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夜前的五分钟》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深夜前的五分钟》的观后感10篇

2018-05-07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夜前的五分钟》的观后感10篇

  《深夜前的五分钟》是一部由行定勋执导,刘诗诗 / 三浦春马 / 张孝全主演的一部爱情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一):为什么回来的是如枚不是若蓝?!

  先分析一下如枚的性格

  如枚个性开朗甚至有点大大咧咧不像姐姐显得那么厚重解释送终的时候完全没顾忌姐姐在旁边的感受喝酒就喝酒,跳舞就跳舞,不掩饰自己,也不能像若蓝那样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她似乎生来就没有这种功能,无城府。任性自我。所以如枚想变成若蓝么?不!除了她坦然羡慕姐姐的自由,这点也只能说明心机。她做成了自己喜欢的事(她老公是制片人,又出身演艺圈,演戏是迟早的),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她哪一点也都是若蓝渴望的,而不是她渴望若蓝的。

  所以若蓝渴望成为如枚。

  其次若蓝喜欢天伦么?喜欢!要不然他不会对钟表男孩吐露明明是她先认识天伦的。其次她与钟表男孩看电影时被天伦带走不会丢下那个男孩,所以她更喜欢天伦,只是天伦无望与她在一起她取其次。而且在这一个情节点上天伦将她误认为如枚,送给她衣服。这是后来为什么存活下来的人对衣服是天伦送的有一些不确定

  因为她是如枚!我一点点证明

  首先最大的证据,是导演扔到我们眼前的。那就是在毛里求斯教堂发生事情。若蓝对如枚说:“让我们一起祝如枚幸福吧。”其实在这一点上若蓝真正祝福的是谁也说不清。因为也许从这一刻她决定要变成如枚。如枚没有兴趣很快走开了,而若蓝睁开眼睛看到了前面的十字架,她将自己的手表(这是证明她是若蓝的物件)与十字架换掉了。她不愿是若蓝。而如枚并不知道这个十字架的事情,当她再回到神像旁看到的只是若蓝的手表,她拿起若蓝的手表。这证明了几件事。1天伦让钟表男孩坚定回来的人是不是如枚时,回来的人讲述当时的事情说若蓝死前把十字架给了她,但她并不知道若蓝怎么会有这个东西。这是如枚应该说的话,她的确不知道。2回来的如枚问什么会有若蓝的钟,这是让钟表男孩试图相信自己是若蓝的物件,也是很多人觉得是若蓝的原因事实上从毛里求斯开始钟表是如枚的物品了。3若蓝渴望成为如枚。她与如枚的关系微妙,他们既有姐妹亲情的爱,又带着彼此相似而带来的矛盾恨意。

  证据2 疤痕

  当我们得知若蓝渴望变成如枚且不像如枚单纯是个心机女之后,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在如枚喝醉后若蓝在悲伤愤怒下像钟表男孩吐露的如枚想成为若蓝 实则是自己想成为如枚的一种宣泄,而且她对钟表男孩是很喜欢的,这也就是两人感情的开始(女人吐露自己的悲惨拉进距离)。重要的是她告诉钟表男孩自己是有疤痕的那个,但是钟表男孩并没有看。这也是很多人从这推测回来的那个人带有疤痕所以是若蓝!错!作为一个心机女,在这种悲伤的情况下吐露这么一番悲伤地往事,身为一个男人你会去求证么?不会!所以若蓝说自己有疤痕是不可信的。相比之天伦看见过如枚的疤痕更可信一些,因为疤痕是不能改变的,假使若蓝当时跟如枚调换顺序对天伦透露疤痕那么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太万劫不复了。这就完全将天伦眼中若蓝变成了如枚,那么今后这三个人怎么混啊。所以当时对天伦看自己头上疤痕的真的是如枚。

  证据3 游泳

  除了疤痕,这是两人唯一的不同点了。从科学角度一个人不可能自己把自己给憋死,她是有求生本能的。所以回来的人真的不会游泳,她是如枚。

  证据4 反证假设以上都是放屁,回来的人就是若蓝

  前面说了若蓝是想变成如枚的,没错回来之后她的目的很显然,让所有人相信自己是如枚,那她为何不认识天伦买的衣服呢?她为何要对钟表男孩说并且做和若蓝以前一样的话呢?这不凭添怀疑么?所以她只能是和若蓝有心灵感应(和若蓝从前的话惊人相似)的如枚

  证据5 钟表小哥虽然难断定但他是个心思细腻直觉的人。

  钟表男孩为什么是个修钟表的,这是因为他心思细腻而且沉得下心,从一定角度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一定存在某种对人的微妙直觉。钟表男孩几乎到最后之前都一直认为回来的是如枚,虽然他也有某些时候的怀疑(毕竟是凡人,如枚回来又全都沾染上了若蓝的性格,身是如枚,心是若蓝,谁都会怀疑)。为什么钟表男孩有直觉。一个镜头,当如枚第一次出现在钟表男孩面前冒充若蓝,她坐下来,钟表男孩让了一个位,他没有抬头说明他直觉这个人是陌生人。直到他看见面孔。要知道直觉要比看相准的多尤其是在电影里。所以回来的人是如枚。

  证据5 最后的镜头让多少人以为导演告诉自己这是若蓝回来了的啦

  大家认为的证据是第一钟表,我前面解释过了钟表是在如枚手里的。第二就是时钟。若蓝知道那屋里的钟是慢了五分钟的。但如枚真的就不能知道么?要知道两人的信息都是共享的,况且这么大而且传奇的事情(死亡的前女友),两个女人单独在毛里求斯在一起而且又是有感情的姐妹,肯定分享的啊!百分之百的啊!(这也许说明钟表小哥克妻,前女友死了,现女友也死了。哈哈)

