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10篇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是一本由平装著作,158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7-7,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一):翻身直入千峰里,坐看闲云白昼飞 ——读《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肖峰旭

  中国字里有乾坤,乾坤大小,恐怕因人而异坐井观天是乾坤,坐拥书城是乾坤,有板凳敢坐十年冷的淡漠平和, “乾坤”方能真正舒展筋骨,大大方方。程玉合老师举重若轻地显露出他的乾坤,于是我们读到《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程老师很会“骗人”,禅宗参禅三境界的“见山见水”可勉为例举。初看其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好玩啊,风趣啊,轻松啊,噱头啊,每一篇小文都像一块“肉”(其中有文曰:天上挂着一块肉),每一篇内容都如一首歌(其中有文曰:精美石头会唱歌),这也无妨,写书者本为自在读书人何求沉重。二者在性情随意上契合不难,但二者在境界的融合上就勉为其难。外在的表象容易迷惑一片粗浅的生命,有质地的内涵沉静等待知己致敬。

  真正地读,挤出“花哨”这一水分,还有多少干货?就有很多干货!其纵横之姿,仪态万方。纵者,基于汉字演变,形体特征等,把汉字的历史底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横者,旁及文学、民俗、艺术等,把汉字的价值背景渲染得惟妙惟肖。看官至此以为其庄重肃穆,那又未臻至境,作者何尝要给你讲道理,摆门面,就是想哈哈一笑中有小得小收获,一拍两散,清风明月。其中超脱飘逸韵味,才是此书的精髓

  文章不长,但厚重。《女部字里的性别歧视》,原来“丑”和我们男性关联不大,松气之余,又感慨女性的担负和委屈,非说其中有女权主义熠熠生辉,我想那类似语文考试题,出题者越俎代庖,给原作者添麻烦,程老师不会想那么多,但程老师会让读的人多想。

  文章不长,但睿智。《骗子与马》,厘清马和骗的关联,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怎么能凑到一处,不是姻缘翩跹,而是思维动作的因缘关联。骗子就骗了,马也被骗了,我们不至于被骗了,万事大吉,多么聪明

  文章不长,但诙谐。《饿是我的饭吗?》,有横槊击水的感觉,针对当前附庸风雅的提法,程老师没有棒喝,而是游戏三昧,如果“饿”望文生义为我的饭,我蓦然想,“鸡”岂非又一个鸟吗?滑稽不入流。文章一语中的,不敬畏汉字,就近于让自己“下流”了。

  程老师的书不长,亏得短,让我们随时都能“拈花一笑”,偶读即得,但我们也抱怨他的书“长”,因为只要开卷,其“婀娜”之文风让人爱不释手。我不推荐诸君读此书,私念里想独享这美好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二):小汉字大智慧——读老程的新书有感

  李元贞

  出身于书香门第我的童年都是伴随着汉字长大的。由于家父家母都是高中语文老师原因,有很长一段时间,谈论文字成了我们家特殊的“饭桌文化”。常常是父母下班回家,我放学归来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吃着晚饭,看着电视,然后揪着电视主持人读音的错误或者词语用法的错误。有时候,也会对同个字的读音或用法而产生分歧,然后饭桌上免不了一轮“腥风血雨”。通常,都以一方翻出字典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结束战争”。我想,对文字的探究与执着大概是深藏在每个文人墨客骨子里的东西从古至今人们对文字的解读与研究从来都没有停过。若是你仔细研究起来,会发现每个小小的汉字里都包含着大智慧。有的藏着文字的起源,有的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藏着社会转变……正因为如此,汉语才被誉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使很多外国人摸不到头脑

  前段时间听闻老程出了本关于汉字的书,我甚是欣喜。一是为老程高兴,高兴于老程多年出书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二是为读者高兴,高兴于有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老程独特魅力。老程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授课风趣幽默,极具个人特色,在授课之余还不忘开发我们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对自身潜力的挖掘,对我之于文学的热爱有潜移默化影响。可以说在当时那个追求分数年代十分少见了。如今,看到老程还坚持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爱上文学,我感到十分佩服和感动

