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午夜巴黎》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午夜巴黎》观后感10篇

2017-10-06 14:3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午夜巴黎》观后感10篇

  《午夜巴黎》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欧文·威尔逊 / 玛丽昂·歌迪亚 / 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用。

  《午夜巴黎》观后感(一):《午夜巴黎》

时光搬过来,留个底,以防将来哪边死了另一边还能有个抢救的时差。(话说连搬运这种事我都拖延啊……)

好久没看电影了啊,终于是趁着放假家里又没人,又没有紧迫的考试或者作业,又决定享受生活想拖延就拖延,又刚好有零食的今天下午决定看电影了,这种时候才确定的话现场下个什么电影就来不及了,所以在这些已经在“待看”文件夹里躺了很久的有限几部片子里挑了这部。感觉没选错。

是个挺美好的童话故事。类似《蒂凡尼的早餐》里的蒂凡尼(不会有不好的事发生)。虽然谈不上甜,但是不虐。就是一个童话故事该有的样子,简单经典。主角是成人,没有明确的王子公主,原本在一起的情侣也没在一起(男主和女主跨着时空也注定不会在一起),也没人起玛丽苏的名字(不过有午夜的钟声这个经典元素),但你知道那就是童话故事,美好而让人放心,可以在睡前看的那种。

这算是我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虽然一直久仰盛名,但是之前只在学校图书馆碰巧找到过他的书(《门萨的娼妓》之类的吧),觉得段子挺有趣,这样一来倒是印象还不错。有个老师似乎很喜欢他,讲环境心理学的时候还放了片头的那一段,搞不好这也是我今天选这部的原因之一。我还是看了会才反应过来这个片头就是课上放过的那一段。但从环境的角度来说,这反映不了伍迪艾伦,这只能反映巴黎。这一段确实是有点长了。(大概超过三分半了。)不过确实能体现出或许是作者的意志,或许是故事要强调巴黎的特殊性。(所以那会为什么他们都那么喜欢去巴黎呢?)话说片头的音乐是什么?(我记得伍迪艾伦会吹萨克斯?)不光片头,整体上(其实比起片头,后面的内容更甚)有种巴黎旅游宣传片的感觉。看片头时最初的想法是啊这个城市我去过,但二十年代甚至更早的那种交叠在一起的感觉,的确是很让人想再去圣地巡游(之前去的那次是带着《风之影》,可惜看到胡利安去巴黎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不过这书毕竟是巴塞罗那的故事,看完就很想去巴塞罗那)。想知道那个神奇的路口在哪,不过搜出来的都是些好认的景点……

穿越前的部分,尤其是一来事,大概就是传说中伍迪艾伦式的话唠?几个人抢话说,连看字幕都有点跟不上,这倒其实才是正常的交谈才对。话唠和掉书袋,据说是他的特色?不过到后面就少了,除了海明威的大段独白。(笑,他为什么有这么多独白啊?伍迪艾伦喜欢海明威吗?)对话之后才出现的画面,一上来就是莫奈的画里,(说起来为什么海报上好像用的是星空?也不是在巴黎画的或者画的巴黎吧?)这也是我觉得最像的场景了。

男主和未婚妻之前其实确实有点奇怪,一方面两个人情话满满,而且两个人都很确定要结婚还相爱,另一方面,至少对我来说,他们两个是怎么爱上对方或者为什么相爱的,又有点不好想象。这两个人似乎没什么特别共同的语言,也似乎没什么默契,都不太照顾对方情绪似的(男主尤甚,后来和那个二十年代的妹子在一起时也是,这人其实不会说话得厉害,不过同时他未婚妻把别人不想说的事情拿出来传也是挺过分的),或者说,两个人在外面时让人感觉不到他们是以一个整体出现的,感觉不到他们之间原本该有的那种超过和旁人的联系。

