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可惜不是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可惜不是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4: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可惜不是你》经典读后感10篇

  《可惜不是你》是一本由林徽因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4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一):林徽因——“聪慧绝伦的艺术家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这是我看到书名的第一想起的歌手梁静茹的音乐作品《可惜不是你》。这本书为什么会用这个作为书名呢?诸多疑问?它是在感叹,还是在回忆,抑或是在惋惜?“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法,都有自己眼中想象的林徽因,得出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我相信林徽因灵动才情独立思考人格以及对于幸福生活向往永远不变的。这不独是她所求、所得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都在向往的生活情境

  本书共分散文书信诗歌三辑。文中时不时还穿插了一些美丽风景植物插图,给读者空前的想象与舒心,这里面的欢乐忧伤苦闷,在林徽因的文字上,你都能得窥一二。

  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不仅仅是在怀念这个人和她的作品,我们也能在其中找寻到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从中体味到我们自己的情感波澜

  谈及林徽因,人民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的感情纠葛,而险些遗忘她在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翻译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女,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冰心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卞之琳说:“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源泉”。(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费正清说: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审美能力广博智力活动兴趣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书中,有《彼此》、《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片阳光》等散文;有书信形式的《致胡适》、《致沈从文》、《致梁思庄》、《致金岳霖》;还有诗歌《谁爱这不息的变幻》、《那一晚》、《仍然》、《你是人间四月天》等。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林徽因的诗歌——《莲灯》

  《莲灯》诗中集中体现了她对于人生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

  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价值精彩的情感。这首诗的主要表现

  手法象征语言特点清新精致,哲思隽永

  在诗的开头,“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首先揭示了诗歌的主要抒情对象,以心,也就是自己的人生为主题吟咏。这里开篇便点明主旨:即使个体微不足道,也要尽力活出自己的灿烂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个人渺小,生命崎岖。心之莲灯的浮沉、明暗,正是诗人的心路历程“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这几句紧承上文,表达在世事难料,坎坷崎岖的人生里,自己仍坚强洒脱,在波诡云谲的命运中坚持向前,到达心中理想的远方。

  “算做一次过客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诗歌结句再次呼应主题,纵然只是宇宙里一“过客”,可是由于自己的精神和理想意志,这也是充满光彩一生。诗人综观这样的生命认为这“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事实上,我们看林徽因的一生,不管是战乱频仍,还是贫病交加,她始终保持着她坚强不屈品行,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建筑事业鞠躬尽瘁,终不负年轻时“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的誓言

  注:

  1、林徽因人物生平图片来源

  http://fj.sina.com.cn/zt/linhuiyin/index.shtml

  2、资料收集:百度百科、诗歌赏析、论文资料等

  3、@新疆都市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二):林徽因知性灵性之美

  初识林徽因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偶然读到过她那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只觉灵动隽秀,文思美得不得了,于是寻机买了一套她的作品集细细品读。只是辗转多年以后的今天,除了熟悉如《窗子以外》、《悼志摩》、《致沈从文》等寥寥几篇尚且有些模糊印象,其他都被她光环背后的“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徐志摩对她念念不忘”等香艳绯闻铺天覆盖

  诚如从她的出生到去世,所有关于林徽因的一切,是真实经历的,还是花边新闻般的野史传闻,确如有着大多让人喜闻乐道的轶事,只要一提及她,有关她的生活以及围绕着她的人都是圈里圈外人们必须会遇到和谈到的话题

  生得好,长得好,学习好,嫁也嫁得好,几乎她身上所有的美好都能让女性又是羡慕又是嫉妒恨的,林徽因有着这样大多数人无法比拟的先天条件,但是她却从来不甘心过着花瓶一样的生活,在其优越不平凡的生活境遇当中,无论是写作,还是建筑学都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和贡献。或者这就是除却香艳绯闻之外,虽从20世纪初到今天历经110周年,却依然能得到人们持续性的关注与敬重的原因吧。

  今年刚好是林徽因诞辰110周年,而林徽因作为一位深受几代人推崇和尊敬女作家、女建筑师,汇智博达适时推出她作品合集《可惜不是你》珍藏纪念版,再现百年传世美文。不得不说这本书做工非常精美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内里收录了她的散文、随笔评论、书信、以及新诗,这些篇章于我是那么熟悉,却依然让我动容,加之以清新秀美的美图点缀图文并茂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捧在手中便舍不得放下。