  书名叫《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很接地气,很有老程的风范。翻开书的第一篇故事,我就会心地笑了,讲的是天下第一错别字“冒”的故事。文中说的要考考老程“冒”字怎么写的姑娘正是我当时的同学。我还记得当时老程特意在上课的时候分享了这个天下第一错别字多容易写错,以及夸奖小姑娘发现这天下第一错别字时,浮现在她脸上腼腆自豪笑容。汉字虽小,却能给发现其背后含义的人们带来无尽乐趣。现在想想,或许自打那时起,老程就萌生了要写这本独特的关于汉字的书籍了吧。

  关于汉字的形成与用法,听起来是复杂枯燥的内容,其实不然。这本书的内容是由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组成的,每篇文章都介绍了一个或多个汉字,有的引用了汉字的历史典故,有的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变化同时还伴随着老程自己的感悟。于我而言,印象深刻的是品字结构欢乐多这一篇文章。文里介绍了跟饭桌相关的几个字——鱻,羴,皛等。阅读的时候正值饭点儿,作为一个吃货,看到这几个字的第一反应是饿了。这又是鱼,又是羊,又是白饭的,看得我饥肠辘辘。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发现还几个字还真和饭桌有渊源。三鱼是鲜,三羊是膻,三白饭则和苏轼和刘贡父有关。据说苏轼跟刘贡父说自己和弟弟每天都吃三白饭——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后来刘贡父就写贴请苏轼吃皛饭,而苏轼却忘了自己以前说过的话,等到刘贡父家是发现桌上就只有盐、白萝卜和白饭的时候,才想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后来苏轼又请刘贡父吃了毳饭以报一箭之仇,这毳饭具体是什么,就要等各位读者自己来一探究竟了。

  书中的内容既诙谐又幽默,然而背后也藏着大道理。例如在不妨识繁写简一文,老程探讨了繁体字简化的意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无论汉字,还是其他文字,越来越简单,那是符合发展逻辑规律。汉字从繁体字到简化字,不过是汉字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在女部字里的性别歧视里,老程介绍了文字的演变和中国历史社会息息相关。“女部字里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它记载了一段久远的历史。有时,我们面对汉字,就是面对着历史的某些沉重。”诸如此类的评析,让人感同身受

  一本小小的书,却处处可以看出作者以及编辑投入心血。从文章的编排到文后的插画,都可以看出创作人的用心。若你仔细看看每篇文章后面的小插图,就会发现这是一本连小细节都做得很精致的小书。插画上内容也极为风趣幽默,和文章的内容相辅相成,让人看完忍俊不禁。我相信,这本凝聚了许多人智慧的书一定会让您爱不释手的。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说的是很多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都湮没在云烟里了,但“文化就是这样,有传承,也有更新和淘汰。”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汉字有所了解,让这些文字中的大智慧一直传承下去。或许我们做不到像研究学者们对汉字的深入了解和剖析,但通过了解一些汉字背后的小故事,我们也可以让这些文化传播下去。这四十多篇文章就是个很好的起点,若是您能在读完这本书后,偶尔在谈话中和别人讲起这些汉字故事,我想老程一定是会乐开花儿的。不管怎样,我是要开始在我们家的“饭桌文化”上讲讲老程的汉字故事了,或许,就从鱻羴皛开始。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三):认真纠错真不错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读错字写错字的经历,毕竟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纷繁复杂,即便是专家之间都会有争论,一般人出个错,都很正常。尤其是现代人不拘小节宽容大度,有些错误又无关宏旨,像听个相声包袱一样一笑了之,也就过去了。但公众人物或者是在公众场合出错往往没那么容易过关,比如,几位内地著名大学校长接待台湾客人仪式上接连读错字,影视明星们在对白和综艺节目中错字连篇,某著名主持人给职业台球选手潘晓婷题“九球天后”四个字错俩字看起来像“环球大嫂”等等等等,他们可能不会因此而丢官、丢名、丢利,但肯定丢人丢丑了,甚至还会关系到一个群体一种行业整体形象问题,这事儿就大了。