不过话说这种公然在非英语国家讲英语还觉得理所当然,从头到尾没讲过一句法语也没和几个当地人说过话就觉得自己可以搬来定局……这算是美国式的天真了吧……

“掉书袋”先生确实是有点烦了,虽然我本身不讨厌掉书袋,好歹万一能了解一点不了解的事情呢,不过对自己没有很了解的事情妄加评论,就有点烦了,对男主来说,更烦的部分大概是他未婚妻对这个人完全接受吧?一开始似乎全是嫉妒,后来未婚妻也承认了喜欢过他,但最终还是“你可以蒙我,但你蒙不过海明威啊”(笑,另外认知失调是从菲兹杰拉德那学的?你什么意思?),有一幕是男主早上抱住未婚妻不松手,直到未婚妻说了保罗怎样,一下就放开了。不过有了晚上的奇遇之后,就觉得这些都变得不那么烦人,至少是可以忍受了。

穿越的方式很神奇,钟声响起,然后一辆那个年代的车开过来,车上的人招呼主角上车,接下来就是黄金时代之旅。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忽然停下招呼他上车?(流行拉不认识的人去参加晚会?不能吧。不过多亏有人拉,不知为何他们都不担心钱的问题……)没解释,我原以为最后会出现一个一切都是梦的常见结尾(不然其实是很难解释为什么都刚好是名人的),但没有,似乎就是真实的。男主是怎么相信的呢?完全不会觉得自己就是做了个梦,还能第二天再带着未婚妻过来,坚信自己还能再去。一开始见到菲兹杰拉德的时候我都激动哭,他还一直一脸茫然,(话说看到这个舞会的样子,脑子里就会自动出现“盖茨比”、“泽尔达”、“黛茜”、“菲兹杰拉德”这样的名字吧?)(不过我脑子里的泽尔达还要看起来更开心,以及,不好意思,更好看一些?可能我脑子里的泽尔达差不多就是黛茜吧?)一开始以为是没反应过来或者不敢信,毕竟我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剧透过了,轻而易举就相信了,后来发现这货大概就是真的没太喜欢菲兹杰拉德……他对海明威就完全不是这样,菲兹杰拉德就串个场,海明威一出来他就敬仰之情宛如滔滔江水然后一直跟着跑了……一路跟着菲兹杰拉德玩,对方坐在那一点头说“海明威”,他就瞳孔放大……啊,为菲兹杰拉德鸣不平~(而且菲兹杰拉德的舞会他也说不想参加,为什么?)不过抖森演的菲兹杰拉德,看见人的第一反应还是抖森。(如果是演过盖茨比的小李来演我就信了吗?也不一定,当时选择没去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个原因也是觉得小李的扮相和原著的盖茨比的感觉不是特别一样。)关于海明威,虽然印象里一直是个糟老头,但是年轻的时候明明还是可以帅些的(但没电影里那么过分,海明威年轻时看着也没太柔和),终于看了《老人与海》之后才发现意外得有些情感细腻,再加上这人养猫,其实渐渐的印象好起来了。但人设问题,还是没男主那么喜欢。而且我愿意相信历史上的海明威是个是个挺喜欢装X的人,但电影里这样还是有些违和感。其他也有不少和我的“印象”不一致的地方,可能是电影里的美化,也可能说明我对他还是有偏见的。(顺便看完《调酒师》有点在意他喝的是什么?看来不是加冰淇淋的那个。)

但这个故事里和男主更像的是菲兹杰拉德吧?都是面临着婚姻关系的问题。话说泽尔达的小说我至今还没看,它现在在待读列表上又上升了一些。(《流动的盛宴》现在也在这个列表上了。)现在边写边重新播发现很有趣的地方在于泽尔达说海明威讨厌她,的确如此,看到这里时还是觉得在表达海明威觉得泽尔达毁了菲兹杰拉德这件事,但后面男主问海明威可不可以帮他看小说的时候,他又说没看就确定自己讨厌它,所以其实前面泽尔达说海明威讨厌她是没什么问题的。另外如果写得差,就理所当然地讨厌它,如果写得好,就会因为嫉妒而讨厌它,虽然这个逻辑存在有待完整的问题,不过这话说的太有趣了,有趣到我会想要有什么机会化用一下。(哈,不过这个装X的海明威的独白们真是很适合引用。)

