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7 21: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精选10篇

  《都市女孩 第六季》是一部由莉娜·邓纳姆执导,莉娜·邓纳姆 / 艾莉森·威廉姆斯 / 杰米玛·科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一):作女养成指南

  上个月,史上最“作”的都市女生剧《衰姐们》(Girls)终季,女主汉娜(Hannah)不负众望,终于“作”走了身边所有朋友,未婚先孕,搬出纽约,独自一人抚养不在人生计划中的孩子

  作为一个播出六年,被称为少女版《欲望都市》的都市喜剧,如此失意结局引起不少剧迷的不适

  导演编剧兼主演的莉娜·邓纳姆(Lena Dunham)在头季开播时就说,该剧代表“她们这代人的声音”,要捕捉作为年轻女人真实生活

  不过,如此丧的带盐,也是让网友惊叹“太过真实”。整部剧俨然一本作逼养成手记

  【一】

  通常,一部全女性主角的都市戏,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酱紫滴:

  小仙女们看完《欲望都市》,同姐妹花们聊天时,会情不自禁根据剧中主角的性格特点,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定位:“我是凯莉”,“她是萨曼莎”……从此花朵的人生有了新方向

  我曾经在三里屯,还亲耳听见四五个穿黑皮夹克的男孩纸,讨论郭敬明小时代》中人物与他们的关系:“我比较像顾里”“你比较像顾里她妈!”

  《衰姐们》可谓是此类剧中的一股清流。整部剧奇葩到没有一个讨喜的角色,所有主要人物都“作”到可怕。有网友甚至评论道,每次看时都想对这些傻X女孩大喊“快特么闭嘴!Shut the f*ck up!”。

  真相永远丑陋的。由于毫无遮掩的真实,看完《衰姐们》恐怕没人愿意说,或承认自己像作天作地的主角汉娜或女二玛尼。

  不过,这也是该剧的魅力所在。通过这部剧,我们可以深度了解,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千禧一代都市女孩如何“作”到没朋友。

  【二】

  想要作,首先要穷。有钱人再怎么“作”也会被外人解读为“放飞自我”,只有穷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作”。(当然,这里说的穷,并不是食不果腹的赤贫状态,而是相对于百万年薪富裕阶层而言的中低收入者。)

  《衰姐们》第一季开头就交待女主很穷。汉娜父母决定停止对她的生活资助,而她毕业两年仍在实习,没有薪水。因为穷,才可以付不起房租闺蜜房东吵上一架,约炮后还得跟对方要打车费回家。

  当然,光穷还不行。要想作得高阶,还得文艺。古往今来,文艺情怀一直是作女们的催化剂。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和范雨素迅速走红都印证其强大的煽动力

  在剧中,女主汉娜从大学英语系毕业后,逢人便说自己是作家,尽管只是在网上写些情感小故事。她的闺蜜玛尼,一心想要成为歌手,尽管演出范围仅限于在餐厅驻唱。但是,就这种想要弹奏生命最强音的文艺情怀,才能让女孩们历经苦难,“作”心不改。

  【三】

  具备以上两个硬条件,你就有了开“作”的资本,但还要注意方法论。

  第一步,一定要把自己当回事,认为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作女们才不会安心去当人群中的小透明,她们要让全世界天平为自己倾斜。即便真实生活中很平凡,也要在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最好的,最牛逼的。

  就像剧中索珊娜(Shoshanna)酒后对汉娜吐露真言:“你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有趣,其实过得跟屎一样。”但汉娜根本不在乎,她对所有质疑她的人大喊:你们根本不懂!

  再如,汉娜找到了一份在康泰纳仕集团时尚杂志的母公司工作机会工资高,福利好,还有数不清的免费小吃,但唯一的问题是,要求写的文章全是商业广告

  一天,汉娜与同事聊天中表达对商业广告文的鄙夷,称自己是真正的作家,跟他们不一样。同事听后当然不悦,于是告诉她,坐在她周围的这些同事不是前著名诗人,就是青年文学奖获得者,而她连一本电子书都没写过,明确暗示她接受现实。但这并不妨碍汉娜继续自命清高,在公司会议上,她羞辱了所有同事,指责他们为钱卖命,牺牲艺术结果被当场解雇。

  当然,汉娜不会认可自己被解雇的事实,她辩解称是故意激怒老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算主动辞职。

  【四】

  如果认为第一步“相信自己”仍然不够作的话,那必须迈出第二步,也是最洒狗血的一步,即无节制地宣泄情绪

  有人说,情绪是思维的代谢物,控制情绪,就如同控制大小便,是成人的标配。但作女们才不要情绪管理,她们要随时随地发泄,不会分场合控制心理大小便。

  《衰姐们》整部剧都在处理女生们的小情绪,以汉娜为首的作女们不管不顾随处倾倒情绪垃圾美其名曰真诚”,“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的感受啊。”

  这些情绪对于旁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就像汉娜跟校长抱怨老爸出柜对她的负面影响,校长马上叫停她:“这事跟我没关系,不需要让我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但汉娜们不会将这些情绪深埋心底,她们会第一时间宣泄出去。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汉娜发现自己男友、现已变弯的好基友伊利亚(Elijah)和玛尼上床后的反应(贵圈太乱,先喝杯茶压压惊)。

  按理说,这属于朋友间的私事,跟汉娜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汉娜就是不爽,心里有无数小情绪在翻腾:为什么变弯后还可以睡女人?为什么睡的不是我?为什么睡过我后变弯又睡其他女人?

