮年,各阶段所会发生的各种状况,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读后你有茅塞顿开之感。尤其是经历了二十多的婚姻生活,而且婚姻还出现问题的人,读这本书,更会有遇见知音之感。同时可以通过本书的案例,对照自己的经历,进行有效地修正自己的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开始都是比较快乐的,但当有第三者出现,婚姻生活遇到瓶颈,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困扰了很多夫妻,而且每一对夫妻情况都是不同的。还有的危机出现了性生活上,还有的婚姻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还有双方家庭问题等,不过当很多经历走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第三者、性生活都成为过去式的时候,年龄大一些的夫妻开始重新过起二人生活,婚姻的幸福指数再次升高。
       本书中蕴含着重要的人生智慧,婚姻,既要和自己深爱的人保持亲密,又要抱有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真正的完整和独立。

  《亲密伴侣》读后感(三):生活是两个人的事 ——读《亲密伴侣》

                                              生活是两个人的事
                                                           ——读《亲密伴侣》

  《亲密伴侣》读后感(四):如何缔造和而不同的亲密伴侣关系

---------------读《亲密伴侣》 文/纪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比不比苟同于对方。”。“和而不同”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伴侣:同在一起而能互助的人。泛指夫妻。伴侣关系是否和谐,对于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起着决定性作用。
《亲密伴侣》美国作家麦琪斯卡夫的一著作。作为解除的婚姻心理学专家,他和那些号称情感专家,两性关系专家,婚姻顾问等不同,他通过对200多对夫妻的爱情经验,32对夫妻的200多次深度访谈,根据丰富典型的案例,结合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提出了简单有效的练习。
作为有过婚姻失败的当事人,当看到这本书的简介,立马毫不含糊的翻开了这本书。因为直到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认为错在于当初的另一半。而今看完这本书或许应该各打50大板。。。。
市面上很多的畅销书,都会告诉我们,夫妻该如何有效沟通,和平相处,婚姻需要经营,婚姻失败该如何迎难而上,可是告诉了我们解决办法,却没有告诉我们真正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样其实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读完《亲密伴侣》却让我明白了当初第一段婚姻失败的原因。甚至让我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够在结婚前阅读这本书的话,也许一切的错误都可以挽回。。。”可惜也只是“如果”。
正如麦琪斯卡夫一开始提到的,婚姻周期随着阶段性的挑战和不断调整的需要,经历了从“理想化”到“失望和幻灭”,到“生产”(生产在这里指的是生育和发展事业),再到“重新定义婚姻和孩子们走向自立”,最终是“孩子自立门户后,夫妻关系重新整合”共5个阶段。而最开始的如何选择伴侣,就受到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汤姆和劳拉的家族谱系图,就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原因,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的三观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之明显,人确实更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关系模式里。,所以我们会“陷入重复性关系模式”。一个酒鬼的女儿又嫁给了一个酒鬼。
我想我的婚姻之所以会失败,或许就是在第二阶段“失望和幻灭”里出现问题,并最终走到了离婚这一步。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如果夫妻没有及时将爱情转化为亲情,并诞下延续彼此血缘关系的孩子,很容易让婚姻走向失败。而我还真的走到了这一步。如果说什么形状是最稳定的,那么答案无疑是三角形。正如书里所提到的“情感三角”,由于二人关系本质上变幻无常,很难保持平衡状态,而三角关系,可以让陷入不满和悲伤的夫妻不用直接面对他们一方或双方怕得连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公开讨论的那些问题和失望。而缔造三角关系,孩子必不可少。三角关系把二人关系所导致的问题弱化了。并且形成了一个循环状态。从而让夫妻可以从第二阶段顺利的过度到第三阶段。
只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话,还是需要如作者所讲的夫妻成为了一体化,既和自己深爱的人保持亲密,同时又保有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真正的完整和独立。