  “小节”其实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或处事的态度。没文化的无知无畏或许无药可救,但在公众场合的仪式化表达只要事先做做功课完全能够避免,可惜很多人因为盲目自信或者不知深浅而忽略了这一环节。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的语言文化保持一种敬畏,平日里多加注意,也就不至于在关键时刻露出破绽,闹出笑话了。

  最近,同学老程出版了一本名为《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的书,列举了种种读错、写错汉字的事例,其中有些是许多人经常用错的汉字,可能有人一直在错用而不自知。这本书虽然不可能涵盖所有容易用错的汉字,但其所选的内容带有相当强的代表性,起码可以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告诉你哪些地方容易有坑儿,千万别一不小心陷进去……

  这本书分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怕你写不错》,说得是容易些错的常用字和一些生僻字,像感冒的“冒”,估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上面是一个“曰”字,其实里面的两横是不与其它笔画相连的;第二部分是容易念错的字,如瞠目结舌刚愎自用、媒妁之言、发酵、混淆及一些不常见的姓氏等等;第三部分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运用,如前面所说的老毕把“九球天后”错写为“玖球天後”,云与雲、里与裏、千秋与鞦韆等等;第四部分则是《那些坑人的汉字》,《有一不说“一”》、《到处都是 “人”》、《“打”是什么意思》等篇章,让我们真正见识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后面几部分分别是容易混淆的汉字、好玩的拆字游戏和附录的容易用错的汉字……平易实在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正所谓“文如其人”,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老程本人的一些品性

  率真。从同学时的青年小程到如今的中年老程,一直都是一个朴实率真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从来不端不装,他也因此而与同学中的各色人等相处和谐,充当着同学相聚时的秘书角色。他的文字也是一样,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装模作样,有错说错,有理讲理,即便是引经据典,那也平实淡然,让人读起来轻松自在,相当舒服

  认真。老程是中学语文老师,在我的感觉中他对自己的职业持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态度。他建立了一个名为“我们一起读诗”的微信群,号召学生们诵读上传,并让我邀请潍坊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的专家们给予指导。而在他的公众号里,也常常看到他的学生们写的创意作文。这些都应当是额外的工作,可以想见老程对自己从事职业的投入。而这本书,同样也是认真态度的体现。他很勤奋博客里几乎每天一篇文章,大都是与自己的职业有关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他认真地发现,认真地思考,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成文。书中的这些篇章,便是从这些积累当中选取的文字纠错的部分。

  风趣。老程还有一手写打油诗的绝活儿,一套一套的张嘴就来,其韵味和包袱完全不亚于红得发紫的老树,可惜没赶上老树的机遇,要不然最先出版的可能就是另外的一本书了。在这本书里,老程也充分发挥了他幽默风趣的天赋,饶有趣味地讲着汉字的故事,什么《天上挂着一块肉》、《竖起你的耳朵来》、《驴是有户口的马?》、《别怪我们长得像》之类,只看题目就颇有吸引力,正文里更是笑话传说与考据义理杂陈,常常读得人忍俊不禁。硬生生地将本该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书弄成一本段子集,不由得你不乐呵呵地读下去。

  总的说来,《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是一本与老程一样率真、认真但又不乏趣味的书,对我们这些熟悉其人的读者来说,会多一层读人的乐趣,而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看看别人的笑话是为了自己少出笑话,不止有趣,还相当有用,即便只是认真纠错,那也相当不错。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四):他盘点了这些年用错的汉字 面世三天就加印

  ] [来源北京日报]

  程玉合是海淀区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三尺讲台耕耘了二十多年。这些天,“老程出书了”的消息,在他的学生、同学、同事不胫而走,大家纷纷翻看他的新书《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他多年前的学生给了老师一个最高评语:“老程还是那个老程!”

