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10篇

2018-03-12 20: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10篇

  《史楚锡流浪记》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布鲁诺·斯列斯坦 / 埃娃·马特斯 / Clemens Scheitz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一):【观】STROSZEK《史楚锡流浪记》有感

  赫尔佐格的片子,我看得并不多。在看《史楚锡流浪记》之前,我只看过一部别人拍摄的关于赫尔佐格拍摄《路上行舟》的纪录片。虽然片子看得少,但我深信,他的片子不是让人们喜欢不喜欢评价的。说喜欢或不喜欢,是没有看懂。因为他的片子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让人来思考的。当你真的静下心来,盯着那些质朴甚至简陋画面看进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赫尔佐格的片子确实沉闷粗糙,然而,和他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冷静真切相比,任何所谓今日电影艺术津津乐道的精益技巧都将黯然失色不堪一击

  TROSZEK是关于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追逐自己的美国梦,却被美国梦伤害的更为深切故事

  片中的BRUNO,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街头艺人。在被释放的那一天,他曾发誓说自己再也不沾酒了,但是很快他就推开了一家酒馆的门。他遇到了走投无路的老女友EVA,两个走投无路的人碰在一起窘困度日。BRUNO靠在后院里拉手风琴唱歌卖艺为生。他总是遭到附近流氓们的骚扰和欺侮。他们称BRUNO为狗杂种,闯进他的房子,砸他的家具,毁他的手风琴,甚至在BRUNO心爱的钢琴羞辱他,让他像狗一样趴在上面。他们还殴打EVA,就因为她和BRUNO走的很近。但BRUNO从不反抗。当他听说隔壁怪老头要去美国时,他被老头说动了,觉得自己也可以去追逐一下自己的美国梦。于是,怪老头、他和EVA三个人,用EVA卖淫而攒下来的钱,一起来到了美国的威斯康星。初到美国,一切还算如意。BRUNO在一间修车房工作,EVA当起了女招待,怪老头则住在自己侄子家里,进行着自己关于生物电能测量的怪实验。他们接受了美国超前消费生活方式,为自己贷款买了房车,电视,家具等等。生活状态,从物质上看,似乎是比在德国优越多了。但是心理上的状态却似乎糟糕了许多:BRUNO感到孤独,而EVA却很冷漠。也许确实是因为要还贷款,又也许是要摆脱心理的压抑,EVA开始重操旧业又做起了妓女。BRUNO发现了这点,很痛苦。他对EVA说:美国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与德国家乡用鞭子抽打来惩罚相比起来,这里的人们礼貌的侮辱更让人难以接受。对于他来说,听那些粗鲁的卡车司机在BRUNO的面前边说边演的描述自己是如何和EVA做爱的,比被家乡臭扁数遍更让他疼痛难挨。然而,面对卡车司机极尽侮辱只能的行为,BRUNO仍然没有反抗。他只是压低自己的帽子,把脸扭向一边,痛苦的蜷缩起来。最终,EVA和几个卡车司机跑掉了。语言不通又毫无交往能力的BRUNO眼睁睁的看着银行的人礼貌的解除了他的合同合法的拍卖了他的家具和房车,只剩他孤零零的站在空旷土地上。他无家可归了。怪老头认为银行欺骗了他们,于是拿着枪带着BRUNO去讨公道。他们打劫银行,却误抢了银行旁边的理发店。抢完钱后就直接跑到街对面的小商店里去买食物。怪老头被警察逮捕了,而BRUNO则带着从小商店里买的火鸡,开着一辆破旧的卡车来到了一个印第安人保留镇。他的车抛锚了,在他花光了身上最后的钱之后,他来到游乐区,坐上了缆车。游乐区里有很多供人观赏的动物表演。救火的兔子,敲鼓的鸭子,会跳舞的和会弹钢琴的鸡分别被关在小小的箱子里。它们在表演台上拼命的“表演”着:兔子不停的咬着救火车的警报绳,鸭子不停的啄鼓槌,一只鸡哆着钢琴的琴键,另一只则不停的随着音乐盒放奏的音乐而“跳舞”;BRUNO的破卡车,在空地上不停的转着圈儿,发动机里窜出熊熊的火苗;路边的印第安人一动不动的站着;缆车转了一圈又一圈;远处响起警车的警笛声;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似乎是卡车爆炸的声音,又似乎是BRUNO自杀的枪声,影片结束了。

