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冬冬的假期》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冬冬的假期》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09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冬冬的假期》经典观后感10篇

  《冬冬的假期》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梅芳 / 古军 / 王启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一):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冬冬终究会变成世界无关紧要的东东

好的儿童电影是举轻若重的,比如《小鞋子》《看起来很美》,而有两部所谓的儿童电影,我更是一直反复回味: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和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
《菊次郎的夏天》以儿童的稚嫩心态看世界,看社会,世界的一切一直细腻,一直清新,虽然人生有巨大慌言,但基本充满善意,至少在童真的想像历险中未失去一如既往美好;《冬冬的假期》以儿童的成长过程过滤乡村,看世界,世界渐渐陌生,渐渐复杂,而后又渐渐清晰,渐渐可以进入,当冬冬告别外公外婆时,他也同时挥手作别了自己童年
前者终将会成为温暖记忆,后者却是尴尬中懵懵懂懂的成长。
苏轼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其意不妨说,当我们停止玩弄黑乎乎的泥巴,擦掉了嘴角的污垢,洗净了双手,开始关注世界,对世界有了探究欲,对社会有了好奇心,甚至在别人的眼光中,开始了思考在世界中自己的位置,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自己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后,那一刻,我们的纯粹快乐就彻底远去了。
因为我们正在一点儿一点儿丢掉一个叫自我的东西,一个中国人称之为赤子之心的东西。
冬冬和妹妹婷婷从城市到了乡村,旅途中舅舅的随性让人印象深刻,我们会有一点儿费解:严谨到古板的外公,怎么会养出一个率性而为到不负责任的儿子?但生活不容分析,事实面前也不能讲道理。
冬冬很快融入了乡村孩子的世界,电动遥控玩具的带来的快感和小乌龟的野趣是相通的,还没被世俗心玷染的小孩子心中是没有城乡之别的,所渭的大城市优越感转瞬即逝,所以大家一起下河戏水、捕知了、村外野游。
可是生活的变化就在这时赤裸裸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了:居然有人白天公然入私宅性侵疯女,居然有人公路上不避讳地暴力洗劫过往司机钱财,居然自己的小舅把女朋友肚子搞大还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女方讨价还价,居然自已的小舅在外租房继续乱来还窝藏抢劫通辑犯!
这一切既渐次又突然地在一个大城市的受到严谨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小孩面前展开。
所以,我很钦佩侯孝贤长镜头全景画面呈现出的叙述的冷静感。
毕竟是生活在儒家思想盘踞下的台湾人。
所以,对现实愤怒,不抨击,因为知道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不能改善任何现状。然后,只是轻轻撩开世界的一个角落,告诉天真和不再天真的人:你看,社会真是好复杂,人心真是好难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活得有尊严有原则。
因此,我们看见了电影中那个内心没扭曲的老人一一外公。中国人推崇为人外圆内方,处世圆通而内心方正,外公的做人原则刚好相反:外方内圆。他行事严谨,驭下严格,追打儿子,罚跪外孙,随时一幅冷面待人,从不假人和颜悦色,我们仿佛感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但在故事缓慢的推进下,电影的后半段终于使人看到了一个通达的老者对现实生活的明智妥协,对真实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是一个律已齐家甚严而待人处世甚宽的真正的乡间儒者!
快结尾时情节更使人泪奔,为了别人的疯女儿老人暂时忘掉了自己的亲女儿,且没有丝毫的犹豫。影片末了,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诉懵懂的冬冬作为父母无奈,这时,外公身上哪里还有一丝僵化死板的影子?
所以,渐渐长大的冬冬会明白,对生活不要震惊不要奇怪,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接受各种无可奈何
毕竟,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整个故事淡淡的,讲述过程像河流静静地流淌,我们作为观众一边感叹成长的撕裂感一边感伤于纯真的丧失。
还有一些话要讲,胡兰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来到台湾,潦倒之中苦于生计,为友授徒,朱天文 朱天心姐妹得其多年亲传。二女秀外慧中,开一代台湾文学潮流。尤其朱天文文风细腻淡雅而回味隽永。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兰成是台湾二十世纪文学的引路人之一,不知少年即名噪上海而末了却孤独终老于纽约寓所的张爱玲对此是否以为然?
朱天文,即本片原著和编剧。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二):想起的童年

