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匆匆那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匆匆那年》读后感10篇

2017-12-01 22:46: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匆匆那年》读后感10篇

  《匆匆那年》是一本由九夜茴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4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匆匆那年》读后感(一):匆匆那年,只是太匆匆

    很虐心的书。
    
    匆匆那年,匆匆的青春,满是忧伤
    由青涩的恋爱美丽友情,到最后的友情的分崩,以及再也“寻”不“茴”的恋爱,让人心痛不已。
   我只想告诉嘉茉,正如你说你不想没有经历过恋爱的美好就被感动,而我要送你一句话:你永远感动不了一个不喜欢你的人,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我还是为你勇敢为爱的行为,加油!!

  《匆匆那年》读后感(二):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九夜茴的《匆匆那年》在“虐文界”久负盛名,说来奇怪对虐文独有钟爱的我直到今天才第一次看这本书,上下两册的完美纪念版,正如那个一路青春走来的故事一般,值得收藏在心,那一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更是越品咂越悲伤。书里面的主角都是八零年代人,同样作为八零后的我,看故事中的那些人都不忍唏嘘。方茴和陈寻的青春可能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彼此的初恋却没有走到最后,却已经成为心底里最惦念的那个人,无论走到世界哪里,都觉着无法放下那个人,希望她过得好,这已经超越爱情甚至无关爱情。
     九夜茴用一种独特的局外人的方式,通过回忆引出了方茴和陈寻的青春,就像是把我们也带入进去那段时光一样,一段戛然而止让人悲伤的故事,方茴讲了上半段,陈寻继续下半段。方茴的形象在这本书里面被定格成一个为爱痴狂的女孩儿,她一辈子的爱情都埋葬在了陈寻的世界里,拒绝去爱其他人,被爱深深的伤害,最终身影消失在澳洲的某个角落,当在所有的记忆片段里都不再有方茴这个女孩儿的时候,唯一还记得她的也许就只有陈寻。陈寻和方茴的高中情景仿佛就在眼前,看着那段时间的回忆,两个少男少女之间纯纯的喜欢和爱,为了能够考在一个大学而做着小心思,可是人总是要成长的,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陈寻有了更好的选择和诱惑,他没有抵御住更美丽和自己更契合的玫瑰诱惑,陈寻彻底辜负了方茴,也辜负了他们那段年少的青春回忆。可是感情就是如此,犹如孽障,舍不掉放不开,不仅仅是女人男人同样如此,所以面对方茴的自甘堕落,陈寻心里的痛不可抑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也被紧紧的揪了起来,其中有对方茴的怒其不争,为了一个已经不爱自己的男人就那样放弃自己,甚至自我放逐十余年,可是心底同样有一份敬佩情愫在里面,方茴对爱情的领悟和守候是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我甚至没有那份勇气,而方茴却真的做到了为爱痴狂,说她偏执也好痴情也罢,在爱情里面方茴做了彻底的了结。
     完美纪念版的《匆匆那年》多了一份以陈寻为视角的番外,番外解答了原版的结局里面开放式的悬念,方茴和陈寻的结局到底是如何?方茴接到陈寻那个电话接下来会是怎样?…陈寻是后悔的,他甚至希望能够回到过去拉住那个白裙子的女孩儿方茴,不再有后面的岔路,他们真的能一辈子在一起。可是没有再一次的选择,方茴依然是在陈寻的世界之外,即使陈寻追寻到澳洲,九天能不能找回丢了九年的人,答案我们谁都不知道。我私心里并不希望陈寻能够找到方茴,天涯各方相见争如不见才是最好的结局。

  《匆匆那年》读后感(三):匆匆那年不是我的那年

看了书觉得还是电影比较好看,可能电影的矛盾冲突比较集中,而书的前半段高中生活太过平淡拖沓,虽然是为了这场爱情的痛楚感埋下深深的伏笔,但我还是觉得太过冗长。
比较能够理解他们在一起的必然和分开的必然,仿佛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强求不来的,一开始就注定了什么样的结局
虽然理解但没有感同身受,回想自己的匆匆那年,我也默默无闻,但没有陈寻会喜欢我,没有对我一如既往的乔燃,没有嘉茉,没有赵烨,唯一伴随着我的是做不完的作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短发,宽大校服……就这样度过了我的匆匆那年。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生活太过苍白,我就是非常乖地过完了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唯一的一场恋爱遇见了渣男。是不是我们怎么活都活不成每本书每部电视剧的主角?

