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岛惊魂》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荒岛惊魂》观后感10篇

2017-12-16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岛惊魂》观后感10篇

  《荒岛惊魂》是一部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唐纳德·普利森斯 / 弗朗索瓦·朵列 / 莱昂内尔·斯坦德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岛惊魂》观后感(一):对电影《荒岛惊魂》影评

  故事内容:两名歹徒因一次意外落入荒岛,一名歹徒身受重伤,而另一名歹徒只係手部轻伤。但佢哋不甚车落入潮汐里,当时并未回潮,受轻伤嘅歹徒独自一人去搵人求救。之后,歹徒嚟到荒岛上嘅一间别墅,寻找他人求救,点不知遇见别墅两夫妻,光头佬与女人,当时两夫妻正在谈情说爱...

  歹徒强迫两夫妻救佢朋友,去到时,潮汐已步向成架汽车,涌上岸啦,最后仍然救上人,回到别墅,重伤嘅歹徒唔需要任何求救,第二日就死咗,歹徒要求两夫妻活埋佢,喺呢段时间里,两夫妻俾歹徒点住嚟玩,二人不得反抗,而歹徒喺别墅嘅日子里亦都尝试联络外界...

  荒岛上本来好平静,因为一个男人入侵,令到两夫妻嘅生活出现变化,三人同住荒岛上,每个人各怀鬼胎,至此,光头佬同女人嘅情感问题,出现异常变化,女人觉得,自己老公懦弱,根本唔算个男人。而男人同时感到自悲,经常三心两意,对女人,佢懦弱无能,对歹徒,佢毫无把握能否制裁佢...时间就係唯一等待...

  改变日子嘅一天终于来到,一日,光头佬嘅亲戚嚟岛上拜访,光头佬要求歹徒配合不要乱来,而同亲戚倾谈中,有笑有讲,从中,女人同其中一个亲戚发生咗好感,当时嗰名亲戚留低一把枪喺光头佬屋企。因为亲戚嘅小朋友攞枪唔小心破坏到光头佬屋企,光头佬激气将全部人赶走...

  光头佬非常失望,佢当时卖咗工厂而买咗呢座小岛,希望可以喺度同自己心爱嘅人共渡余生。佢已经厌烦现实嘅烦燥生活,想与世无争。因为佢拥有自己专属嘅世界,但此时,佢觉得自己就要崩溃啦。

  喺呢个时候,歹徒犯下一个错误,可以话失策,去打电话时将衫放喺一个容易着手嘅地方,女人就顺其自然偷咗支枪,歹徒发现啦,而支枪之后俾光头佬攞住,光头佬开枪将歹徒打死,但歹徒半身不死,最后跑到自己车前攞枪,最终自己都坚持唔住,瓜咗!

  光头佬同女人惊谎啦...女人话我哋係自慰杀人,一定要报警,而男人,成个人呆咗,精神失去支柱力,冇错,光头佬已经彻底陷入无自我状态...此时,一切过于偶然,嗰名留下枪支嘅亲戚返嚟攞枪,女人要求男人带自己走...

  自己老婆同人走佬,电影最后,光头佬冲向石岸上,踎喺度,自言自语悲痛承受痛楚...

  分析电影结构

  光头佬:懦弱怕事、眼光显浅

  前景是一个工厂老板,因受不了世俗纷争的变化,把工厂卖掉,买了一座小岛,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与他心爱的人一起度过余生。后来歹徒的出现,把他的生活搞得一团乱,因为这样,他妻子为此事对他产生了一种不值得信任感觉。从电影到结尾,他饰演的只是一个“悲剧主义者”罢了。

  女人:性情风骚、毫无主见

  电影中影响主人公和歹徒的重要人物,歹徒的出现,使他看出老公的懦弱无能,因为她!歹徒最后才得到报应,因为她,将三角的关系从威胁、从容、报复迎刃而开,仿佛,女人只是游戏中的开路者。

  歹徒:烦燥不安、自把自为

  一个入侵者,威迫这个游戏的始作俑者,但这世上有一点不会变,入侵想主宰一切的人,永远不会有好结果,说得明一些,歹徒只不过是“恶魔的化身”罢了,他想主宰一切,但最后还是敌不过他人的智慧,导致自己最后惨死在枪下。