  《亲密伴侣》读后感(五):要亲密,也要独立


之所以选择主动去阅读有关婚姻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是因为在多年的围城生活之后赫然发现,曾经自以为是对爱情和婚姻的解读,如今看来是那么的浅薄和无知。诸如爱情需要保鲜,婚姻需要经营,通过了解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同的情感需求,来达到有效沟通、和平相处的目的,等等这些话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一到实践阶段就变得无的放矢、寸步难行?简直成了奇怪的悖论。
相比父辈们的婚姻,如今有太多所谓的两性关系专家、婚姻顾问、心理咨询师,以及各种宣称可以让你全面读懂另一半的畅销书籍。然而,我们真正了解爱和婚姻的深层内涵吗?想要维持双方的亲密关系,是不是有了爱情和婚姻就已足够?回答必然是否定的,但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很少有人去追问和探究。
《亲密伴侣》讲述的正是爱和婚姻的模式问题,作者麦琪·斯卡夫在对200对夫妻访谈以及32对夫妻的深度访谈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基于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来阐释亲密关系形成的机制,以及在婚姻周期中这种关系的变化表现及其深层原因。
简单总结一下,《亲密伴侣》中主要涉及到两种关系和三种生活。两种关系可以归纳为:夫妻(或同居伴侣、同性伴侣)之间的关系,有第三方(作为情人的第三者或者孩子,夫妻某一方或双方的父母等同居亲属)介入的关系;三种生活则分别是:夫妻两人世界生活,有孩子参与的生活,以及婚姻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性生活。
阅读《亲密伴侣》的过程犹如聆听一堂生动的课程,不但有大量的理论作为支撑,还融合了真实的访谈案例。这些访谈的内容被如实记录下来,很多小细节都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出一辙,可以对照自身情况去带入分析。而正是这些通常被忽略的细节,被心理学家一一串联起来,通过深入挖掘,找出了问题或冲突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
在第二部分内容“情感三角”中,作者对婚外恋和第三者的分析尤为令人深刻。“在婚外恋被戳穿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婚姻双方相对地位的必然改变。”(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然而,接下来的论断则大大出人意料。)“那个卷入婚外恋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更强势的位置。……他的自信心可能会因为婚外情而得到提升,让他觉得自己更可爱,更自信,而同时,他的伴侣在获知他的婚外情后,其自我感觉会不可避免地遭到打击并下降。婚姻中忠诚的那一方,因为感到受伤、低落和不自信,以致在婚姻关系中落入下风。事实上,这也许就是背叛者起初卷入婚外情的动机之一。”
如此惊人的结论!我们曾经以为背叛婚姻者无非是因为道德观念缺乏或者一时冲动无法拒绝诱惑等等,但其行为的实质,却是:在对婚姻满意度降低时想要在双方关系中占据上风。试问,在现实中,一位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出轨时,是内心充满愤怒、沮丧、怨恨的与之一刀两断,还是会尝试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将其连根挖出呢?
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吧。正是因为人们常常被表象蒙蔽,才会在婚外恋这种表明婚姻出现全局性病症的征兆出现时,选择通过斩断关系来结束痛苦的感觉。殊不知婚外恋本身并不是病症,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是消极逃避。
更进一步研究,情人这个通常受到谴责的角色居然“很奇怪地起着稳定婚姻的作用(起码在婚外恋的初期)”,因为三角关系的存在,为问题重重的婚姻关系赢得了回避时间,主要问题弱化,原本岌岌可危的关系便得以暂时缓和。同时,“情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方要挟另一方的一张王牌——让对方知道,如果选择放弃婚姻的话,自己也能活下去。”
就个人感受而言,书中关于情感三角和婚姻问题的内容尤其具有学习和参考价值。因为人们通常所谓的“性格不合”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正在于此。作者提出的“和而不同”准确的概括出了婚姻中夫妻双方都应该遵循的规则。因为当曾经亲密的伴侣对彼此感到非常失望、困惑和不快乐的时候,他们潜在的一个矛盾其实就是集中在“怎样既维持一段亲密的婚姻关系,同时又保持完全、完整、独立的自我”这一问题上。
当我们为了选择自我还是选择亲密关系这个难题而斗争的时候,它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或许对方那些你曾经以为完全无关的行为都是由此催生而来,但你们却不自知。想要拨开迷雾,看清它们,扫清障碍,我们需要一把理解婚姻的钥匙,而《亲密伴侣》正是这样的钥匙,前提是:我们能够一起深入其中去研究,去实践,去尝试面对,去积极改变。
无论是在爱或者是婚姻关系中,双方既要亲密,也要独立。虽然说起来简单,真正实践却要用无数个日子去磨合与积累,好在这并非无解的困境,我们还有很多方式去获得钥匙,打开幸福之门。