  中学语文老师写了一本有趣的语言文字的书,盘点这些年用错的汉字,在如今显得如此稀有、另类耐人寻味

  这些字都从生活里“淘”来

  “儿子哎,帮妈wǎ勺米来?”老程给出了答案:“搲,舀的意思。”“妈,我袖口开了,你给我敹几针?”老程谆谆教导说,“敹,liáo,缝缀的意思。”

  老程的这本书不足10万字,讲了我们读错、写错、认错汉字方面的故事,但和那些正儿八经的汉字书不同,这些汉字出现的场景特别接地气,很多都是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读来往往会心一笑。

  老程不惜自黑,把自己读错、写错过的公之于众。十年前,班里一个小女生神秘发问:“程老师,‘冒’怎么写?”“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目’啊!”小女生露出了胜利微笑,“老师您错了。”老程赶紧查字典,惭愧地发现是自己错了。还有“媒妁之言”,人家小程读了多年“媒妁(yuē)之言”,直到上大学和同学发生了激烈争论,最后才悲哀地发现是自己错了。

  多年来,那些亲戚嘴里听来、路上听来和看到的错字、错音,统统被老程用心记了下来。到侄女家里,侄女错把电饼铛(chēng)叫电饼铛(dǎng)。挤地铁,旁边人高谈阔论,错把“混淆(xiáo)”说成了“混淆(yáo)”。还有繁体字不能乱用、滥用,比如:“醜”和“丑”,繁体字里,前者表示丑陋,后者是十二地支之一。如果写成“子醜寅卯”就会很尴尬。

  对汉字格外关心,和老程的专业背景有关,他是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毕业的;更与他对文字有极高的探究热情有关,“我为汉字狂”用在老程身上很贴切。有一天,他胡乱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居然翻到特别好玩儿的东西。“北京人说人身体特好,很壮,一般说,这人很zhuǎng。可这字怎么写,真没注意过。”偶然中,老程翻到了“答案”,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迫不及待地与同事分享:“zhuǎng,原来是唐玄奘的‘奘’字!”还操着山东德州口音普通话,一板一眼地念了起来,“奘,zhuǎnɡ,方言,形容粗而大:身高腰奘|这棵树很奘。”

  最终,这些容易写错、读错的字,繁简转换问题,外形稀奇古怪的字,通过四十余篇有趣的文章,被分在“不怕你写不错”“你一定因为念错被人笑话过”“那些坑人的汉字”“好玩儿的拆字游戏”等不同栏目下。日常小事不仅引出某个汉字的造字原理,有的甚至已经超越汉字,让人进入到了语言学范畴。

  生僻字和网络流行字不选用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是老程玩出来的一本书。“别太当回事,就是一本小破书,我只是想提醒读者重视汉字,增加对汉字的兴趣。”其实,老程最初曾大胆建议:在推荐语里写上“读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这本书”,谁知引来编辑部的“恐慌”。大家说,千万别说这个,有的人书店看看,就不买书了。

  早在两年前,该书责任编辑胡香玉看到他的师兄程老师常在其个人微信公号“老程语文茶馆”里风趣俏皮地发些文字,就与老程说起了中华书局正在策划的汉字书,结果俩人聊得颇为投缘。再后来,程老师几十年的积累厚积薄发,一天一篇,连写70天,这本书的雏形诞生了。

  老程文字风趣,和他的网上活跃史有关。2006年开始,他就在网上论坛发表东西,并以写足球起家。当年他还写过《网络聊天的秘密》,但挂在网上很快就沉下去了。他立马儿把题目改成了《其实裸聊也没啥》,点击率成功升至70万。老程由此顿悟——网上发文得研究大众阅读的心理,“我在网上混的时间长,对题目、风格是有自己独特感觉的。”

  但事实是,老程写完全部70篇文章后,胡编辑竟然删掉了一半。那些过于油滑、不利于读者阅读的,或者文字找不到出处的,都被无情砍掉了。“书稿交给编辑的时候,看起来很放肆,有点像是贩卖自己的东西。”事到如今,老程认真做了自我检讨,