  所以最后的情况是,回来的的确是如枚,但目睹了若蓝的死亡(从十字架上也许若蓝是为了救如枚,两人关系没一些人说的那么差他们毕竟是兄妹还有若蓝给钟表男孩的信上所说),而且若蓝一直渴望成为如枚,像是天注定一般活着的如枚骨子里变得像极了若蓝。(其实故事有趣的是就算活着的人是若蓝,这一切可能也都不会改变。当然我们探究是回来的身体是属于谁的真相。尽力理智说事)但是她被所有的人怀疑,她脆弱无助,为什么要出现最后一幕,试想当你处在一个被抛弃的人的角色里,你的情绪到达最崩溃的点(爱人离开对如枚打击很大,甚至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若蓝才有了溺水这一幕,她是真疯了,真崩溃了)。你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别人希望你是谁,爱你的人希望你是谁并且成为她,所以如枚抛弃了自己选择成为若蓝,至少能赢得钟表男孩的抚慰

  这个片子两件事透露了导演最想表达的事情,一件事开头修钟表的大叔老头告诉他钟表价值取决于自己。第二是那首诗。我们爱的是谁?是那个名字?那个性格?回归感性上讲回来的是如枚更贴合主题。当然作为一个严谨的人最后重申一遍,回来的是如枚啊啊啊啊!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二):爱情和悬疑

  第一次写影评比较懒,昨晚看的电影,旁边两大妈一直开启侦探模式,偶尔还会加上点评非常痛苦,不过不影响观片的心情影片结束后,满场哗然,大家都在讨论回来的是谁,若蓝还是如玫?看来,导演把悬疑这条线深深扎入大家脑海里。。。。。

  网上好多大神都在讨论到底回来是谁?各种细节的推敲,怎么说都怎么有理,看来只能问导演了,除了好奇回来的是谁,爱情线还是比较吸引我,逐个角色分析~~~

  天伦(张孝全)

  男神啊,跪舔身材,偏题了,天伦这个角色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绝对高富帅,妥妥的又各种小老婆吧~如玫和若蓝会喜欢他是必须的,但是他多疑,觉得最爱的还是自己。在如玫回来一年后,他会因为片场中导演的一句话开始怀疑,这也说明了他不够爱如玫,对她不够信任,不够了解,还有送衣服的片段,连两人是谁都没认出来,他真的爱如玫么?到最后离开如玫也是很冷漠的说一句,不想在纠结进去。这样冷漠的人,爱的不过是如玫和他共有的东西罢了,记得片中刘诗诗念了句“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他爱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忘了哪个场景,只记得很美),这句话放在天伦身上非常适合。

  阿良(三浦春马)

  马必怀啊,你的眼睛怎么能那么干净,你怎么能这么帅,这么可爱,这么的治愈。咳咳,完全爱上阿良了,修表时认真细心,游泳时笨拙可爱,跳舞时害羞无措。。。。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了,眼睛特别干净,影片你最喜欢的角色,很治愈,对爱情很用心,会被如玫大胆热情所吸引,会心疼若蓝,会陪着若蓝,会保护若蓝。四个人里对感情最真诚的就是阿良了,前女友的去世也不会使他紧闭心门,最后还是对若蓝敞开了,里面最打动的我的一幕是阿良骑着发出嘈杂声的电动车,若蓝坐在后边搂着他,阿良脸上挂着微笑。这与片头自己骑车去游泳完全是不同的表情和心情,这也说明他爱上若蓝了,只爱若蓝,所以听到遇难消息时,蝴蝶从透着阳光窗户飞了进来,我相信你爱的人会化成蝴蝶来看你。

  后边天伦联系阿良怀疑是若蓝时,他抱着一丝期待的心去拜访了刘诗诗,他心里还是期待刘诗诗就是若蓝,可是当看到钟时,他走了,碰到天伦时很伤心,一丝丝希望被打破了,若蓝那封信也是伏笔,这里我有点头晕,无法分辨是谁,但是影片结束后,阿良追出去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无论是若蓝还是如玫,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就好。片头阿良也曾读了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美是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的名字。是我把美给了事物,用来交换它们给予我的欣悦”。

  如玫(刘诗诗)

  怎么说,开朗大胆热情,说实话,放在现实生活中,实在不喜欢这种性格的妹子,可能男生会比较喜欢。特别是四人出来玩的时候,邀请阿良跳舞时,当着男票面邀请姐姐男票跳舞,这样真的大丈夫?????这也说明了,她没有很爱天伦,不过是“臭味相投”凑在一起罢了,脑洞大开的我觉得她爱的是若蓝,从出生以来就没有分开过,姐姐学会游泳,她竟然不知道,所以吃醋了,邀请阿良跳舞,连求捡球那段独白都和若蓝有关,恋姐癖太严重了,所以若蓝邀请去毛里求斯立马答应了对吧~~~~不得不说,诗诗演若蓝跳舞那段太棒了,演技有很大的提高啊。

  若蓝(刘诗诗)

  若蓝有点阴暗,有点胆小犹豫不决。从如玫叙述中,先认识天伦的是若蓝,估计先喜欢他的是若蓝,中间发生什么不知道,但是对于最后和天伦在一起的是如玫,若蓝应该还喜欢天伦,虽然后面和阿良在一起了,心里还是有着阿伦。和阿良一起看电影,被天伦误会时还收下衣服,扔下阿良,你对得起阿良买的奶茶么????大家很多时候在若蓝身上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胆小,犹豫不决,对于爱情也把握不了,虽然后来出现了阿良这样能治愈自己的男孩子,心里还是会对曾经喜欢的人抱有一点点希望。幸好,她去毛里求斯后明白了自己的心,最后爱上了阿良,可惜却无法再见,她给阿良那封信也表明了自己的心,不用快5分钟,也不用慢5分钟。

  写的很乱,脑中各种不断穿插着剧情,想写爱情线写着写着就老是忍不住猜测到底到底是若蓝还是如玫?导演,你赢了!整个片子拍的色调很喜欢,画面温和张力,就是结局很不美丽,这也是导演特意留下的谜。

  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天伦一样最爱自己的我们,和阿良一样对爱人温柔的我们,和如玫一样对爱情大胆的我们,和若蓝一样对感情犹豫不决的我们。

  爱情这东西,诶,当局者谜,值不值得飞蛾扑火,就如影片开头老爷爷顾客说的,值不值得是自己决定的。

  最后,问题来了,到底回来的是若蓝还是如玫?只能再去影院刷刷刷,脑细胞感觉不够用。。。。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三):深夜前的五分钟

  这真是一个看颜的世界,这幸亏是一个看颜的世界。

  补充一下,完全是因为三浦春马完美的侧颜坚持着看完整部电影好吗?

