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潮骚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潮骚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1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潮骚读后感精选10篇

  《潮骚》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潮骚》读后感(一):爱这不浪漫幸福

  偏安一隅的歌岛,没有闲情逸致的约会,没有浪漫无比约会场所,也没有甜腻绵缠的爱恋。然而初江给新治带来了幻想世俗习惯远远观望初江的新治是单纯的,流言蜚语无法接近初江的新治是无力的,贫富差距阻隔初江的新治是沉闷的,而初江只有挣扎困扰

  可是门口的破旧的水缸,互通藏匿信件,是甜蜜邂逅;百阶之上的八代神社,一气拾阶而上,是独处的一隅;贝壳和照片,互相寄托,是最朴实表白...相爱如初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过分的热烈,却承载了太多的感动,单纯的千代子不会知道,她那来自内疚祝福,只是自我意识;长舌妇人们不会知道,流言蜚语只会越挫越勇;蛮横的达夫也不会知道,美好幸福只会降临勇敢努力的人...新治和纯江理所当然的在一起了,不浪漫,可是很幸福,大概是经历挫折爱情不会拥有浪漫,存在着更多的是感动。

  故事情节几经波折,冲绳不期而遇的台风,让新治展现了自己的勇敢无畏,让安吉安心托付女儿于他,或许面对困难,只要自身足够强大,定会找到自己所幸福,美梦也便会成真。

  小小歌岛的,朴实无华,竟然容纳下了这么大的爱,没有足够浪漫,这种感情充溢着一种永无穷尽的清福,我爱这不浪漫的幸福。

  《潮骚》读后感(二):潮骚 嘲骚 。

  之前从没看过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一直很想拿来看。那日在图书馆蓦然看到他的书,首先就选中了这本。

  说道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却是一段纯洁 无暇的爱情故事

  一面是新治,一个勇敢善良青年。他不爱说话,他喜欢住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出生在贫苦的家庭,他有自己的小梦想。他是个自知的家伙,但在爱情的诱惑下,却终是折服了。爱情终是一剂良药,虽治病,味却苦。关于那个姑娘,她亦有自己与人不同的经历。幼时被弃,成人始归。在家庭里亦不会多愉快吧,而这时新治却出现了。也许他们的爱情就是以这个契机开始的吧。

  有善的东西,自有恶的东西来衬。书中的安夫,是个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吧,然而家室无法掩盖他的恶行。坏事终是会被发现的,若不想麻烦,来的一世清白,就不去做。可喜的是,那段爱情终是坚持到了好的结果

  是的,只要你想,并付之努力,总有成功可能。莫背初心,现在不代表未来。人们,勇敢的去想、去做吧。

  之前看到大家说这本书似于沈先生的《边城》。说似也似,都是纯情的小故事。若说不似,大概是结局吧。只觉得,沈先生的文风更淳朴情节感人吧。

  《潮骚》读后感(三):放下爆米花,摘下耳机,我们去读书。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了三岛由纪夫先生的《潮骚》。

  记得某位友人将签名改为“歌岛的潮骚”确实是很有意味的一句短语男女青年的爱情也许很难存在于今时今日了。纯洁与原始之美弥漫在字里行间,我想妄图给《潮骚》下任何定义或者赋予任何内涵性的解读都是对三岛先生文字之美的亵渎。

  可悲的是,书中的爱情故事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之美而变的圣洁而不可玷污,更多的是,源自于在我们今天生活社会,去阅读这样的一个故事显得完全不可能,这样的爱情显得像童话故事里面的王子公主,但是三岛先生却将这种圣洁挚爱赋予在一对歌岛的渔家男女的爱情故事里面,确实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讽刺。

  回过头来,看到1954年的三岛由纪夫,初登文坛,妄图用文字建立一种全新的美学理念野心已经着实显露出来,下一次读书时间,《金阁寺》的故事又将使得我对三岛由纪夫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