  于是,她把身边好友的前男友现女友全都叫来,上演了一场撕逼大战。这场戏的“作”值,我给满分

  【五】

  女主们的“作”并不只限于朋友之间的小矫情,她们和外部大社会也有多次互动。但是,之于浸淫社会多年的老司机们,小女生的“作”显得幼稚可笑微不足道

  汉娜上班时经常遭到老板的咸猪手,袭胸、捏臀是家常便饭,老板自己表示比较“touchy”。观念开放且圣母心的汉娜以为他长期遭受性压抑,决定送上“同情炮”(pity sex),不料却被老板严词拒绝游戏猜穿还怎么玩?第一次和老司机过招,汉娜惨败而归。

  更惨的一次是,一位知名作家邀请汉娜来家中辩论。汉娜指责他与女粉丝之间的性关系是利用名望让女性屈服的强奸,不管是否基于双方意愿之下。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汉娜一进门就对男作家进行压倒性抨击,随后男作家以受害者身份与她谈心,并送了本签名书给她,被安抚后汉娜跟作家躺在了一起,并顺手抓住他露出的下体。再次被老司机轻松碾压。

  【六】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我在批判“作”这种生活方式。

  当然不是,我反而觉得她们还挺可爱的。

  其实,我一直觉得,《衰姐们》是描写女生小心思最成功电视剧。剧中充满了毫无遮掩的身体裸露、滥交,以及人际关系低级应对。表面上看,她们具有超过上代人数倍的自我独立意识,但在内心深处,她们其实茫然慌乱,被成人生活搞得不知所措

  她们的“作”更像是在人生成长中,一种向内向外的探索,一种连接世界的方式。这是一个同外部世界过招、亮底牌的磨合过程。在一来一往间,伤害与被伤害中,缓慢完成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变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讲到的那个“受锤”理论。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但是在21岁,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谁也不会预见这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所以,当人们说你很作时,意味着你还生猛,还处在人生中的黄金时代。

  就凭这点,也应该高兴才对。

  - 完 -

  【微信公众号:手撕主流(anti-mainstream)】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二):22-28

  第六季是一个closure,毕竟再拍下去可能就得从girls改名叫women了。从刚毕业到20岁的末尾,跌跌撞撞懵懵懂懂中也要开始慢慢认清一些什么了。

  第一季豆瓣评分7.9,6679人评价

  第二季豆瓣评分8.3,3537人评价

  第三季豆瓣评分8.5,2464人评价

  第四季豆瓣评分8.7,2044人评价

  第五季豆瓣评分9.0,1925人评价

  第六季豆瓣评分9.1,1233人评价

  每一季的评分逐步升高,观看人数却在减少,这些数字好像在说,这部剧在大范围内评价并不高,但是对于那些坚持看下来的人而言,这部剧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高。当然这里面也许还有大家对自己花的时间的珍重,也许因为不喜欢的人并没有继续看下去,不管怎么样,看完六季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浪费时间的风险

  girls这部剧最打动我的往往是某个突如其来的瞬间,有时是金句,有时是沉默,有时是举动,归根结底都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比如Adam的小电影,他那么认真地说害怕自己破坏Hannah,他用力在女孩手心写下电话号码,因为if it hurts you will always rememeber;比如Hannah在台阶上和扮演自己的演员抽烟聊天,说到小孩子好搞得很,难当的是大人;比如Hannah和电视明星抱头痛哭说we’re just children,让我想到的Patti Smith写的那本just kids。

  第六季从Hannah自己的角度对上一季结尾Jessa和Adam在一起的事实的叙述开始,losing my best friend to my ex-boyfriend,每个人物对这篇发表在modern love专栏的文章看法体现出了各自个性父亲骄傲的,Adam是紧张纠结的,Jessa是嘴上说不看又眼不眨盯着Adam看文章,Ray在挑错别字, Marine很随意地把Hannah的文章当厕所读物,Shoshanna大概觉得Hannah的用词太直白粗鲁,母亲投入地骂人渣,Hannah自己则是带着窃喜买了一大叠报纸

  因为这次小小的成功,Hannah被派去参加冲浪营写报道,如果吃东西逛街不算运动的话,那么Hannah就真的彻底和运动绝缘了。有钱有闲的女人正在努力把冲浪这项超级酷的运动毁成下一个“瑜伽”,顺便勾搭教练,可能再捎带点护士的麻醉剂。在做作与放纵空气里,Hannah毫不意外地和教练在床上遇见了,两人你侬我侬仿佛灵魂伴侣,直到一句open relationship彻底打碎了美好憧憬。当然这已经够恶心了,更恶心的是当你尿道感染一个人去看急诊遇到前梦幻炮友来告诉你其实你怀孕了,并且还是那段你以为两个人心意相通实际上却是非常causal的关系的结果。反复纠结,终于下定决心把怀孕的消息告诉孩子的爸爸,这个教练的回答真是太经典了,一口一句“I don’t want to be like a jerk”,明明句句话都很渣。

  教练和Hannah在海滩回忆各自的成长故事发现原来各自都在试图逃离原来的生长环境,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还没想得特别清楚,但至少有一点毋庸置疑,just whatever my dad wasn't。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吧,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就像Hannah说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朋友喜欢什么,只知道他们讨厌什么。也许这样就不需要为了那个清楚明白的想要的东西去奋斗,而日复一日在否定中标志自己的特别并且为懒惰懦弱理由,love和hate到底哪一个更简单呢?好像都很容易,好像也都很难。

  hoshanna作为几个演员公认的最后最成熟的一个人物,有一份好工作,年少无知的她曾经因为Jessa放了好朋友鸽子,结果后来那两个好朋友成立了成功的牛仔品牌,虽然后来她们的表现也挺bithchy的,但是显然这两至少要比Jessa靠谱得多。就像开头Jessa在给祖母生日视频里非常不当地开玩笑那样,她过于自我,想干什么干什么,并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有点反社会,她想当精神分析师不是很讽刺吗?Shoshanna也算大度,忍了Jessa那么久才爆发,下定决心一脚把她踢出自己的生活。可能以前她觉得Jessa比较酷,可是越长大越发现酷这个字眼渐渐变成了幼稚,Jessa说Shoshanna其实并不喜欢和那两个朋友在一起玩也许也是对的,如果她们没有成功她或许也不会这么失望,但是认清Jessa的虚无本质对Shoshanna而言意义更大。Shoshanna不是只知道自己讨厌什么,而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明白不需要什么。她想要的是成功,而不是无聊自以为是的吐槽和占小便宜

