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的影评10篇

2018-07-31 02: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的影评10篇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是一部由孙曾田执导,柳芭 / 熊成华 / 芭拉杰伊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影评(一):我们最终分道扬镳

  由于“老朱”来到民大,我得以在毕业之际接触纪录片,也借着院系双庆的机会,有机会看到那么多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和纪录片,其实在这里要感谢“老朱”,我始终相信你开创的门派,在将来一定会子弟繁荣。然后——然后我们切入正题

  先说说“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的导演,虽然在下午的课上老朱已经说过孙增田老师是整个央视体制少有形象质量很高的怪蜀黍,但是在晚上的放映厅见到孙老师还是为他气场所吸引,总体来说孙老师给人的感觉恬静,感觉是一位会给我们讲长长的故事的老师。在后来分享阶段,老师更是真诚的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经验,我想之所以他能够拍出“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这些有深厚文化底蕴影片,在于他对于文化的深入了解。孙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说“在进入这个地区时,重要的是要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我觉得我和他们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我并没有单纯的把他们当作我的拍摄对象,我对他们有感情有价值介入。”作为人类学的准入生,我为老师的这一点分享感到惊喜,纵使我眼所见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总能从一些人身上找到希望。

  我们再说说“神鹿啊,我们的神鹿”这部影片。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我都陷入柳芭那忧郁声音不能自拔,看完后我难受,心里堵得慌,找不到那个宣泄口。身在民族大学让我对民族文化多了一份敏感性,每一次遇到现代化、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冲突,我们看到得都是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前的无力与无助,所以十分的矛盾,明知道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却对那些消逝的文化和人感到心痛。孙老师说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经历了这样一个阵痛的过程,汉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直处在这种文化冲突和阵痛中,现在少数民族也被卷入其中,这种文化冲突和变迁带来的冲突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可避免逃不开也躲不了。影片中的柳芭、妈妈奶奶正是在文化阵痛中挣扎的这几代人。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片段是柳芭对着镜头痛哭说,这不是我原来看见的森林,我童年的森林不是这样的。柳芭是个特例但是她也代表了一种现象。我能够体会到柳芭的某些情感,因为同为从山里到北京求学,那种“融不进,退不回”的感觉也市场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只是柳芭更加的敏感,她在追寻她的根,也在追寻她自己,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里,遗失了自己,也遗失了曾经故乡,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现实,柳芭只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而已。在我们开来柳芭也许是失败的,但是她却忠于了她自己。影片中还讲述姥姥和妈妈的故事,从姥姥——部落最后的一位萨满,我们更加能够直观的体会到民族文化的衰落和遗失,那种落寞让人看着心痛。也许片中还有很多神迹可能作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需要客观的看待这些神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有这些神迹的存在,因为这样最起码他们还有些许念想

  现代化和全球化不可抵挡,我们能做得也许就是找到更好的适应路径,虽然路漫漫,但愿上下求索。

  之所以把题目定为“我们最终分道扬镳”是因为在影片末尾,柳芭和他们世代生活的驯鹿走向路口,于我来说驯鹿就是自然,人类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与自然越走越远,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回归自然。

  :看完“神鹿啊,我们的神鹿”让我想到了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你们有木有啊。影片中还有很多有意思议题,如果可以我们再作分享。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影评(二):她只想做她自己想做的人

  上过一门课程是关于纪录片的。老师讲到过孙增田的片子

  那时就找到神鹿和最后的山神看。我是后知后觉的人。一部好片子我会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慢慢记得,慢慢在我的脑子里加重了它的油彩。

  就像神鹿。和里面的主人。柳芭。

  或许我还是年轻的。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就不具备资格评论

  或许我只是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一丝悲凉气息。关于柳芭。关于我自己。关于所有和柳芭有着相似宿命的人。

  柳芭是鄂温克族的女儿。去北京读书。学有所成,在呼和浩特的一家出版社工作

  她终于还是承受不了城市的种种,回归山林。得到的是家族误解和冲突。她曾以为可以得到的心灵的安适却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来临。她也无法再适应山林的生活。

  她不是那种孜孜不倦追求功成名就的人,也不是那种追求虚荣和娇惯生活的人。但她有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利

  只是她的梦想在起飞的征程里折断了翅膀

  她逃离了呼和浩特,逃离了都市文明。因为她忘不掉养育她的山林和古老的鄂温克神鹿。

  我想在她远离家乡的那些日子里,她会不止一次的梦到那片山林,她无忧无虑少年和她留在家乡而不幸夭折的青梅竹马

  这些梦或许就像是一只只神鹿的召唤,在最深的夜里和最深的梦中出现,用凝视的眼神等待她回家。

  也许柳芭只想让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许她只是不想再在城市的文化里纠结。也许她以为回家之后她就会找到自己,找到她想要的遗失的快乐

