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10篇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是一本由陈岚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一):请,朝着光,渡劫

我很少直观的表达对一本书的喜爱程度,但这本《我们为什么被霸凌》,我想推荐给所有人看看!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管你是曾经经历过霸凌事件的加害者、受害人还是旁观者,不管你是家长还是老师亦或是别的什么身份,校园霸凌都应该得到这个社会应有的关注!
电影《熔炉》剧照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二):关于霸凌,给家长们的一记警钟

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极端,但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并且仍在继续发生着。这本书与其说探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倒不如说是给家长们敲响的一次警钟。在霸凌这个动态的相互的过程中,无论是被害者还是施害者,都不会全身而退。哪怕在当下的法律体系下,施害者无法受到严厉的惩处,但正如作者说的,“长出一颗邪恶而丑陋的心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复”,而我不相信这样的人还能一路顺遂。所以,绝不止是潜在被霸凌者的家长应该看,所有家长都应该对霸凌这种行为以及霸凌带来的伤害有所了解,教育自己孩子,因为哪怕你的孩子不会成为被霸凌者,也不会成为霸凌者,却很有可能成为霸凌事件中沉默的旁观者,而每一个沉默的大多数都会成为滋养霸凌出现的土壤。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三):有些恶,天真且残酷

慕凉川评《我们为什么被霸凌》

“当善良的人们都沉默时,邪恶才能横行。”看完《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这本书后,我心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从整个社会到个人,它让我想到了很多,却又实实在在感受到个体的无力。就算再如何愤慨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以此文字记录下此刻的感受罢了。

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或多或少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上初中时,我一直是同学们任意使唤的对象。上厕所、晾衣服、拖地、扫地等,有很多原本不是我要做的事,也被人要求要我做。当时的我还傻乎乎的以为别人需要我,直到某一天我身体不舒服,要拒绝时,她们都说:“做这点你会死吗?”确实不会死,我只好接下。之后我因为接受这些无理的要求,没有时间学习。某个下午,我拒绝了一个同学的要求。出乎意料的是,她并没有说什么。而最终,当我学会拒绝后,除了那些原先找上门来的人不再理我,也好像并没有失去些什么。

当时的我成绩还可以,到初三成绩变差后,这个世界突然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首先是同学玩排球时,球撞到我身上,痛得人说不出话来去追究。她们拿起排球继续玩耍,跟周围没有人,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其次是楼上同桌要给我剪刘海,几番推脱最后还是拗不过她。结果把我的眼皮剪得出血,我找她理论,她却和别人聊天,当我是空气,好像压根没有发生这种事一样。老师对待我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度的大转弯,从一开始看见我就夸赞到看见我就像没看见一样。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这是霸凌,因为他们除了说点我的闲话,当我是空气外,也没做什么。现在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我是被孤立了。

成绩好的时候,我还有几个朋友。他们会在考试时,传给我纸条。让我冒着被老师发现的危险给他们卷子抄袭。成绩差后,他们便去找别人了。我也没当什么,自己一个人写作乐得自在。后来转校,转到离家比较远的学校学习,家里人就给我配了一部手机好联系。刚开始,会有人借我手机玩,后来干脆直接不打招呼就拿去。有次我拿着手机接家里的电话,发来一条短信,是QQ会员的开通短信提醒。我这才知道为什么我的手机话费老是比别人高。明明我除了接家里电话什么都没做。经过那次教训后,我就把手机藏起来了。她们在寝室里偶尔也会开玩笑,我以为仅仅是玩笑。她们见一个人就说我只会玩手机,什么都不学好,还翻院墙出去泡网吧,把全寝室的人都带坏了。当时我以为是开玩笑,直到有隔壁寝室的人特意慕名而来问我。因为不希望给她们拿去用我的手机乱用话费,我就随身携带。于是我的电话时常在上课时响。老师责问我,全班就会一哄而笑。她们笑着对老师说:“她又谈恋爱啦!真是不学好。”每次每次都这样,于是每次我都会再去学校时故意把手机落在家里。以为没了手机就没有这些事了。结果还是变成被嘲笑的对象。当时的我没有一次没有想过自杀,可是为了父母还是忍了。

现在想想,如果从一开始我就学会反驳别人,拒绝别人,是不是就不会这样呢?几年后,也就是现在。我曾被拉进班级里的QQ群里,我想问她们,问她们为什么?可还是没有那个勇气,就如同书中那个被欺负的肥胖女孩,我只是在群里被那几个欺负我的三人组再度找我借钱我不答应被骂时,拉黑了她们。可我没有书中的那个胖女孩那样逆袭成功,因为没有勇气

懦弱胆小,不敢反抗,只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是许多被霸凌者的特点。《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这本书举了十五个例子,我看得心里压抑不已。因为很多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它带来的阴影与伤害可能很久很久都不会痊愈。

无论哪个班级,都会有人成为被霸凌者,这里不仅是家长的教育缺失与老师的看管不严,也有周遭人对霸凌的不以为意。其实很多事从一开始就要学会反抗。就像在初三的那个冬日,楼上泼下来一盆冷水,我用了很多理由不去追究,最终在别人心中形成“不管对你怎样都不会反对”的印象。