  Marine总是一边做错事,一边忏悔,一边一步步毁掉自己的生活,然后把责任推给遇上的烂人烂事,wait a minute,难道不是你自己选择让他们走进你生活的吗?如果Marine能不那么看重自己,而是稍微花点心思在别人身上,也不至于到最后都看不清对方的状况。就像Dessi说的,Marine虽然是他的伴侣,但她从没真正看到他,她只看到了他的外在价值,仿佛一件物品,却从没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每当Dessi挣扎时,Marine确实只是把他推开,在他好的时候就在一起,不好的时候就一走了之。当Marine走投无路去到典当行发现父母给自己的礼物全是假货时大发雷霆,老板却默默翻白眼了,Marine追问老板,老板说每个最后混到典当行的人都有自己的问题,你总是把所有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恰恰就是最大的问题。

  Jessa和Adam两个奇葩在一起反倒还蛮登对的,可能因为这两人都属于风风火火的个性,就像有一次两人暴打快把房子拆了那样,这么强的能量大概也只有对方能承受。他们来拍电影其实和Hannah写文章是蛮相似的行为,都是把个人经历当作创作的素材,也由此获得了重新审视一段关系的机会,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事情在各自角度看来所呈现的样子。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把男女关系作为一个被解读的text。在爱情里的双方,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很像两个试图互相解读又不断自我剖析的文本,而且随着语境的不同,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阐释。“戴着假面前进:我示意着自己戴的假面步步紧逼——我替自己的激情罩上一具假面,却又小心翼翼地狡黠地用手指点着假面。敏感、烦乱、焦虑、专注、固执和神经质。”这些话放到Adam身上完全match啊。“我无法了解你”的意思是说“我将永远无法知道你究竟是怎样看我的”,好在最后Hannah知道了Adam眼中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Hannah去采访的女作家说,没有子嗣才是一个女作家的正常状态。仔细一想似乎有些道理,勃朗特三姐妹英年早逝,终身未婚。张爱玲没有孩子。伍尔芙没有孩子。简·奥斯汀终身未婚。格特鲁德·斯泰因是同性恋。波伏娃终身未婚。卡森·麦卡勒斯没有孩子。汉娜·阿伦特好像也没孩子。其实就算有孩子有婚姻也鲜少有幸福的。但是怀孕这件事情是会催人成长的,你不能再借口自己是个孩子了,因为有个更需要你的人在那里。Adam认真地说自己要和Hannah一起养孩子时真的被感动了,两个人挑选婴儿用品畅想孩子未来的样子多美好,毕竟在怀孕这件事上没有谁曾给予Hannah实质性的帮助,可是这景象越美好就越让人难过。如果他们是大吵一架然后再这样可能还有戏,如此心平气和就说明彼此都不相信能继续再一起。其实就像生活中你和前女友因为种种原因分开后两个人莫名其妙关系就僵掉,一边是指责,一边选择无视,从没理清过这段情感,其实双方都没有释怀。但是很可能某天的某个契机你们又开始说话了,甚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和对方敌视,你们依然可以愉快地聊天但却都明白没办法回到从前。这当中有遗憾,有感慨,有庆幸,好像重新收获了一个好朋友,一个你不会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像《阿黛尔的生活》里emma说的,I'm with someone else now,but I feel an infinite tenderness for you,I always will,my whole life.

  看完最后一集,拍得还是蛮有想法的,不是像《绯闻女孩》一样来个大场面合家欢,或者交代一下所有人的去处,而是很丧的一集,所有的朋友都不见了,只有糟心事等着你。一个不吃母乳的baby,一个不能退货的baby,一个没有父亲的baby。应该没有什么比这更真实的成长了,当Hannah站在mother的角度去批评小屁孩的时候她不再是以前那个whatever的girl了。Hannah和Jessa还是很像的,不然Adam也不会先后和她们在一起,最后和解也是很好呀,如果真的不在乎是不会气那么久的早就路人了。

  最后用lena在一个访谈中对最终季的评价作结,“We did really want to show just how messy your 20s are and growing up doesn’t always mean growing into yourself.It just means shift and change and challenge. ”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三):我们是被相似的自己感动了

  看电影落泪,大多是因为感同身受,因为电影里的某个情节触动你的回忆,或者是你在某个人物的身上找到了仿佛是从自己身上遗落的某块碎片。

  听音乐也是一样,除了音乐本身,更是音乐里面隐藏的一段情绪和回忆。

  人不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气和拧巴劲儿,五味杂陈了这一生嘛

  很多人看爱乐之城,在最后一幕落泪,感动到内心深处绞痛,多半并不是因为你多热爱爵士乐或者多欣赏歌舞剧,感动到热泪盈眶,而是想起了自己的前男友和爱情里的遗憾。

  我觉得很幸运没有被爱乐之城的最后一幕感动,因为没有感同身受的痛。

  而都市女孩这部剧之于我,便是紧紧相连的感同身受。

  我是从2012年第一季开始追这部剧的。 那个时候在香港读研。过年没有回家,叫了吉野家的外卖和自选寿司,坐在客厅,边吃边看四个女孩喋喋不休的对话。

  中间六年,经历了挣扎,毕业,工作,结婚。

  到最终季第六季的时候,我已经和汉娜一样怀上了宝宝。

  这种奇妙的感觉,仿佛四个主人公陪你走了一段人生的旅程。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四):我想住在好楼里,看着窗外的破楼

《都市女孩》里阿比盖尔说的话

  2017年秋末,我看完了《都市女孩》六季剧情。所有剧集完整看下来后,我对这部美剧的印象只有:衰和现实。毕竟有相似的经历,因此经常将主角们陷入泥淖中不懂得想办法挣脱、面对现实只知道抱怨之类的情景投射到自己身上,但现在的我非常讨厌这种状态,因此对《都市女孩》里面的几位主角都喜欢不起来。

  不过,Adam是个例外。虽然有点odd,但在这部美剧里,他是最脚踏实地、有目标在做自己事情的人,很少抱怨自己的生活。要让我说,Adam后面几季的正面表现,综合了其他几位主角从头到尾的负面情绪,不然这部剧会更衰。

  好,现在把楼正过来。

  由于是最终季,在延续前几季的风格时,第六季也顺便交代了各位主角的归宿。在交代ray最终结局的第八集里,肖莎娜的朋友阿比盖尔提出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你们是愿意住在破楼里,看着窗外的好楼?还是愿意住在好楼里,看着窗外的破楼?”