女主的父母虽然出场不少,但存在感并不很多。连那个侦探也只是提供个笑料一样的存在(不过很为他的生命安全感到担忧有点笑不起来啊)。

服装上也有变化,但我不是女主没有读时装专业(可是女主跟可可香奈儿啊,从所学专业的角度,还是觉得她所在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这里面的服装很有时代特色(服装,还有那个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的发带一样的东西也是让我一下子认出这是菲兹杰拉德的时代的特点吧),尤其是女装,跨越三代都有特意表现出来。不过我想拿出来说一下很有趣的是男主的衣服,第一天只是随便穿着已经皱了的衬衫的样子,第二天知道自己要见海明威要让格特鲁德·斯坦读自己小说了,特意穿西装打领带,虽然是为了好笑才写的,但仔细想想这么做才对啊,属于值得我学习的部分(唉)。仔细一想也真是多亏男装这么多年变化不是特别大,不然也太明显了(虽然我觉得对女主来说这点差别足以认出来了)。

后来又是怎么进入1890s的?我记得是又听到了钟声,但重新看发现好像没有……这究竟是个什么机制?侦探又是怎么过去的?以及海明威怎么知道到那个路口能找到他的?后来还有艾略特,每天晚上能这么玩,真是想想就开心啊。

直到格特鲁德·斯坦(字幕好像不尽然是这样的名字,不过应该是她,以及刚刚百度了一下发现她是学心理的,不过这个人也是作家啊,为什么海明威就信任她?)说不错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故事要往悲惨的中年危机上讲,(而且我听了她念的那段开头之后确实以为会是很惨。)但格特鲁德·斯坦既然觉得不错,那这可就真是个童话故事了。(男主真的如他所想的有才华或许是我觉得最童话的部分?至少和12点的钟声一样童话吧?)

说到字幕,字幕组挺尽职尽责了,几乎都给了注释,(还有些都不太好查,不过对于喜欢这类不好查的作家的人来说,这电影应该是让他们的圈子热起来一点了吧?类似于《文豪野犬》动画化之后再搜中原中也就容易一些了。说到《文豪野犬》,泽尔达欲跳不跳的样子也是有点眼熟啊~)帕布罗这个名字第一次出来,下面还有个括号写着“毕加索本人!”是的他们还加了叹号,字幕君也是有偏爱啊。后面在大概是凡尔赛宫里(?)的一段下面还有括号写“这是...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吧~”真是一直在卖萌啊字幕君。

男主前一天晚上听了斯坦的评论,第二天就拿去当自己的想法怼“掉书袋先生”了,看着好像挺解气扳回一局(,顺便重新看才注意到旁边女主的女伴一脸很恶心的表情)。(顺便放睡莲的这个展厅,是不是在《策展简史》里提到过?)不过男主还傻乎乎地呆在这里听着的时候,海明威早已走过去献殷勤了,笑。(嘛,不过女主还是喜欢男主,虽然大概有穿越加成,不过这倒算“扳回一局”。)不过字幕翻译的“艺术果儿”,原本是个什么词?没有更合适的词了吗?笑,总感觉虽然没什么不对但果然还是哪里不对吧?