  RUNO.SCHLEINSTEIN在片中扮演BRUNO。BRUNO.S本人是一个妓女的私生子,被殴打是他童年的常事,他发育不良反应迟缓,而且长期住在精神病院里。他是一个自学的音乐家,擅长演奏钢琴,手风琴和铁琴。他收入来源由平日里在车厂做叉车工,周末在后院里卖艺所得。后来他为赫尔佐格相中,先后合作拍摄了三部影片。在STROSZEK这部影片里,德国的公寓和乐器都是为BRUNO.S所有。正是因为,生活原型与创作人物的叠加,导致在观看影片时,你很难判断,BRUNO.S是在扮演BRUNO这个人物,还是在扮演他自己。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布莱希特的间离。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元状态。他以美国名演员劳顿扮演伽利略的角色为例,指出:“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表演着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在赫尔佐格的STROSZEK中,他以一种更为极端的CASTING手段另类地尝试了间离效果:他模糊了演员本人和所扮角色的分界,使演员与人物关系呈现出一种表演与真实的缠绕交叠。BRUNO即是BRUNO STROSZEK,又是BRUNO SCHLEINSTEIN。更进一步的,STROZEK这部影片在风格上则达到了一种剧情与纪录既对立又统一疯狂状态。

  间离效果除了对演员和所扮演的角色应保持距离要求以外,它同样也要求观众保持一种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剧中人,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这大概就是我很难用抽象词汇概括BRUNO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原因之一。同看影片的朋友说不喜欢BRUNO这个人物,认为导演对于人物缺乏塑造,对于人物的表现不够深刻。有相同教育背景的我深深明白她所指的是什么,并且很认同她的说法。我不知道主人公普遍不讨人喜欢,是否是德国文艺作品和电影的传统? 在我的记忆中,来自德国的文艺作品总是让我无法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观赏关系。我赞赏德国文艺工作者智慧哲学,但普遍厌恶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人物。 (不过,也许当你在对一个事物既有赞赏又有厌恶的时候,才是你观察该事物最为客观时机。)通常来说,我们认同或喜欢一个人物,是要看到人物的变化以及他在这变化中的主观行动的。无论他是从高处跌到低处;还是从低处奋斗到高处或高处-低处-高处-低处沉浮变迁……总之,有主观行动的人物才是丰满可爱的值得尊敬值得同情的,这样的人物的成功有价值的,他们的失败也是令人叹息的。然而BRUNO却是个很少有主观行动的人,因此他看上去也就不是那么有价值,或者说活得不像个人,所以不讨喜也就很正常。回家之后,我躺在床上无法入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只跳舞的鸡的画面。那只在装饰着彩色灯泡的笼子里不停跳舞的鸡,那只跳着机械绝望舞蹈的鸡,那只你不知道她是在表演舞蹈还是处于本能的行为的鸡……我忽然觉得我们之前的感觉对于赫尔佐格和他的影片应该是一种误读。赫尔佐格的立意并不在塑造一个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而是通过BRUNO这样的人物,冷静地向我们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和它无情的法则

  哈姆雷特把世界看成一座监狱,把丹麦称为其中最糟糕的。而赫尔佐格让我觉得,我们都身陷囹圄麻木而机械的活着。我们憎恶身上的枷锁,却又要靠枷锁来验证自己的存在。牢房没有最糟的,只有更糟的。而BRUNO,他连自己的牢房都没有了……

  写到这里,我很郁闷~~~~~~~~~~真的。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二):Stroszek 边缘人物的宿命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

