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进藏》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进藏》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5 20: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进藏》观后感精选10篇

  《进藏》是一部由程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藏》观后感(一):《进藏》:信仰是可以当饭吃的

  你得信:信仰是可以当饭吃的。不仅如此,没有饭吃,信仰也是可以支撑生命走过更多时间的。有时候你会对信仰这个东西产生迷惑,尤其看到那些战乱纷飞之地呜呜呀呀的经语,你以为愚昧文化在侵扰着新文明子孙,可是你并不知道他们真实世界。没有人是生下来就是罪恶的,所谓的宗教教化也不过是统治阶层的幌子,所有的角落终究都会被青天日照耀到。可是这样浮躁车流马龙觥筹交错呀,如果有一部片子可以通过这样的信仰让你沉下来心来去仰望繁茂无垠的星空,你还能想到自己,那该是这混沌乱世多大的幸运。意外看到的纪录片《进藏》,带我领略了。

  《进藏》说了几代人的西藏情结,10个人,8台MINI,7万公里,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喜马拉雅5条线路出发,汇聚到西藏。听上去,很想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些在路上空旷豪迈感觉,应该从这几条线路名字中都能感受一二。幸运的是,你感受到了更多。透亮的可以触摸的星空,30年不说话的闭关僧人孤独的藏王墓守墓喇嘛,一路磕头的朝圣者,一阵风吹过,旌旗飞动,彩带起舞,蓝蓝的天总会站在身边,豆大的雨点总会出现在眼前,崎岖的路蜿蜒向前,怎么还不到终点,却一直有股子信念向前。看的时候总在想,是什么,给予了这片大地上的众生这样的信仰?这些真的就是信仰吗?你会用自以为是成熟来揣摩这些有些神叨的行为,但你最后都会拜服,这真的是信仰。就像《士兵突击》里高连长团长说,信仰这个东西,还真不是说出来的。是的,信仰是说不出来的。

  比如天葬,我小时候向往事儿了,觉得一个人在人间的生命逝去,然后一群秃鹰将你的肉身带走,分享天空,那应该是带人去天堂的一次旅程吧。长大了觉得这事儿很恐怖。现在,又觉得所有的当地人都会发自内心乐意去天葬,那他们一定对这种仪式一种生命至上的信仰体验。我努力理解,却很难融入。但是一对老夫妇解决了我的难题老头每年都要进藏好几次,老太太每次都陪同。老太太不喜欢高原,她说她只是想陪着老头。老头则说,进藏才是回家。忽然之间懂了,回家。在这块神一样土地上,回家,回到家,你匍匐在泥土芬芳里,无不在想着这个词儿。

  西藏对我来说一直很神秘。文化、历史、以及特殊原因造成的神秘感,还有对珠穆朗玛峰这个最高大的峰巅的向往。有三四次本来就要去的机会,都因为各种事情未成。在大银幕上看到《进藏》中呈现的星空,突然就心乱了,今年必须去。你愿意跟我同行吗?

  阿顺(剧作家

  《进藏》观后感(二):一些想法

  不得不说,最开始看这部影片是因为自己对西藏的憧憬,也知道这是一部赞助的商业片。没有像轮回那样的触动人心,但也是看完会让人思考的一部片子。导演最后的简单陈述,会让人去回想自己所有最初的想法,镜头唯美也让人有了去西藏的冲动,进藏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在旅游攻略里去西藏都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这部片当我们知道了不易。开头说是有五条线,说是有一个车队在西藏汇合,可是出来主线老人孙子描述较多,其他的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可以说是让人没有发觉,其实拍摄是进行了多方面角度的。因为拍摄西藏的纪录片其实很多了,而且也不乏一些经典之作,这部片与之对比是稍逊一筹,但也是一部可以观看与喜爱的影片。

  《进藏》观后感(三):原本可以做成一部好片的,可惜

  从选题来说,并未落入标志景点或是节日介绍俗套,而是立足于民俗宗教的载体,一些具象艺术表现,如:绘画,藏王墓,闭关,辩经,印经院,天葬,藏区新经济,磕长头,藏香等都有所涉及,可谓是下了一翻功夫

  从拍摄来说,除了专业技能深厚审美功底以外,对象选择也不乏新意。如:最常见的磕长头,一段丛林路更能突出人物艰辛

  可是。。。可是。。。这些都不足以弥补先天的各种不足:

  1.全篇的主线到底是什么?

