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麻雀之歌》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麻雀之歌》经典影评10篇

2018-08-12 03:5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麻雀之歌》经典影评10篇

  《麻雀之歌》是一部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 Hossein Aghazi / Maryam Akbar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麻雀之歌》影评(一):卑微中的伟大

  时间:2008年8月31日14:40

  地点:Quartier Latin影院

  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竞赛单元

  伊朗片的一个好处就是显得特真诚,例如:《小鞋子》……一切人一切事仿如儿时邻家故事

  伊朗片的另一个好处是从小见大,善用道具,例如:《黑板》……牢牢地把你抓在影院的背椅上。

  《麻雀之歌》显然兼备了以上两个好处。

  父亲角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伊朗的“福贵”或者“许三观”,当然,他的命运还不至于那么惨-命运开的玩笑也只是一些小插曲而已,尽管如此,他们一家一次次遭受的霉运还是让人感觉揪心影片的一切细节安排的让人暗暗叫好,却又不会让你觉得生硬

  “好人一生平安”不太可能,有个阳光灿烂结局还是令人走出影院的时候感觉心情愉快的

  《麻雀之歌》影评(二):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座谈会纪要

  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王犀灵、高磊、金爱武、陈杏生、陈丁、刘明、徐峰、钮少晴、范大茵(观影者:姬伯庆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钮少晴

  影片实际展开的两条线索;影片片名的所指与含义

  范达明: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又名《小麻雀的假期》。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悲喜交集,写的是伊朗当代农村普通平民生活,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影片实际上同时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的线索,从丢失了鸵鸟被开职以及为女儿去城里修理与购买助听器到不经意中变身为城里的摩托车客车夫来挣钱养家;一条是儿子与其他小伙伴清理蓄水池养鱼,期望积聚资金成为“百万富翁”。影片很有可看性,导演拍过《小鞋子》等名片。片名的字眼“麻雀”,指的就是影片里的主人公们,按照《小麻雀的假期》的片名,好像又是指儿子及其同道的那群小朋友,因为只有小朋友才有所谓寒暑假的假期。下面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看片的感受

  马以乐:影片不复杂。它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路,都是人闯出来的。影片写人很细腻,说的都是很平凡东西主人公卡林像麻雀一样,一点一点从城里收罗废品,天线,门窗等等,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人的贪欲追求是无限的。

  王犀灵:我国在新中国初年公映过一部影片叫《乌鸦与麻雀》,乌鸦指上层人物,麻雀就是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部影片说的麻雀,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们,包括父亲卡林以及儿子等小孩子们,他们也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本片与阿巴斯的影片感觉相似,影片很淳朴手法绚丽花哨,把底层人的生活很细腻地表现出来。当然比阿巴斯的影片更通俗、更有故事情节。

  影片一喜一忧,让情感冲突强烈;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

  高磊:影片一喜一忧,把两者叠加在一起,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譬如他在帮忙搬运东西的时候把衣服弄破了,而得到了新衣服时又很开心。鸵鸟的走失与回归,也是一喜一忧,是构成影片基本矛盾的一个大的冲突。

  金爱武:影片朴实自然反映了社会最基层人们的生活。大人行动感动了小孩,小孩的行动也感动了大人。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显得温馨。导演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充分调动了演员表情动作刻画人物。譬如小孩子在父亲上了石膏的腿上画上图案,这些生活的细节的发掘,都很有情调。这部片子我已经看过,这次再看没有看不下去,仍然看得令人感动

  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陈杏生:影片以很平淡的故事做了很细腻的体现。片名很贴切,影片中的大人、小孩都是麻雀。大片看多了,这种电影看了更感温馨。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演出了底层人民真实生活。应该说,家境尽管艰难,但在男主人公眼光中,生活还是美好的。

  范达明:这也代表了导演赋予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鸵鸟这样一种动物在影片中的出现,通常很少见,这为影片带来别样特殊感受,一种视觉的与动态奇观效应。影片中贯穿出现的养殖场的鸵鸟以及鸵鸟的走失与回归,实际上也隐喻了导演这个思想,并最终通过直接展示婆娑起舞的鸵鸟的优美舞姿,把这个思想集中传达给了观众。