  角色的简单介绍

  从感化院出来的落泊艺人Stroszek

  无人相伴的花甲老人Clemens

  和妓女Eva

  然后是三个人告别现时的一切不满

  移居美国

  开始新的生活

  看似美好的一次翻页

  但已足以让一个观影者很自然的认为

  这只是下一场糟糕生活的开始

  一时憧憬中的美好只是绝望尽头的一次回光返照

  故事的结局

  Eva继续出卖她的身体

  老人持枪抢劫而后入狱

  troszek自杀

  没有任何意外

  片中的三个边缘人物

  troszek

  影片开始是他从感化院出来的一幕

  回到隔离两年的世俗生活


  不到一米七的德国人

  无稳定收入

  以卖艺为生

  独居

  如果把演员Stroszek的现实经历作为片中角色Stroszek的身世注脚的话

  也不难理解他的生活是如何成立

  老人Clemens

  troszek的邻居

  和Stroszek一样

  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爱好

  年老的Clemens同样过着独居生活

  可爱的他

  热衷于研究自己周围的细琐

  弹得一手好琴

  为发现人体是带有磁性而粘粘自习

  并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发现者

  而他不知道的是

  在美国的中学课本

  人体磁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

  Eva

  德国街头的性工作者

  不需任何多余镜头

  我们马上理解她的一切可能的过去

  和她的喜新厌旧、反复

  没有依靠没有希望

  也经历过一个又一个
给过她依靠和希望的男人

  trosze,就是其中一个

  宿命论

  对于Strosze而言

  世界上最安全地方莫过于他现有生活的一切

  音色很差的钢琴

  熟悉他艺术的坊间居户

  饲养多年的鹦鹉

  肉体上的欺凌

  酒精

  逆来顺受的自我

  这些或许算不上舒适的一切却是Strosze的沃土

  而对于Clemens

  那个活了一辈子的德国小城市

  有他熟悉的规则人情

  没有银行的分期贷款

  也没有以枪械伪装暴力

  与街头艺人和老人不同的是

  Eva更懂得外面的世界

  身体是可以置换金钱

  男人是可以利用的

  她可以迅速得融入新的环境

  以她自己的方式

  或许在导演的眼中

  这些边缘人物早已被打上烙印

  不是地理位置上的变迁

  和生活情节的更换所能解决

  所有试图改变的尝试显得真实而又残酷

  不带怜悯

  艺人还是那个艺人
妓女还是那个妓女

  电影的最后一幕

  trosze向一个不懂德语的美国人

  讲完了他故事

  礼貌得道谢后
发动几近报废的拖车
让其原地转圈


  启动缆车
几个来回

  举枪自杀

  留下会弹琴、跳舞的鸡
不知所以的围观者


  和一个对他的故事似懂非懂外国人

  且不说这些镜头有多少的象征意义
对于一个观影者而言
这样的结局收得恰到好处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三):老天自有安排

  总体来看,是一部表现导演强大意志的影片。核心的观点就是:人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一切希望总会变成失望

  虽然也不乏一些有趣的桥段,但总是伴随着深深的哀伤,让人唏嘘不已。比如,Stroszek无力支付贷款后,房车被拍卖,头一次见到还有这样的拍卖师,居然不带喘气的一直叨叨着什么,直到有人买下。套用政经的话,赤裸裸的揭示了资本主义吃人的本质,像唱歌一样的念叨似乎是Stroszek命运不幸的挽歌。游乐场的几个片断尤其震撼,Stroszek的破车一圈圈的打转;鸡听到音乐就跳舞;兔子看到亮光就咬警铃;缆车机械地一圈又一圈的运转都像是命运的轮回,每个有机体的命运都已被安排,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就是宿命,想改变,可结果更惨,Stroszek从德国到美国,想发财,过上好日子,可受到的伤害更深,直接从身体变成了精神。

  老毛说了句狠话,人定胜天;赫尔佐格说了句更狠的话,老天自有安排。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四):Stroszek: 笼子

