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13小时》影评10篇
《危机13小时》是一部由迈克尔·贝执导,詹姆斯·戴尔 / 约翰·卡拉辛斯基 / 马克斯·马蒂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战争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机13小时》影评(一):不错的影片,基于事实,又略行升华
关于班加西事件在国内并没有多少视频信息,其中在探索频道的关于外交安全局的纪录片中提到了班加西驻所遭袭的经过,但主要讲了外交安全局(Diplomatic Security,以后简称DS)在事件中的作用(当然因为DS随行人数少,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危机13小时》这部影片其实主要讲述了6名私人军事承包商(Military contractors,以后简称MC)在事件中的行动。MC在国外的任务主要是保护重要目标。在班加西事件中,6名MC的任务便是保护CIA在当地的一个秘密哨所,距离班加西驻所约1英里。其实从整个宏观层面看,这6名MC已经间接或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而且在6名MC从班加西驻所接回伤患返回CIA秘密哨所后的行动(也就是抵抗暴徒入侵的过程)也很类似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纳查夫事件。其实一句话来说这6名MC的行动似乎超出了军事承包商的职责,但是这些主要是政客们和军事观察者的观点,接下来我们主要聊聊这部电影。
对于军迷来说,观看任何军事题材的电影都是一种享受,从《黑鹰坠落》到《勇者行动》,之所以不说《孤独的幸存者》和《美国狙击手》,是因为后两部电影已经被改动的比较多了,和原著出入比较大。当然了解摩加迪沙之战的朋友也会发现《黑鹰坠落》也不全面写实,但总体上是真实的。
《危机13小时》的影片叙事风格让我很容易联想到《黑鹰坠落》,但是基于迈克尔 贝的风格,让她的光影效果又很像《变形金刚》,两者的结合似乎减弱了战争片的那种枯燥,让任何观众(主要指非军事爱好者)也能享受影片,看得热血沸腾,所以抛开一切舆论,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战争动作影片。
从影片的严谨角度讲还是做得很到位,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有待斟酌,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就主要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首先,杰夫在飞机上摘掉戒指这个动作很符合老兵的身份,因为身上佩戴的任何饰物都可能暴露出个人信息和弱点;随后泰罗恩跟随站长进屋时把手机交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细节特写;然后是在和当地雇佣兵兵进行武器交易时的一段狙击手眼镜上的汗水,这个细节表现的很好,但是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那就是狙击手的枪管居然伸出了窗外,正常的军狙击手是绝对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方位,把枪伸出窗外在任何时候都是禁忌,这一点导演没注意到很遗憾;再然后就是在班加西驻所交战的场景,DS的几名探员战术撤退时的走位明显错误,穿红格子衬衫的探员居然从MC们的火线前直接跑过去,正确做法是从队友身后撤退一段距离后停下掩护其余队友,呈阶梯式;其次是OZ的夜视仪中弹后,导演没有忘记保持这一夜视仪损坏这一细节;加装了夜视仪的狙击步枪在射击时需要移开头盔上的夜视仪,这一点导演也注意到了;最后是影片的灯光,虽然在电影中坦途和站长都提起过关灯,但是关来关去,院子里还是灯火通明,这一点处置欠妥。以上是本人在观影时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危机13小时》影评(二):风格很像变形金刚