有些人的恶,天真且残酷。愿我远离,愿你不会遇到。

公众号:liangcv7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四):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曾想作者会如何解释“霸凌”一词,会以何种方式给我们讲述霸凌现象?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作者陈岚,作家,主持人,儿童公益组织“小希望公益联盟”创办者,先后创立多家青少年保护机构,很多孩子的妈妈女性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者。
本书由影视明星伊能静、心理学家李雪、《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凯叔、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以及我任职的第一家公司当当网CEO李国庆李总强力推荐。
文章的一开始,作者通过自身的霸凌事件向我们解释了“霸凌”的含义。
什么是霸凌?Bully,作为动词的意思是恃强凌弱,采用各种方法欺辱个别对象;作为名称,则指实施这些行为的人。Bullying是将动词名词化,而被动语态Bullied则指被欺凌。
在我曾经的认知里,霸凌等同于欺负,不过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霸凌的程度应该比欺负更高一等,更无法想象,更恐怖
一个深夜,作者在网络发表了《小孩子的残酷》一文,回忆曾经经历的不可思议的被霸凌过程,作者的本意本是倾倒内心痛苦,同时也是对往事的总结,没想到,却意外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两天时间阅读量超过了187万次。
成千上万的读者因为作者的一篇随笔涌进微博进行诉说时,作者意识到,她有责任将这些在黑暗里的碎片故事拾取,把这些阴暗的故事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直面霸凌的原因,恶行和后果,也让那些曾经被霸凌过的孩子有一个彼此的慰藉,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父母、教师和监护人了解到霸凌现象,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被霸凌的孩子。
于是有了书中取材于真实案例的15个故事。
1.小孩子的残酷:作者被小学同桌霸凌,而她霸凌不为任何原因,只是为了“好玩”,却带给作者无尽的痛苦。
故事最终带给我们的启示:相比大人的残酷,小孩子的残酷是真残酷,因为大人的残酷,多少与利益和诉求相关,达到目的就收手。而小孩子的恶,没有理由可言,更没有底线,没有约束。
2. 哈洛的猴子:一个十个月大的女孩被父母抛弃,被养父母领养后,却遭受了虐待,作为被霸凌者不被允许表达情绪,又没有其他渠道疏解,只好将怨恨发泄到比自己更弱的孩子身上,又成为了霸凌施虐者。
故事最终带给我们的启示:被虐儿童身上的气质,似乎是一种烙印,会吸引“捕食者”,而“捕食者”往往自己就是受害人。“捕食者”和被虐者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在作者收集的300多例样本里,只有3例是忏悔自己曾经的霸凌行为,5例是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制止霸凌,而此霸凌回忆者就是这3例中的其一。
3.校园寂静岭:一位自身经历了黑暗的老师,因为握有对孩子们足够大的权利又没有足够监督机制时,将自己的恶行肆意的发泄在孩子身上。
故事最终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一个人握有对一群人的巨大权利又没有足够的监督机制时,就有可能催化出极端行为。无论中外,绝大多数孩子在面对来自老师的霸凌时,都不知所措,更绝少和父母诉说,只能独自面对。
4.忘川之水:霸凌群体中的一员虽未对同学进行直接霸凌,但也没有进行制止,最终在被霸凌者父母疏忽大意失职的情况下导致了被霸凌者死亡。
故事最终带给我们的启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让孩子肯对家长讲心里话。每天问问孩子学校的情况,了解他们对同学、朋友和老师的看法。家长也应该对孩子的社交技能做合适的指导,比如言行适度,打扮得体,如何识别人品好坏,怎样结交朋友和处理同学关系等。
5.小纰漏:一名老师在碰到班里几名同学对一位女同学进行性骚扰时,果断出手制止,在面对霸凌者父母和其亲朋好友的恐吓时,讲述了十年前自己亲眼目睹的一场霸凌者轮奸了一位优秀的女同学,导致女同学自闭,失去了原本美好生活,而霸凌者因年龄尚小没得到任何惩罚,意外的结局是霸凌者最后被女同学的父亲以带有仪式感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校园霸凌中,最常见的一种霸凌就是性别霸凌。性别霸凌中,最常见的就是性骚扰。受害人往往是同学中最优秀最美丽的少女。中国很多家庭对男孩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要么是出于重男轻女的传统,对男孩的霸道、野蛮行为不约束,反而鼓励;要么就把孩子养的畏手畏脚,不敢担当,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
6.凶器是一本书:一位霸凌者仗着自己家里有权有势,表面上要求老师希望能和学习好的同学做同桌进而帮助他学习,实际上却成为了他欺负那位家庭一贫如洗而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的幌子。不管做的对与错,霸凌者天天拿书砸她,终于在某一天,由于霸凌者下手没轻没重,被霸凌者被书砸晕再也没醒过来。
7.黑武士:一位老师因为对同学过于严厉,导致一位和被霸凌者要好的男同学退学,而被霸凌者为了报复而成为了霸凌者,和班里一群女同学捏造了老师性骚扰她们的假象,在家长的舆论压力下,老师最终被辞退,只能靠打工为生,一辈子被毁。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老师对学生拥有的权利关系是危险的。一个好的老师会培育灵魂,一个坏的老师,则可能残害灵魂。当然,更多的老师,只是平凡人,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
一个受害者也可能成为加害者,这恰恰是霸凌的本质,它是一股黑色的乌合之众的情绪汇合,这情绪被煽动起来,没有理智可言,也没有公平可言,指向谁,谁就被撕个粉碎,很难幸免。
8.白武士:一位性格活泼的女生无端遭到老师言语的霸凌,在家长发现孩子的异常后,虽然第一次解围并不成功,反而加剧了老师更深的霸凌,但家长没有放弃,终于在更大的正式场面,家长再次出面澄清孩子遭受的非人待遇,才让所有的学生和教师认清了霸凌老师本来的面目。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一个老师一句话,一个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灵魂工程师,其言其行,必慎之又慎”。而此时,家庭的陪伴和支持及其重要。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通常,家庭支持比较强大的孩子,心理承受力也会比较强,也会积极理解和处理自己遭遇的霸凌。父母要看到并体察孩子面临的困境,并及时施以帮助,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维护孩子的权益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当霸凌发生时,监护人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9.以伐木累之名:一位遭受父亲和姑姑虐待的孩子,因在姑姑的争取下上了高中,本来应该好好学习,有个不一样的未来,却在开学第一天遭到学校霸凌团体一位成员的欺负,在未反抗的情况下,却意外加入了这个团体。之后因舍友的一句小争吵,被霸凌团体暴打,并扒衣录视频,最终因她未成年未受刑事处分,只被退学,其他伐木累成员均受到惩罚。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留守儿童群体是霸凌现象的重灾区。因为缺失父母关爱,丧失亲情的孩子往往会情感扭曲,不能明辨是非。对亲情的极度渴望使得他们容易抱团,形成小群体,在小群体中为了取悦同伴,吸引注意力,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会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恶行。
所有的攻击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在呼唤爱。
10.同学会:中学时代因为胖而被班里的一男一女欺负,男的损她,女的踩她,在上大学后,被霸凌的同学变得越来越漂亮了,终于在参加同学会之际,给了霸凌者一个漂亮的反击。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因为胖而被霸凌,是霸凌现象中最多的一种情况。很多在中小学时期遭受了霸凌的孩子,在成年后,挫折感很强,懦弱自闭,不敢接受挑战,甚至自暴自弃。