  用两个晚上看了Stroszek。六屉柜已经卖掉, 电视机摆在地板上,坐在摇椅里,以居高临下角度看完的。

  如果可以简单总结观影感受,可以用两个字:笼子。

  troszek 从笼子(监狱)里出来,吹了一下号角 ---- 象征重新回归自由

  troszek回到公寓楼,老头儿把鸟儿beo送回来,装在笼子里。Beo 学人说话,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好似一个小人儿似的,只是装在鸟儿的口袋里。

  troszek决定女朋友和老头儿一起去美国,虽然他一句美语都不会讲。到纽约后,上帝国大厦一看。这个镜头,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帝国大厦的顶端都架着金属网子,防止游人不小心堕楼,或者主动堕楼。于是看过去,也不知道是纽约被关在了笼子里,还是stroszek 和女友,老头儿三人关在了笼子里。一个镜头就说明一切,并预示将来:they are doomed in America (他们在新大陆的将来一定不妙)。更有意思的是,在帝国大厦顶端,Stroszek 更把自己的小号角拿出来一吹 --- 象征到了新大陆,离开了旧樊笼。

  troszek贷款买下移动的房屋,房子也是笼子。我们家乡有句话叫“带笼子”,意思是说,“诓骗人的”。比如某某给某某某带笼子,就是某人要诓骗某人了。比如,你小心带笼子的啦!那就是,你要小心骗子啊。果真英文大字不识的Stroszek被带了银行“带了笼子”,最后房子被收回,东西全部被拍卖,自个儿无“笼”可归;那个最大的无形的“笼子” ---- 他的妓女女友--- 已经跑了。若不是为了她,他也不会跑来美国。有的“笼子”也是自己心甘情愿戴的不是?不戴还不舒服了!

  troszek开车大概快到了美国西部了,钱也花光了。跑去游乐场,把那些动物玩具们都打开。比如,会开救火车的兔子,会跳舞的鸡,会弹钢琴的鸡…这些小动物们从那个笼子里放出来,又到这个笼子里好像被催了眠似的开救火车,跳舞,弹钢琴…以娱乐观赏它们的人。

  其实我们和它们没啥不同。

  关于电影的其他好处,比如专业演员和非专业演员的混合,就不多写了。还有关于移民与美国的关系也不多写了;dvd的封面既没有用stroszek,也没有用eva,而是用了那个印第安人,长得已经不像印第安人,已经是在垃圾食品催化下的美国人,手里拿着美国国旗,已经够意味深长了。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五):一只鸡在跳舞

  在影片开头,狱卒对布鲁诺说:我的职业使我看尽了世间的苦难和失望。正如这句话所说,《史楚锡流浪记》依然在展现着世间苦难和失望。最近一段时间看的都是世间苦难的电影和书,看了几部费里尼、伯格曼的电影和《出轨》《夹边沟记事》等小说,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前半段中,我一直在期待着布鲁诺和伊娃能够到达美国,然后拥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局,我都不会觉得腻味。当然关于这个期待,不管从电影名字,还是情节、人物、画面都有着强烈的预示,只能让我感到惴惴不安。而正如悲伤比快乐更让人深刻、厚重和持久。

  影片中好几个场景让我在沉重中感到极其的美好。一个是布鲁诺在小巷里卖唱,他唱着:

  莎宾娜是个纯洁坚贞的小姑娘

  她对主人忠心耿耿

  直到有一天

  从特罗恩布里兹

  来了一个年轻人(错误的希望)

  以制鞋为业的他爱上了莎宾娜

  满心倾慕的他是个无产阶级

  贫困的日子来临

  他喝酒喝到身无分文(干杯...干杯!)

  潦倒的他去跟莎宾娜借钱(他伸出手)

  她心有余力不足

  因为她是个穷困的女孩

  于是他闯进她主人家

  偷走了六根银汤匙

  (他把汤匙藏在口袋里,无耻的欺骗了她)

  18个星期后终于东窗事发

  勃然大怒的主人

  赶走了可怜的莎宾娜

  小巷两边的人家在楼上将头伸出窗,安静的看着布鲁诺唱着,这一幕简直多么美好,但这也只是让我悲观的想到,再悲苦的一生也会有几天快乐的日子,但也仅仅只是几天而已。

  布鲁诺和伊娃到达美国后,买的新房子刚到,布鲁诺抱着伊娃从房子窗外看着里面,那一刻同样美极了,当时非常希望影片在那一刻就此 End。还有一幕是伊娃在厨房洗碗,布鲁诺在旁边紧挨着弹奏手风琴,这一幕使我感到孤独而美好。