  伊朗人的信仰及其作用,主人公的诚实劳动与“鸵鸟”情结

  陈丁:伊朗电影中都会讲到信仰。影片中有男主人公在街头席地礼拜镜头,此时他挡了巷子口的路,后面汽车里的一家人都能有耐心地等候他,甚至还给他送来了饮料。可见,宗教信仰在他们国家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何等的地位,这看了让人很有感触。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男主人公没有觉得自己这样的工作很辛苦,相反,他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不管是在养殖场,还是在城里载客或者送货)。我们看到他把自己送货带回了家的冰箱,最终没有占为己有,而还是送回了原主,影片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触动良心的是他看到了鸵鸟。

  范达明:鸵鸟,是主人公心头难以忘怀的情结。鸵鸟,其实在这里就是他自己的返照。冰箱的物归原主,犹如鸵鸟的回归。主人公有如此的行为,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诚实劳动,既是主人公的信仰,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马以乐:影片有男主人公不想拿多找的钱的镜头,以及把冰箱送回去的情节,都体现了信仰对于人的作用。

  生活的沉重家庭责任:在与家人对抗性的打骂中流露的是真挚的爱

  刘明:我的一点体会是,不管生活怎样艰难,主人公都能坦然接受。在与自己家人常有的对抗性打骂中,流露的是他真挚的爱。

  徐峰: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主人公脸上的表情。生活的沉重也刻画在他的脸上了,但更多的还是对家庭的责任。影片不只是呈现艰难的一面,也会显示黎明前的希望。

  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

  范达明:当然,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他觉得这个家还得由他自己来支撑,家里的一切都得听他说了算。他妻子未经他同意把那扇蓝色的旧门送了别家,他硬是还要要回来。

  陈杏生:大男子主义其实也是他们国家的特色国情。男主人公总体上表现的还是勤劳善良让人喜欢

  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与主人公的品格美德

  范达明:在刻画男主人公这些品格与美德方面,我注意到影片有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镜头。一个是在他在翻越到山顶上寻找丢失的鸵鸟出现的,一个是他从邻居家要回那扇蓝色木门路途出现的。尤其是后一个航拍镜头,由于是俯瞰大远景,人在整片的耕地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就凸显了主人公作为小人物的处境。然而在接着的近景镜头中,我们又目睹了他整个人几乎被这扇门压着,背门扇犹如背着一座山。这里所表现的主人公脚踏实地、勤劳持家的品格,让人油然而生无限感叹。镜头画面在此组成的电影语言涵义非常丰富,它表达出了影片的思想立场,更显示了导演精湛的艺术功力

  2013.1.31-2.1整理

  《麻雀之歌》影评(三):伊朗摩的大叔的生活

  吃鸵鸟蛋好补啊。伊朗街上的车怎么都像90年代的,经济落后。伊朗摩的挺火爆生意不错,也挺累的.奇怪那个工厂帮那么多电器干吗不用货车用那么多摩的,不安全麻烦。好像本片出现的电器大都是LG,三星、海尔、索尼等,中日韩产品畅销啊。在一番犹豫要不要把送货的EASTCOOL电冰箱卖掉后终于还是良心占上风还回去,还幸运得到运费四倍的小费以及送货工厂的工作,好人有好报啊。最后那些孩子们千辛万苦清理水塘打工买来的鱼却因为塑料桶破了不得不把鱼移到路边水沟。想要养鱼赚钱的希望落空了,却还是记得保护鱼,多么善良。原本应该撒娇的童年却过得这么艰难,看了令人心酸。但是最后逃走的鸵鸟回来了,水塘还有一只鱼、还是有希望的

  《麻雀之歌》影评(四):幾個細節

  1.聽力障礙的女兒照顧受傷的爸爸,說:“不要給我買助聽器了,我聽得見。 ” 一轉身,爸爸喊她,她沒有回頭,直到爸爸拍她的肩膀

  2.小兒子在小賣部買了橙汁,自己喝了一口,給爸爸,爸爸喝了一口給兒子,兒子又給爸爸,爸爸說我不喝,我已經喝了很多橙汁。一高一矮,兩個身形,橙汁拿在爸爸手裡顯得非常小盒。