  《亲密伴侣》读后感(六):“与子偕老”原来是经营而来的 ——读《亲密伴侣》


文/岸晓风
作为一名80后,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理想之一就是有一段美满的姻缘。君不见我们小时读到的童话故事,公主和王子经历了种种磨难后,都“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君不见那时候大热的《新白娘子传奇》、《射雕英雄传》、《红楼梦》都说到了真挚、美好、单纯的爱情和婚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日常生活婚姻关系中却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楼下邻居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比如同村的谁谁谁又搞外遇了,谁谁谁又离婚了……等等,这些事情让我们对于婚姻,对于两性关系又有了新的思考和看法。
的确,过去几十年中国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上世纪70年代离婚率为2%左右,90年代已经上升到14%,而2013年的离婚率高约27%。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不同年份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可见,2003年到2015年间,中国结婚率有升有降,但是离婚率只升不降。有媒体称,离婚率正在中国各地快速上升,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离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认真品读美国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耶鲁大学乔纳森•爱德华兹学院的研究员麦琪•斯卡夫女士的这部曾经多次再版,风靡全美数十年的《亲密伴侣》时,肯定会有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甚至有“怎么才读到这本的追悔莫及”之感。
的确,这本书最早在80年代就出版了,这次北京联合公司新出的版本是在吸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的再一次“提升”。当然我们知道,“万变不离其宗”,两性的亲密关系绝对不会因为有二三十年的变化而“面目全非”,相反,而是更加清晰和深刻。
这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分别从结为夫妻、伴侣们和第三方、婚姻中的夫妻、性生活、孩子离家、孩子离开父母后的岁月等方面详细的告诉读者亲密办理的“经营之术”。这本书采访了200多对夫妻,并对32对夫妻进行了深度访谈,它以不容置疑的理论、数据和事实纠正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误区,即:人们对婚姻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在如何和亲密伴侣构建满意的婚姻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学习的必要,要么你很自然的做到了,要么你完全无法实现这个目标。这本书就明确的告诉读者,婚姻关系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了解,达到更高的满意度。
那么,究竟如何改变,如果营造亲密的关系,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亲密伴侣》读后感(七):“基因”决定我爱你

