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替罪羊》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替罪羊》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05 21: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替罪羊》经典观后感10篇

  《替罪羊》是一部由Charles Sturridge执导,马修·瑞斯 / 艾琳·阿特金斯 / 安德鲁·斯科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替罪羊》观后感(一):像这种电影不看真是损失

  我最喜欢这样的电影了,太深刻的我说不出来,就讲讲我自己感受吧。片中诸多唯美细腻画面再加上漂亮的女演员简直是绝妙的搭配,剧情也是在慢慢的升华后在临近结尾时突然在一个大大的转折,就在我们为主角命运担忧时候剧情又再大大地拐回来,最后主角决定离开了,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可惜遗憾,但是女仆长的一番话又让他显得十分迟疑,然后画面就转到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打着乒乓球但却唯独少了主角,就在我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主角又冒了出来,这剧情真是一步步把观众拉进去呀好看又虐心(T ^ T)还好最后结局十分美好(^^)而且电影就像英国绅士一样注重每一个细节,看着电影你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英国,了解着英国贵族的每一处生活细节:劳斯莱斯银幽灵,粗呢磨毛外套,内衬马甲和硬领衬衫优雅严肃司机还有古板脸臭臭的女仆长,狩猎晚宴加上美丽庄园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着迷,最令我惊喜的是主角的弟弟罗尼就是神探夏洛克里的大反派莫里亚蒂教授,看他在片中的小媳妇样真是令人大快人心哈哈哈哈哈哈。

  《替罪羊》观后感(二):有多少角色可以扮演,有几分本心可以保留

  电影中Johnny和John长得一模一样背景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是自私冷血的公子哥,一个是温柔善良的希腊语老师。一天从酒店醒来,John却面临这扮演Johnny的任务。有人说面具戴久了,就成了你的脸,John在扮演的过程中会不会改变本心?作为一个对凡事都持有怀疑态度的中度精神分裂患者,这样一部电影我就难免看出三个版本

  1)John杀死了Johnny,然后John凭着自己的正能量改变了这个家庭气场,因为他有让周围的人快乐能力人家说爱是一种能力,既是一种感受力,又是一种愿意为他人付出的能力。人对周围环境看法内心信念产生的,环境负责提供一些真实碎片,而我们内心的信念负责用这些碎片拼凑一个故事。同样的家人,在Johnny眼中都是自私鬼,而在小女孩吻了John以后,John却说有一种奇妙感觉。那种感觉就是内心对人间温暖的感受力,Johnny没有而John有,这就是他们本质不同,就不用赘述信念怎样指导了他们的行为

  2)但是,但是!在影片结尾时那个眼神特写令我不寒而栗,久久不能忘怀,因为人性的多面性和可能性实在是太丰富了。所以我想到了另一个可能性:Johnny杀死了John,但是在凶案发生时性格的某一部分被激发,于是他装成John“借尸还魂”,或许借此机会做一个“好人”也不错。为了做可行分析,可以参考电影《Identity》,里面人格的整合便是通过谋杀完成的。由此可以类推,Johnny杀死了John之后有强烈刺激可以接管John的人格。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是出于愧疚(可能性较小),或许是出于更大的阴谋(这个可能性比较大)。于是又衍生出两种可能性:

  2.1)Johnny借尸还魂后真的变好了,散发出了人性光辉实现了自我的蜕变,忘记了本来的自己而爱上了John这个角色。那些叫嚣着社会腐败,周围人都不好而且永远不改变的人只不过是放弃了改变的权利。那些说狗改不了吃屎的人也无形中成为了一个人改变的阻力。至于结尾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眼神,只不过是他在两个人格之间转换时的一种疑惑

  2.2)Johnny的改变只是为了更大的阴谋,同时也顺便满足一下自己的表演欲。最后一秒钟的目露凶光令人揪着一颗心,最可怕的不是狼,而是狼披上了羊皮。

  就发生的概率而言1>2.2>2.1,但阴暗如我偏偏愿意相信2.1和2.2带来的冲击,因为他们提出了一个很难解的命题:人到底会不会改变?