  然而正如影片开头狱卒所说,伊娃跟着卡车司机跑了,布鲁诺进行抢劫、开枪自杀,一只鸡不停的啄响音乐盒,随着音乐跳舞,它亦将在跳舞中死去。

  更多文章和交流,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千橘子

  ————————————————————————————————————————————

  布鲁诺的表演者也叫布鲁诺,布鲁诺是妓女的儿子,他的母亲嫌弃养他,不停的揍他。三岁,耳朵被打聋在这之后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此后许久才恢复听力。而在此后二十三年,布鲁诺因时常不守规矩,被辗转于不同精神病院、感化院,在此期间他自学绘画、音乐,在美国“圈外人艺术”(outsider art)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六):死磕

  死磕

  ——《史楚锡流浪记》

  《史楚锡流浪记》的主角叫做布鲁诺,演员真名也叫布鲁诺(Bruno S. ),与赫尔佐格的电影角色类似,他神经不正常。布鲁诺是妓女的儿子,他娘不愿养他,愿意揍他。三岁,耳朵被打聋,过许久恢复听力.这事之后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此后二十三年,布鲁诺于不同精神病院、福利院间辗转,时常不守规矩。尽管生活如此不堪,仍自学音乐与绘画,在《史楚锡流浪记》里可以看他很带劲地唱歌、拉手风琴、弹钢琴,这是他最爱的消遣。不得不工作的时候,去工厂开过叉车。1970年代初,赫尔佐格在一个纪录片里见到他,起誓要找他拍电影,于是便有《加斯·荷伯之迷》,随后是《史楚锡流浪记》。布鲁诺拍电影时很难缠,比如拍一个镜头前,他间或要令人错愕地尖叫几小时。1974年拍完《加斯·荷伯之迷》,他花片酬给自己买架大钢琴,《史楚锡流浪记》中可以看到这琴的身影。布鲁诺的绘画才能,在美国“圈外人艺术”(outsider art)领域有所施展,2004年,有作品在纽约展出。

  赫尔佐格有一回说:布鲁诺是德国电影界的无名英雄。

  没错,布鲁诺不起眼,没演技,除了神经不正常,没理由记住他。镜头前他不过演自己,以自己生活积攒下的一切艰辛苦楚做演技。《加斯·荷伯之谜》,他演从小被关在地下室,青年时才得以面见世界的怪胎,心灵澄明透彻,敢与小镇粗俗村民、虚妄的神父与知识分子做抗争,终于被刺死。《史楚锡流浪记》,演酗酒入狱的无业者,监狱出来,与自己的女人伊娃受流氓骚扰,于是计划去美国安居乐业。伊娃卖身换旅费,到美国,原先臆想的天堂,不过是文明的牢笼,分期贷款买来的活动板屋,月供还不起,银行连电视机一起收走拍卖。伊娃与一班卡车司机厮混,扔下布鲁诺远走温哥华。史楚锡此时的境遇还不如在德国受流氓骚扰的日子——那时至少还能在邻居的小楼里拉手风琴卖唱,伊娃还愿在被欺负之后靠在他肩膀。如今一无所有,他拎杆枪,开车到一个小镇,坐上游览小山的缆车,开枪自杀。

  片中有一段,史楚锡与女人谈话,他拿起一团蜷缩起来的人形木偶,对伊娃说:“我在德国备受欺凌,现在我们到了美国,我以为情况会好转,我们最终能够达成梦想,但是我错了,人们对布鲁诺视若无睹,你也好像不认识我一样。”伊娃说:“你至少没有被拳打脚踢。”布鲁诺说:“没错,但精神上的凌辱却一如既往,感化院里的情况,跟这里一模一样,在纳粹时期,如果有人尿床,受到的惩罚是整天用手举着晾衣绳,背后则是拿着棍子的教官,尿床的人要是因为忍耐不住而放下手来,就会遭到一顿毒打。”

  伊娃问:“你也受过惩罚?”布鲁诺答:“有,但当时的凌虐是有形的,今天他们对你的伤害却是无形的,他们不会拳脚相加,而是彬彬有礼地伤害你。人们的不屑弥漫在空中,清晰可见,这比以前更残酷。”