我们常常会迷惑:在全球70亿人类中,两个人怎么拨开众人找到独特的对方、彼此吸引走到一起?为什么看起来天差地别的两个人会沦陷进爱情的圈套并义无反顾的走进婚姻?这种几乎完全对立的性格差别究竟是婚前就存在并且吸引二人的互补特质、还是婚后越演越烈使当初如胶似漆的两人站在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双方的原因?当婚姻中的两人发现再也无法忍受对方身上那些特点时,究竟是某个人出了问题,还是夫妻双方的互动模式出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婚姻是否已经无可救药的走向毁灭,还有没有挽回余地?如果有的话,我们该从何下手?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亲密伴侣——爱和婚姻的模式》。
美国杰出的婚姻心理学专家麦琪˙斯卡夫在《亲密伴侣》中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婚姻真相: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夫妻二人,由于各自原生家庭旷日持久的影响,带着对原生家庭中固有婚姻模式根深蒂固的认识组成新的家庭后在新家庭中不断复制这种模式。
原生家庭中根植于潜意识深处的婚姻相处模式像“基因”一样顽固的存在于这个家庭中走出的孩子们身上,他们的家庭或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父亲酗酒、事业失败、疏离冷淡、控制欲强,母亲或许歇斯底里、脆弱易怒、经常发怒……总之,孩子们清醒的明白他们的父母存在沟通交流困难,他们的家庭不甚幸福。
然而,也是这些孩子,深知父母的缺点的他们、时常提醒自己避免成为这样令人厌恶的夫妻的孩子,在自己的婚姻中却不断复制这种相处模式,使原生家庭中的悲剧在下一代或者是隔代的孩子身上继续重演。
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他们太熟悉自己父母的相处模式,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其他的相处模式。以至于虽然不认同但是却在潜意识中拒绝走出这种不喜欢但却熟悉的模式。二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投射性认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发出信号,另一方接受信号并执行指令。也就是说,尽管有问题的夫妻对对方互相指责,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共谋”造成了现在的状况,而他们虽然深受其累却无法做出有效改变。
麦琪˙斯卡夫在访谈了许多家庭后,为我们详细分析了这种共谋是如何产生和运作的,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看起来天差地别的夫妻双方通过心理共谋的方式,将自己不愿承认的性格缺陷打包给对方,也即夫妻二人将复杂的人性二分化并各自承包,从而形成了后来为双方和外人熟知的性格鲜明对立的双方。
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既有坚强又有脆弱、既渴望亲近又期待独立,问题的解决关键也在这里:如何阻断这种不健康的投射性交流?如何让夫妻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隐藏需求和性格?如何让夫妻互动走上良好的局面而不是一直不断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些问题,麦琪˙斯卡夫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行为练习。“行为练习所做的就是帮助伴侣们进入一种全新的关系系统——个人保持完整、独立和自主,同时又能与同样完整、独立、自主的伴侣保持亲密关系,这两者不再被视为互不相容的状态。”
《亲密伴侣》为千千万万困扰在婚姻中的夫妻提供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有效解决方案。借由此书,我们知道了来自不同家庭的我们如何一眼相中那个特别的你,也知道了我们如何把自己和对方一步步从当初缱绻的鸟儿变成笼中的困兽。重要的是,明白了这些,或许你可以重新审视二人及你们的互动模式,进而改善自己的婚姻。更重要的是,你明白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不算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婚姻,改变就显得更加迫切和紧要!