  2.滇藏线和喜马拉雅线的mini们,你们到底出现过没有?

  3.导演您的爹妈儿子从头到尾沉浸在自己家族的西藏往事情节里,最后突然出现在阿里,敢问是空投的么!新藏线不是只有阿里哪。

  4.各种媒体大侠们,你们自始自终跟环境没有半点交流,出境难道是来打酱油的么!

  5.结尾牵强的牵扯进来佛教义,让原本单纯主题反倒多出负担

  最后,看到8辆MINI排着队磨磨叽叽的驶进阿里,实在无了个语!商业纪录片,绝对不是宏大场景+生硬的LOGO+各种素材的堆砌。

  原本可以做成一部好片的,可惜了

  《进藏》观后感(四):心灵交付之旅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走进西藏,这么长时间的在屏幕上驻目这片地方。唐古拉山口飘扬的经幡,在318国道的石碑记录着驴友的心情,在青年旅社的墙壁上看到每个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留下关于她们的故事,那些期望,那些祝福。满满的是,全然是一种寄托,依附于这片最原始神秘的地方。各条进藏道路上沿途的美景雪山荒原草地河流夕阳西下的西藏,环抱着美丽的布达拉,大昭寺袅袅香火,伴随着朝圣者磕长头双手合十的敲打,诵经人拿着转经筒虔诚的寄托,带着我真切的看到了西藏。周围但凡是去过西藏的朋友,真的有像片子中的旁白提到的那样,有生之年能来到西藏没有遗憾,能再回到西藏是心中的念想

  我们踏上旅途,究竟是要找到都市中日渐麻木的自己,还是去释放禁锢的灵魂,是体味原始美景的震撼,还是感受藏传佛教在这里的衍生和传承。这些在出发前辗转的问题,当真的双脚踩在这片坚实的土地的时候,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一场旅行,不仅仅是收获,还有付出。这是一种心灵的交付,是延续,是前方未来的路。

  《进藏》观后感(五):《进藏》简单的人做不简单的事

  一直对纪录片情有独钟,纪录片总能透过纪实的镜头展现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视野。有幸看了由土豆和MINI中国共同策划拍摄的纪录片《进藏》,感触颇深,以前总是羡慕说走就走去往西藏圣地的人,但是对那些虔诚的动辄耗时半年磕长头去往布达拉宫的朝圣者无法理解。看完《进藏》之后,似乎有了全新的认识,或许我们对他们如此简单行为的不理解,就如同他们对我们车水马龙复杂生活的不理解是同样的道理

  人是由信仰支配行动动物。有人信仰事业成功,所以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事业有成光宗耀祖,而有的人简单的相信人有来世,所以今生尽其所能一心向善。无论是壁画工匠或者是半生坚守一亿块玛尼石和坚持石刻六字真经的老者,或者天葬守护人、寺院扫地者……他们无一例外的坚信自己今生的所作所为对于来世的转世投胎有着莫大的影响。用科学的角度来看,难免让人觉得愚昧,可是从宏观上来讲,这难道不是不同文化造就的行为差异么?但即使这样,笔者仍然难以理解那对坚持30年不出门且禁语的僧人兄弟,来世就算再如意,可今生未免太单调苦涩了点吧。然而,他们都是简单的人,在我们看来却在做着不简单的事。