  虽然已经发了微博吐槽,但是仍然很难忍受深夜选择看一部烂片的愤慨。导演是不是想要展示一下什么是贪婪人性或者是混乱逻辑思维呢。

  要是想做成文艺清新剧情长片,那就好好把男神女神捯饬出点文艺范儿,不是随便披挂块麻布,背个破布包就可以假装文艺女青年的,而且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上面的沟通障碍,虽然据说三浦同学努力地在上海学了两个月中文,但这种游泳馆的异国毛巾邂逅也真是醉了。

  就为了贴合片名的五分钟,就非得有个修表匠的工作在这里么

  要么就是有个惊悚片的梗,你就深挖一下,所谓的心灵感应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有个坏人藏匿在姐妹花其中一个人的身上,潜水真的是意外吗?究竟生存下来的是谁?所有和惊悚有关的剧情都是浅尝辄止,只是在言语的交锋中若隐若现地浮现过几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中的一个永远地沉入深海之中。

  好吧,片方的宣传中说还有推理、悬疑,请问哪只眼睛能看见推理和悬疑?仅仅凭借一部没有看过的电影,一次没有好好吃完的饭?一个不知道在谁头顶上的伤疤?能不能好好滴假装动一次脑子?又或者是稍微完整一点做一次有质量的推理过程?总之,慢到不能行的节奏贯穿始终,不知道是演员本人的声音还是为了影片内容特意做了效果,虚无缥缈的气声就能代表这是一部悬疑片了么?真是好心塞。

  哦,对了,或者因为俊男美女的组合,我们尝试去把它看成一部爱情片如何?甚至那故意拨快的5分钟,也承载着对前女友的思念,然而,还没好好地铺陈这情绪,努力学习中文的日本暖男就话锋一转,我喜欢你。汗,那这和前女友有关的5分钟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啊,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5分钟的由来么?

  后来在看别的电影时偶然看到了这部片子的宣传单,不得不说,文案真心写的比电影好看,“从故事中苏醒,在真爱里着迷”。问题是,如果被这么美的文字介绍吸引进影院,以为是唯美文艺小清新,结果却是全程磨磨唧唧不知所云,难道不怕观众们要求退票么?

  深情上映的结果必然是被深深厌恶加吐槽啊,这一次,某女算是坐实了票房毒药之名了,无论经纪公司如何辩白也无济于事。

  原著小说有对“时间”的无限感触,当中的人会陷入明天来临前五分钟的恐慌之中,所以电影片名也以此为名,想要探讨时间的重要性,甚至利用对时间的态度来判断人性(是姐姐还是妹妹,连头上的伤疤也很难证明)然而这种判断在电影里却没有很好地被表达。反而因为电影人物的飘渺了无积淀的情感,给人以一种梦游般的感觉,

  再美的侧颜也挽救不了苍白的电影剧情,看电视剧和电影的也绝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影群体,曾经创造日本爱情电影神话的大导演可能会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遭遇他的滑铁卢之战。这几乎可以是定论。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四):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终极拷问

  曾创造日本电影史上票房神话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导演行定勋,于该电影上映次年拍摄西部史诗通俗电影《北之零年》之后,奠定了他在日本影坛的重量级地位。而今,他又以横跨中日影坛、携手两岸当红影星合作拍摄新作《深夜前的五分钟》的姿态,再一次面向公众。这一次,不仅有刘诗诗人格分裂成三段的演技大爆发、台湾男演员张孝全的狮吼彪戏,还有主演《恋空》以忧郁气质迷倒众人的三浦春马,如此混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尤为难得的是,本片上海化、中国化的很是自然,有深度嵌入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诗境。辗转回环的羡慕与期许、嫉妒与鼓励,时而希望自己走没有走的那条路,不仅仅是林中的,也是脑海里的,绝大多数人也许没有机会去尝试,然而双胞胎总是可以有戏。

  电影名《深夜前的五分钟》,看似多少有点恐怖成分,却并非一部恐怖片,更多的是因身份危机、爱情质问引发的人生终极拷问。而对这样的现实拷问,每一个人,都无法退守与逃脱。影片描写了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刘诗诗饰)爱上同一个男人的故事。而一个靠一只慢了5分钟的表生活的表匠(三浦春马饰)则因为一个浪漫的意外被妹妹所吸引。电影中程,两姐妹在海外度假中遭险,只有一人幸存。但是回到爱人身边的究竟是姐姐还是妹妹变得无从知晓,如果她们交换了会怎样?“演员与演员身份的叠加,伪装与伪装的双重交织,是使观众迷茫的进一步尝试”。迷茫并非刻意,就像我们无法规避生活中的困惑一样,愈是逃避与自欺,就愈发觉得迷茫,恶性循环。迷茫的下一步或者结果,该是思考。