  其实老程还是很讲原则的,不是什么字都选。比如那些特别生僻、没有意义的,比如四个字摞一起的,三个摞一起的,根本不常用的,他就没选。“文字毕竟是交际用的,那些字专家都不认识,写给读者,有那个必要吗?”此刻,老程才拿出了语文老师的腔调。而且胡香玉也补充道,一些外形更特立独行、更花哨华丽的网络流行汉字,“我们也都狠心地弃之如敝屣了。”

  最终,这本书选字是以现行的《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能找到、有实际读音、有准确意义的为标准,确定了目前书中这上千个字词。那些找不到出处的,全都没要。

  成中华书局历史上直播第一人

  老程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出的第一本书,是他的第二个孩子。而对外界而言,大家谁也没想到中学老师写的汉字小书,竟然意外走红了。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首印一万册,谁知三天后又加印一万册。有一家图书馆原本说只要30本,看了书立马儿追加到550本。不能不提的是,老程还是中华书局历史上第一个进行新书直播的作者。前几天,网上直播“现场”有8000人在线,他好些平时不见的学生都冒了出来,让老程感动得快要哭了。

  老同学听说老程出书,都来凑热闹。济南七中老师李美瑛说,对于汉字,老程有着宗教般的狂热,“他说汉字是他的孩子,我更觉得汉字是他热恋中的情人,因为他下笔总是活力四射、充满激情。”老同学肖峰旭也说,老程的书干货不少,有着纵横之姿,“纵者,基于汉字演变、形体特征等,把汉字的历史底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横者,旁及文学、民俗、艺术等,把汉字的价值背景等渲染得惟妙惟肖。”

  那些远在大洋彼岸的学生们听说老师出书了,也为他点赞。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神经学博士张佳婧说:“十年前,我们那个不太正经的语文老师怎么这么多年一点都没变。”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李元贞说,我们家的饭桌文化要讲讲老程的汉字故事了,或许就从“鱻(xiān) 毳(cuì)皛(xiǎo)”开始。

  老程的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岑运强满意地露出了微笑,“我觉得这本书在形式上和我的第一本著作《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48岁的老程对外界响动倒是看得很淡,叹息一声,“语文老师出书本不新鲜,但被升学率牵着鼻子走的老师很少有心思写书写文、耕种自留地了,这是语文老师的悲哀。”他话锋一转,“我是个例外,我不是个太正经的语文老师。”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五):人生没有白错的字,每一个都算数

  胡香玉

  如果我问:你写过错别字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没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读错、写错、认错过汉字,张冠李戴、豕亥鱼鲁,都是用错。尤其是电子设备流行的今天,我们汉字书写的机会愈加减少,我们写错字的次数愈来愈多,经常提笔忘字,甚至错字连篇。不过,也要感谢我们的用错,不然,我们就无法邂逅这本小书,无法完成一次因缘际会的相遇。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原来为《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即将付型时,我们想,那些年用错的汉字难道我们现在不会用错吗?将来也可能继续用错啊?所以,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态,于是书名又果断地改为《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事实证明,这个书名的确能撩动读者的自我代入感,容易引发共鸣。

  作者程玉合是我的师兄,两年前,常见他在微信公共号《老程语文茶馆》里风趣俏皮地发些文字,自娱自乐的模样很有一番自己的境界和天地。一天,说起我们正在策划的汉字书,聊得颇为投缘,于是他开始每天写一篇汉字文章,结绳记事,量体裁衣,为这本书的诞生准备了充足的“待产包”,后来,我们从这些微信公众号文章里千挑万选,然后把这些文章当作璞玉般进行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锻造。程老师是个写字快手,又刻苦勤奋,他甘愿舍弃掉文章里过于个人化和随意性的“私货”,每次修改文章都毫无怨言,不辞繁琐,一般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能把我们的建议完美地呈现出来,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我和程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关于本书的附录部分。附录里容易写错的字和容易读错的字以及形近字都是经过很多次修改最后确定保留的经典易错字。最纠结的是品字机构中四个相同独体字组成的外形比较奇特的字,这些外形稀奇古怪的字比较容易吸引眼球,可能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猎奇心理,关于选择哪些不选择哪些,我们斟酌讨论良久,程老师坚决不愿意和那些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汉字打交道,拒绝噱头,所以,还有一些外形更为特立独行更花哨华丽的网络流行汉字,我们最后都狠心地弃之如敝履了。最后,我们以现行的《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能找到的、有实际读音、有准确意义的为标准,经过程老师在大词典的海洋中反复查找,才最终确定了目前书上的这些字。最繁琐的是《那些多对一的繁简字》一篇,也颇费了一番工夫,程老师开始罗列过多,后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又和助理编辑各自核查了一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程老师又邀请他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博士同学作外援把关了两遍,我才终于对那些繁体字的组词踏实了一些。