  《潮骚》读后感(四):为什么潮骚那么好

  为什么潮骚那么好。因为它塑造了一个完全靠男性力量竞争的原始世界,在这个世界,女人只是男人的猎物,不同的男人用力量来争夺女人,争夺的过程非常公平,那位反派富家子没有使诈,代表族长的船长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每个角色谨守他的位置决定他们成败的唯一因素,就是力量的强弱。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部男人的小说,是男人对史前时代的一种追怀。它的独特是很明显的,进入当代,无论小说和文本都在强调角色的丰富性,好人要写出些缺点坏人要有可怜理由。已经找不到像《潮骚》那么纯粹的角色。真的,如果无法理解我的观点,你可以去对比着看《洛城机密》《马耳他之鹰》之类的黑色电影,它们塑造了公认复杂和不纯粹的人物。复杂的人物构成冷漠而不敢去相信,去爱的世界,因为即使好人也会捅你一刀。

  只有潮骚,那个只靠勇力取胜的纯真时代,最值得人留恋怀缅。

  《潮骚》读后感(五):从此再也没有了海边的少年

  大概一个星期之前,在经典短篇小说阅读组里面有个人贴出了三岛由纪夫的《潮骚》。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过三岛的书,并且对于在短篇组里贴长篇的事情,我一向是不以为然

  之后朋友推荐了这篇《潮骚》,他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说:除了赞叹没有别的。

  我很信任他的评价,于是就下载了电子书来看。

  我那天漫不经心地点开《潮骚》,一开始仅仅当做是无聊时候的打发时间。我看了两章,发现这是一本不简单的书,于是又关上了。在那时候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拿到印刷出来的这本书细细品味

  昨天下午我去买火车票,回来的路上路过爱知书店。在合肥这几年我只觉得这个书店才是个真正的书店,我很喜欢那里。我走了进去,之后就看到了薄薄的一本《潮骚》,当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花了一天的时间,我看完了这本书。刚刚看到结尾的时候,我感觉到浑身都在颤抖,完全被书中纯粹质朴的美震撼了。

  潮骚,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屈原的离骚,它的意思应该是海潮之诗歌。三岛取的这个书名真是绝顶地合适

  书中那方圆不足四公里的海岛,大海中的渔民,二百级的石阶,幽深的松树林夕阳下的海滩等等优美事物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当然最让我向往的,是那永无休止的海潮声。

  刚刚看完书的我,已经语无伦次了,颤抖的手指一次次按错键盘

  新治和初江是我迄今为止在所有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一个是海上身体结实年轻人,有着真诚自豪内心,一个是年轻貌美心地良心细腻的海女。他们的爱情纯粹而质朴,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保有的最美丽的爱情。

  所有的一切在无尽的海涛声和肆虐的暴风雨安静祥和发生着,但是又像大海一样,在平静的洋面下是汹涌激烈的暗流。

  美,是这本书的注解。

  那种纯粹的美,壮丽而平缓,将人慢慢浸没。最柔软的水在这里也能够激荡出最激烈的浪花

  三岛由纪夫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讲故事娓娓道来,蓬勃而出的美丽引人入胜

  可以看到三岛由纪夫本人到了最后也沉浸在自己所创造出的这种美的境界里了。幸好故事里的氛围支持他走向一种大团圆式的结局,不然就会是个败笔。

  如果最后是个凄美的结局,我愿意称三岛由纪夫为神。

  我真想生在海边,每日听那无尽的浪涛轰鸣,乘坐渔船在大海上飘荡。

  《潮骚》之后,再也没有了大海,再也没有了海边的少年。

  2011-02-03

  《潮骚》读后感(六):《潮骚》为什么不是侥幸版的《边城》

  从遥远的希腊海岸开始,达夫尼斯与赫洛亚的田园牧歌融入清凉海风,飘散在无尽的时空里,一直远到湘西的茶峒山城,远到伊势海上的歌岛,让人赞叹他们为一脉相承的爱的天籁,一种传统下的纯美情怀

  很多人把《《潮骚》》当做日本版的《边城》,或说《边城》是中国版的《潮骚》。当然,只消遣地把两本书各读一遍,很容易认可了这个观点:《潮骚》与《边城》是一个故事,两种结局。但我总觉得,《潮骚》不是侥幸版的《边城》,二者绝非因结局的不同而不同,似乎总有一些更内在的、说不出的“什么”,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为证明这个猜测,我尝试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将两本书同时穿插着读,《边城》读一章,《潮骚》读一章。恰好二者在篇幅、章数和情节进度上都有高度一致性,使得这种新鲜的阅读体验更加有趣,也终于找到了一些重要的“什么”,还意外发现了其他的有趣之处。

  一、 一种故事,两个结局?——寻找《潮骚》与《边城》的相似点。

  为证明二者之异,我首先要找出的是——他们的相似度究竟有多高,才被认为是“一个故事,两种结局”?