  《亲密伴侣》读后感(八):保护婚姻与亲密,对压力转移喊停!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朋友,请不要被它的厚度吓到,我敢打赌,读过一章后你就会开始盼着它越厚越好。从我6年多对心理学理论及阅读各类心理书籍的经验来看,这本书能够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并全球热销30年真是名不虚传。
    婚姻心理学专家——麦琪•斯卡夫,在200多对伴侣的访谈基础上,用案例与分析为每一位渴望拥有幸福亲密关系的读者,呈现出了伴侣间各种纠结与矛盾的根源,甚至是很多隐秘性的问题。通过一步步的分析对比,引出诸多解决方法,同时也会使读者脑动打开,重新审视自己曾经走过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最大魅力在于集各种理论于一体,既保证专业性又能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其理论灵活性超越专业课本之上却又比课本易读,再加上封面很有特点的两个交集圆,采用变换的凹凸设计来体现伴侣间的四类不同卷入关系,简洁富有寓意,因而让我爱不释手。
    不论承认与否,亲密关系对每个人的幸福感指数是有决定作用的。那么这种亲密的影响范围到底有多广?其广度单位用一辈子来形容都显得太小了,用几代人来衡量或许更合适些。其中的亲密关系包括父母、夫妻、子女,他们之间均以爱和婚姻相联系,在与一个不相识的人逐渐发展成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人们通常遵循着一种不被觉察的模式,借助这一模式形成不可摧毁的合体,当然这个合体多半是不易被摧毁的恶循环。
    过错的承受者——因为爱你,所以我来做坏人。听起来好像有种大无畏、舍己为爱的浪漫情怀,但现实一点不让人感动。比如对于一个家庭或者说一个家族,所有人都认为抑郁内向、不诚实、胆小、优柔寡断、失去理智等一些特性,是不符合积极观念的,是不被认可的部分,然而身为人不可能丝毫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既然大家坚决反对这些不良特性会出现在自身,那么就会出现一位自己全部承担这些负面特性的成员,用牺牲自己保卫家族。家族的其他成员在通过照顾帮助这位牺牲者的同时,将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焦虑与羞愧转移到了照顾对象上。更奇怪的是一旦这位牺牲者的情况好转,其他成员会不自觉的阻止其康复。伴侣间也会有这种现象,妻子的父亲胆小不坦诚,因而决定要找个勇敢有担当坦诚的丈夫,而丈夫受够了母亲强势的行为作风,希望找位贤惠善解人意的妻子为伴。他们双方各有期待,也各有自己厌恶的品质,于是相互深爱的两个人就在不知不觉间订立某种契约,各种不被认可的品质被对方所体现出来,在呵斥争吵要求对方改变的同时,就减少了自己对这一不被自身接纳的品质的压力。这也可以被认为是种为爱牺牲。
    投射效应——潜意识的行为逼迫对方成为自己不需要(害怕)的样子。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健康的,对各种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重新回到那个困难的环境中,继续体验直到能够找到打破魔咒的办法。细想生活中伴侣间曾有过的争执,很多时候初衷并非如此,但是不知不觉一方的某些言行举止会迫使另一方做出让自己不安、难受的行为,比如出轨、暴怒、冷漠、散漫等,这样个体就不得不去学习如何处理这种不安和不适的感觉。
    三角关系中的联盟——转移两个人的直接问题而去应对其他问题。这有点像罗密欧朱丽叶效应,如果没有外部反对,他们两个人未必过得幸福。在生活中比如婆媳矛盾,亲子矛盾,婚外情等,在两个亲密伴侣之间引入第三个人的方式,使得亲密关系遇到危机,进而两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对外,这样体验到的就好像两个人亲密无间完全的统一,所有的问题均是外来的某一人引起的。但按书里的理论讲,不过是因为两个人不能够直面彼此之间的问题,因为无法坦诚的沟通,就不知不觉拽入第三个人,来分散本属于两个人的内部压力,即使最后分开了换了另一个伴侣,也逃不出这个怪圈,早晚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关于有趣奇特的心理规律和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子女的行为会和父亲或母亲走过的路及其相似,甚至在结婚年龄,第一个伴侣的性格等多方面吻合。再比如伴侣之间不管表现出来的特性是互补还是相似,其本质两者一般都会是相似的,来自相似的家庭,相似的经历,拥有相似性格的父母等。
   相信没有人敢肯定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不存在某些问题,如果有兴趣或者有需要不如读一读这本书,从作者的详细访谈分析案例中更深入的了解爱和婚姻的模式,通过对应的方法学会成长,预防或者停止压力转移,从而让家庭更趋近于健康,给后代一个良好的婚姻模式。

