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影评精选10篇
2017-11-17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是一部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埃玛妞·丽娃 / 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影评(一):生命只是一场过往
老太太已经全身瘫痪了,她拒绝饮水,意图让自己渴死。老头子逼她喝水,可她不同意,把嘴里所有的水都吐了出来。老头子猛然扇了她一耳光。她一头乱发,于是默默地把水吞下去了。可是他们两个都明白,死期降至了。尊严是比死亡更让人要命的玩意儿。他们两个人曾经优雅的从学生的演奏会上回来,她们进门,老头子为她挂大衣,然后看着她进洗手间摘掉首饰,然后走进厨房。这是影片的开始。老头子给她讲了自己童年那个漫长而伤感的故事,抚摸着她的手,让她不要那么疼痛。她不再叫唤疼痛了。他迟疑地看了一眼身边的那个枕头,然后把她闷死在床上。
他没有流泪,平静地把家里整理好。然后躺在床上,听着她回来的声音,她在厨房洗完餐具,走进洗手间,戴上了首饰,然后她让他帮忙给自己穿上大衣,走出了家门,他想跟着一起出去。老太太问"你不穿大衣么?"他匆匆穿上大衣,于是也从着一起出门去。
他们从那个世界当中回来,共同回来。然后又共同出门,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电影让我最难过到无法言语的地方。
这种残酷的真实让人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直到我们忘掉生活的残忍,重新喜怒人生。我们太少去思考生死,但我们一定要时刻思考生死,要明白爱是超越生死的唯一的力量。生命只是一场过往,还有比它更重要的事情。 1、用空间营造情绪的最佳典范。
2、精湛的表演让人沉浸在剧情中无法抽离。无论是两个实力派的老人还是女儿和学生的表演都真实和谐。
3、画面构图大都是采用中景以及全景,安妮和乔治去听音乐会,大全景无从判别谁是主角,仅有安妮的座位与身后几排座位不平行以及灯光暗下来唯有安妮的白衬衫领子比较显眼,能够使观众将眼光聚焦在他们的身上;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也是前景有扶手的远景拍摄两人在座位上的交谈;除了大部分对话过程使用了中景的正反打以及一些动作发生使用中景,基本上发生的事件都是以远景镜头和长镜头展现。无个人干涉地展现剧情内容,不强加主观个人色彩。
4、过渡画面的恰到好处:第一次发现安妮可能中风的事情后,导演用了展现黑夜室内几个环境的固定镜头切换,并直接过渡到女儿和父亲的对话说明母亲即使中风了也不愿住院;在学生来访之后可以感觉到安妮仍然带着知识分子的自尊心而不愿对于病情过多谈论,乔治也十分了解安妮的想法,这时候插入了打扫工人在用吸尘器拖地的画面,持续了将近一分钟的固定镜头打扫可以预感到下面将会有另外的情绪波动;乔治因为安妮不配合喝水而打了安妮一巴掌,然后用了几幅油画进行过度,这些油画就是他们家里的装饰品,首先不仅表现了这对知识分子的高级趣味,也是一种心境的扩散,油画的全部内容都是天空画面的展现,渲染了对于自由和解脱的向往;最后固定镜头展现白天的家中,一身黑衣服的女儿开门进来走过走廊,在书房坐下,远景镜头拍摄房间内坐着的女儿,结束。
5、两次鸽子飞进屋子里的不同感受:第一次是乔治厌恶地将其撵走,是因为此时病痛的安妮已经够他受的了,可以感受到老人内心的克制;第二次是乔治非常吃力而又耐心地将其抓到然后温柔地抚摸,因为这时候安妮已经不在了,他只能抱着鸽子思念而痛苦。
《爱》影评(三):那个我们需要直面的事实
老妈和老爸爱旅游,退休后的这些年,走遍了世界各地,甚至去尼泊尔看喜马拉雅山的日出,去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朝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是每个人心中最理想的晚年。老妈经常用吴江话跟我开玩笑,将来我要“沃得甲,西得跨”,表面上我哼哼无语,心里却是认可的。过年前,我去医院看望了老公的博士导师,曾经南大的一翩翩才子,素日里与弟子们在一起谈文心雕龙,讲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理论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思想,高谈阔论,神采飞扬。两年前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如今全靠师母照顾,不能言语,几乎认不出弟子来了!最近看了不少好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007大破天幕危机》,还有《塞拉菲娜》,都值得一看,但没写什么,今晚的这部《爱》,让我忍不住写两句。
