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死手册读后感10篇
《找死手册》是一本由[日] 寄藤文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死手册》读后感(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书名?
什么《找死手册》?
读过日文原版和台湾版,对于书的内容还是肯定的。但实在不能接受大陆版的书名,什么?《找死手册》?出版人、编辑、译者是否真正了解原著作者的理念和原书名的含义,是否真正阅读过这本书?以至于会给出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书名。
.s
好吧,豆瓣i服了u。我发一段你说我的评论太短不给发,复制两遍总可以吧!
什么《找死手册》?
读过日文原版和台湾版,对于书的内容还是肯定的。但实在不能接受大陆版的书名,什么?《找死手册》?出版人、编辑、译者是否真正了解原著作者的理念和原书名的含义,是否真正阅读过这本书?以至于会给出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书名。
什么《找死手册》?
读过日文原版和台湾版,对于书的内容还是肯定的。但实在不能接受大陆版的书名,什么?《找死手册》?出版人、编辑、译者是否真正了解原著作者的理念和原书名的含义,是否真正阅读过这本书?以至于会给出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书名。
《找死手册》读后感(二):从画里阅读寄藤文平这个人
记得在学校上美术鉴赏这门课的时候,老教授得意洋洋地讲完《富春山居图》,让我们自由提问。我举手,“老师,日本的卡通算艺术吗?”老教授的脸都绿了,非常不高兴地回答,“不算。”那种对现代绘画多样性中非常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漫画,真是发自内心的不屑一顾。
如果说日本漫画在正统中国艺术教育者眼里不值得一提的话,寄藤文平的作品能够在日本走红,并在中国也赢得了一部分拥趸,的确让人略有难以理解的感觉。因为寄藤文平的画风,称不上惊艳。
审视寄藤文平的作品,风格非常一致。乍一看,是小学时候画小人的感觉。但仔细端详,会发现寄藤文平画出来的小人是立体的,动作也是生动的,合乎比例、结构理性,绝对不是老百姓画出来的火柴棍人或者纸片人之类奇形怪状的东西。
但这也无法构成其出名、甚至还被冠以“畅销大师”的美誉。毕竟能够画出身材合理、动作协调的人的人,实在太多。本人认为,寄藤文平受到欢迎,至少有以下三条原因。
首先,寄藤文平的创作理念,满足了当下,特别是日本的快节奏生活。如果阅读文字的话,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吃力,特别是在地铁上或者公交车上。而看图同时再看一些类似于旁白或者对话的文字,就非常轻松。这正是寄藤文平采用的表达方式。
其次,寄藤文平的书,选材特别。漫画基本上都是连续剧型的推理、爱情、呆萌、冒险等故事,一般都是虚幻的。而寄藤文平的书,实在太真实。一看书名就知道要表达什么了——《大便书》是讲健康和排泄物的关系以及如何养生,《找死手册》表达了世界对于死亡的观点以及如何保护好自己,《没创意,还敢玩涂鸦》是教读者如何手绘的……
再次,寄藤文平的书,绝对不是假大空,至少扭转了本人对日本人喜欢看无聊读物打发时间的错觉。在寄藤文平的书里,可以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有所收获,这也是现代人在读书时候的一个附加条件。
从这些分析,不难看出,寄藤文平这个人虽然是肄业,但脑子灵活、风格鲜明,而且很勤奋。要知道,看起来随随便便画出来的东西,能够收到大家的认可,那就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最后,不得不抱歉地告诉大家,虽然本人看了寄藤文平所有简体字的书,但是在问了度娘和豆娘之后,依旧不知道这位神人是男是女——还请列位看官赐教,谢谢!
【背景资料】
1973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肄业,日本插画艺术家、艺术设计总监、广告出版业畅销大师。
2000年12月成立个人工作室“文平银座”,从事书籍装帧等设计工作。
主要作品:《元素生活》、《大便书》、《成人香烟养成讲座》、《没创意,还敢玩涂鸦》。
-------------------------------------------
欢迎关注
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找死手册》读后感(三):無題
我不知道死亡還離我有多近,
死亡就好像生活的兄弟
他們難捨難離
如果人不會面臨死亡的一天,
那人應該是為了什麼而生活呢?
