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迪兹先生进城》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迪兹先生进城》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15 02:0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迪兹先生进城》经典观后感10篇

  《迪兹先生进城》是一部由弗兰克·卡普拉执导,加里·库珀 / 琪恩·亚瑟 / 乔治·班克罗夫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迪兹先生进城》观后感(一):一夜风流和史密斯游华府的混合

  感情线像一夜风流,一个是男记者和白富美,一个是女记者和高富帅。都是先利用迷失,最后皆大欢喜

  戏剧线像史密斯先生游华府,男主善良忠厚,在物欲横流世界到处碰壁,遭人暗算陷害,为精明政客狡猾律师迫害的几无翻身可能,但邪不压正好人占多数,正义必胜。多少有点反贪官不反皇上俗套。(迪兹先生和史密斯先生遇到的最高决策者,一个是议会主持人,一个是法官,都很正直,否则不可能做到结尾大逆转)

  《迪兹先生进城》观后感(二):理想下的现实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百年后依然生机盎然

  这部八十多年前的电影里用喜剧的方式讲述着对生活态度以及对当时美国国情讽刺。先讨论时代背景,上世纪三十年代金融危机刚过,罗斯福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农民政策,片中迪兹帮扶农民采取的措施也是取自于此。导演顺应时代,也是一种迎合市场需求的方式。

  与纯萃搭乘政治的“顺风车不同,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政治因素只是表面,它探讨的还是人性。在诸多不利证据下,仅凭迪兹个人的讲述就能在法院上翻盘的结局,其实是有些荒诞的,但这种浪漫情怀却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一个主题

  电影处处充满罗曼蒂克式荒诞喜剧的意味情节设置的很理想化,人物没有经历大起大落心境变化。整部电影没有压抑情绪,即使是迪兹被关进医院一言不发面对窗户,导演用全景来冲淡这种负面情绪。但电影表达的主题却不是完全轻松愉快的,电影讽刺意味很浓,借用当时的政策情况来探讨生活方式。

  反叛式的将居住城市农村的人交换,不同条件下到底哪种生活更好。

  八十年前的电影依然适合现在的我们看。

  《迪兹先生进城》观后感(三):理想下的现实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百年后依然生机盎然。

  这部八十多年前的电影里用喜剧的方式讲述着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当时美国国情的讽刺。先讨论时代背景,上世纪三十年代,金融危机刚过,罗斯福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农民的政策,片中迪兹帮扶农民采取的措施也是取自于此。导演顺应时代,也是一种迎合市场需求的方式。

  与纯萃搭乘政治的“顺风车”不同,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政治因素只是表面,它探讨的还是人性。在诸多不利证据下,仅凭迪兹个人的讲述就能在法院上翻盘的结局,其实是有些荒诞的,但这种浪漫情怀却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一个主题。

  电影处处充满罗曼蒂克式荒诞喜剧的意味,情节设置的很理想化,人物没有经历大起大落的心境变化。整部电影没有压抑的情绪,即使是迪兹被关进医院,一言不发面对窗户,导演用全景来冲淡这种负面情绪。但电影表达的主题却不是完全轻松愉快的,电影讽刺意味很浓,借用当时的政策情况来探讨生活方式。

  反叛式的将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交换,不同条件下到底哪种生活更好。

  八十年前的电影依然适合现在的我们看。

  《迪兹先生进城》观后感(四):他不仅心智健全,而且是有史以来走进这个法庭的心智最健全的一个人 --《迪兹先生进城》

  片名:《Mr Deeds goes to town》(《迪兹先生进城》) 年代:1936年 国家:美国 导演:Frank Capra(弗兰克•卡普拉) 主演:Gary Cooper(加里•库珀);Jean Arthur(琪恩•亚瑟)

  富有商人在一场车祸中意外地丧生了,没有子嗣的他身后留下高达2000万的巨额遗产,这笔庞大的遗产富商却指定几乎没有来往的小镇侄子Longfellow Deeds来继承。Deeds和朋友合开了一家作坊工厂,他的兴趣却是写诗、吹奏乐器和做一个消防志愿者

  当律师Cedar到小镇找到这笔巨款继承人Deeds时,Deeds面对这笔2000万的飞来横财,反应冷淡,只是问道“你们要不要留下来吃午饭?” 他的生活不需要这2000万,他觉得自己需要的是有足够时间练习乐器,或者写写诗之类的。