法国新片《爱》讲述了一对厮守一生的退休音乐教师夫妻乔治与安妮,影片的开头是作为老两口参加了一场音乐会,尽管岁月侵蚀了他们的容貌和活力,但是他们举止优雅,相敬如宾。音乐会后,两个人心满意足,有说有笑的回到他们那个简单而整洁的公寓。第二天早餐时的一个小插曲,女主人公安娜忽然目光呆滞,静默无语,男主人公乔治大惊,呼唤她的名字,用冷毛巾为她擦脸,尽管安娜很快的恢复了正常,但乔治的慌乱中预示着未来的手足无措。
未来的日子缓缓展开,从轮椅到卧床不起,从起初安娜尽量保持着自己的风度和尊严发展到在床上吐字不清,痛苦的呻吟。乔治尽最大的努力照顾着爱人,虽然晚上他会做噩梦,白天他依旧温柔而耐心的对待自己病床上的爱人,不仅仅是喂食,擦身和活动身体,而且陪她读书,陪她讲话,安稳她的情绪。可是,慢慢的,他的爱人的生命只剩下痛苦和厌倦,不忍卒睹。身边的人,子女、护工、邻居,固然有关心和同情,但于事无补。甚至那些那些他们曾经热爱的象征着艺术的东西,音乐、油画,在脆弱的生命面前也无比苍白。最后,乔治选择了“37度2”的方式,一种法国人的方式结束了故事。
故事的主题是爱。可爱比死更冷。乔治对妻子的深情表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时候吵架,做爱,欢笑,流泪,老的时候都浓缩在记忆里,剩下的只是在生命长跑终了时竭力放慢脚步的相濡以沫。当那个捆绑在你身上已然成为你的一部分的人,就这么眼睁睁的越来越渺小,终将叫不醒、触不到的变成泥土,那是怎样心痛和无奈的爱啊!如果说最浪漫的事就是一起慢慢变老,那么最残忍的事就是看你慢慢的死去。
故事的第二个主题是尊严。在欧洲生活的经历,让我了解那些老派的欧洲人多么在乎自己的尊严。但人生的终点是没有尊严的。无论你年轻时如何呼风唤雨,等到老去、孤独、病痛、死亡来临之际,如果你还可以自主的选择死亡,那已经是最大的尊严了。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用了非常冷静的语气讲述了这个故事,没有很多配乐,只有缓慢的长镜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和表情,绝大部分的场景也就是那个狭小的公寓。两位主演,82岁的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与85岁的埃玛妞•丽娃 (Emmanuelle Riva)的表现太真实、太残酷,让人无法直面。导演在细节安排、画面剪辑与镜头掌控能力都是惊人的。而摄影师,一直用柔和的、安详的光来烘托场景氛围与人物心情,让观众与男女主人公一起沉浸在温柔的困境中。
据说这部影片好评如潮,原因无非是太贴近生活了,而且直面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爱》影评(四):如果我们的爱不是在摇椅慢慢的变老,而是在轮椅上
有个亲人刚刚去世,拖了有半年,在自家床上。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去世的阿婆,也是在自己的床上过着最后的时光。没有自卫能力,不能自理,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现在一岁的女儿,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却有人爱着照顾着。这是人的一生!?年轻时以为就是找一个人一起过活,到年老呢;年轻时以为是慢慢的变老,当我们老的无力反击的时候谁会在我们的身旁。剧中的爱叫我们很动容,有点将一切美化了,就像里面风景画。现实残酷得多,刚去世的亲人最后因为长时间没动,背后的肉都烂了,后面说不出话都是辛苦的呻吟着,这一切都是由她女儿的口中听来的,儿女多都尽量抽时间陪着,但始终过不了这个寒冬。当时阿婆去世的时候一开始以为就是一个人突然的没有了,后面才慢慢勾起那些怀念。
想起以前读书看到的一句话,年老了就是今天参加老李的葬礼,明天去奔老张的丧。当时想,一起都会到来,慢慢的,就是曾经毕业,结婚,生子,曾经以为一切不会结束的假期都会过去。
电影一开始就初步了解情节,知道会亲手捂死至爱,当时意料到但是忍不住心酸。多少爱情的激情,生活的琐碎,到年老的时候无奈的亲手结束,这电影叫爱未免太沉重。容易引起共鸣是因为这可能是我们都会遇到,甚至是身边已经发生的事,这与我当时看到一次别离有点相似。人生有时真的很艰难,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别离,怕只怕我们未能好好的告别。