  张立老师总结的甚好:她的散文真切细腻,她的书信真诚宽厚,她的诗歌灵动丰沛,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渗透了林徽因的聪颖秀气和感情。

  《可惜不是你》是在感叹,还是在回忆,抑或是在惋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眼中想象的林徽因,得出的答案亦可能千差万别,但是不变的是林徽因的灵动的才情、独立思考的人格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当我们审视这部书时,不仅仅是在怀念这个人和她的作品,或许我们也能在其中找寻到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从中体味到我们自己的情感波澜。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三):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每次阅读林徽因的作品,总会惊奇世间竟然有这样的女子。可以集才气、美质、傲岸于一身,同时还不乏热爱与事业。曾经有时也会想,她若不是生不逢时,若不是体弱多病,甚至她的诗文若有人专门纂刻整理,或许现在我们读到的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一个真正的林徽因。

  对于林徽因,最有趣的就是她感情世界里面的那三个男人,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啊。其中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另外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光看这三个人的名头,就可以知道当时林徽因有着多么独特的魅力了。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也可以看出血质不同,与其他气质相处是否融洽关系。林徽因属于那种典型的多血质类型女人,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胆汁质。这样的人正直,又乐于与人交往。而梁思成是典型的粘液质的人,对事物感受性不强,比较木讷,但做事专心且具有耐心是粘液质人的优点。因此,他们两人最后在一起,关系是十分融洽的。

  而徐志摩身上,有的也是跟林徽因一样的胆汁质的气质。两种相同的气质碰撞在一起,肯定会让他们冲突不断。所以说幸好当时他们没有在一起。但对于这种根本就没有发生的事,是完全无法去揣测的。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在才情方面,她是灵动的飞檐,又是精致的雕刻举手投足间,整个人儿都诗化了;在品德方面,她是一个乖巧女儿、一个温顺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个伟大母亲。整个就是一文化人,最后却好像死得十分凄凉……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四):浮世清欢你还是你

  初识林徽因,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这也证明了,岁月过往不留痕迹。那般轻飞如燕,走过了多少个年头,白了少年头。

  林徽因,中国一位富有传奇色彩民国女子,她与梁思成的婚姻让多少人梦寐难求,她与徐志摩的有花无果的爱情让多少人心动不已,她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故事,那个孱弱的女子,却有着常人没有的人生。我喜欢林徽因,喜欢她的睿智,喜欢她的温婉尔雅,喜欢她的气度非凡。

  想必喜爱林徽因的读者都读过《你是人间四月天》,那本书的一字一句,都是那样吸引人。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那般温尔的词语打动着我的心扉,如今再次拿起林徽因的《可惜不是你》,我的灵魂又被深深触动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字里行间那般细腻平和的文字,娓娓道来忧国忧民情怀,在那些文字里流露真挚的感情。慢慢经历着生活带给她的故事,却又不得不承受徐志摩离开带来的伤害,那种无法表达的情感都慢慢融入文字里,读到动人之处,难免有泪水眼圈里打转。

  浮世清欢细水长流——同生活在一个年代,同走在一片蓝天下,共享着文字的盛宴,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你能说出来的,那一份份书信,用最常见的文字写着最普通的生活却总是带着难以释怀的情结

  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歌的最美,美在它纷飞的词语,美在它飘扬的韵律,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最美的你。那一句,我睡了,我的诗记下你的温柔,瞬间融化了那般渴望情人儿的心扉。

