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亚伯拉罕先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亚伯拉罕先生》经典影评10篇

2017-12-23 20: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亚伯拉罕先生》经典影评10篇

  《亚伯拉罕先生》是一部由François Dupeyron执导,Omar Sharif / 伊莎贝尔·阿佳妮 / 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伯拉罕先生》影评(一):幸福就是花上一生时间过日子

  《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名字很怪也很长,看似与宗教有着很强烈的关系,其实说的是人生。它还有个译名,叫《陪我走到世界尽头》,小资了许多。前者是写实,后者是写意,译名其实也蛮有讲究。

  这是一部法国片,写的是老少两代的感情,这样的影片比较多,如《天堂影院》、《在世界拐角遇见爱》等都是。但此部的关系更复杂些,老人是一位开杂货店的穆斯林,还是苏菲派的,来自于土耳其;小孩则生长于巴黎,是个犹太人。他们都住在巴黎的蓝街,那里是六十年代巴黎的贫民区,种族杂陈,妓女阵列,各色各类的人都在那里讨生活。这一老一少很奇妙地联系到了一起。

  摩易斯满十六岁了,他与父亲生活在蓝街的低廉公寓里,他的父母早已离婚,父亲每天出去工作,回到家吃完饭就是看书,与他很少交流。而他则每天去杂货店里买东西,给父亲准备晚餐。每天的余暇时光,就是倚在窗口看着外面站街的妓女,还不时给楼下玩着的女孩浇盆水。十六岁的那天,摩易斯迫不及待地打碎了扑满,取出了里面的钱,找到他在窗户上已经熟悉的妓女,去探索他人生的第一次性。这也成为他平淡生活的一个乐趣,从父亲给的伙食钱中克扣,或者从杂货店里偷点罐头,积存一点钱,就快快乐乐地花在门前的妓女身上。

  易卜拉欣就是开杂货店的人,他已经很老了,久经人生的风雨,虽然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但总是以微笑面对一切,对于人生有着睿智的洞悉与宽厚的见解。他每天坐在柜台后面,却知晓许多事情。他每天看着摩摩偷拿罐头,也知道摩摩去找妓女,不过却说“你我谁也不欠谁,你要偷窃我情愿只在我这里”,或者“我的古兰经里说新手从这些专业人士开始比较好”。他还教摩摩如何省钱,如买猫罐头冒充肉酱给父亲吃。他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但并不刻板,能以宽容之心看待世界看待生活。

  两人的友情在奇异地增长,摩摩在杂货店里找到了温暖,并获取了许多人生的知识,这是他父亲无法给予他的;而易卜拉欣则将摩摩视为自己儿子,为自已孤寂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他带着摩摩去土耳其浴,为摩摩买皮鞋,与摩摩一起去城里散步,他们之间简简单单的话语,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摩摩来说,会让他受益终身。摩摩的父亲失业了,他无法面对生活的重压,选择了自杀,只留下摩摩一人在世上。摩摩此时已将易卜拉欣视为自己的父亲,而易卜拉欣也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正式收养了摩摩。

  易卜拉欣带着摩摩,开着新买的跑车,开始了他们的回归之旅,前往土耳其的海边,那是易卜拉欣出生之地,也是他妻子的长眠之地。他们走过了许多的地方,也穿越了许多的国家。他们见识了安逸的生活,也看到了贫穷的人生,并闻到了幸福的味道——慢节奏的生活,用一生去体验幸福。他们走到了易卜拉欣的故乡,那里亦是他的世界他的生命的尽头。易卜拉欣的跑车在他的故乡出了车祸,此时他才明白:“我已抵达终点浑然不知。”

  在与摩摩最后的对话这一场戏中,拍得很富哲理也很感人。面对摩摩的害怕,易卜拉欣说他只是去与浩瀚的永恒相聚,并认为自己不枉此生,也没什么不满足的了。活到那么老,曾经有个挚爱她一生的老婆,还有一个经营得不错的杂货店,更何况最后还有了摩摩。人生如此,还有何憾!

