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10篇

2017-11-24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10篇

  《校合唱团的秘密》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迪克执导,Zsófia Szamosi / Dorka Hais / Dorka Gáspárfalvi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一):这真的和公平有关吗?

我想了很久,我还是无法认同这个短片说的所谓的公平,我觉得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相对于成熟的概念,我觉得在孩子世界里不应该过多的去讲公平这个概念,因为公平解释起来更像是成年人世界的东西,它并不纯粹。对于默唱的孩子来说不让他们发声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那些唱歌的孩子来说这些不发声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去瑞士,这样说来对于唱歌的孩子是不是不公平,这个合唱团为了拿好成绩就让唱歌不行的孩子默唱着对于那些都是真唱良莠不齐的合唱团是不是不公平,你只要选择一个角度都可以说出不公平的对立双方,我觉得这样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像一种狡辩。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诚实以及勇敢的问题,应该正面直视有些孩子唱歌唱得不行的事实,如果那个老师是让那些唱的不好的孩子单独留下来加强练习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声讨她了。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让那些本来默唱的孩子留下来加强练习,如果还是于事无补,我会让那些唱得不好的孩子不参赛,毕竟参加合唱团可以只是兴趣,但是比赛是有门坎的。以上。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二):权利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秘密。喜欢唱歌的小女孩转学到了一个陌生的学校,加入了据说是给每个孩子公平的机会的校合唱团,却被老师要求不能唱出声来。当这个秘密瞒不下去的时候,孩子们却发现,没做出默唱要求的远远不止她一个人。到了正式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一起用默唱来报复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影片结束时,所有的孩子都一同唱出来声,这一次的合唱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动人。当然,这样完美结局只存在于电影里,如果将这个故事放到现实中发展,也许最后孩子们合唱并不是那样完美。有得必有失,无论是谁都不能逃脱这个规律的审判。孩子们选择了正确,选择了人人都能够参与的权利,自然会失去利益,失去在这次合唱比赛上获胜的荣誉。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三):成人缺位成就儿童多彩世界

个人认为影片主题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介入之间的矛盾。
在主人公转校来到新的班级,在第一堂课前,有两个类似值日生的同学来检查缺勤情况。他们对待主人公的态度丝毫不像同学之间应有的态度,更像一个颐指气使的监管者------他们在黑板上写下缺席同学的姓名,他们让同学们保持安静并宣告上课,而这其实原本是作为成人的老师的职责。他们穿着值日生的背心,从造型上与一般同学区分开来。这个造型也出现在后面合唱的场景中,一方面有孩子未曾换装就来参加合唱这一层合理性,而另一方面暗示着隐藏着的成人对于儿童的干涉。孩子并不是天生对待同伴就是那一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成人设置了一种身份,使得身份的扮演者发生了转变。这一段落埋下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介入这一主要矛盾的基调。
成人与儿童有着太大的差别。
地理老师轻巧地擦去刚刚被值日生写下的缺席同学的名字,并用一句话就介绍了新同学并告诉她不要起立,然后立即开始讲课。这一系列举动反映出她所关心的只有授课,而学生的内心相较之下是被忽视的。自己的名字被以一种记过的方式写在黑板上,作为学生来说一定会感到耻辱,而老师并不在乎;新同学来到陌生环境内心不安,老师也视而不见。这一切只因为老师想要快点开始讲课。老师所关心的,孩子所关心的,这种不同就被彰显出来。
合唱团老师设置了巧克力这一奖励,孩子们完成训练之后才能拿,并且“按规矩每人拿一个”。这种管制与被管制、利用与被利用的身份差别就体现了出来。成人与儿童在心智上有太大的差距,儿童在向成人表达诉求的时候往往因此碰壁,结局就是儿童被压抑。这一点在女同学向合唱团老师发出挑战的那一段落体现的淋漓尽致。老师在此可谓是软硬兼施:“人人生而不平等,你想让同学蒙羞么”、“你想妨碍同学得奖么”,在女同学打退堂鼓后老师低头一笑“你也不想埋没你的好嗓子吧”、“大家可以一起去瑞典”,在女同学归队后老师向所有人威胁道“想走可以,你们的父母可就要失望了”。作为孩子面临这么强大的成人话语,往往沦为失语与被抑制的存在。
让成人缺位成就儿童多彩世界
孩子喜欢跳房子跳皮筋、喜欢拍手游戏、喜欢听音乐与唱歌,这些本不需要成人的参与。而合唱比赛的评审与观众都是成人,标准与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成人,因此孩子总是被引导着符合成人的期待。在影片之初,校方介绍自己的合唱队时称”我们合唱队很有名拿了很多奖”,而讽刺的是获奖的原因在于老师按照成人标准采取的扭曲的管理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更有效率。
在影片结尾处老师愤然离开后,孩子们唱出天籁般的合唱。这是一个隐喻:当成人缺位时孩子才表达出真实的自我。
题外话
影片虽然是以合唱队为主要背景,但是在音乐使用上并没有煽动情绪的主观音乐。这暗合了成人期待与成人标准的淡化,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
主人公发型在入校前后的变化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小细节。
值日生的设置让我不禁产生少先队的联想。特别是有一次排练结束学校门口飘着的国旗,让人浮想联翩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四):角度

