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食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食记》读后感10篇

2018-08-21 04:0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食记》读后感10篇

  《日食记》是一本由姜老刀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食记》读后感(一):那些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评姜老刀《日食记》

  平时不怎么电视,也不怎么看电视上的美食节目,最多是看两眼《舌尖上的中国》、《厨王争霸》之类的节目,至于自媒体上的美食节目,偶尔看看蒋三寻的,其它人的也偶尔看看。因此不知道“日食记”是个美食类短视频节目,拿到《日食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一种如何讲做菜的菜谱书。

  《日食记》一书,是美食短片日食记的一个衍生类周边作品,也是主厨姜老大结合自己人生经历讲述的一部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集。

  美食本无感情,但若是和人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出不一样感觉来。就象一样的饭菜,在饥肠辘辘时吃是一种感觉,在酒足饭饱时再吃又是另一种感觉。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所,美食总是会给人们留下不一样的印象

  姜老刀的大致经历是,父亲插队在甘肃,母亲当地人,姜老刀小时被送往上海上学,后转至甘肃。再大点组织了个乐队,最终无疾而散,再后来加入影视公司,再后来自己创业

  因为会做饭,在各个阶段发挥作用,以至于“日食记”这个节目就是他当时为公司员工作宵夜的时候,灵感突发创作的的美食短视频节目。也是一部描写那些特定食物与人之间的故事集。

  比如耳光炒饭,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名字呢?因为据姜老刀的奶奶介绍,平时都是白炒饭,到了节日的时候增加了很多食材,做得特别香特别好吃,以致于小时候的姜老刀,即使打他的耳光,也不会停下继续吃的节奏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能会有很多种方式,品尝美食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平时家中与家人一起在饭桌上的时候,在外与朋友同事们一起聚餐的时候,岂不也是人们藉由食物的缘故进行感情的交流?

  总之,这是一部有点温情、有点治愈的讲述人与美食的一部故事集,它会让你觉得,原来,在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里,也会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在里面。

  此外,《日食记》这本书也并不是完全的不讲菜谱,书中还附了一个小册子,以手写体的方式介绍了耳光米饭等书中提到了几种菜肴的作法,以及收留的那只叫“酥饼”的猫,还有姜老刀的厨房以及一些常用工具等等。

  人们常说,希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对于姜老刀和日食记而言,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吃一生。而对于我们普罗大众而言,一生已经很多只是回忆了,还有不可预期余生努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好余生、吃好余生,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吧!

  《日食记》读后感(二):纹花臂不一定玩说唱,还有可能是美食博主

  今年,在电视和网络上很少看到花臂了,去年火了一把的《中国有嘻哈》今年也改名叫《中国新说唱》,制作人和导演还有选手一个个穿上了长袖,遮住了各种纹身言语之间也少了各种diss,变成了peace&love,被戏称为“社会主义新说唱”。但还是有人露出纹身的,比如他——姜老刀。

  其实我开始是不知道他的大名的,只知道“日食记”这个招牌,在微博和“豆果美食”上都有关注,没事就看看他的美食视频,平时看还好,要是一不小心在饭点刷到他的视频,那就只有流口水份儿了。想起自己也号称吃货,跟人家一比,真的逊色好多。看着他的美食视频,觉得生活美好啊。阳光、喵星人、美食……自己爱的都齐活了。

  当看到这本《日食记》,我才知道他叫姜老刀,封面是他和他的喵,他在做菜,喵在旁边。书很精美,我开始以为会是一本菜谱,翻开看了,才明白这是一本生活心情美食记录,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讲了不少和美食有关的故事和记忆目录也很有特色,是一段话,里面包含了书中的故事名字,但仅仅一个目录就把我看饿了,咽着口水赶紧放下书,从办公室同事那里扒拉了一点儿坚果塞进嘴里,忍到了午饭时刻,没敢再看书多一眼,就跑向了食堂

  等吃完午饭回来再翻书,我的饱腹感支撑着,不至于像早上那样“桑眼”(西安方言大意就是没出息),才发现里面还夹了一本小册子,手绘版菜谱,把书中提到的美食做法一一呈现,对于喜欢做饭的我来说,这就是精华所在啊。小册子上还有几张他家喵星人的高颜值美照,喜欢吸猫的也不要错过

  说来惭愧关注了这么久,我只照着日食记发的视频做过一次——微波炉版烤红薯,先用盐水浸泡一小时以上,然后用厨房纸巾浸湿水把红薯包裹严实,然后放入微波炉高火4分钟,中火4分钟。香甜松软的烤红薯就ok了。唯一遗憾的是我没买到红心红薯,想必更好吃吧。至于其他视频我为什么没有学着做,就是怕自己做不到姜老刀这样好,破坏了心中的美食应有的样子啊。