  以上是我个人的意见,有错没错请大家多多包涵

  两夫妻本来甜蜜安稳,但毫无预知下,突如其来的一次事件,足似改变二人的命运,在他们俩毫无意识毫无仿防备之下,因为一个人,一次让他们改变命运的人,闯入了这场荒谬游戏。

  人的潜能是可以迫出来的,是好是错就难说。在精神绷紧的状态当中,人总是会胡思乱想、乱了分寸,总想着结果会怎么样,往往会往坏的一方想得多,也因为这样,最终来了一场“恶性的结局

  想一想,入侵者的确可恶,不过在电影中,也因为歹徒出现,可使女人看清老公的真面目,电影中,两夫妻才是主头戏,歹徒这角色,顶多是陪衬,发掘其它角色的关键人物罢了。

  电影不算惊悚、心理化也不算太过于、摄影风格也不错,这电影反而像一部纯黑色电影,也是一部对女性心灵探讨的电影,与(冷血惊魂)相比,有点类似的地方

  而他们三个,最终还是没法逃出命运的逆向点

  :点讲好呢...呢部电影唔算太过突出,但胜在有睇头、喺风格上同述事上,人物心理断断续续嘅变化,的确有意思

  《荒岛惊魂》观后感(二):《荒岛惊魂(Cul-de-sac)》:最亲密的敌人【第1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cul-de-sac16.html

  Cul-de-sac (1966)

  本片获得第1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影片讲述一对夫妻与一个歹徒的故事。一座小岛上住着一对夫妻,他们平静的生活被一个外来的歹徒打破。歹徒来自没有涨潮前的公路,他还有一个受伤严重的同伙在公路上的车中。歹徒偷偷潜入夫妻家中,通过电话与上司联系后就掐断了电话线,准备等待上司派人来接他。夫妻二人很快发现歹徒,但是在他的威胁下,夫妻二人很听他的话。随后,三人将歹徒同伙搬入屋中。此时,夫妻中的男人很害怕,但女人却与歹徒相处融洽,还将自酿的酒给他喝。歹徒同伙很快就死了,男人随即被歹徒叫醒去挖坟墓,安葬了同伙。清晨,男人已经变得有些不正常,开始向歹徒不停地诉苦。几天过去,公路上终于来了一辆车。于是,歹徒将夫妻关了起来,兴奋去迎接来的人。可是,到来的只是夫妻的客人。为了不漏破绽,歹徒装作夫妻家的园丁,并给大家做起饭来。此时,男人已经显得很烦躁,他在客人吃饭后,用一个借口撵走了众人,其中还包括与女人关系密切的邻居。晚上,女人趁歹徒熟睡偷走了他的枪,交给了男人。歹徒醒来后,接上电话联系上司,才知道不会有人来接他,就准备离开。可是,歹徒发现枪丢了,就威胁夫妻两人交出手枪。男人慌乱中打死了歹徒,女人就让男人陪她马上离开小岛,但是男人呆住了。女人见到如此状况,只好随回来取东西的另一个男人离开了小岛。最后,男人在涨潮的公路上狂奔起来,疯了。

  本片是一部很有趣的电影,因为它会给每一个观众不同的感受,不像是惯常的影片——大家都有统一的感受。因此,这部电影是很难评价的。此外,本片相关资料也少,更使得人们难以猜透当初Roman Polanski拍摄本片的意图。因此,我只能写我自己感受到的,而且与网上诸多观点并不相同。

  我体会到的编导意图是,Roman Polanski想通过这部影片展示困境下人们的心态变化——劫持者往往是最亲密的敌人,这从夫妻与歹徒之间的相处就可见一斑。比如,男人会为歹徒刮胡子、男人会向歹徒诉苦,女人会帮歹徒挖坟、女人会给歹徒做早餐,等等。以上这是“亲密”的关系,然而夫妻二人终究还是歹徒的人质,所以歹徒会用枪提防他们、会打跟歹徒开玩笑的女人。因此,即使夫妻二人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们与歹徒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敌人”。

