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精选10篇

2018-08-12 03: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精选10篇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由侯咏执导,李兆林 / 石凉 / 胡军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运动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纯为08奥运抹了黑

  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题材,倘若悬念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随意,难寻惊艳。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可圈可点。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架势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

  可说实话这种纯为主旋律的刻意作品,纯为08奥运抹了黑!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二):煞风景的应景之作

  煞风景的应景之作

  对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明显带有应景色彩的作品,我在观看之前已经充分降低了期望值,但没想到的是,观后的失望指数依然很高。意外的是,这一个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经历竟是如此坎坷,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无数跌宕起伏戏剧元素;更意外的是,如此好的故事素材,如此饱满的人物,最终却被演绎成一部大煞风景的作品。

  作为体育迷,对于不少奥运明星早已如数家珍,但是我要承认,对于刘长春,这个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我所知甚少,没想到,这部电影却给我们呈现了那么多丰富细节,当然有些是编剧所想象,但确有不少历史事实。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并一路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在张学良的热心捐助下,经过海上一路颠簸,终于抵达洛杉矶,代表中国走上了第十届奥运会的赛场……听上去,这就是个异常厚重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即使不走纯体育影片路线,也完全能打造成一部相当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

  从台前幕后的阵容看,电影实在没有失败理由。主演,选择拥有短跑专业训练经历的青年演员李兆林实是明智之举,从历史照片看,李兆林和刘长春确有几分神似,此外他健壮的身躯,专业的跑姿,对于演绎这个角色实在很有说服力导演,侯咏是摄影大师出身,转型导演后的作品《茉莉花开》也算是可圈可点;至于编剧王兴东,就更没什么担心的了,他的主旋律作品《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无一不是精品,尤其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更是让一个主旋律题材收获商业上的好口碑

  可是,没想到电影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最要命的一剧之本上。刘长春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被昔日同学误会是将代表伪满参加奥运的汉奸,随后参赛申请又被国民政府经费不足而驳回,及至获得张学良的慷慨解囊,以及在海上的一路颠簸历经周折,凡此林林总总,无不是具有极强可看性的情节,剧本只要任选几处,浓墨重彩一番,就自然能有一种感人力量,可是剧本却像是漫不经心,潦潦草草,几处原本期待的重场戏无不是敷衍了事,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电影就这样把原本可用煎、炸、煮、炖各法搞一桌满汉全席食材,硬是随便搞了个火锅就凑合了,虽然各种食材最终也被食客吃到嘴里了,但口感实在有云泥之别。于是,一个原本可以在银幕上凸现出来的愈挫愈坚,一心报国的奥林匹克英雄,就成了一个几分鲁莽、几分无奈、几分失意小人物。甚至看到后来,你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国难当头爱国青年纷纷寻思救国,他还要一根筋地去参加奥运会?电影竟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念头,对于这样一部原本要颂扬人物的作品来说,实在是有些啼笑皆非了。

  幸喜影片中的几场跑步戏,导演侯咏还是充分体现出了摄影师出身的功力。无论是刘长春和日本学生的百米比拼,还是船上的甲板独跑,乃至奥运会上的百米比赛,都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从这个角度说,这几场跑步戏总算是没有辜负影片中“奥林匹克”四个字的应景要求。

  只是可惜剧本的严重缺陷,让一个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被大写的人,在银幕上却最终成为一个模糊背影渐行渐远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三):一个人的……

  喜欢热血故事,但唯恐遭遇过分煽情。2008这部电影的宣传看过几次,想到是千篇一律主旋律篇子,一直心里都稍有拒绝。2009无意看到……

  一个人的主题太多,《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KTV》——一个人常常会限于碎碎念,让人想起刘若英抱着吉他在风中问“想要问问你敢不敢?”而刘长春的奥林匹克,才是真正孤独地“一个人”。国破,战火纷飞学校解散,老师离去,回到渔村沙滩上昂头奔跑。心里说,跑吧,我是跑着长大的,不能停下来。但能为了日本人奔跑吗?不能……老父亲为易容后的儿子钉好鞋底,说跑遍天下这双鞋子也不会烂;妻子抱着棉被跟着火车奔跑,却没法让他听清“我们有孩子了”;同学中弹后说“你一定要参加奥林匹克”;提了礼物去找体育局局长,局长回应说上报南京,却转身就烧掉了信件兵荒马乱,谁还会尽力去帮助一个人的奔跑,虽然他是为了祖国。但这祖国究竟是谁的国都还不明朗……

  幸好坚强理想遇见了张学良,终于揣着8000大洋上路。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四):纯讲了一个奥运英雄

