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处不撒哈拉沙漠
《沙哈拉的故事》是由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创作的,我也是从文章吧得知这部著作。然后,也非常想阅读这本书籍,所以就上了某网站搜索了,运气好还是免费阅读的呢?当然,如果我很想看的书籍,哪怕是消费阅读,我也不会吝啬那点钱,对于我来说,知识比钱更值钱。
我开始阅读前,我要先把三毛的相关资料搜索一下,这是我阅读的一种习惯,也表达我对作者的一种尊重,我不想对她的国籍,背景,经历,一无所知。
到今天我也才看完了第二章,我的记忆力并不是很好,若想记住一本书的大概讲什么,或者某一章节讲什么,我要反复的看好几次,或者快速浏览。几乎我连我昨天刚写的东西,第二天就不记得写了什么,我也是很佩服自己的记忆力。可每次看到自己写得东西都有一种惊喜和新鲜感。第一次看书我不会很快的浏览,因为我想细细的看作者写了什么,想理解她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很快地看,我会不过脑,关闭阅读后,似乎和没看一样,没什么效果。我很不理解,有的人怎么一个星期甚至是短短的几天就能阅读完一本小说。这样的神速,我是否该膜拜呢?是不是他们大脑细胞的理解能力比我厉害,所以读得特别快。对于阅读,我也有一个困扰,就是每当我反复阅读某本书后,我会发现我就很难忘记书里的知识,可又不是记得特别全面和清晰,很是支离破碎的画面,残缺的片段。就像放映机放映电影一样,一帧一帧的放映着。
这本书第一章主要写的是“妈妈的一封信”,即三毛母亲写给她的一封信件,到如今也可以理解为一封家书。三毛一个人远在非洲沙哈拉沙漠生活闯荡,因为是沙漠,也不懂得是否住在绿洲,信件里并没有提到。只知道她的生活非常的艰难和心酸。我很敬佩她的果敢和说去就去的决心。这是我所没有的品格,我顾虑的事情太多,过于在乎家人的想法是我在做很多决定时给了我错误的干扰。沙漠的生存环境非常的恶劣,气候条件不好,自然资源也匮乏。可是三毛每次给她母亲的信件里,却传达的是一种仿佛在天堂的心情,心情愉快,并且对生活充满信心。三毛去了沙漠,她的父母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她吃苦,怕她寂寞。这或许是天下做父母的都会有的心吧?可三毛她自己不怕啊,她那么勇敢。直到后来她遇到了沙漠里的梦中白马王子—荷西。她的父母也就安心了好多,万分喜悦的接纳了他们的淳厚的半子—荷西。这里的半子称呼,或许就是把荷西当成了他们的半个儿子看待吧?三毛的父母真的好疼爱她哦,真是羡煞了我。她想去沙漠,并没有被父母阻止,为了她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尝试。她母亲经常跑邮局,还给她寄去她喜爱的食物或点缀布置的小玩意儿,把对她的无限爱和想念装进了这些礼物里一起寄到了远方的沙哈拉沙漠。
当我读到信件的第二段时,我才明白三毛的所谓志趣和新生活的尝试是什么。她拿起了搁置已久的笔杆,并且希望能有哪位慧眼的主编能提拔一下,这样才有信心再创作。她的母亲每晚都为她祈祷求神,希望能拭拭那位主编的眼睛。一天早晨,就在联副上看到她女儿的第一篇文章《中国饭店》(《沙漠中的饭店》)。她的父母很是激动,也很感谢那位主编,把家里的亲戚叫到一起,阅读她的文章,并用豆浆代替香槟庆祝。原来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香槟了,我都没喝过香槟,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过节,有菠萝爽喝(一种乡下农村的逢年过节饮料),比较廉价,2块钱这样。
不管是三毛出车祸还是他父亲患眼疾,他们往来信件里的问候,关心,思念都表达了浓厚的亲情。这样感情和谐的家庭,是我们神往之地啊。虽然,看到三毛的父亲眼疾后,信件里对父亲殷殷问候,对父母亲的思念,她父母的泫然泪下的情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高兴不起来。但还是为三毛高兴,她拥有着世界上善良的父母,有“爱”的家庭。互相关心,牵挂,思念使他们的家庭和亲情并没有因为拉哈啦沙漠的贫瘠而被摧残,反而更加坚牢。信件就如同和平的信鸽,羁绊着他们的亲情,不能割舍。
生活中每个成长阶段,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境。有时我都会很后悔当初自己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不够独立的性格,过分依赖父母。导致犯了些许错误,我当然也知道世界上没有如果,更没有后悔药。纠结,撕裂,矛盾,向上的心情也冲击着我的生命,我的大脑。有时后我想着事情,沉浸在那些不幸往事里不能自拔,如同被水淹没,极力想抓住某样东西,哪怕只是一棵稻草,可稻草哪能拯救我的生命啊。或许太过于庸人自扰,或许太过于自负。我感觉我没有了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自从发生那些事后,我久久不能释怀。以前要过的关是别人的看法和议论,现在才发现原来真正要过关却一直只有自己。突然,特别能体会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目前虽然没有条件去沙哈拉沙漠,可满是荆棘的人生道路不就本是一片沙哈拉沙漠么?挫折和泪眼不就是沙漠里哭泣的骆驼的缩影么?笼罩在城市天空的雾霾不就是狂风掀起的沙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