  这样一番反复折腾,才成就了《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这本小书的大致模样。所以,看似一本小书,其实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劳动,寄托了很多人的期待和愿望。程老师写成的初稿,和现在的成稿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感谢他尽心尽力地配合,包括修改稿件和查阅各种参考书工具书,我都经常把他视作朋友,毫不客气地请他帮忙。我对这种侠义心肠也表示深深的感谢。

  书的内容,也就是讲了我们读错、写错、认错汉字方面的故事。程老师讲的汉字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相当实用。比如《读错字的尴尬》中对“媒妁之言”的“妁”字读法闹的笑话,《别怪我们长得像》对“戊、戌、戍、戎、戒”的区别,都是着眼于汉字的实用性。再如生活中《常说却不会写的字》:儿子,帮妈妈wa勺米来。小明家煮粥,火大了, yu锅了。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说却不会写的字。另外,程老师对繁体字的麻烦和简体字的简便深有感悟,比如“忧郁”“乌龟”这四个字的繁体形式,让一个大人写也要花费好长时间,比如双印饭店非要写成“雙印饭店”,搞得一般人摸不着头脑。所以。程老师认为,除非特殊需要,我们还是不妨识繁写简吧。这一点也彰显了程老师“学为人师、身为世范”的师者本心。

  程老师常常以调侃、诙谐的语调开场,加入好玩的故事和适当的想象。比如问问“我”是谁?“我”本是一种兵器。小心我用“我”打你。程老师天性幽默、开朗随和,畅所欲言,他以老程自称,亲切自然,让你读这本书时仿佛就像和自己的老师对话,如沐春风,让人时时会心,不觉莞尔。文品即人品,程老师在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乐观和对生活的态度也常常令我心有戚戚,若有所悟。如《烦是头上火》,烦了怎么办?“可以看看大树参天,看看小河流水,看看蚂蚁拉长了战线搬家不辍,看看蛤蟆待在荷叶上呱呱乱叫。”或者还可以打几行字,在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中,你就俨然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忘记了俗世的烦心。也或者只是自己修为不够,还要练练。在这种自我排解和自我反省中,我们也能跟随作者内心成长的脚印,完成自己的一次修炼历程。所以,读这本书,我们不仅仅是认识了那些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的汉字,汉字本身精彩的内涵和作者字里行间的温度才是真正的动人之处。

  作为编辑,我们永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尽管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好多双眼睛严格安检审视过,但我们依然可能出现用错汉字的失误,借用一句最近比较流行的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人生没有白错的字,每一个都算数。汉字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像朝圣者一样去匍匐叩拜、热忱追慕。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六):老程还是原来的味道

  张佳婧

  老程出了本书,字里行间还是以前的味道。

  书叫《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标题几个字用得是极其幼稚的字体,乍看真的很老程。然后翻开只是随便看了几篇,就真的很想笑,十年前我们那个不太正经的语文老师怎么这么些年一点都没变?