老麥是不是玩变形金刚把脑子烧了,现在拍什么片都是变形金刚的爆炸流,摇臂流。《勇闯夺命岛》是你拍的??我现在开始不信了。。真不信了。
就说老麦吧,个人给他的最高评价还是《勇闯夺命岛》剪辑一流,剧本一流,摄像一流,导演绝对一流。虽然《勇闯》在风格上有继承《绝地战警》,但我喜欢。不做作。然后老麦在变1之后风格大变,以假为美,以浮夸为美,表演越做作越是好。而这部《13小时》并没有回归《勇闯》的精悍风格,反倒是将汽车人那套直接搬过来糊弄人了。
说本片,节奏还算合格,但没有高潮没有亮点。莱基被扔下来本来可以很震撼,但居然已经打完了。。感觉呼吸不畅。。
还想说的,但是不想说了,,总之,最近看过的一系列美国步兵片里面我认为,No1《孤独的幸存者》,No2《美国狙击手》,No3空缺,,反正绝对不是本片。。此片仅属于等欧洲杯前看的那种快餐电影,没太多艺术水准。
《危机13小时》影评(三):危机13小时
2017-2-10
个人自用 非影评
整部电影的战争场面看起来就像玩单机游戏一样 很多枪械武器在游戏里也玩过
利比亚的黎波里 班加西 独裁者被杀 美国在这里设有秘密站点
一士兵来到利比亚 队友来接 二人很熟 吉普车开到一地 被武装人员劫持 二人掏出手枪对峙 队友威胁说天上有无人机 杀美国人的后果很可怕 武装人员怂了 放二人走了
众人的任务是保卫 保卫美国大使 保卫一女的 女的去谈生意 队员们负责接送 接送过程中被跟踪 甩掉了武装份子
大街上都是卖枪的
武装份子包围了使馆 大使被烟呛死 站长不让士兵们去救 说这不是他们的指责范围 士兵们执意去救
士兵们来到使馆 使馆大火 回据点被武装份子围困 所幸开的是防弹车 轮胎都着火了还能开 开启防爆胎 终于开回据点
士兵们占据据点的制高点 四座墙上 每座两人
武装份子前来 第一波被很快的打退 各种狙击枪爆头
第二波攻击也被打退
第三波攻击武装份子使用了迫击炮 导致两名战士死亡 这期间不知为何武装份子不进攻了
没有美军的支援 没有地狱火导弹 没有无人机 没有权限使用战斗机威慑
据点里有不少cia
武装份子前来 几十辆车 士兵们已经失望了 比划了一下六的手势 原来是二月七日烈士旅的
众人被送往机场 cia,先走 士兵们继续等另一架飞机
字幕 众士兵们回国后纷纷辞职
《危机13小时》影评(四):危机13小时:电影攻心战
如果你能在电影里打得敌人心服口服,现实中的敌人一样会被吓到认怂。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政治战争电影《危机13小时》在07:12秒的时候,有一场戏:两名美国人,驾车被一群手持AK47的利比亚当地武装堵在了街头。
硬拼,人先死,车后丢。
服软,车先丢,人后死。
他对领头的、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暴徒说:
抬个头,看见无人机了吗?
你没看见?无人机看得见你。
无人机看见你,就等于美国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全家是谁。
要是我出了什么事,你们全家都地炸死!
然后,撤了。
《危机13小时》的故事真实发生于2012年,拍成电影公映是2016年,现在是2018年。
观众看热闹,敌人看门道。
6年前,那场6对600的夜战、近战中,美方使用的武器,战术素养,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跨国打击能力,你方现在有吗?
怎么在自己家里吹牛都行。
一旦到了公海,必须把“和平”挂在嘴上,见谁跟谁说,挨打也要说,坚决不开枪,以免漏了馅,变成卡扎菲。
《危机13小时》影评(五):I'm coming home,for good.