  当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其实都不知道怎么该回答,因为跟肖莎娜一样,我并不懂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意思。不过,当肖莎娜回答“住破楼看好楼”时,我是赞同这个答案的。

  但阿比盖尔和ray的对话直接否定了这个答案,否定的原因,在当时的我看来也是一头雾水。

  阿比盖尔和ray解释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探究他人最真实、最深刻的内心,很多人都会选择回答“住破楼看好楼”,似乎这个答案会让他们看起来很深刻,但实际上这个答案最肤浅,因为它说明只要不用审视最真实的自己,你就用不在乎结构上的缺陷。

  excuse me?最肤浅?why?当意识到这个问题不简单时,在看完这部剧后的长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想问的是什么,因为我隐隐觉得,如果我想透了这个问题,将会有不小的收获,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想通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含义后,我完全赞同阿比盖尔的话:它确实是一个探究他人最真实内心的办法。

  问题里面的“楼”代表的是人的内心,整个问题翻译过来就是,追求内在美是你的真正想法吗?如果我直接这样问,任何人都会选择是,可一旦换成阿比盖尔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就会跟肖莎娜一样回答“住破楼看好楼”,为什么这样?

  如果只是把“楼”当成居住之所,那么“住破楼看好楼”这个答案确实没错,而且还带有一丝的“奉献”精神,但它的潜台词却是:住所是可以换的呀,一开始旧点没关系,反正外面的楼好看,在住进新楼前这些窗外美景正好可以调剂生活,一点损失都没有。

  如此完美的回答,傻瓜才不选,但也正好落入了这个问题的圈套。其实当听到这个问题时,你就已经知道它不简单,但又没办法得其要领,最终只能按照你自认为的最佳答案来回答。

  这就是问题的精妙之处:当“内在”换成另外一幅模样时,你还能辨认得出它来吗?看来很多人的答案是“否”。

  一个人说自己喜欢“追求内在”很简单,但究竟真实与否却很难判断,这个问题完美解决了该难题。从答案来看,很多人真正追求、中意的实则是“追求内在美”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赞美。就如有时候,你表现的很善良并非因为你真的善良,而是因为表现的很善良能够获得社会或者他人甚至关键人物的赞美,当你把内在变成一种手段,而非真心追求时,在“好楼破楼”之问面前,你只会原形毕露。

  可即使这样,也有刻意与无意识之分,刻意如此的有之,无意识之人亦存在。刻意如此的人至少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是主动选择和接受了“破楼”;那那些无意识之人呢?在这物欲横流、人生步伐越来越快的世界里,他们可曾认真审视、观察过真实的自己?可曾想过,在选择观赏窗外好楼时,已将自己永久锁在了那栋破楼内?

  有人可能会说,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里不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样也就不会暴露自己。是啊,多么悲哀,在我们的生活里,就连被问及这种问题的机会都没有,那温水中的青蛙,就是我们的写照。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五):girls s06e03 :American bitch

  刚刚播出不久,很明显看到《girls》第六季第三集引起了大家的探讨和赞美,因为很独特,但也不能说独特到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在第二季第五集“One Man's Trash”,就是一样的,精彩精致简单又吸引人。

  先回顾一下“One Man's Trash”:

  Hannah因为扔错垃圾的琐事跑到了42岁独居自我封闭的Joshua的家里,离婚中年危机老男人和年轻微胖冲动的年轻女孩,发生了连续几天的亲密关系,是一集只有两个人物和靠大量对白完成的剧。同样精彩和难以忘记的是《绝命毒师》第三季第十集,老白和小粉被关在封闭的地下制毒实验室里,围绕打苍蝇进行了一次无休止的对话、争吵,矛盾自立自破,也是让人看得很过瘾。

  但是我会更喜欢“One Man's Trash”,就是精致的如同理查德耶茨笔下的中产家庭一样,况且里面有我最爱没有之一的一段台词——

  -I want to be happy.

  -Of course you do. Everyone does.

  -Yeah, but I didn't think that I did. I made a promise such a long time ago that I was gonna take in experiences, all of them, so that I could tell other people about them and maybe save them, but it gets so tiring... Trying to take in all the experience for everybody, letting anyone say anything to me. Then I came here, and I see you. And you've got the fruit in the bowl and the fridge with the stuff. The robe, and you're touching me the way that... I realize I'm not different. You know? I want what everyone wants. I want what they all want. I want all the things... I just want to be happy.

  (以下一段摘自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791030/)Richard Shepard的摄影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很大,他很明智地用镜头把两个角色隔离开,很少让他们同时出现在同一镜头中,而且当他们处于同一镜头中时,摄像机离演员也足够远,因此观众不会觉得他们正在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更像是在模仿。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在Hannah和Joshua半裸打完乒乓球以后,他们安静地坐在院子里的桌边,Joshua读着报纸,这时他背对着镜头,观众无法与他建立情感联系,而且他正在专心读着报纸,因此他也没有和观众面对的角色建立情感联系。镜头缓慢地推近Hannah的脸,她正在给从她旁边的果盘里拿的橙子剥皮,盯着看Joshua读报纸。看着Hannah这样做是件很奇妙的事,想着她此时此刻正在想些什么。紧接着的镜头也让我们足够接近角色能观察到在Joshua眼中的Hannah是什么样的。这很奇妙,在这个剧集的中段,有些事情让人心疼,两人所有的无聊苦闷都展现了出来,而且同时这也让他们从中解脱出来那么一小会儿。这是一篇散文,它只能是一篇散文。

  很巧,当然不是很巧,Richard Shepard是第六季第三集的导演,所以同样有着细节堪称完美,画面非常干净、角色和观众的视角独特的特点。比起第二季,这一集的画面更加没有其他的杂物Hannah直接走进一个建筑,公寓里通过作家龟毛的让人脱鞋、整齐码放的畅销书和漂亮的家具,就很能说明作家自恋又细腻的人物性格和精神状态。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六):Life will keep chasing you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追这部剧,类似欲望都市,但我从来没看过欲望都市。但我看了girls之后,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欲望都市会那么火。