  一切都不会那么简单的。也是中国的文化吧。觉得学而优则仕,觉得读书人就要有读书人的虚荣和自豪

  回家之后,他们不再接受柳芭,或者说是责备柳芭的回归。他们无法理解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放弃体面的工作和城市的生活。

  没有人知道柳芭的心里有多难过。她放弃时的挣扎和抉择

  十年之后,柳芭溺水身亡。这会是一个谜了。

  她带着一生忧伤离开

  鄂温克族被全部赶下山林的时候,CCTV做过一个节目,请去柳芭访谈。她一直都很沉默,不多说,眼睛也不看着主持人或者摄像机镜头。这不是羞涩或者胆怯,这是难以言说,或者即使说了也不被理解的悲伤

  我默默地流泪,尽管柳芭的眼里没有泪。我知道她的心在淌血。

  她只是想做一个她自己想做的人。可是这样为什么这样会那么难呢。

  我想起《立春》里的王美丽,《孔雀》里的姐姐。梦想在这片土地上真的会一直艰难么。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影评(三):我的神鹿

  这是十几年前的一部纪录片了。它默默的记录了那个时代里一个驯鹿鄂温克姑娘游走在城市与山林中的哀伤迷惘,记录了驯鹿鄂温克族生存在文明与原始夹缝中的艰难与惆怅

  柳芭姑娘难以抑制的泪水着实敲打在我的心头。一位从小生活在山林中的驯鹿鄂温克族小姑娘突然走进城市,原始与文明的巨大落差从天而降,没有过渡也无从接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强硬的闯入她的大脑压迫着那单纯而脆弱神经,使她失去了思考消化能力迷茫、失魂、孤独难耐。然而回到山林,回到驯鹿的身边,山林还是那片山林,驯鹿还是那群驯鹿,唯一改变的是自己的心,那些幸福与快乐已失去了曾经纯粹色彩,她不能自已的想起外面的世界无奈彷徨、痛苦不已。一位才华横溢青年艺术家,原始的山林给予她无与伦比的天然素材灵感,而城市大学的教育才能真正为她提供创作的空间平台。山林的中的她无法提起画笔,离开山林后的创作却又都是儿时山林生活的记忆独特神奇的皮画终究在出走的狼狈中丢失了,再没有理解也没有同路者,走到哪里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驯鹿鄂温克族又称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也是中国唯一驯养驯鹿的少数民族。柳芭九旬的萨满姥姥珍视着她的那套祭祀神服,比生命更甚。她不许任何人靠近,她说这是要传给她的继承人的。然而,姥姥没有继承人了,她成了驯鹿鄂温克族中的最后一位萨满。而神鹿和姥姥一样,成了柳芭家族中的最后一头神鹿。神秘而古老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最残酷真实的衰落。

  还记得在1996年时被政府强制放下猎枪的鄂伦春人么?2003年9月,中国最后的狩猎者——驯鹿鄂温克族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内蒙古根河市政府,在市郊盖起了砖房、棚圈,将远在200多公里外仍旧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猎民进行生态移民”,猎民和他们的赖以为生的驯鹿,都被请到新的定居点。而另一方面,城市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原始文化爱好者纷纷表示,自己对那些自愿搬出山林放弃原始狩猎生活的驯鹿鄂温克人深深感到失望,说他们显然是被外界的现代化所诱惑了,全然不知文明世界的复杂肮脏

  强制与失望都来得没有道理啊!

  政府的生态移民政策粗糙与盲目的,因为要把敖鲁古雅乡建成国际狩猎场,就强令猎民们离开生活了几百年的家乡。没有调查,没有探索,政府仅仅以自诩先进文明的高姿态将它眼中的落后民族不计后果的生拽进现代化的建设中,结果是,很多猎民不习惯新居生活,驯鹿更加不适宜圈养,短短半个月时间,下山的300多头驯鹿里,已经有20头病死。

  再看看那些民族文化的爱好者们提出的口号标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财产。他们自以为是的爱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财产。实际上,恰恰是他们自己把那些最自然的东西财产化,庸俗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就疯了一般的乱叫起来。现代化的文明既然发展起来了,既然渗入了中国东北的这片原始森林,那么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啊,何必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那些观赏者的私欲突如其来的对自然的虚伪情感,而人为去扭转去改变呢。