  赫尔佐格借布鲁诺说明现代商业文明的欺凌。那个银行派来催讨住房贷款的美国年轻人,温雅谦顺,举止得体,甚至看上去有些弱势,布鲁诺一眼看清他代表的啃噬人们生活的巨大机器,这雅致的机器榨干人们的辛勤与努力。人们必须为缴清贷款死命工作,倘有一丝松懈,身后拿棍子的教官就劈头打下来,这便是“奋斗”,是“美国梦”。这1970年代的电影,如今看着,仍叫人起冷汗。我们去售楼部,漂亮小姐笑面如花,银行也给舒适的服务,人们被蛊惑着付定金,被告知买下了幸福,并应当为之奋斗。这幸福何尝不是惩戒,一如布鲁诺所说的手举晾衣绳。

  片头、片尾,赫尔佐格花了许多时间展示一只被关在玻璃格子里的杂耍鸡,它会拿嘴挑起身旁喇叭的开关,喇叭放音乐,鸡就跟着节奏舞蹈起来,那是条件反射的吃力动作,你可以做“舞蹈”的美称,也不妨说他是受驯的不自知的活体玩具。世人这般不自知的舞蹈,不知进行多久了。

  2006年赫尔佐格拍《重见天日》,影片收尾处,在丛林中挣扎许久,几近野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狠狠捏一条活蛇,生生从蛇身上撕咬下一条肉,肉下是森森白骨。后面的镜头,便是美军飞机发现这位被越南军队俘虏并逃出看守的大兵,美军解救了他,视他为英雄。赫尔佐格竟给了希望,这希望多么撼动人心。赫尔佐格拍的电影时常被强大的绝望独占,动物保护者被自己心爱的熊吃掉,一个疯子历尽艰险要将一艘大船拉过高山……当看到许多苦难之后的一丝希望,其间的力量便化作勇气,让我们敢于在未来的丛林中开一条路。

  与演员布鲁诺类似,赫尔佐格在电影中永远退出“正常”生活,与生活死磕。在他的电影中,隐约看见一种信念——我们到底要以什么态度,站在什么立场,持什么精神武器,面对世界这庞大垃圾站。在躁动繁华的时代,人们于二十岁之前便被灌输,应安逸地投机、稳妥地钻营、幸福地待宰。日复一日下去,头脑一片荒芜、浅陋、空虚。当死亡终有一天要巧取豪夺钻营来的一切,便横生恐惧,不知所措。只有信仰、思想、姿态这些被轻蔑地定义为“没用”的东西得以出窍,留存世间,只有这些夺不走的东西,让人在最后还保有信心,坦然对待、剿灭空虚与恐惧。

  《加斯·荷伯之谜》、《史楚锡流浪记》中,布鲁诺配合赫尔佐格,对生命的沉重如山的压迫做声嘶力竭的抵抗,为阴险而啸叫的生活做笔录。在无信仰、千万人以物质事功做信仰的现实梦魇中,我们的幸运是,总有赫尔佐格式的糙人与疯人,帮助我们时刻准备,狠狠看清梦魇的构造,在脑中筑起城墙,填满弹药。不看清、不嘲笑、不给生活以明枪,待到我们以为到达稳妥的日子,生活也许裂开小丑的嘴角,对你戏弄、冷笑、发暗箭。

  评分:(8/10)

  影片资料:

  [史楚锡流浪记]Stroszek (1977)

  导演/编剧:沃纳·赫尔佐格 Werner Herzog

  主演:布鲁诺·斯列斯坦Bruno S.、伊娃·梅茨Eva Mattes、威赫姆·冯·霍姆伯格 Wilhelm von Homburg等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七):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注定死亡

