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斯的格言
●过春节的时候,中国人似乎大多干着同样的事儿——整整两天,他们一直盯着电视看个没完。先前一年的教学中,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寒假作业,写一写过年时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因为我对于了解中国习俗一直抱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第二年的时候,我我不再布置同样的作业。这个节日的历史远远超过圣诞节,但它的庆祝方式已经被简化成了对着电视观看舞台表演,读着这样的作业,真是令我沮丧至极。 ----彼得·海斯勒《江城》
●真正关键的讯息不是你所写进去的,而是你省略下来的。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这才是我对这个制度越来越憎恶不已的地方。错误和谎言我都可以忍受,但我不能原谅幽默感的彻底丧失。 ----彼得·海斯勒《江城》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人生不一定处处是美景,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永存下去。 ----彼得·海斯勒《江城》
●那些干燥的黄土是被风吹过来的,源自中国西北方向,还有内蒙古和外蒙古;那些地方听起来遥远而抽象,直到沙粒打到了你的脸上。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这样的情形有如凝视一张不带任何表情的空洞笑脸,却突然间发现一生的忧伤其实都凝聚在了嘴角边。 ----彼得·海斯勒《江城》
●没有什么改变。当你弄明白所有事情都还跟原来一模一样的时候,既会觉得心满意足,也会觉得灰心丧气。 ----彼得·海斯勒《江城》
●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为了发展经济,市镇政府只有通过买卖土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不能发行地方债券,有没有财产税,筹集资金的方式匮乏)——>低价从农民手中“抢”得农业用地,之后再将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将使用权卖给出价最高的开发商,从而赚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房地产开发商则在其上建起新的楼房,并高价卖出赚得更多的利润。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有个人,领导从中赢利,小到乡村党委书记,大到市级领导。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我一直没去领取这次比赛的奖品。这就是彼得·张的精神——面对奖品和意外之财他抽身而退,他还知道,像所有外国人那样,一旦迷失方向你就得问路。不管怎么说,过程本身才最为重要。 ----彼得·海斯勒《奇石》
●如果人们还显得有些消极,那是因为他们看惯了更不好的东西。 ----彼得·海斯勒《奇石》
●他们(棒棒军)是一群悄无声息的人—有时即使是最惨不忍睹的事故,也唤不起他们开口的欲望—他们也不出面干预。他们只是在看。 ----彼得·海斯勒《江城》
●涪陵是一个腿的城市—棒棒军青筋、毕现的腿,老人们佝偻如弓的腿,年轻小姐们细如柳枝的腿。爬坡上坎,你得留神的是脚下的石阶;低下头,你就能看见走在前面的一双腿。 ----彼得·海斯勒《江城》
●涪陵没有自行车。在其他方面,则跟中国的小城镇十分相似——吵闹、慌忙、肮脏、拥挤;车辆蜿蜒而行,行人摩肩接踵;店铺内人头攒动、货物琳琅满目,大街上的宣传标语比比皆是;没有交通信号灯,司机们不断地鸣着喇叭;电视机的声音震天响,人们的砍价声此起彼伏;要道两旁的树木满目疮痍,积满煤尘的树叶一片灰白,同样的灰白覆盖着整座城市。 没有自行车,是因为涪陵满布石阶;满布石阶,是因为涪陵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江城. ----彼得·海斯勒《江城》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几乎不存在节省劳动力的诱因。每一年,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估计会增加一千万,年轻人离开农村的年龄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对于将要前往新兴城镇的学生们来说,正规的学校教育似乎毫无关联性,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体制除了死记硬背外,教给学生们的东西少之又少。这一切——众多的人口数量、社会机构的缺乏、教育体制改革的缓慢——共同麻木着人们的创造能力。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作为一个记者,你要追踪不起眼的琐事。你埋头在那些东拼西凑的新闻故事里,日复一日;偶尔,你抬起头来,才意识到整个局面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在某些时候——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和其他同样穿西装打领带的白人记者登上媒体专用巴士,你不禁会想知道:这就是一切的目的所在吗?世界真地从布什这30个小时的停留中、从所有这些会议和演讲之中向前迈进了吗?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在认知上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刚来这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语言、风俗、历史——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这看起来根本无法完成。接着,当你逐渐有所领悟之后,你会意识到周围其他人的感觉其实跟你一样。这个国家变化得太快,在中国谁也不敢夸口自己的知识够用。是谁教会农民们到工厂找活儿干的?原先的额红卫兵是怎么学会做生意的?究竟又有谁知道,如何经营一家汽车租赁公司?一切都在飞速中解决,每个人都是急就章的好手。这就是认知的第二个时期,它比第一个更令人胆战心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会让人感觉孤独,可跟周围十三亿人分享这种感觉也不会带给你半点宽慰。 ----彼得·海斯勒《奇石》