  社会化的人,身上布满了各种标签,首先就是给人命名,赋予自身合法化,以体现社会秩序,这是进行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合法身份必须是明晰的、准确的,甚至是唯一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DNA一样。由此画圆,包围在社会化人周围的便是社会地位、人际关系、金钱多少、权力大小等各种标签,这是我们指认对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标签形象,要真是做到识别,有时极为困难。佩索阿作为著名诗人、作家和观察者,有着极为复杂的异名笔名系统,每个笔名都有着完整的人生经历和态度,这与绝大多数人的笔名序列完全不同,单纯从数量上讲,鲁迅远比佩索阿多,但却是完整的合一的书写者,而佩索阿则是感觉的、怀疑的、存在的,他对于生活和爱情、自我和他者、现实人生和想象空间的思考与描写,都让我迷思。

  几年不见的同学,你可以记得他的模样,但有时候名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有人说,这是不走心、无交情的表现,可是去掉刻意的不去关注与关心,我们凭什么让人非得记住自己的名字?泛标签化的一个结果反而是个人身份的遗失。身份,到底是明晰了还是模糊了?到底是标签重要,还是人本身重要?如此宏大的社会秩序中,当我们被一个个标签化,想到某个人第一反应不是他本人怎样而是他的标签怎样。这是对每一类社会的一个非常现实的拷问。伯乐相马是尽人皆知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直觉非常好,有时候选出一匹千里马,结果却记不住马的性别和花色。刘诗诗饰演的双胞胎,对于相者来说,是极大的凶残的考验,电影中的父母、丈夫或男友以及观众来说,都是如此。

  “我是谁?”,这是刘诗诗饰演的角色在影片一开始就发出的疑问,我一下子被震住了,顺着那个“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思考下去。这个争论了多少年多少次的问题,由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一模一样、难辨谁是谁的第一印象,牵出了人生中最基本的哲学拷问。央视东方时空曾经的经典栏目《生活空间》中,有一期节目叫《姐姐》,讲的是龙凤胎出生后,家人让女孩儿当姐姐,男孩儿当弟弟,因为他们以为姐姐天然的保护弟弟。如此身份上的认定,发生了微妙的人生化学反应,耐人寻味。

  一个家庭,当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赶紧取名,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对子女标签化以及身份上的认定,是社会化的开始,这往往在主观上判定了一个人在家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一种话语权的存在。当个性张扬的妹妹因双胞胎的心灵感应,知晓姐姐的一切的时候,争夺利益、获取人性标签,也便开始。而家庭中分清谁是谁,也是人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当影片中砸烂玻璃的小女孩要跟另外一个小女孩换衣服的事情,身份的错乱开始发生,被错怪的女孩内心的委屈会像种子一般慢慢生长;当家长知道她们换身份的事实时,恐惧到殴打孩子。身份一旦危在旦夕无法辨认时,不安全感乃至恐惧感一一袭来,这或许也是身份危机的一个表现。这种危机,通过双胞胎的特性,将这种身份认定极致地表现出来,也引人思考,到底谁是谁,谁是若兰谁是如玫。

  而恰恰是身份危机与标签化背后深藏的模糊性,外加人性欲望与贪婪的争扯,双胞胎姐妹喜欢互换身份,在新一天来临之前的五分钟,尝试各种可能的人生。三浦春马饰演的表匠前女友,将钟表调慢五分钟,最终前女友死去,用表匠的话说,她的贪婪引来了惩罚。有趣的是,《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里,亚纪得绝症,在最后一次录音中说这样说:害怕明日来临,因此睡不着。害怕,对于双胞胎姐妹来说,意味着又要深陷身份上的纠缠,该如何面对新一天的生活,该如何面对步步紧逼的秒针,似乎身份上的转换跟能获得一种安全感。

  若兰说,她所选择的的人生总是被对方抢走。而双胞胎的特性,一方面可以爱着自己的男友不被明辨,一方面又可以体验另外一种人生的双倍人生体验,使得互换身份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其实对常人来讲,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如若有机会体验另外一种人生,并且可以方便地自由转换,那是再好不过。曾有人跟我诉说苦恼,觉得自己选择这种人生也好,要体验那样的人生也棒,真是难以取舍,非常纠结。这便是欲望。当代社会愈发开放与包容,多样的人生选择让人可以充满多种想象;体验多样性不坏,但是刻意追求造成身份上的难辨、真假拷问,其实是一种放纵。对于互换身份的两姐妹来说,到底谁是若兰谁是如玫,在那场遇难之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何况还有戏中戏的成分。这不得不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试着寻求真相时,也要观察,是什么让真相难以复原,是什么在刻意遮蔽事实?这部剧因此给我带来一种恐惧,让我处于一种始终理不清而模糊混沌的状态。

  当真假一旦成谜,如何还原,就如新闻战线上的记者工作一样,只能各显神通了。对于现实真相的穷追猛打,本质上是一种不想被限制、不想被绑架、不限被欺骗、不想被纠缠不清不自知,试图活一份清醒而非苟且的姿势。正如我看《黄金时代》,我深深体会到,那是导演和编剧心中的萧红,而非大家的,更不是历史中的、文学长河里的萧鸿,那么萧红到底是什么人,她在想什么,又为何拥有如此人生?自己去读吧,去体会吧。这时,不管是《黄金时代》或者是《深夜前的五分钟》,引起人们思考,引发还原人物与真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为,这本身就是胜利。

  然而,真相的扑朔迷离,谁是若兰与如玫的探索背后,又引出另外一种对于爱情的思索。如玫说,分不出两姐妹的人,才有问题。当面对经常互换身份的两姐妹时,相信观看电影的人,都会无奈乃至无解,这根本无法辨认谁是谁嘛,或者仅由自己的判断分出谁是谁。然而,这并不是影片刻意去为难观众,或者刻意耍男同胞们的赖,因为现实中的爱情,“谁又分得清”难道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吗?或者于爱情中,我们能有几个人能做到舍弃对方的标签,只认人本身呢?当爱情成了标签间的搭配、当现实中的“门当户对”(排除志同道合、趣味相同的人)成了择偶标准,或者当爱情成了买卖,“分不出谁是谁的人,才有问题”的拷问,更具现实意义。一时想到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中如是说: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说,电影毕竟是电影,但是这种极端化的拷问却适用于现实。现实中完美的爱情,必定是仅仅靠肉眼所觉察不到的,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心爱,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也会在爱情中萌发,分辨谁是谁的问题,似乎也变得不再是一种问题了。