就电影本身来讲,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没有高潮没有亮点,2个多小时可以让人昏昏欲睡。
完全可以压缩的更精致一些,危机是13小时,但是并不需要把13小时完整的都展现出来。
中情局GRS(全球反应)小组是一群被CIA雇佣的安保人员。“你曾经在海豹突击队服役?对不起,我们需要曾在海军特种作战发展群服役的;你曾经在绿色贝雷帽或是游骑兵特种部队服役?对不起,我们只需要三角洲的。”这是这帮人组成了,保护CIA的使命。他们有的只是付出,或者说用生命换来的薪水,跟雇佣军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最后一个GRS说“CIA的cheif会得到勋章和嘉奖,两个象征性前来营救的三角洲也会得到勋章,而我们,什么也没有。”交代了这六个人的身份Rone,Jack,Bub是海豹突击队,Oz,Tig,Boon是海军特种兵,Tanto是三角洲部队。
Jake有2个女儿了,妻子又怀孕了,当这句话“我不希望孩子将来得知,父亲死在了一个他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说出来的时候,战争就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武器和血肉比拼,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家庭在用鲜血和牺牲为某些政客铺就的光辉大道。
Rone,三个男孩的老爸,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战争,让最后跟家人通话的视频成为了他在这个世界最后的影像,付出所给的最大褒奖就是最后换来的一颗星。
“All the gods, heavens, hells are within you.”。“上帝、天堂、地狱都藏于汝心。”
Jake最后在给家人的电话中的泣不成声,让人唏嘘不止,战争的残酷性在哭泣中发人深省。
——I'm done
——I'm coming home
——For good
——I'm just lucky
——Rone didn't make it
——Rone is not coming home(泣不成声)
。。。。。。
《危机13小时》影评(六):混乱
本人的积累,可能不太能够支撑写这部电影的影评,不是说这部电影拍得多旷世,多伟大。战争题材,政治影射,各种枪械,利比亚卡扎菲历史,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太杂,这也是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
但是导演能将如此庞大的事件,如此高还原的拍出来,已属不易。但是导演也许疏忽了,当我们遇到一个大问题时,我们应该往小了说;如果遇到一个小问题,则需要往大了说。
利比亚这个事件,理当属于大问题,导演初衷就是高度还原,注定了难度so high!观影过程中,多数事件我都想后仰,但是座椅后面的靠背仅仅到肩部,导致了脖颈和头无处可放,出现了轻微的眩晕,可以说是强撑着看完,结束前有快进部分,死守基地到天亮那一段,确实有点冗长,缺乏很吸引人之处。
这种眩晕感部分是电影混乱带来的,但绝不是画面血腥,事实上,这部片的画面并不血腥,只是爆炸的火花特效有点无法接受。大概与当地的宗教、信仰以及头脑发热的群众有关,确实领略到了这些所谓激进分子的恐怖之处,信仰可以助人同样可以毁人,中国缺乏信仰是好是坏?以前,我认为中国缺乏信仰是出现很多社会乱象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现在看来,信仰并没有那么重要。
该片缺乏明星,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多次出现BUG时或慢节奏时就想右上角关闭,导演用几个平民演员来塑造了英雄,有他的考虑,但对观影者而言,容易脸盲。
电影也影射了很多美国体制不合理的地方,同样令人胆寒的是,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不管虚构也好,事实也罢,美军每年的军费支出确实很高,再来个几十年的和平,看他耗不耗得起。
这部电影算不上特别优秀,从立意上就注定了,我想,如果从那个利比亚翻译的角度,毕竟他全程参与了这次事件,从这个角度来拍摄,也许更有趣。
《危机13小时》影评(七):班加西孤岛
片头是卡扎菲像一条狗一样被从水泥管道里拖出来,一颗子弹结束了他生不如死的逃亡旅程,也结束了利比亚四十几年的独裁统治。
从此以后利比亚人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如果你把街上随时游荡着无数举着AK的武装暴徒,枪战和爆炸就在你身旁发生称为幸福的话,利比亚人民真是幸福到爆。
卡扎菲政府的军火流落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边远地区的局势,利比亚陷入战乱,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势尤其复杂凶险。而造成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家的中情局在班加西设有一个秘密基地。这个基地里的美国人们,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要说当地人对美国人是什么态度,首先是这帮高富帅值得打劫一下。新人杰克抵达班加西,回基地半路就被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兵当街拦住,他和队长罗恩如果怂了,不仅车子,估计连底裤都会被扒走。
其次就是仇恨。且不说境外渗透进来的恐怖组织,当地人中很多曾经依附卡扎菲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把美国恨得牙痒痒,而一无所有的平民,或许也不乏怀念卡扎菲的统治,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使是施行暴政却强力统一的政权,也好过目前的战火纷飞。何况路人皆知的是,美国策动联合国军空袭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利比亚人民的福祉,而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利比亚掌握在一个不合作者手里,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听话的统治者上台而已。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当地民兵冲击中情局基地就有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悲壮意味。
很可惜迈克尔贝并没有在这些民兵身上倾注任何关怀,这些面目模糊的大胡子从来都是出现在镜头远端,说着叽里咕噜没人懂的阿拉伯语,指指点点,紧张又愤怒地窥视,在黑夜中冲锋,中弹倒下变作尸体,穿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趴在他们身上哭泣。
你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他们,自然也不会同情他们。或许是迈克尔贝的美国人身份导致他采用这样的立场,但作为一个想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这样做只会使电影失色。
中情局基地的核心安保力量为一只罗恩带领的6人小队。这支小队隶属于一家私人安保公司G.R.S,队员皆是前海豹突击队和特种部队成员。说不好听就是一支雇佣军。他们和基地纯粹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所以基地主管鲍勃并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动辄恶语相向。杰克和鲍勃在路上被困住请求支援时,鲍勃拒绝派出剩下的队员;队员Tanto疲劳的在大使讲话的现场打瞌睡,换来鲍勃的一顿猛烈训斥,他的原话是“你再不专业点,会有10个人来顶替你的位置,你可以回老家做你的安保顾问”。潜台词是我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只不过为了高额薪水,可不像我是为了国家服务。
公务员发现一个干体力活的竟然收入比他还高,能忍?