  发生地点。一个是湘西边境、酉水河边的小山城“茶峒”。一个是伊势海湾的小海岛“歌岛”——故事都取境于远离工业文明与现代社会、清净自然世外桃源

  故事框架。穷摆渡人孙女(翠翠)与富船总之子(二佬)相爱,其兄(大佬)亦爱之,后兄死,老船夫死,引起误会,二人无疾而终;富地主之女(宫田初江)与穷渔夫(久保新治)相爱,另一渔夫(川本安夫)亦爱之,后引起误会,二人却终成眷属——一个是惨淡的收尾,一个是欢喜的结合,二者惊人的一致,又惊人的相反。

  人物气质。一个“在风日里长大”的翠翠,“把皮肤养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一个是从小当海女的初江,拥有“健康的肤色”和“坚挺的胸脯”,“眉清目秀”——两个健康可爱少女形象。以及同样健壮的年轻人新治、安福与大佬、二佬,和蔼而不失庄重的大家长顺顺与照吉,朴实又好心的灯塔夫妇和杨马兵,一干温良的村民与岛民。

  语言风格。不同于现代主义的皮里阳秋,作者不约而同采取天然之笔,细腻而诗意地描绘自然,朴素而流畅地叙述情节,纯洁而含蓄地浸染感情。读来若一丝清风,即使触及死与悲伤,也将躲闪于背后的沉重压抑轻描淡写,只剩下一地透明洁净

  其他。故事里,同有人与大自然水乳交融,有朴实欢快的民歌小调,有温良敦厚的古民白心;故事外,另有微妙之相通——早年谱写清新之作的两位作者,后来都因不堪忍受时代与自我的无法相容而绝望自杀。

  或许是历史无心的巧合,沈从文为翠翠和二佬画了悲伤的省略号,自己却自杀未遂,新生后投身文物研究;三岛由纪夫为初江和新治写下微笑的未来,自己却带着最后的日本精神切腹而死——他们为各自的文学与现实设计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也为彼此的结局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列举上述诸多“不约而同”,看似惊人的契合,仔细探究却不难发现,这些相似处仅仅停留在阅读初印象之上,要证明那个相差了的“什么”真的存在,还需切开表面深入其中,寻找现象和语言背后的东西。

  二、情节走向:人为推动与自然发展

  结局是门,情节是通向门的路。要解释结局的不同,就要回溯情节走向。通过交叉阅读,我为两个故事分别找出了各自的“1、波折”和“2、解决”两条线索,对比如下

  1A、《潮骚》:初江与新治偷会被千代子发现(第一次波折)——安夫半夜侵犯初江未遂(第二次波折)——流言蜚语传遍歌岛(第三次波折)——新治母上门拜访初江父碰壁引发不满(第四次波折)——再次偷会被初江父蛮横阻拦,并禁止通信(第五次波折)

  1B、《边城》:大佬二佬同时爱翠翠,大佬抢先提亲(第一次波折)——二佬代替大佬唱歌,老船夫却搞错人(第二次波折)——大佬认输离开,却意外死亡(第三次波折)——顺顺怪罪老船夫,二佬心存芥蒂(第四次波折)——老船夫死,二佬远走(第五次波折)

  2A、《潮骚》:初江把采鲍鱼奖品送给新治母以赔罪释嫌,深得婆婆心(第一波解决)——初江父的船出海遭遇台风,新治表现勇敢,胜过安夫(第二波解决)——千代子自感罪恶,写信要求母亲促成新治与初江的结合(第三波解决)——初江父认可新治选为佳婿(第四波解决)