今天不做的話,明天做的話也是一樣,
今天不思考,不進取, 還有千千萬萬的時間
日復一日相同的日子,
人生活得就好像地獄一樣
我們就是因為擁有有限的生命,
才會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得完滿
不令自己在臨死的那一刻才深感悔恨,
沒有去愛 愛你的人
沒有去想 值得你深思的問題
我相信人生不存在一種根本上的意義
我們的人生本來就不會有生而的目的性
只是我們後天地給予了人生特定的意義
雖然沒有一個終極要完成的目標
但生而為人, 一出生便生在尋道的道路上
就是因為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答案
所以我們才需要去尋找,去了解生命
或我們生存的意義
或許在尋道的最終點我會印證了自己的想法
但尋找的過程永遠比結果更為重要
《找死手册》读后感(四):死亡:认识、面对和接受
事关生死,那就是大事。
我对生与死最初的印象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过类似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后来,我也读了一些关于生死学、安乐死一类的著作。在对于人的死亡的讨论方面,不论是从哲学方面,或是从社会伦理方面,再或是宗教方面,类似的书都不少。这方面,在东方禅学或是佛教书中几百年来就有论述。而在当代,德国因为较早对安乐死有政策支持,所以建设了比较完善的临终关怀体系(这一点即便在社会福利最好的北欧诸国也不容易做到),因此德国这方面的著作比较多,品种也较为多样,从最初哲学解析一直到艺术探究都有涉及。而台湾地区最近几年也重视关于生死的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或有相关学术研究,比如胡因梦也多涉及这方面的探索。但不论怎么说,将生死学以较为严肃的眼光去看待,是所有讨论生死学领域著作的相同面孔。
而这本《找死手册》则一改生死学著作给人的印象,完全以绘本的方式呈现出“死亡”的面目。而这一点,无疑为这类书扩大了读者群,同时,也方便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死学的领域。
生死学在讨论死亡的时候,都会从对死亡的认识讲起。说到死,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死,因为没人真正经历过死亡能再去讲一讲经验之谈的。所以,对于死,没有任何一个活人有经验。所以,人们避讳谈死,因为不了解死;人们害怕死,也因为不了解。所以,死,就从人的生活中早早排除掉了。但其实,死,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我们必将经历的。不论你如何看待死,都要走向死。能够学习了解死亡,其实也是让人重新认识死亡的过程,实则是让人更坦然的看待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而在活着的时候好好享受活着的乐趣,从而在死后没有遗憾。所有的生死学书,都是这样的逻辑。
这本书,也不例外。作者将他对死亡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作者也画过《大便书》,因此对作者的画风,这里不加评论,看着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别人说什么也不重要。在一些内容的编排上,作者也是下了功夫的。首先,这本书给我们做了一个普及,什么是死。死,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都有着不同面目。怎么死,则更多是有科学的统计。据书中的数据,世界上对死的形式有大约8200多种细分,谁也想不到这个,对吧?就好像是问,砖头有多少种用途,你打破头,可能也不会在15分钟想到50种吧!能够有这样多的死法,我觉得也说明一点,大自然是奇妙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了死亡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段。
不过有几点我印象比较深的死亡数据。当然这是针对日本人的统计,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交通事故死亡中,车祸中死亡率较高,而在路口则是死亡多发地带,在便道走路竟然也是死亡较多的形式。所以,上下班一定要多注意。
第二,其它各种事故中,医疗事故在全球死亡率也极高。
第三,在家庭中的意外死亡中,吞咽食物误入气管造成窒息死亡的比例为最高。所以,在家里吃饭一定要小心,安心吃饭。尤其老人小孩,一定要小心。
而另一组统计也很有意思。就是主要死亡因素的年龄分布上。意外事故死亡的统计中,青少年比例最高,这说明对孩子管严一点安全培训多一点绝对没错;而自杀在成年的青壮年占比最高;恶性疾病则在老年人年龄范围内最高。尤其癌症,在50岁以后成高比例爆发的状态。所以,这就说明,人在生命的开始,应该多多进行安全教育,被保护多一些;成年后,要多多保持心境平和,多训练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宽心的疏导;而进入老年后,则更应该侧重良好健康作息和心情愉悦上。
很有意思的章节是,作者也用绘画形式,将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用生命轴的形式来演绎他们的一生,在哪里生命得到最高荣耀,而又在哪里突然死亡。这样以数轴形式来看一个人的人生,却有不同体验。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努力过程、人生的高峰和生命终结的轨迹。不论是自然死亡或是突然死亡,都会让人感到世事无常,人生就是如此吧。淡然,少些得失的欲望,应该是这章给人最大感受。
而讨论到关乎生死的心理建设方面,作者写的这段话非常好:
“或许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仔细咀嚼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将生活中的事情联系起来看待,用自己的方式将过去的事情珍藏叠放起来。
比如说,开心地聊聊今天的咖喱做得很好吃,或是想想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因为汲取了过去失败的教训,等等。
‘每天,只需要做一点点。’
之后,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过去。
为了在面临死亡时不被击垮,我们应当尽量将度过的每一天精心收藏起来。或许这种做法很微不足道,但是这么一边思考一边生活,是我所想出的面对死亡的处理方式。”
接受死亡,也是要带着信念,才能够平静。这一段话,其实和禅学中的“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的生活哲学是一样的。修行也就在生活点滴中吧。所以,轻松地接受生死,将这本书看做对生死学的入门,我想也还是不错的。
还有一些其它讨论生死的书,也不错:
生死学十四讲
西藏生死书
死前活一次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
入殓师
相约星期二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让日子多一点生命:安宁病房的美味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