然后男主像灰姑娘一样看看时间回家了,躺在床上还睡不着,自言自语居然也没吵醒别人,这里有趣而且也还算合理,换我能激动哭,他只是睡不着而已。

达利也是笑点担当,固然至少目前为止我是喜欢达利的,不过,嗯,不妨碍在这里是笑点担当而且我还觉得好像也不是特别ooc,而且后来男主和未婚妻说达利也算正常我是不太同意的,笑,如果能发弹幕我觉得我不会是唯一一个在那段发这条的。(不过为什么你对男主那么热情啊。)这一段是语言最混乱的一段,男主始终讲英语,但达利动不动就换。(顺便他的胡子是不是过于不夸张了?)达利介绍自己的样子太好玩了,这三个人都有点。“你栖居于两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我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是啊,你是超现实主义者,但我是个正常人”,哈哈哈这一部分真是。然后干脆像少女漫一样根本无视了最重要的穿越的部分,开始讨论感情问题。这倒也没什么问题,毕竟技术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但情感问题几千年来都是人类共通的嘛。(顺便那个时候希区柯克也是二十几岁,不过大概不在巴黎吧。)(心情日志 www.wenzhangba.com)

男主居然莫名其妙就找到了女主的日记本也是很神奇了啊,还要请人翻译,但居然就选对了。但想想穿越都穿越了,这个概率总高过穿越吧。不过帮他翻译的这个人是谁呢?罗丹的那个导游?不过从这里看的日记,岂不是能看到结局吗……

接下来刚想说该不会干出偷自己未婚妻耳环这种没品的事情吧?对两边都敷衍。而且干脆连盒子什么的都是凑合的……

以及对着写作者引用对方的话就算了,像这样干脆跟人家说对方的电影……所以这是时空旅行常见的那个“如果我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造出了时光机,然后我穿越时空去教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梗?就是所谓的“时间精灵”?

“在我那样做的那一刻,我的确感觉到仿佛我是永生的”,这里是呼应前面海明威说ML有利于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啊我在胡乱总结什么,原话不是这样的),本来不太值得把这个呼应拿出来一说,不过仔细一想觉得这个似乎有点存在主义的问题是始终横亘在主线剧情里的。这里也许标志了男主要离开未婚妻的那一点?不过一开始海明威说作家都不怕死,男主显然是怕但仍然写的还不错。而且想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就是因为怕死,才想创作,故事能一直留在人的脑子里就好像会永垂不朽一样,一旦得以印刷成书流通到人们手里,就好像有了魂器。

所以就是所谓的旅游就是从自己看腻的地方去别人看腻的地方。黄金时代这种东西也差不多吧。点这个题的部分特别少,在穿越去十九世纪末的这一段集中体现了一下。(不过非要我说的话,我觉得明显这几个时期是都是黄金时期……)这里面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最后男主还是同意了他未婚妻和“掉书袋先生”对于怀旧的评价。但最后也没有回美国,就留在巴黎了,这不还是逃避吗?虽然是空间而不是时间上的。如果只是随便在哪并不是为了逃避,那为什么分手后不再回去二十年代了?不管逃避与否,他喜欢那段时间那些人啊不是吗?

最后是因为没有抗生素回来的(顺便百度了下1929年才发现青霉素,所以女主确实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的,感觉他自言自语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女主是不是也是同时大彻大悟了),笑,和我们说到穿越就想到没网没空调是差不多的吧?不过这么一想,从这个角度,当代人带过去的病毒或者当代已经灭绝了的病毒,很容易致当时的人于死地或者在当时病死吧?

这片子还真是不适合在影院看啊,在家里一个人想怎样就怎样,有些挺有趣的地方如果在影院里可能就没法这样大声笑出来了(现在重新播还是觉得很有趣),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啊画家什么的,也不好随便激动地叫……(我果然或多或少其实还是喜欢这种有文豪同人性质的东西的……)

音乐也很棒,男主第一次走回来发现是洗衣店的那段轻佻得很合适,很有戏剧气氛,但又是这整部剧的那种很轻的轻喜剧风格。整体上类似这样用音乐暗示观众该笑了的地方也是有不少。(顺便我这么一搜,发现二十年代也被成为爵士乐时代。)里面还有“来来我是一块菠萝”的那个音乐?忘了在哪了,片尾最后也是这个收尾才想起来。还有作为名人直接用的科尔·波特,不过这歌,很难说这个助动词要怎么翻译,有点污啊?原声明天有空的话再听,边写边拖延了好久又该尽快去睡了,再想起什么的话再补吧……