  社会愈来愈多样和多元,个体意识在萌发,这其中的必然结果便是个体的思考。不要总把观众当成枪靶子一样粗暴无礼地呈现作品,他们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思考。一部影片引发思考,是影片成功的要素之一。《深夜前的五分钟》,让我思考“我是谁”,是不是仅仅是标签,是否标签背后还有欲望在纠缠,使得真相难以复原;是不是随波逐流、任由自己遮蔽了双眼还遮蔽了内心,分不清到底谁是谁。身份,真相,爱情,在社会的秩序中,相互勾连,奇妙的化学反应,逼出一股子劲儿,由此牵引,逼迫着,看出人的想法、看出人的内心,看清人自己。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五):对诗诗这么多偏见真的好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从来不在一个层次上。

  之前听说票房不好也挺为诗诗的演技捏把汗的,结果看了这片子之后真的觉得人们对诗诗存在很多偏见,其实换一种眼光来看,诗诗每次演戏所散发的气质真的是别的演员学不来的,她有她自己的一套表演风格,是用了心的,挺好。这片子本来就是文艺范儿的,难道你指望诗诗跟那谁似的张牙舞爪地演才好?我能感觉到诗诗饰演的角色身上有情绪的流动。诗诗说希望大家看完之后好好想想片子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这的确值得思考,看完之后我在使劲想活下来的到底是谁,但是片子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想法是没有意义的,若蓝和如玫,从小就不知道交换了多少次,也许早已经分不清这两个名字所代表的到底是谁了,最后活下来的那个,也是为此感到困惑,但是最后,她找回了自己,不管自己到底是谁,都应该好好活下去,接受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看了之后才觉得,这片子票房不好,也情有可原了,人们太浮躁,连它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都懒得思考,光是猜活下来的到底是谁就已经焦头烂额晕晕乎乎了,一旦晕乎过去了给个一星是肯定的呵呵。就像《红楼梦》,人们光是熟悉里面的各种人物就已经招架不住了,别谈更深层次的探讨了,所以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从来不在一个层次上。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六):若蓝的救赎

  以前一直没注意这片子的评分,今天一看,这妥妥的被低估很多啊。其实片子的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大致说一下我的感觉。

  这个电影,我个人是觉得,它是在探讨一个我是谁的本质问题,我是谁,我要选择怎样的人生。

  电影的主人公应该就是若蓝,最后回来的人也应该是若蓝,这样前后才能呼应,才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成长、救赎的路径。

  若蓝在最后调准时间之前,她的自我一直是迷失的。小时候互换身份导致自己被惩罚的事件,到长大后被如玫抢走爱情和事业,她一直都生活在如玫的阴影之下,她对如玫是有那么一些怨气的,不然不会在明知送钟的寓意不好后,还坚持给如玫送了钟。(刚才去看了一个人的评论,他认为一开始游泳和搭讪的人是如玫,她看上了阿良,但此时因为她已经有了天伦了,所以就让自己的姐姐若蓝去接近阿良,让阿良给她挑选礼物,这就解释了后来没什么四人吃饭时,如玫对阿良的热情,以及那封信和为什么回来的人不会游泳,因为本来就是如玫会,而若蓝不会。而吃饭时,阿良一开始说自己喜欢若蓝的理由,是她游泳的姿势像鱼,但其实是这个人是如玫。所以这里面的爱情挺混乱的,如玫和天伦在一起,但其实如玫更喜欢阿良,若蓝好像是和阿良一对,但其实若蓝喜欢的是天伦。所以两姐妹的旅行其实是计划好的换身份的行动,只不过后来出现了意味,只有一个人活下来了。我觉得这个人说的很有道理,照这个思路下去,影片里的很多细节都可以得到解释)在海难后,若蓝的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个绝佳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机会,所以她成为了如玫,体验自己在若蓝时没机会得到的爱情和事业。但这个时候,若蓝还是迷失的,因为她是用如玫的身份去体验这些她未曾得到东西,而不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这些东西,并以自我的方式去竞争。在最后,经过与天伦的决裂等等一系列事件,她明白了其实天伦没有并没有真正的爱过如玫,他在如玫身上也许找的是若蓝的影子,而阿良爱的也未必是若蓝,也许是如玫。(阿良对游泳的人的第一印象)所以这样最后才呼应了那首诗

  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他爱

  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别人不爱你你不要烦恼

  他们感觉

  你是谁

  而你是一个陌生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经受

  少数的悲伤

  所以电影里的爱情和事业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认清自我。毕竟喜欢的人是可以改变的,就像天伦不喜欢回来之后的如玫(若蓝),因为他只喜欢以前的如玫,无法接受改变,无法接受当下的如玫。而阿良就灵活很多,他看重的是当下的感觉。最后若蓝将时间调回正常的时间,也是预示着她从此就要自己做自己,不需要再偷来五分钟。而且我觉得如果若蓝一直接受了这个五分钟的设定,可能又生活在了阿良的前女友的阴影下了。

  至此,若蓝完成了她自己的救赎,她不是如玫甚至也不是若蓝,她是她现在所示的一个人。

  所以这个电影很有意思,给人无数的探讨的可能性。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七):细节点赞,但节奏略慢,有些故弄玄虚,整体一般

