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日记》影评10篇
《青涩日记》是一部由谢悠执导,陈赋 / 季纯伊 / 左夏初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涩日记》影评(一):《青涩日记》广州社工专场观后感
一本日记,记录一个孩子那段时间、那份岁月零星父爱的点滴,渴望、叛逆、报复、自虐、疏离。无不因父爱的缺失与母爱表现的欠缺而衍生那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孩子每次无助与让人生疼的场面,总会让自己的那份心疼不自然的随着故事而跳动。只想说,泪花无时不在眼角转动,牵动心里那弦。由由的纯真关怀,由由母亲(心理咨询师)那善解的话语与心态,让观时感到一种暖暖的东西,只可惜,少一份社工的陪伴,要不会让社会对这样的社会问题能找出另一种相伴与解释方法,期望在将来的青2中,把社工元素加些进去。
日记,其实是一份沉甸甸的成长,还好,孩子能走出来,两个青春的孩子彼此在那种关怀与无私付出里找到了自己,一个找到成长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付出与很纯的帮助而释然些许,一个找到珍惜别人给自己的付出而沉痛重新来过。现实里功利心态,希望会在这青涩而有些暖的故事里得到调整与反思,也就好,为孩子,为家庭,为这个社会。
成长的精彩,只在那理解中,而我们,我们的周围,又做了多少?现在,让我们重新来过。
《青涩日记》影评(二):环境与教育,引导着孩子成长的路线与最终的转变!
这部电影可以说情感世界描写的细腻、真切。影片展示了两个孩子友谊与伦理的情感世界,故事里的几位家长的个性与当今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急剧变化与滑坡有关,客观来讲对孩子的心理重视非常的稀缺,也是家长自身的独有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无可非厚的说是为孩子好,但往往就是如此偏曲了孩子本质的思想,曲曲的爸爸固然粗暴、任性,但内心世界中仍有温情的一面,当曲曲妈妈同意离婚,并搬到另一城市开面店谋生时,他每星期都会驱车几小时去看她们,咽下那一碗象征着生活百味的汤面,可以看出他本质的用心,依然不肯舍弃!
而由由的爸爸,一直以“对抗激烈竞争”为借口控制着由由的时间及与同学的交往,就是怕任何他不认同的外界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似溺爱却又有些残爱,完全的剥夺了孩子的选择,不过好在他也并非固执到底,在最后当由由哭诉着“我不帮他会后悔一辈子”时,他心里终于有所触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同意她下车去帮助曲曲。
这部影片的确展示了我们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沉重的一面,两者之间的差异太差,更是点明了环境对于少男少女的影响与重压,展示了部分少男少女在环境影响、重压下性格、心理的变异,但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学校总体向上的气氛。
即使像电影中曲曲、由由这样受到环境重压的少男、少女而言,他们对爱、尊重、友谊的向往及本质上的善良并没有变,包括我自己当年在学校也一样,面对友谊之间,至今还是很多的挂念与不舍,有苦有笑,有悲有痛,而影片中这种分寸感的掌握尤其表现在对他们青涩、懵懂的爱在心底悄悄潜存。
它展示的不是欲望与性的骚动,而是一份纯净,一份对少儿情感处理上的启示,也平添了影片中的青春、朝气与诗情。
《青涩日记》影评(三):他在我的身体上写故事
我是一本日记,隐藏起十三岁那年的封魔故事。
文字,忠实地记录着那一年青涩荷尔蒙的疯狂和青春期紊乱的迷惘。
故事从一场深夜的凶杀案开始,一个忧郁帅气的少年流着泪说“我杀了我妈妈”。这是一个恐怖故事?不,不是!我只是喜欢故弄玄虚,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娓娓道来一个青春喜剧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少女,包括我们,包括王曲曲和韩由由。我死盯着他们的伤痕看,此刻定格在我身体上的“烙印”:零星的泪渍、无尽的抱怨、暴躁的宣泄和不安的性冲动组成的原汁原味的青春。
王曲曲压制着孤独的魔,放纵着叛逆的魔。他在我的身体上刻画着青春的阵痛和成长,在我的身体外扮演着一个性格恶劣、目中无人的问题少年。在人类的视角里,他是一个“学渣”,逃课泡网吧,熬夜泡姑娘,自残泡医院……在我的世界里,他是一个渴望亲情、向往爱情的“小鲜肉”。我一遍一遍读他,那个不为人知的他,那个形神合一的他,真TM帅!这样的他,被一个姑娘(韩由由)看上了,而他也喜欢上了她。
韩由由学习认真乖巧听话,漂亮善良又能陪伴在他身边。我不像她,更像王曲曲的妈妈,旁观着他的成长,选择无视陪伴的力量。因着陪伴与懂得,他上演了现实版的学渣逆袭记,写日记偷工减料,短短几行,却逐流啃起了数学课本,只为用成绩博得美人一笑。
被忽视的我嘲弄王曲曲的小把戏,自欺欺人地用黄书、用矿灯、用操场跟他人打游击战,为什么不想让妈妈窥探到自己的发奋呢?为什么不直接向喜欢的女生告白呢?