  2B、《边城》:没有人解决,什么都没解决,还没来得及解决,故事就结束了。

  很明显,《潮骚》的情节主要由人为的推动而陷入困境:千代子与安夫蓄意破坏,安夫故意传播谣言,照吉严禁二人来往,这些障碍使初江与新治的结合遭遇险境。解铃还须系铃人,既能发现人是如何破坏的来龙,便定能找出人如何去弥补的去脉,于是出现了线索2A,造成波折的人物在后半部分集体发生转折,情节纷纷往好的一面发展:初江的善良使婆媳释嫌,新治的勇敢让照吉满意,竞争者安夫自甘败阵,挑事者千代子内心忏悔寻求赎罪,岛民态度改变。经主角的努力和旁人的觉醒,故事最终得到了挽救,走向圆满

  而线索1B显示出,《边城》中的每一次波折纯属“不凑巧”而起的误会,大佬事先不知道二佬心有所属,老船夫不知道翠翠中意二佬,老船夫误把夜半唱歌的二佬当成大佬,大佬出河意外死亡,二佬和顺顺迁怒于老人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老船夫死,众人心中的疙瘩永远无法解开——所有巧合的误会,却都无法在线索2B中得到任何解决——重回“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思路,那么,是谁的过错,又需要谁来解决?

  关于这个问题,张老师在书中认为是“淳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我一度想用王国维引叔本华评红楼梦的第三层悲剧说来解释:“非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由于人物之位置与关系而不得不然者。但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交施之而交受之。”但列下线索对比后我突然发现,《边城》走向悲剧既非良善之必然亦非人之交互施受,答案似乎在天,是自然。

  《边城》的顺其自然,使诸多不凑巧的波折都无计可消除,故无法怪罪,一切只是顺应天意,天不经意间了有些波折,又懒于解决,直到老船夫死了,二佬走了,一切便随着波折无疾而终了,也似乎什么没发生过。茶峒的悲喜,无人故意去促成,也无人蓄意破坏它,最后甚至人事的牵连也一并淡去了,就像顺顺对老船夫说:“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系铃的是天,便无人可替,天既不仁,便不会对刍狗做些什么挽救,日头升又落却没有一个尽头,那个人到底是明天回来,明年回来,还是永远不回来了,天不管,人亦猜不到。

  所以《潮骚》与《边城》在情节上的最大差异出现了:前者是人为的推动,后者是自然的发展。结局之对立在于——人为困难可以靠人挽救,天为却只能听由天命。从中我们能发现《潮骚》不应该是《边城》一不小心的侥幸成果,他们的结局很早就在情节中出现了分歧的迹象。

  三、内在标准:人之正义与天之道德。

  按照上文的逻辑,从人为与天为的角度探究下去,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是情节的推动者,更蕴含了各自的内在标准。《潮骚》能转危为安,由恶变好,很大程度由于它存在着一个安与危、善与恶的标准作为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支撑困境中的人力挽狂澜的信念与力量。在新治的伙伴龙二为安夫的恶意中伤而忿忿不平时,年长的渔夫十吉坦然说到:“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在想把安夫揍一顿对不对?可是,即使揍一顿也无济于事啊……一定会好起来的。正确的东西,即使保持沉默,最后也一定会胜利的。照大爷不是傻瓜,他不会连正确与不正确都分辨不出来……我确信正确的东西最终是坚不可摧的。”从这个阅历较深的渔夫的话中,我们能听出一个重要的东西:“正确”。一般意义的好是什么,正确又是什么,我说不清楚,但我能感受到,渔夫口中的“正确”是固然存在的,它是岛民心中的“好”与“对”的标杆,就像童话中“××和××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是历代人积累下的评判标准,一种对“正确是不会失败”的坚信不疑——这种信念能让波折转为希望。通过后文我又发现,这种“正确”,其实就是正义的道德标准——在最后一章初江与新治获得幸福时,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尽管经历了艰辛,最后还是在一种道德中获得了自由……笼罩在这个黑暗中的小小的海岛,维护着他们的幸福,使他们的爱恋获得了成功。”可见他们的恋爱自由是存活于小岛的道德标准之内;小说的末句:“这时候,年轻人扬了扬眉毛。他知道他能够成功排除这次险情,是靠自己的力量。” 显然,波折是人造成的,解决波折也是依靠人自身的力量完成,无论寄托于海岛的维护还是神灵的保佑,最终都归于人“正确”的坚信不疑,有了人对自己所在的正义的信念,才有主观努力去争取和拯救自己的力量。