  《匆匆那年》读后感(四):只恨时光太匆匆

      上班之后经朋友推荐看的这本书,每天最惬意的就是回家看书。合上这本书后,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想是有什么捏着了自己似得,不能痛快。我们的青春中都会有像陈寻、乔燃、赵烨、方茴、林嘉茉、沈晓棠这些人的影子,仿佛我们就是他们的综合体,和他们一起走过了那段青涩的岁月。其中的爱情、友情,不由得让人唏嘘,一切都回不去了,经历了那么多,爱情不在,友情依旧,也许这就是爱情和友情的区别。如果当初方茴没有选择陈寻,而是乔燃,一切也都不会如此,但是大家都明白,方茴不会这样选,我们也不会这样去选,陈寻这样的男孩子,又有谁会抗拒呢。我一直都觉得陈寻和沈晓棠,方茴和乔燃是最好的搭配,但命运也许就是如此,超出我们的想象。文中的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一度在读的过程中讨厌他们的缺点,陈寻的花心与牵绊,方茴的懦弱与自残,后来想想,其实这才是生活,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但是,经历了那么多之后,我相信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即使还爱着,也无法再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爱情里存在了太多的伤口。
       只恨时光太匆匆

  《匆匆那年》读后感(五):寻茴,寻不回,不悔……

   时隔三年,不悔
  没错,是三年。很遗憾,我是2010年的春天才认识的这一群孩子,在我已经为了生存奔波于公车家公司的时候去回望十六七岁的他们以及匆匆那年的自己……
  这是一部看过很多次开头确只从头到尾读过两次的小说,更多时候,我不敢把它定义为一本用来消遣娱乐的小说,因为有太多自己的影子,看着他们就像是重新回到了自己的那几年,真实且残忍,快乐并泪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时候,一本书,舍不得看完,不敢看完。
  看过匆匆那年的故事,忍不住想要说说那些年的自己。不曾是方茴,未拥有过陈寻,有过篮球,确没有耐克杯;积攒过一块钱,却和SK无关……虽然我不是书中的谁,确有太多的心情重叠,我想,大多数人的那几年一定如此经历。
  看到番外,有一个镜头是,嘉茉说:“咱们都变老了,可我心里的方茴就还是那个样子,好像永远都不会变老。她留在了咱们的青春里头……”“只有她不老,太狡猾了!”不知道为什么,这简单的对白是我最痛的泪点。
  我与我的那个他分开11年,在这个不算大的城市却一次也没有相遇过,可是他在我的记忆里,还是那个样子,好像一侧头就能看见他在我的斜后方,一边发呆用笔不知道在纸上涂着什么鸦;好像中午时,他依然会对我说,帮我带一份盒饭回来,好像中午路过操场,依然能看到他在打球……好像一切从未走远,一切都未离开……这种带着一点点忧伤的感觉,依然让我觉得很棒。已经不去在意他现在生活的是否安好,是否娶妻生子,只知道,匆匆的那些年,有他,不留白。
  陈寻说他后悔,陈寻他跑到澳洲走过方茴的生活;我到现在不确定他们彼此是否都在放下,但我想,他们二人从未完全放下。
  我还记得陈寻对张楠说:(方茴)是最糟心的那一个。看到这时,我会表情无奈的微笑一下,很矛盾的纠结。方茴对于陈寻来说,除了初恋外,一定还有多年后的惦念,不能说爱,因为我们都不确定30岁的他们还有没有勇气说出肯定的爱,没有爱那么强烈,却比思念更浓一些的惦念……
  朋友问我,结局是什么,是HE么?是你所希望的解决么?我说,像我这么俗套钟爱一切圆满结局的人,想象的是另外一个样子,但小九儿给他的它是该有的结局。也许这只是30岁的他们的结局,谁知道以后呢,或许……
  方茴与陈寻是否再见不重要,谁比谁爱谁更多一些也不重要,水亏欠了谁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匆匆的那几年,他们在彼此的心上待过,那几年是属于他们彼此的,这样,不就很好么?重新来过,陈寻依然会牵着那个背影单薄的方茴,方茴也依然会坐上陈寻的车……而我,也一定不允许自己错过那年的少年,即使现在已经寻不回,但终将不悔

  《匆匆那年》读后感(六):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说实话,开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当做打发时间,后来读到一些曾经深有感触的感情一下子就陷进去了。看的时候,不管情节多么跌宕起伏,多么触景生情,我一滴眼泪也没掉。反而是当看完最后一页,我还是忍不住落泪了。还是多么俗套的希望,方茴接了那个电话之后,他们往后都会好好的过。
       是呀,我们经历的那些过往,曾经方茴过,曾经陈寻过,经常乔燃过,曾经嘉茉过,曾经赵烨过。
      20多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成熟了吗?
      成家了吗?
      想起你的匆匆那年了么?
      因为生命中不得不进行的别离落泪了吗?
      是怀念着?
      还是忘记了?
      把他们搁心里了么?
      对于青春... ...释然了吗?