关于乡下
       看完了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感觉和杨德昌的《一一》好像哦,虽然给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情绪。是生活就是这样,这样平淡地被消耗。
       想起小时候爷爷带我去乡下过暑假,那时候还没泳衣,就只穿一条普通的棉质内裤在河里游泳,拿轮胎当游泳圈。爷爷会一边游一边在小河沟里摸螺蛳,放在岸上攒起来,游完回家,姨奶奶就会给我们炒着吃。表哥吓我说河里有河鬼,他把腿上结的痂给我看,说这就是被河鬼挠的。当时我很信,脑中想象着河鬼的样子。但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很害怕,但没有出现不想去游泳了的念头。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全是田里青蛙叫的声音,蚊帐被风吹得晃啊晃,旁边衣架上扣着顶帽子,看起来像个人影,吓得我睡不着。而爷爷总是早早地就打起了呼噜。
       等以后我有孩子了,很想带他去乡下过暑假。再也没有比夏天和乡野,这样的搭配,更美好的事情了。
       现在姨奶奶搬到城里来了,还有一个住在乡下的亲戚也在前年去世了。去了乡下,能找谁呢?如果没有人守候在那里,好像去的乐趣会少了一半。前段时间妈妈说,好想去家附近的山上买座小房子,以后等退休了,就可以去那里种种菜,写写字。也能偶尔请朋友过来热闹热闹,再去山下采购些什么。一边沉浸在幻想里,一边忽然想到说,那时候我是不是应该在带我的孙子孙女们,不然儿女们会很辛苦哦。妈妈就这么听着,最后回答我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担心个什么。
关于疯子
       每个村子里都会有一个疯子,每次这个疯子一出场我的泪点就来了。从疯子在铁轨上救下婷婷,到最后婷婷要回去,喊着疯子的名字而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记得小时候爷爷家那儿也有个人,得过小儿麻痹,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也不会说话,只能咿咿呀呀发声,三十多岁了一直是爸爸妈妈照顾着他。每天都在大门口歪歪地站着,有时候发呆,有时候看看路人指指点点,嘴里念念有词。我们一群孩子都很怕他,越是怕,他就越是要追赶我们,吓唬我们。可能没有人和他交流,他也只能在和孩子的追逐中感受和人相处的乐趣。
       但爷爷说整个新村里他的围棋下得最好了,没人能下得过他。后来爷爷搬了家,就再也没见过。再后来,听说他死了。爷爷说,这样的人,总是活不长久的。
       或许他们不该被叫做疯子,不过总要给这样异于常人的人一个统称。但什么又叫异于常人呢?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三):就像置于温瓶中的惬意

看完《冬冬的假期》特别想要一个哥哥,总是可以跟在哥哥屁股后面去玩耍,虽然经常被嫌烦,被骂的时候倔强地站在那里是哥哥把你拉出来。把你一个人丢在那里差点出事,最后一群大男生淋着雨跟在后面叫你下来,而你趴在寒子的背上默默生着气那一路的场景,非常触动我。整部影片中场景的生活化,炙热的阳光和偶尔热风吹过抖动树枝,在一片寂静中飒飒声音,让人置身于童年的记忆里。遭外婆挨骂,背诗时的吞吞吐吐,妹妹给小熊打针,小舅妈婚礼的红发箍。一切一切就好像自己的童年回放,90年代那种零碎的胶片慢慢组合起来。刚观影时觉得有日本早期电影的感觉,哥哥的半筒袜,还有时时充斥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整个故事不似《童年往事》那样淌淌流水般让人昏昏欲睡,反而是将这种家庭的日常琐事引起自己家庭环境其乐融融的共鸣。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四):童年碎片


四颗半比《童年往事》差一点。
1、
冬冬对小伙伴喊再见时,眼泪打转了。
2、
小学暑期也喜欢去外公家。某年用红色钓鱼网兜装几件衣服就去了。
去时期待很高,原以为会有一个精彩的假期。谁知上一年陪我玩的小伙伴,都不“认识”我了。上一年,我们打扑克打的多热情。很失落
上一年我们打扑克,打的非常热情。那一刻就知道,我不属于他们的圈子。只是外星来客。
3、
小升初是个特别期。入初第一次发现原来世上还有女生这么一个物种。
第一次切身地有了性别认识。
4、
我们村有一个外来的哑巴。在桔子山,帮村子看桔子,小孩子都有点怕他。但其实他人尤其好。
5、
也发生过命案。二次。但都是虚惊。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五):个人笔记:《冬冬的假期》稳还是侯孝贤稳