  3.爸爸在山坡上扮鴕鳥。

  4.爸爸背著藍色木門走莊稼地回家,航拍。

  這些細節讓人想到《東京家族》裡的一幕,小兒子帶著爸爸媽媽去吃鰻魚飯,兒子接電話走出餐廳,媽媽邊勸爸爸不要總是對他那麼嚴格,一邊把兒子的飯盒蓋子蓋上⋯⋯

  真是可以讓你心裡回味很久很久很久的細節,更是功力所在

  《麻雀之歌》影评(五):麻雀的生活

  男主塑造男人的两面。

  其中之一是负责任的家庭支柱。他努力赚钱养家,虽然辛苦但从来不说,工资不多但出门回来一定会给孩子们带些零食言传身教地将三个子女培养成人。幸运也是意料之中的是三个小孩都很懂事。大女儿虽然有听力障碍,但她知道体谅父母,尤其是一心为家考虑的父亲。小儿子更像是父亲的缩影大胆想法,虽然只有十来岁,但居然想着搞大规模养鱼赚钱!我甚至在想,男主骨子里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在现实面前低头了,就好像他生气时常说的那句”你没有这个权利“,可能这句话是别人告诉他的吧。

  另外就是品格高尚的社会人。工作认真负责,一切为雇主的利益着想。在鸵鸟养殖场是个受人尊敬的人,因为其他人的失误丢失了一只鸵鸟,而他因为是负责人所以引咎辞职,除了心酸没有半句怨言。被老板辞退之前,他骑着摩托车独自去山里找那只鸵鸟。他骑行在山里的孤影令人印象深刻,我看到了是一只孤独的麻雀,为了生活拼命觅食。后来他去了城里,做起了摩托车载客的临时工。虽然钱来得更容易,但有时候更多的是无奈——有些老司机欺负他,有些乘客耍赖不给钱,有些叫他帮忙搬家。就像第一次在城里挣到钱买给家人的枣,放在摩托车后面但袋子破了,很多都漏掉了,也许他的努力也在无意间被剥夺。在金钱面前,他差点就迷失了自己。所幸善良的本性让他得以坚守自己的正直。里面很多剧情描写让我无比心疼却又敬重这个大叔。在城里的这些日子,他每天像麻雀一样,把找到的枝丫搬回家。他从堂哥家把门驮回家走在田地里的场景又是一个孤影,这一次,他的背上压在生活所有的重担

  又有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就是他在等红灯时遇到的那个乞讨的小女孩急切地想帮助她但是又舍不得给一张大额钞票,到处问有没有人能找零钱。最后,就像他的人生一样,迫于现实还是扔下那个小女孩子走了。我想,如果这是一个有钱人呢?或者说,城里那些开着汽车的有钱人是怎么对待这个小女孩的呢?

  好在乐观成了他的武器,在家里,在老婆和孩子面前,他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生怕自己一旦低沉,他们也会不幸。但是自从他从墙上摔下在家养伤的这段时间我们知道,他其实做的够多了!他是一个好丈夫,是一个好父亲,是一个好邻居,是一个好朋友。他也可以稍微歇一歇的。他后来得知鸵鸟被找回之后,露出了舒心笑容。我不想从中读出什么深意,我只是想这一刻他一定无比快乐

  对了,这个男人还有诗意的一面,听他在货车上为孩子唱的那首歌就知道啦。

  《麻雀之歌》影评(六):欲望重负

  拍电影真正做到朴拙写实,是非动人的,生活自有丰富的质感痛感

  现代村落传统主男。遭遇整个家庭的生活重负,一切都需要主管掌控,生活就是着急忙慌的。除了顶住生活的压力,他的生活似乎不再有别的内容。进城开摩的,时常有占小便宜的欲望,他本性传统善良,但他也对自己的善良克制提防。

  进城,小农思维。作为城市拾荒者,回到村落将物件堆在家里舍不得予人,攒钱持家,不舍得邻里分享。是生活的压力,还是欲望的压力,让他远离了最初的淳朴善良?