  《匆匆那年》读后感(七):是的,“无青春,不匆匆”

       这是个曾经关于我们的故事,是转眼匆匆那年的事,如果一起经历,或尚有所感;如果正在怀念,或打算回忆;如果曾经落泪,或不曾忘记;如果已经不屑,或正要抛弃,那么,请一起来回忆我们的《匆匆那年》。
       本书以方茴和陈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80后的情感与生活历程。全书采取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个曾经青涩的爱情故事。方茴的回忆让人仿佛再次回到了上世纪代末的北京,在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叙述中有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有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探讨警示,有建国五十年大庆、迎接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事件,有大学时代的颓废迷茫,有工作以后的艰难奋斗,有婚姻生活的现状,有令每一个80后都深感熟悉的《灌篮高手》《还珠格格》等等。全书以独特的视角真实记录了80后的成长轨迹和他们富有时代感的印记。
      本书的作者九夜茴,是80后文艺青春代表作家。处女作《匆匆那年》一经出版即引发轰动,连续6年占据各大畅销书榜,千万读者一致热评:“无匆匆,不青春。”其后出版的《花开半夏》《初恋爱》,每一部均赚尽话题和热度。迄今为止,其所有作品均改编影视,由岩井俊二、黄磊、李少红、张一白等国内外多位实力导演倾情打造,九夜茴亦亲自担纲三部电影首席编剧,引领青春影像新风潮。即将出版最新长篇《曾少年》。
       我正在读九夜茴的这部《匆匆那年》,并同时在看姚婷婷指导的16集电视连续剧,并且准备看张一白导演的同名电影。我这么执着,并不是我追剧、追星,而是全方面体味我们曾经的匆匆那年。这部小说让我回忆起那种青涩、羞涩,执着中带着一丝执拗且没有未来的学生时代懵懂的爱情。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就好比刚出生的小鸡那般需要人百般呵护的情感。那时候,少男少女不能在花前月下,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下做一些令人耳红心跳的事,但却有自己的方式,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特有的方式。尽管在如今的初高中生眼里是那么的幼稚可笑,但是,那时的喜欢是多么情真意切、令人紧张心跳的事啊!这部作品让我回忆起懵懂爱情的同时,也对作者良好的文字功底,写实的人物心理,忠于那个时代的写作精神所深深折服。
      这本书的主题和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即便是这样,依旧无法减少簇拥它的粉丝。我想这其中的80后居多,因为这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这种经历无法复制,那种情感细腻美好得让人割舍不下。
      这让我想起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名句:Whoever is a girl does not want to be loved, and whoever is a boy does not want to be royal to his lover.是的,同是80后,我能从心底里感受到九夜茴到底在讲述着什么,以及她想要述说的故事和情感。