11.我不杀伯仁:一位同学因老实而从小被同学欺负,老师也因他的名字难叫从来没有关注过他。直到上高中时,一位实习老师点了他的名,而无意间听说了他的身世,让老师对他产生了同情,此后更是给予了这位同学特殊关爱,而这些特殊关爱却引起了其他霸凌同学的嫉妒,最终爆料了这位同学偷老师私人物品的事。老师在一气之下也不管这位同学的死活,直到他被父亲毒打住进医院,才得知偷拿老师私人物品,是把老师当成妈妈,希望妈妈给他一个怀抱。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失去家庭支持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霸凌受害者,因为身心幼稚的少年儿童都有惧怕孤独的特性,他们需要同伴和友谊,追崇团体和交友圈子。霸凌起初是隐秘的,但如果得不到重视,会不断升级,最后成为“房子里的大象”每个人都知道却熟视无睹的问题。
老师的过度关爱,承认和青眼相加,在不少学生看来是稀缺资源,足以引发学生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会导致霸凌事件的发生。所以明智的老师应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是老师应该坚守的教授职责。
12.铁背心:一位女同学因为车祸而穿上了矫正脊椎弯曲的铁背心,却遭到了曾经好友的耻笑和玩弄,最终导致被霸凌者跳楼,幸运的是活了下来。而她却选择了选择性失忆,将她这段被耻笑的经历选择忘记,或许只是埋在了内心深处。即使后来脱下了铁背心,却因为内心一直隐藏着被耻笑的屈辱感,而得了急性皮炎,不允许任何人看到她的身体。终于在未婚夫的帮助下,找到了伤害源头,最终走出了心里阴影。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给自己同学制造了噩梦一样的中学时代,还指责受害人器量小、开不起玩笑,这本身就是霸凌的一部分。“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你只是把它当作了玩笑,却未曾想过给被霸凌者带来的创伤可能伴随终生,被霸凌者甚至会恐惧人际交往,会产生行为障碍等等。
13.朱鹮的安魂曲:一位家庭教育和学习都十分优秀的音乐才女选择了继承父业,从而进入了生物系,却因为自身太优秀,遭到了舍友的嫉妒,继而给她投毒,使她成为了植物人。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嫉妒是霸凌行为最常见的动因。一个人自恋感越强,越无法忍受生活中的挫折,哪怕即使是很小的挫折,可能都要用一种崩溃的、极端的方式处理。解决这个障碍,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协作,追求成功,更要学习失败。
14.疯人院奇缘:一位优秀的女大学生受到了班主任的特殊关爱,进而经常去老师家吃饭,认识了老师的儿子,但是老师的儿子却有妄想症,认为这位女生就是他的女朋友,之后在看到女生做出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后,拿刀砍伤了帮助女生的同学,而这位女生也差点丧生。事情发生后,老师认为是这位女生勾引她儿子,行为不端,道德败坏,同时老师利用她自身的权利去女生进行各种霸凌,最后把她送进疯人院。幸好,疯人院的一名医生没有草率的相信学校的结论,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她的精神状态,在确诊没有疾病后,帮助她成功离开。医生的负责和仁慈,使得女生有了不一样的未来: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又读了博士,事业成功,人生美满。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孩子、未成年人甚至大学生,面对这个世界时是极其脆弱幼稚的。新生生命可能超级坚强,也可能超级无助,保存他们心灵的完好,人格的健康,是监护人、教师和学校的责任。
因对霸凌不了解,对心理成因不了解,教师和家长往往将孩子的异常行为简单归类。孩子有攻击行为,往往被简单归为品行不好、脾气不好,粗暴地甚至用恶意的行动来惩罚,起因都没捋顺,结果自然背道而驰。
15.投胎是个技术活:一位孩子即使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因出生在父母离婚时,导致父母没能成功离婚,之后母亲就把怨气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又因为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懂得关爱,他从小没有吃饱过,衣服都是姐姐和爸爸衣服的缝补,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得了精神病,幸运的是,他最后不仅生命幸存,人格也较大程度的得到幸存,并且对自己的受害源头:父母,做了详细而客观的溯源、反思,以此来唤醒更多的人。
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成因,大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原生家庭。但是代际带来的创伤,可以在一个生命的觉知和智慧里,被终止。所以祝福每一个正在决定、塑造、影响孩子命运的家庭。
当合上书,眼泪止不住留下,为故事中的每一个霸凌者和被霸凌者,既痛恨霸凌者的行为,同情被霸凌者,又为他们成为霸凌者而难过,因为他们曾经也是受害者,比如哈洛的猴子、以伐木累之名,本来自身的经历让人痛心,但是他们却将怒气发泄到了比自己懦弱的其他孩子身上,最终成为了让人痛恨的霸凌者。
但也为白武士中的主人公深感欣慰,因为父母正确有效的帮助,帮她成功避免了更深层次的霸凌,而最终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回顾整本书,最后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回想我曾经的生活经历,没有直接接触过霸凌,因为母亲一直教育我:吃亏是福,多干点活累不着,所以我一直是听父母话乖乖的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着。
其实在重男轻女的那个年代,我的母亲因为生了家族中第一个女孩就是我而不被重视,但我是幸运的,母亲没有把怨气发泄到我身上,而是自己辛苦的支撑和维护着这个家。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一直说我比较轴,嘴笨,不像妹妹一样会说话,不懂人情事故,进而使得我有点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不敢去争取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或许这是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一点伤害。
所以在大学第一次主动竞选了班干部,但当班干部期间,即使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和名誉,我也选择了无视,不去争取。
以致于踏入社会,即使自己工资是部门最低,干活却不少的情况下我也从来不敢要求领导加薪。
在踏入社会之前,从来未曾关注过留守儿童的话题,因为在我们生活的农村,很少有父母外出打工,所以以前没听过留守儿童的事。直到工作后,看新闻才知道父母不在身边,带给留守儿童多少心灵的创伤以及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生孩子前,从未想过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要成为留守儿童,所以在父母不能在我们漂泊的地方带孩子,打算带孩子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时,我毅然选择了自己全职带孩子,这也是我曾经不敢想象的事。
但现在,我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孩子可以留在我们身边开心快乐的长大,虽然物质上我们暂时给不了她太多,但是我相信任何物质都比不上精神上的陪伴。
当然现在的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能给予孩子精神陪伴的同时再给予她更多的物质。
我庆幸在孩子还尚小时,有幸读了这本书。
就如书中说的99%的霸凌事件都归因于家庭教育,如果孩子不能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再多的物质再多的成功又有何用。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请父母们多一些关注孩子的变化,多一些交流和关爱,让他们可以追求成功,但更要学习失败。
假设有一天孩子遇到了霸凌,请父母及时给予帮助,因为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五):如果你不能够救赎被霸凌者,那么也请你不要做霸凌者的帮凶