  可惜不是你,这一世,生在有时,命里终须情。半晌清欢,在一个柔风的午后,沏一壶好茶,靠在背椅上,手捧着这一本《可惜不是你》,可谓人生一乐事矣。

  可惜不是你,读着那曼妙的文字,畅想着这浮世清欢,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总会为了我燃烧了你自己。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五):一身诗意,千种风情,万古人间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自《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对于林徽因,我们所知道的,可能仅仅是——她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但是,作为一个文人,我更愿意追寻的是她的内心世界,她于文字中透露出的丰富的心路历程。 人们对于林徽因所知的可能来自于她的那段三角恋,她的风情,她的美貌。 《可惜不是你》这本书是为了纪念她的110年诞辰。这本书上面贴着“文艺女神”、“知性&灵性之美”的标签,显然也很符合现在社会卖点了。每次阅读林徽因的作品,总在内心中感到无比的震撼。可以集才气、美貌、华贵于一身,同时还不乏热爱与事业。曾经有时也会想,她若不是生不逢时,若不是体弱多病,或许现在我们读到的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一个真正的林徽因。 《可惜不是你》这本书由三辑组成: 第一辑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本辑主要收录了林徽因的散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她的生活却是拥有着缤纷色彩的。她与沈从文 、徐志摩的三角恋,为她战火中惊心动魄的生活添上了一份旖旎。 本辑里有两篇怀念徐志摩的文章,每次读都能让我有不同的感悟。 第一篇结尾处说:“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生活,总是酸甜苦辣,在起伏间拥抱我们所期待的。 第二辑 浮世清欢,细水流长 这第二辑是书信,对此,我甚是喜爱。林徽因的书信存有许多个人的情思,无论家国,还是情性,皆有所体现,有矫情语,也有豪迈言,但就是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林徽因。 在科技巨轮碾过后的今天,书信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有时偶尔写一封家书或是情书,也有别样的趣味。 第三辑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这第三辑是诗选,所选都是有情致的小诗,可能是当年流行的,清新别致,丰富了一时的创作。许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也有许多是鲜为人知的。 有人说:林徽因的诗,足够泡一个冬天,而冬天没泡完的,春夏秋还可以接着泡。也许她的诗并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还是有种创新精神的。 对于林徽因,有人这样评价:林徽因,是可以骄傲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勇于尝试,不是专职作家,能够写下传世文字;作为学者,做出有用研究;作为活动家,不遗余力守护所爱,即便城墙倒掉,她也尽力了。甚至年庚不寿,也颇值同辈羡慕。身后留取一点营营之声,又若何呢? 但是,我确实这样看的—— 一身诗意,千种风情,万古人间四月天。 对于书籍,对于人物,何种评价,皆看个人。而我,却只是希望多读两页好书罢了。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六):让情绪去旅行 让生活浪漫地发生

  说来也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每当我要开始读一本书,总有人跳出来告诉我“我不喜欢这个作者”之类的话。这对一个即将展开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苦逼的事情啊!于是,我不自觉地带着更为苛刻和辩证的视角去阅读,于是阅读的进度被拖慢,整个人也好心塞。 幸而,那是林微因,是文字口碑足够硬气的一个女子,所以我的阅读才不会显得那么有顾忌,我才能对自己说:管他呢,尽管读了就好! 对于林微因,我知道的也不过是她的人间四月天,她与梁思成的建筑和爱情,她与徐志摩之间的一点“绯闻”。在阅读这本《可惜不是你》之前,我对这个民国一代才女,知晓的并不多,对她的文字亦如是。 这本书,前半部收录了林微因的一些散文和书信,后半部分则是她的诗歌。透过她的文字,感知她的情绪,成为我这次阅读最主要的体验。 民国文风,到底是带着一些文言意味的白话,很多词我们都不常用,很多句子也不能一遍就读通,但这无碍于字里行间透出来的美丽与细腻。林微因似乎有着天生的浪漫气质,无论是梅花与蛛丝,或一片阳光,生活里的一丝一毫都能被她赋予无尽的诗意与哲思。 我觉得这些便是:情绪的旅行。 她写道:情绪的旅行本是偶然的事,今天一开头并为着这片春初晌午的阳光,现在也还是为着它。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 难怪那个年代的才子都爱慕她,难怪爱神如此眷顾她,那宛如四月天里酝酿着迷人芬芳的清风,教人如何能不动心?而那些她写给胡适、写给沈从文、写给梁思成的信里,我又感受到了她性格里或谦恭知性,或迷茫无助,或坚毅无惧的一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而每一侧面都让人变得更加饱满而充实。如果说我以前一直觉得林微因是个民国里“女神”般飘忽的存在的话,那么在看过这些书信之后,我觉得女神更接地气,更生动,更地道了。 她在给沈从文的信中写道:我所谓极端的、浪漫的或实际的都无关系,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感情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种种“人性”,能懂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所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更不怨命运或是上帝,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种人性混合做成的纠纷,人性又就是那么一回事,脱不掉生理、心理、环境习惯先天特质的凑合!把道德放大了讲,别裁判或裁削自己。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此前对林微因温婉柔美的印象竟有些被颠覆,忽觉得她性子里有着掩不住的一点侠气。如此潇洒果断的文字,真叫人看得心情舒畅,连梅雨季节的积郁也一扫而空,不失为一种浪漫。 于是,我越发相信“让情绪去旅行”的妙处,也越发觉得生活应该浪漫的地发生。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七):林徽因的经典再现