  《亲密伴侣》读后感(九):解读婚姻密码

公园湖边最近挂了告示牌,大意是有人养的蟒蛇长大了无法处理,遗弃在公园里,春天来了,蟒蛇复苏觅食,请游人结伴而行之类的。结伴就能避开被蟒蛇伤害的危险吗?不一定,可至少能确保你被伤害的时候还有个人可以依靠。
人类习惯群居,我们崇尚的是家人相互支撑,邻里守望相助的安心和踏实。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爸妈催着孩子结婚,为什么公园里那么多老头老太太亲自上阵替孩子相亲?无他,这就是我们深深印刻在骨血里的,对于安全感最好的诠释。抛开一切金钱、职位、外貌、身材因素,人最渴求的莫过于跌倒了、生病了、受伤了的时候,始终都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和一双搀扶着你的手。这一点朋友无法做到,师长无法做到,父母也无法做到,只有亲密无间的另一半可以。
一对又一对的伴侣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密,有的是悲剧,有的是喜剧,有的亦悲亦喜。伴侣间的相处模式和关系多种多样,复杂的一如人类社会学课题,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国外电视剧中的夫妻大多会寻找心理医生调解,中国人多是讳莫如深。讳疾忌医不是办法,解决问题,首先须得敢于面对问题。《亲密伴侣》从大量的访谈和深度访谈中,为我们揭示了伴侣间的亲密关系,如何形成、如何改变、如何改善。从数百对伴侣的亲密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亲密关系的发展和变换,思索修正亲密关系的方法,并可尝试获得适合自身的调试技巧。
偶尔会听到有人抱怨“就因为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旁人给我介绍对象也都是单亲家庭的,这不公平。”确实不公平,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家族的家庭关系,父母间的相处模式,真的会在下一代的伴侣相处模式上产生相当的影响。我曾无数次告诫自己,在婚姻模式中,不能成为妈妈那样的急脾气,虽然有意识的注意和控制这个问题,但急躁的影子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就溜出来。长期受到某种婚姻模式的熏陶,或多或少都会被同化和感染,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则更麻烦,这种对于父母相处模式的模仿会像谍战剧似的潜伏在婚姻关系深处,披着若干伪装。麦琪在《亲密伴侣》中探讨爱和婚姻的模式时,提出了家族谱系图的概念,试图从更深层次的源头上挖掘,是什么样的关系造就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是怎样的我,这些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夫妻相处上将要或已出现的问题。婚姻也有周期,其中也存在控制权、权利、分享、共赢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麦琪的深层次剖析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说入土为安总比无处安葬好,是干枯的坟墓还是丰饶的沃土,依伴侣的观念改变。伴侣获得亲密关系后并不一定会走向冷淡、陌路、分离,也可能被时间发酵后历久弥新。惧怕这亲密关系的,刚接触这亲密关系的,感觉亲密关系即将远去的,或是很久未曾感受到亲密的,无论处在爱和婚姻的哪一阶段,都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当一本故事、做一场练习,拿到解开困扰的钥匙,掌握婚姻成败的秘密。
文/团团花哚 2016.03.21