  我能说不喜欢如和若任何一个角色么

  首先谈谈整部电影双胞胎的设定,不不知道导演怎么催眠观众的,认为真有双胞胎完全一样,包括什么心电感应,两个人就是两个人,还有,双胞胎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一对,我碰见的都是关系好的不得了,真没有电影里那么黑暗,撕逼的,真心想分别活下去的是哪个的直接指纹鉴定不就行了,猜来猜去有意思

  先谈谈刚出来的若兰,能说女方太不矜持了吗,刚见面就迫不及待的勾搭三浦,也许是故意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跟如枚来区分(如枚的反应可以看出),那我能说她蛇精病么,还有,三浦修表很久了吧,竟然不造不能送钟的设定,这也就算了,若兰总造吧,但是人就是给直接妹妹送钟了,还是订婚礼物,我去,多大仇(不造给对方送毛,电影里不允许导购的存在么).....还有刚见面就跟人回“小黑屋”,没看到现实中各种被害搔女的案例吗,好吧,就当我想多了,最让我讨厌的是被当成妹妹之后,天伦帮忙解围,也不知道主动澄清,还把三浦撩在原地,如果活下去的是若兰,那么这女的真的恶心到我了,本人更欣赏绿萍一样的女子,讨厌自怜自哀的女人

  在谈谈“活泼可爱”的妹妹(俩人表现这么明显,性格分的很开,男友们愣是无视了,还靠回忆来区分,我去,甩了吧),我能说比起姐姐的不矜持,她更加偏于放荡吗,跳舞勾搭男主,跟男主找球,把男友让给姐姐遛弯(好像还是从姐姐那里抢来了?),这姐妹两也是醉了,莫名其妙的讨厌对方,莫名其妙的和好,神一样的死去一个,结果谁都不知道活下去的是哪个(指纹鉴定,我的第一反应)

  再说男主,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微表情,半个中国话,全部点赞,女主学着点吧,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的善良孩子,可惜被**盯上了,仅希望活下来的女人安生点,喜欢他就好好爱,别瞎折腾了

  天伦吧,我感觉不太喜欢他,女友死里逃生,性格上有点不同又如何,还有自己女人都要靠回忆来区分,有意思,明显活下来的人很在乎天伦,可就是不知道珍惜,被三浦捡漏了吧(也可能他明白,只是分手的借口罢了)

  看过豆瓣大神的三十多个细节解说,要跪了,给导演点赞,给其楼主点赞,简直就是导演肚里的蛔虫,这阅历,90后伤不起,但仅仅而已,剧情主题解说流于表面,没啥意思,至于主题,刚开始修表老大爷的“价值取决于你”,我能说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么,并且已经猜出来导演想说什么了么(当然,如果导演想要表达这个意思的话)

  我承认我看到如枚跳舞之后就快进了,刻意的慢节奏,我欣赏不来,清新类宁愿看昆虫总动员,女主配音伤不起,不太喜欢,作的可以 整部电影感觉就是故能玄虚的文艺招牌的爱情片,看在细节解说大神的评论,给6分(之前本来准备给3分的)不过阅历这东西,我能说电影指望看电影的都是30以上的娱乐圈学者吗(身为90后,我只欣赏樱兰高校里的双胞胎,喜欢恶作剧,但是是彼此的唯一,很温暖,好吧,我感觉亲情大于爱情,最讨厌为了爱情伤害亲人的人)

  (昨晚爱奇艺视频看的)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八):看完电影,随便写几句

  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场戏:

  一个是在阿良的房间,阿良和若兰的亲热戏。有一版预告里不是有阿良打算去吻若兰,还没亲到就笑场的画面么,当时我以为是花絮,结果是正片。大屏幕上,阿良和若兰的鼻子碰到了,于是阿良笑场了,用日语说了“はな”,鼻子;轻轻吻了若兰的嘴巴,“くち”;用手拨开头发,吻了耳朵,“みみ”;阿良把若兰推倒在床上,若兰又把阿良推倒在地板上,从阿良身上翻到旁边的地板上,阿良用中文说”我喜欢你“,若兰用日语说”好き“。这段的配乐似乎是在预告片里出场率比较高的那段配乐,真的特别甜蜜,也特别干净,特别打动人。

  一个是阿良骑小电动车的场景,电影里出现了几次,因为春马在采访里说过,所以看电影的时候留意了一下。虽然同样是骑电动车的场景,但是每次的心情都不同,有一个人的时候,有和若兰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是背影,有时候是面部特写,有时候有配乐,有时候只有电动车的声音,每次都能传达出不同的情绪。有一次是阿良载着若兰,镜头从侧后方,拍到阿良的背影和若兰的侧脸,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也没有背景音乐,只有电动车嗡嗡嗡的声音,风吹过来,若兰的头发飘啊飘,衣角也飘啊飘。

  一个是电影里的两次牵手的特写,准确的说是一次,因为第二次没牵上。第一次牵手是事故之前,阿良和若兰在看露天电影的时候,两人肩并肩站着,若兰在左,阿良在右,阿良的左手慢慢地握住若兰的右手,若兰也回握了阿良的手,两人十指相扣;第二次是同样的场景,不过这时候是事故之后,留下来的那个人和阿良一起,在同样的地方,阿良慢慢伸出左手,在即将碰到对方右手的时候犹豫了,最终将手收回。

  一个是桥上的一段戏:若兰从房间里跑出去,在一座桥上停下,阿良停在她身后,离她有一点距离。这里若兰有一段比较长的台词,述说自己和如玫之间的感情纠葛,包括预告里出现过的那句“我希望如玫能消失”,又说要不然让自己消失,于是阿良上前,拥抱若兰说“不要,不要消失”。这一段算是若兰感情的一个爆发吧,内心的纠结一下子都流露出来。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九):深析《深夜前的五分钟》死的到底是若蓝还是如玫