  《午夜巴黎》观后感(二):现实与理想的冲击,永远没有what if

在美国,电影是赚钱的工业;但在法国,电影是一门艺术。《午夜巴黎》作为伍迪·艾伦第一部完全在巴黎拍摄的作品,处处充满了文艺气息。

在影片中,一位还算小有名气的好莱坞编剧吉尔来到巴黎休假,他希望可以辞掉之前的工作,在巴黎这座仿若“流动的盛宴”的城市中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但是遭到了未婚妻伊内兹及其家人的反对。同时因为和未婚妻父亲的政见不一致,让他并不受待见。在一次喝完酒后,朋友保罗邀请伊内兹去跳舞,吉尔却只想独自找个安静的地方走走。就这样,吉尔和未婚妻不欢而散,他一个人漫步在巴黎街头。这时候到来的一辆汽车,将他带入一场他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名流派对,在派对中,不仅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达利,布努埃尔等人畅聊,更与毕加索情人阿德里亚娜共生情愫,在一次次的穿越中,他越来越沉醉在巴黎这座城市中。

影片获得201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编剧、201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午夜巴黎》观后感(三):Dreams the wildest dreams

我最喜欢伍迪艾伦两点。一是他电影里的纸醉金迷。二是他作为学者的高傲。 这部电影在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遍,现在是读完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年了,又看一遍。可以说,之前的一遍是白看了。 也不是说之前没看懂。但凡具备了基本文学常识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凑点热闹——今天遇到Scott Fitzgerald和Ernest Hamingway,明天去看望Picaso,隔天被Salvador Dali和Man Ray搭讪,还得到了Picaso缪斯的暗恋,就算你拼不对这些人作品名,不知道他们的恋爱故事,你也可以看起来和男主角Gil一样兴奋,这些还算“主流”的角色设定让这部电影显得非常亲民。 以上差不多就是大学时候的我对电影的全部理解了,看完电影以后我甚至暗自唾弃伍迪艾伦,觉得他搬出这些名家就是为了讨好一些一知半解的假文学青年,没错,就是Gil在片头提到的”pseudo intellectual"。 哈哈哈哈哈。想了下当初的自己,和现在真是挺不一样的。很惊讶昨天回看这部电影时,竟然和伍迪艾伦电影里许多主角一样,沦陷在“黄金时代”和”黄金城“的巨大幻想中。作为一个伍迪艾伦迷,我会强势地对你说,如果你沉迷这部电影,你就成了伍迪艾伦的玩笑对象,随电影里的主角一同成为他的讽刺素材;如果你从电影里抽离出,你就掉进了伍迪艾伦所造的平行空间——你和电影的关系,就像旁白和Gil的关系。 我当然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表达我对Adriana和Zelda装扮的喜爱,夸赞属于爵士时代的音符们,那些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妙之处。 但在这里,我更想谈伍迪艾伦的高傲。 有很多人试图赋予这部电影深厚的内涵,wikipedia午夜巴黎词条中高频地分散着一些文学批评中标签式用语:怀旧,现代主义,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坎普。 然而,回想一下这部电影的情节——是的,除了唠嗑,这部电影是有情节的——Gil在每个午夜时分等待着1920年代Peugeot Type 176轿车的到来,一次次回到他认为的黄金时代,再一次次回到现实,而最后Adriana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黄金时代时,他厌倦了一切有关文学的争辩。 我的标题是woody allen dreams the wildest dream as a man of letters,这个标题里的伍迪艾伦肯定和Gil一样较真,在文学的世界里,思考作品的高低,辩论谁的时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在批评圈里,试图用智慧和逻辑赢得胜利,在历史研究中,试图去还原真相,所以才会编出这出戏,来场自我调侃。而在至少两处地方,伍迪艾伦的表态已经很明显:当Hamingway对Gil说,你的作品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因为人们要么讨厌你的作品,要么嫉妒你的作品;另外一幕是Gil在美术馆和未婚妻朋友争论玛丽德蕾莎画像,朋友说画像是法国情人Madeline Brissou,Gil根据自己的”经历“反驳画像是Adriana,但事实上,这两个名字可能只是伍迪艾伦杜撰的。 所以,我看到的伍迪艾伦是一个鄙视“需要认可”,藐视文艺批评圈观点,沉醉在自己细节和王国里的人。 但有一点必须要提,伍迪艾伦无疑是真材实料的,即,他的王国建立在大量积累之上。电影上映6年,对电影的分析已经细化到,对人物台词出处做出文献索引,Picaso家中壁画作者是谁,演员和原型的相似度等等。在一些人看来,这些细节漏洞百出,另一些人把这解读为美丽的错误,或是一种刻意的异化。但无论带着何种观点,当电影旁白声配着Charleston响起,所有的观点都成了那种serious as fuck, boring to death的平庸言论。因为在我看来,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是那面让你可以感知到自己可笑观点的镜子,令他感兴趣的不是争辩细节的对与错,而是电影角色以及观众在争辩中的反应。

