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魔术的眼光
文、闫晗
经典日剧《西瓜》里,片桐入扮演了一名女警察,但她的梦想是当魔术师,因为她觉得人往往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没有兴趣,只有看不到的东西才会感到好奇。
让观众紧紧盯着,期待着,展现惊喜神奇的瞬间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没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啦。
这个观点很有趣,“习以为常”的倦怠或者视而不见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学作品里,常常是风尘女子的美德熠熠生辉,让人印象深刻,为之心醉神迷,而良家妇女的美德则很容易让人厌烦,就像家里放着的老座钟,想起来的时候才看它一眼。
很多人都喜欢在恶人身上寻找他的温情一面,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似的,而戏剧里的好人特别容易显得假,让人想搜索他的缺点。《人民的名义》中很多人喜欢祁同伟,侯亮平显得有些扁平。
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对拥有的事物习以为常,比如整洁的屋子、餐桌上热气腾腾的菜、晾好的白开水、冰箱里从不匮乏的瓜果和饮料、阳台上养得蓬勃的植物……父母长辈许多的劳动和付出像空气般存在着,必不可少却又难以察觉,也并不会拿出来被讨论和奖赏。
这些奉献并非肉眼难以见到,而是习惯了选择性忽略。你能见到插花的美,却不能想象地板的整洁需要哪些工序,不去关心菜经过怎样的跋涉来到家里,变成餐桌上的食物,而我们漫不经心地到了饭桌前,心不在焉地吃着,挑剔着它的口味。
习惯了,有时是好事,有时也滋生倦怠感,觉得眼前的生活乏味。在婚姻里,也很容易日久生厌,缺乏新鲜感。怎么破?
《聊斋志异》有一篇故事《恒娘》,讲妻子如何使用魅力重新获得老公宠爱的故事。朱氏的丈夫纳妾之后,美貌的朱氏遭到了冷落。但她发现新来的邻居恒娘仅有中人之姿,却倍受丈夫宠爱,甜蜜得紧。朱氏十分好奇,特地上门问对方:你有什么秘诀,能让老公这么迷恋你?恒娘笑笑,给她了一个秘籍,叮嘱按步骤操作,即可取得神奇的效果。一定按步骤来哟。
首先,要冷落丈夫一个月,让他一直跟小妾在一起吃住。他不是喜欢小妾吗?那就随他去。然后,第二个月,你穿上最破旧的衣服,在家做粗活,最好是蓬头垢面,不施脂粉也不要打扮。然后呢,等到过节这天,立即换上最时髦的衣服、首饰,画个时髦的妆容,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发髻梳得光可鉴人。但这个时候,你丈夫如果被吸引了,要求来过夜,千万别理他。要保持高冷哦。
果然,一切如恒娘所料,朱氏成功引起了丈夫的注意。他连着被妻子拒绝了几次后,后面几天干脆天还没黑就赖在朱氏房间不走。朱氏一下子变成了女神,令他心动不已,感觉宛如新婚。
恒娘很满意,接着又指点了几招“进阶版”,教她“媚”,看男人时该如何微笑——不经意间目送秋波,让人很受用,亲自示范怎样看人才叫“睨”,让她回家对着镜子认真练习。
你看,许晴老师看人都是这样的眼神,不论男女,都会感觉被她喜欢着,配上这面容、这酒窝……醉了。
朱氏修炼一番后,把丈夫迷得打都打不走,整日腻着妻子,把小妾忘到九霄云外了。
面对眼前的局面,朱氏好奇地问恒娘:你的办法太神奇了,只是我始终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
恒娘说:喜新厌旧,重难轻易是人的本性,太容易得到的就习以为常,而且不珍惜。男人之所以喜欢妾,不是因为妾有多美,而是因为那一点点新鲜感。妻子越吃醋越限制去妾那里,就越显得妾难得,而一旦放纵他们在一起,取消限制了,反倒会迅速生厌。
这就像吃东西一样,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腻,何况窝头野菜呢。不和你同住,产生了距离,就像久别一样,距离产生美。你由邋里邋遢突然打扮漂亮,就会有反差,进而产生惊喜,他就会换了目光重新审视。这种吸引力就像饿肚子的穷人看到红烧肉那样难以抗拒,你一再拒绝又增加了难度,而难以得到的事物又无形中放大了魅力。
这位恒娘真是两性关系专家,对男人的心思揣摩得到位,比如今一些情感博主靠谱多了。不过封建时代的女性需要仰仗丈夫,不得不争宠,以色侍人,所以各种“宫斗”流行。
但对枕边人的倦怠感却是不分时代和性别的。
《世界奇妙物语》里有一集,丈夫失去了对婚姻的激情,购买了一种倦怠期特效药物,可以让妻子在自己眼里变成喜欢的女明星,重新回到恋爱时心动的感觉。
和偶像女明星在一起生活,同时又享受妻子的温柔体贴,这种生活像在天国一样。
《世界奇妙物语》肯定有反转啦,结尾的反转是——原来他妻子也用了这种药,将他看成喜欢的帅气男明星,才保持这种温柔,愿意为他做这做那。这个故事既荒诞又刻薄,倦怠很容易,现代人又太懒,不愿意沟通或者改变。
我们被生活中拥有的秩序包围着,也容易失去对它们的兴趣,甚至有点厌烦。能让我们眼睛发亮的是“诗和远方”、奇迹和偶像,那些闪闪发亮的、看不到的事物。
如果想象你是第一次拥有,想象你如果失去这些,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心情面对眼前的生活。有句话是,“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升月落,,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不 知道婴儿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
其实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对拥有的一切的感恩。
作者:闫晗,专栏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年轻人》等,新浪微博@闫晗-
个人公众号:闫晗 (ID:yanhanya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