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海》观后感精选10篇
《濑户内海》是一部由大森立嗣执导,池松壮亮 / 菅田将晖 / 中条彩未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濑户内海》观后感(一):“堕胎片”里的青春是别人的,丧丧的年轻才是平凡人的汹涌
长大后的我们回忆年轻时,总觉得那时候多么美好,青春的岁月是多么绚烂。但再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其实年轻的时候也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也没有过站在舞台中央的闪光时刻,但对年轻的回忆依然让我们有青春无限美好的错觉,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比起现在没有那么多压力,内心比较纯净,最大烦恼也就是期末考试没有考好了。
《濑户内海》是一部只有75分钟的日本青春电影,却是目前为止我心目中青春片该有的样子。影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丽的场景转换。 《濑户内海》整个片子有百分之八十的场景是两个高中生在河边的台阶上聊天,他们的聊天内容无所不包,从薯条的长度到怀疑河边大叔是嫌疑犯,从猫粮到离婚危机,从情人节巧克力到给喜欢的姑娘发短信,从蜘蛛到怕鬼……聊天内容很无聊有很真实,让我想起了每个放学后跟同学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进行的那些空洞无聊的吐槽。
他们一个不愿回家一个不愿上补习班,河边是他们打发时间的唯一场所。两个主人公表面上看好像完全没有交集的可能性,濑户性格活跃、不爱学习、还有点傻乎乎的,内海比较内敛、知识量丰富、学习好、是个优等生。不爱社交的内海看不上周围所有的人,除了濑户,他觉得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他宁愿在河边虚度时间。每次濑户发起的无聊话题,内海都很配合,还会用他丰富的知识量把话题变得更加无聊。
这部电影有超高口碑的原因可能就是,每个人都能从他们俩无聊的聊天中找到一点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很多人都是濑户,他们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父母可能有点小矛盾但又彼此离不开。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甚至有些蠢,他们不懂很多道理又很有爱心。他们也有烦恼,害怕未来的自己没出息。他们胆小怕鬼,又喜欢吹牛,有喜欢的姑娘不敢去追还充满幻想。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濑户,他们没那么闪耀,但足以照亮青春的每个角落。
很多人也都是内海,他们成绩好智商高,不愿意与周围的人社交,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可以为此付出一切的老铁。他们总是戴着一副耳机,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们整天一副丧丧的表情,不喜欢参加社团活动,他们觉得“为什么青春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在河边虚度“。他们孤独,听着小众音乐,清心寡欲。喜欢他们的姑娘都怀疑他们是同性恋,他们也懒的做任何解释。
这不就是当下很流行的“丧文化”吗?丧,并不是那些厌世愤俗愁眉苦脸浑身散发着负能量的人,真正丧的人是一种“自得其丧”的状态,他们总是从自身发掘乐趣,不愿与别人产生过多瓜葛,因为他们懒得解释任何事情。不是他们无聊,是他们只愿意把自己展现给他们认为值得的人。濑户就是内海认为值得的那个人。
当然这部影片中也有青春片最热衷的爱情元素。这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油腻腻的剧情,更没有出国、堕胎。而是一种好像我们上中学时都会有的悸动和羞涩,濑户的爱情是想方设法的去接近,真正遇到的时候又胆小到连自己都嫌弃自己。濑户给樫村小姐发短信的时候,编好了短信要反复检查,手指停在发送键上好久都不敢点,鼓起勇气发送后把手机扔到一边又不忍心看,然后着急地等待回复的心情,这他喵的不就是我们年轻时候的怂样嘛!这种爱情单纯不做作,才是大多数平凡人的汹涌和悸动。
最后,影片上了一个价值,开始讨论猫的死亡以及在猫死亡中的愧疚和赎罪,升华了他们无聊的聊天。
我们要是永远坐在河边虚度时光就好了,即使大多数谈话内容都很无聊。
我们永远回不到那个河边了。
《濑户内海》观后感(二):心目中青春片最好的样子
你印象中的青春片是怎样的?充斥着打架斗殴,问题少年,劈腿背叛的狗血桥段,还是霸道校草爱上我的灰姑娘童话?2016年的这样一部电影——《濑户内海》,没有这些油腻腻华丽丽,只有“好朋友在河边聊聊天”,却是我心目中青春片最好的样子!