  从我国著名运动员刘长春之选材,再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片名,顾名思义典型为08奥运年投拍的主旋律。可除了男主角结尾冲出起跑线,稍瞅出点意思,其余时间,剧情尽显平淡。所以通片看罢,仅记得刘长春一些简单生平事迹,而为民族争光的拼搏精神,反搞得相当模式化。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决绝代表日本扶持满洲国参加奥运会,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历经千辛万苦独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本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题材,倘若悬念与人物冲突稍加打磨,定是人物传记史诗佳作。可惜编剧王兴东,找不到当日《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感觉,剧情反写得愈加敷衍,犹如鸡肋。

  有些像李秉研的李兆林,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演起刘长春,太过适合。他健壮身材,十分抢眼,而时常流露在镜头前的那种耿劲,确实添色不少!可剧本纯为显示其为英雄,人物反太过概念化,缺少血肉。他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干脆轻描淡写般随意,难寻惊艳。那段在船上冒雨跑步,生硬的励志效果,反脱离实际,透出傻气,难引观众振奋。

  其实孙海英扮演的严父,马境扮的贤妻,赵琳演的报国青年姚可秀,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还有船上遇见的索菲,表现皆可圈可点。编导想从侧面多方面烘托,既令刘长春人物饱满,又叫他的奥运路充满崎岖。但无奈剧本两不讨巧,指使片子瞧开头便晓结局,缺乏悬念,鼓舞人心效果更是差火候,有走过场之嫌疑。

  摄影师出身的侯咏,面对资金紧缺,剧本平庸,如此窘境下,到尽心竭力,随处可见亡羊补牢。本片摄影,充满怀旧色彩,尚算养眼。客轮在海面突遭风暴,浪花效果逼真,颇具好莱坞小型灾难片架势。传统民乐的鼓点与琵琶,也为几场短跑比赛,造了些声势。还有众华侨为刘长春接风时,小段舞狮场面,亦增加了民族气息!相对众多“假、大、空”国产主旋律,《一个人》虽保守陈旧,但至少做工还见精细,已然不易!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拍出并不在于片子质量如何,这种纯为奥运拍摄的命题作文,主创受了拘束,放不开手脚。但历史只会记得一个叫刘长春的青年人,克服层层险阻,他曾不甘屈辱,他曾不甘落后,他曾单刀赴会,他曾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奥运第一人。

  正如片中未展现的结尾那般,奥运比赛成绩无关,重要在于努力去参与,勇敢迈出体育精神的第一步。从此角度而言,这部为奥组委和电影频道拍摄的作品,还是能规矩完成任务,仅此而已。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五):虽败犹荣,浩气长存

  1932年,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站在了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100米起跑线上。为了这一刻,刘长春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含泪告别妻儿,逃出日寇占领的大连,躲避关东军的一路追杀,通过张学良将军资助,经过海上漂泊23天,克服重重险阻,单刀赴会,代表4亿中国人站在奥运跑道上。“中国人来了!”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的刘长春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坚强意志

  这么一部故事,比许多无病呻吟言情片更加振奋人心,当年却匆匆上映,又匆匆下映,很多观众无缘一看。两位演员都演得很出彩,石凉老师的英文自不必说,男一号更演出了刘长春的风采和坚强意志。

  我反而喜欢这样的结局,像希腊神话里的英雄一般,虽败犹荣,浩气长存。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六):从此电影看大陆电影劣根性

  历史上真实的刘长春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怀念。他有短跑的天赋,而且可以说当时的水平也的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他也有爱国的情怀,断然拒绝代表日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这本来可以拍成非常励志非常不错的电影,但是到了中国垃圾导演手里,就完全变味了,东北沦陷,日伪逼迫,躲避而逃,遭遇战斗,徒步去北平,汉奸污名儿女情长等等,导演硬是把这搞成一锅大杂烩,演员一出场就是一副苦大仇深模样,碰到日本兵就是一副好汉模样,娶了媳妇念念不忘理想,而且更神奇的是用打赌的方式让船先开到洛杉矶,再让堵车的时候让我们的刘长春就那样争气的跑到了赛场看到了开幕式,中国的导演给刘长春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民族内涵,把一个体先贤打造成了面对日本兵正义凌然的战士,面对搜捕乔装打扮瞒天过海的谍战高手,面对新婚娇妻心事重重理想比天高的中华有志男儿,面对政府的命令燃烧自己不灭小宇宙必须参赛的斗士,最后就成了样板戏里的武工队员了,成了众多被脸谱化的所谓英雄。

  中国的电影太烂太烂,有时候烂的让人无法忍受。当然这个片子不出所料的毫无名气可言,我也是心血来潮点开看的,因为对于真实的刘长春我抱有非常的尊重。中国的垃圾导演们在任何电影了没有一点儿女情长没有个女主角女一号就没办法拍电影,不把男主塑造成神就没办法拍,不听声音不看字幕光看脸你就知道谁是正派谁是反派,不分个正反派他会憋死的。