●我掌握了这条河的语言,就像熟悉字母表一样逐渐熟悉了岸边的每一处细节,有了真正的收获。但我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我所失去的,此生难以挽回。在这条壮丽的大河上,所有的雅致、美丽、诗意全都不复存在! ----彼得·海斯勒《江城》
●如果你的观察不加上时间的维度,你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无论哪一个外来者,最终都会被这种文明所征服,变成其中的一部分。即使是蒙古族人,最终都演变成了“元朝” -- 他们原来可是不折不扣的游牧民族,几乎没有自己的书写文字。但在那个时期,他们开始变得像汉人,他们被汉人同化了。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这条江河一如往常。它跟这里的人不一样,在两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在我的眼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现在即将各奔东西,踏上未知的前途,尽管他们已经凝固在我的脑海,被一连串的回忆定格——包抄手、上课、在码头面无表情地站立着。但外面的江水大不一样,我跟长江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简单:我有时顺水而下,有时候又会逆水而上。逆水较慢,顺水较快。一切的一切,莫过于此——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 ----彼得·海斯勒《江城》
●中国人对待自然环境与外国人截然不同,外国人注意到的是人如何改变土地,而中国人关注的是土地怎样改变了人。 ----彼得·海斯勒《江城》
●每当一个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他就有机会获得一种新的视角。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中国的过去比西方悠久得多,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不过,过去并不等于历史。中国的过去没有真正的叙事,有的只是一个个不知真假的故事罢了。”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如果外国记者注意到某件富有戏剧性的事情,他就继续展开调查:甘肃的贩卖儿童事件、广西的妇女绝育事件、山东监狱里的劳工维权人士等。这些新闻出现在美国的报纸上,而那些报纸的读者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了解这些新闻的背景。这就像那本涪陵的教科书:有时你获得了更多的消息,知道的却越少。甚至尽管这些新闻是出于最为良善的目的,却只变成了满足人们窥探隐私的东西而已。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
●日子总是有好有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我喜欢涪陵的原因: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性的地方,既闪耀着光彩,又点缀着瑕疵,而这样的城市注定总是有魅力的。 ----彼得·海斯勒《江城》
●因为一直被批评为精英俱乐部,国际奥委会和只在1968年举办过墨西哥城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质检的沟通历来不畅。那届奥运会之前,数千名学生举行抗议,认为政府不应该把钱花在数百万贫困墨西哥人无法受益的体育比赛上。墨西哥政府调动军队向示威者开枪,打死了好几百人。奥运会如期举行,但自此之后国际奥委会不再挑选发展中国家——由于西方媒体很少提及,墨西哥城大屠杀基本上已经淡出了公众熟知的奥运历史。 ----彼得·海斯勒《奇石》
●中国需要发展到某个点上,让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都感觉到,这样的体系对他们获得成功已经形成了障碍。不过,这样的情形即便在高速公路出口的小城镇里也没有发生,因为他们仅凭着卖几块地板砖也能赚到大钱。 ----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但现在我才明白,这种质朴一直恍如海市蜃楼。琳达进行期末考试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苏珊一直在跟恐惧作斗争,可她还是被逐出了校门。涪陵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就连看起来应该开诚布公的教学工作实际上也充满了复杂和不确定。对于外界,尤其对于外国人,人们普遍贴上了一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假面。如果你在那里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对诸事的运作规律已经略有了解的话,这一层假面会让你愈加难见真相。 ----彼得·海斯勒《江城》
●(姜文)告诉我,很多中国人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人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读懂自己的内心。”他说,“个人和历史是相同的——我这么说的意思是,个人的历史是极为丰富的。一个个体可能甚至比一个社会更为复杂。不过中国人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审视自己。每个人都太忙了;缺乏足够的平静去反思。在遥远的过去,这是个和平而稳定的国家,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太快了。 ----彼得·海斯勒《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