  一直觉得这种肥皂剧应该会非常的无趣,一群叽叽歪歪的女孩整天谈论男人,爱情,自怨自艾。但是girls却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非常真实,非常丧。

  这部剧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编剧,当我看到编剧是lena dunham的时候,我就震惊了。因为lena dunham也是女主角,和hannah的背景很多地方都非常相似。四个女主角也可以说刻画的非常成功,每个都非常自私,一开始以为Hannah是那个最自私的人,但到了第六季,才发现她渐渐的变得成熟,变得开始学会独立生活。一开始以为marni是最善良的那个,但是到最后发现她非常的bitchy, 最初很单纯的shosh到最后变得最正常,选择和这群朋友绝交,而一开始就不正常的Jessa,到最后也看清了自己。

  四个女主角,折射出了我们身边好多人。

  很多女生在一起聚会,总是不停地的讨论自己,总想着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有时候,我也觉得蛮厌恶这种。

  ut i don't know, i know nothing.

  最后一集,妈妈的演技简直炸裂。Being a child is easy, being an adult is difficult.

  life will keep chasing you and there is no place to hide.

  all we can do is to embrace everything and be brave. or suck it.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七):When she was good

  在HBO剧集《Girls》最后一季第三集《American Bitch》里,编剧及主演Lena Dunham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颇值得玩味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Hannah——一个不甚成功的专栏写作者,被邀请去曼哈顿上城(富人区)的公寓,公寓主人则是一个有着典型“作家”长相的目光深邃的小说家。通过两人的交谈,我们得知,Hannah在一篇文章中痛骂了该小说家利用自己的名气和才华哄骗以“创意写作”为专业的女大学生为其咬,而小说家则因此想要和她“谈谈”。

  我们看到一间布置得相当有品位的公寓,阳光充足的客厅里堆满了书——小说家读的书,以及他写的书、他写的书获得的被装裱好的奖、甚至还有一张他和Toni Morrison(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最重要的作家、黑人女性)的相片。这个明显才华横溢却充满了才华横溢的男艺术家的臭毛病的小说家认为Hannah的文章只是基于以讹传讹,况且,“怎么可能有不自愿情境下的咬呢?”对于他而言,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Hannah很自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也是本集我最喜欢的细节之一):“不自愿的咬,它会很噎人,它可能会涉及到按住女生的头、或是马尾辫。 ”

  小说家和Hannah的对话,一开始充满了对彼此的敌意与不解,然而这敌意在两人愈发深入的谈话中有所消解。Hannah告诉小说家自己在中学时因为写作优秀而被当时的老师“摸头、揉脖子”,可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直到长大后才明白这几乎构成了“猥亵”。小说家则给Hannah读了自己的作品,表示他的“罪恶感”(如果有的话)源于没有“push her too hard”使“受害者”能够有机会令他了解到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们的对话往令人愉快的方向进行着,小说家甚至还送给Hannah一本她爱的签名书,鼓励她:“你是一个作家。有一天,你会很成功。”

  在观众有可能为这一场两方阵营的温馨和解而放心的时候,小说家提议Hannah躺在他的身边,并“不要脱衣服”。Hannah的脸在阳光下显得犹豫——这到底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交流,还是一场男女之间的拙劣把戏?等到她终于拿着他送她的书躺下并为自己的鲁莽文章道歉的时候,小说家拉开裤链,露出了他的生殖器。而Hannah犹豫地、不知所措地握住了它。几乎只有一秒钟,她跳起来质问:“你怎么可以这样?怎么还不把它放进去?!”小说家只是看着她微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的样子。

  我几乎要拍手叫好。此时,小说家十几岁的女儿回家了。天真烂漫的她希望震惊而准备离开的Hannah可以欣赏她的演奏。于是我们看到两个人坐在沙发看着这个女孩,吹长笛(如果你想歪了,那么你猜对了)。背景音乐响起,Hannah离开了公寓,而更多衣着时髦的各色女子正从四面八方走向小说家的家。你只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却看不到她们的面容。

  讲了六季的被视作新世代《欲望都市》接班人的《Girls》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一集再明显不过,她要讲的就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相对女权、相对平等的社会和时代,作为女性,你依然无时无刻都能接收到的“不平等的权力”和“不利的情境”。即使在一个你即将与男性从业者平起平坐的时候,你依然随时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被迅速降低局限为一个握住生殖器的性别角色(而不是一个事业上的“后起之秀”)。即使是一个明显“自由派”的、“受过高等良好教育的”男性,也不会认为他的“骚扰”有什么问题。

  对类似问题的讨论,通常存在于所谓白人女权主义的范畴,通常还带有那么一点点“不食人间烟火”的贬义色彩,属于“第一世界”的问题。我并不想要否认(我更进步的妹妹所坚持的),脱离了阶级和种族的女性主义是单薄的,但是第一世界的问题,依然是很严肃的问题。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我几乎没有在大陆(女)作家(男作家就更不会在乎这种问题喽)的作品中看到过类似的讨论,然而在台湾作家李维菁的《生活是甜蜜》里,我却读到了很妙的东亚男权语境下的描述:“她凄凉地觉得,父兄这两字对她是可怕的魔咒。在艺术世界找替代的家人,在江湖中寻找父兄的保护,这意味着你和他们彼此有了默契,必须要永远仰望父兄,才能得到关爱。若不保持仰望的角度,就永远得不到关爱。”