故事很简单,从前有两个高中生,一个叫内海,学霸又高冷,制服就像我们身边的大神一样,无所不知又毒舌,总是会知道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一个叫濑户,是街头少年的模样,看上去不怎么靠谱但实际上是个单纯而善良的家伙。某一天,机缘巧合之下,不善交际的内海在他消磨时光的小河边遇见了莫名其妙自来熟的濑户,对话从“我家进了很多虫该怎么办”开始,一次,两次,渐渐两人在河边聊天就成了日常。
你在高中时是不是也有几个很要好的小伙伴?是不是也喜欢聚着聊聊天,随便聊什么,天气,小猫小狗,一场考试,甚至在长大后看来幼稚的争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再微小平凡不过的对话会成为你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养分,使你的青春开出美丽的花来,你们的世界从此有了温柔的回响,谁的友谊不是从一句句聊天开始的呢?
是很萌很萌的聊天,充满活泼有趣的气息,脑洞大开的少年感十足。为了对抗家里的小虫子,濑户在内海的建议下养了食虫植物,小虫子被消灭后反而担心起植物的胃口问题,忙着找小虫子给植物吃,内海无语地吐槽“其实食虫植物不是一定要吃虫子的,光水也是能活下去的”,濑户委屈地说“你不也是光靠米饭就能活下去,但偶尔不想吃一次酱汁牛肉饼开荤嘛”,像这样单纯又充满想象力的对话数不胜数,让人忍不住想感叹啊年轻真好。
是能引起内心共鸣的聊天,不浮夸,不生硬,平平淡淡的反而触动人心。有过深沉的思考,看到河边呆呆站着的中年大叔,濑户和内海这两个小孩子会忧虑自己长大后的模样,对自我,对未来有了模模糊糊的认知,日后会成为无聊的大人吗?而那个看起来无聊的大人真的从未拥有过自己的故事过么?也有过暗恋的甜蜜与烦恼,小心翼翼编写第一条短信,等待回应的过程漫长而焦急,想象着猜测着对方的喜好和态度,忐忑不安的结果竟然是一句“你是谁?”,真实又生动,可惜又可爱,情感在小河边一一袒露,当然,在这部凸显友情的电影中,濑户虽然为暗恋的女生喜欢的是朋友而吃醋,却在女生误会内海时着急为朋友辩解,真真是“你拖我离开一场爱的风雪,我背你逃出一次梦的断裂”。
是简单得就像发生在身边的聊天,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嘛。“胡萝卜加大棒是一种修辞手法”“一只,一头并不是一个概念”“烦恼之类的”“寂静涅槃之类的”学霸对学渣的毒舌,耳熟;闹着要离婚的父母,为一点点琐事争吵的父母,却在容易忽视的地方关心着对方,相互支撑着走下去,眼熟。我们乐于通过他人的故事去感知未知的世界,去幻想向往的人生,也需要帮助我们换个角度审视生活的自己的故事,去发现我们容易忽视的日常的美,去感受内心深处的精神抚慰。
电影一如既往地令人舒服,包括画面处理和细节呼应。导演很擅长用长镜头营造静谧安宁的氛围,日式的细腻和小清新被展现地淋漓尽致。天空,绿荫,干净的街道,摆满盆栽的街边小铺,暖色,溪流,阳光,风吹过少年的白衬衫,贯穿电影始终的诙谐悠扬的提琴,随手一暂停就是一幅画。一部好的电影细节之处必定经得起推敲,这也是电影令人感觉到舒服的原因之一。内海的设定是优等生,富家子,电影中他的制服永远整齐笔挺,鞋子干净袜子雪白,坐姿端端正正,英文溜溜的,濑户则是相反,昂扬的发型充满着朝气,衬衫总是随意披着,半趿拉着鞋,扭来扭去活脱脱一个多动儿童,包包上扣着的小熊玩偶又呼应着他的纯真。这些细节设计都体现着电影制作的用心以及导演演员的匠心。
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试图探讨的东西很多,却不显得花哨费劲,通过两个少年聊天展现出来的亲情,友情,爱情,人生,迷惑,冲动,陪伴,总有触动你的那个点。正如两个少年的名字,濑户内海,日语里是狭窄的海峡的意思,茫茫人海中我们相遇,心与心之间打开了一条窄窄的通道,从此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濑户内海》观后感(三):稀松平常,不必刻意