  而这一次,《边城》又不巧处于人的对立面上,自然抛下解不开的谜随后弃之而去,缠绕了一群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命之线仿佛不在自己的手里,浑浑噩噩也不知被谁牵着,只依存于那冥冥天意之中,听候命运的安排,所谓人间刍狗,大抵便是如此吧。翠翠只是不理二佬,默默地看着日头继续。二佬只是心里放不下那只渡船,却不愿再多说些什么。只有老船夫在奔走,但他“对于这件事情的关心处,使二佬父子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虽不见诸形色,心中却有个疙瘩。”他们不知道怎么挽救,没有目的,也没有“要去追求”的念头,因为他们从不会意识到自己所想的是应当坚持和争取的“正确”之事——他们心中的“正确”是天的旨意。就像老船夫“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允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日头升起的时候,天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力量,等日头落下了,也无须思量那些职务对本人的意义,那些人事对生活的意义了。茶峒的人,相比歌岛的人,更多了一份原始的、未开化的混沌。 “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既是安慰自己的借口,也是传达生存信念的座右铭。在天意为正义的土地上,唯有像老船夫说的“不准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才配忍受一切天赐的苦难,正如老舍在《骆驼祥子》里那句悲悯之言:“要立在人间,接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苦难的击打。”他们所做的,唯有接纳与忍受。

  四、未知:白色货船与坍圮的白塔。

  许多读者由于内心的善良,常常对沈从文那个不明朗的收尾抱着一丝乐观的侥幸——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可能明天就回来了啊!而我的阅读感受始终朝我泼着冷水——别想了,那个人不会回来了!其中,白塔的倒塌是一个重要理由。我想借由两个意象来讲不同结局:一个是《潮骚》中的白色货轮,一个是《边城》中坍圮的白塔。

  在《潮骚》中,新治有三次心理活动伴随着远方海面一艘白色巨轮展开,每次都出现了“未知”这一概念。由于《潮骚》没有《边城》那么为人所熟知,故特此摘出三段文本:

  “年轻人竟带着一种奇妙的感动,遥望着一艘从水平线上的晚霞前通过的白色货轮的影子。世界竟以迄今他连想也没想过的巨大的宽广,从遥远的天际逼将过来。这个未知的世界的印象,宛如远雷,从远处轰隆过来,尔后又消失了。”

  这时的白色货轮,遥远而不知去向,是新治对于未知的命运、广阔的世界的某种期待与紧张,也是少年对开辟未来的愿望 。

  “他带着不可思议的感情,目送了从水平线上的晚霞前驶过的一艘白色货轮的影子的情景。那就是“未知”。远眺“未知”,他的心是平和的,但一旦乘上“未知”出航,就交错地涌上了不安、绝望、混乱和悲叹。”

  到这里,新治的白色巨轮已然起航,为未知的命运而努力,并深感此路之艰辛,隐隐的不安下仍起伏着赤裸裸的抱负。

  “傍晚航行在远处海面上的白色货轮的影子,与老早以前所看到的不是同一种,这一点给新治又带来新的感动……至少,那艘白船已经失去了未知的影子。然而,晚夏的傍黑,拖着长长云烟远去的白色货轮的形影里,含有比未知更激动人心的东西。年轻人回忆起他的手用力拽过那根保险绳的力量。新治的确曾一度用自己粗壮的手接触过那个昔日远远眺望的“未知”。他感到自己也能触及远方海面上的那艘白色的船。”

  最后,新治已通过努力得到爱情,白色货轮所象征的庞大和可怕的未知,如今已被年轻人所征服,出现的是一个触手可得的新世界。

  《潮骚》中的白色巨轮,在少年自身的努力下,最终失去了未知的影子,变成广阔的可见世界。

  而《边城》呢?某些年大水来得特别猛些,冲去了沿河的吊脚楼,“大家皆在城头上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的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临时相似”。大水是可怕的未知,茶峒人面对随时可能被冲走的财产,深知是天意无力挽回,显得异常平静,大家只默默呆望着,带着一丝不敢声张埋怨的无可奈何,等大水过后再建新的,等待下一次未知的冲击与重建。面对不确定的灾难,他们选择忍受而非对抗。在老船夫死去的雷雨之夜,翠翠说:“老船夫,我真害怕!”翠翠怕的并非“山雨欲来”,老船夫也懂得,他们怕的便是那个“未知”。