  《午夜巴黎》观后感(四):我们所拥有的永远只有目前的这个时代 不是吗

倒不是真的吹伍迪艾伦,只是这个穿越真的显得很奇妙。这两天感悟最大的就是不同类型的作品 要用不同的眼光来欣赏。你不觉得一个现代的搞创作的作家,真的有幸就遇到了那么多名家 其实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情吗?最后Gil的拒绝留下,其实有点符合他一贯在强调的自己理性的形象,所谓浪漫主义又是什么呢,在我肤浅的看来就是 追寻美好的事物而又不可得吧,而他最终的这个拒绝,以及他对 人们总是不会 觉得当下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的醒悟,倒是遵从了他的人设。

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种象征意义,就无论我们觉得当下的时代有多么糟糕 或者过去的时代有多么美好,但我们所拥有的永远只有目前的这个时代 不是吗?

  《午夜巴黎》观后感(五):我们都有自己所爱的黄金时代

午夜巴黎真的是把巴黎的美拍出来了,从电影的一开头就开始让人疯狂的截图,每一帧都不想错过。当男主角穿越到八十年代的奇遇发生的时候,感觉就好像出现了另一个自己,我也想去到以前的“黄金时代”,可能同样是八十年代的大院儿,可能是古时候去体验瓦片弯檐、小桥流水。影片女主角是真的好看,她穿的裙子复古味十足(废话),尤其那一条他们穿越到更之前穿的那一条裙子,真的超超超好看。言归正传,当他们去到了那个女孩所钟爱的黄金时代并且不想走的时候,他才意识到,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们都可能不满足于现在所在的生活状态,或许这是另一种逃避的方式,我们想去的时代,我们所爱的时候,或许呢。

  《午夜巴黎》观后感(六):巴黎,浪漫

看的第一部外国电影穿越片,拿来不看字幕练听力了。午夜巴黎的浪漫电影名被吸引来看,然而巴黎的浪漫不是一堆人名和文艺时代的对白,不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男作家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画家一样突然放弃所有的疯狂执迷。是街头路人的随性艺术,聚会上的风骚开放,是随时随地可能被搭讪的情调。是路人甲乙丙丁挑逗的眼神,不是巨擘abcd掉书袋的对白。 影片最戳我的三幕: 第一是男主痴迷于海明威的情人,然而他们关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有不同看法时,每个人都选择留在了自己的位置,没有迁就。这是我理想中的浪漫,浪漫的追逐美好时代中有理性的内核。而且黄金时代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现在,今天,此刻。 第二是男主最终离开未婚妻后,平静地坐在巴黎街头一个咖啡屋的椅子上,看着来往的人流,眼中有期待,有终于解脱的安定,也有和周围人浑然一体再也不突兀的感觉。这就是巴黎吧,他在这里感受到被包容,被接纳。 第三是他在巴黎街头闲逛时在桥上偶遇音乐店认识的女孩,那个女孩说,我在老板进一盒磁带时忽然就想起了你。这比海明威在车上说什么生命,作家不畏生死来的更为触动,这才是浪漫,才是我心中的浪漫,忽然因着某个情境,想起了某天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然后她说,雨中的巴黎最美了。终于有人不必说就懂了。这是巴黎。 浪漫不是疯狂,不是文艺巨擘掉书袋,追求不代表抛下一切,因着理性的内核才更有魅力。

