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希布》是一部由纳吉·阿布·诺瓦执导,贾赛里·阿尔·维塔特 / 侯赛因·萨拉曼·阿尔·斯维海因 / 哈萨·玛特鲁·阿尔·马拉耶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布》观后感(一):希布 Theeb, 2015
在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初选的九部外语片之中,约旦选送的影片《希布》和哥伦比亚的《蛇之拥抱》可以说是相对异质的。它们来自异教的国度,没有繁冗的故事和剧情,也缺乏一种类似“反战”或“女权”这样得以简单概括的价值和理念。两部电影都是以异族的视角审视西方,在文明冲突的背景之下展现个体的处境,前者在玫瑰沙漠,后者则在热带雨林;前者的主角是“狼”,讲的是弱肉强食的阳刚和苍凉,后者则以“蛇”作比喻,说的是神秘莫测的阴柔和野性;前者以一望无际的黄色大漠与蓝色天空衬托人的孤独和成长,后者则抹去了森林所能带来的一切视觉震撼,用单纯而晦暗的黑白影像为整个时代定下基调。
希布举枪对准强盗
《希布》观后感(二):开枪的一刻,长大
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有大背景的原因。光看到沙漠和群山,骆驼缓缓而行,我就已经将场景和自己的回忆结合起来,恍恍惚惚了。我想到虐心的追风筝的人,想到最打动我的群山回唱,还有电影巴别塔,也许还有厚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但这个故事本身和宗教信仰却无多大关系,脑海里带着这些去看这个故事,即便是演员们一直骑骆驼到电影结束,我也许也会看完。希布的坚韧,以及害死人的好奇心,以及隐藏在两者之下的复仇之心。
小孩子把玩枪,是巴别塔中一个故事的导火索,只不过巴别塔又一枪开始,而希布从一开始因为没有掌握所以没有得到子弹的使用权,后来哥哥给他杀羊的机会,他一样没下得了手,给水井边的敌人挖出弹片,算是初次,而最后,他终于举起枪,完成了成长或蜕变的一击。
《希布》观后感(三):异域风情
一部阿拉伯西部片,有着异域风采:沙漠风光、强盗、枪战、复仇……你可以看到贝都因人有着怎样的待客之道,他们是如何注重兄弟情义的;你也可以看到,当一个人受困于最难缠的敌人,但为了生存又需要敌人帮助时,会发生什么,这种关系会如何发展;你可以看到,火车开进沙漠,现代和传统的冲撞会怎样影响人的生存方式;你当然可以看到,现实环境一下子就将一个人彻底改变。导演纳吉·阿布·诺瓦这样说:“在贝都因文化里,狼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动物。它野心勃勃,令人心生敬畏,亦敌亦友。如果你的小名叫‘狼’,在贝都因文化里你已赢得了尊重,被承认是个果敢又敏捷、能实现不可思议壮举的人。狼的这种既是英雄也是恶棍,既令人胆寒又受人崇拜的模糊性深深吸引着我,因此我将主角命名为希布。这既包含荣光,又透露出悲剧色彩。”希布一出场,是一个柔弱的小孩,还没有学会开枪,跟着哥哥去朝圣之路,只是担心哥哥的安全;看到水井里的血水和尸体,露出害怕的神情;遇到强盗打枪,捂起耳朵。可是,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所看到的希布,完全是另一个模样,很显然,他变成了狼,变成了令人畏惧的狼。这里有勇敢、坚定和一往无前:在孤立无援中,一个人和饥饿、干渴、黑夜、恐惧、孤独作斗争;同时,这里也有凶狠、冷酷和背叛:仇恨令他双眼发红,对着既是他的仇人——打死了哥哥侯赛因,又是恩人——帮助他逃脱生存危机的那个陌生人,重重地扣下了手枪扳机。
《希布》观后感(四):希布的成人礼
大概是个人原因,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相关的中东主题电影看得不多,却部部让我难忘。从08年的On the Road to School到09年的Kiskanmak,再到如今的Theeb。“希布”给我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说话留白,耐人寻味,像是一个忽略听众的说书人,只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是活着,说着,而已。
Theeb这个故事发生在1916年一战中。Theeb作为贝多因族群的一员,被卷入这场纷争多少有些身不由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坦志麦特改革(1856)中,奥斯曼帝国为了挽救自己糟糕的政治体制下摇摇欲坠的政权,通过复杂的征地手续对贝多因人征以高税,迫使大批贝多因人选择半游牧民族的生活。Theeb和Hussein都是贝多因游牧民族的一员,他们养羊作为高级料理,养骆驼住帐篷在沙漠中颠沛流离着。
一战中土耳其是同盟国之一,与英国俄国等组成的协约国对抗。英国士兵要求贝多因人带领他去铁轨附近,就是为了引爆炸药炸毁铁路。这种一战冲突中的血淋林和互相残杀的兽性就集中地被这个并不友好的英国人带入了与世无争天涯为家的贝多因人中。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贝多因人对那个英国人的热情好客的态度,先是烹了羊羔(结果英国人还嫌难吃扔掉了羊肉),后来在与英国人和族人分别后兄弟两人还是因为不放心他们而跟了上去。这种对比手法在影片中用的很多。又譬如贝多因人以他们“对时间无知觉”而著称。他们被问到自己年龄时常常答不上来--但剧中Theeb拿着英国人的手表听着那滴答声,便又是一个东西元素之间的碰撞。