  最后大水冲走的,除了沿河的吊脚楼,还有屋后的白塔。白塔的坍圮,似乎象征着翠翠生命中的依靠毁灭了,爷爷死了,二佬走了,她所担心的未知终于降临了。即使还有一个新伯父杨马兵的陪伴,也无法代替旧生活的恢复——就像“这年冬天,那个坍圮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一样,毕竟不再是从前的白塔了。这也让我深信“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

  《潮骚》与《边城》的不同,是因为信念而走向了异路。《潮骚》愿意用人的力量扭转和征服未知,而《边城》只懂得等待和忍受未知。新治对于白色货轮的祛魅,暗示了《潮骚》最终能借助人的信念扭转困境,而《边城》里呆望着白塔坍塌的人,注定要继续停留在漫长的未知里,等待不确定的天意反复降临。

  五、总结:《潮骚》与边城:“人的故事”和“天的历史”如何能够走向一致呢?

  通过上文对情节、内在标准和意象的探究,我们基本可以看出:《潮骚》与《边城》,一个故事在人手中,一个故事在天手中。

  在《边城》中,有一个叫“日头”的东西,老船夫嘱咐年轻的二佬:“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你也莫辜负日头!” 老船夫死了,二佬不回来,杨马兵便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日头一个一个过下去”。这个日头,每天升起来,又落下去,次日再升起来,使茶峒的人即使面对大水、死亡和爱情的错失,依然能“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暗含了对一种天的信仰和循环的历史观。

  《边城》中有大量的民俗图景,张老师也强调过,沈从文当它是前景而非背景来写,这种细碎繁琐的风情描写,和翠翠的爱情是平等的,按照沈从文的“长河历史观”来说,它们都只是整个茶峒一些小小的零件、无尽岁月里的一处小景。不论是翠翠和二佬,翠翠母亲和军人,大佬的青春,还是杨马兵的青春,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含在历史大背景下演绎出来的。《边城》是一个无限循环、有限约束的世界。人被渺小得厉害,和地上的蚂蚁一样。所以他们听天命,接受历史的循环,忍受灾难。

  《潮骚》不是这样,它是以人为主体来写的,岛上风情只是衬托故事的背景而已。读《潮骚》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一种具体的生机,充满人的天性,好像是从某个老人那里意外收获了一个遥远的故事,看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十分投入地听他讲述年轻时甜蜜又充满波折的初恋,感受那些和时代一同停留在过去的东西。相比的《潮骚》的具体可感,《边城》却显得抽象,身处一个广大而迷蒙的世界,我看到渡船孙女的故事好渺小啊,如此不真切地,只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却能感受到漫长的等待,也能感受到他们颤颤巍巍地依赖着天的样子,似乎直到今天。

  六、沈从文总是喜欢让他的少女在她喜欢的人面前保持沉默。

  写到上面一段,关于“《潮骚》为什么不是一个侥幸的《边城》”,我已经全部说完了我想说的话。

  但是在这种新奇的对比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些意外的有趣之处。这些与我的文章主题不沾边,却实在是值得深究的好玩又可能有价值的问题。我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囊括,也尚未对此得出深入的想法。仅列于下:

  初江与新治的爱情,是直接、热烈的。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不需要任何第三者的牵线搭桥。从第一次海边邂逅,第二次后山迷路相识,第三次女人坡约会接吻,第四次台风之夜赤裸相对,加上通信与赠照片,两人的爱意从来是直接表露的。

  而《边城》中,翠翠与二佬的接触,始终牵连着许多其他的人事。第一次碰面,经老船夫之口才让翠翠得知那是有名的岳云二佬。第二次见面觉得眼熟,再由老船夫提醒才记起那是“翠翠,大鱼咬你!”的二佬。后来翠翠进城,借旁人之口透露出二佬“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心思。再到大佬提亲、夜半山歌,甚至普通的对话,都始终有些“其他人”夹杂在其中,这似乎让他们的情感略显生分——当然,按照二佬的“诗人性格”和翠翠的“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脾性,我也无法想象他们毫无隔阂地互诉衷肠。