上高中以前,我一直是被同学欺负的对象。

因为家庭的缘故,我一直是由姥姥带大的,直到快5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隔辈带孙的最大弊端便是自小被保护的太好,从未知道被欺负是什么滋味,也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别人的欺负,加上回到父母身边后才开始上幼儿园,那时的我在怎样与同伴相处这方面,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结果就是那时的我面对新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胆小、怯懦。别人随口的一句谎话都能够把我唬住,小朋友嘴贱手贱骂我打我时我从不知道还嘴还手,只会站在那里气的直哭。在不长的幼儿园生涯中,几乎我每天都是哭着回家的。因为总有一些“坏孩子”会欺负我。

不过那时候毕竟还小,有些事情与问题是可以慢慢适应过来的,在父母和老师的干预之下,被欺负的情况也慢慢得到了改善。紧接着开始上小学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又是一道坎坷。

十岁那年,父母离异了,我成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本来已经相对平静了的生活又开始起了波澜。

《三字经》中的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认为孩子是最为纯净无辜的,这样的话什么时候我都不会赞同的。

人的善恶固然和其成长环境以及外界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究底人的性格还是和其基因有关的,说白了那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的心中生来都有一朵恶之花,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在一定的条件滋养下,它便会悄悄的成长并绽放结果,无论培育这朵花的人年龄大小。

说起来,小孩子的恶其实更可怕。成人因为有道德和规矩的约束,就算是心中有恶往往也懂得控制自己,尽可能的不会去伤害别人,而小孩子则不同,他们的懵懂决定了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往往会在将心中的恶毫无节制的释放出来,而造成的伤害也是其无法预料的。

而我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每天总有那么几个坏小子追在我的身后拿我父母离异的事情来说事,所用语言实在是恶毒。或许有人会说那不过是小孩子不懂事的玩笑话,不能因此而怪他们,但是他们那些话我至今都不曾忘记,所造成的伤痛至今还记忆犹新

他们通过揭人伤痛获得了精神上的快感,而把无尽的痛苦与刺激留给了我。

因为他们的欺负,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学习与生活,我的性格与习惯开始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现在想想,当时的我是没有察觉到的。好在那时妈妈及时发觉,做出了一个对我的人生影响极其重大的决定。

搬家!

远离现在生活的地方,换一个环境从新开始。

现在想想我真的是应该就此事万般感激我的老妈。新的学校环境没有人知道我的家庭情况,也不会有人再拿这些事情来伤害我。

而我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成长着,学会去抚平伤痛,适应那些不开心的事情给我带来的影响。

或许是儿时经历所造成的影响太过深刻,对于别人有意无意对我造成的伤害,我的反应总是很淡薄。这无疑是给别人释放了一个信号。

此人很好欺负!

于是乎,一些新的麻烦又来了,虽然不像小时候那么伤人,但是也确实闹心。可是此段时间让我最为心寒却不是周围那些“坏孩子”们的欺负,而是当时一位老师对此事的处理态度。

“你怎么不想想,你自己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受欺负来告状的总是你呢!”