  程玉合同志大约十年前转来我当时的学校,他自称“老程”,但是印象中十岁出头的我们在学校还是叫着他“程老师”。男语文老师一向不多,小姑娘们但凡对男语文老师的出现有过些许憧憬的,也基本都在程老师第一次出现在班里的那一刻幻想破灭。总而言之,程老师是那种满腹经纶但是外表上完全深藏不露的人。但也就是这个人,让我一个纯粹的理科女爱上语文课,爱上文字。

  印象中他这人不太走寻常路。他不喜欢让我们背课文,不喜欢给我们听写,不喜欢按照上面规定的教学大纲给我们上课(尽管很多时候考试压力下不得不那样)。他会在本来就紧张到死的课程进度胁迫下,还每周留出一节课作课外诗词鉴赏,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陶冶一下我们的文学情操。他会在其他老师培训学生如何写高分作文的时候,让我们每周写“随笔”,没有题目限制,没有文体限制,没有字数限制,写我们想写的给他看。

  比起“语文老师”,也许程老师对我们来说更像“文学老师”,让我们在无法改变的应试教育下看到文字可以是单纯的美的,文章可以不是定要句句扣题的,让我们觉得原来考试之外的语文可以是有趣的。

  印象中程老师没有负面评价过哪位同学写过的任何东西。他还开了个“茶馆”,最早在新浪博客上,就叫“老程语文茶馆”。他把我们的随笔放到那上面,自豪的欢迎所有人来品鉴。那时候每当自己的文章被放在茶馆上就无比兴奋,然后越来越喜欢写东西,哪怕初中小小年纪写出来的没有人生感悟,没有深刻哲理,只有为了讲故事而细致得刻画,只有单纯的喜怒哀乐。

  我最喜欢茶馆的地方,就是那里没有千篇一律,而是隐隐约约能看出来不同孩子不同“文风”的苗头。这么多年过去,熬过了要在45分钟编出800字有逻辑又扣题的文章的时期,最终也还是回到了当年为自己写作的单纯,而这些不为考试题所容纳的单纯,被小心翼翼得收藏在茶馆里。后来新浪博客没那么流行了,程老师把茶馆开在微信里,依旧分享着学生的文章。

  别人怎样我不敢说,但就我自己而言,老程给了我很多勇气。有时候觉得自己后来敢在议论文占主流的高考作文里写小说、写散文,是受了老程影响的。也许是那时染上了一点老程不循规蹈矩教课的叛逆,也许是脱缰的野马在老程给的一片旷野自在得跑惯了,至少久经考试洗礼的我最后还是敢写属于我的文字。

  初中毕业那么多年后再读老程写的这本书,从头至尾也还是保留着老程的风格。弹你一个脑瓜崩告诉你:傻了吧,你以为你认识的字其实你不认识!你以为你会写的字其实你写的是错的!然后又一把抓住你的手,告诉你:别怕语文,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就知道语文远比九年义务教育里的语文好玩得多。老程替你翻辞典翻史书,老程给你讲文字背后的故事,从甲骨文的演变到从繁化简,别的语文老师不给你讲的故事,老程给你讲,你静静得听就好。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七):《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笔记