个人笔记:《冬冬的假期》稳还是侯孝贤稳
离开台湾之前,我自己做了个片子,片名参考了这一部《冬冬的假期》。我挺喜欢这个名字的,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有很多隐含而沉重的话题以一个轻松地方式表现出来。
这部片还算是侯孝贤早期的片子,没什么压抑的地方,当下的小故事,而且选择用小孩子的视角,一点点成人的东西都会被藏起来。故事挺有趣的,有很多细节流露出很多侯孝贤的情怀
我重新看一遍之后,片子里头的外公跟我的外公很像,不苟言笑,严厉,对孩子有很强的震慑力。相对来说,他们都不擅表达心迹,作为一家之主,必须要有坚强的一面。片子里的情节都是基于外公的性格形成的发展走向,外公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冬冬作为旁观者,看着外公与小舅,复杂的亲子关系。
 
外公上楼,什么也没说,光靠表情震慑,孩子们不敢再闹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六):我眷恋时代的风尘

但凡记录过去的电影,我都很喜欢。伍迪艾伦描述旧电影里的旧纽约是“阁楼、白色电话、美丽的街道、水滨、乘马车穿过中央公园”,他说的,可以在我脑海里缓缓浮现出来:黑白模糊的影片,宽敞的马路,手戴白色蕾丝边手套的女演员优雅地坐进出租车里,背后是中央公园里的喷泉。“那些电影里,你会看到夜总会还有我们一直聊到的那种街道,演员都在河滨大道或者派克大街上,他们都穿着皮草出门,优雅地坐进出租”那种感觉,无以伦比,无法描述,好像一个充满诱惑力的陈旧年代,满满地装在你心里。而,每次看旧电影,强烈的历史感又浮现出来。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我能看得下去,是因为它一部八十年代的电影,我可以通过这部电影,看一下八十年代的台湾,台湾的乡村。我喜欢纪实的电影,朴实的,现实主义的记录式电影。还原一个真真切切的历史剖面给我。我很喜欢八十年代,给我选,我想出生在文革末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大学,在人生的三十岁之前,接受的是自由的,浪漫主义的教育,活在一个通讯不是那么发达,慢一点的世界,还会记得拿起笔来写信。但不是说,《冬冬的假期》除了历史感外没有别处可吸引我了,不是的,而应该理解为,单单是因为历史感,我就有足够看下去的理由了。看电影看出历史书般的感觉,是我的怪癖。32年后看《冬冬的假期》可以说是想透过电影看八十年代的台湾农村,可在当时,可没有人会想着看这个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以,《冬冬的假期》,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侯孝贤式电影魅力。我喜欢纪实式的电影,侯孝贤的电影很对我胃口,用长镜头缓慢地讲述一个生活故事,没有夸张的情节,真切诚恳有味道。像熬一个浓汤。
冬冬的假期其实一点都不平静。影片开始就是母亲生病住院的场景,母亲的病情缠绕着剧情,给平静的生活增添一丝焦急的不安,不宁静。铺天盖地的蝉鸣,搅乱人的思绪,令人心情烦躁。蝉鸣,可以反衬乡村的宁静也可以正衬心情的烦躁,甚至人声的寂静和蝉鸣的聒噪渲染出诡异的气氛,容易让人联想到凶杀案现场,《竹林中》的杀人事件也是发生在一个蝉鸣满天的夏日,在寂静无人影的竹林中。看似影片平淡,但在癫麻出现后,波澜不断,平静乡村的另一面也暴露出来。好像每个村子都会有的一个疯女人,疯女人总会被居心不良的单身老汉玷污。平静的乡村,也成为了歹徒行凶的好场所,四下无人的小路也会让人脊背生凉,而歹徒有可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桩逆子的风流韵事引起家族里的阵阵涟漪....这些故事都如此真切,确实是每个乡村会发生的故事。
但是对于冬冬而言,这些成人世界的事情总是让他摸不清头脑,他所记得的只是和小伙伴的玩耍。片子开头小孩子间无忧无虑的戏水和后面渐生的成人世界小波澜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儿童的单纯一方面是成人的复杂纷扰,越是如此,我们越想回到那个纯真的儿童时代。
我看电影,不是很能把握导演的想法,即便是鲜明的主题亦不能很好地表达,我是跟着感觉走,那个喜欢那个不喜欢,喜欢的感觉说不上来,但感觉很对,像第一次看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就喜欢乒乒乓乓的桌球撞击声和男主坐着捷运一趟趟寻找女主的镜头,也喜欢那种缓慢叙述的感觉,那时也不知道是侯孝贤的作品。看了关于《冬冬的假期》的其它影评,发现好多细节自己无法领略到导演的用意。没有关系,电影也是自娱自乐的作品,每一帧导演都别有用心,我们自是不可能面面都理解,导演处处的深意,理解到百分之一也足够了。能从中有自己的启发,更好。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七):「冬冬的假期」