这同样是一句让我一辈子都忘记不了的话,永远忘不掉的还有当时那位老师说这句话时的表情。

当你的学生收到欺负感觉到无助向你求援时,换回来的居然是这样一句让人寒心的话。真真是比刀子还伤人。

自此我再也不愿意跟任何老师交流任何事情,宁愿把委屈烂在肚子里。

事情的终转机在初中的最后一年。终于有一次,在受够了几个男生的恶语欺负之后,我忍无可忍的动手和他们打了一架,紧接着一状告到了我现在的班主任那里。虽然经历了之前的那位说风凉话的老师的反应,我对于告诉老师能够解决问题这件事已经不抱有什么希望了。

结果就是现在的班主任就这件事情狠狠的教训了那几个男生,算是为我出了一口恶气。而那几个男生也就此消停了,再也没有招惹过我。

紧接着,高中、大学基本上消消停停的度过,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已经长大了,开始懂得用道德与规矩约束自己,不再是个无知胡闹的小孩子,另一方面是从那时起的我,性格也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的隐忍仿佛在那一刻全部爆发,自此我开始变得坚强、独立甚至还有一点点泼辣,但是我认为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讲,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至少不会再有人觉得你好欺负。

写到这里发现篇幅已经不短了,这或许会是我自写书评以来写的最长的一篇评了。啰里啰嗦的讲了这么一大堆,还把童年的阴影挖出来写在这里,其实最终还是为了来说说这本叫做《我们为什么被霸凌》的书。

书中一共讲述了十五个校园霸凌故事,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多个阶段统统都有。

一个个事例看的我是触目惊心,有伤心,有愤怒,又无奈,也有心酸。一方面是同情书中的遭遇,另一方面又是对于现在的自己的一种庆幸。

相对于书中那些真实人物的经历,我的童年阴影看起来真的都好像都不算是什么,似乎都不值得一提。

那是因为虽然我的一些遭遇是不幸的,但是总是在关键的时刻经历了幸运的事,遇到了幸运的人,而他们帮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人不可以决定自己的出身与家庭环境,也没有人生来就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坎坷与波折,而接下来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你人生命运的决定者。

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便是这些影响改变者,而社会、学校、环境、个人心理这些因素既可能是滋生霸凌,织就罪恶的温床,也可能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救赎之地。

关键在于遭遇到问题的人周围的人去怎样的对待。

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霸凌事件也不是因为一件事一个原因就形成的。多种元素聚在一起,一环扣一环的产生的连锁反应,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不可收拾的局面。

其实我们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或多或少的伤害过别人,或许都曾经做过罪恶的同伙,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

读此书,不是为了让读者去哀叹这世上的悲伤与凉薄,而是为了能够让阅读者去产生反思。面对被霸凌的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才能让他所遭受到的伤害减至最低甚至是完全消除掉。而面对霸凌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寻求帮助保护自己或是进行自我保护。

归根究底一句话。如果你不能够救赎被霸凌者,那么也请你不要做霸凌者的帮凶,虽然有时你可能自己真的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六):我从“霸凌”当中想到的

前两天跟朋友谈到霸凌这个话题,她说感觉几乎每个孩子从校园走出来,都会带着这样那样的阴影,这些阴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那时候我感觉心里一寒,二三十年过去,似乎霸凌现象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经济强盛而减少。

有关校园霸凌的新闻,想必大家都不止一次见过,大概是小时候同样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记忆,所以我对此类话题尤为敏感。

近一点儿的如今年某小朋友被逼吃大便,远一点儿的如去年某小朋友被一群同龄人围打,对其进行各种侮辱伤害,事后还将视频po上网,恰好被孩子父亲看到,父亲泪流满面,没想到在家被视若明珠的孩子在外面竟然遭受到如此残酷对待。

每次看到这些,我禁不住掉眼泪。不光是曾经身处漩涡之中的回忆再次袭击到我,这些孩子的遭遇让我想到的是,这些施暴者,你们到底有什么资格这样对待别人?是谁给你们的权利?

不想再过多讨论孩子到底是不是天使这个话题,也不想追究到底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想说的是,事到如今,校园霸凌已经成为教育的难题,还不足以引起重视吗?否则即将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你们和我们,怎么放心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呢?

而你我都知道,校园并不如我们所想的,是个纯洁的地方,它就是一个小型社会,里面充满了不公。今天学校没有秉公处理施暴者,可能因为这个施暴者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家长,而那些受害者因为无处申诉而忍气吞声,从此背负着阴影长大,这个遭遇极大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书中我们看到,在霸凌事件中施暴的一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是因为自身曾经遭受过心灵上的伤害,所以才会产生心理扭曲。归根结底,恐怕还是父母对孩子启蒙教育的欠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何其重要的角色,我想为人父母者应该懂得。

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听过一些家长这样告诉孩子,有人打你就打回去,我们赔得起。诚然这多半是怕孩子受欺负,家长为了给孩子壮胆才会说的话。但也有个别家长就是好勇斗狠,毕竟做父母也不需要考试,千奇百怪的社会里自然有千奇百怪的人。

另外,大家可能也或多或少见过或者经历过家长的“打击教育”,对自己子女进行各种冷嘲热讽,各种否定,这对孩子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再有甚者就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夫妻感情不和也极大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看法。这些都很可能使孩子成为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或者受害者。

孩子没有善恶是非观,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霸凌事件往往是多对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往往给人感觉“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孩子遭受到孤立、冷暴力,请家长和老师别一厢情愿觉得,为什么偏偏是你?一定是你有问题。

袖子大概是我朋友中唯一一个做老师的,她曾经跟我讨论过这些问题,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遏止霸凌事件的发生,她满是无奈。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很复杂,遭受霸凌的人并不想把这件事吐露出来,他们往往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并且带着这种耻辱成长、生活。

如何给孩子塑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家长和学校都需反思的大问题。

对于家长,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很重要,但不能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他们的成长需要陪伴,而不是零花钱扔给他,他自己就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国家栋梁。当然,现状是残酷的,若干留守儿童连物质需求都难以被满足,何况精神需求。这恐怕是另一个大的话题,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

我常常在想,霸凌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吗?还是因为网络发达,信息传播太快,很多从前不为人所知的事就藏不住了?