  尼采曾经痛呼:“成为你的存在!”到底怎样定义了一个人到底是谁?是身体情绪欲望思想记忆还是别的什么?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了我们?是环境,命运还是信仰?对于自身的阴暗面又应该去攻击,掩饰,无视还是理解接受?如果我发现“我的存在”里面全是自私懒惰贪婪等等阴暗和污秽东西那么我应该去实现这样的自我吗?又或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我可以同时选择逃避和承担的时候我选择承担,可以同时选择索取和付出的时候我选择付出,可以选择追求和逃避的时候我选择追求…或许这才是become a better person的意义:在承认人格复杂性的同时选择你想成为的那一个并为之努力

  《替罪羊》观后感(三):擁有帶給人幸福的能力的人

  也許是我過於喜歡Matthew的原因,也許是這部電影正好對了我的胃口,總之是大愛的一部電影。

  從情節上,電影的題材確實不很新穎。兩個毫無血緣關係確長的一模一樣的人,在午夜的酒吧相遇。為了這驚奇的會面,貴族青年堅持請貧窮教師喝酒,兩個人醉醺醺的離開了酒吧。第二天,宿醉未醒的貧窮教師在貴族青年住的旅館床上被他的司機驚醒,並載回了貴族莊園。而貴族青年則帶著貧窮教師的行李離開了旅館,不知所踪。來到莊園的貧窮教師被豪車城堡給驚呆,更被與貴族弟弟,母親,妻子,女兒,弟媳,妹妹等一干人的會面所迷惑,只有硬著頭皮假扮起了貴族青年。在面對諸如處理家族玻璃工廠的事務,與弟妹的偷情,雜貨店的法國情婦的一系列事件後,貧窮教師逐漸了解到了貴族青年的放蕩,冷酷,自私,殘忍的生活面。而在深入接觸貴族青年的家人後,他愛上家裡的每一個人。他嘗試着以自身的力量來改變這個逐漸落後的莊園,並影響著莊園裡的每一個人。當然,最後也少不了貴族青年的回歸。殘戾的貴族青年在午夜回到莊園,在門縫中看到了擁抱著自己的妻子睡在自己床上的貧窮教師時,危機一觸即發。在莊園裡的人都出外進行狩獵時,貴族青年溜回了莊園裡,並利用母親的藥試圖殺死自己無法生育兒子的妻子時,被自己的女兒撞見。年小的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的父親會一下子換了衣服由獵場回到莊園,在和自己的姑姑回到獵場後,生氣的她發脾氣將所見的情景告訴了在獵場的“父親”,貧窮教師立刻驅車趕往莊園,拯救了瀕臨死亡的妻子。最後,貧窮教師與貴族青年又一次面對面站在了一起,在搏鬥中,貧窮教師失手殺死了貴族青年。為了彌補一切,他準備離開,卻又在莊園女僕夏洛特的話語提點下,代替了貴族青年,永遠的留在了莊園。老套的故事情節仍舊演繹的如此精彩,讓人感動。

  從人物來看,無論是馬修塑造的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還是“莫娘”所演的弟弟保羅,以及母親斯賓塞夫人,女僕夏洛特,妻子弗萊西斯,女兒佩吉等等的人物,每一個角色都被演繹如此的鮮活飽滿,細膩動人。貧窮教師John所帶來的幸福效應,在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十分鮮明的展現。

  從電影整體來看,從頭到尾,電影都是呈現著一種暖暖的色調。即使是陰雲密布的英國,也不會讓人有以往的低沉感受。加上電影中華麗的莊園時代背景佈置,和英劇特有的細緻妝容打扮,以及影片中十分切合情節發展的背景音樂,使得整個影片構成了我十分喜歡的基調。

  到最後,喜歡這部電影不僅是因為Matthew Rhys,而是因為電影本身了。一直以來,都是喜歡溫暖系的電影的。而《替罪羊》自始至終也瀰漫著這樣一種調調,看到妻子弗萊西斯對“丈夫”說著我很幸福時,看著假扮貴族青年的John努力地彌補著貴族青年給家人帶來的傷害時,我完全沉浸其中了。只能說,真的是一部很喜歡的電影,值得一看!

  《替罪羊》观后感(四):致不配拥有的一切

  设定还是挺新鲜的~会一直带着好奇接下来会怎样看下去~最后回归正确价值观~虽然一定会有人不屑一顾说是鸡汤,可是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如果不能被提倡,难道要一味鼓吹花式犯罪?服装道具好评,做的真用心,城堡永远是离奇故事的好场所补充一句,我真没觉得两个人像,除了开头拉开门的瞬间,我觉得脸型都不一样了(当然可能是发型缘故),气质也是大不同~感慨服化道的强大,演员可塑性太强了。

  说起来坏男主,当真再次政治正确,如今越来越多的舆论倒向惟出身论和原生家庭背锅人的一生;电影至少证明,有多少人出身高贵然而不配拥有他手中的一切;人之所以为人,选择比位置重要良好教育太重要了。珍惜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受过的教,会让人成为一个好人。

  《替罪羊》观后感(五):Sometimes nature or fake makes the decision

  quot;This Princess Elizabeth wasn't meant to be queen, no more than her father was born to be king."