  几个月前女权人士吕频在纽约文化沙龙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女生问(大概意思),你为什么不去鼓励更多男性加入到女权运动当中。吕频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说,已经有很多活动是男人主导了,我们不一定非要寻找男人的支持。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和喝彩,我听出了怂恿、戏谑甚至嘲笑。这个回答是不是偏激了一些呢?以我自己的立场,可能是的,但是我充分理解吕频——一个女权活动者的回答,这个世界上male only的运动/事件已经太多了,为什么我们要寻求“第一性”的支持,似乎没有了他们就显得“太极端”?还有人问,你用女权主义看所有的事情,难道女权主义无处不在。吕频回答,作为一个工具,女权主义是可以重新解读几乎所有既定的“事实”。我可以理解,提问的小朋友们应该不是来自文科背景,对女权问题的关注也可能很有限,但是对于我——一个非activist而言,这些问题的可怕之处在于,我在那一天才意识到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的普遍想法,和“白人女权主义者”差距有多远。

  我自己生长在一个十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家庭,我爸——一个在中国还算泛自由派的男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直男癌。当然年代不同,我对他也没有什么苛求,可是偶尔听到他说出“我自己的老婆为什么不能说两句”等言论的时候,坦白讲,我真的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非诚勿扰》刚流行那阵,台上有个三十几岁的女嘉宾,我爸每次看到她都会说一句“三十岁没结婚一定有问题”,这时候的我,又要通过冥想来控制自己争辩的欲望(反正吵过好几次也没有用)。可是我们这一辈的男生,思想就比较进步吗?恐怕并不是。大学时候,我有一个男朋友,交友广泛,他们一群男生,常常带着各自的女朋友们组局吃饭。当时(表面)还十分温顺的我就十分讨厌这样的局,还对他发了脾气说我才不要去。虽然当时年纪小,但是对那种“男生谈笑风生、女生低头吃饭”的场景就是有说不出的厌恶。直到大学毕业酒会那天,这种怨气累积成一个集中的爆发点。我现在还记得我和他在我宿舍大吵以至于我威胁不去参加酒会的情景。

  事情很简单,酒会之后的after party,他的哥们儿都“携眷”出席,但我想要去参加自己的几个女生朋友的after party,他觉得这种情况“不可接受”。“人家的女朋友都去参加而你不去,别人会怎么想我?”是他的中心论点。而当时的我,似乎也认为“不去”是伤害了他的面子,然而我自己就是想要去参加姐妹们的聚会啊。为什么想要参加自己聚会的我是自私,而想要我参加他的聚会的他不是自私呢?这个微小的问题,就是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男性的理所当然。不过22岁的我并没有认识到。我记得他还说,“你以前不是这样的,都是你这几个朋友,你怎么会变成这样?”对啊,他刚刚认识的18岁的我,更加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力,稍有意识的我在22岁开始觉醒了,对一个男生来说,却是“变成这样”。这样的一个男朋友,并不是什么坏男友,事实上,他是一个人人交口称赞的好男友代表。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反对“宠老婆”型的中国好男友以及行为,有“宠”,就会自以为有了“管”的权力。

  写到这里,我相信有直男朋友会很不屑:你这么女权,平时还怎么撒娇,恋爱还有没有情趣。这个问题,你去问徜徉在我的爱河中的(女权主义者)偶吧吧,哼。

  本文发表于我的豆瓣专栏《一口酥 little treat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https://read.douban.com/column/5603643/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八):写给《Girls》——再不舍,还是要离别

  有的人就是会突然从你的生命中离去,没有拥抱,没有告别,没有任何仪式。

  再不舍,还是要离别。

  第八集,两个三观极正的boys的“告别”。是住在好房子里看着对面的烂房子,还是住在烂房子里看着好房子?真是个好问题。

  第九集,Jessa和Hanna两人终于和好。疏离很久的四个女孩,终于再次聚集。然而一曲舞毕,四个女孩的友情亦随之终结,这也是早已预见的必然结果。各人走各人的路,有的继续自我中心,有的继续fucked up,有的决定结婚,有的决定生子……

  第十集,生活继续苟且……

  Jessa和Marnie正好相反。M甜美的外表之下,是极自我、极无安全感的焦躁内心;而J表面豪放大咧,永远一副“I dont care”的屌样,内心却是极敏感细腻。

  你可以说Shosh天真,有些白目,但她一直是四个女孩中看得最清楚的。她一直很清楚,清楚每一个人的自私。最后也是她最先勇敢地接受“她们四人都有各自的路要走,再也回不去了”这一事实。

  一路走来,Hanna真是成熟改变了不少。第八集的便利店里的突然沉思,一定是她意识到Adam的好意是行不通的;之后餐厅面对A的求婚,她热泪盈眶,却只是感动,并没有接受。就像在第四季结束,Sample出生时的保温箱旁,她含泪拒绝了A伸来的手。

  每次Hanna跳舞都超带劲。

  带些疲倦、病态的Hanna美得像幅油画。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九):这些女孩子一定是你,也一定不是你

  要做遛狗人,而不是狗。

  你肯定不想依靠某个男人,某个书呆子。

  别让对方掌握主动权。

  抓住你想要的职位勇敢向前

  如果这个家伙真值得

  那他会在你回来时,在机场等你。

  这是你的机会,抓住你想要的

  学识 成就……

  这就是你抓住命运转机的时候

  get it!

  初看时觉得这四个女孩子都是生活中的另类吧,那些糗事那些不堪都不是明眼人会遇到的吧,可没看几集就觉得是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会遇到的事,会做出的反应,会出现的心里。

  在她们身上观照自己,勉励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这些女孩子一定是你,也一定不是你。

  《都市女孩 第六季》观后感(十):开播前一篇Vulture的采访 “A Final Vent Session With the Girls of Girls”

  最终季马上来了,看到一篇采访。放假没事儿译的,因为是一同成长的剧,也算是一个庄重的closure咯?