每个安保队员来这个离家千里危机四伏的地方的最大诱因当然是钱,杰克的生意如果不失败,他也不会出现在这,影片里都有提及。所以他们立功无法享受授勋,战死也不会被国葬,他们只需要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其他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能安然无恙回家和亲人团聚就算达成目标。
然后基地旁边的美国临时使馆被袭击的时候安保小队提出营救,基地主管鲍勃就懵逼了。这帮自私自利的纯粹来淘金的无脑肌肉男竟然这么见义勇为?他的回答是没授权,不许。即使他明知这支力量是最快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支能施以援手的队伍。他的应对是召唤当地合作伙伴-2月17旅。
2月17旅简直比神龙还难召唤,在片尾才出现,一出现还声势特别浩大,老长的车队。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定要凑齐了人才能出队,人多才能给自己壮胆,不然门都不敢出。非洲部队战斗就像老式港片里的黑社会群殴,比的是人数,但黑社会流氓至少还有血性,这帮人胆小如鼠,不知忠诚为何物,可能连国家观念都没有,挥舞着ak耀武扬威,像一帮野狗,看见兔子就上去劫掠,看见老虎就望风而逃。
可班加西就是这帮野狗的地盘,安保6人小组个个都是老虎,但他们孤立无援。每一辆汽车都可能装着炸弹,每一个平民都可能揣着武器,加上言语不通,出了基地就非常恐慌,有随时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的危机感。
6人小组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抗命开始营救行动。不得不佩服美国士兵的战术素养,总共就6个人,他们还分两个小队分别从前后门突进,这也是对单兵战斗力绝对自信的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错过营救的黄金时间,大使不知所踪。返回基地,所有人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地很可能是下一个袭击目标。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迈克尔贝最擅长的,贝氏烟火大会,也就是中情局基地攻防战。
如果无视人员死伤的残酷,迈克尔贝拍摄的战争场面非常赏心悦目。场面是美国人单方面的屠杀。6个前美国精英战士居高临下,戴着夜视仪将战场一览无余,手中的德国科赫步枪织成死亡弹幕收割着一拨又一拨民兵的生命。他们或各自为战,或按照指示对某些重要目标,比如装载炸弹的客车和对面高楼的火力点,进行集中火力打击。一闪一闪的战场火光,映红了一张惊恐的民兵的脸;一颗子弹穿过一辆废弃汽车的车窗,准确击中RPG炮口还对着地面的民兵的脑袋,民兵死前按下扳机,火箭弹射向脚下,炸翻了一群战友。
发起死亡冲锋的利比亚民兵完全对基地形不成威胁,直到他们抬来了重武器——迫击炮。迈克尔贝玩了一手他在《珍珠港》里玩过的特效。镜头以固定在一颗迫击炮弹尾部的视角,追踪着它从炮膛里飞出,冲上凉爽的夜空,到达最高点一个猛子扎下来,呼啸着栽向罗恩所在的楼顶。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杰克还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这我就看不懂了。你又不是部队士兵,服从命令被部署到这里的,是你自愿来的好吗??也许他问的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他问的是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为什么要在这里,利比亚,非洲。为什么美国要介入万里之外的一场异国战争,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钱也好,为国家服务也好,要把命丢在这里。这才是他搞不懂的。
战斗结束,所有人安全撤离至机场。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迈克尔贝又使出煽情绝招。他给了我好几个美国大兵背光孤独矗立的剪影。
《危机13小时》影评(八):开枪只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