“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

老師

為滿足家長及校長的期望跟要求,自己也能作為滕出合唱團的帶領:

要求合唱團裹天資不足的成員默唱

呀,多聰明的成人思維,雙贏

看,以前,上一年 我們也贏了呀 沒毛病

——

小孩

我在合唱團裹,被要求著默唱

呀,天資不足 沒有上帝的禮物 我也無能為力呀

跟現實社會一樣,作為沉默的大多數

不同的是,我們不用別人明説,自己就沉默了

我們不是女主角呀

她有著上帝的禮物,美妙的歌聲 還正義為我們抱不平 為我們最後的合唱想主意

在最後,我們不用默唱了 公平嘛 誰知道呢 也許公平了些吧

——

希望每個人生命裹都能遇到像女主角的人

如果沒有,那就自己當那個英雄。

She needed a hero,

So she be one.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五):原来不经意间就成了大人

简单的故事,看过后却让人感慨然后汗颜……大人才看利弊,小孩只管对错,不经意间什么时候我也变成了大人,虽然不认同老师的做法,可却也觉得毁掉一切的荣誉不太值得。短片给了让人会心一笑的温情结尾,可现实里不知有多少虚伪和梦想的坍塌……

评论里有句话说的真好,‘’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抗争意识正在消失。‘’

越长大越理智,目的性也越强,没有好处的事绝对不会去做,哪怕交朋友也是,曾经美其名曰是成熟了,熟悉了成人世界的法则,现在恍然间才发现已经在渐渐丢失很小的时候被教导的真善美。

短片整体色调偏暖,很多镜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拍,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小演员颜值演技双在线,真的有些怀念当年小小只的时光了~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六):一部只有26分钟的获奖短片,打了谁的脸?