  现在还能想起一条视频,好友带着儿子来,他煮了意大利面,我还记得,视频里的那天,阳光很好,小孩子安静,意大利面看起来很好吃,这样的生活看起来真棒啊。姜老刀玩不玩说唱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机智脸)。

  《日食记》读后感(三):每戶人家的“隨園食單”都是自私

  陳曉卿點評清代袁枚的書寫時,認為那還是一份太江南的食單,他說他有廚師朋友試圖還原袁枚筆下的美饌,結果令人遺憾。

  我相信陳老師有他的客觀,但也覺得“自私”沒什麼不對,每個人的舌頭和味蕾都獨一無二。試試看,在腦海里想象桂花糖藕”,包郵區的孩子們立刻會感到一股從童年記憶冒出的幸福,而東三省的孩子可能一臉茫然。對於北方的甜食摹狀,你說拔絲地瓜拔絲香蕉,才比較友好和親切。

  被《日食記》擊中的部分不出意外是蛋餃。蛋餃的記憶從很小就開始,最初是冬季在外婆家圍爐夜話,年關將至,南京也有細雪飛舞,我們一大家子人圍著那張老木桌,在銅火鍋里分享暖意和溫馨。那種大家一起吃的氛圍里,蛋餃是不可或缺的佳餚。

  飯來張口的階段,蛋餃柔軟的金黃的外皮,飽滿扎實的純肉餡,都是其他餃子甚至小餛飩不能替代的存在。長身體與饞嘴兩駕馬車並駕齊驅,面對肉上加肉的它,簡直有著不少於面對零食的熾熱慾望。

  後來稍微長大,個子高於灶台,爸媽開始教我包蛋餃了,那時候才明白,每一顆蛋餃的產生可真是項全身運動:你的右手得穩,拿住了大湯勺在小小的火苗上炙烤,你的左手得快,擦豬油、澆蛋液、夾肉餡,一氣呵成,還得保證油不能炸,蛋皮不能焦,豬肉至少得半熟且固定……一會兒你還會感受肩膀酸痛,腰腹的無力,終於體會了古人說的,什麼叫“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於是那時也疑惑,譬如以往外婆身子硬朗的時候,她怎麼能忍受這漫長的過程呢,那可不是準備三口之家的分量,逢年過節的蛋餃至少得滿足將近二十張大大小男女老少的嘴,那可都是三五盤地準備,如何做到呢?

  後來有一次在外婆家分配到這個任務,我才發現她竟然把住大院時期的煤爐還留在了身邊。煤爐是上世紀末就近乎消失的產物,但我對它還是頗有印象的,因為那一套夾煤球燒煤球的動作,是另外一套技術活,而我還沒來及掌握,它就悄悄淡出了我的視線。

  煤爐比現代化的燃氣灶多了一份溫潤的氣質,關於料理,關於火,怎麼會講求“溫潤”呢?是需要的。中餐里有些很有意思是說法,其中有一個就是“餘溫”,煤爐里的煤球,彼此炙燒,每個煤球的尾聲,又帶著餘溫,這和烹飪本身與人情的聯結像極了,在傳遞,在慢慢淡去又在下一位生命里再燃起。用煤爐做出的蛋餃,相比于燃氣灶或更眼下的電氣灶,多了許多不疾不徐和悠然自得味道

  而且用煤爐做料理,看似要躬身駝背,其實也可以換個思路,搬上馬扎板凳,靜靜坐著,“陪”它煮熟,那種沒有猛火也沒有爆炒的安然,和外婆哄睡時唱的歌謠,好像是一個調調。

  也就是這樣,無論站立坐臥,長輩們在煙火廚房里,忙碌辛勞,換到現在,好像我們年輕人把烹飪稱作料理,把擺盤甚至擺拍看得比滋味更重,但其實都可愛都有理,沒關係。要緊的是我們能像姜老刀一樣,知道食物背後的鹹淡酸甜有很多意涵,能把舌尖上經過的冷暖,做出感動又綿長的回味

  《日食记》读后感(四):老板来份回忆,多加葱花

  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偏偏是一个爱吃的人。期待许久的书,今天终于等到了,晚上泡脚的时间,不知不觉看了一半。酥饼可能天生乐观,而小刀却有点内向,缺乏安全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有自己的毛孩子,喜欢猫猫狗狗,但是养了后就要负责到底,我也希望有个温柔灵魂陪着,现在确实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味蕾的记忆让我想起的父亲的味道,可惜再也吃不到,那是家的味道,我应该去找回这种味道,吃上一口就会觉得满足和幸福。舍不得一口吃完,留着明天下酒~ 晚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