  冷峻现实苦中作乐的荒诞感(扭捏歌声中巨大的房屋在渺小的主人面前被拖走)颇似罗伊·安德森(但上帝视角不像前者使用得那么泛滥,优越感爆棚),左派幼稚病(资本主义信用评价体系是比旧欧洲流氓肉体伤害更道貌岸然的凌辱和阴谋)同样不足为观。但在如此违和的三观下仍能深深抓住你的注意力就令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体现在能给人以直接又难以解释毫无接受门槛几近生理快感准确的镜头语言(几场戏“过分”干净利落的结尾制造的短暂窒息,刷新剪辑理论场景角度都不变下连贯动作的瞬间跳跃,手持与固定长镜自如运用);古典又自由的情景想象能力(楼间卖唱年度最美段落,新生儿和结尾一系列死前仪式好像一场华丽的自我超度堪称其高傲又天真一生的缩影)超过库斯图里卡,对于这类理想主义(封闭、性格定型)个体与外界碰撞的宿命题材能否在其上构筑足够多美妙丰富的寓意场景是决定影片质量的关键(贾樟柯之所以脱离家乡就被批才尽也是因为他不能重新学习再利用自己的思想资源,而片中持枪巡边的农夫则一语道尽了美国显示了作者强大的吸收异己文化的能力)。沉迷于欧陆解经学的老人和流浪音乐家若不想变成供人娱戏的动物在箱子里打转,就只能以自戕的方式发泄对这个配不上过于纯粹他们的世界的鄙弃。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八):被抽走梦想的生活

  沃纳•赫尔佐格是一个充满“反社会”气质的导演,而且表现的经常轰轰烈烈,比如把一艘船拖过大山。相较而言,他与看上去呆滞木讷的演员布鲁诺•斯列斯坦合作的影片倒是显得平静许多,但是却反讽意味更浓,余味更耐人寻味。如《加斯•荷伯之迷》(本片还有个更惹人注目的译名《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中,封闭的加斯•荷伯走入人类社会的命运反倒让人心酸,看看多么“反社会”。而《史楚锡流浪记》的主人公显得更加正常,这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从德国到美国,德国的现实早已残酷无比,却也未能圆了他的美国梦,这个充满喜感的故事却让人五味杂陈,黑色幽默之后留下黑色的余思。

  片中主人公布鲁诺,开场就从监狱出来,常常酗酒惹事的他属于典型的无产阶级一员,这次出狱的他看上去真要洗心革面,拉着手风琴,滑稽的演奏,想要打造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实的世界充满残酷,这个弱小老实的男人,却不断受到同一阶层的流氓的骚扰和侮辱。不过,他也有所收获,平时也不会看上他的妓女伊娃因为受到凌辱和胁迫,出于一种避难和寻求安宁的本能,来到了布鲁诺身边,而这一被世俗看来很不登对的风骚妓女配木讷失败者的组合,让他们面临的骚扰更加严重。布鲁诺在德国的生活看上去困苦不堪,一个底层中的底层的角色,让人感到同情,一次次肉体上扎扎实实的殴打,让这个小个子男人似乎永无安宁之日,然而,他却表现出了坚韧和勇敢,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气,把目光对准了美国。布鲁诺和伊娃来到了美国,他们为美国梦奔波,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是个活动式的简易房,却给了他们家的感觉。然而,现实再一次给了布鲁诺重击,在这里,没有拳打脚踢,却有人情冷漠,生活渐渐困顿的他无力支付贷款买下的房子,而伊娃卖身攒钱的行为让他感到情绪复杂,更渐渐的与爱人形同陌路,只能任伊娃随一班卡车司机而去,而他只能默默独自乘着缆车,在与生活的现实脱离的半空结束自己的生命。

  布鲁诺从表情到口音都带着滑稽的味道,他生活顺遂开心时,这份滑稽令人感到愉快,如一个孩子一般。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打造一份新的生活,却发现要不断面对外力的干扰,在德国有流氓,在美国有银行。当布鲁诺在美国不顺时,与伊娃的一段对话可谓道出了赫尔佐格在本片试图表现的“反社会”主题,在伊娃眼中,布鲁诺已不必面对拳打脚踢,而在布鲁诺眼中,这里无形的精神的凌辱与肉体的伤痛没有本质的不同,“人们的不屑弥漫在空中,清晰可见,这比以前更残酷”。这正是布鲁诺的悲剧,他从这个社会的底层走向那个社会的底层,从这个国家的弱势延续那个国家的弱势,从面对流氓粗暴的直来直去的拳打脚踢,到面对态度和善却实则冷酷的银行特派员的不断上门催缴,从布鲁诺渴望安定生活的角度看,都是一种骚扰,而后者在商业逻辑合理性的背景下显得更为令人无奈。离开了故土,布鲁诺就缺少了一份精神归依,而伊娃的离开更让他无所依靠,重新在醉酒中于生活原地徘徊。片中有个经典镜头,布鲁诺的房子最终被拍卖,拍卖后这个活动房子被车拖走,有个从屏幕抽走的效果,而留下一片空地和布鲁诺。这就如布鲁诺生活的梦想和最后的尊严,被彻底抽走,而抽离了这些,他的生活空心化,他不再有梦,因为已无梦可梦,家乡的梦是黑暗的,美国梦是破碎的。他甚至选择的自杀方式都那么特别,在缆车中离开,似乎都不愿倒在那片令他伤心的大地上,当然,这样的自杀方式需要先买张缆车的乘票。

