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地三部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6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地三部曲》是一本由[美] 赛珍珠(Pearl S. Buck)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7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一):土地天堂,是地狱

  今天刚看了第一部,我总感觉这是一部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十分相似的书。只不过陈忠实是通过讲述一个相似的故事表达中国宗法制社会精神内涵;但赛珍珠的这部书却是重点是为了讲故事,而其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则是较为自然而又直接地呈现出来的。

  土地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大概既是一种天堂,因为不管在何时,只要有土地,你就会有生存、致富的可能性,因而每个人都无法彻底离开土地,特别是这样一个兵荒马乱时代;但也因为这一种天堂来的诱惑使得人们甘心在他的安排听天由命不幸到来时,人们不仅会遭受到生命财产的压迫,更重要的是在发家以后还会对人的精神进行强有力的腐化,从而西方人也就不难得出为什么中国人永远无法在现代化的世界中立足。

  虽然说期间有很大的翻译问题,比如我很难想象一个朴实的农民会说“让我们和天上来的敌人干一仗”、“他只是因为寂寞而来到我的床边”、“尊敬”、“利用”等等,但始终都无法掩盖这本书将宏观叙述和细节描绘结合的如此完美事实。接下来再看看赛的《龙子》吧~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二):无声的哺育

  我始终认为文学是个很奇妙东西。常常有人问:“推荐适合年轻人的书或者一生中必读的书有哪些?”可能在以前,我会试着给出点似是而非选择。然而,自己刚读完的这本《大地》,立即颠覆了之前的索书逻辑。能够读到《大地》,不是因为作者赛珍珠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是因为先锋作家的先驱——马原。他在一篇学术文章谈到国内作品时,认为与《大地》相比,《白鹿原》之类的就显得太“小儿科”了。然而我能够了解到《白鹿原》,又源于同时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这样看来,恰是西京一片坍塌的废土,才使得我读到此刻的《白鹿原》。所以,对于读书,选择读书,实在需要做一名勇敢的探索者,就像谁的青春都免不了填塞几个人渣。

  言归正传,适逢伦敦奥运结束,除了见证竞技场极少数人的巅峰辉煌,很多观众对于中国选手比赛判罚颇有微词,于是索性将日不落帝国视为大不列颠“阴国”。向来东西方的差异一言难尽,19世纪的西方人眼里,中国就等同于“落后”“僵固”“奇装异俗”,至于那里人民的评价可想而知。这也不难理解不远万里奔赴中国的清教徒们,如此热忱地传播“上帝”“耶稣”,他们渴望带领中国人走出困境。其中有一位教徒的女儿,扎根在这里将近三十年,用她的笔记录下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土地。她是赛珍珠,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奖的女作家。

  其实,20世纪广泛掀起的现代主义才是文学的主流,赛珍珠这篇完全朴素手法,近乎流水账似的作品实在难登大雅。即便对于此刻的我来说,相比同样尊师狄更斯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不知比《大地》高出几个级别。所以诺贝尔的价值含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我依然很尊重赛珍珠的努力,比起很多同时代的国内作家,她的眼光显然更有凝聚性和穿透力。

  故事从一场结婚开始。贫农王龙有幸娶到大户人家的婢女阿兰,倚仗着几亩田地开始他们的一生。女人是生孩子机器男人是土地的奴隶长辈家族伦理权威,晚辈是传宗接代的延续。这就是华夏大地繁衍至今、生生不息,亘古不变的道理天灾人祸,王龙所能寄托的唯有脚下踩着,心里盼着,眼睛看着,嘴里念着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次的大起大落,王龙至始至终都要依靠大地的莫大安慰得以苟活。初次买田,洪水泛滥;南下乞讨,喜得金银;重返故乡,扩田扩房;纵情纳妾,搬入城府;廉颇老矣,回归农乡。土地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位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母亲,王龙吃的是母亲给他的永不枯竭的奶汁。这个象征在阿兰身上尽显无疑。进入夫家就心甘情愿的下地劳作,即便有孕在身都要一如既往。诡谲的是,她几乎对自我价值没有概念,除了恪守三从四德,她独自生产子女,生了女儿还要深深自责,就连王龙纳妾,她都不会多说一句。劳动妇女之于男人,土地之于生命,都说是前者的无私无欲造就了我们,何曾听过是后者的薄情寡义成全了自己?土地便是维系中华民族的脐带,却也化作普罗大众的精神奴役。