  张华娟

  程师兄是我大学中文系时的师兄,后来硕士毕业去了一所中学教书。出书,在今天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难事,其实出书是件很难的事,特别是你不想出本从印刷厂直奔废品回收站的书。而对于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出书就更难,很多官员和有钱人,弄个书号,出本书,附庸风雅一下,很简单,可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凡是要钱才能出版的书,一概接受不了。 更为关键的是,一个语文老师所写的书,依然能延续他在本科、硕士期间的学术研究——语言学的积淀,这就更加难能可贵。在一线讲台上,被学校的绩效考核和堆积如山的会议、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培训,弄得头晕脑胀的老师,能有几个还在坚持自己硕士、博士期间的学术研究话题? 不过,我还是抗拒了好几天老程这本书,因为我害怕语言学、敬畏语言学。我是学中文的,但是是文学研究专业,对于语言学领域的很多文章,感觉看完了以后,一是不懂,过于晦涩高深,二是文章不接地气,有时看完了,反而不知道语言究竟是什么东西了。所以,敬而远之,是我一般采取的态度。 程师兄这本书,终于在一个周末,因为眼疾,不能投入地看其他稿子,所以拿来浏览一下,以作临时消遣,却发现我差点错过了好东西。 这是一个语言学研究专业的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为大众写的一本认识、了解汉字的好玩的书,适合一般读者,尤其适合正在度暑假、闲极无聊的孩子们阅读。阅读时间,集中阅读,大约一天到两天时间,即可读完。内里知识,可供反复琢磨,再三阅读、学习。 题目都很好玩,内容接地气。如“不怕你写不错”“你一定因为念错被人笑话过”这些分类题目,都很有实际针对性。而每篇小文章的题目及内容选择,就更加有趣有料了,像“驴是有户口的马”“无心还是爱吗”“品字结构欢乐多”。 每篇文章短小精湛,读起来不累,而且很长知识。我是中文系毕业,干的又是编辑工作,接触过的错别字或者汉字知识,还是不少的,但在师兄这本书里,还是长了不少新知识。如“问问我是谁”,第一次知道,“我”字在造字之初,跟武器相关。而左耳右耳,这两个偏旁,我们用了不知多少遍,写过不知多少次,这次终于确认,原来竟然真的是两个不同的耳朵,左耳来源于“阜(小土山的意思)”,右耳来源于“邑(城池)”,所以“阝”在左和在右的很多字,本义也分别跟“阜”和“邑”有关。认祖归宗,有时候溯本寻源还是很重要的,能让我们认识到本质性的意义和来处,再理解或者认识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这本书是由中华书局的编辑策划和编辑设计的,所以在编辑上充分体现了大书局的才华。师兄的文本很精彩,但编辑给加的插图,那幽默、精彩程度,给文本大大加分、提了分量。以一只搞笑的小花猫贯穿全书,简练的一两句对白,能让你笑很久。比如“问问我是谁”这篇,讲完了“我”来源于武器之后,小猫在画里说:“别过来,否则我用我叉你!”这不仅是孩子们喜欢的风格,大人们也会喜欢,谁不喜欢会心一笑呢。笑一笑,十年少。在这里,真要为中华书局的胡香玉编辑点赞,虽然我们是同行竞争的“冤家”,但也是彼此最懂得的小编辑。 目测程师兄这本书会大卖,所以除了赞叹这本书的优点,还要不遗余力地用我做编辑的特长和恶习,指摘书中可以更加完美的地方。 说到品字结构欢乐多的时候,举了章太炎先生给自己女儿取名字用生僻字的传说,大女儿是“㸚”,四个×摞起来;二女儿是“叕” ,四个又摞起来;三女儿叫㠭,四个工摞起来,结果没有媒人上门提亲,因为大家都不认识这些个字。老程讲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顺便介绍了这些字的意思。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没有介绍这三个字的读音,所以读者看完这篇,依然不知道章家三位姑娘究竟叫啥名。后来看到书的最后,有几个附录,其中一个是品字结构或四字结构的字的读音及意思,原来三位姑娘的名字读音隐藏在这里了。其实这个读音确实应该在篇目里就随文标记,免得读者受憋屈。(㸚,li3; 叕 zhuó;㠭,zhan3) 第61页,“人很好写,但人生也难”,太过口语化,不禁推敲,改为“”人“字好写,人生却难”,是否好些?第55页,《有一不说一》这篇中,第六行的两个问号的字间距都有问题,可以改正。“简不断,理还乱”这部分是谈繁简字的认识和使用问题的,借助了成语“剪不断,理还乱”的谐音法取名,为严谨起见,应该在“简”字上加引号。这一段的挑毛病,完全是为了满足我个人的虚荣心,能给学语言学的师兄挑错,这得有多大“学问”,哈哈,见笑。 这本书,暑假期间买回去,可供姥爷和外孙逗乐,一起找其中好玩的文字游戏玩耍。也可供解暑宵夜、撸串的时候,给兄弟姐妹们出个有趣又难解的小难题,助个扎啤嗨皮。还可供相亲男女、大眼瞪小眼,无言以对时,出个乐子,解个闷子,调节气氛,使用。 老少皆宜,男女通吃。28元,暑假长知识。京东、当当有卖。图中有老程微信公众号,常有有趣文章出没。会下蛋的母鸡本人,长的不怎么英俊威武,不见也罢。实在想见,可代约

  (张华娟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