  《匆匆那年》读后感(八):只因你的一笑误我浮生的匆匆那年

年纪越来越大了,感触就越来越少了,少年时代的伤怀与惆怅,变得幼稚和浅薄。至少之前我是这么想的。
太久不看青春文学,让我几乎忘记了我也是有过匆匆那年的人,也曾经方茴过。小郝介绍这本书给我看时,对于封面上印制的不朽经典四个字真是嗤之以鼻了好久,当然看过之后觉得作者的写作水平也不过尔尔,只是作者铺设出来的这条青春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少年之种种,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我自己,都让我产生了锥心之痛。
李商隐有一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学这句词的时候正是在匆匆的那年,那时只是觉得辞藻华美,还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辛酸与哀怨。如今,在我长大成人的今天,一本匆匆那年像是把我拉回到多年前的梦境,我温习着旧人旧事,却已是沧海桑田。故事里的人有些已经离散了,有些还在身边,大家各自不同地生活着,却也都奔赴着光明前进,境遇不能算差,只是那些年的美丽时光永远留在原地了,所有温馨美好甚至烦恼不快的小细节都只能留在记忆中了,我们曾经的存在,没有任何佐证。
有时候也会希望睁开眼这些只是大梦一场,我还在为写不完的作业和暗恋的男生而苦恼,那样,那些苦涩的也都将变得甜蜜呀。青春的路尽管崎岖,也不怕在走上千万遍,只是所有的故事都讲完了,不能够回头,那些遗憾和残缺刻在匆匆的华年上,从此,我再也不能在你交到女朋友之前就告诉你我横跨整个高中的暗恋,我再也不能告诉自己一定一定要选择擅长的文科考到211,我再也不能告诉自己珍惜时光因为青春瞬间就会消逝,我再也不能告诉自己好好爱着身边所有的朋友因为你们很快就会失去彼此了......不能够完成的事有太多,也许正因如此,青春才多了一点残酷的美感。
金光闪闪的陈寻和细腻深情的方茴在故事里哭和笑,挥洒着青春,我们看故事的人,在故事外哭和笑,祭奠着青春。没有人为我们小人物写一本书,人间却又处处讲着我们的故事。
在短评里看见有人不理解方茴和陈寻分手后的行为,有人说这不是青春,我们的青春不仅仅如此,有人说这是写给80后的一本书,90后是书中七七的模样。作为一名90后,我想说我也方茴过,我看着这个女孩子心疼不已,不只是在心疼她还是心疼当年的我自己,我也曾经为了一个男孩子无邪的笑容就误了将近十年光阴,我快乐过痛苦过放纵过堕落过,在学校官网查他课表假装偶遇这种傻事也做过,他一句玩笑话就会思前想后考虑很久,一点点暧昧的小动作就窃喜觉得得了天下,喝多以后站在宿舍楼下等他在大雨里哭成泪人,我的青春一丁点一丁点在绝望的爱恋里被风吹跑了,当我回过头来凭吊,发现我曾经心心念念的不悔的爱情,竟然只是一场华丽的空等,为了岁月中零星的一点温暖,就这么走过了七年,于是我在最美好的时光里一直是独自一人的。相比之下,方茴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被真心地爱过了,却也被真心地伤过了。而我的爱情,将永远是未完成,以一个疑问号的方式静止在那里成为悬案。
可是,年少时,我们又有哪个未曾辜负或者被辜负呢?但是我们都匆匆忙忙地走过爱过疯过闹过,在未曾意识之前失去过,岁月公平,又何存抱怨呢?
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时光,记起我冷漠很久的心灵,曾经感情太盛,而后逐渐内敛,越长大越怕疼。我感谢那些陪我走过青春的人们,我们互相点缀了彼此的人生之路,给予过温暖与快乐,那些时光我还依稀想起,不知他们是否已经忘记。
A说看完我写的感觉不知所云,其实最开始的目的只是想凭吊一下我那深深深深痛过的单恋,写完才知道,原来我所有的难过都只有一个主题,匆匆那年,我想回去。

  《匆匆那年》读后感(九):青春转瞬,无妨贪欢

虽然故事里的情侣确是说了永远,三四年便分手,但这显然不是恋人之间背弃诺言的故事,分了手,甚至劈了腿,余情却总是未了,年少时那么倾心相许,真不是谁说忘就能忘得,对内向寡言、生活的重心全部都是男友的方茴,这不可能,对追求者无数、活泼爱聚会的陈寻,想彻底忘记跟自己差别太大,几乎不是同一个世界的方茴,每一次看到她难过,她遇着困难,他的牵肠挂肚就使他自己明白,也是不可能。
天若有情天亦老,选择去爱,无论结果怎样自己总是难以避免的成长,有弃有获,学会了取舍和分辨,真实和难以实现的美好,意识到事情没那么靠谱,一方面坦然,一方面得很好的遮掩不安,那就若即若离吧,以前勇敢的嘲笑在爱里也犹疑寡断的人,现在呢,像是远古基因里蕴藏着的明哲保身的安全意识已经激活,于是,权衡与考量,比较再预测,像挑选工作岗位,像理财和炒股,理智与运气,是当年那些执着爱恋的死对头,如今占了上风,吃过身不由己的亏和痛,巴不得以后让理智连感情也一起管辖了。
是该说既然长大了就该学会分析利弊,还是反过来,所有的怦然心动、奋不顾身、身不由己,都受到了检阅,横竖排出个利与弊来,于是,才会显得时间带来的不仅是皱纹,还有成长。
说几点简要的体会吧:
一、 男生的初恋情结很顽固,分了手,却还能时常见面,迟早复燃
二、 你喜欢我,我不喜欢你,这个只有在已经是恋人的情侣间才是问题
三、 陪伴真的是最长情的告白
四、 人越简单,遇到爱,就越惶恐
五、 旧爱永不死,只是渐消退
最后一个隔空问答,“青春……你释然了么”
我曾经一度介意的是没有青春过。遗憾,不是来自于青春,而是青春的存在,后来,也不是遇到过什么,也不是读到过什么,也不是想清楚了什么,就是俯仰之间,准备着留学的考试,奔波着出国的手续,来不及缅怀什么,对青春的耿介就这么游离了,不知道哪去了,还留着些线索,偶尔被别人的故事牵扯会有些共鸣,我是学物理的,我更清楚理想状态是个什么状态,而现实情况下,振动总会停下来的,我想,这就是释然吧,自然地释然了。