看完濑户内海,回忆我的那些虚度的时光,大概固定场景就是中午的操场,和同桌一圈一圈漫无目的地走,说着那些渐渐近了却还是一无所知的未来。
还有中午校门口的小店,和理科班的女孩每天吃米线把各班的琐碎说说,讨论一些像濑户内海这样一对一对的男孩子。
还有初中的物理课,阳光斜斜的照进教室,听着物理老师的口音,却记不住他说的公式,戏弄坐在我俩前面的男孩,偶尔看着窗外那棵树,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那棵树的枝叶轻摇,光影从中细碎的透过,不知树下路过了谁。
也是一样,觉得时间怎么都不够,为什么明明没经历过很多却有那么多想说的话呢。明明每天都在一起却总是不厌其烦。那些傻话为什么那个时候就能那么轻易地跟她说呢。没答案的问题,但回忆起来就觉得脑海里被洒满了当时的阳光。或许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片濑户内海吧。
《濑户内海》观后感(四):生活里你忽略的那些情感
无论他俩之间是怎样的羁绊吧,我觉得日本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很能把日常非常真实却没表达出来的情感提出来,像是会聊天的人是演技好的人这些细末的理论。还有内海知道濑户喜欢一期后对一期异常冷淡,而心知肚明的濑户最后也没有选择表白,默默的接受了好友为他做的一切(嗷真的好甜)
我觉得全程最打动我的地方和大家好像有些不同,是濑户一直往内海那边坐,内海一直在嘲讽濑户的用词的那一段,一瞬间我可以看出濑户眼里闪现了一分失落愤怒混合的情绪(苏打演技真好(๑•̀ㅂ•́)و✧)但他立刻想出了可以引起同伴兴趣的话题,用“不知道”和“嗯”接连回答问题,一下子内海就变的有兴趣起来,不是那一副高冷的样子啦。两个人的关系不是有魔法操控的,一方必须得花心思去让它表面上维持的良好…
濑户说,要是能一个人生活该多好。此刻想起他们的这段羁绊,会不会觉得即使有人在身边也还不错呢?
最后表白苏打,我苏打的演技真是神了!
《濑户内海》观后感(五):要看看姑娘,要么不看
说实话,支持我看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期待中条彩未饰演的女同学的出现,其余对他们两个所谈的内容均提不起兴趣。他们的谈话有塑造人物性格的价值,但所谈内容在我看来确实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可观赏性这一点来说是失败的。虽然定性为喜剧片无妨,但我整部影片只轻轻地笑了一次。幸亏我是在网上看的,中途还能快进几次——虽然总共才75分钟。 当然这部电影是有一点后味的,看完后可以这样总结:女同学痴恋内海,獭户痴恋女同学,但内海为了和獭户的一期一会,权衡之下放弃了女同学的爱,友谊战胜了爱情。如果现实中一个男生被中条彩未这样级别的女生倒追还能思前想后顾及许多只能说明要么此人有心理疾病,要么就像女同学质问的那样:你是不是gay啊。 我相信,那些还活在自己理想世界,爱感世伤怀的人可能会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才会对那句“独自看河的青春不也很好吗”有共鸣。关于这一点,看看豆瓣打分8.4,足以窥见一点点中国国民的心理状况。青春这么过确实未尝不可,不排除其中夹杂着中日文化中所共有的,那种因或多或少有点畸形的道德传统而表现出的内敛,但时至今日,我不相信这依然会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
《濑户内海》观后感(六):这让我想到你
濑户内海,原为日本一城镇名,这里变成了两个日本男高中生濑户和内海。场景简单,每一天的放学后小河边;人物简单,冷面学霸和脱线学渣;几段故事都是小标题的片段,这点上倒是和大家批评的《**飞虎》一样。乍一看好无厘头,这怎么能编排成一个电影呢。。。。。。结果看下来很佩服导演。