书中其实提到了,将受害者视频po上网也是霸凌的一种形式。

面对这些事,我们不该一副“高高挂起”的模样,总有一天,我们将要为人父母,那时候再去想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是不是有点儿太迟了?

陈岚在本书中已经向我们解释了霸凌的形式和诸多原因,虽然我们都清楚,霸凌事件不可能完全消除,本书也不可能神奇到一经面世就解决了这个大难题,但能够让此类事件减少一例,这个社会就能少一分痛苦。遏止霸凌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的努力可能不见得立刻有成效,更甚至我们可能连努力的方向都没有。但是我们可以反思,就从我们自己做起,那么以后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就少遭受一些如今很多孩子正在承受的痛苦?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但是如书中所说,解决问题,不光只有一纸政策法规就行了,更需要我们执行下去。

我想,作者将血淋淋的霸凌事件剖开来给大家看,是希望大家引起重视。而读者里哪怕有一位遏止了霸凌这类恶性事件的发生,本书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希望霸凌事件越来越少,要感谢所有为之努力过的人。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七):霸凌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文/河北小珊 评《我们为什么被霸凌?》
这是首次接触霸凌这个词,什么是霸凌?这是一个音译词,即 Bully,作为动词的意思是恃强凌弱,采用各种方法欺辱个别对象;作为名词,则指实施这些行为的人。Bullying是将动词名词化,而被动语态Bullied则指被欺凌。虽然是首次听到这个专业的词语,但是对书中这些案例所放映的问题并不陌生: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网络暴力、性侵犯……总结起来就是粗鲁的、暴力的、恃强凌弱的欺凌和侮辱,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关人格!
作者陈岚用400天田野调查,15个真实案例,解开校园霸凌的暗黑魔方!虽然只是文字的表述,其残忍、其恶劣也足以让读者触目惊心!从小学到大学校园,很多班级里都有小霸王的存在,这些孩子横行霸道、唯我独尊,以欺凌、践踏弱小取乐,所作出的举动完全和自己的年龄不相符,甚至比大人还要凶残!回想起来,自己平安度过学生时代真是一件幸事!我们老家有个说法,说小孩欺负小孩能欺负死,用来形容小霸王的无法无天。《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大多数例子的施暴者都是孩子,他们在本该天真无邪的年纪做出无比凶残的事情,比如用书多次袭击农村女孩致死的这个案例,在女孩被霸凌期间,每天都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中,除了殴打,还被阻止上厕所,被当众侮辱调戏,这种伤害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其实是致命的!更为沉痛的是,女孩儿在花一般的年纪陨落!
然而,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并非只有学生,还有本该为人师表的老师。老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利,站在相对关系的绝对有利一方,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处决权。记得前两年看到网上一个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的视频,当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讨伐,这与书中的故事比起来,显然要“柔和”许多。《白武士》一篇中,这位老师对学生林欢的侮辱和刁难,已经到了尖酸刻薄,甚至变态的程度,不仅在课堂上当众进行人身攻击,还在全校散播谣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做后盾,父母的理解和开导加上本身开朗的性格,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霸凌常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那霸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霸凌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能让人迷失心智、丧心病狂?通过分析发现,这多是因为家庭原因,一起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是另一起事件中的受虐者,不幸福的家庭、糟糕的父母关系、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等等,让这些人的心理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他们经历的这些痛,像是拔不出的刺深埋心中,痛苦让他们想要发泄,于是对这些自己能够掌控的、比自己弱小的人下手,用以排解内心的变态情绪,于是有了霸凌。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用写实的笔触,将你遭遇过的、没遭遇过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霸凌事件做了全面且深刻的解剖,并为学校、家长和孩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多数派眼里,不合群的少数派永远是可爱的猎物!霸凌者眼里,无作为的监护人永远是得力的帮凶!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真相,更是将家庭教育推到十分醒目的位置,让社会、每个家庭重新审视家庭教育,并且提起重视,减少,做好是避免霸凌现象的发生!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八):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网络上关于此书作家的评价纷杂多样,但是今天我只想写写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一些看法。

这本书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15个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儿童受霸凌的故事,每个故事之后又有作者的一些看法阐述,每个故事触目惊心,或许之前我的世界多是美好的,让我难以接受书中的故事却也看到了社会的另外一面。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人,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重中之重;接下来到学校接受教育,才受接触到的老师的影响;同时在这个社会生存着,也被整个社会体系所感染。

霸凌事件的发生,不论是从霸凌者的角度还是从被霸凌者的立场上来看,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原生家庭。不受重视、在家中被打骂、从小被抛弃等有成长环境缺陷的孩子容易出现人格的扭曲,无法去分辨事件的好坏,甚至会以另一种方式去霸凌别人以期获得暂时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或者是被周围的人看不起,被霸凌而不敢吱声或找不到声援的渠道。而更可悲的是,在霸凌事件发生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霸凌事件,是不对的。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是给予孩子生命的人,应当去付起对孩子的培养和关爱的责任。当今社会很多父母并没能做到一位好父母的角色,动不动就对孩子打打骂骂,更别提善于察言观色,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不对劲之处并加以引导孩子往好的、对的方向成长。