  赫尔佐格再次显得激进的批判社会的合理与激动人心的奋斗感召,其对美国银行人员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他们蛊惑人们贷款消费时宛若天使,催促人们还账时又于举止得体间咄咄逼人,将布鲁诺家中的东西,直到房子拿去,留下的倒更像一个“不根据自己收入水平不合理消费”的失败样本供人耻笑,接着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实际上,演员布鲁诺•斯列斯坦本人的经历就有些《加斯•荷伯之迷》和《史楚锡流浪记》结合的意思,在底层游荡,直到遇上赫尔佐格发掘,算是意外的走了下运。不过,片中的布鲁诺可没有这么幸运,而现实生活的我们从赫尔佐格的影片中总能找到一些现实的影子和感受,自己似乎获得没布鲁诺这般惨,却发现生活中那些困顿、失落与迷失都在布鲁诺的经历中时有闪现,这也正是赫尔佐格的魅力,他显得极端,却又归于人类社会运转的本质和规律之中,给观众猛的一击,然后慢慢回味,慢慢沉思。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cfbd4541415af4fd009062e.html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九):小成本,深刻!

  一部这么简单的小成本却能打动人心,深刻到这样的地步。这是电影功力,导演水准的展现。

  也许是因为精神不够健全,反而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保持着敏感。当别人都屈从的寻找生存之道时,史楚锡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不相容的本质。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摧残是一样的,甚至更冷酷。

  任何时候的社会都有不相容的人,就像是沙子。导演也许是个蚌,把沙子变成珍珠的人。

  电影里的几个场面给我震撼。在医院,大夫笔画着展示早产儿惊人的握力。这种人类本能的需求爱抚。大夫后来亲吻婴儿的耳朵哄他入睡,接下来是保温箱中的婴儿。

  史楚锡在德国时,在一个天井的地方独自拉手风琴。

  刚到美国时,三人在夕阳下兴奋的挤到车窗前开着车。

  失去了房子的史楚锡背对镜头,房子在他面前被拉走。瞬间他面对的一片荒凉的旷野。

  史楚锡最后一站,史楚锡抱着火鸡拿着枪离开,卡车不停的在原地打转。

  坐上空无一人的缆车。

  镜头长时间对准鸡、鸭、兔子。

  史楚锡最后一直抱着的那只火鸡,透着诡异。

  一部好电影需要的就是把角色放在这样的场景中,足矣。

  《史楚锡流浪记》观后感(十):将镜头嵌入现实——自有一股力量

  敬请指正:

  镜头呆板,较少变化。

  史楚锡形容邋遢,其貌不扬。

  史楚锡在后院演奏,伴随音乐的旋转镜头很美。

  史楚锡很窝囊。

  早产儿。(这个桥段是为什么忘了)

  音乐有种萧瑟的美感。

  老头儿所谓动物磁性的发现。

  47分10秒那一方平静的椭圆的湖面,是结冰了。

  似纪录片般的写实主义。

  史楚锡的妻子叫Eva。

  外表彬彬有礼实则残酷冷血的银行代理人。

  拍卖师的快节奏乱语。

  银行小规模抢劫,几乎有点黑色幽默

  超市购物被抓,史楚锡逃过。

  寂寥的音乐。乌云笼罩下,山脉旁的环状公路,史楚锡的侧脸特写。

  后面几段动物机械表演的镜头太精湛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