  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和喜马拉雅五条进藏线路,可以看出整部纪录片的终点在祖孙三人结伴选择的新藏线。爷爷将进藏称之为“回家之路”,他已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进藏,只记得自己44岁时带儿子第一次进藏,如今66岁,又带着13岁的孙子再次进藏。一路开着车驶过几千公里的崎岖路途,走进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奋斗十年的工厂讲述重新安葬弟弟时的潸然泪下,到达终点时恰逢奶奶生日,老两口的相拥而泣……为何称之为“回家之路”,因为爷爷的心在西藏,他的信仰也留在西藏,进藏简单,回家之路却不平凡

  很多城市人向往西藏,于是利用假期选择进藏,可是在经历几天身体不适之后,假期将尽,带着疲惫的身体和恋恋不舍离开西藏,刚离开,就已开始想念。这样一片土地,人烟罕至,空气稀薄,却为何总有人对这里念念不忘?或许有人留恋这里的浩瀚星空,也许有人喜欢此处的纯真朴实,也或者,并无具体的喜爱之物,只是在进藏的那一瞬间,简简单单的一种感觉,仅仅是单纯的喜欢而已。

  《进藏》拍摄一个月,在成片的90分钟里,完全能看出导演对于原素材的难以取舍,毕竟时长有限,很多本可以详尽介绍的桥段却成了惊鸿一瞥一带而过。比如讲述僧人独特考核方式的辩经,或者坚守玛尼石堆的老者…..若掰开揉碎在钻研,必然还有不为人知的更神秘故事。

  朝圣者的行为无需路人理解,他们执拗重复单一动作向着心中的圣地出发,其实道理的一样的,朝圣者有朝圣者的信仰,城市人有城市人的理想,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方向,都应当拿出朝圣者的勇气。即使简单的事情,坚持下去就不简单,简单着简单着就成了佛,我们无需成佛,只需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进藏》观后感(六):进藏

  一、外公的进藏

  我是听西藏的故事长大的。

  1959年,解放军平定了那群喇嘛

  195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援藏

  1959年,内地到处都在饿死人

  1959年,外公21岁,为了不被饿死,报名援藏。

  第一次进藏的路,整整用去大半个月。从成都出发,一群青年挤在搭着帆布车篷的解放卡车斗里,唱着歌颂千里之外那个所谓伟大领袖的革命歌曲一路抵达西宁,经青藏线从格尔木过唐古拉山口进藏;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即使7月也有可能大雪封山,冬季的高原寒风凛冽,一车人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挤在一起用身体取暖。车行不动的时候就地宿营,用去了顶的空汽油筒生一堆火取暖,等血液流回早已冻僵的耳朵,外公说不少冻疯了的青年搓耳朵,一搓就没了……

  那是属于外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凭着一身力气在拉萨石油公司推汽油筒,借着政治合格在林芝易贡的自治区党校当了一份差,1963年外公把外婆迎进了藏,1965年妈妈出生,全家又回到了拉萨;直到80年代初举家迁回内地,外公和外婆把汗水热血都献给了这片格桑花开的地方!

  二、所谓选择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西藏选择了佛教?为什么藏人选择了磕长头?即使信息早已爆炸式增长,藏人却还在一遍遍诵读千百年传下的经文

  或许,那层层叠叠大山之后的大山就是答案,在这荒芜贫瘠的高原,只有去虔诚的信仰佛教的教义才能将人对物质需求欲望降到最低同时还能让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保持着希望,有希望,人就会快乐,就能活下去!纪录片中那个磕长头的汉子,他的大笑,他的高呼,改变了我对藏人磕长头想当然看法,原来支撑苦行的人的内心不止是对信仰的敬畏,还有简单而纯粹快乐

  高原的贫瘠承载不了人类物欲的原罪,而佛教将这份原罪参破,并许以往生的希望。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虽是穷山,虽是恶水,却不出刁民。信仰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的承载能力与人类的物欲达成平衡,让人能在这片土地上甘于平和的活下去。虽然,某种程度上这种平衡也是对生产力的制约,但却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整个社会体系崩溃的风险。由此引申,把一切现代文明硬塞给藏人都是对这种平衡的打破,触碰到信仰的根基却又无法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满足冲突便成为必然,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些事。

  信仰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关于苦行,在这连氧气都缺乏的高原之上,唯一用之不尽的,恐怕也只有漫长时光,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土地,不存在‘赶时间’的概念,选择最慢的方式前往心中的圣地,即使也是最难的苦行,也能在漫长的时光中达成所愿!