  影片另一方面,还展现了爱情的虚伪。关于这些,是通过夫妻二人的关系展开的。既然是夫妻,那么他们必然相爱,可是片中的种种细节告诉观众们,两人并不相爱。比如,女人与邻居偷情、女人在餐桌上与男人暧昧,以及最具讽刺意味的场景——枪指着夫妻二人时,两人争相往后躲。这一切都表现出他们夫妻二人感情的虚假。此外,片尾女人让男人与他一起离开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需要有人陪她。所以,当另一个男人出现时,她彻底抛弃了男人。总之,爱情在本片中并不是那么美好,真可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电影拍摄方面很出色,也可以说本片在技术方面无懈可击。因为这样一部只有三个主角、场景范围有限的电影,能做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还不沉闷拖沓,就不是一般编导所能做到的。可见本片的叙事节奏、故事结构、画面取景、剪辑运用多么出色。这也让我了解到Roman Polanski在电影方面确实颇有才华,能够叱咤影坛多年还是有些真本事的。总之,这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放到今天来看,依然会赏心悦目,而且也不会感到沉闷,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悬疑惊悚片。

  额外说一句。本片中文字幕缺少70-77分钟左右的字幕,所有版本中文字幕都没有。英文字幕倒是很完整,为什么没有人翻译一下?量并不大。

  演员表演方面同样出彩。虽然片中两位男主角Lionel Stander、Donald Pleasence不是特别出名,但并不影响他们在片中的精湛演出。怯懦的男人、彪悍的歹徒,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深深的烙印在世界电影史中。片中女主角Françoise Dorléac是Catherine Deneuve的姐姐,但两人的相貌并不相像,还是Catherine Deneuve更漂亮一些。她在片中的正面特写不多,所以我对她的印象也不深。可惜的是,Françoise Dorléac因为车祸英年早逝,让世界少了一个美丽的法国女人。

  总结一下。本片相对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来说非常出色,即使在今天来看依然不会落伍。此外,“困境求生”的故事模式也给了现代电影很多启发。同时,细腻的人物塑造也让电影颇具深度。因此本片获得金熊奖实至名归,只是本片比Roman Polanski的其他电影差一些。

  Françoise Dorléac

  Françoise Dorléac

  序列:0842

  Cul-de-sac.1966.BluRay.CC.720p.AC3.x264-CHD

  2012-06-16

  《荒岛惊魂》观后感(三):你不能隐居因为你是想享乐

  有很多时候,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你不能只看一小段。因为那会让你不知所云。和希区柯克不同,对于悬疑他侧重的相对较少,而对于人性的刻画也较多,而且这是自然得出的。

  最后的乔治疯了吗?疯了,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会疯呢?在最后,威尔逊准备拿着枪想打死他们的时候,乔治和妻子两个都惧怕死亡然后推搡着对方为自己挡枪。乔治在最后当了真正的男人,但是在死亡面前乔治也似乎明白了自己和妻子只是在逃避生活。他买了这个城堡准备来这里隐居,但是与11世纪萨特不同,他是来享受的。这种实质区别乔治到最后才明白。

  而里面的歹徒威尔逊,是一个反派人物。他不追求享乐更多的是一种刺激,也不喜欢美女(乔治妻子是个大美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他的兄弟却出乎意外的重情重义。这个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有着巴尔扎克小说的味道。而里面的妻子呢,在罗曼的电影里,女人总是勇敢的人物。她比自己的丈夫勇敢,但同时也虚荣暴露狂。这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聚集在岛上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是罗曼跃跃一试想要展示给我们的。在电影里,三者形成一个很好笑讽刺的关系。后电影过半的时候,三人的关系突然平和下来。然后又被客人的到来所打破。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来客人这个场景。这似乎对剧情并没多大实质性意义。然而不是,这里着重的突显一群小丑式的人物。乔治像只老虎一样破口大骂,只因为他们破坏了自己的伊甸园。而更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当他为自己的妻子辩护时,妻子却在里面和别人调情。两个人的感情是禁不起风浪的,因此两个人才躲进城堡里面。后果是必然,而只是威尔逊提前进入打乱。“两个笨蛋”这是威尔逊临终前的一句话

  罗曼在这里展示了他惊人的调度天才,一个简单的故事慢慢的扩张开来。先是在海里救人,后面挖坟墓,来客人,最后枪杀。这让我想起了让·雷诺的《游戏规则》,只是规则放到了孤岛上去了。这是罗曼的一部杰作,水平和《水中刀》相似。比如都和《云中刀》一样用了单调的背景,显得“与世隔绝”,也同样的探讨了人性的意义。你不能隐居,因为你是想享乐。