第一段看的时候,只觉得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没有去考虑友谊的由来,大概是邻居?因为差着年级。濑户很活泼,想法很多,但是有虚张声势的姿态;内海就很严肃了,懂得很多又不能显得濑户学渣,老实的笑只让人不爽。放学后两个人不回家,坐在路边猜测路人是通缉犯,结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在等人的叔叔。没想到这是在等恶霸的恶霸爸爸。这种幽默好日式。一本正经由A事开讲,却终结到B事。从小猫生病讲到父母离婚,从家里来了大蜘蛛到爷爷离家出走,这也是“今晚夜色很美”的另一种表达吧。或者是诗经里“赋”的手法。
同一个场景下的不同对话,能看出两个人友情的推进,互相吐槽,互相安慰,每件都是小事,像投入河里却激不起水花的石头,但时间之河把所有故事都收入怀中。这样的对话每天都会重新开始,友情继续。
直到中间插入第0段,才把他们相遇的缘由讲出来。内海作为第一视角,画面果然很阴暗,生活平淡到无聊。直到濑户出现,阳光出现。如我所料,是毫不扭捏的濑户同学先抛出橄榄枝。其实两个人相处,不只是有个人勇于打破陌生的坚冰,就能够开始的。对比樫村同学对内海的打破坚冰,就没什么作用。关系要看缘分。
暑假的篇章我很喜欢。夜晚,线香,闲聊,鬼怪。在一起,每件事都可以比赛,比赛是为了贴近对方。这样写实在有些太基情了,但都是用心的相处。想要暑假永不结束,想要大蜘蛛消失,听到这种愿望简直要笑出来。啊,单纯快乐的中学时光啊。时光很好却短暂,因为短暂而更加美好。这样一直聊天的友情,多希望每个人都有。
最后是樫村同学的视角。把一期一会送给他们,是对友情的最好褒奖吧。
影片的每段故事都有小高潮,配合背景音乐呼吸起伏。两朵火花一先一后的燃烧熄灭,是人与人的相识又相离。日本人很擅长把这种细微的情绪拍成画。这让我想到你,我的朋友。
《濑户内海》观后感(七):以丧灭丧燃起人生希望。我们全身心地忧愁一起把青春虚掷
濑户直愣愣地站到内海面前,没头没脑地问“你是谁啊。”就这么闯进厌世阴冷内海一小段无处消磨的时光里。而下课后补习班前的这一小段时光翻几个个,“这个走路介于快步走和竞走之间的男生,回过头来时说的全是濑户有关的事情。”
濑户说我们比赛谁发出的声音高看谁先把蝙蝠招来这样没有道理的话。
“猫只有耳朵朝着这边听着。”
“爱动物。……”
恨不得把台词全抄下来。可惜不会日语。
就像第一次说的猫的故事,濑户这个人总是出人意料。讨厌小苍蝇买了食虫草,后来却为了养食虫草专门捉蚂蚁去喂食虫草。趴在地上回怼内海“你还不也是光吃米饭就能活,偶尔也想吃顿就酱汁牛肉开开荤。”
《濑户内海》观后感(八):《濑户内海》一些喜欢的台词
五月的风开始暖和,太阳烤得后背发痒。两个少年坐在河边的台阶上,穿着白衬衫,眼睛不知看向何处,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大天儿。生活不会有太跌宕起伏,很多微不可计的小事串联并联,就构成生活本身。 “明天要开始考试了,真烦。” “刚五月份就这么热了。” “我拔了智齿。” “我喜欢吃白米饭。” “我屋里出现了只大得吓人的蜘蛛。” “我家猫死了。” …… 每天放学后,濑户和内海就这样聊天。就这样一期一会,一个开朗,一个低沉。他们会聊起很久以后的未来,像风一样不可捉摸的未知。 “因为我对那个年纪的大叔完全无法想象。” “我们有一天也会变成那样的。” “完全想不到还能变成那样啊。” “就像其他物种的生物一样。” “恩,确实。” 还会怀念以前。很奇怪,谈起过去,阳光是温暖的,下雨天和下雪天一样浪漫,仿佛永远春天,无比快乐。 “对,我觉得小时候过得特别快乐。我最快乐的时候是小学,那时候有夏天的庙会,还有圣诞节什么的。以前那么开心来着,但一年年过去,就觉得,有这事吗?要是想到这之后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比小时候更快乐了,不觉得巨可怕吗?” “是吗?大人也有大人的快乐啊。” “真可怕,你也好可怕,可怕。这之后生老病死,要是再也不能比小时候快乐,就那样死去的话,真的太可怕了。” “你只是忘了小时候不快乐的事而已。小学生也有很多当时的痛苦啊。” 青春期的时候充满活力,奔跑,肆意大笑。可是内海对青春是另一种解读,一种孤独的,又温柔的想法。 “非得到处跑流一身汗吗?不能做点有创造性的事吗?非得和小伙伴一起做点坏事吗?只是在河畔打发时间的青春不也很好吗?” 小丑的气球突然爆了,他呆住了,像是受到惊吓,很难过的样子,但是很快,他又开始重新吹起一个气球。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无数个爆掉的气球吧,但最后大家都选择重新吹一个气球,生活就是这样得以延续的。 “为什么人和人不能好好相处呢?” “我真想自己一个人生活算了。”