无关政治,无关正义,无关对错,一群雇佣兵,开枪只是为了活下去,仅此而已。
迈克尔贝不再捣鼓变形金刚,而是以伪纪实片的形式,还原了当初班加西的那场战斗,紧张刺激,还有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考验和一点点的政治。就成了一部还算精彩的影片。
主演都是大胡子,其实辨识度有点低,抱歉有点脸盲,战斗的时候完全分不清楚,对于有点轻微强迫症的我来说,这个真的很难受。至于反派,我的天,那就更糊涂了,还好都是穆斯林,不至于和主角搞混淆。
几个退役的特种兵,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亲人,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利比亚,成为秘密基地的安全人员。推翻了卡扎菲的利比亚可没有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人间乐土,枪械泛滥,经济萧条,混乱频发。新任的美国大使被一群暴徒冲击,躲藏中被杀害。救援不及的特种兵们在自己的基地布防,既是职责也是为了生存,与一群武装暴徒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可惜战斗是残酷的……
迈克尔贝不愧是大导演,哪怕是小规模的枪战也拍的霸气十足,子弹满天飞,还能拍出十足的悲壮感,不得不表示佩服。
两方交战还是挺真实的。装备了夜视仪的训练有素的美军士兵战术分工合理,设备先进,枪法精准,能够有效的预判战场形势。如果不是重武器的威胁,可以说是轻松愉快。至于利比亚的武装人员则是无头苍蝇一样的乱跑,完全没有配合,典型的乌合之众。所以迈克尔贝采用长镜头的方式,让枪火更加的绚丽,更加的有观赏性。
不谈政治,挺好看的。
《危机13小时》影评(九):庆幸自己在和平年代
第一次写影评,文笔不好见谅,主要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
1 他们去大使馆的路上,当时爆炸枪声不断,不过竟然有人不关门,在门口看到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竟然没有反应。这要是在中国,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反应。
2 美国部队撤退之后,利比亚妇女去尸乐园找她们的亲人,她们有的伏地痛哭,有的掩面,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也许只是信仰不同又或受人鼓吹的平民,拿着枪的平民,仅此而已。
3 电影最后大兵们讨论站长会被封勋章,没有参战的三角洲部队也会得到勋章,而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不过男主却说他们可以回家。这让我想到了比利 林恩的中场故事,战争中,士兵是最悲惨的也是被忽视的群体。
《危机13小时》影评(十):向英雄们致敬~
“He died in a place he didn't need to be,in a battle over something he doesn't understand,in a country that meant nothing to him.”
“All the gods,all the heavens,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13 Hours: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
原以为会像传统美国大片一样,强调英雄主义,虽然本片不是没有英雄主义,但弱化了很多,看到了温情和脆弱~
原以为会像传统美国大片一样,宣扬美国的山姆价值,但最后我们没等到Gunship、没等到F-16,甚至连最后撤离都是在“友军”和利比亚运输机的帮助下实施的~
原以为会像普通电影一样对反派深恶痛绝,但最后我们才发现,恐怖主义的最恶,家国惨剧的刺痛!
——————
又想到昨天凌晨,我驻联合国维和部队遭受袭击,一死四伤!外交部对此强烈谴责(PS:外交用词的含义请自行百度),中国军队除了强烈谴责,派出的工作组和医疗队也已出发!
——————
再想到去年的也门撤侨,中国速度~
——————
其实,我们的背后也有座山,虽然山上现在还有诸多的荒芜,还有很多的豺狼虎豹,还有巨大的山南山北差距,但是,那座山在那!
——————
再次向在马里伤亡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