  律师Cedar苦口婆心说服了Deeds来到纽约,当地一家报社得知Deeds来到纽约时,便派记者Babe Bennett前往跟踪采访。记者Bennett伪装成一个来自于乡下流落大城市的求职者,晕倒于大雨中的她取得Deeds的信任,并假装爱上Deeds,目的却是想从这个一夜暴富的人身上挖掘一些独家新闻。Deeds的行事方式与常人显得不同,在记者Bennett的笔下却成了怪胎的举止,她把Deeds的突然暴富描述灰姑娘式的成功,嘲弄Deeds的可笑无知,她亲手获得的这些素材都成了头版,而Deeds却成了众人笑柄

  随着Bennett跟Deeds接触的加深,她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真性情的善良人,他用甜甜圈喂马,喝了酒只穿内裤大喊“回归自然”,这些平常人难以理解行为,不过是小镇青年真性情的释放,Bennett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从最初的嘲弄和鄙视,到现在却深深地爱上Deeds。

  Deeds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准备把他的财产捐出去。这样的话律师Cedar就不能再从管理其财产中获得收益,于是Cedar向法庭提交了一份案情陈述,说Deeds不适宜继承他叔叔的财产。

  受到众人欺骗嘲笑的Deeds对在纽约的生活失望透顶,最让他失望的是以为爱上一个纯真的乡下女孩结果发现自己被耻笑的事都是她一手操弄出来的,心灰意冷的Deeds在法庭上沉默不语,反正这个钱他一开始就是打算不要的。

  在法庭辩论环节,Cedar的口中,Deeds是一个性怪异神志不清的人,他会在说话说到一半时忽然吹起大号,他在马路中间喂马甜甜圈,他会突然跳上一辆救火的消防车跟着去救火,他还曾经把一个高大歌剧演员扔出窗口。Cedar还请来精神医生证实Deeds是一个狂躁抑郁症患者

  Deeds的沉默意味着他很可能被法官送到精神病院,法庭上Bennett和接受钱财捐助的一屋子人失业人员群情激奋,大声呐喊Deeds站起来为自身辩护。可能是感受到了爱情的鼓舞,Deeds如打了鸡血,原地复活,滔滔不绝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他不但自我辩护自己是最适宜的继承人,还让法庭上的每一个人感觉到他驳斥证人和西达时产生乐趣,最后Deeds还往律师Cedar的下巴打了一拳作为结辩。

  最后法官拒绝了西达的要求,宣布:“(Deeds)他不仅心智健全,而且是有史以来走进这个法庭的心智最健全的一个人。”众人狂欢。

  影片中涉及到Deeds管理财产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务,法官可以指派一位监管人代替他处理。在亲属中没有适宜人选的情况下,法官会选派一位专业的监管人。Deeds古怪的行为和帮助穷人愿望不足证明他没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财产,即便他是一个狂躁抑郁症患者,也需要证明这一病症让他失去管理自己财产的能力。

  影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代过去不久,罗斯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实行社福利的政策,整个美国社会主流知识分子倾向于左翼和批判资本垄断,提倡和睦简朴互助勤劳思想。导演顺应潮流,拍了一系列电影来赞美普通民众攻击政治和经济精英,律师和实业家都是丑陋贪婪的,应该受到批判的。Deeds继承了巨额财产,却认为自己的乐器远远金钱重要,这是一种美国式的单纯,电影有着童话般的美好和纯真,经过经济大萧条的人们认为造成经济危机原因资本家的贪婪,而人们的幸福可以简单到与物质基本上没有关系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迪兹先生进城》观后感(五):童话的疯癫与浪漫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有声电影的黄金时期到来,1934年的《一夜风流》以其幽默风趣和浪漫爱情成为神经喜剧的标杆作品。此后,弗兰克·卡普拉如法炮制了一系列以机智诙谐的情节人物来讽刺美国上流社会的影片,特吕弗为此将卡普拉称之为“‘医治者’——他知道如何将角色引入人类绝望处境中最深的维度,然后又能重新建立平衡。”

  1936年,《迪兹先生进城》上映,至今已经80年。今天,神经喜剧已经不再流行,我们也再找不到弗兰克·卡普拉这样的天才。但《迪兹先生进城》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美国社会和价值观深刻了解,却从来没有随时间流逝而褪色过。