  如果赛珍珠的东方探索到此为止,《大地》或许也不会有后续的两部曲《儿子》《分家》。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位主教家庭出身的西方人,从孝敬长辈杯子里的几片茶叶子孙后代婚丧嫁娶层出不穷矛盾误会屡屡发生,她发现自上而下、从家庭到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沟通小说中阿兰每天少言寡语,就算同床共枕丈夫王龙,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更不会主动回答。反观衣食无忧、坐享其成之后,王龙同样为突如其来变化困惑,即便走到城里的妓院,他也是三缄其口,哑口无言。当三个儿子陆续成人,王龙根本不会去问孩子的想法,他们一犯浑胡闹,就该为他们操心寻事找媳妇了。诡谲的是,他悉心经营的想法居然事倍功半。小说三十三章年逾七旬的王龙把丫头梨花收入房中,他担心孩子们看法,熟不知他得到的反馈截然不同:二儿子满嘴收支盈利,大儿子笑里藏刀,寻到沉湎声色的“榜样”,三儿子直接撂下一句“我要当兵”就甩身离去。或许他在大富大贵之前,从不会认为他的儿子们会各寻出路,他们的命运应该与他一样,把毕生精力留在这片财富的土地上。时过境迁疲劳的王龙早已麻木,即便什么都不缺,也懒得再惹事端。“你愿干啥就干啥吧,随你的便!只要不给我惹麻烦!”比起千言万语,一句索性抵得上一万句。

  总之,赛珍珠为西方世界展现一个闻所未闻的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对于一位愿意去包容,去接受不同文化,并且致力于传播的西方人,就像她写下的故事——无声的哺育,文明的延续。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三):审视灵魂前提请先站在你应该脚踩的——大地

  我几乎错过这本书

  因为我不觉得一个外国人写那段时期的中国能好到什么程度

  然而读完第一部,或者说在看到第一部的开篇时

  我觉得还好,我没有错过她

  这个民族的盛衰无疑是一部史诗

  然而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

  视角是不是更冷静更尖锐?

  可贵的是

  这个“旁观者”的笔触温暖

  她只是沉着冷静的写着生老病死

  离合悲欢

  从不抽离出来评判是非

  不留谶语

  不故作玄机

  她获得诺贝尔奖让一些技术流很不屑

  看完这第一部

  我反倒对技术流很不屑

  在文学领域

  叙述永远是第一位

  重点在于你写了什么

  而不是你怎样写

  没人反对作家的批判

  但是拜托

  你不是偶像

  也不是神祗

  请不要漂浮在空中

  审视灵魂的前提请先站在你应该脚踩的——大地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四):农民,商人青年

  磨磨蹭蹭地把三部曲看完了,不得不再次感叹Pearl Buck is quite amazing!在《大地》里,中国是一个淳朴的农民,在他眼里土地就是一切的一切;在《儿子》里,中国是一个见钱眼开的商人,在新时代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在终曲《分家》里,中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心怀革命热情,却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看的时候确实惊叹于赛珍珠对中国人的了解,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感觉那么真实,能身临其境。只是她写作的手法始终有浓重的西方痕迹,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暴露了她的身份。但我很喜欢她运用的白描,让每个人物有血有肉,却不拖沓,不累赘

  过去的历史,我们都不能说我们了解了,只能凭着自己的粗浅了解加上一些揣测和想象,来判断。大地三部曲也许只是展现了中国某个时期的某个地区现象,却折射出这个庞大帝国的全貌。这个身份复杂的女作家用她独特的笔触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怎么样在每个个人、每个家庭的挣扎中走到今天的。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在上各种乱七八糟课的时候看完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分为《大地》、《儿子》和《分家》,都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并于1938年荣获诺奖,颁奖词写「她对中国农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述」。赛珍珠用母语英语写作的这部反映中国的小说,为外国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我看来得诺奖实在是占便宜了,真的是比较一般的作品。三部曲以王龙、王虎、王源祖孙三代的一生试图来表现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普遍形象,赛珍珠在小说中反复强调土地和中国农民生活状态联系,将土地奉于一个极其神圣地位,佃户王龙通过耕种不断发家成为地主,后来儿子们为了利益又卖掉地,有了土地就有发家的基础,没有土地等于坐吃山空自取灭亡,土地已然成为一个精神象征,文化符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阿兰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一身勤劳善良,但是相貌丑陋,她对于王龙来说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荷花这个妓女更是完全依托王龙,她在王龙看来只是自己满足性欲的需要,还有作为一个富人必要的小妾,王龙养着她不如说是养着一个身份象征,最后出现的梅琳寄托了赛珍珠所有理想的寄托,更不真实。小说中人物类型化,缺乏性格特点,读来很寡淡,我不喜欢。即使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许久,我还是很深刻感受到中外文化差异,写中国人的小说还是中国人来写合适,赛珍珠只是摹其状貌,不得其神。