  最后摩摩继承了易卜拉欣所有的遗产,也继承了他的人生,他每天呆在柜台后,温柔地看着同样在偷拿罐头的小孩,一如易卜拉欣再生。他也继承了易卜拉欣经常翻阅的古兰经,易卜拉欣的一生亦藏存于其间,那是他生活的秘密,亦是他生活的指导——两朵已经枯萎的蓝色小花。人生就是如此,生活就是一切,温馨也罢,苍凉也罢,你认真生活过,你的一生就是幸福的。

  “你瞧,尽管我一生努力工作,但总以自己缓慢的步调为主,从不急于盈利赚钱和招来大批上门的顾客……花时间过日子,这才是幸福的真正秘方。” 易卜拉欣这样对摩易斯说。

  《亚伯拉罕先生》影评(二):陪我走到世界的尽头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巴黎一处名叫蓝色大道的陋巷,绿裙红唇、站在街口妖娆身体的黑人流莺,在落满余晖的狭小天井中转呼啦圈的雀斑少女,站在杂货店柜台后默然观察人世的白须老人,放学后穿着白色背心、站在二楼窗前看着这一切的稚气少年。这部改编自法国作家艾力克·埃玛纽埃尔·施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原著的[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就这样在一幕幕昏黄胶片上的旧辰光中缓缓拉开序幕,镜头下的清贫俗世中,氤氲出些微青葱的骚动、温暖的人情和朴素的哲思。

  “微笑能创造奇迹。”

  在恰满16岁那天,那个窗前的少年迫不及待地砸碎了存了多年的储蓄罐,去杂货店换成了整钱,然后来到他已在窗口窥视了许久的流莺面前,说出那句在家中练习了无数次的“今天天气真热”,尝试了第一次的肉体欢娱,以此作为自己的成人礼。这个叫摩摩的少年,眉目间像极了特吕弗[四百下]中的安托万,一样眼神清澈、内心温柔,且身处与安托万类似的处境,在课堂上被老师尴尬地嘲笑,在母亲的缺失和父亲的冷漠中孤独地生活。

  摩摩的父亲其实并非如安托万的继父般十恶不赦,只是不知如何做个合格的父亲。他沉默古板,每日进门就是脱下外套,关掉摩摩房间的灯和收音机,吃准备好的晚餐,程式固定;他锱铢必较,告诉摩摩“钱是用来存的,不是用来花的”;他总是习惯性地用摩摩哥哥保利的种种优点来羞辱摩西,但后来证明保利完全是他的杜撰。然后他失业了,留下一笔钱离开了家,等摩摩再得到他的消息,他已把身体殒灭在火车之下。其实他的死与不死于摩摩并没有多大差别,反正他从未体恤过摩摩的生活和性情,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精神意义从来不曾存在,死在马赛铁轨上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肉身。

  摩摩比安托万幸运的是,他没有因为家庭四分五裂而被推去直面社会的残酷,因为他遇到了杂货店老板易卜拉欣先生。易卜拉欣先生已经很老了,就如同他的饰演者奥马尔·沙里夫,早已不再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那个年轻彪悍的哈里苏部族首领阿里,或者那个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日瓦戈医生],而成了一个优雅的白胡子老爷爷,就如同许多忘年交题材中的老爷爷长的那样。他眼神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黝黝地深藏着关于人生智慧,沟壑纵横的脸上又始终有一抹笑,笑出一种宽厚的悲悯,他明明白白地看见眼前这个叫摩摩的孩子在人世里载浮载沉的灵魂,正等待着他的援手。

  摩摩与老人的交集从偷窃开始,为了从父亲给的定额伙食费中节省出零钱,他从老人的杂货铺里每日偷一个罐头,却不想老人把什么都看在眼里,但老人跟他说:“你不欠我的,如果你要偷,我情愿你在我的店里偷。”说的时候老人满脸笑意与温柔,就那样松松地坐在柜台后面,让人感到一种可以倚靠的沉稳。然后,他开始教摩摩种种省钱的“歪门邪道”:用猫罐头冒充肉酱,买可以多吃几日的面包,如何在博若莱葡萄酒里兑别的酒……正如[天堂电影院]、[蝴蝶]、[亚特兰蒂斯之心]、[在世界拐角遇到爱]、[心灵捕手]等等几乎所有忘年交题材电影一样,充满爱与智慧的长者终出现,指引那个沉沦于孤独中的孩子走出迷茫,而电影也开始了最动人的一章。

  他带着摩摩买新鞋,去散步,洗土耳其浴。知道摩摩迷恋于流莺的身体,老人说:“我的《古兰经》里说新手从这些专业人士身上开始比较好。”;听到摩摩抱怨蓝色大道的穷陋,老人说:“只要有心,在哪儿都能发现美。”得知摩摩失恋,老人说:“不要紧,你对她的爱永远属于你,就算她拒绝也不能改变事实,她只是无福消受,如此而已,你所付出的将永远属于你,你所拥有的也永远不会消失。”最重要的是,老人告诉摩摩:“微笑能创造奇迹。”在一句句不管16岁的年纪能否理解的处世箴言中,摩摩那个长久以来一直缺失的精神父亲的角色,终于被易卜拉欣先生所补缺,直到生父自杀,老人理所当然地收养了摩摩,成了摩摩真正的父亲。