  三、众生相

  爷孙:关于影片中出现的众生相,首先说,全片给爷孙三人的篇幅太多了,没办法,因为要考虑赞助商,但是老两口在生日时的热泪与爷爷向孙子诉说过往艰苦的岁月时,情绪的释放就像山谷倾泻而来的风,真挚强烈

  藏香制作者与经院扫灰人:制作藏香的采药人与住在改造的公厕里的经院扫灰人是同一种信念的两种表达,当扫灰人被问及是否做过佛不高兴的事时,他连连回答没有,一定没有;而藏香制作者则连连的强调自己一定会有报应,一定会有的,即使他在采药时从不挖尽,他也坚持认为自己向上天索取了太多;他们坦诚的面对自己所行过的善与恶。

  闭关禁语苦行三十年的两兄弟:如果你曾坚持每天在网上签到一次,你应该能明白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相信了来生与往世,强大如时间也仿佛失去了力量,不止是三十年如一日,而是三十年如每分每秒!用不着去质疑这么做的必要性与意义,他们的苦行本身即是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

  天葬台的守护人:影片解释了原始而血腥的天葬其实是一种妥协,对没有树木制作棺材板的妥协,对不忍破坏草地的妥协,对贫瘠高原的妥协,同时亦满足穷苦的人对灵魂回到天上的期望。守护人每天对仪式所需器物一丝不苟的擦拭,以及仪式进行时的仪式感,都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以身饲鹫也并非对尸体一种亵渎;镜头里始终扑腾却不见尸体的鹰鹫翅膀,是对这样一个血腥仪式最好的呈现。

  美国回来的姑娘:在我看来,这位有着一半藏族与一半美国血统的姑娘,她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条出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某一个民族保持完全的传统与精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的,而这位会说藏语与英语的姑娘像是一道西藏与世界互相融合的桥梁,她的意义不止是建立一个牦牛绒围巾作坊,将传统的藏族工艺带到远方。

  四、一些细节

  1、不要过于在意MINI生硬的出现在这部名为《进藏》的纪录片中,相反,MINI能从自己品牌文化出发赞助这样一部制作水准的纪录片,是应该表扬的。

  2、纪录片《轮回》开篇便是僧人们制作坛城,《进藏》在呈现制作坛城的方式上与《轮回》是相近的,虽然对比之下能感受到在节奏与画面上仍与国际顶级纪录片有一定差距,但这依旧足以代表国内纪录片制作水准的进步与导演的诚意。

  3、我很喜欢听制作藏香的汉子说话,有点生硬却咬字清晰的汉语,满是质朴与真诚。

  4、即使你如我一般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无需追问不断不断重复的刻下六字真言的意义,除非,你还有别的方式,在一无所有的高原,挨过漫长的时光。

  5、最后,我在想那些视进藏为最高挑战的人们,想给自己一些困难与挑战,以使自己跳出庸碌的生活,但又不想让风险超出可控的范围,心里明白进藏要不了命,更明白真正要命的又不敢尝试;于是只好在湖边、庙宇、尼玛堆旁,宣称自己得到救赎并感知到神灵!仿佛真的死过一次一样……

  ---------------------------------

  2017年11月8日更新一下

  这是四年前写的,现在看来很生涩。

  我现在就开MINI,也打算找机会开着小破车进藏。

  短评里说MINI是骄奢二奶车的那个,你MMP!