全书中,我最喜欢《白武士》那个故事,只是因为故事中被霸凌孩子的母亲关注孩子的成长动向,了解孩子的不对劲并耐心倾听孩子诉说面临的霸凌困境,同时出面干涉,对孩子以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在学校中向所有不明真理的其他孩子澄清事实,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在霸凌发生时,“家庭的陪伴和支持极其重要”,“监护人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位父母能像“白武士”一样去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一直都会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在霸凌事件中,霸凌者也不乏有老师的身影。追其本源,很大可能是因为老师本身在童年时期也是曾受到霸凌或虐待以致于人格受到扭曲,在成年之后将这种人格体现在实际中,转投对学生实施霸凌。所以,其本源也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面对霸凌,很多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不敢告诉他人,最终助长了霸凌者的“斗气”。或许从被霸凌者的角度,也有可能是:一个受害人没有外援,来帮助他完成自省与觉知,很难摆脱困境(文中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所以,当霸凌发生时,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被霸凌者走出困境,同时应该让霸凌者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并能加以心理治疗或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两者都能更好地成长。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九):孩子的残酷是真残酷,关于校园欺凌,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

我孩子9月份刚上一年级,在询问孩子学校生活时,很惊讶的发现现在孩子下课后都不出教室玩耍了,而是由班主任老师在教室里全程陪同监管。除了上厕所、打水等事情,其它时间都在教室内活动。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意跑到孩子学校围墙外看孩子课间行为。伴随下课铃声的,是稀稀拉拉几个去厕所的孩子,也能听见孩子们嘈杂的吵闹声,但整个学校所有过道就是没有几个人。操场上只有一个刚下体育课的班级,排着队回教室,剩余两个老师在捡球。诺大的一个足球场空空荡荡,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在户外玩耍。
在询问一位当班主任的朋友后才知道现在学校为了防止霸凌事件的发生,已经在减少孩子们课间自由活动的时间和限制活动范围,力求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中我们能看得见在现状下学校的无奈之举,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校园霸凌事件的严重程度。
“霸凌,在未成年人群落中一定会发生,因为它来自孩童的原始之罪。同时,霸凌也会源自成人的伤害与控制......99%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教育。”陈岚在她的新书《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中如是说,虽然这个结果并不意外,霸凌事件多少会与家庭教育有关,但看着这个数字还是会有种心为之一紧的痛。
陈岚:美女作家,曾经霸凌事件的受害人,目前为儿童公益组织“小希望公益联盟”创办者。
根据国外专业研究,现代霸凌被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传统霸凌”,即靠武力欺凌,通常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通过打骂、恐吓等方法,可能造成身体和精神伤害。这类霸凌比较明显,也比较容易辨别。
孩子的残酷是真残酷,关于校园欺凌,你不可不知的那些事
第二类是“留言霸凌”,不用武力,靠嘲笑和散步流言去败坏被欺辱者名誉或对其孤立。这类霸凌多由小团体操纵,被欺凌者心理伤害较大且影响久远。
第三类是“网络霸凌”或“电子霸凌”,这类霸凌借助于电子网络产品,通过电话、电邮、网络、手机等电子手段,向欺凌对象实现攻击、污蔑和恐吓。可能是现实社会中第一、二类霸凌在虚拟世界中的继续。有的人将霸凌视频等发布到网上,对被欺凌者造成进一步伤害;当然也有被欺凌者借助于这些电子工具的隐蔽性向霸凌者发起反击,从而使霸凌双方处境发生逆转。
第四类姑且称为“大众电子霸凌”,之所以与第三类区分开来,是因为这类霸凌不一定直接向被欺凌者发动攻击,而是利用网络媒体工具对其造成简介到坏影响。比如冒充受害者开博客、发文造谣、曝光不雅照片等,时常是受害人还蒙在鼓里,谣言已被散步到了整个世界。与前三类不同的是,参与这类大众霸凌的助恶者多半并不认识受害者,只是在网络上跟随起哄,但同样给受害者甚至受害者亲友造成巨大伤害。
陈岚去年12月份在网络上发表过《小孩子的残酷》一文,回忆自己曾经不可思议的被霸凌过程。曾经她的同桌让她每天生活在地狱之中,就因为过了线,用圆规戳。圆规上针尖扎进肉半个头,啪的一下,一个血珠子冒出来。小孩子的残酷是真残酷,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知道见好就收。
陈岚当时发文本意是倾倒内心的痛苦毒素,同时也在对自己心路经历做一个总结,但没想到引起巨大反响。超过200万次的阅读,被转载近万次,评论留言超过3000条,更有不计其数的被霸凌者向她倾诉自己曾经的伤痛。
前几天,韩国釜山一位14岁女孩满身是血、低头跪地的照片在网络上被疯传。对她施暴的是两个同龄女生,而且,这次也不是她们第一次对这名少女动手。事件发生后,韩国举国震惊,14万网民要求修改法律中关于《少年法》相关内容,要求严惩。实际上霸凌行为从九岁开始多发,青春期进入高发期。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每个孩子都可能被卷入这样的行为,成为施虐者或受虐者。
刀划过脓疮,献血喷射、腐液流出、伤口张嘴。陈岚说如若不是亲耳听闻,我们都无法知晓,在这个沉默的世界上有这样多无助嘶叫的灵魂。非亲身经历,我们无法想象,在家庭和学校,在众目睽睽之下,会发生这么多花样百出的上海。
儿童的善恶世界观是在成年人的规训和引导下形成的。但在学校和家庭中有许多成年人本身就是创伤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一个绝望的巨婴,又怎能引导孩子建立正直的人格?
陈岚历时400天调查,挑选出15个触目惊心且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一书中讲述了血和泪的霸凌与被霸凌的故事。这些霸凌事件囊括了从孩童时期,到少年时期,再到成年,甚至踏入社会,可谓触目惊心。看到真相,是解决问题之始。
预防霸凌,首先是家庭之责,陈岚15个案例中,被霸凌者家庭对孩子的异常大多都是全然不知的,因此陈岚才会有“成年人又聋又瞎”这么一说。
被虐儿童身上似乎有一种类似于烙印般的气质,会吸引“捕食者”,而“捕食者”往往自己也是受害人。“捕食者”与被虐者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年幼的“捕食者”不被允许表达情绪,也没有其他渠道疏解,就会尽情发泄在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山上。而对方的逆来顺受,也会激发是虐者更强烈的恨意——你为什么不反抗——内心深处,是虐者是在憎恨自己如法反抗现实的事实。
像在文章开头对陈岚施虐的同桌,后在小学快毕业时被人发现怀孕了。让她怀孕的是一个老头,在过道里、厕所里、旧厂房里、或某个独居老头家里,从五六岁开始就被不同的老头玩弄着。
所有攻击行为,其本质,都出自于对爱的呼唤。他们这些攻击行为是向受害者,也是在向家庭呼唤“我这样攻击你,你还不注意我,不看看我吗?”也许明知结果是被社会被自己爱的人所抛弃,但他们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除了像婴儿般狂暴哭闹外,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安全的发泄自己的情绪。也许从婴儿时期开始,他们就没有在爱中成长过,所有的行为也就停滞在婴儿时期。
陈岚说通常家庭支持力度比较大的孩子,心理承受力也会比较强,也会积极理解和巧妙处理自己遭遇的霸凌事件。在15个案例中,其中有一个让我记忆最为深刻,受害者讲述的是自己高中的经历,我们暂且称之为小A。
小A是位女生,微胖,个性活泼而阳关,按理这样的女孩青春期也应该是阳光的。但陈岚告诉我们那些天赋异禀、灵性十足的孩子在青春期的遭遇会比一般的孩子困难很多。像小A她就遇到了看她不顺眼,进而百般刁难的生物老师,将其自信仍在地板,踩在脚下。
老师会霸凌学生吗?不要以为老师不会成为校园霸凌事件中的施虐者,很多老师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伤害。那些突出有着个性化的孩子,更容易唤起老师自己内心的创伤,从而莫名的对这个孩子怀有敌意。按照人群中心理异常人数的百分比来看,只要有1%的老师心理异常,每年就会有至少百名以上的学生要面对心理异常的老师。
唯一幸运的是小A父母很快就发现了她的异常,妈妈告诉她“你始终要记得,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事实上,很多遭遇欺凌的孩子,就是反复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对我”才走上自杀之路。因为他们还无法理解自己遭遇的伤害,是源于他人的病态,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维护孩子的权益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家长不能和稀泥,也不能忍气吞声。在孩子的青春期,有些事情比天还大,但他们尚无能力独立处理。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突然情绪不对,突然回来晚,突然身上总是受伤或脏污,突然不愿意上学,突然总是向家里要钱等等异常情况,就应该及时追问并调查事情情况,也应适时与学校联系。当霸凌发生时,监护人的爱,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陈岚与15位霸凌受害者共同用扒皮见骨的痛,让我们看到霸凌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入到微小的细节和当事人心理状态。也许当我们真的了解霸凌的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霸凌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为孩子的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读后感(十):关于校园霸凌,我们到底该怎么办?——读《我们为什么被霸凌?》