  这里出现了十分好玩的地方,在两人为数不多的直接交流中,二佬说一句,翠翠总是以“心想”来回应,也即他们并未有过正常形式的对话——沈从文总是喜欢让他的少女在她喜欢的人面前保持沉默,并以一些天马行空的“心想”来悄悄回应心上人的问话。三三在白脸少爷面前也是如此。此乃有趣处之一。

  这样看来,《潮骚》是自由奔放之情,而《边城》始终带着点暧昧不明的含苞欲放。可是我发现二者在用词上却有差异,三岛用的是“喜欢”,而沈从文用的是“爱”。如果不是翻译的问题(爱和喜欢一般不会用同一个词翻译吧),那么,难道疏远、生分的感情要更深刻、更隽永些?这种不声张的爱竟是高过了热烈的喜欢!此乃有趣处之二。

  于是我想到克尔敦凯尔的那句话:“当两个人坠入爱河时,当他们俩感到自己是天生一对时,那正是他们互道珍重、分道扬镳的时机。因为再发展下去,他们将失去一切而一无所获。”也许就是这样吧。我想着初江和新治在大风夜晚篝火丛边的赤裸相见,再想想二佬等船,老船夫不来、翠翠也不下来的静默瞬间——受过雕饰的唯美人情,终究比那天然无雕饰的自然萌动差了点什么。正是这一点“什么”,让《边城》点不穿的爱无法同《潮骚》一般,走向幸福的日常生活,它总是带着点惆怅的人烟气味,才让人看不清未知的结尾。