像「小畢的故事」一樣,旁白也許是導演的偏好。影片採取先聲奪人的方式,隨著一則國小的畢業辭,鏡頭慢慢掃過因畢業而落淚的學生們,切換到教室、操場,最後一個長鏡頭,一輛緩緩駛來的車上,下來了爸爸帶著一家人來到醫院看望生病的媽媽。因媽媽生病,冬冬與妹妹要跟隨小舅舅回到鄉下的外祖父家過假期,被要求聽外公的話,並寫信給媽媽。之後的假期生活中,冬冬很快和當地小夥伴打成一片。也許冬冬和妹妹年紀太小,不能明白媽媽的病情惡化,冬冬的整個假期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變得壓抑,但給觀者的感覺卻是沉悶的,明明是假期,卻很少有明亮的光線。鏡頭以人物的視角為基準切換,冬冬發現了一棵景色優美的樹剛和小夥伴說「這裡景色好美」,鏡頭就切換到冬冬的視角,左右移動展現了衣服田野的景象。遠鏡頭和空鏡頭的運用,將人物置於大環境下,不論這部電影裡出現的農田,「戀戀風塵」里的鐵路上,還是「風櫃裡的人」中出現的街頭景象,仍然是主要的方式。
這部電影中運用的最妙的是對比的手法。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對比,媽媽的病情出乎意料地突然惡化最後又好轉;冬冬和妹妹向外公隱瞞了差點被小舅舅弄丟的事實,到後來揭穿小舅舅和他朋友的犯罪;外表嚴肅冰冷的外公與為了治療女瘋子而放棄去看自己生病女兒的機會充滿人情味的前後反差;冬冬和妹妹對待女瘋子的態度的對比,妹妹即使不睡覺也要陪著她等等。影片最後外公的一番話,點出了祖父對孩子深沈的感情。也許是採用兒童視角的緣故,這是侯孝賢少有的強烈衝突與感情的影片,感情表達的比較直接。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八):觀影:冬冬的假期

  
    清新乾淨,侯導的風格總是鏡頭感十足,尤其長鏡頭的運用,屋內榻榻米地板與樓梯、長長的鐵軌與駛近的火車,遠景觀人的效果也捕捉得很好。
  想起前幾天看的許鞍華導演《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裡的孩子寬寬,主要以兒童視角觀察姨媽離開上海前後的差異,帶出強烈的對比效果。由於重點還是表達人在大城市的境遇、眷戀、矛盾感,故寬寬的觀察只是前後的襯托,中間經過缺席的歷程亦無可厚非。
  
    至於本片,冬冬在這個暑假對大人世界的觀察,包含糾紛、偷竊、暴力、愛與性等等...在一封封與父母書信的告白中,可見其單純稚嫩的眼光,對成人世界似懂非懂的判斷與疑惑。
  
 恰又是即將升上初中、面臨青春期的孩子。對成人世界的感受,自還停留在善與惡、好與壞的簡單感覺與論斷,世界還是非黑即白的。自然無法消化理解小舅幫助嫌犯朋友的處境、瘋子女人的弱勢與悲傷,以及,外公的一番話語。
   
  這是一段逐漸告別童年,面臨成長的時光。兒童的困惑與大人的引導皆參與其中。1984,與九零年代我們的童年,鏡頭中的鄉下風景,夏日蟬噪、清晨鳥鳴、車站、老台式傢俱...等,既如此相似,又不大相似。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九):關於電影想起的自己