文/岸晓风

如果大家关注新闻的话,应该对于不久前在南京南站发生的一起猥亵女童案记忆犹新。对于这起事件,是如何进入大众视野的呢?这主要还是归功于儿童公益组织“小希望公益联盟”创办者陈岚女生的微博,她还是一名作家,主持人,并先后创立多家青少年保护机构,同时是很多孩子的妈妈,女性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者。

那个案子被各大媒体曝光后,陈岚女士也受到过威胁,但她却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正义事业,让我们对于她有个更多的敬重。

当然,陈岚女士值得我们敬重的远远不止这些。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儿童公益事业,《我们为什么被霸凌?》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和重要著作。她经过400天田野调查,为读者呈现了15个触目惊心的校园霸凌故事,横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同时涵盖了主要的霸凌方式,并且得出了99%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教育这个至关重要的结论。

作为一名成年人,或者作为一名家长,读者在对待和看待霸凌的问题上,脱离不开这两种解决问题的视角。

一种是如何防止自己的孩子遭受校园霸凌。在过往的经验中,无论是好学区还是差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杜绝青少年霸凌现象的发生。但是如果家长和孩子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在对被霸凌者加以安抚、疏导,就能避免伤害,或许还能因祸得福使孩子学会人生的一课。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刚孩子肯对家长讲心里话,特别是要重点关注转迁期间孩子的社交和情绪状况,帮助他们平安过渡,尽快融入新环境。

另一种则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不要成为施虐者。细究国内发生的霸凌案,施虐者都存在着严重的与家庭分离的事实。孩子要么很早就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因为谋生而出去打工,要么就是父母以工作忙为借口,将孩子送去寄宿,孩子从小得到的关爱极少,青春期更是独处于人生的孤岛。因为缺失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亲情丧失的孩子往往容易扭曲,不能明辨是非。对亲情的极度渴望使得他们很容易抱团,形成小群体。在小群体中为了取悦于同伴以吸引注意力,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甚至会做出自己也想象不到的恶行。但是本质上,他们是因为缺少爱,需要爱。解决问题的钥匙也是要多给予他们正常的家庭生活,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当然,最后我特别要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陈岚女士还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并且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投入了深厚的感情,所以这本书的文笔非常的精彩,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