  1936年乔治五世逝世。

  1936年1月20日乔治五世长子,当时的王储爱德华王子登基,称“爱德华八世”。同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由于婚姻问题,签署文件,后由国会批准,退位。爱德华八世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自愿退位的君主。退位后头衔为其王储时期的“爱德华王子”。

  1937年5月12日,乔治五世次子,爱德华王子胞弟——乔治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登基,为“乔治六世”。

  1939年战时,乔治六世克服口吃,向公众发表演讲,向德国纳粹宣战(国王的演讲)。

  乔治六世抚养了两个女儿。乔治六世登基之后,11岁的长女伊丽莎白公主(1926年出生)成为推定王位继承人(Heir presumptive)。

  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发表广播演讲,安抚与自己一样的经历战争青少年

  quot;We are trying to do all we can to help our gallant sailors, soldiers and airmen, and we are trying, too, to bear our share of the danger and sadness of war. We know, every one of us, that in the end all will be well."

  1947年,伊丽莎白公主完成了第一次海外出访。同年六月,宣布订婚。十一月,在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完婚。次年十一月,其长子查尔斯王子出生。

  由于战时压力和吸烟史,乔治六世健康每况愈下。1952年一月,乔治六世在机场与出访外国的伊丽莎白公主送别。5日之后,乔治六世由于心肌梗塞在睡梦与世长辞(56岁)。战时乔治六世与皇室家庭坚守在伦敦。收到国民的爱戴。

  次年(1953年),伊丽莎白登基。

  编辑自维基百科

  《替罪羊》观后感(六):改變已經太遲了,而我們早已成為我們自己

  個人給分:七顆星星/十顆星星

  兩個豪無血緣關係的男子,有著相同的長相,卻過著迥然不同的生活。Johnny是貴族子弟、John則是剛離職的老師,宛如雙胞胎般的兩人在酒吧偶遇,Johnny驚訝世上居然有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男人之餘,更海派的請John喝酒聊天。沒想到次日John酒醒後,發現自己不但與Johnny對調了身分,等著他的還有一個複雜的大家庭與一筆搞砸的生意......。

  《The Scapegoat》是ITV 1今年九月的新劇,改編自英國女作家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說,為單集的電視電影。小說《The Scapegoat》寫於1957年,1959年就曾經改編成電影,Daphne du Maurier被稱為懸念浪漫作家,她的許多小說皆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希區考克有幾部片也是出自她的手筆,例如1940年的《Rebecca》與1963年的《The Birds》。

  這部電視電影由Matthew Rhys一人分飾兩角,一部片中同時演活了兩名來自不同階級的男子。戰後蕭條帶給知識份子的,是對社會的茫然困惑;而對貴族而言,則是漸趨沒落的家族仍殘喘著最後的榮景。

  身為老師的John腳踏實地,他非自願的闖入並取代了Johnny的生活,赤裸裸的人際關係開展於眼前。惶恐之餘又赫然發現,Johnny是如何將值得珍惜事物棄如敝屣。

  故事的背景設在1952年,伊莉莎白二世即將獲得加冕之際,陰鬱氛圍間又能感受到一絲絲歡快與期許。除卻時代感營造出的氣氛,情節安排其實非常有活力、充滿律動感。交換身分雖然極其荒唐,全片卻仍呈現一種樸實的美感。

  Johnny的老母親毫不懷疑John的身分,以為自己的兒子想要力挽狂瀾是為時已晚的舉動。她說:

  quot;It’s too late to change, we are what we are."

  (改變已經太遲了,而我們早已成為我們自己了)

  「改變」這個詞不斷的出現在影片中。週遭的人們都覺得Johnny變了,實際上「Johnny」這個身分卻是更全面的、一個「取代」的過程。故事的最後,我們會發現個人的「改變」一點也不容易。但諷刺的是,要被他人「取代」竟又是如此的輕而易舉。

  真正讓我下決心找時間好好讀一讀Daphne du Maurier原作的原因就在於此,當真正的貴族Johnny終於悄然歸來,一切的計劃與陰謀終於水落石出。而我們也終於明白,一個完整的人為何能夠被「取代」,而要「取代」一個完整的人又何以成為可能。

  片名The Scapegoat,指的便是John成了Johnny的代罪羔羊,但他會不會成為諸多罪狀底下的犧牲品?或者,他能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莫須有的罪與贖,一一轉化為溫暖的力量與轉機?

  平實的敘事手法,末了又添入一劑驚悚的高潮,震撼之餘又不顯突兀,及至尾聲仍維持著細緻動人的底蘊。很棒的作品,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