文/沈小邱
匈牙利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2016)是一个只有26分钟的取材于儿童题材的短片,并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故事主要讲述了新转来的女孩索菲因为喜欢音乐,加入了校合唱团,而合唱团恰好正在紧急备战去瑞士参加歌唱比赛,所以,为了能让这次合唱顺利获奖,音乐老师私下安排要求索菲在练习和表演的时候只要张口,不要出声。索菲的好朋友合唱团的主唱丽莎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却发现作着同样动作的不仅仅只有索菲,于是,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沉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选择对抗。
《校合唱团的秘密》表面上是一个儿童题材的视频,其实确切的说是拍给每个成年人看的一堂生动、充满寓意的课。它包含了成长与诚信、公平与公正、教育友谊。音乐老师觉得一些暂时跟不上队的孩子,可能会妨碍比赛的进行,为了优秀的队员合理的发挥,所以她安排一些孩子们无声的演唱,或许她的初衷并没有恶意、只是希望这次比赛取得好的成功和成绩。然而,孩子的心是澄澈的,他们以为自己就是错的。电影中的索菲更加努力联系唱法、发音。
“成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这是前段时间在简书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源头是来自电影《后会无期》里的台词。大意就是说人的道德判断水平,随着年龄、经历思考方式的增长,呈现出从事情的对错到对自己利弊选择的单向发展。这也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形成的一个认知。我们先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它确实是很多人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式之一,我们也往往能在身边找到这些真实的例子:
上学的时候,每到期中、期末学考,考试前一天,老师都会和同学们临阵磨枪的对试卷,明天哪一题要考,哪一题不考,而且还会要求划下来记住咯;在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老师公认的坏学生,对他们有异于别人而特殊对待,每当学校或教育局的领导来班里听课,总会被老师安排去隔壁班或去扫厕所;县里的领导来学校例行视察,校长都会提前安排集体清洁和打扫,老师们还不会忘记警告:不要有任何灰尘和纸屑。
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场景,几千多块钱的班费突然不见了,教官就怀疑肯定是班里的学生偷的钱,并在班上让大家投票举发,结果引来学生们的不满,引起集体抗议。
老师只因为会一题一题的给学生们对试题,那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更顺利拿到这学期的绩效奖金;老师只因为把差等生打发到外边或隔壁班,是担心他们搞砸了自己这堂精心准备的课,毁了自己学年的优秀评选。领导例行视察学校就大扫除,这样学校可以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从而为学校加分排名。教官只因为如此肯定怀疑就是学生偷的钱,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震慑到学生,快速揪出偷钱的人,从而处理掉这么棘手的事情。
所以你看,潜规则这个东西,其实早在象牙塔的学校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根深蒂固思想中。
《校合唱团的秘密》里,友谊是另一个珍贵有力的表现方式,索菲和丽莎因为音乐,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她们机敏开朗、率真仗义,相互帮助,相互影响。情节紧凑、充满秩序和美感,还有各个转场之间有节拍韵律的音乐元素等等,电影的叙述方式和温和色调,会让你觉得特别的舒服
短片的最后,令人意外的一幕是:合唱团在比赛的舞台上,音乐老师扬手指挥时,大家都集体失声了。任凭老师怎样命令和指挥都无济于事。最后,在尴尬的努力无果后,老师气急败坏的离开了舞台,孩子们却相视一笑。在短暂的沉默后,舞台上响起了清脆、悦耳、美丽的歌声。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否决利弊思维帮助自己解决事情能力的方式,但却也不能盲目的用它来衡量事情对错的本质。因为总要有人,为我们自己的错误去承担责任!片尾,孩子们的集体沉默、失声、黠笑的恶作剧,仿佛是在抗争着什么,是音乐老师?还是那个谁?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个人公众号:读写思维(laomu945)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七):要利益还是分对错?

在盒子上无意中点开这个视频,看完之后不知作何感想。 心里是为孩子的做法鼓掌叫好的,可是隐隐又觉得老师的解释似乎也不无道理。 后来,我仔细的想了想,发现这样的问题必须站在一个特定身份下才能有特定的答案。 从成人的思维来看,利益最大化即正确,这是一种成人里很普遍的思维模式,在我国更是典型。大家会觉得这个老师识做人,有手段,即让有天赋的人发挥了能力,又让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参与进来而没有直接淘汰掉他们,并且最终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就这个方面看,似乎看起来没毛病,没问题,我不置可否。 但是问题却在于这位老师的身份,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么? 当然是不正确的!!无论动机和目的多么美好。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在孩子的教育阶段,老师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告诉孩子,想要达成目的,就可以采取非正常的手段,哪怕是欺骗,哪怕是作弊,只要结果是成功的,那么过程和手段都可以忽略。把这种成人式的利益最大化就是最正确的思想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忽略道德底线。 影片的最后,孩子们联合一起来,在舞台上无声的抗争。他们的选择,听从了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那个声音。 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也就是同时作为成人和教育者两个角色。看到这个片子,我才深入的去思考了这个问题,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为什么对老师的做法不置可否,这是身为大人的成长的悲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内心深处的抗争意识逐渐的消失,不会听从内心的那个声音,只会选择有利的那一项。 记得之前带女儿去看《小王子》电影版的时候,我满脑袋想的是 「我去,不会还能开飞机吧」「我擦,真的飞起来了」「我倒,安全降落了」「算了,不要去想了」「什么,小王子长大了」「当时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看完眼角含泪。大人们为什么都如此深爱《小王子》,因为他们全都知道他们永远永远回不去了。 那些孩子们都懂的事,大人们都忘了。。。