  《进藏》观后感(七):信仰,不用活在当下

  基督教,或是佛教,总是那些信仰他们的人感动我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信仰,那种他们口中无比美好的信仰。

  看了《进藏》纪律片,“信仰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有人对西藏是记忆与体验,一次次向往,从13,44到66岁,只为了接受最苦难的环境成为更好的今生。更多的藏民是身在其中,只对于求得更好的来生。

  这就是信仰的区别,是求更好的今生,还是来生。

  对于信教者,自己的生死都不重要;只为了崖壁上的佛像,坚持禁语;只做好事,只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用最慢的方式走向心中的圣地,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大约八月,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藏传信仰者最为至诚的礼佛方式”。他们有笑容,为了自己和家人在阴间2少一些苦难,所有人好的来世,“因为想好可以承受所有人的苦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就不会觉得路有多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饿”天哪,这不就是所有神的大爱吗。释迦摩尼告诫我们“要去领悟受苦的道理,因为苦难无处不在。生老病死,都是苦难。生命的道路上每日都充斥着不幸与苦难,苦难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这些真的无所谓真假,无所谓信不信,事实就是这样,有这么一群人,做着如此伟大而骇人的事。

  “报应是一定会有的,不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是一定会有的”

  现实告诉我们真的不用追求当下吗,如果每一生都在为下次准备,那什么时候真正的活过呢。我听到,看到的都是“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追求,凭什么只有自己,凭什么喊苦,凭什么享受”

  那些有心的僧人制作的坛座或是壁画是我做不到的,那种神圣的心情让他们手下的一切更伟大。然后一点一点亲手破坏,击碎。

  刻六字真经,制藏香,打扫寺庙,一生做那么一件事就很好了,这也是理想也是追求,对他们而言理由更充分,更有动力,更虔诚,更坚持。夜深了,返璞归真后西藏只剩朝圣者的虔诚叩拜。

  无论是为了更好的今生或是来世,终点总是珠穆朗玛蜂,“神居住的地方,万字符,世界的中心”。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的印佛经,是为了简单的来生能幸福;简单的不作恶,是简单的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的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在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

  ——《进藏》

  《进藏》观后感(八):“进藏”——升腾着无尽虔诚信仰的天与地。

  一个离天很近的地方,一片升腾着无尽虔诚信仰的天与地。

  在这里,上天对他的子民是严苛了些的。除了赐予他们壮阔巍峨的天地之外,似乎再别无更多的馈赠,而空灵的天地之间,也为他的子民们预留了可以用生命沉静、思索、修行的足够空间。这里的生活异常贫苦艰辛,生存环境自然却险恶。还没有太多现代化的建设和急于发展的改变,可与此同时人心也少了许多欲望之苦,依然能在这清净天地之间守护保持着一颗原初的自然之心。可是,有时我们却希望给他们带来物质的丰富,生活条件的改善,希望他们能更多摆脱自然界的严酷制约。可这又是多么的矛盾啊,如果连这里也踏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那么,这个我们如今已不能多见的、向往、敬佩、追寻的世界也必将随之渐渐消逝,就像那已经消逝了的一样。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那种高效率程式化的标准件,是冰冷的。而人类沿袭传统的每一次抚触所塑造出的,因为沉淀了时间、心血、艰辛,便有了温热的体温,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越是隔绝的地方,才越能保留那最久远的信仰、文明。就如天险阻隔越深的地方反而传承下了几千年的人类语言文明最丰富的多样性,而宗教也使得已几近死亡的语言文字得以保存至今。正是因为上天的恩赐并不富饶,甚至是有些贫瘠,也就更加重了对生命的考验,但却也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对它的珍惜和感激。为此,这里的人便定会想着与天地间的万物相伴常存,总记得留下一颗种子,留下一份敬畏之心。