  直到腿摔卧床,才开始观察认识身边,其实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在为这个家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不止是自己在付出在掌控。卸下那么沉重的掌控欲,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压力还有很多别的,而生活本来也是在共同承担的。

  分担压力,分担欲望,分担本性中的善良。生活本已艰难,莫要再压迫自己。生活本就多彩,压力前依然可以像麻雀一样歌唱。负重下,人际互助的温暖与善良。

  最后一镜,超现实主义镜头:打开内心学会释放,不再紧绷着生活压力、封闭着欲望焦虑;发现群属学习分享,他解放的是自己。他像离群鸵鸟重新归来,找到了对家庭对群体的认同,自由地徜徉。

  《麻雀之歌》影评(七):每个男人都会经历的阶段

  不同的时景看一步电影都有不同的感慨。

  也不知道是内心的召唤还是阴错阳差看了这部麻雀之歌,一个有着自己意识里领土的国王,在维护着并引以为荣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自己以为是最好的计划,却被一件又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愿意不愿意的打乱。

  起初是极力的去补救,累的筋疲力尽之后于事无补,回家却又发生一件让自己没处发火的头痛事,女儿是掌上明珠,只好拿儿子说事,不得已开始试图一件一件的去解决,但是发现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随后默默地担起了家长应有的担子,无意中跑上了摩的,经历了一系列不懂、理解、收获、希望,想一直蚂蚁一样往自己的领地搬运着一切认为有用的东西,盘算着这些资源的安排。

  最后出现了一个在原来世界里的惊天意外,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躺在那里,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按说应该是雪上加霜,可是,注意了,可是,当家长不得不放下绷着的心弦看到的是,没有他的参与,原以为是配角的家人们有条不紊的安排着没有他参与的一切,这其中有失落、有不认同、有欣慰、更有一份安心。

  每个男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刚开始需要拿出性格、原则、努力、坚持、建立自己的小王国,在这个王国立辛劳的当着国王,辛苦却有快乐,慢慢的建立了文化,建立了原则,建立了信仰,随着家庭的成长、各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国王的想法有些小冲突,国王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维持着,到有一天,真的很累了,不敢放下,操心的地方太多了,心中的小梦想也不少,事实却未必能全都如了你的意,精疲力尽的时候以为多年编制的梦坍塌了,却又怎知道,家庭的其他成员已经可以把各个事情安排的其实也不错,欣慰啊。

  《麻雀之歌》影评(八):伊朗儿童电影

  从马基德的《小鞋子》到《麻雀之歌》再到《天堂的颜色》,以及阿巴斯乡村三部曲中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由他编剧的《白气球》,前者由家庭困境引出孩子的泪水,在本来已经艰难的生活中不管是无心还是无奈所造成的“屋漏偏逢连夜雨”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却也不忍责怪;而后者则总是在寻寻觅觅。但这些儿童电影中孩子几乎都有着一样的特质,有些纠缠、喋喋不休,因为他们都太一根筋,有着迥异于成人的执拗、憨厚,甚至傻气。

  相较于欧洲儿童电影来说,波兰的《Jestem》,法国的《Stella》《真爱满行囊》,意大利的《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欧洲儿童电影最大的不同或许就是母亲一角,母亲多半有些神经质,甚至“放浪形骸”,而父亲角色的抑郁或者直接缺失,多少都导致了这些孩子内心的孤独,注定他们会长成不同于其他人的介质。孩子们用瑰丽的想象力丰盈着内心的世界,有自成一体的逻辑,他们才不管对方是疯子、是看门人、是臭老头、是艾滋病患者、是垃圾一样的男孩……两个孤独的灵魂的相撞总是能擦出最美的火花。还有一种类型则将时代背景设置在战争或者政治黑暗时期,法国的《再见,孩子们》,西班牙的《蝴蝶的舌头》以及智利的《那年阳光灿烂》。我完全不记得和自己的童年时代挥手告别的那一天了。我们常常感叹纯真不再,可是人生中的分界线不像小时候父母威胁说的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一般,回想起来总是太模糊了。然而这几部儿童电影的结尾都设置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孩子们陡然长大。他们一定永远都无法忘了人生中这一场被动的告别。