  《匆匆那年》读后感(十):这场青春的爱情,没有孰对孰错

1)其实关于陈寻对爱情的背叛,根本不能说孰对孰错。
如果真的有错,那就是年幼的错。
方茴对陈寻的爱,是时时刻刻的保持着那个温度,始终没有冷却下来,无论时间是如何地推移。
但是陈寻从喜欢上方茴到背叛这份爱,完全是因为陈寻的成长,告别了幼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最终那个惨痛的结果的。
陈寻对方茴的喜欢:就像是小孩子时期的我们对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玩具的喜爱一样(当然这个比喻不是完全这确,毕竟我们不能说陈寻把方茴当玩具,所以这个比喻强调的是那种想得到的强烈欲望),比他之前玩过的任何一个玩具都更具有吸引力。
陈寻是那种,一旦喜欢了,就敢于冲开所以束缚,勇敢去争取的人,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得到了方茴。
他对方茴的喜欢,是那么地强烈,有时甚至是煎熬,他把自己当时所有的感情都倾注给了这个“玩具”,他为她废寝忘食,他为她喜,为她忧,这份爱是真诚的,最少,在那段时间是真诚到无可挑剔的。
但随着岁月的车轮不断前进,陈寻,也不断是对这个“玩具”熟悉,了解了。而他也渐渐走向成熟,开始接触新的事物,接触新的人,更多的新鲜事物。
更可怕的是,他对方茴这个玩具已经熟悉到无法再熟悉了。这也是他最终不能回到方茴身边时说的:“方茴你知道为什么咱们分开了么?就是因为连心底里不能被别人看见的东西,我们都相互看见了。”是的,看得太透了,就好比一辆玩具车,陈寻已经拆开它里面的部件一件一件地看清楚了,甚至连它的电机都拆开弄懂了,所以这个玩具对他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他对这个玩具的兴趣远远不如以前了,尽管曾经为它痴狂过。
我们也不能说他对这个玩具就没有任何的怀念,这就像我对曾经陪伴了我初中三年的自行车,即使它已经没有使用的价值了,我依然把它保留在我的房间里,不舍得把它当废品卖掉。我想陈寻对方茴也是这样,他把方茴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藏在了回忆中,但是这个回忆对于现实的他来说,不会有使用价值了,剩下的只有怀念的作用。
所以,沈晓棠出现时,陈寻就好比有找到了一件更有趣的玩具,她的吸引力比方茴大多了,虽然有时的陈寻还在挣扎着是否会对不起方茴,但是,对沈晓棠的兴趣,足以扼杀了他这萌发的责任感,使他又一次像当年得到方茴一样去把沈晓棠收入囊中。
我们真的不能怪陈寻喜新厌旧,因为他就像个孩子,一个对新鲜事物时刻充满好奇的孩子,小孩就是这样,不用考虑任何的阻力,任何的责任、后果,只要自己喜欢的,都是极力地想去得到;大人却不能这样,如果大人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人会考虑:我是否具备这个经济能力,买这个对我有多大用处,花这笔钱对我到底值不值?这个就是大人要从对自己的财政家使用的负责,这个责任会使得大人慎重考虑和克制这次的消费。再也不能像一个幼稚的孩子那样为所欲为了。
2)对于这份背叛的爱情,最可惜的是陈寻没能把这份感情真真正正地赋予责任:一个真正由爱升华而成的责任。
正如书中所说:“没有喜欢就不会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喜欢也不能长久。”就是这个道理,要想长期经营一段爱情,责任感是必须的。毕竟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长长久久地对这份爱情保持着最初的热情、新鲜。我们能做的是把这份爱升华为一份责任感,抵抗诱惑的责任感。
如果陈寻有了这个责任在,即使遇到再有吸引力的东西,这份责任感足以让他悬崖勒马,不去做对不起陪他走过青葱岁月的人。
所以,这才说,陈寻背叛爱情,不因别的;流年辗转,只因年少。
一切都是因为太年轻,缺少那份责任感,因为年轻,还有太多的青春可以拿去当赌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