  影片最后30分钟,老人带着摩摩,开着新买的跑车,开始了他们的回归之旅。他们走过许多的地方,见识了瑞士的安逸,也看到了阿尔巴尼亚的贫穷,并在希腊感受到了慢节奏生活的幸福。“你瞧,摩摩,我终其一生都很努力地工作,但我也好好利用我的时间慢慢地工作。是我不想赚大钱吗?还是我不想看到顾客大排长龙呢?不是,都不是的。‘慢’才是幸福的秘诀。”老人对摩摩说。我们更多的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快”,奋力博取功名与财富,如此才能幸福,而事实上,一直在匆匆赶路的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寻觅得内心的幸福。摩摩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在16岁那年,就有一位长者用自己一生悟到的智慧,让他无需再在人生的泥潭里跋涉,而直接踏足在一条通往幸福的通途上。这是我们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人生际遇。而这种“慢”,也让本片的人生观迥异于[天堂电影院]中阿尔弗雷德的观点,他终结了托托懵懂的爱情,让他背井离乡,以30年的孤寂为代价换来功成名就

  “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

  但如果[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仅止于此,那也就与前文提到的那些忘年交电影没什么两样,老少情深,箴言遍布,细腻铺陈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老套剧情,沉迷于一种理所当然的感伤情调。但[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的好处,更在它于人情人世之外,以一个叫易卜拉欣的穆斯林老人(易卜拉欣为《古兰经》记载的先知,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祖先)和一个叫摩西的犹太少年(摩西曾带着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开红海,出埃及,并在神的指引下写下《十诫》让世人遵循,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共同尊崇的先知),在一片信奉基督教的土地上的故事,渗入了作者与导演对于宗教的思索,电影也由此变得厚重起来。

  2011年7月22日,32岁的挪威男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国家政府办公楼附近引爆了炸弹,而后又在距离奥斯陆约40分钟车程的于特岛,用枪射杀了68位在那里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活动手无寸铁的少年。凶手很快落网,他的犯罪动机也随之大白天下:二战结束后,大量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作为劳工来参与建设百废待兴的西欧,许多穆斯林教徒也随之在此地定居,作为极端右翼分子,安德斯一直担心随着穆斯林移民的增多,有一日基督教欧洲会被穆斯林欧洲所取代。他誓将穆斯林移民赶出欧洲,而挪威工党一直奉行的宽容移民政策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他虽是一个人作案,却代表一个庞大的族群。虽然表面上一直和平相处,但欧洲人对于穆斯林的敌视一直暗潮涌动,直到“9·11”事件,欧洲人与穆斯林间的仇恨被彻底点燃,一种如同安德斯般害怕被彻底穆斯林化的情绪开始蔓延。那之后,各种因宗教信仰而生的恐怖事件层出不穷,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事后调查就发现所有的作案者均为穆斯林。而巧合的是,[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就上映于这一年。

  大家都把易卜拉欣先生的杂货铺叫做”阿拉伯人的店“,是因为他像阿拉伯人一样从早上开门直至晚上八点,周末也不打烊,摩摩在杂货铺里偷罐头时踌躇,也以“我不在乎,他是个阿拉伯人”来宽慰自己。而易卜拉欣先生仿佛能看透摩摩的思想,对他说自己并非阿拉伯人,而来自“金月牙”。“金月牙”是安纳托利亚到波斯之间的区域,属于土耳其,而金月牙也是土耳其国旗的图案。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易卜拉欣先生很可能就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来到西欧、而后留下定居的土耳其人之一。

  易卜拉欣先生从不掩饰自己的穆斯林身份,每当摩摩问他什么,他总是用一句“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来作答。那一日,摩摩问为什么他可以喝酒(《古兰经》第五章第90节提到“饮酒与赌博同为魔鬼的罪恶行为”),易卜拉欣先生说自己是苏菲派,正如摩摩之后翻字典翻到的,苏菲派是伊斯兰神秘主义的一个派别,他们对伊斯兰教信仰赋予了神秘的奥义,奉行苦行禁欲的功修方式。易卜拉欣先生就是苏菲派的躬身实践者,他远离故土清贫而快乐地活着,用一颗最慈悲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他虔诚,言必称《古兰经》怎样怎样,但又不刻板不教条,一直用种开放的姿态去面对世界。这个老人完全颠覆了穆斯林在影视作品或电视新闻中被惯常刻画的包着头巾的恐怖分子形象,而展现出人性最为睿智最为宽容的那一面。