  至于亚洲儿童电影,日本的《奇迹》《如父如子》,新加坡的《爸妈不在家》,台湾的《一一》,则多体现孩子与大人各自及之间的问题,最终彼此都得到成长。

  生活在平靜有序现代城市中的人们,被呵护的温柔、相互扶持的温情,人们一边视之为理所当然一边生出新的妄念,将感情尘封在抱怨和沉默中。有人说,没有钱就不要生孩子。然而,什么才叫有钱?每一个中产都恨不能更有钱。在欧洲儿童电影中,经济困境通常不是人物矛盾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吵、停止抱怨、停止沉默。我们总是用经验以及既定思维去想象人生的边界,而孩子则是用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去想象人生的无限可能。

  就好比在伊朗儿童电影中,清贫的家庭,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他们也会无助,会偷偷留下眼泪,可是人生当中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有人追求事业,有人渴望一个幸福的家,有人梦想升级打怪拯救世界,但真正重要的或许就像《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长镜头掠过的静静的山岗上孩子焦急的跑动的身影,那就是人性。

  《麻雀之歌》中,希望就像跑丢的鸵鸟,那一个时刻,我就像再经历一遍看《偷自行车的人》中自行车被偷走时的绝望,几乎不敢继续看下去了。但有时候人生就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样的老生常谈,勤恳的人总会有面包的,尽管生活的重负仍旧像那道蓝色的门压在父亲的身上,他坚忍地背负起一家人的责任,眼看着一切就要好起来了,他又从高处重重地摔了下去。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影片的结尾,家中的几个女孩子在蓝得像天空一样的布上编织起繁星,他听见儿子在为自己成为百万美元宝贝的梦海阔天空,然而梦还是破灭了,他却为一直以来认为的天方夜谭而唱起了歌。他差点就疏忽了家人之间的温情,如果不是这次意外,生命把人拉出了日常生活,忙碌工作不再重要,凭空多了大把时间去听去看去思考家人的爱。加缪说,如果这世上还有一样东西让人们永远向往并可及的东西,便是人间的柔情。当痛苦总会过去,生命再次奔波于生活繁复的脚步中,他还会拥抱着这份柔情,静听生活的潮汐。

  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从不因我们初衷单纯就不赐予艰难险阻;从不因你水葱似的少女心就不赐给你尘世污浊。”可是这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头破血流走出去,回头看会发现,命运并非对自己刻薄。

  《麻雀之歌》影评(九):《麻雀之歌》:一只鸵鸟的流离失所

  看惯了好莱坞电影的热闹,反观伊朗电影,却别有一番风情,伊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点将简单的故事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感动和共鸣。九十年代之后,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人,推出了很多经典的电影,比如《天堂的孩子》、《特写》、《樱桃的滋味》等等,这些电影将伊朗独特的文化和情感公之于众,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到伊朗的淳朴和善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伊朗政治环境比较紧张,很多伊朗电影人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由此一来,观众看见的伊朗电影大多都比较单一,比如儿童电影,或者和生命相关,选择相关的电影。或许正是因为伊朗电影环境的艰难,所以,伊朗电影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给人带来感动和震撼。

  在《麻雀之歌》这部电影中,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将一个家庭的悲欢巧妙的展现出来,男主角卡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人物,就如小麻雀那般不起眼,他和家人过着贫穷但是美满的生活,虽然他有些唠叨,脾气也非常暴躁,但是,他却很勤劳,就算是面对困境也会用一种非常朴素的态度。有一天,鸵鸟出走了,女儿的助听器丢了,卡林不得不开始为新的生活进行筹划。