  《亲密伴侣》读后感(十):爱情是挑战世界的四只手四只眼

很多人都曾体验过爱情带来的甜蜜。
但如果追求爱情是什么的话,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给出让大部分人都信服的答案。
甚至每一个人眼里的爱情都是不同的。有人的爱情是“对我好”“安全感”,有人的爱情是”经济适用加上不讨厌”。
爱情,更像是“需要”。我想要安全感,于是承诺终身保护我,对我好的人,太容易赢得我的心;我想要温饱舒适,一个经济潜力很容易成为我和他交往(发生爱情)的前提。
但是不管最初我们怎么定义的爱情,所有人都殊途同归:我们期待在爱情或者婚姻里遇见幸福。
但是爱情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我们源于两个不同的家庭,在共同生活之前,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性格,我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有很深刻的影响。
在一个主张压抑脆弱,崇尚坚强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很可能会觉得表达出受伤脆弱是很可耻的事情,TA会拒绝表达出自己需要被关怀照顾的一面,表现出一副独挡一面的样子。而一个人如果从小被“宠爱”,被禁止做任何哪怕只有一点点“危险”或者“艰难”的事情,TA可能变得十分无能,对这个世界畏惧;但是也能很容易表达出我需要被照顾的信号。
神奇的是,那个坚强的人往往被需要照顾的人吸引;渴望被照顾的人也对能独当一面的人难以抗拒。这并不是仅仅是因为互补。
《亲密伴侣》里提到了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我们会把自己内心不能表达的那一面投射到伴侣身上,让对方代替我们表达出来。正如,一个不能表达脆弱的人,通常会有一个需要照顾的脆弱的、缺乏生活技能的伴侣,通过对伴侣的照顾,抚慰来填补自己内心需要安慰的地方。而伴侣理所当然接收了这种投射,变成他需要的脆弱样子。但是如果永远那么简单,两个人正好可以挟持地走下去还好。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一个脆弱的人真的是完全脆弱不堪吗?一个坚强的人真的永远自给自足吗?
投射性认同会阻止我们看清现实。我们会主动无意识地想把对方变成我们心中想要的样子。这个样子是我们需要的形象,而不是一定是我们伴侣真正的模样。
在长期的生活中,我们会感受到对方并不是我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独挡一面可能变成了专横跋扈,楚楚可怜变成了无休止的索取。我们会感受到矛盾和痛苦。
但是很多人逃脱不了最初的投射性认同,仍然需要对方帮TA表达出TA难以表达的那一面。为了让两个人的痛苦有出口,双方会试图把矛盾转移。这时候如果有一个第三者,丝毫不奇怪。
别意外,第三者在很多人的婚姻里都存在。第三者不仅仅指的是出轨,不仅仅是情人,还可能使孩子,可能是公公婆婆或者是岳父岳母。这个转移能让夫妻双方可以不去直接面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失望。
一个坏孩子的存在,可以让爸爸妈妈无暇顾及双方的矛盾;父母在联手对付一个孩子的时候,矛盾冲突反而被弱化。我想很多人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偏见,认同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坏”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一个家庭濒临的破裂的时候,一个孩子可能敏锐地接受到父母之间的信号,通过把自己变“坏”来挽救父母的婚姻。然而这个矛盾始终是出现的这对夫妻身上的。
相对于其他三角关系,婚外情这种三角关系最为人难以忍受。有数据表示,至少有50%的已婚男人有过婚外性行为,而已婚女性出轨的比率正在逼近这个水平。婚外恋对一个家庭来讲是一场灾难。
常见的“出轨理由”是,性生活上的失望、好奇、报复、无聊;以及对接纳肯定的需要。但出轨背后,是一对夫妻在处理独立和亲密关系上有困难。
我很喜欢《亲密伴侣》中对亲密的定义。“这里所指的亲密,是一个人能够谈论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他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而且能得到亲密伴侣的倾听。比如,亲密就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告诉他的配偶,他那一刻感觉自己多么差劲、多么失败,而不必假装自己总是精明能干。”亲密也意味着可以公开表明自己的性需要和对朋友的选择,而不是对这些遮遮掩掩。
“当婚姻中的亲密已不可求——当你不可能与伴侣讨论自己的恐惧、需要、欲望、性需求等——那个没有获得倾听的人开始感到无能为力、听天由命、遭受冷落。婚外情成为他或她需求安慰者或者支持者的一种办法。”(P148)
而婚外情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对方保持相对的独立。在婚外情中界限是固定的。在亲近表达之后,两个人都要退会各自家中。无论之前如何敞开心扉,回家之后都要各自面对各自的现实。
在婚姻的互动系统中,双方越是允许伴侣保持各自的独立与差异,亲密关系就越强大,越牢固。因此告别投射性认同,爱上真实的彼此是很重要的事情。
其实将投射性认同,将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书的有很多,和《亲密伴侣》一样引用了很多科学依据,用实际的家庭治疗案例来讲诉观点的书也不在少数。但是《亲密伴侣》比较出众的一点是,这本书依托它的观点给出了治疗方法。怎么进行告别投射的交流,甚至是如何正确的认识进行性行为都给出了详尽的办法。
爱情是什么?
在大学课本里,爱情是性爱、理想和责任。
在斯滕伯格著名的爱情三角理论里,爱情是亲密、是激情、是忠诚。
但是我觉得都没有《亲密伴侣》里这一段描述好:
“爱一个并不需要我为伴侣承担他解决不了的那些困境,而是要求我尊重他以他的方式自大程度解决这些矛盾的权利。我可以感同身受,同情他,在他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和感到烦恼的时候支持他,但是,爱不允许我认为他无法靠自己解决他内心的痛苦,从而试着将他内心任何一部分伤痛接管过来。”(P382)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艺术,爱也是一种能力。
聂鲁达的诗里,爱情是时世艰辛,怀着希望去生活。是“去冲刺,去放火,看这险恶的世道是否敢,向这坚定的四只手和四只眼睛挑战。”
爱情是四只手,四只眼睛怀着希望去挑战艰辛世事。
分享一下相关书单:
《情感依附》: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697495/
《热锅上的家庭》: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57557/
《亲密关系》: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952488/
《为何爱会伤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907227/
《为何家会伤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270670/
《金赛性学报告》: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8204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