《濑户内海》观后感(九):两个17岁少年的心灵探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谭柳的戏游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2129500/
濑户内海是真的海,位于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之间。历史上是连接本州和九州,以及日本沟通中国和朝鲜半岛的通道。但在电影里他们分别是两个17岁少年的名字。
17岁,成人未满,少年气息未脱,20多年前的《17岁那年的雨季》是这么唱的,“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往前一步是成年,退后一步是童年,恰似那片连接日本岛的海域,不是陆地,也非大洋,它只是一个过渡,一个小小的链接的节点。
在这个节点,用17岁忧郁而挑剔的双眼望去,大人们都是35岁到55岁语焉不详的生物,好像和自己无法产生后续的连接,在资深中二病患们看来,成年人都极猥琐难看和邋遢,无论是爱耍横的学长鸣山的父亲,濑户的父母,濑户的爷爷,唯一一个不邋遢的,却是小丑。看上去过得去的成年人到哪里去了?反正不在濑户和内海每天消磨时间的小河边的“剧场”里,或许在富有的濑户的嘴里,他们是他的父母,但是他们从不做饭给他吃,他几乎没吃到过家里的白米饭。他们是不会错过任何祭祀和传统的仪式却极冷漠和忙碌的一群人。
濑户和内海根本就是不同阶层的代表,濑户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屌丝小市民阶层的孩子,内海是富有聪明高冷的中产精英阶层的孩子,濑户永远只穿裸露脚踝的短袜和彩色球鞋,内海是穿得一丝不苟系到小腿肚的深统白色长袜,永远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只有暑假才换上球鞋。濑户却从未穿过皮鞋,在暑假直接就人字拖了。
火星撞地球,这两个本来不会交集的人一个因为主动选择在河边荒废大把青春时光,一个因为被迫退出足球队闲极无聊而凑成了一对CP。
开篇,镜头从一条狭长的河涌掠过水面长驱直入,颇有好莱坞拍摄曼哈顿岛的架势,音乐是极有煽动性的探戈舞曲,全片被分割成几话,完全保留了动漫作品原来的结构。关于这一点,我在现场向大森立嗣导演求证了,他只是尽量让演员发挥各自的性格特色,但整个故事结构完全照搬漫画原作。
探戈是一种舞者间互动性极强的舞蹈,颇有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趣味,濑户和内海的课余闲话类似探戈里的milonga,摆脱了原本阿根廷探戈的深沉哀愁,而转为舞伴相互嘻闹玩耍的气氛。或者说原本内海是阿根廷探戈,却被突然闯入的濑户转变了画风,变成了milonga。
充满机锋的对话是全片的亮点,虽然导演说是因为没预算所以选择拍了这个话痨电影。漫画原作对中学生神韵的神还原让我有种久别重逢的赶脚,比着说俏皮话,互相吐槽,制定话术游戏规则,玩文字游戏,敏感多疑,容易受伤,怕鬼怕虫怕受惊吓……一个淡定高智,一个咋呼弱智,但是弱的那位却获得最多的同情和关注,他的喜怒哀乐牵引着电影的节奏,他就像探戈里领舞的男伴,制造着所有的情节。
和片中唯一出现的女孩㭴村一样,第一次看完觉得濑户和内海内有隐情,基情四射,但看第二遍,却明白了《濑户内海》想讲的比基情更高阶,内海对女孩的主动表白并非毫无好感,但在17岁的这个年纪,他和濑户的一期一会更重要而已。就像成为新郎之前的单身派对,单身狗也有回不去的美好时光……即使有一天会变成糟心大叔,但到哪座山唱哪个歌,享受当下才最要紧啊!