  关于马基德·马基迪,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小鞋子》,这部《麻雀之歌》依然延续了《小鞋子》的各种风格和特点,但是,就其关注度来说,显然《小鞋子》知名度更高。刚开始看《麻雀之歌》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会有多吸引人,但是,随着主人公境遇的改变,你就会慢慢沉浸其中,你很想知道,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来处理这些麻烦和矛盾的。影片中的各种矛盾和麻烦都是以非常诙谐的当时来表达的,影片中的人物并没有很多直接表达情感镜头,但是,随着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挣扎,一次一次的艰难,一家人都坦然的接受了这些问题,并且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动是肯定,是因为人物的乐观和坚韧。

  影片中的小人物像极了身边的人,他们也是如此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即便是未来等待着他们的并不全是幸福,然而,他们依然可以充满信心的相信,未来是美好的。《麻雀之歌》以不动声色的演绎方式将各种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身份地位的问题抛出来,让人在唏嘘之间,不得不思考这些小人物的尴尬处境。虽然整部电影并没有刻意的表达或者宣扬某种观念,但是,导演却非常巧妙的用自己的镜头将其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表达出来。

  在电影中,一个小人物的经历往往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形态和人们的生存现状,甚至直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困境。影片中的卡林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但是,他所代表的是,那个的时代,那个国家的很多人。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导演给人以希望,同样给人以未知。贫穷的人们就像陋室中的小小麻雀,当命运偶然间给他打开一扇窗户的时候,他会拼尽全力的去飞翔,就算是看似光明,他也会拼尽全力去挣扎。

  《麻雀之歌》影评(十):孤独与温情

  卡里姆是一个饲养鸵鸟的中年男子,家里妻儿是他精神的支柱。一只鸵鸟的走失,使他丢失工作,为女儿到城里修助听器时却意外当上了摩的司机。他自此周旋于都市现实,慢慢势力精明。最后他压坏了腿,在家养伤时被亲人朋友感动,而鸵鸟也找到了。

  ★男主角瑞扎-纳基获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孤独的鸵鸟

  一个类似中国城乡摩的司机的故事,一个讲述迷失、寻找心路历程与小人物生存困境的故事。鸵鸟代表着一种纯真,开始时鸵鸟的走失,使卡里姆被迫到城里谋生,慢慢丢失这份纯真。一次他的车坏掉,跟运输队伍走失,却意外得来一台冰箱,当他想去卖掉不义之财时,却看到了卡车上被运输的鸵鸟用无邪的眼睛看着他,他的良心被唤醒,还回了冰箱。最后丢失鸵鸟的找回,象征美好品质的再次回归。结尾时众多鸵鸟奔跑在原野上,如同内心情感的汹涌,而一只鸵鸟的激情生命之舞,是澄明如昔的赤子之心展现。

  卡里姆的孤独,在两次寻找中淋漓展现。第一次是寻找走失的鸵鸟,第二次是抢回妻子送给别人的蓝色木门。两次有诸多共同,都是弓背俯身,被背负的东西挤压到银幕下方;都是飞机俯拍,茫茫大地似乎吞没一切,渺小的他却怎样也走不出困境。这个被沉重生活和渴求压迫的人,那么孤独无助,却又执拗难毁。

  温情的麻雀

  “我们会长出翅膀来……您活下去,就会懂得。有一种感情会使我们从大地上飞升起来的……”屠格涅夫描写爱情的句子,也足以描述[麻雀之歌]中的情感。麻雀一般用以象征小人物,温情便是其吟唱的歌谣。天真儿子,一心想要养鱼脱困,他清洗水窖,挣钱买鱼;懂事大女儿,为了不给家中添负担,隐瞒助听器坏掉的事实;温柔妻子,体贴关怀,无微不至;善良的邻居们,患难相助……这些,都是茫茫世间最为重要的相爱相伴相互慰籍者。在怜悯被滥用,人性关怀成为中庸之词的今天,这种朴质的情感让它更具真实的力量。

  虽然生活仍多坎坷,就像儿子散落一地死去的金鱼。可是还有那条活下来的大鱼,在有新生麻雀小窝的干净水窖里快活遨游。而看着往玻璃上撞的麻雀,压断腿的卡里姆挣扎起来打开窗户,让它飞了出去。男子终于不再为生存做困兽之斗,他发现了生命艰辛之处仍有的自由天空,那就是爱。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