先简单说一下演员。导演Nowar花了四年拍摄这部影片,并花了整整一年和贝多因人一同居住在沙漠中观察他们的行为习俗。他选的演员都是贝多因人,也都没有经过戏剧训练。譬如Theeb和Hussein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兄弟。当然,这在拍摄中也是很大的挑战。Theeb的演员Eid是个腼腆的小男孩,而贝多因人族群之间的差距就像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一样大,因此Eid和后面那个雇佣兵(Mercenary)的演员Mutlag之间的磨合就用了很久。
电影是以Theeb的观点(Point of View)拍摄的,因此摄影的位置都很低。譬如英国人刚刚进入帐篷时Theeb想看一眼那个英国人,却被大人们的长衫挡着,要探着头才能看到;而后来看着英国人和其他贝多因成年人们抽烟的情景角度很低,因为是从Theeb的视角在观察。
电影的前半部分,Theeb几乎都是一个观察者。尽管他形式上的成人礼便是祈祷之后宰杀了山羊,然而他真正的成人礼在那时才刚刚开始。这部电影的剧本堪称经典,我觉得学写剧本的人可以把script拿来仔细研究。Theeb一直都在观察着自己的哥哥的行为 -- 因为对贝多因人来说,孩子在人群中几乎只有观察者的地位,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注意到,当Theeb埋葬了哥哥后,后半段电影的主角就变成了他。他开始操控自己的命运。他先是拼尽全力爬上水井,然后在荒野中取火生活,再后与Mutlag饰演的雇佣兵展开了一段充满起伏和张力的关系,并在最后发现雇佣兵用杀死自己族人和英国人后获取的英国人的物件去换取银币之后开枪杀死了他(注意前几次他面对雇佣兵时都因各种原因不能扣动扳机),正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他坐上骆驼,只一下便让骆驼起身。这和他之前无法让骆驼起身行走又形成了一次对比,昭示着他开始驾轻就熟地掌控自己的漂泊命运。终了场景中Theeb坐着骆驼看着远方轰鸣的火车,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再一次对立冲撞,而小贝多因人何去何从,唯命运知晓答案。值得一提的是Theeb的意思是狼,而他性格中狼的元素一直都很明显。尽管贝多因人很好客,但他对英国人的态度一直有些suspicious,和他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你杀了多少人”。剧本中草蛇灰线,伏埋千里的手法用得很精妙。开头处父亲说“当狼提供成为朋友的机会,不要相信”,中间雇佣兵唱的是“狼生狼,狼养了你,你却吃了狼”,Theeb对雇佣兵最后的举动呼应了这两句话,尤其是在他说Theeb是他的儿子(Son)之后。
除了Theeb的角色发展(Character Development)可圈可点之外,Mutlag饰演的雇佣兵形象也绝非乏善可陈。他是一个时代与科技变迁中不起眼的角色。他曾经是个朝圣者向导(用他自己的语言,他是最后一个),看过红海和巴勒斯坦海,去过圣城麦加。我想他是个善良的人,他帮助Theeb离开沙漠,给Theeb分享自己的食物,教Theeb如何看北极星认方向,并在最后场景中对奥斯曼帝国军阀撒谎说Theeb是自己的儿子来保全他的性命。然而他又是随波逐流,无道德指针的。他在看到大量土耳其人陈尸的铁轨时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对他们的不识时务既有无奈又嗤之以鼻。他用杀死自己同类所得的缉获品换银币,当他走出军阀大门时还不住地把银币从一手转移到另一手,那个场景活像豪无节操地出卖耶稣而又嗜财如命的尤大。但无论如何,他的死,一个历史潮流对冲下的小人物的死,都不是没有一点悲剧色彩的。
影片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譬如夜晚的景象拍摄中的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导演说是取法巴洛克时代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其中包括Hussein走到黑暗中去,从黑暗中引出将永久破坏他与弟弟的生活的英国人和他的族人的场景;又包括雇佣兵艰难地挪移身子到Theeb的火边取暖的场景。再有白昼开阔的沙漠场景与看似无限的可能,与Theeb走投无路贝多因人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压抑之间的冲击与对比。此般精妙,不能细数。
很多故事,讲,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故事,且有一种抒怀的冲动。亲爱的你听不听,是你的事。我讲我们的故事,也不求你心领神会。心有灵犀的瞬间,故事变成了你我生命中永恒的回忆。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我想,或许对中国的影视界,也会有所启发吧--只要你愿意耐下心来,静静听一听。
《希布》观后感(五):第一次看约旦拍摄的电影。
第一次看约旦拍摄的电影。
故事本身我感觉并没有什么出众。
广袤的沙漠,干旱的土地,厚重的服装,笨重的骆驼和随处可见的苍蝇。
这样看来,在这样一个国家和地区,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可能也是十分不易吧。
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真是十分恶劣。
又为什么他毅然决然的杀死了那个劫匪。
可是他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劫匪杀了英国人和他哥哥的啊。
另外那个军阀是何人,属于哪个派别?
希布以前在他的心中又是如何认定这个劫匪的呢。
他为什么在中间维护了这个劫匪。
惟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