  《大地三部曲》读后感(六):最让人痛苦的,是循环

  在看前100页的时候,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甚至还有些失望。因为相比“围城”,“白鹿原","废都"这些中国作家极具个人语言特色的作品,“大地”的语言极其平淡,简直像是长篇小学生作文。但毕竟这是一本国外作家的作品,读起来难免有“翻译味”,也就不再苛责。不过当读完全书时,却感觉这本书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讲述,可以用传神和刻骨来形容。

  在读到一半时,我的思绪逐渐变混乱起来。一方面要时刻提防自己把这本书和其他书中的相似情境搞混,有几次甚至一边读一边问自己,主人公是姓白还是姓王?另一方面,我从书里找到了有关自己和家人的投影。这也让我一度很难受,难道中国人的家族历史,就这么简单的被一页蔽之了吗。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虽然时间跨度一百多年,但似乎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循环。在书的后半部分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衣着光鲜的王家后代,从人力车上下来,不屑的扔下些钱,车夫在他身后频频道谢。我总会忍不住回想起他的爷爷王龙,当年不是也做过人力车夫吗,而他现在却如此对待境遇相同的人。当他的爷爷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乡村久旱不雨,他的爷爷带着一家人加入了逃荒的大军,他们汇集到城市,从事最卑微职业,露宿在城墙脚下,勉强谋生。如果不是王龙最后能浑水摸鱼抢劫富人,也不会重新回到家乡置办田地成为地主,当然更没有他们这些年轻一代的光鲜生活。命运轨迹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着重合,确实有些奇妙。

  类似的循环还有很多,比如那个最终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的王虎,最初时,因为和地主父亲王龙生隙而离家出走,参军入伍。后来因为看到长官的昏庸无能而决意自己带队打天下,孰不知在他年老的时候手下军心涣散,作恶一方,和当年自己所背叛的长官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他的侄子王孟,参加了革命党四处造反,革命成功后,虽然被授予了显赫的公职,但却从来没有停止抱怨,甚至同样产生了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再来一场革命的念头。对于他们所谓革命的结果,我想可以轻易的从他叔叔身上找到答案

  再比如,王龙落难城市时,他对这个陌生地方的隔阂感,和他的孙子,王源游学海外时面对外国的文化信仰时爆发出来的强烈的抵触情绪,是多么的相似。

  也许相似的事情总是在发生,只是具体境况不同,也许中国人在最近几百年,就没怎么改变过。也许是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对父权的尊崇下,同时又在等待机会背叛它。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个人的世界里总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父辈所作所为,无论是想要模仿还是想要背叛,它都是逃不脱的圆心。正是因为这个圆心的存在,使得我们历史基因的突变几率低之又低。想到我自己的家庭,爸爸对爷爷的背叛与回归,而我对父亲的背叛与回归难道也像魔咒一样早已注定吗。每次想到这里,就会感到无力。

  这本小说里,女性形象也非常值得一提。前后出现了十多位女性形象。然而她们大多数的命运中都包含有某些悲剧成分。这也反映了作者作为女人,对中国女性的同情。书中的女性,有的粗鄙讨厌;有的粗鄙但可爱;而大多数都是自甘认命,活在强烈的自我压抑之中;有的虽然具有了新思想,但是却没有自觉,仍然重复着母亲的老路。只有最后登场的,和王源坠入爱河的梅琳,似乎才是被作者真心祝福的,在全书行将结束的时候,一段动人的爱情慢慢展开。也正是因为他俩的出现,让整本书似乎还不是那么没有希望,起码还有一些事情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