PS:东欧的小妹妹都好漂亮。

PSS:原来全世界小孩子玩的游戏都差不多。。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八):人生总有不公平

今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

一个叫索菲的女孩转学到一所新学校,并申请加入校合唱团。合唱团即将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获胜的奖励是瑞典旅游。排练第一天,合唱团老师发现索菲没有唱歌天赋,于是对她说:以后的排练,你可以张嘴,但不能唱出声,并警告她不准说出来。

索菲和丽萨成了好朋友,丽萨很有唱歌天赋,她发现喜欢唱歌的索菲没有参加合唱团排练。在丽萨的追问下,索菲哭着说出了满心的委屈。

第二天合唱团排练,丽萨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像鱼一样张嘴不能发声的同学,前后左右都有,她非常震惊和愤怒,以离席而去,拒绝排练作为抗议。

合唱团老师很镇定地对丽萨说,人生总有不公平。

你喜欢合唱团,大家也喜欢,都想成为其中一员,大家都在努力付出成为最好,包括那些没唱出声的。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有天赋,如果只允许有天赋的人加入,那样公平吗?

如果让所有人都唱出声,那我们永远没法获胜。有些人唱不好,这是事实,我从不觉得那是耻辱,那不是罪过。

不唱出来有什么好处呢?默唱能让我们赢得比赛,能让你美妙的歌声更为突出,然后我们就能一起去瑞典,这里的每个人都能说自己是最好的合唱团的一员。

坦白说,如果你们中有谁一时冲动,决定让我们失去这些,尤其是你,带走你美妙的歌声?我觉得这可不公平。如果有人想离开合唱团,请自便。老师会开心,而你们的父母会失望。

丽萨默默回到合唱队伍中,排练结束后,两个小伙伴仍然义愤填膺。丽萨觉得,这太不公平,每个人都有唱歌发声的权利。然后她们商量了一个对策,在唱歌比赛的时候,全体团员默唱。

26分钟的短片,居然看到飙泪。

根据康德的理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由随之而来的结果构成,而是由完成这一行为的意图构成。从这个角度看,老师的行为的确不道德。为了赢得比赛,采取一种歧视行为,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不公平。

再想想,如果为了公平,在合唱团里纠正不平等的唱歌方式,让每一个喜欢唱歌的孩子都能自由歌唱,结果,因为缺少唱歌天赋的孩子在合唱团里表现不佳,影响到了有天赋的一帮孩子获得唱歌比赛的胜利,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平等?

迈克尔桑德尔在《公正》一书中论述平等的理由时,引用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是这么说的:

差异原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协议,即将自然才能的分配看成一种公共资产,并共享这一分配的好处,而无论其结果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纠正那种关于才能和天赋不公平分配的同时,又不给那些有天赋的人设置障碍。

凡比赛,都需要分析比较各种获胜策略,比较就意味着选择,有选择就必须有标准,有标准,那么选择的标准就意味着歧视。歧视无处不在,无法避免,关键看歧视的标准如何制定,如何平衡和取舍。

罗尔斯建议我们这样来处理:同意“与他人分享命运”,并且“只有当利用那些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偶然性能够有利于整体时,我们才能这么做”。

电影故事讲的极好,给了一个童真战胜世俗的结果,很温暖。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九):天真的残忍

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讲述匈牙利的一个校内合唱团的故事,片中的小萝莉们非常可爱,童声合唱也非常好听,有种天籁之音的感觉。

故事情节很简单,小萝莉因为喜欢唱歌参加了新学校的合唱团,不过由于不合适唱合唱,被老师要求在合唱团中不要发声,小萝莉很郁闷,和好友倾诉后,好友仗义执言提出要让所有的人都要发出声音,老师说道,为了大家一个团体过奖,我们要有集体荣誉感,但是,如果我们赢了,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去瑞士玩,我们会是一个最棒的整体。小萝莉们最后决定,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要以自己的方式表示。