  有错误见谅,先贴上原文地址。

  (原文载 http://www.vulture.com/2017/02/girls-hbo-final-vent-session.html)

  电视剧《衰姐们》总是不缺话题。在过去的五季中,这部HBO的剧集激起了关于荧幕形象、阶层特权、身体政治的讨论,甚至盖过了剧本身的风头。周日晚上,这部剧的最终季将播出首集。日前,主演莉娜邓纳姆(LD)、艾莉森威廉姆斯(AW)、杰米玛科克(JK)、佐莎马梅特(ZM)作客Vulture杂志,敞露自己曾遭遇的批评与失意。此外,她们还回顾了往日时光,与角色同步起伏的心情、拍摄性爱镜头的场面,指出四个女孩子里面谁更加成熟。四位姑娘一致同意,在第六季的最终,索珊娜(Shoshanna)是“走得最远”的那个人。

  《衰姐们》首播时没收到什么好的反响,它触及了一些当时正在激化的议题,尤其是那过份失意的荧幕形象(主角们都太丧啦),立场也并不讨好。观众不能领会剧集的幽默,主角的自省。有时,甚至都很难说这就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视剧。

  LD: 甚至都没人问过我们这部剧的制作。他们只想知道,“有那么多人讨厌你,你什么感觉?”

  ZM: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裸露镜头?

  AW:这些问题应该去问真人秀明星,我没开玩笑。

  如今回头再看,你觉得是什么使得《衰姐们》成为了一部触动我们的作品?

  LD:首先我想说三点。第一,我们从来不抗拒批评。每个产业都需要多元的对话,我们的剧就是以对话开场的,在(接纳对话)这点上当然义不容辞。我想我们捕捉到了作为年轻女人的真实生活。这给人连结感、归属感,她们也希望通过这部剧被人了解。这是很棒的一点,男性制片人很难做到。那些质疑没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有人觉得这部剧的笑点只属于特定群体,觉得我们不过是在讲白人中产女性的态度,在讲自我的意识,这都没什么意义。因为我们也是四个傻乎乎的白人女孩,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在写什么、演什么。

  JK:正是如此。

  LD:所有人都在说,“这太粗糙了”,而我们的反应就是,“嗯,我们正在写呢...”

  AW:我们就是要把它写得粗糙点。

  LD:这挺讽刺的,剖析了很典型的一种美国女性。比起杀手、毒贩、强奸犯,那个复杂、一团糟、有时不怎么吸引人的女性角色可能更招人讨厌,能发现这点也很有意思。

  ZM:因为人们会把故事和现实分开。他们会觉得,“哦,那个人不是真实的,杀人,强奸,这都是虚构。”

  LD:能对此进行诸多文化上的讨论,我们很幸运,但我还要说,我们有一帮超赞的班底,最有天赋的制作团队,每天一点点突破极限,如果只把我们当作是《橘郡风云》(2003-2007年福克斯电视台播出的一部肥皂剧,主要讲述青少年的生活),这没道理,也让人沮丧。

  AW:通常有文章提到我们的时候,总是用剧里的真名。这点我想你们Vulture杂志也逃不出干系吧。比如写个“艾莉森被舔xx”啦,事实可不是那么回事儿。

  LD:对,这叫“假新闻”。(原文是fake news,Lena大概是在说前阵子川普对CNN的指控hhh)

  AW:而且我想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其他的剧集或者演员身上,尤其是男演员。我可没看到过有人写“布莱恩·科兰斯顿(《绝命毒师》主演)怎么怎么样了”

  LD:“布莱恩·科兰斯顿杀了他全家”

  JK:有一个批评说,如果你的剧里没有各种肤色的角色,你怎么能做多元文化上的讨论呢?几年前我就对Vulture杂志说过,不知道怎么接受采访的时候,我就去想那些最重要的事,现在也是。这个剧不是什么大项目,别把它想的那么吓人。我们在讲一个事实,并不企图使其永恒。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文化和艺术,这两个东西是共生的。但如果,你给一个作者开了个玩笑,然后作者信了,就很认真的把它写了下来,这也太荒谬了吧。

  LD:我总是要说,“好我接受批评,很谢谢你看这部剧,我很感激。”现在这部剧要完结了,我终于可以释放一点点,“知道吗,去你大爷的。”我也是个会犯错的人,说可能后悔的话,但到底,我们花了六年做了这个东西,颠覆了女人在电视上该有的传统模样,我才不要为之道歉呢。

  JK:总是有那么多道歉,我都要疯了。现在媒体一天要人道多少歉啊......

  LD:如果做错了什么,我们会道歉;但我不要为自己的存在而道歉。

  JK:如果是小失误呢,你会为艺术家的一个小失误道歉么?

  LD:我想如果我在文章里说了什么蠢话,我又得道歉了。

  与此同时,莉娜,尤其是你,似乎成了白人女权主义(white feminism)的靶子,你有想过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成为了这样的代表人物吗?

  LD:很多事情的综合吧。特权是一方面。人们觉得我来自一个文化精英汇聚的地方,不能理解其他人的经历。我没兴趣反驳这个。我就是从我来的地方来。当你为一些议题发声时,不可能一步都不错、这样滴水不漏的。还有一方面就是,女权主义本无定论,白人女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我很乐意成为危险的白人女权传统的一部分,还顾不上有色姐妹,或者跨性别者们的斗争。我无意参与她们的故事。我也不想变成白人女权斗争史中的必经一项,我一个人也做不到。尤其在现行的这个体系下,做工作时总是鼓励你尽可能的包容。

  AW:我也觉得你挺有胆量的。在我们经历的这个媒体文化中,一直站出来支持自己相信的事情,这很需要勇气。这也鼓舞我们所有人,我学到了很多。因为是有威胁的呀,切切实实的存在。当她开始为自己所信发声时,她的安保也做好准备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有人在公共场所坚定地为女性权利、生育权发声的时候,他们是冒着危险为其他人谋利益。

  JK:这是很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也是你犯错的时候。如果你走出家门,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总是会犯错的。所以很多人闭嘴,没人想做错事。

  LD:然后就没有人说话了。和我工作的这些姑娘们,还有工作本身,都令我深受鼓舞。但我还想说,能让这个剧得以成真,要感谢捧我起来的这个体系。我恰好是他们愿意触碰的边界,一个肥胖的白人女孩。但还是个白人,故事也没有太吓人、太冒犯,符合人们在电视上所见女性的标准。事实上,需要的不再是像我这样的制作人。当然我们需要代表,当然我们需要不一样的肤色。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触到不同的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我的Lenny Letter项目和公司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用这个曾造福于我的系统,给其他制作人发声的权利。不要急着用些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的东西塞给观众,平息他们的愤怒。