  与穆斯林的境遇相同,犹太人在欧洲也一直处在被放逐的边缘。耶稣基督当年被犹太人出卖的故事,使得几千来在基督徒的信念中,犹太人都必须因此而遭到天谴。无论是中世纪的宗教审判,抑或1099年的十字军东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的迫害始终不曾停息。在《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原著中,易卜拉欣先生对摩摩曾说起他父亲的死因:“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因为他们都被纳粹军人抓到集中营里去了,最后也死在集中营里。你的父亲虽然逃过这一劫,却没有恢复元气,或许他因为自己仍活在这世上而感到罪恶。”这个电影中所没有出现的情节,补全了我们一直以来所迷惑的摩摩父亲终日消沉的原因,及最后自我了断的根源,正是在于他的犹太人身份及曾遭受迫害的童年。

  为赎当年对于犹太人所施行的种族灭绝的罪孽,西方列强帮助犹太人建立了现代以色列,却是以驱逐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为代价,从而埋下了穆斯林与犹太人的仇怨。对于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更是成为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纷争的焦点,约旦河两岸的枪声始终未曾停歇。但在[易卜拉欣先生和古兰经的花]中,一个穆斯林老先生和一个犹太小男孩,虽然被锁定了信仰和血统,却在二人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情感中,轻松跨越了“约旦河”。导演说他希望能拍一部关于宽容和友善的电影,典型如那日,摩摩和老人一起去洗土耳其浴,摩摩问老人:“你也受过割礼?”老人答:“穆斯林和犹太人一样。”摩摩问:“那你也可能是犹太人?”犹太人自小就行割礼,男孩有无包皮成为辨识犹太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导演说他希望这是一部关于宽容和友善的电影,在这场戏中,他就如此轻易地化解了宗教的鸿沟,批驳了俗世的偏见。而电影还有另一层未有明示的宗教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中立国的土耳其正是少数为犹太人提供庇护的国家之一。

  在回土耳其的路途中,老人屡屡把摩摩的眼睛蒙上,把他带进一座座宗教建筑物,让他凭气味去猜测他们走入的是哪座教堂。闻得到蜡烛气味的是天主教的圣安东尼教堂,闻到熏香味道的是东正教的索菲亚大教堂,闻到“脚臭”(穆斯林在进入清真寺之前需要脱鞋)的教堂是穆斯林的清真寺,他还带着摩摩去看阿拉伯的旋转舞,他们相信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旋转之中,于是他们通过旋转来进入冥思,从而接近他们的安拉。老人就是以如此生动的方式,把摩摩带入一个个他所未曾接触过的文化中去,但就如同他把一本《古兰经》送给摩摩的动机一样,他从没有试图去改变孩子的信仰,只是单纯地想让他去了解另一种文化,明白不同的宗教“并不是一种疾病,而只是另外一种思考方式”。看到这里,不免让人唏嘘,若世人都能如易卜拉欣先生般洞悉一切纷扰,相信世间会少很多因信仰不同而流的鲜血,只是看不透的人太多太多。

  易卜拉欣先生最后终于回到了故土,却也随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者如他所言是“融入了那浩瀚的永恒里去”。但可庆幸的是,摩摩继承了他的杂货店,继承了他对于人世的宽容,也继承了老人的那本《古兰经》。“我知道我的《古兰经》里有什么。”老人曾经总是这样说,那《古兰经》里究竟有什么?不是典故,不是教义,摩摩翻开发黄的书页,只是两朵已经风干的蓝色雏菊,很美丽。

  《亚伯拉罕先生》影评(三):无条件的给予

  在B站随便找下饭片的时候遇到的它。奇怪的名字,温暖的画面。讲的是犹太小男孩与老穆斯林的友情亦或父子情。这部片子让我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穆斯林,不再是刻板印象的古板与压抑、教条至上。(说实在的。个人觉得比《穆斯林的葬礼》好看多了) 讲真,以前觉得宗教、信仰是很玄乎的东西,不能理解但可接受。但现在觉得,宗教也好,信仰也罢,都是灵魂的一种依丈与救赎。它宣扬的是一种美好。我觉得主角Moses是幸运的,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Ibrahim出现了,那是Moses唯一的一束光,给予了他无限的包容与爱还有那融入了生活智慧的谆谆教导,小心翼翼的用他的方式来呵护与保护Moses的成长。或许导演的故事讲得还不够饱满,拍摄与剪辑也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可我还是感动于他们之间这种平凡的情感联系。终将一生,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有的人陪你走一段,有的人陪你过一生。可是你永远都不会忘记在黑暗中与你风雨同行为你挡风遮雨拉着远离黑暗的那个人。Moses永远都不会忘记Ibrahim,因为他已经融入了他生命之中。 最喜欢里面那句“从容,是走向幸福的钥匙”与“所有的河流终将融入同一片大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觉得富有哲理又或许是小男孩颜值实在过硬,让我觉得话都变得有道理了,哈哈哈…