  远山深水的阻隔,使这里得以远离现代社会的世俗和嘈杂,才能保留着这份如今令人向往却似乎难以企及的深邃的魅力。这里的人,可以将生死谈的那么淡然。等身长头的丈量、手中不停转的经轮、风中飞舞的经幡。。。一切都为了来生,都为了不再在轮回中徘徊,为了生命的升华。你所信仰的,就是你要追随的。正是一路的艰辛,才惊醒了内心沉寂已久,被世俗琐碎湮没已久的情感。

  壮阔、辽远、神圣、威严,却又色彩斑斓,一如那筑就的坛城。

  《进藏》观后感(九):喜欢这个片子

  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喜欢里面的音乐,喜欢里面的人。特别是他们笑的时候,很自然,很动人。让人感动的是这个片子不是在教大家学习西藏的历史文化,而是通过一个个人表现他们和西藏的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样一来片子就让人感觉到了西藏的感觉。

  如果是央视,一定只拍西藏的佛塔寺院,讲历史,讲经济发展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如果外国人拍一定突出西藏的神秘,藏族人的贫穷。但是无论哪种,都没法让人感觉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应该说这个纪录片是精彩的,以上两者它都有,他拍人的一举一动,有意义没意义,你可以感觉到,它在欣赏这样的文化,不是以自己文化的角度,也不是简单的一种被浪漫渲染以后的向往。他对于西藏是平视的,尊重,不加任何议论和评判,但是让人赞叹,怎么可以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人。

  关于广告植入的问题。土豆不是央视,能涉及纪录片这个领域,就是有胆量,有想法的,能拉到赞助就是不容易的,赞助商能赞助这个项目,就是有觉悟的,有限的资金下能保证这样的质量,就是了不起的,让人敬佩的,值得鼓励的。

  我看到了里面的广告植入,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这个片子的喜爱,里面的音乐,剪辑,画面,旁白,完全淹没了这一点负面的影响。这五队人受制片方邀请,拿着Mini的赞助,去西藏旅游了一趟,就玩出了这样的一部作品,玩得有档次。Mini用着部片子做广告,要是所有的广告能做到这份上,对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是天大的幸事。

  我只觉得这部片子太短(可能是钱不够,很多精彩画面就一掠而过了),这样的片子太少,或者说这样的广告太少。

  《进藏》观后感(十):爱藏区的是身还是心

  2011年第一次出远门就一奔几千里到了西藏,我想我没什么主见,只是因为大家都说好才让我的虚荣心作祟,这样回到家才有谈资到处显摆自己在陡峭的布达拉宫爬过楼梯,在冬天的纳木措吹过冷风,在米拉山口喘过粗气,亲眼见过磕长头的人。。。出去以后发现,自己是多么多么的微不足道,微小到根本没脸显摆什么,只有一种想法挥之不去:还想再去。

  后来身入高原的次数多了,心之所系渐渐从美景过渡到了人文,又从人文过渡到了信仰。

  关于藏地的片子看过N多,《进藏》中的几个藏地故事可以说是最打动我的。有人说片子装B,广告植入怎样怎样,但这些和“将坛城做了又毁的僧人,长年雕刻六字真言视力下降的老人,从未做过让佛陀不高兴的事的清洁工,对因果报应坚信不疑的青年,常年闭关发出声音只为念经的修行者,满身污秽用最慢的方式去拉萨的朝圣队伍。。。”有何关系?内容很多,关键看你注意力在哪,仅此而已。

  唯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解说词中的几句话。简直错谬到不忍复述,不深入研究就发言真是可怕。还好这改变不了其中的精彩之处,又勾起了我再去藏区的心。

  下一个目标就是曾经近在咫尺却未成行的德格,石渠。片中之人,我也很想见见,在印经院工作几十年的那位叔叔,您的笑容和眼神让我羡慕不已,何年何日,我也能坚定的回答:“我从未做过让佛陀不高兴的事。”?到那时,我才能确认,这一次次在雪域高原翻山越岭走走停停都不算白废力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