  《潮骚》读后感(七):海浪拍打海岸 潮但不骚

  刚开始看书名的时候 觉得是充满爱欲的故事

  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翻完整本以后 手指间都是海风和海浪的味道

  干净的岛上发生了美好爱情的味道

  年轻有气力的小伙子和清秀又聪明的姑娘

  在早春的海岛上 纯粹的互相爱慕着

  我还记得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搜索过 知多半岛

  词条内容说

  这个离我有一定距离的小岛 是名古屋市以南南北突出的一个半岛

  与渥美半岛相望

  故事发生的歌岛 词条搜不到

  但岛上景致最美的两处

  是神社和灯塔

  岛上人民对海神的信仰 让我觉得充满安全感与敬畏

  每当思考问题的时候 人们总是愿意去同大海商量的

  新治第一次向神灵祈求

  关于初江的愿望后

  反而觉得 提出这种任性的祈求 神灵不会处罚吧

  天真可爱又年轻的气息

  心底全是岛上环境所影响的 对海神的虔诚

  少年通过一次出海证明了自己 也提升了自信

  不再因为贫穷而羞愧惧怕

  少女善良懂事用自己的行为收获了少年母亲的好感与认可

  他们彼此爱着 成长着 也努力着 有神庇佑着

  美好的渔歌式的爱情故事 纯粹的浪漫的感觉只会在伊甸园里发生的爱情

  《潮骚》读后感(八):无言

  对三岛由纪夫的关注,是我最近的兴趣。他对美的极致追求与暴力

  的自杀行为,弹拨着我的神经。

  《潮骚》是我读三岛由纪夫的第一部作品,大概是之前对他的期望极高

  的缘故,读后让我略显失望。

  歌岛有如世外桃源一般,生活在上面的人近于纯朴的原始。人性的描

  写不是放置在人与人之间,而是以自然为传声筒,有呼没应。而书中诡异

  的蜜蜂更使我郁闷。也许这就是三岛所要表现的,近于原始的纯美。我不

  能够接受因为自己太俗了吧。

  读完《潮骚》后,我便急不可耐寻找《金阁寺》,期望得到一点心理

  补偿。

  《潮骚》读后感(九):《潮骚》初读后感

  初翻《潮骚》,只觉它平平淡淡,乏味无力,可是越往后读,却越吸引注意。新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家境一般,与母亲弟弟相依相伴。而初江呢,虽从小被外养,可父亲是当地大财主,家境优渥,追求者自然不少。本初江父亲因为一些流言蜚语而厌恶新治,但新治却也不放弃,坚定地做自己,用自己的努力去向一个父亲证明他有能力照顾好他女儿。初江只是一个弱女子,受着父亲的管束,不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也没有放弃过这段爱情,她想尽办法和新治通讯,见面。虽中途有他人非分之想,饱受舆论之苦,两人的信任也没有因此垮掉,两人反而越爱越深。这份爱情,单纯的不掺任何杂质,以信任为基石,演绎了童话般的美好。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那样简单不加城市尘埃,有山有水,宁静让人心生向往。故事发生地里的那些人,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相亲相爱,美好而又简单。在这样的环境里,爱情不美好到是让人觉得奇怪呢。《潮骚》和《边城》很像,同样的善良淳朴,同样的风景迷人,可不同的是,《边城》里的秀秀一直在等,也不知等回来没有,而《潮骚》,他们不仅在一起了,还会有了面对现实的生活。“她自豪是她的照片保护了他,他知道是靠他自己的力量”。 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我却也想拥有这样一份宁静的爱情。❤

  《潮骚》读后感(十):这个世界上有光明,他也相信。

  我们从未曾想过,一个剖腹自杀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脑袋里除了武士道精神,还会有一片纯洁干净的土地。

  若先看作品,不看作者是谁,我想大概很少人会想到这本充满浪漫主义田园风格的纯爱小说《潮骚》会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但细看你就会发现,三岛由纪夫的纯爱,也是布置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首先是环境,一个名叫歌岛的小岛,这是整个小说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主人公新治在这个岛上长大,其正直、率真、勇敢的性格皆是由这样一个开阔、淳朴的环境塑造的;不同性格不同角色的岛民,窸窸窣窣地散布在小说的各个部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小岛内简单的劳动分工给予了新治出海捕鱼的机会,几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乃至高潮的产生。

  若随意换一个内陆村庄,恐怕故事的发展就不是这样的。

  大海的丰富物资,潮起潮落之间带来许多契机,让歌岛这个远离工业文明的小岛有了赖以谋生的生存方式:歌岛上的男人们坐轮船出海捕鱼,女人平日里在家做劳务,夏日出海采海藻——采海藻的女人们还有了"海女"这样一个"职业称呼"。女主角初江和新治的母亲久保都是海女,她们就是在一次下海比赛中真正解除了误会。

  无垠大海,给人以辽阔无边的美感,人们时常会被大海的包容所感动。住在海边的人,因而心境也更随了大海——率真,爽朗,心境单纯。新治是一个典型的海边长大的例子,生平几乎不撒谎,做人正直善良,劳动卖力,出海时勇敢面对风浪。这样的性格,多少是赖着大海的影响的。

  而大海的喜怒无常,潮起潮落,使人们对大海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无意中使依赖大海生存的这帮岛民都开始相信神的存在——与其说相信神的存在,不如说是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希望每一次出海下海,都能平安归来。无论是新治还是初江,他们在遇到重大事情发生时,总是要祈求一下神的庇护。

  其次,我认为,三岛由纪夫内心黑暗的想法,是从未消失过的,即使在这本结局圆满的小说。

  在这本书中,试图强暴初江的安夫和散布谣言的千代子,就是三岛内心挥之不去的象征。

  三岛在这本书里,有意弱化了人性黑暗的这一部分——千代子最后还是做出了澄清,试图告诉大家是她散步的谣言;初江的父亲拒绝了有钱却心术不正的安夫,同意初江和新治在一起。从表面上,三岛由纪夫用人性的善良去掩盖黑暗。但其实掩藏在圆满结局之下,人性中的扭曲、暴力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安夫本人并未亲自出来道歉、千代子的母亲并没有把千代子的话告诉大家。

  人性中的黑暗面一直都在,只是这一次,三岛用光明的那一面,将其掩盖住,通畅也难得地,去歌颂人类最干净最纯洁,灵肉结合的爱情。所以我说,三岛由纪夫的纯爱,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的。

  这个世界上有光明,三岛由纪夫也写光明。他的内心,从来都没有坚定地朝光明走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潮骚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