  《亚伯拉罕先生》影评(四):一部怪蜀黍诱拐萌正太的电影

  一部怪蜀黍诱拐萌正太的电影,不对,不是萌正太,是一个除了搭讪就是约炮的犹太男孩,然后还成功的将排外的犹太信仰掰弯,掰成了同样排外的穆斯林,并融合了韩剧出车祸死人和英剧没有女人的特点,里面很多台词比喻比王家卫还有味道,可以意淫出多种意思.

  和香料共和国一样,都让人感受到了土耳其文化的独特魅力,可惜里面有些对话因为是阿拉伯语言,所以字幕没有翻译出,有点降低观影感受,但是一部值得一再观看的好电影.

  毛毛的理想是export import(进出口贸易),于是长大后就成了杂货店老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如此的小...

  一大群男人穿着白裙子转圈的画面有点诡异和神秘,但是我突然很破坏气氛的想到了小彩旗...

  科普一下,电影里面提到的苏菲派中文的普遍译法是什叶派,伊朗就是个大部分信仰什叶派的国家,因此伊朗相对比较开明进步,从它的电影也可以看出,另外还有叙利亚等,与什叶派相反的是逊尼派,这个占信仰穆斯林的人大多数,这个派系就比较保守,连什叶派都排斥,所以中东很多国家看伊朗不是很顺眼,总想美国去搞它...

  《亚伯拉罕先生》影评(五):可兰经里开出的蓝色小花

  再一次被法国电影的举重若轻所折服,为法国导演的精致,细腻,简洁,恰到好处,不如痕迹却直指人心的能力所倾倒。这是部几乎完美的电影,如果不是结尾稍微刻意了一点点,我就打满分了。瑕不掩瑜,无论是色彩,镜头,音乐,表演,故事,都是非常出色。

  《Monsieur Ibrahim》,“易布拉辛先生”,是一部讲述一位开杂货店的伊斯兰教波斯老头,和一个犹太裔小男孩之间的忘年交故事,故事背景是六十年代法国的一条穷街,蓝街。街道上有很多妓女,而这位十六岁的小男孩的初次性体验就是由街上的一位妓女帮他完成的,当然是要付费的。电影就这样开始了,他每天要到老头的杂货店买食物,准备晚餐,他和劳累一天回到家的父亲共享的晚餐。从未谋面的母亲在男孩父亲卧轨自杀后来找他,他却不相认。老头和他的对话,从他发现老头其实一直知道他偷店里的罐头,却一直没有指出,开始。“记住,你不欠我什么。我更希望你一直在我店里偷,而不去别处偷”。从这句话开始,老头慢慢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宗教的理解,教给小男孩,把豁达和关爱渐渐注入他的心里,让他学会了微笑,学会了热爱生活。直到老头把他所有的一切,包括杂货店,传给小男孩后,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小男孩是幸运的,当他看不懂可兰经,不懂什么是索菲教的时候,老人说“没有关系,和人交流,谈话,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他失恋的时候,老人说“没有关系,你对她的爱永远属于你,哪怕她拒绝也不会改变,她只是没有运气得到,你所付出的永远属于你,你所拥有的也不会消失。”老人开车带着他一路到土耳其,带他去一个个不同宗教的教堂,让他用鼻子闻,用心去感知不同的宗教,让他明白了阿拉伯宗教的旋转舞蹈,和犹太教的祈祷一样可以放空你的心灵,放飞自己变成天使,以至于一个爱偷东西的男孩,最后,竟然把手中贵重的相机送给了路边的土耳其小孩。

  巨大的信息量,被导演巧妙地放在电影的角角落落,低头偶拾,点点精华,没有说教,有的只是温馨,感动和包容。

  “只要有爱心,你就能发现美”

  “蓝街虽然穷,也不是蓝色的,但我喜爱蓝街”。小男孩翻开老头留给他的可兰经,泛黄的纸页里夹着的是两朵美丽的蓝色小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