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大胆进入。
文 / 姑姑
01
我讲:上个月阅读量保持很好(普遍低下),粉丝活跃度较高,目前正在学习如何更好的撰写广告软文。(但是接不到广告)
主管点点头,说好,下一个。
下一个是新人,刚毕业,学生气很浓,不会使用,保持,较好,还行这种模糊词,来遮掩成绩普通进展不大,也不会稍稍修饰润色语言,委婉表达内心想法,一上来就很老实:
“我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能力不够,没办法下手,整天不知道该做什么,这份工作好像不是很适合我。”Ok开了。
主管这边身体没动,还靠着椅子,语气没什么起伏,对着新人,灵魂三连问:
“你要准备什么?”
“你打算怎么准备?”
“你真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吗?”
我也低头,捂住嘴巴,以防自己发出狗叫声,掏出手机也给她回了一串好帅。
新人愣了,哼哼半天,也没说出一句通顺的话。
02
场面挺熟悉,完全可以通过这位新人的局促不安,回忆起当年的自己。
那时候受我妈影响,追求目的比追求过程执着,我脑子里刻着一个理念:要等到完全准备好了,才可以开始一件事,因为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经过实践,奉行这种理念有好有坏,好在于我在小事上很少出错,意外不多,不会仓促。
比如: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第二天很有规律;在上台演讲提前背完演讲稿,演讲更有自信和章法;在出门旅行前会计划好路线行程,旅途放心舒适。
就像前面那位新人,面对一个新事物,就认定这是自己没有准备好的,以至于难以下手,只想退缩。
所以我在毕业前几个月就定好了要去的城市,找好了房子,打包好了行李,但却在找工作的时候,犹豫了。
按这个规划,我本来应该一毕业就去找和文字挂钩的工作,但我没有。
我只是一个人在家里一遍一遍翻看网上各种关于原创写手的招聘通知,但从来没有给他们投过简历和作品,我想:至少得多读点书,多看点文,多写点字,多接触点社会,才能开始吧。
以至于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完全走偏了,做行政,做销售,做人事,就是不去碰和文字相关的工作。
我:“还没准备好。”
03
后来我才发现,真正准备好的时候其实是没有的。
或者说准备本来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是一个既定的结果。
而我之前一直嘴上说着再等等,要准备,都是在浪费。
后来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朋友介绍进了一家媒体公司,专门从事写作。
一开始无所适从,领导安排工作,总是心惊胆战,不是很有底气,心里发虚,害怕搞砸。
过程中却发现,还挺顺利,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手足无措,有很多地方是我可以发挥的。
我以为自己没准备好,但其实我已经在准备中了。
这个工作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准备,这种准备是随着时间和经验推进的。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必须在做那件事情之前,计划强制规定看1000本书,走100个地方,认识100个人,不现实,效率低。
也不要过于否定自己,公司不是慈善家,录用你,一定是看中了你的价值。
只是这些价值,你自己还没察觉罢了。
-end-
今天扫墓
又想起了他
清明才会想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