如果我们的爱不只是在摇椅慢慢的变老,而是在轮椅上,你是否是捧住我脸为我担忧,因为我不喝水生气打我,为了爱我为我拿起枕头。。。
《爱》影评(五):如果老年的我们只有自己一个人。
在文艺的情绪进入之前,我先借由此片悲伤的想到了自身。奔四的年纪,单身一人,父母恨不得一夜间我已儿女成群。我想,他们有时是寂寞,想要个孙孙。有时是觉得生活不便,只有我一个女儿照顾感觉远远不够。有时是真的为我担心,害怕他们不在了我老了没法活。按说我这样的性格,万事都要想在前头,何况凄惨的老年生活。可偏偏,就这件事,我从未想过。也不是逃避,起码自我感觉没有逃避。大抵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反正也就这样了,何必多想。
倒是想过很多死法,比如事故,导致残疾,然后一个人怎么办?又或者正常老去,各项功能衰竭,没有力气,又要怎么办?由此看来,急性重症反而是最好的。快速恶化,快速死去。不用太遭罪。而这个影片让我想到另一个可能,万一中风了呢??其实之前还幻想过老年痴呆,但是如我这个年纪还单身的,大多看得开。老年痴呆,我也只是生理遭罪,那时候,我其实也已经不是我了。没想到,中风远远比老年痴呆还可怕。
因为,你还是你。可是除了你,没有人再认得你。
做功课之前,看了很多影评,不出所料。有很多:看啊,这就是讲一个老头不愿意照顾一个老太太了,所以杀人了的故事。还看到一篇长评,义正言辞,自己奶奶躺床上一辈子,爷爷还不是不离不弃?年轻时,我大概会评价这种人心理黑暗;成年时,我大概会觉得这种人内心充满阳光。而现在,谁知道呢?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首先,最简单的道理,如果这是一个探讨老头不愿意照顾老太太就要杀了她的影片,大概不会得奖,如果人性有政治倾向的,那这个立意绝对是严重政治错误的片子。
其次,人没有高低贵贱,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个上过初中的农村老太太,和一个保持了一辈子优雅的钢琴老师,她们眼中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她们追求的東西也绝对不一样。还看到评论,大概意思是老太太矫情,轻松放弃生命。那么,我还是那句话,我们对于生命的看法不一样,对于生活的要求不一样,对自己的要求,更不一样。
老太太穿漂亮的裙子去听学生的演奏会,看自己年少的照片,知道自己有多美,而在自己美丽时的时光里:生命真美,只是太长。长的不是美丽,而是不再美丽的这个部分。甚至我认识不是老去不美丽,而是失去了对生命的自主不再美丽。拖累都是其次,她怎么能够接受这样一个自己?那么引以为傲的学生,那么喜欢的钢琴,可是连再多听一秒学生的钢琴CD都是折磨。有时候想要活下去,可是当话都说不了,动都动不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进行的时候,在被头发扯痛的时候,她还是她吗?这还是她要的生活吗?
至于说老头儿不愿意再照顾的。他们没钱吗?不,他们不光能请两个看护,还能随手给帮助他们的人小费打赏。他们有很大的房子,能随时参加演奏会。还有子女。如果真不愿意照顾了,可以给女儿,可以给医院,可以给养老院,哪儿不能给呢?那是什么地方?:粗暴的给你喂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的地方。她不愿意去,连问三次要求他答应。他答应了。他也老了,单腿下跪抓鸽子都半天起不来。但是仍然能关注到她是如何被看护粗暴对待,仍然给她翻身,按摩,洗头,做饭。他是不愿意照顾她吗?绝不是。那个年纪,不管她的身体情况如何,他们之间的关系都一定是互为支柱的关系。生活支柱,精神支柱。
当最后他安抚她的手背,给她讲故事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又或者说,终于妥协了。因为明白而妥协。如果她能给他画一张明信片,想必上面应该画满星星吧。他应该也是如此想。其实他一直知道,所以才会把门锁上,连女儿都不让看。他在为她保留尊严。可是,尊严却一次次被身体践踏在脚下。
其实那个镜头一开始真的吓到我了,很突然,很突然。可是很快我就反应过来了。然后哭得无法停止。那个时候我在想什么呢?
如果是我,真的会想尽办法死啊。不说别的,我是不是会被自己急死?想跑想跳想走,都不可能。想吃牛排哪怕沙拉,可是只有流质食物。想唱歌念诗?不可能,连一个M到底是喊妈妈还是喊疼别人都分辨不出来。光是想象这一切,都足以让我立马愤怒到浑身发抖。
更可怕的是,我连一个能捂死我的人都没有。
太悲哀了。不写了,赶紧再去看个片子压压惊。。
《爱》影评(六):这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是一部爱情片吗?看到四分之三的时候,都觉得枯燥无味,看着一对夫妻的爱情?亲情?凋零或者走向没落的过程?