  对立:小镇与城市

  不仅仅在《迪兹先生进城》里,卡普拉在他大多数的作品中都以主人公身份境遇展现了小镇与城市的对立。在他的故事里,有着优渥物质生活的城市往往处于反面位置,而未曾真正在画面中用镜头展现全貌的小镇则身处被肯定高地

  影片开头,律师西达到漫瀑镇寻找两千万遗产的继承人迪兹先生。这是片中唯一简短出现的小镇影像,也在开篇就树立起了城市与小镇的对立。来自城市的律师西达完全无法适应小镇住民的说话方式,也由此带出了神经化的一系列笑点。迪兹先生和朋友合开了一家工厂,但是在小镇居民心中的主要业务却是写诗、吹低音喇叭和消防志愿者。对自己接到叔父两千万遗产的反应是“你们要不要留下来吃午饭?”

  进到纽约的迪兹先生和同样来自小镇的“落难淑女”道森坠入了爱河,但对方实际上却是一个乔装的日报记者,把迪兹称作“Cinderella Man”,把他喂马吃甜甜圈,喝醉了酒只穿着内裤大喊“回归自然”的细节披露在报纸上,只是为了从迪兹身上获取头条新闻。

  在这里,《迪兹先生进城》成为了《一夜风流》的男女置换版,《一夜风流》中,克拉克·盖博饰演的记者呆在逃婚的富商继承人艾丽身边,也是为了从她身上取得头条新闻。在《迪兹先生进城》里,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对调了,迪兹先生和道森在性别和身份上成为了小镇与城市的对立体,他的的幽默风趣、他的同情心、他的人道主义,都成为道森所代表的城市形象的取笑与排斥元素。男女主人公也因此,在外在的层面上对立起来。

  对于一部爱情喜剧,解决外在冲突办法当然是爱情。但在卡普拉的电影中,解决的深层原因并不止是爱情。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森其实是和迪兹一样来自小镇的姑娘,他们一样怀抱对小镇的怀念想象。这种同源的背景与根基,使得迪兹和道森的爱情有了更为坚实可信底层心理,也让他们自外在的冲突之下,有了实际弥合的内在,并在对相同内在的寻找之下,在爱情的浪漫理由之下,对对方交付彼此,站到了与城市和资产阶级系统对立的同一战线上

  在影片的结尾,迪兹决定把他的财产分给经济大萧条中倍受侵害的无产者,这一举动遭到了亲戚和律师的反对,这些在城市的利益价值系统中成长起来的城市人,代表了那一派只关注事物商品经济价值的人群,他们既无法理解迪兹以及小镇的幽默诙谐,也无法发现世界在经济利益以外的价值,他们是城市极端发展的未来走向,也是卡普拉想要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来批判或解释对象。小镇与城市的对立,延展成了劳工阶级资产阶级上层腐朽人士的对立,而自食其力的中产人群,成为了夹在两者其中的新价值观、同样也是美国梦的代表。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小镇走向纽约的记者道森,把自己财产分拨出去而从上流阶层主动“降职”的迪兹先生,都成了美国梦当仁不让的代表。

  断裂:不适应环境的人

  Cinderella Man被翻译为男版灰姑娘,这个带有梦幻童话的译名和影片的喜剧元素一样染上了疯癫的格调,与环境格格不入的迪兹先生无疑就是那个在皇宫手足无措的灰姑娘。而那笔两千万的遗产就是迪兹先生的水晶鞋,让他能过通过这个具有象征意义道具进入城市的上流生活,进入一种与他原有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价值观的不同带来叙事上的断裂感,喜剧感也因此产生。

  城市的“去个性化”让原本处于小镇乡村间的那种自由情调变成了滑稽的神经质,与影片开头的城市人对小镇的不适应所相呼应,影片大半部分都展演了小镇人对城市环境的不适应,继承了巨额遗产的迪兹先生在纽约的生活以近乎荒诞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他指挥烦扰他的仆人模仿乐器用别墅回音练习和声;拒绝接受管家下跪式和帮他脱裤子服务;在出门时把保镖反锁在屋里。这一切,同城市人无法接受迪兹先生突然上升的阶级身份一样,迪兹先生也并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模式,他被不由自己控制不可抗力偶然放置在自己所并不熟悉的环境里,这种偶然与不可控制造就了叙事冲突,也带来了叙事和价值观上的断层。