  刚刚看了吸桑的分析觉得挺不错的,完了看到狼胸肉的再谈让我想仔细的分析并且讨论下。【有意见不同的你来打我啊!(欢迎sibi)先说下这片子是挺无聊的。我完全抱着支持诗诗的票房去看的。看完之后觉得除了很多镜头营造的很美,整体剧情比较无聊。但是深析的话可以像吸桑那样分析出很多东西,但是,不学编导很多年。已经很久不去细细的看电影了,比较喜欢看搞笑恶俗的,含义太深或者太文艺的都不喜欢也不会去涉猎。除非有我很喜欢的演员,不然感觉就像以前学编导一样了要把每一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分析的彻彻底底,然后写个几千上万字的影评。而不是我现在这样粗枝大叶的看开心好玩就好,恶搞就行。所以总体来说我并不喜欢这部影片。因为的确拖沓无聊很多地方可以有深意了,至于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扯淡!!噗!开玩笑的,_(:з」∠)_只是我这个人比较认真,会对一些自己认定的事情非常的较真所以可能会比较容易起分歧和争执(撕【和】逼)

  下面开始分析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同或者错误欢迎指出。

  总论:死的是若蓝。 但是存活下来的如玫有点找不到自我了,影片最后算是毫无悬念的悬念吧。不过我挺同意吸桑的观点我觉得导演其实想让大家知道的,并不是死的是谁,而是影片开始的五分钟。有时候一些东西的价值,在于你自己。

  题外话:QAQ这部戏支持我看下去的理由就是我要搞清楚死的到底是谁!_(:з」∠)_即使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想尿尿了,但是我硬是憋着看完了。。。

  分析:其实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死掉的是如玫,活着的或许是若蓝,毕竟影片里面若蓝有提到过我希望如玫消失。 并且看前面其实大家能感觉到若蓝应该是喜欢天伦的,她认为是她先认识的天伦,她认为如玫抢走了她的一切,甚至小时候,从秋千上摔下来等……(她就是个坏人心机婊肯定是她谋杀了妹妹云云的)。【其实后来我看了她那封信,我觉得她应该已经放下了,所以即便死的是如玫她是不会去假扮如玫的。】其实在没有看影片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一部悬疑片!!!我以为是谋杀的。。。看完我为什么会觉得无聊,因为居然是意外。。。我当时整个人都醉了,说好的谋杀呢!说好的撕逼呢!!!!(_(:з」∠)_谁和你说好了都是你自己之前YY的。。。)

  但是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矛盾。 (可能循序不对或者台词有错啊反正整体意思没错就行了。)

  首先第一次天伦让阿良去辨认的时候,其实当时我还在怀疑是不是阿良爱若蓝爱的太深了,所以没有拆穿她。因为他看到他和若蓝送给如玫的钟的时候他对了下时间是一样的。(是一样的吧我没看太清楚,记不清了)当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他手上那个怀表到底是调慢的没有。如果是调慢的那活下来的应该是若蓝,如果是没有那就是如玫了。但是他们相视一望的那一刻,我真的在犹疑搞不清到底是什么情况。 其次是影片最后的时候,如玫(我认为活下的是她)把阿良送给若蓝的表还给他的时候,时间和正确是时间是一样的。因为钟响的时候,时钟刚刚好走在了12点。我没记错的话如玫再次去到那个教堂的时候看到的最表是停止的,她不知道若蓝和阿良之间的五分钟。所以她还回去之前将时间调整到了对的时间所以她是如玫。然后有一点同时也是天伦怀疑如玫的一点,天伦把衣服送给了如玫(其实是若蓝,看过的应该知道当时若蓝和阿良准备去看电影,阿良去买饮料了,若蓝被一群“疯狂”的群众拉着要拍照签名,天伦过来把她拉走了),但是如玫不知道。母亲说整理遗物的时候若蓝那有一件一样的,毫无疑问若蓝那一件才是天伦送的,至于如玫那一件可能是自己买的吧。所以在天伦说那件衣服是他送给她的时候她很震惊,有这件事情吗?我怎么不知道,但是在天伦眼里就是这个骗子他明明是若蓝还要说是如玫,但他根本不知道是他自己那次认错了人。这也是为什么如玫蹦出了一句你根本不爱如玫,我也认为天伦根本不爱如玫,他爱的是他心中认为的如玫,但是那个如玫是错乱的,他送衣服送错了首映礼估计也是和若蓝去看的。他根本就分不清若蓝和如玫,只是因为如玫回来的时候变了,的确变了,曾经她说的双倍的人生,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不在了。她的潜意识里添加了满满的若蓝。所以连她自己都在质疑,我到底是谁,我究竟是谁。她有和阿良说,其实她真的不知道她自己是谁。因为如果活下来真的是大家所说的心机婊若蓝,根本就不会出现这样问题,因为她更会演戏。但是活下来的是如玫,她从小,准确的说或者她们两从小就经常身份互换,所以对于她来说。她觉得是双倍的人生,是不同的自己。甚至连她自己都会混淆,但是对于若蓝来说却很痛苦,若蓝觉得是如玫抢走了她的一切,觉得她的人生像没有一样。她会认为如玫的人生都应该是她的,像从秋千上摔下来的明明是如玫,原谅我没看到若蓝的疤,我觉得她的记忆有问题出现了混乱,可能也是双胞胎的心灵感应让她觉得是自己吧。但是我觉得若蓝可能有被害妄想症吧。(所以幸好死的是她哈啊哈哈)她们是相似的,但是有时的想法是很有区别的,甚至有些病态。她们在认知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她们太过相似,以致于她们分不出自我,相爱相杀。如玫说了一句,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如玫还是从很久以前,我就不是如玫了。(大概是这样的原台词我记不清了)好像是她从秋千摔下来还是扔石头换衣服那次她就已经分不清自己是谁了,还有一个疑点就是不会游泳,游泳这种东西基本上学会了是不会忘的,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不清楚潜意识有没有可能令人自我遗忘。正常情况下我觉得是忘不了的所以我在看她不会游泳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应该的确是如玫。到后面看到那些事情我基本就可以确定她真的是如玫了。还有一点,在阿良修表听到广播说有人遇难的时候有一只蝴蝶飞来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死的应该是若蓝,不然不会无故出现只蝴蝶。(毕竟蝴蝶有病啊飞到这种地方来,而且是突然出现的)后来是天伦出现了质疑,并且如玫真的很恍惚,有变化(说到这里我想说,这部戏诗诗的演技是真有进步,很多地方都很微妙。虽然有几个伤心的地方和回眸的表情还是和以前的有雷同。但是眼神相较以前已经很有进步了。等网络出了网络版截图哈╮(╯▽╰)╭实在是无奈最近各种营销微博组团黑她面瘫,其实对于非科班出生的她我觉得她这样的演技不比很多小花旦差,但是的确不够,尤其之前很多戏眼睛都很无神【有人说是近视的关系,不清楚】反正现在眼神还是有了。_(:з」∠)_别跟我提绣春刀,绣春刀我也觉得很无聊,而且她在里面就是演的一个萨比花瓶,而且真的很面瘫,死无表情。。。但是她的确饰演的也是一个毫无表情的高冷傻逼女。。。所以我也无谓去谈她的演技了。就觉得既然导演能选择她相信她让她去演。她的演技肯定不会是真正的面瘫。但是很多角色会给人感觉雷同倒是真的。希望她能更加努力进步吧~!)我才又质疑了我的猜想觉得死的会不会是如玫,到后面综合了所有才可以确定的。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了。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欢迎讨论~(≧▽≦)/~啦啦啦