看完此片,先是对音乐老师讨厌的不要不要的,但静下心来想,其实被孩子们的报复手段惊出来一身冷汗。的确,老师的做法确实有失偏颇,对待那些不合适唱歌的孩子,采用光张嘴不出声的办法其实是挺伤孩子自尊心的,据我所知,国外教育中更多的提倡是个人兴趣的发展,那么整个合唱团中的孩子们都是因为自己的爱好而加入进来的。但是,其实命运有时候会跟你开一些玩笑,你喜欢唱歌却没有好嗓子,他喜欢运动却偏偏身体协调性极差,究竟是天赋重要还是兴趣重要,其实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老师的做法确实有待提高,不过当看到孩子们最后的报复手段,却不得不感叹,这是天真的残忍。

  《校合唱团的秘密》观后感(十):当一种公平掩盖着另一种不公平的时候你怎么办?

今年的奥斯卡电影奖最佳真人短片奖颁给了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匈牙利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这部只有25分钟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女孩索菲转学到一个新学校,参加了那里的合唱团。那个合唱团正在准备参加比赛,如果获胜的话能到瑞典去参加欧洲合唱大赛。但排练之后合唱团指挥艾丽卡老师却让索菲以后光张嘴不出声默唱。后来她发现,还有一些唱歌较差的同学也这样默唱,以避免影响合唱的效果。她觉得这样造假不公平,便和好伙伴丽萨以及孩子们商量了一个办法,在合唱比赛时全都不出声默唱,把艾丽卡老师气坏了。当她气急败坏下台后,孩子们才唱出美妙的歌声。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著名的公开课《公正》。在课堂上,他追问学生,什么是公正?用牺牲个别人、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是公正的吗?牺牲公共健康发展烟草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是公正的吗?富人用金钱雇佣穷人服兵役、代孕是公正的么?绝对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是公正的么?看了他的公开课视频并读了他事后整理的专著很有启发。我们明白,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正,很多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我们深究下去,马上就会茫然起来:究竟谁是对的?
引申到这部《校合唱团的秘密》,我们同样感到疑惑,究竟什么才是公平?电影中显然作了简单化处理,把合唱团指挥艾丽卡老师妖魔化成了造假的负面人物,最终被赶下舞台。但只要你平心想一想,她难道没有道理么?她对丽萨说的一番话值得我们深思:“人生并非总是公平的。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付出,让我们保持第一,甚至那些没唱出声的也是。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有天赋。如果只允许有天赋的人加入,那样公平么?但如果让所有人都唱,我们就永远成不了最优秀的。有些同学唱不好,这是事实。我从不想点名或让谁丢脸。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好好默唱,我们就能赢得比赛,而你美妙的歌声则会更为突出,然后我们就能去瑞典。这里的每个人都能说自己是国内最佳合唱团的一员。如果你们有人一时冲动,决定让我们失去这些很棒的东西,这样公平么?”
我所在的一个合唱团,前年参加一个合唱比赛时,因为时间紧张,团员水平参差不齐,指挥就和艾丽卡老师一样,在某些高难度的唱段让歌唱水平一般的团员默唱。结果效果很好,我们获得了合唱比赛金奖。让唱歌天赋一般的人也能参与歌唱,让大家都能感受音乐的快乐,享受获奖的荣誉,不是也很好么?剥夺他们的这些权利莫非就公平么?
如今这个时代,公平是挂在每个人嘴边最常用的词汇。其实,说穿了,谈论公平不可能与功利无关。大多数人眼里的公平,就是与自己有关的公平。但事实上,有利于你的公平未必有利于我,一种公平背后往往又可能掩盖着另一种不公平。所以,不要相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公平,只有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公平。正如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指出的,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和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都与公正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只有国家和社会引导全民走向共同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我们千万不要被那些貌似“普世价值”的公平理念所迷惑,真正去追求和造就造福于大多数民众的公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更完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