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宅,是年轻人进步的最大绊脚石
网上有个段子说,让人废掉的三个要素就是:
给他一个安静封闭的环境,一根网线,再加上一个外卖电话。好的,你开始废了。
这三个点,不就是宅吗?
可怕的是,这个不是段子,是很多资深宅人群的真实写照。
在日本有一项关于宅的调查,结果惊人,专家称“有100多万人失踪”,这个失踪指得就是宅在家不出门,由此滋生了一个专业词语“蛰居族”。
100万人是什么概念?
是日本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也就是说每100个日本人里就有1个蛰居的。
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
而2018年国庆的大数据也显示小长假内有2100万人足不出户,被称为“百步青年”。
▲ Fuminori Akoa,29岁,蛰居一年
Fuminori Akoa自我评价很高,觉得自己大有一番作为,
但兴趣和目标又总是变化无常,如今他已经渐渐迷失了方向。
▲ 对桥本雅来说,父母的期待是一件沉重的事。
他曾经是班里的佼佼者,
某次考试失利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退学后,他成了蛰居族。
▲ 他曾寄望环球旅行会使一切有所不同,
但实际情况是旅行结束后,
桥本雅继续过着蛰居生活,且一呆就是七年。
资深宅们最爱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点外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3.43亿,较2016年底增加1.35亿,同比增长64.6%,其中手机用户增长了66.2%,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多可怕。
在压力陡增、生活便捷的当下,宅的现象越来严重,但其实,宅不知不觉中阻碍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宅的危害,包括并不仅限于以下几点。
离群索居
就没有参照和对比
微信运动为什么会设置个步数排行榜?
微信读书为什么又设置一个读书时长排行榜?
那是因为人处在一个集体中都有一种对比和求胜的心态,总想比别人再好一点,如此一来不管是真实还是虚拟的,都会满足自己对能力和地位提升的需求。
同理,人只有在圈层中才会有主动或被动的动力,否则落到最后的惨痛经历谁都不想有。
在职场中,同事又晋升了,自己也会想办法提升技能准备下一轮晋升或至少加薪;
在学校里,同学又考了一个证,自己也会有迎头赶上的愿望;
在社交场上,跟自己资历差不多的人开公司了或者发展什么事业了,自己总会想着也再努力一把不至于太落后。
但是,资深宅们没有这个体会,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一切都很好,其实往昔的朋友或同事早已走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路上。
有个朋友本来是职场女强人,自从怀宝宝以后就离职在家全心相夫教子,一直到宝宝上幼儿园以后她也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了。
可是她习惯了每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的日子,于是晃晃悠悠又这样过了一年,这期间她完全没有了任何饭局,不参加任何聚会。
直到有一次跟朋友聊起来才知道,那些当妈妈的女性不都像她这样全心扑在没完没了的家务身上,她们有些人报班学习写作,有些人攒着劲要拿到瑜伽教练证书。
反观自己,早没有了往日的职场精英范儿,一头乱糟糟没有型的头发,一身随意的装束,一脸不上进的样子,有了比较后自己都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如果不是这偶然的一次聊天,她可能还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以为这就是为人妻为人母该做的一切。
所以,离群索居人很容易堕落而不自知。
只有在群体中才会有排行榜的效应,催人奋进。
宅
关闭了一个人了解外界的窗
心理学上有个“隧道视野效应”,是指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其实宅的人就是这样体验,很多人宅是因为可能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有谋到好出路,其实这时候就越是需要人走出去,因为机会不会平白无故降临到一个人头上。
曾在一个演讲会上,听到一个嘉宾分享的真实故事。
他原来是个坏学生,因为成绩不佳18岁就辍学,走上社会以后继续跟一帮地皮小流氓厮混。
有一次,那帮小混混带他去打群架,群殴的过程中一帮人不小心把对方一个人打死了,虽然他不是主犯但也是其中一员,所以他年纪轻轻就吃了8年牢狱饭。
刑满出狱也经过了改造的他决定重头再来,但是无奈亲朋好友都避开他,出去找工作也因为他的那段黑历史没人敢要。他几近奔溃的宅在家两三年,每日都长吁短叹。
母亲就劝他多出去走走防止憋出病来,他又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就去了养老院做免费义工,他想以实际行动来为过去犯的错赎罪,也想找回点自我价值。
长达3个月事无巨细的照顾老人时间里,他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老人们更是待他如亲孙子,有些则替他张罗对象,有些则帮他联系工作。
接着他真的有了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原来其中一个老人的儿子是经常飞国内外的大老板。
这位老板无暇照顾老母亲,却闻听有一个陌生人关心他的妈妈如同亲人一样体贴,就毫不犹豫招他进公司准备着力培养他。
虽说现在是一个网络世界,但是网络的本质也是与人链接,出去与更多的人发生链接,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人身上的亮点是需要被人看见才会发光,而且人通过现实的生活与人交际当中才能提升以及更新自己。
一旦自我封闭,一来丧失生存的能力,二来会停止自我成长。
当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时,你也就看不到自身的缺陷和优点,逐渐就会丧失社会生存能力。
你可以喜欢单独一个人,但是不应该用宅来封闭自己,也不应该用宅来逃避社会压力。
只有走出去,才能开放视野。
宅
让一个人失去交际能力
对于宅,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逃避人际交往。
在日本的蛰居族里有一位34岁的男士,他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音乐家,可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于是他怀着满腔的遗憾出去找工作。
可是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受到了来自领导和同事的否定,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薄弱不堪。
后来干脆宅在家不出门,也不与任何人来往,不跟父母沟通。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发展到最后就连外卖上门他都写个字条在门口,让快递小哥放在门口指定位置,等快递小哥走后他才出门拿。
方便火锅
当然这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我们不是因为躲避人际交往而宅,后期的长久宅也会让我们逐渐丧失人际交往能力。
宅就意味着缺乏与人的沟通,长此以往,面对人会语无伦次,也就不会融入到社交场合中去。
反观那些情商极高,特别会讲话的人都是经常与人交流的人。
所以,如果想在职场风生水起,如果想在一个公开场合侃侃而谈,那就多走出去,多给自己锻炼的机会。
宅
意味着身体的亚健康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如果没有好身体,以上说的3条都白搭,什么上进、好机遇、人际交往能力都与自己无关了。
为什么宅就意味着身体的亚健康呢?
有三点:
1、缺乏锻炼
经常锻炼的人走路带风,整个人洋溢着勃勃的活力,但是资深宅们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手脚协作能力也比较迟钝。
而缺乏锻炼人就会免疫力低,进而会经常生病。
2、作息不规律
很多人想着反正第二天不用早起上班,所以过着日夜颠倒的日子,而在这日夜颠倒里身体早已透支,肠胃也在抗议。
3、经常点外卖
外卖有多不健康这个我们都知道了,可是资深宅们因为足不出户所以没有食材,更没有自己动手的动力,点外卖就成了常态。
缺乏锻炼+作息不规律+经常吃外卖,身体就如同正在受炼狱般的折磨。
不知何时,宅仿佛变成了一个具有褒义的字眼,人们提起来总是会在嘴上浮起一抹微笑。
其实,宅不值得被尊崇,宅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重了就会变成一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进而演变成像日本那样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