在怀疑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以前有看到书上说大多是从一个人的外表开始的,有朋友说他爱上他的妻子是从她的手开始的,有人说他爱上他的女朋友是从她的气味开始的,有人说他爱上她是从她的笑容开始的,诸多诸多都是从外表开始的,李艾也说,作为一个女性,相比称赞她学识渊博,她更乐意听到被称赞说她长得漂亮,可是我从小就觉得只是夸奖一个女生的外表,而不加其他方面,是一种肤浅,对女生的一种态度的肤浅,因为凡事都会经过岁月的磨砺,变得苍老,后来就会走向面目全非,凡事都是这样,无一幸免。我不愿意接受别人夸我的外貌,我宁愿别人提到王璐瑶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女孩。这是多么令人心安多么自豪多么美的称赞呀!
可是,今天看着这部电影《爱amour》,我在想到底什么是真爱呢?无论是从哪一点开始,到后来的结局是否还依旧保有一丝真爱呢?等老了,美貌不再,等病了,会像影片中的女主人一样,瘫痪?或者其他什么疾病,导致记忆渐退,导致意识模糊,导致阿尔兹海默症,导致没有个性,不再生动,导致以前的才华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导致整个人都变了,到那时,真爱是什么呢?爱会停留驻扎在哪里呢?爱还会在吗?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的爱真的有源可寻吗?如果有,那么有一天,这个源头不在了,变了,面目全非了,是不是爱也就随之而散了?爱情,是要历经疾病的考验吗?爱情是要历经岁月的磨合吗?男主人到底是为了让女主人解脱?还是为了一己之私,摆脱责任?而亲手结束女主人的生命呢...这部影片有牵涉到安乐死的问题吗?到底什么是爱呢?
在影片的前四分之三的部分,我几度都不想看下去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感情细胞的人,我不会感知疾病对一个人的折磨,以及对其亲人的折磨,我总是一个非常功利的人,像一个人的同事一样,告诉他这样好还是那样是好,给出他各种我认为对其好的建议,但从未在感情上体味过一个人经历磨难时的痛苦,不会从感情上提供任何有实际意义的支援,我在想自己是不是感情障碍动物呢?或者说感情匮乏症?
所以,我是真的只适合一个人度过一生吧,这样既不会伤害到别人,亦不会伤害自己。
《爱》影评(七):这辈子有你,真好
整部电影除了开始的歌剧院,其余全部在老夫妻俩的公寓内拍摄完成,场面小,但却承载着最恢弘的感情。衰老真是件可怕的事,特别是当你意识特别清晰,手脚却不听使唤、想法也无从表达的时候,只能看着最亲最爱的人为你忧愁无措。突然就想起外婆。至少安娜很幸福,有个最爱的人,陪她一起对抗病魔,迎接死亡。选择手术,就必须承担风险,这太残酷了。手术前的安娜至少行动是自由的,而手术的失败让灾难提前来到两位老人的生活。老乔治一个人独自承担了料理瘫痪后安娜生活的责任,真的很伟大,毕竟他自身行动也并不是很自如。如果存在“假如”就好了。假如手术成功,至少他们还可以过一段相互扶持、怡然自得的生活。
刚看了篇影评,原来安娜过世后洒在周围的小花是这个意思。瞬间泪崩啊!
这辈子有你,真好。
《爱》影评(八):唉,爱
这部电影里有我理想中的客厅,书架,钢琴,DVD和俄罗斯套娃,可是老头只在前半部电影里展现了我理想的爱情。
每一次他拥抱Anne都很像在教她跳交谊舞,让人心动,尽管Anne躺在病床上,也不妨碍交流新读的书,可以苦中作乐,玩轮椅撞人的游戏,帮她洗头,噩梦醒来有她在旁边安慰读信给她听,陪她看相册回忆几十年的人生。
即使她语无伦次了,也能在语无伦次里读懂她。我不能理解的事情是为什么病痛面前爱情也会变得悲观和无助,为什么恶化的不止Anne的身体还有老头对于生活的态度?