  《午夜巴黎》观后感(七):被短评字数限制逼出来的影评

刚好最近许知远以过气的知识分子形象被嘲讽了一番,他崇尚过去曾经创造出伟大作品的时代和大师们思想的深刻,鄙夷现代的浮躁浅薄,本来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也不足为奇,但还要遇上马东这样难得看到悲凉还能达观大气的人就显得格局比较小了。就像这部电影表达的对过去辉煌的致敬和缅怀和对所处时代的不满,甚至搞出穿越的脑洞,但是最后伍迪艾伦给出了他的看法倒是刚好跟这件事有神奇的呼应,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从来没有完美过,活在当下不是一种无奈因为无从选择,自己本身就具有这个时代赋予的特质,比较这件事没有意义。以前文学课作为作业都看不下去的电影,遇上了合适的时刻倒是看出了独特感受。嗯太阳地下哪里有什么新鲜事

  《午夜巴黎》观后感(八):西式穿越

影片魔幻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但是却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很难想象国外居然也有穿越片。

男主热爱巴黎,想在这座充满历史,文艺的城市写作,但是没人同意。无意间他坐上了一辆车,载他到了20年代的最繁荣的法国。他见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毕加索等等很多他仰慕的作家或艺术家。最后见到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坠入爱河。但当他发现她和自己一样都在追求过去的历史,认为过去一定比现在美好,他放弃了,想到了自己也和她一样逃避现实,活在历史中。影片的最后,他和未婚妻分手了,邂逅了唱片店的女老板,她们都喜欢唱片,喜欢文艺,都认为夜晚雨中的巴黎最美。

  《午夜巴黎》观后感(九):在那些日子里,艺术的太阳只照耀巴黎的天空

《午夜巴黎》,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文艺青年吉尔作为导演伍迪•艾伦的化身,穿越回了梦想中的黄金时代,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人类艺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塞纳河两岸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那些日子里,艺术的太阳只照耀巴黎的天空”,马克•夏加尔如是说。

这份长长的名单上,有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泰因,画家毕加索、达利,音乐家科尔•波特,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他们在塞纳河畔漫步思考,在咖啡馆里写下诗篇,穿行在艺术沙龙与舞会Party之间,享受着巴黎这席“流动的盛宴”。

为什么是巴黎,成为所有文艺青年向往的艺术圣殿?

因为这里有辉煌的建筑,有悠久的历史,有开放的氛围,有浪漫的人们……因为这里是巴黎,一座塞纳河孕育出的艺术之都,左岸自由浪漫,右岸富庶奢华,而转过一个拐角,你也许就能在圣埃蒂安教堂的台阶上,遇到带你回到过去的时光机。

伍迪•艾伦在电影中多次向海明威《流动的盛宴》致敬,甚至男主吉尔的理想生活——“沿着塞纳河左岸漫步,手臂下夹着长棍面包,去‘花神咖啡屋’草草记下我书的片言只语”——多少也受到这本著作的影响,书中海明威曾写道,“在我写作余暇或者思考什么问题时,我就会沿着塞纳河边的码头漫步”。河流作为城市中亲自然的开阔地带,给予了都市人暂缓压力、审视灵魂的空间。而塞纳河作为巴黎的母亲河,更以散落两岸的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巴黎这座城市永恒的文艺气息。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