  《荒岛惊魂》观后感(四):存在与自由

  结合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更好理解这部电影。重点不倾向于桃源世界的崩毁,而是在闯入者出现后,一男一女各自的反应。

  女人是讽刺的大胆的聪明的,她并非不能保护自己,但出于她对于一如死水生活的厌烦,对丈夫消磨殆尽的爱情,她本身即在期待这样一位闯入者。所以她像是实验般地,并不如丈夫那样如临大敌,甚至开始与粗俗的匪徒嬉戏。而她则始终将反抗的权利交托于自己的丈夫,而搁置了自身选择的权利。她拿到猎枪,又放下;挑衅歹徒,以激起丈夫的反应;她摸出歹徒的手枪,又交给瑟瑟发抖的丈夫。她向往自由,但本身又放弃了自由,纠结于对丈夫的执念上。直到最后丈夫发疯时,她才选择离开,但其中也有不得已如此的意味。

  而男人真的没有能力反抗匪徒吗?他和匪徒之间是一种权力游戏,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一把枪和强壮的身体,而是心理上的战斗。男人在剧情的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躲避曾经,选择避世,消极地任自己成为他人压力之下的客体。他有无数机会反击,但从起始就放弃了自己的行动与选择,想用不作为来继续自己的存在,延续过去的生活。但最终当妻子离开,他独自坐在与世隔绝的礁石上,望着孤零零的古堡时,还有谁能证明他是存在的?

  故事的背景设定暗示,男人与前妻离婚,变卖财产,选择与年轻的现任妻子隐居世外。这一选择是出于逃离社会压力,追求自由的初衷,本身即是被动的,而非一种主动向往。但在荒岛之上,他们得到的并非自由与幸福。自由来源于自我选择,而非逃离他人。最终生活的崩溃,还是归根于人的自我束缚。

  《荒岛惊魂》观后感(五):有趣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波兰斯基

  1、个人一向认为,在黑色、悬疑、惊悚领域,罗曼.波兰斯基是唯一一个可以拿出来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放在一起说说的主流导演。

  2、当然希区柯克的伟大毋庸置疑,开创性的创造了繁多的叙事方式、故事创意,但是在拍摄剧本水平程度相同的黑色悬疑故事时,感觉波兰斯基的表现力并不弱于希区柯克,某些方面甚至更强!

  3、除去上述两位大师级人物,在黑色悬疑惊悚领域,其他主流导演都至少差了一个级别。(其实大卫.林奇或许会比较接近,但过于另类、非主流)。如早期酷爱悬疑片的布莱恩.德.帕尔马、大卫.芬奇、克里斯托弗.诺兰、甚至朴赞郁等人,虽然也足够优秀,但总是感觉他们的电影骨子里差了些什么东西。艺术“二字”有的时候确实不大好用理论解释清楚,“感觉”、“天赋”确实不是可以后天修炼的东西。

  4、还得继续说波兰斯基,在电影领域,提到“天才导演”、“才华横溢”这类评价时,我首先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罗曼.波兰斯基。29岁导出《水中刀》、30岁导出《荒岛惊魂》(影片推迟上映了3年)、32岁拍出《冷血惊魂》、35岁《罗斯玛丽的婴儿》横空出世......天啊!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对罗曼的敬仰。

  5、本来想写点儿《荒岛惊魂》的观感,却说了这么多波兰斯基。现在回到正题。《荒岛惊魂》的故事本身带有很强烈的戏剧性、悬疑性、未知感,主题和《水中刀》有某些类似,但却用黑色幽默的形式来展现,呈现了一种荒诞、暴虐、阴暗、凄冷、嘲讽式的电影状态,个人风格化展露无疑,迥异于其他导演。喜欢他电影风格的人不可不看。

  6、观影过程中一度认为饰演女主角的就是凯瑟琳.德纳芙,可仔细看又感觉气质上不对。没想到这位演员是凯瑟琳的亲姐姐。同样非常的漂亮,比凯瑟琳更加的立体、野性。可惜过早的死于车祸,不然其成就之高当不在妹妹之下。(忽然想起了类似经历的相声界的马桂元和马三立两兄弟,吼吼)