  这些自然的变迁,为什么要加入我们这些人的干涉呢?我们根本就是局外人,哪里有去指手划脚的资格。我们既不能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化加以人为的强制与破坏,也不必去惋惜拯救什么,就让他们这样自然的发展下去吧,兴盛也好,衰落也罢,这都是大自然选择……而这衰落至消亡的过程却也是一种独特的深沉体验。我们所要做的,正是要把他们默默地记录下来,这样的过程才是真的爱啊,因为热烈,所以温存远远祝福就好,不要伸出手去触碰。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影评(四):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

  一个关于女性的纪录片,一个注定了悲剧的悲剧。

  柳巴原本是属于大兴安岭那片安宁的土地的,然而她的母亲为了使女儿走出大山过上好生活,努力培养把她送出了大山,柳巴考到北京,成了“城里人”。两年之后,柳巴失去初恋情人,后来又因在城市中感受的种种孤独与无助回到大兴安岭,这无疑是外婆和母亲所不愿看到的。回到故乡,柳巴发现自己已经不在属于那片土地了,她深爱着那片森林,而故乡却将她遗弃,无论她怎么追回过去的时光都不能抵挡现实的残忍,她逐渐发软放慢的脚步已经跟不上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了。最后她选择了介于城市和林地中间的村落,然而那也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对恋人的不舍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罢了,柳巴终究没找到心灵的归属,反之伴随她的始终只能是几杯苦酒。

  摄像课上看的一部纪录片,结束后老师说柳巴在拍摄完后两年跳河自杀了,听到这样的结果起初还是觉得很可惜,但实际这是柳巴的宿命,无论她住在哪里,无论她嫁给谁,她的心灵始终是没有归属的,柳巴和她的妈妈外婆一样原本就该是属于大兴安岭那片土地的,不论那儿多么贫穷落后她就是那片土地的一份子,离开了那里,柳巴就“什么都不是了”,自然只能以悲剧收场。

  是谁让那群朴实的鄂温克族搬迁呢?是谁让那千百年的传统人为的改变呢?我们不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习惯、信仰也就不该做出看是明智实质幼稚决定。悲剧得源头找到了也就显得无奈也可悲

  喜欢柴静一句话: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心灵的归属,失去这个,无论你在哪里,结果注定令人叹息。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影评(五):柳芭,飞吧!

  看这部片子之前,先看的它的文字稿,见谢晓晶老师出版的《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一书内。看到柳芭介绍她姥姥时,我被打动了,姥姥是部族的最后一个萨满,神袍传到姥姥这一代,没有人继承了,这是不是神鹿难产而死的原因呢?姥姥为了救人,跳神,治好一个人自己就死一个儿子,儿子死光了,就死女婿。尽管她内心十分痛苦,但是她没有拒绝过别人,依然为人家跳神。再就是柳芭去看她的初恋情人那段,即使没有看到画面,只有文字,但我仍然很受触动。整篇流露着柳芭的摇摆的心,在城市里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回到山里,又被家人当做城市人,缺乏归属感。她看着自己的孩子忽然意识到她们离山林和驯鹿越来越远。

  看完那本书没几天,有幸让我找到了片子,还有片子的后续部分。我是含着泪看完的,特别揪心。柳芭死了,在河边洗衣服溺水而亡。其实我不相信这个死因。我觉得她是故意的,她无法承受来自内心的挣扎。在死前她上了央视的节目,谈到她觉得自己就像钟摆,来回于城市和山里。但当真正要定居在山下,不得在山上的时候,她的内心该是有多苦?作为生活在大兴安岭里驯鹿为生的鄂温克族的一员,尽管她在山下读书在北京上学,但是她是离不开山离不开驯鹿的。驯养驯鹿是鄂温克族的文化,把驯鹿放在山下圈养,它失去自由,失去天然的饲料,还会有灵性吗?柳芭一直生活在城市与山林之间,生活在汉文化与鄂温克文化的夹缝之间,她内心不断的抗争,但当鄂温克文化真的要结束成为历史的时候,她活不了了,注定是完了。

  看着她的孩子,长到九岁了,但是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一点都不了解,空有一个鄂温克族的名字,我很揪心。随着她们在城市的定居,不断的融合,那么这个少数民族将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段历史罢了。

  我想说柳芭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东西,在抗争。最后以死做无声的抵抗,她绝不是一个懦弱的女子。她用她童年的记忆作画,画她的小时候,画驯鹿,做皮画。也许只有童年和驯鹿一起在山里的生活才叫她心安,让她踏实,那才是鄂温克族的生活。

  柳芭,天堂里一定有神鹿、姥姥、初恋小伙还有酒,你一定不要痛苦和心伤。柳芭,你就飞吧,飞到大兴安岭,做一头自由的神鹿在你熟悉的林间穿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