  林徽因的经典再现

  文/泊南

  有一阵子,特别喜欢听周迅的《看海》,那是我每到KTV必点的

  曲目。后来,看到她演绎的林徽因,愈发觉得活泼伶俐,容颜秀美,也愈发关注林徽因。《人间四月天》中那个玉树临风的徐志摩,善解人意的林徽因,成为心目中的经典。

  在那个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林徽因的才气和容貌,使得她无法不被关注。那样一个善解人意有灵性的女子,在混沌不安的旧中国,愈发光彩夺目。徐志摩作为一个浪漫的诗人的代表,被她的魅力折服,那是必然的。

  即使她逝世110周年,她依然被喜欢她魅力的人记得。这本《可惜不是你》便是为了纪念其逝世110周年而集成的献礼。这本书收录了林徽因的诗歌,书信,散文,以及小说等。其中,诗歌,占了一大部分。

  本书将她的作品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辑是散文,取名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第二辑是书信往来的收录,命名为浮世清欢,细水长流;第三辑,也是本书的重头戏,名为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在书的最后附录了林徽因年表。

  在书的封面上,氤氲着乳白色满月的月光,几株粉色的小花在月光下悄然绽放,静谧,优美,娴静,舒雅。扉页上还有她最经典的几句诗歌,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一晚》等。在其后的插页中有一副林徽因的肖像画,画中人是正值青春年华的魅力少女。整本设计巧妙,十分精美。

  喜欢林徽因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非常值得珍藏。

  附上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八):人间四月尽芳菲

  作为京派作家的林徽因,不是那么受人瞩目;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依然不那么受人瞩目;三角恋爱中的林徽因,则带刺的炫目。这些对于一位学者或作家来说,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近年她似乎还被贴上了新标签“绿茶婊”,有些言论提及的她就像一朵情花。

  我看到这样的言论,不免激起些心中义愤,当代人批前人旧事,往往用时下社会经验,体察旧时风貌,无异于盲人摸象,其时的月色,又如何说得清呢?说来好笑,也仅是一时义气,这许多年,我也并没有好好看一看这位前辈人物的书,也没仔细了解过她的生平,所知无非些“醋坛子”“百宝箱”一类八卦,扯淡时增加些谈资。

  《可惜不是你》这本书上面贴着“文艺女神”、“知性&灵性之美”的标签,显然也很符合现在的时代卖点了。作家本人泉下有知,不免感慨“30年河东,30年河西”,当年的京派主将反对海派的玩票白相文学观,现下却要被涂抹成小花脸,这也是一种可悲吧!人生就是充满玩笑,五四人物,追求自由,反而不自由;追求独立,往往不能独立。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大抵如此。还有一个好玩现象,这代人物,早年高扬白话废除汉字,晚年却偏偏皈依古书故纸之中,年轻时的所追所求,难道是错的吗?当然林徽因终于先行一步,也就免于受辱,免于受难,免于妆点,清白而去,任人评说,这是不幸中的幸运。我辈无资格妄断先人的品格志业,与其捉影捕风,倒不如多翻几脊书页。

  这本书应林徽因诞辰110周年而生,从普及五四文学角度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编排上分了三辑:

  第一辑《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所选皆为散文,其实还蛮有分量,在我这个对京派文学还算了解的人来看,有点好玩。比如第一篇《彼此》,落脚点基于抗战时期的时代大潮,文末而呼:“且最好让我们共同酸甜的笑纹,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虽然“共同”语在今天看来是不通的,但是女作家这一点时代家国感,是看得到社会责任的。

  这一辑里有两篇怀念徐志摩的文章,以前也早就读过,这次读又有新的感想。第一篇结尾处说:“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1948年1月18日,沈从文在徐志摩所赠的初版《爱眉小札》上题写“生者不遑为死者哀,转为得休息羡。人生可悯。”在这不久,沈从文就选择了解脱,幸而未死。我想林徽因那几句话当不是一时说说,生活的磨砺投向心头,也就满是智者虑的哀愁。我不想过度玩味,但在同一人物上,沈从文和林徽因不约而同,难怪他们是朋友,不妨说大家可悯。

  第一辑选的最后一篇是《<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文艺丛刊小说选》是京派在抗战前唯一结集选本,这个题记由林徽因所写,也就见出,她当初在京派中的核心地位,这样一位人物,如果只是置于三角恋爱中观察,让人哑然。