我是一本日记,关于人类,我有很多搞不懂的事情。他们中的大多数,将表里不一阐述到极致,真得十分可怕,但我终要面对。
王曲曲被家庭绑架,在濒临破碎的家庭里挣扎,他痛苦迷失,却无时无刻不在扮酷。
韩由由被学业绑架,在题海补习班中昏昏欲睡,她妥协勤勉,却随时随地和颜悦色。
她是我们,他是他们,是我们都曾有过的十三岁青春。
我是一本日记,身上刻满了十三岁的青春“烙印”,我比任何人都了解你们,我就是你们。
《青涩日记》影评(四):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曲曲和由由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曲曲外表孤僻,冷傲,甚至敢于自残,而内心软弱、温柔、敏感,渴望友谊与爱,而由由是学校的“学霸”,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但她在父母要“保持年级最优”的压力下,内心寂寞、孤独而惶恐,在积极向上的外表遮掩下,同样犯有不轻的心理疾患。电影引导我们透过这种表象,让我们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引导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去认识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任何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都在家庭、老师、社会身上”这一真谛。这部影片的确展示了我们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沉重的一面,展示了环境对于少男少女的影响与重压,展示了部分少男少女在环境影响、重压下性格、心理的变异,但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学校总体向上的气氛。
《青涩日记》影评(五):难得一见的纯净而发人深思的青春校园电影
这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生活的少儿电影,选择校园与家庭为背景,来展现少男、少女成长中的欢乐与痛苦,透视社会对少儿的教育与责任。编导者采取一种心理学的视角,达到了多数同类影片未能企及的思想与艺术力度,少年曲曲形象外表孤僻,冷傲,甚至敢于自残,而内心软弱、温柔、敏感,渴望友谊与爱。曲曲有一个暴虐、动不动对他施之以棍棒,离家与他人同居的父亲,而他既讨厌、愤怒于这个父亲,但又宁可挨打,也盼着他来看自己。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由于渗入了某种心理分析便使这个人物变得非常真实与合理。由由是一个好学生,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但她在父母要“保持年级最优”的压力下,内心寂寞、孤独而惶恐,在积极向上的外表遮掩下,同样犯有不轻的心理疾患。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编导者真切的描绘了,展示了环境对于少男少女的影响与重压,展示了部分少男少女在环境影响、重压下性格、心理的变异,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学校总体向上的气氛。即使像曲曲、由由这样受到环境重压的少男、少女而言,他们对爱、尊重、友谊的向往及本质上的善良并没有变。这种分寸感的掌握尤其表现在对他们青涩、懵懂的爱情描写上。少男少女的爱情自然带有早恋的性质,但创作者不再像某些影片一样一味地去批评、指责,而是写出了这份情感的温暖、纯真与美好。它展示的不是欲望与性的骚动,而是一份纯净,一份对少儿情感处理上的启示,也平添了影片中的青春、朝气与诗情。这的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纯净而发人深思的青春校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