  《深夜前的五分钟》观后感(十):《深夜前的五分钟》:当爱情的体验被拉长5分钟……

  《深夜前的五分钟》:当爱情的体验被拉长5分钟……

  深夜前的五分钟,你都在做些什么,也许是在脑海中回顾这一天自己的言行,也许是在畅想明天当太阳照常升起时对生活的期许,抑或在描绘未来许久后的人生与怀念已经逝去的岁月。深夜前的五分钟,是光与影的交替,是日与夜的传承,也是人最应该真实面对自己的最佳时刻。

  日本电影导演行定勋的最新力作《深夜前的五分钟》是一部兼具爱情与悬疑、推理元素的电影,用两段略带遗憾与凄美的爱情在讲诉着情感的多面性,以及女人在面对不同时期的自己、情感以及人生问题的纠结、抉择以及不安的转变。

  对于爱情的表达,我觉得日本导演相对于中国导演来说,镜头语言展现的爱情更为细腻与纯熟、深情与饱满,这是电影《深夜前的五分钟》带给我的最大感受。看似简单的,平铺直叙的爱情描述,却暗涌着不平凡的意味。导演用干净、纯碎的情感表达去刺激着已经看惯激情亢奋的观众们的内心,柔静如水的触动人心的描述让人的确赏心悦目。

  在电影《深夜前的五分钟》中,刘诗诗一人分饰两角,分别饰演姐姐若蓝和妹妹如玫,这是一对拥有着美丽娴静的外表,但性格各异的双胞胎姐妹花。姐姐若蓝是一位自由撰稿人,而妹妹如玫是一位知名的模特;姐姐若蓝性格更加文静稳重,而妹妹如玫性格偏向活泼开朗。在两个女孩还是孩童的时候,她们就经常玩互换身份的游戏,除了她们自己,外人很难分清姐妹俩的区别,就连她们最最亲密的爱人,姐姐的男朋友阿良与妹妹的男朋友天伦也难以分辨。

  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们要面临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你将随着电影的进程,时间的推移,即便足够认真的在观察着姐妹俩的每一个细节,在努力推敲着情节的变化,你到最后都很难说服自己,对于影片的结局部分,因为一次在毛里求斯的旅行意外,意外离世的到底是姐姐还是妹妹。这种纠结的情绪,探索的疑问会从影片的后半程,随着两位男主角,日本演员三浦春马饰演的阿良与台湾艺人张孝全饰演的天伦能够提供的线索中仔细回顾,想让自己头脑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敏捷的找到故事的脉络,但遗憾,影片直到结束,导演行定勋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导演亦对这种开放式的,需要观众充满构想、幻想、分析的结局的总结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所以在你心中想象的最后活着的是姐姐或者是妹妹都是有可能的。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最终结局出现在银幕上的是姐姐还是妹妹,她所给予、呈现的都将是观众内心中对于生活、爱情的潜在意识。

  电影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关键词是“猜疑”,相信在任何一段情感中都无法避免或多或少的存在,你不能说你的恋人对你始终是百分百的信任,也无法去真的衡量信任的度数。而在《深夜前的五分钟》中,在面对这对姐妹花只剩下一人的时候,身为她们的情人的两个男人,他们所对面前的这个女人不知所措,分辨不清的猜疑,让人有点心寒。

  在姐妹花若蓝和如玫的世界中,她们似乎在面对和自己长相一样的对方时,略有迷失,除了微妙的嫉妒,猜忌外,在她们对于爱人的选择上,似乎也有着难以言说的尴尬的另一面。而在这四个人的情感之中,到底是谁爱上了谁,其实都在相互贯通之中,没有最终的明确抉择。这也是我们难以在电影中辨别的,至于是否能在电影中那被调慢的五分钟之间找到答案,也只能是仁者见仁了。

  观看行定勋导演的电影《深夜前的五分钟》的时候,你亦可以感受的到,慢节奏中描绘的清纯的爱情将是怎样的感受,就好似时间真的被调慢了五分钟,只有静静地去聆听、感受这份美好,才可以领略导演最初想表达的爱情真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