《濑户内海》观后感(十):青春真是一场有趣的百无聊赖呐
王朔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叫《玩的就是心跳》,堪称北京大院文学的代表作,后来叶京改编成了电视剧《与青春与关的日子》。剧中的大院子弟每每追忆青春时总爱提到一个场面: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在楼上往过路的人身上吐痰玩。
从楼上吐痰这么无聊的事儿好玩吗?当然不!跑得慢还可能会被揍一顿。但是因为身边有一块跑的伙伴,再无聊的事儿最后都会被镌刻成难以名状的美好回忆。
《濑户内海》就是讲得这样一个百无聊赖的青春故事,甚至不能说是一个故事,因为根本没有情节。一句话概括就是:日本关西的高中生濑户和内海放学后在河边的石阶上聊天吹水的日常。
濑户性格外向,大大咧咧但内心敏感,喜欢女生不敢表白,爱好运动学习差,出身平凡,高中毕业就要工作。内海博学聪明,喜欢独来独往,表面高冷但渴望交流,家庭富裕,得不到家人关心。看起来这一对没头脑和不高兴怎么也不可能成为朋友,可导演就是让他们因缘际会遇到一起,然后在镜头前聊了75分钟的天,而正是这种性格对比鲜明的人设让本来无聊的桥段变得有趣,好像一对配合默契的漫才演员在街边路演。
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吧:
长薯条和白米饭,导致家庭危机的猫,小混混和嫌疑犯,拔智齿和佛学,有侘寂感的女生,胡萝卜加大棒,挑毛病比赛,能够除虫的植物,蜘蛛和鬼怪,赛马比赛……
通常情况都是大条的濑户挑起一个话题,然后被毒舌的内海终结。当然也有例外:看到濑户捉虫子给自己养的食虫植物吃,内海很不屑道,植物只靠水也能活下去的。“你不也是光靠白米饭就能活下去么,但偶尔不还是想吃一次酱汁牛肉饼开荤吗”,濑户少有的“反击”怼得内海哑口无言。
按道理说这样和谐的双男主片子是不应该有女生的,但恰恰是这位一期姑娘女生的出现让这部没有流俗于腐片之列。濑户一直偷偷喜欢一期,但是总是不敢表白,还让内海帮忙给姑娘发简讯。其实在这之前一期姑娘早就被内海吸引,放学路上努力跟着内海的脚步表现自己,但是都被高冷的内海无情拒绝。由于内海总是提到濑户,一期姑娘一度以为他是gay。然而在收到濑户为内海解释的短信之后,一期迅速转变了看法:他们也是在珍惜一期一会吧。
最苏的一幕应该是在结尾:快被冻成狗的濑户终于等来了内海,内海从包里拿出一罐热饮喝了一口递给濑户,然后自己又拿出一罐打开——明目张胆地间接接吻,分分钟要人报警!刚刚被一期姑娘升华的主题,就这样被强行yooooo一波,仿佛看到鸡贼导演在镜头背后偷着坏笑。
再来说说本片的两位主演,菅田将晖(濑户)和池松壮亮(内海)都是当下日本演艺界90后中最炙手可热的代表。难怪有人评价这部片:看两个未来影帝互相吐槽。
菅田将晖在去年大热的日剧《民王》中与老戏骨远藤宪一大飙演技,搞笑功力显露无疑。而今年参演的漫改剧《暗杀教室:毕业篇》虽然评分不高,但其饰演的阴险狡诈的天才生赤羽业还是颇有亮点。
池松壮亮最近参演了真人版《死亡笔记》,虽然口碑扑街,但其饰演的世界级名侦探龙崎也算是在角色类型上有所突破,另外在《比海更深》中饰演配角,戏份不多但能看出演技已经日臻成熟。在搜资料时意外发现一个小彩蛋:去年日本有一条特别热血的马拉松广告片中的主角竟然就是池松壮亮。
最后再来聊两句导演大森立嗣,3部真幌站前系列(2部电影1部剧)足以看出这位大叔对双男主的设置多偏爱,细腻的表现手法,倾颓废重治愈,表面伤感实则温暖,感觉已经完全超越一般腐片的肤浅,当然偶尔的”鸡贼“也只是点到为止。
现在来看,“调教“过两位中年大叔的导演再来拍两位高中生简直就是驾轻就熟,唯一遗憾的就是:片子太短了,百无聊赖的青春,75分钟根本不够消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