  在结尾的法庭戏中,律师西达找来同样疯疯癫癫的漫瀑镇居民,请来心理医生,想要让他们作证迪兹先生精神有问题,来取消他捐献两千万遗产的权利。一群精神正常的人试图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精神有问题的人的证词来证明迪兹的幽默是一种精神失常,这本身就带来了一种喜剧感。来自漫瀑镇的证人有着和迪兹一样的疯癫与不适,她们眼中的正常成为了城市人眼中的“疯癫”,于此同时,疯癫在她们眼中才是正常的行为。

  与迪兹对环境不适应相对应的,道森小姐在影片的结尾也站到了迪兹的一边,成为城市体系的对抗者,在法庭上双眼含泪地说“我比他们更了解迪兹”。道森的记者身份是一个巧妙的设置,她作为新闻媒体的发声者和观察者,既进入到了权力机制的体系中,又因为年纪尚轻和小镇青年的身份而并未占据控制权,她因此成为了体系的利用对象,但也正是因为体系的利用和曾经对城市价值体系的认同,她才有机会接近迪兹,了解他、认同他,并由此发掘出真正的自我。当在和迪兹坐在长椅上交谈时,道森说起自己的故乡小镇,“大街两旁种满了白洋树,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我常想到要回去”,对那种自然的状态充满怀想,两人也因此上演了片中最浪漫的一段情节,道森敲打破铁桶唱歌,迪兹则模拟低音喇叭给她伴奏。对城市曾经的适应成为过去的假象,两人在这个时候具有了共同和谐的爱情姿态。

  传统:抵抗与拥抱

  卡普拉的故事始终是带有童话幻想的,这并不只是因为皆大欢喜,坏人受挫的团圆结局。而是因为,他太过了解美国文化价值观,他正如特吕弗说的那样,是一个美国社会病的医治者。他在影片中将美国城市中的问题予以揭露和批判,但最终又能通过情节上的激烈冲突和甜蜜爱情将其弥合。他一方面反抗和讽刺着传统文化价值与精神制度,一方面又会最终让人们重拾起对传统的希望和信任。因为都市的无情与势力而造就的绝望,最终还是会被都市的“自食其力”与“公正自由”温柔地扶起。他一边对抗着传统,一面又拥抱着传统,那些他曾经对抗的体制中的问题,最终还是会重回体制之中,并依靠体制来解决。这是都市的美国梦,也是弗兰克卡普拉的美国梦。

  《迪兹先生进城》的冲突是建立在性别差异和阶级差异上的,几乎和《一夜风流》一样,这对情侣都是尚未成熟的小孩子,甚至说,他们是影片中唯一的小孩子。为了辅助他们的成长,同时也是中产阶级的成长,影片设置了一个看似严厉,但实际开明的象征性的父亲角色来指引他们,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成功。在《一夜风流》里,这个父亲是艾丽的爸爸;在《迪兹先生进城》里,报纸主编担当了道森象征性的父亲,主导了这场由采访导致的闹剧,并在最后关头放弃新闻利益,站上法庭,为迪兹先生说话。而法庭上不苟言笑、坚持法庭纪律、喜欢在思考时把字母O涂圆的法官,则是迪兹在象征意义上的父亲,也正是他态度的转变和开明的判决,导向了这对新兴中产阶级情侣在个人追求和在社会意义上的胜利。

  迪兹先生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他身上带着美国传统价值所认可的人道主义与自由奋斗精神。但他的胜利同时也是不合逻辑的,因为故事内在的经济价值结构和关键人物态度的转变仍然不具有充分的动机,除此之外,故事所批判的体系并未因为主角的胜利而经受撼动,阶级的临时跨越带来的冲突与喜剧最终也仅仅只变成喜剧的发笑和轻松元素,内在的叙事和逻辑的断裂依然存在。结尾法庭戏上的快速剪辑,对外围听众和主角脸上复杂而饱含情绪的特写表情便是用于增强激烈的叙事冲突和掩盖这种断裂感。卡普拉在推出新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同时,又对其父辈和父辈的遗产与经济资历进行肯定,这无疑是符合传统的行为,这也是神经喜剧中的浪漫爱情背后的美国梦的体现。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卡普拉的喜剧中大笑,又因为喜剧中的悲剧场景而真心流泪,这不仅仅是卡普拉的魅力,同样也是美国童话的疯癫与浪漫的永恒魅力。

  原载《看电影》2016年午夜场4月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