  7、《荒岛惊魂》虽然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但在波兰斯基早期的惊悚电影中比较,算不上特别优秀,没看过的建议先看《罗斯玛丽的婴儿》、《冷血惊魂》和《水中刀》。

  《荒岛惊魂》观后感(六):一把启动人性的钥匙

  重看《荒岛惊魂》,终于感受到其中的幽默之处,并且不得不为波兰斯基的才华所点赞。有限的场景及人物间,营造出必要的戏剧冲突及张力,同时还通过幽默的方式尽情展示人性的一角。

  凶徒的闯入,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生活。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妻子不安分的事实,后来妻子也肆无忌惮地与客人进行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更能随处看到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如两人独处时,妻子对丈夫的冷漠;在凶徒面前时,毫不留情地嘲笑丈夫的胆怯。与丈夫相比,妻子明显更具心机,与凶徒之间的相处更显得外向冷静,不仅不害怕凶徒,反而主动挑衅,发现凶徒弱点后刻意激发凶徒与丈夫之间的矛盾,最后成功脱离险境,并得偿所望地逃离发疯的丈夫,这也意味着其逃离了压抑无趣的生活。

  丈夫的角色更显得耐人寻味,更像是中产阶级的代表,有点钱,追求品味,但实质性却毫无勇气可言,一切以妥协态度作为生存法则。因此面对凶徒的闯入,丈夫毫无办法,只能甘受奴役。但说到底,丈夫依然是男性,因此在妻子面前渴望保持男性的尊严,但在凶徒面前却屈服于强权,丧失了维护尊严的勇气。因此丈夫从一开始便是挣扎的存在,最后的奋力一搏或许是强权(手枪)和自尊(妻子的教唆)同时在手而做出的非理性选择。所以在凶徒毙命之后,丈夫彻底失去了思考能力,沦为了强权以及尊严所摆布的行尸走肉。

  可以说这一次凶徒的闯入完全将主角费尽心思所营造的价值观尽数破坏,如为了中产阶级的情调而购置的城堡,其实冬天压根暖不起来;刻意编造的军人经历,在凶徒的面前彻底打脸;在朋友面前的装逼计划,更是由于凶徒的存在而流产……中产阶级的追求不过如此,脆弱而无用的表象,一旦失去面对贫瘠的生活面目,或许也只能发疯了。

  凶徒如同一把钥匙,成功解放了人性的枷锁,并展示出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是如何从理性的面具包装下所展示出来的。更难得的是,波兰斯基是采取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表现这一切,各种形象反差所营造的笑点让人捧腹,让人为了这社会下的人性伪装而忍俊不禁。是的,只是当丈夫最后在岩石上发疯的时候,观众究竟是何等表情呢?

  《荒岛惊魂》观后感(七):《荒岛惊魂》男人、女人、劫匪与荒岛

  “《死胡同》是我最好的电影,我相信我会永远爱它。它是真正的电影,为电影而拍,就像我们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罗曼•波兰斯基1970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死胡同》拍摄于1966年,是波兰斯基离开波兰之后的第二部电影,那时候他已经因《水中刀》小有名气,但距离去好莱坞冒险,拍出让他名声大噪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年)与《唐人街》(1974年)还有一小段光景。很难讲这部几乎被人忽略掉的《死胡同》究竟在波兰斯基的生涯中占有何种地位,我们只能说它是部难以形容的电影,即使你已经熟知波兰斯基对人类荒唐屈辱处境的看法、他反常的性别政治姿态或者暧昧散漫的嘲讽调调儿,《死胡同》依然会让你感到诧异且毫无头绪。