  真实的人物改编电影是需要谨慎的,需要用功的,从这个电影里我觉的我讨厌这个“刘长春”,从头讨厌到尾,结尾最后一次比赛前我已猜中导演怎么拍了,发令枪响,刘奋力一跑,镜头定格,出现字幕,被猜的一点不差。不是我有多牛,是导演太特么垃圾,中国人指望这样的垃圾导演,我看再过一百年,中国的电影还是东亚病夫。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评(七):《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意义大于技巧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是让人欣慰的。虽然这部电影有官方的因素作用着,但并没有我们所常见的主旋律电影那般说教。

  从影片的类型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片。从好莱坞的励志片来看,一部合格的励志片最好是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要面临种种挫折并最后成功,影片最好煽情甚至于要有一点矫情——这也是为什么我屡次看到励志片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合格的励志片。刘长春的故事本身已经是一出精彩的电影,只是在2008年,他的故事才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这在好莱坞简直是难以想象的,那群希望赚取观众眼泪和金钱的电影大鳄是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可以鼓舞人心的题材。然而在中国,这个题材被忽视了几十年。

  当看到这部电影几乎成了专门为我而放的专场之时,我才明白,倘若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想要看到这部电影几乎更加遥遥无期,而更多院线为了票房的考虑,是没有将这部影片列在了排片表上——这部电影的票房着实不容乐观,观众和院线对这部电影的冷漠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当然,这和我们国内的观影氛围有一个很大的关系,一部有着无数噱头的剧情片的都未必让观众走进影院,更何况是一部对大部分观众还比较陌生的体育励志片。国内缺乏拍摄励志片的经验,因此,《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制作还不是特别娴熟如果当从电影层面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好。较为典型的就是剪辑过于频繁,影片始终在两条主线——参加奥运会前以及去洛杉矶的路上——来展开剧情,但是由于两段时间相隔的太近,影片略显凌乱的剪辑甚至有时会让人难以理清两条主线的剧情发展,甚至有时两条主线的镜头不到一分钟便开始切换。影片没有拿出一段较长的桥段来讲述刘长春在参加奥运会前的故事,而选择了将其切割,这使得观众一直没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来积累自己的情绪,一些本该热血的镜头却没有让我有鼻子发酸的感觉——美国佬在励志片上的娴熟可以让一件很小的事放得很大,《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缺乏一定的情绪爆发点。不过在剪辑上值得欣慰的是在影片里运动员入场的桥段中,真实画面和电影拍摄画面的相互切换很出色,这是影片中绝对的亮点之一。

  体育励志片能刺激观众泪腺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音乐,好的背景音乐可以引导观众达到情绪的高潮。但遗憾的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去没有给我留下太多深刻的音乐,最激动人心的敲击乐并不是出现在最为激动人心的桥段,这段在开头不久的音乐略微有了喧宾夺主之感,而百米赛跑的失败,虽然不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但音乐方面却在此时缺乏一丝热情。

  可以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将一些本该让人感动不已的桥段刻画得略有点平淡,影片整体不如预告片那般激情澎湃。但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却可以让我们忽视其在技术上的一些平庸之处。

  我们可以鄙视好莱坞的铜臭,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他们的励志片在凝聚国人激情上所做的努力。典型的如《冰上奇迹》,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诸多励志片的经典,就是让观众重温了冷战时期中对苏联一场非同一般的胜利,而另一部不朽的励志片《热血强人》,则是让种族歧视在团结面前变得如此的可笑。从影片所承载的意义来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则是更是比上述两部影片来得深刻,这是一个讲述了一个民族自强,结束屈辱历史的开始。这部在特定时刻有着特殊意义的影片,我们应该给予跟多的宽容——我们的电影院实在太过缺乏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影片出现。

  虽然影片的技法不是特别出色,但影片中仍然有许多的桥段打动了我。除了前面运动员入场桥的桥段,刘长春在黑夜的游轮甲板上冒着大浪训练的镜头也一次又一次敲击着我的心。而影片后200米预选赛时,影片定格在刘长春起跑的镜头上,几乎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的励志片并没有落入好莱坞的俗套,我之前曾经希望影片像好莱坞那样以欢呼结束,但没想到此时的寂静比喧闹更让人值得回味。《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中国电影对现代体育励志片的一个尝试,也是一个突破。影片里的刘长春并没有因为比赛的失败而被人所遗忘,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同样不应该因为在技法上的一些生涩而被我们否定。

  毕竟,这是一部意义大于技巧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