  如上所述看,第一辑的主题“且行且珍惜”显得有一点隔靴搔痒了。

  第二辑《浮世清欢,细水流长》,是书信选,我以前是看过一点林徽因书信的,并不陌生,去信复信大多也都对照着读过,鸿信不止相思,不惟情致,我历来甚是喜欢。像胡适和巴金这类人物,早早知道自己的书信会是历史一部分,所写也就干巴巴很少寄语褒贬,并不好看,贵在下笔真实极负责任,可终究像是历史档案了,并不能当作文学读,林徽因的书信就多了很多个人的情思,无论家国,还是情性,皆有所体现,有矫情语,也有豪迈言,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林徽因了。想一窥究竟,自读吧,我就不多废话了。

  第三辑《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是诗选,所选都是有情致的小诗,大抵是当年流行的,清新别致,丰富了一时的创作。心头好儿可以仔细读一读,我倒是颇为遗憾没有编选《九十九度中》这类作品,其中的意识流运用,在现代文学发展中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不得不说,林徽因的创作,还是带有浓浓的尝试风,比如这样的句子:“因为同样的另外一个人懂得那原始的骤然唤起纯筋肉反射作用的恐怖。”长长的定语,已然抛弃了汉语的简洁之美,当有一天,某一时,简洁明白的传统,再度回归,他们也要悔其少作的吧?林徽因说:“当然旧诗里伤愁太多:一首诗竟像一张美的证券,可以照着市价去兑现!所以庭花,乱红,黄昏,寂寞太滥,时常失却诚实。”用来评价她自己,依然可以。

  前阵子有一个朋友和我说,“看过去写的东西真是脸红,想毁了。”我说:“千万别毁,悔其少作是在心里,而不是毁掉物证。”我能想象,翻看旧东西时,自己嘴角泛起微笑,厚重的成长经历,不能一笔勾销,矫情中自有真实和纯粹,人不矫情枉年少。

  林徽因,是可以骄傲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勇于尝试,不是专职作家,能够写下传世文字;作为学者,做出有用研究;作为活动家,不遗余力守护所爱,即便城墙倒掉,她也尽力了。甚至年庚不寿,也颇值同辈羡慕。身后留取一点营营之声,又若何呢?

  人间四月芳菲尽,也可说人间四月尽芳菲,有人爱,有所成绩,让人钦慕,能活成这样子,也就很可以了。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九):《可惜不是你》林徽因:一个活的漂亮的女子

  温柔要有,但是不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 曾经很喜欢上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刻画出了一个心思细腻却又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的作者的思想境界高。当我看到这句话竟出知道是自林徽因所说,当然也就不奇怪了。 林徽因,我不多说,大家肯定了解的是她与徐志摩的康桥情缘,羡慕的是她与梁思成的爱情佳话,感叹的是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是的,她是一个集智慧与美貌一身的女子,她温婉可人,面容姣好,出身显赫,才华横溢。不得不说,林徽因的人生是比较完满的。那么我们又可以从她的身上学到什么呢?下面和我从《可惜不是你》来看看吧。 1.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或许没有人仔细看过林徽因的经历吧,是的,曾经我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我只是简单地艳羡她的出身,她的学历,她的美貌,然而我却忽略了她所经历的那些不易。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于是,她失去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过上了一种颠沛流离的日子。但是,从这部分收录的文章你会发现:即使她身处逆境,但是还是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一花一草在她的笔下是那么有灵性,并且许多小事物都可以牵动她的情思,当她用最细腻的笔触去勾勒她眼中的世界,也许你会渐渐明白原来这世界是那么美好,只要你用有一颗会发现美的心。 2.浮世清欢,细水长流 或许很多人眼里,女神就是不时食人间烟火,可在我眼里女神是能看透人世间的黑暗后,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节操情操,在这个世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从她与友人的通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她也不是那种完美的人,她有血有肉,有时候也会和友人抱怨不喜欢的人。她也有小脾气,爱耍小性子,可令我们敬佩的是在国难当头时,她也有一种爱国情怀和,一颗赤诚之心,不得不说虽然她是小女儿身躯,却有大丈夫气概。总之,在这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她和胡适先生·、沈从文先生真挚的友情。 3.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这部分主要是诗,一直觉得林徽因的诗有种特别的美感。空灵、细腻、优美,我觉得读她的诗感觉就像在天堂走一遭。洗去了身上的污秽,你感受的仅仅是一种温暖与爱,这世界有时候太嘈杂,有时候竟然丢了自己,如行尸走肉般生活。丢了温暖与爱,只剩麻木与冷漠,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因此有时候真想躺到一片草地上,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想反思,想冷静。可令自己可笑的是,我竟然没有这样的闲暇时间?是真的没时间了吗?不,或许只是心疲惫了吧,早已迷失了自己,纯真的心已经变得麻木邪恶。 我不知道你会怎么看这篇文章,我承认或许你翻着文章正在吐槽,你觉得可能文字平平,是的,要写出最准确的书评我觉得是不容易的,至少对于我而言。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作者更了解她的创作目的与心路历程。但是我还是希望你可以去看看那本书,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做一个如林徽因般的人。