未能感同身受,所以像我现在这样不理解,说一千道一万都很容易
每个人爱的方式都不同,存在即合理吧,还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命面对爱情。 感激两位八十岁高龄的演员的表演。
《爱》影评(九):观影呓语
电影阐述了一种对爱情的极致的理解。爱情不光有青春时光的激情,爱情到了终极,原来是吃喝拉撒睡,是深夜的灯下老人的呓语,是漫长、枯萎的生命里唯一的滋养,是人生最后的尊重、理解、关怀。影片的视听语言简洁到了极致,平静到了极致,仿佛是在模拟我们日常枯燥、暗淡的生活。这也充分服务了电影主题,使得电影很好地强调了爱情在暮年的完美理想——平静、深沉,就连悲痛的死亡,也是解脱与被解脱。在长达120分钟的电影中有100分钟是丈夫照顾病情恶化的妻子,内容基本是:康复运动、吃饭、读报、护士上门服务这些我们生活中的现实事件。
是的,这是枯燥的,暮年的爱情就是枯燥的。这部电影非常写实,像极了生活的一面镜子。然而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他们在精神上的相互依赖,却是人最后的时光最好的典范。
感人至深。
《爱》影评(十):一些人视尊严为空气,一些人却不
结婚时会有"贫穷疾病终将不弃"的誓言。可誓言的起点是爱。如果曾深爱的伴侣,已被贫穷疾病,或者被生活的流水冲刷漂移,变成另一个你不爱的人呢?不美了不温柔可人了,令你厌烦了,日复一日折磨你了呢?没有爱的责任感,于一方是负累,于另一方是屈辱。能相爱到生命尽头实属幸运。能如植物般活着多好。-------------------------------------------------------------------------
乔治与安娜是一对相爱了半个世纪的夫妻。他们相濡以沫,互相尊重与仰慕,生活宁静而不乏火花。然而一切在安娜中风开始急转直下。作为中产知识分子,安娜是位很要强的优雅女性。可是在疾病的摧残之下,她生活无法自理,必须在丈夫的搀扶下坐好、穿衣、上厕所,她甚至会尿床。病后的她是敏感的,她可以忍受伤残,却难以忍受他人怜悯的眼光和失去尊严的生活。而乔治尽心尽力地照顾妻子,他一直细心地为妻子穿戴、握着她的手温柔地安抚、给她读报与她对话唱歌。那是因为他对她的爱,是一颗心与一颗心的相爱。他在乎妻子的一切感受。他不能忍受看护粗暴地梳理妻子的头发,不能忍受看着妻子那苍老的身躯被随意摆弄。他是如此的了解她,所以他尽了一切努力去保护她的尊严。
他仍会想起安娜坐在钢琴前优雅地弹奏的身影。那个就是他所爱的安娜。可是躺在床上那个她,逐渐说不清话,变得越来越倔强。这个她,还是她吗?然而,当她累了不想再活下去了,他还是固执地挽留她。笼罩着他们的,是爱的余晖。
放她去死,这种念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他知道情况会越来越糟糕。但是他希望她能一直活着,正如他们所寄望的那样,白头偕老相伴至死。与其说是对安娜的关爱,还不如说她已成为他的一部分,他怎能放手任她离开?这对老夫妻也许早就把生老病死的问题讨论过无数次了,也彼此承诺过生死相伴。但是想象与事实是有差距的。终于,他也快失去耐性了,一巴掌打在安娜的脸上。
也许,在那个时候,他很害怕。害怕抓不住那爱的余晖。害怕他终有一天也把她视作为一个意识不清的病人,冷酷地对待她。这个时刻恐怕终究会到来的。那是比杀死她更为残忍的事。
这个念头或许在他脑海里盘旋过好多遍。
当有一天他如常给她讲故事安抚她的时候,他想起那次不快乐的夏令营,想起那张画满了星星的明信片。“如果想离开就画星星”。既然不快乐就离开吧,哪怕离开后即进入另一个悲哀的结局。他离开夏令营就发高烧被迫隔离治疗了。但是,他也不能忍受没有尊严没有快乐的生活。
于是,这个故事成为了他行动的触点。他举起了枕头。
据说,人的求生本能是很强的,临终的人都很怕死。可是,为什么有人会那么坦然地选择自杀?有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选择,他们说:“既然敢于去死,为何不敢活下来?”“活着就好了。”“蝼蚁尚且偷生。”可是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尤其是在没有尊严的时候。有些人无法跟随本能去生活,他们是如此清醒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人。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有些人视尊严为空气,有些人却不。
所以,有些人在没有尊严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有些人则只要能活着,就可以放弃任何事。有些女人乞求背叛的丈夫,“只要能回家就好。”在这些女人牺牲一切坚守家庭的空壳之时,又有些女人如娜拉般坚定地从玩偶之家出走。
其实,没有什么。
只是,一些人视尊严为空气,一些人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