刚刚看完《冬冬的假期》,又多了些许回忆涌来,只好提笔记下,免得它一溜儿便跑掉了。
我们是如何一点点从孩童便得像大人模样,也许谁也说不清其中缘由。
大概看多了几处风景,我们知道了世界不只是街头巷角的砖瓦泥尘,也就知道了那个一年级就骑着大人自行车带你全城逛荡,让你第一次觉得骄傲又暗暗羞涩的男生不是唯一,那时候你以为这行为简直是破了男女授受不亲之大忌以为全部街上的人都在注视你。
也许是多翻了几次篱笆,偷树上野果时你不再觉得黑白是那么分明。不过是一个梨子,大概主人也会让你品尝。你第一次觉得做坏事儿并不是那么罪不可恶。到了现在,也依旧觉得儿时的错误是美丽的,即使天大的事儿,也要找万千理由,也会相信那时的自己俏皮而善良。
一直愧疚的是一次次的排斥,孩子王的自己第一次明白了滥用权力。那时候的小团队,乖巧的孩子都聚在了一起,明明注意到周围的小男生的羡慕眼光,却装作无视继续玩起了游戏。后来去支教的时候,感觉最容易毁掉一个孩子的行为就是无视,而多少当地老师却不自觉进行着。多少种子在我们年幼无知的时候就已经种下,我们不懂却任其生根发芽。就好像面对男孩子隔离时婷婷的缄默,多少委屈藏在其中。
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这大概就是天大的事了吧。
冬冬在作医生的爷爷口中,听到许多似懂非懂的道理。在游玩的途中,见到生死的擦肩。也许渐渐地,我们学会了区分生死,却不知究竟是在哪个瞬间,我们突然明白了其中道理。只记得自己是在成年后的某个夜晚才第一次觉得有些恐惧,在上铺哭了很久,说不出一条理由,却难受到窒息。以前只是想像不出死后的人的状态,而今却一点点开始接受自己会一点点老去的事实。而弟弟,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常常问外婆,你会不会死去。我不想你死,我要和你一直在一起。妈妈说,你小时候就从来没类似的疑惑。这大概就是每个人的小小的不同。
小时侯捉过虾蟹,所以看到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时有说不尽的熟悉,仿佛那橡胶救生圈的味道我还记得。
冬冬说,中午的蝉声很吵。小时候只有孩子是对午休最抗拒的。大人们都酣睡,而我们则走出家里,一条街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放肆的玩游戏。只有中午,整个城市都是属于孩子们和蝉的。而现在的小孩儿,好像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午睡的时候都悄悄爬起,房间的空间属于键盘和鼠标。而更多时候,我们仿佛已经剔除了“午间”这个时间段,我们只知道上午下午和通宵的时间,不再有某个宁静而躁动的午间。
街巷拆了,人也都渐渐离开。
而我们也渐渐长大,懂事。不吵不闹了。
离童年,甚至未曾发现,就远了。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回忆童年了。我们努力回忆的,已经变成了青春。

  《冬冬的假期》观后感(十):我和冬冬的暑假

我觉得我的暑假是不如冬冬丰富的,外面日头毒的像一条蟒蛇。我只想窝在家里不出门。

可惜的是我并非台湾人,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的闽南语让我听起来觉得十分吃力。不懂意思只能连蒙带猜地死磕这部电影。

电影里有许多细节体现着大人和小孩子的不同,比如小孩可以在大庭观众下脱裤子,大人却要进洗手间换衣服。冬冬可以用一个玩具汽车交换别人的乌龟,这个在我看来应该是比较吃亏的交换了。玩具车的价格肯定比乌龟来得值钱,但是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这个概念,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喜欢做事,没有客观条件的衡量。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们可以和疯子做朋友。

在他们眼里,大人的世界也简单的可怕。穷凶恶极的人性落在他们眼里成为不能理解的难题。

在冬冬的那个时代,电子产品还不普及。他们去河上洗澡,去树下看乌龟赛跑。快乐是那么的多。

而我现在拿着手机平板只能宅在家里。背着我的司机英语单词,看着我的电影,偶尔刷刷新闻。

哎……

真羡慕冬冬啊。

很羡慕拥有童年的孩子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