  故事发生在荒凉的英格兰北部,粗暴的劫匪、懦弱的丈夫和他轻佻的妻子,在一座破败的城堡中的24小时。没有哪个导演能像波兰斯基这般一边哄骗着观众,一边又公然藐视着他们的期待。《死胡同》不是什么“三人行”的情色剧或者“入侵者vs中产家庭”的恐怖片,它略带SM的意味却搞错了对象。总之,波兰斯基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古怪的真实却又极具抽象感的世界,它“恬不知耻”的混合了惊悚、恐怖、喜剧几种类型,却最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影片的开始,镜头跟随着一辆汽车在荒凉海滩上移动,两个倒霉的劫匪作案失败、偷车逃亡,却被困在路上。其中叫Dickie那位决定去前面的城堡打电话求助。但故事里真正古怪的却是住此地的那对夫妇,光头、迂腐的英国男人乔治,和特丽莎,他的年轻、反复无常的法国妻子。可以想见,冷酷无情的劫匪介入了这场不平等的婚姻(乔治一出场就被特丽莎半胁迫的穿上女士睡衣、被画上红唇与眼线,并且,特丽莎还在和邻居偷情)——显然,特丽莎才是“控制者”。乔治胆小却又崇拜者Dickie野蛮的男性能力;特丽莎像猫咪一样不股危险的挑逗,试探着自己的性吸引力或者希望重新掌握对男人(或者说乔治)的主动权。人质和劫匪之间的不断的冲突又古怪的和解,最终,乔治打死了Dickie,自己也陷入疯狂……

  50年代颇为流行这款关于人类存在失控的荒诞派艺术作品,比如萨缪尔•贝克特、Eugène Ionesco,但这些作品大都偏向悲剧而少了喜剧元素,每场对话都是一场哲学上的辩论,人类似乎能认识到自己困在不受控制的境况里。但波兰斯基的《死胡同》却不是如此,电影探索了羞辱、角色扮演与背叛,人类处在无穷而莫名的焦虑中,还有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于大银幕上绝无仅有。

  据与波兰斯基合作过《麦克白》的英国评论家Kenneth Tynan说,波兰斯基总是被一个人尝试控制、操纵他人的主题所吸引,从他的处女作《水中刀》开始就是如此。他通过巧妙的编排——古怪的音乐与杂乱唐突的摄影——让处于隔绝环境的角色们之间充满了一种紧张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波兰斯基好像把一筐原料放进锅里,搅拌,直到他们烧焦,从而达到希区柯克所谓的“纯粹的电影”。另一方面,虽然波兰斯基不愿承认《死胡同》与他个人的生活有着联系,但是却不能阻止观众们这样猜想,比如有研究者称控制欲极强的特丽莎,原型就是波兰斯基的第一位妻子、波兰女演员Basia Kwiatkowska。

  不过,《死胡同》并没取得评论界太多的认可,影片在美国收到“恋尸癖、同性恋、SM”之类的指责。而波兰斯基答复,这是那些美国人的问题,“我并不迷恋这些,《死胡同》只是部电影而已。”

  《荒岛惊魂》观后感(八):黑色荒诞喜剧一种

  波兰斯基的早期作品有种让人惊讶的影像冲击力,以及突如其来的幽默感.除了荒岛上的城堡之外,那条被晚潮淹没的公路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环境的设置和变化连带影响到角色心理和人物关系的发展,这种手法在此后更多的经典作品中显出更为惊人的娴熟。

  极其有限的人物角色,二男一女被困在相对单调的空间里,幽闭恐惧的意味慢慢渗出来,戏剧冲突和张力亦由此引发而来。只不过这一部的喜剧成分明显偏多,很多带有无厘头的感觉,比如像客人聚会那一场,令整部电影的调子不断在变化,尽管整个故事都笼罩在一个异常阴暗的场景下,甚至近乎一个虚拟的舞台。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诡异至极的配乐,从来没听过这种风格的爵士乐,有点阴森和滑稽的含混效果,配合上那些荒诞的场景却又是天衣无缝。

  电影的寓意令人难以捉摸,我估计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或社会环境相关(?),又或者只是导演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作?无论如何,这部异色作品已完全展露出电影大师的凌厉风格和破格的艺术追求。

  《荒岛惊魂》观后感(九):一步小心,成就了“邪典”

  影名直译为“死胡同”,导演仿佛在此暗示了男主角最后只有“发疯”这一条路可走了。

  olanski早年拍摄的不少电影都包含这样的主题——“他人究竟是不是地狱?”(冷血惊魂,水中刀,唐人街……)。

  但有趣的是,看完这样一部看似怪诞,绝望的电影,我对此的答案不是“YES”,(明证在此:坏蛋1号和坏蛋2号相互之间就存在着深厚的友谊)。

  它是 一部可以称得上是“邪典”的电影,虽然按照导演的想法(“我只是想拍摄一部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

  我想,这位当年的“青年才俊”大概还没揣摩出什么叫大众口味吧!

  年轻人原来就是这么可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