  回到《衰姐们》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即使还没观看它,人们就因为评论它而深受鼓舞了。

  LD:我们的评分一直不够高,所以很多人也错过了这部剧。

  AW:大多数人告诉我这部剧不适合他们。

  JK:如果有人说这不是他的菜,我觉得没什么。但也别跟我说你对这部剧有什么严肃的批评。这可太尴尬了,我不想辩解什么,显得太蠢了。

  AW:哈哈,我早就不怕被说中二了。

  LD:我最喜欢的一点是,每次下推特前都看到有人发推说“讨厌死莉娜邓纳姆了,但我真想看到《衰姐们》回归啊。是我最爱的电视剧。”如果你喜欢这部剧,你就喜欢我了,因为它是关于我的。如果你对我有看法,但这部剧又让你很开心,你最好再想想。

  ZM:我想我们的剧出来的正是时候,世界需要这种东西,它也为娱乐业的女性打开了很多可能。但也因为它是第一个,很多东西会被放大。我还记得第一季的时候Judd Apatow(本剧的制作和编剧)说:“这部剧的评论会两极分化,但只要有人在说这部剧,就成了。”没错,是的,有人很喜欢,也有人很生气,但大家都在讨论,我们就是想见到这种讨论。

  你觉得随着时间流逝这部剧的影响会有所改变么?

  LD:这个问题很好玩。我最近刚为《纽约客》写了篇关于Mary Tyler Moore的文章,她对我影响很大。我记得我们刚开始做这个剧的时候,我让每个编剧都看几集Mary Tyler Moore的作品,还有Mary Hartman的My So Called Life。这个感觉很奇妙,这个作品结束后的17年我才出生,24年后我开始看这个作品。所以我可以在去政治化的语境里欣赏,我知道描绘单身女性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我看这些时心里也想着“Mary Tyler Moore的作品了没有黑人,这是很有问题的。”如果等我六十岁了,发现那些《衰姐们》播出时她们还没出生的女孩子开始看这个剧,我会很开心,乐意听她们评价“人们怎么愿意天天在电视上看这种东西”。希望那时她们会为“《衰姐们》的女孩都是坏女人”这样的丑闻感到震惊,希望她们会觉得“这就是我看过的一个电视剧而已啊”。能看到一个作品脱离政治语境是很让我兴奋的。但没办法,我们现在牵涉在政治里面,如果以后对这部剧的态度能够常态化,这些讨论也许也是个小礼物吧。

  作为剧中演员,你们有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是自己重新定义所扮演的角色?重新理解你的角色是个怎样的人?

  JK:好吧...... 我需要和Adam约会,这对我很难。

  LD:被逼着去和Adam Driver约会。

  AW:每当Marnie要和某人的前任搞到一起的时候。

  LD:这是她的爱好了,不一定总是前任。

  AW:不,几乎总是。Desi是Clementine的男友,Ray是Shosh的前任,Elijah是你(那个角色)的... 最终季里面她又出轨了。真是一团糟。每当这样时我就问“Lena, 为什么?大家已经够讨厌Marnie了。”

  LD:Jemima很不喜欢她和Adam的那条故事线,因为真实生活里,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尽管她个人鲜活不羁、说一口淘气的英国口音......

  JK:我很神经质的...

  LD:...也很注重道德。

  JK:问题主要出在,剧情和我认为事情该有的样子完全不一样,让我很受伤。

  LD: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个朋友和另一个朋友的前男友在一起了,Jemima当时的反应就是,“你不去跟她坦白的话,那我去。”她真的很在乎这些。但还是得这么演,也不代表逾越了你的道德准则。我觉得Shoshanna一直都表现得不错。

  ZM:饰演一个完全和我相反的人很有挑战性,何况还是在一段你迅速成长的年纪。所以我更得上紧齿轮,但我从来没想过,哦,她做不到的。

  JK:还有些小事情,比如在酒店走廊XOXO。

  LD:那只是简单的亲热和调情啦。

  ZM:每次演这些场景,有男演员要道歉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好笑。

  AW:想想他们要怎么对我们,这还是挺安慰人的。

  ZM:我懂!太惨了。

  LD:他们总是一副,不客气的样子。

  AW:但事实上,你的鼻子碰到我的阴道了,我可没有要感谢你什么东西。

  ZM:绝对没有。

  AW:还有就是,我觉得我们呈现出来的20岁,和普通人的根本不一样。我们做的都是些工作。整个电视剧里面我们的恋爱关系都差不多是和同样的人,相互依靠。

  LD:也可能是一帮相互依赖的小孩

  AW:我们很幸运,这部电视剧让我们有资本选择去想去的地方生活,做很多决定,做经济独立的女性。听上去可能很奇怪,但我20多岁的生活体验多是Marnie这个角色给我的,因为我自己过得更像30多岁女性的生活。

  ZM:没错。

  AW:就要结束了,我还希望一点就是,我能吸取Marnie的教训,而不是到了现实世界把这些错再犯一遍。

  在这部剧里,你们觉得谁是变得最成熟的?

  AW:我想是索索(Shosh)。

  LD:她是走得最远的哪个。

  AW:尤其在第六季的结尾。

  LD:我们都觉得是她。她有这个资格。

  AW:她从犯的错里学到很多。是唯一一个角色可以,看着朋友们对抗生活,从他人的错误里学到一些东西。她是最不自恋的那个。

  ZM:她一直想要知道什么是最酷、最正确又有趣的做事方法,这在最后救了她。她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挡住了生活前进的车轮。其她女孩子的生活太糟糕了,这警醒了她。.

  谁最不成熟呢?

  LD:都差不多吧。我们都努力了。我总是说,离开露营地要比找到一个的好。我想我们都离开了。

  AW:我觉得最主要还是Hannah离开了那个露营地。

  LD:这或许更好。

  AW:就好像,扬起沙子,扑灭那团渺茫的火焰。

  LD:完全没错。我们得离开,才能开启我们的电影。

  ZM:就好像,在火焰的余烬上种上鲜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