  《可惜不是你》读后感(十):美文美人美图

  美文美人美图

  ——《可惜不是你》by/烟波浩渺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

  本书汇集了林徽因的散文、随笔、评论、书信、新诗、其年代表而成。并配以众多清新风景美图。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纸张细腻,米白质地。是了解林徽因文学作品的推荐读物。

  当你看完书中作品、林徽因年表就发现她的一生无论是生活、情感、工作、创作,都无愧于“才女”称号,拿到现在说就是“女神”的形象。如果豆瓣选形象代言人的话林徽因首当其冲,排名绝对靠前。人美,能写,会设计,善交往,一专多能多么典型的豆瓣文艺范。

  想当年林徽因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纠葛,作为泰尔戈访华时陪同,举办文化聚会,婚后与梁思成考察古代建筑,建国后设计国徽、人民纪念碑的须弥座``````就是在今天她的风头还是很劲,她的柔情诗句依旧频繁出现在QQ的签名里,各种ID的昵称里,各种平台时不时披露或揭秘她的故事和三个男人的纠葛,其故事一直曝光率超高,极少有人能超越。经常有和她沾边的话题提出投票、辩论,正反方吵到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爱她的人没少谩骂。 当年冰心在《我们太太的客厅》(据说是讽刺林徽因)也是冷嘲热讽没少吐槽,可见林徽因当时的曝光率着实不低。

  “你是人间四月天”,“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句不是林的原创,是白落梅为其写传记所用书名,但是也和林相关)”用到烂俗,但照旧不妨碍人们喜欢她的诗句,简单的几个词,清新的诗句,组合起来就那么有腔调。仔细想来谁不爱这样的温情似水,又理智型温婉女子?网络上可见的黑白照片,发丝服帖,眼神温柔,神态自然,如此风华正茂羡煞旁人。与徐志摩的纠葛是林徽因一生的纠结,欣赏肯定徐志摩的才情,但没有选择他作为伴侣,原因很明显,就如林徽因在信中写到:不够爱他。与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转身就娶新人,金岳霖的爱更深沉些,可惜相遇的太晚。爱真是个难题!即使是佳人也难以抉择。

  此书的最大看点是林徽因的书信,她的书信和聚会从来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本书中收集与胡适、沈从文、傅斯年、金岳霖、朱光潜等人的信件。她的书信是我最有兴趣读的,从信看出对胡适的尊敬和讨教,及解释对徐志摩日志文稿搜集遇到的困难,愤愤之情溢于言表;对沈从文是亲人般感情的抒发,许多给力的话都是豪爽之语;写给小姑则是报平安与问候;写给宝宝汇报一路行程谆谆善诱读来可敬可亲;写给金岳霖一些闲言碎语;写个傅斯年表达感激``````那是一个激昂又硝烟四起的时代,各种大儒汇集的年代,令人向往怀念。以前文人用书信沟通交流,书信集结成稿,时不时翻出来读读,看看笔迹,看看泛黄的纸张。书信往来承载着多少情感,一路上送来邮去。而我们现在泡QQ、微博、博客••••••

  写的最富深情就是《悼志摩》一文,情意真挚,愧疚之心毫不掩饰都在这篇文字中。

  《山西通信》一篇唯美的文艺范游记;

  《惟其是脆嫩》是关于创作的见解;

  《写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讨论了创作诗的几个要点;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非常鲜明地指出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小说选材的优劣。

  她的新诗清新,亦有小女人的情怀愁思,放在现在用来抒发感情同样不过时,既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絮絮叨叨堆砌辞藻,按上当时的战乱背景,你会能理解她的新诗的创作追求。

  私以为要是能配上林徽因的各时期的照片就更完美了。如果再附上与各大神的回信就更更好了(如果加上估计书的厚度会加倍),会不会太贪心。

  可惜不是你,这个“你”指的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