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条关于林文的经典语句
●有时我不免想,味觉往往也可能引发一些乡愁或深藏于心底的记忆的。 ----林文月《三月曝书》
●日本人常常自诩:上帝创造了自然的美,日本人却创造了庭园的美。 ----林文月《京都一年》
●生命最残忍的,不是失去自由的有形禁锢,而是出于非自愿的放逐、辞乡。回不去故乡,至死罔然。 ----林文义《双桅船》
●寒窗待嫁痴既往难咎
翰林文墨消得容颜孱瘦
纵愿凌云志功成名就
求得一朝衣襟风光宦游 ----奇然《殿书》
●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独立特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在正义与邪曲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街头,孤寂而果敢地决心取舍。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楷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的难题。究竟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林文月《三月曝书》
●日本人平时很少吃兽肉,据说吃牛肉的风气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有些保守的京都人至今不能习惯肉腥。不过,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改善民间的食生活,促进国民健康,已提倡面食和多食鸟兽肉,而一般年轻人也逐渐有重视肉食的倾向了。 ----林文月《京都一年》
●有些甜美的记忆却是永不褪色,舌上美味之内,实藏有可以回味的许多往事。 ----林文月《三月曝书》
●当年三月,姹紫嫣红轻易别。纵使春归,金缕华年事已非。 月圆花好,可惜愁中都过了。不道芳时,真个无花空折枝。 ----林文月《写我的书》
●传说中乞儿烩煮富家残羹冷炙的故事虽未必可信,但佛跳墙的烹制特色在于各位分制,最后汇聚而隔水蒸煮;同样的素材同锅烹煮,却效果全异。 ----林文月《三月曝书》
●琴,半阕弦律动情真。音辗转,尽透女儿心。
棋,黑白相交藏玄机。险中求,苦战日落西。
书,翰林文海锦章出。藏诗阁,满怀古今著。
画,抻宣神韵飘锦霞。堂前题,秀色出名家。
诗,闲赋暇吟心自痴。落笔处,轻收悠雅思。
酒,青梅合煮杯中溢。醉心扉,浓淡总相宜。
茶,蕴指轻扶紫砂斟。众家聚,香茗谢知音。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那些无法 的改变
就在放下 举起间
最假的是 眼泪
最真的看 不见
盗不到的 叫永远
解不开的 是心门
最美的是 遗言
最丑的是 誓言 ----林文炫《歌曲还魂门,老九门》
●他认为由于内忧外患的影响,所谓今日的中国文学,只是作为战争的武器以及社会政治改革的宣传,它是一种优越的说教,却不是美的本质的表现。他又说白话文学推动以来,多数中国作家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致使其作品困于西方的模型中,失去了原有的中国精神,他盼望我们从速建设新的中国文学精神,这一段话是颇值得我们反省参考的。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我们现在引用陶诗这一句的时候,都说“悠然见南山”,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在较早期的传本里,“见”字却有作“望”的,例如《昭明文选》卷三十(题作《杂诗》),及《艺文类聚》卷六十五所收录的,都作“悠然见南山”。宋代的苏东坡大概也看到有作“望”字的传本,所以他比较“见”、“望”二字的优劣,曾说过: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这是说“见”的好处在自然,没有刻意用力的痕迹。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我喜欢少年人像个少年人,有梦、有理想、精力旺盛,而又充满好奇,有一些些多愁善感,甚至也不妨有些狂妄或荒唐的想法。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然而多年之后,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而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和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于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林文月《饮膳札记》
●情怀只合自家知,说与旁人枉费辞。惆怅归来清漏水,自研残墨写新诗。 ----林文月《写我的书》
●因此,美食固然重要,宴饮的氛围以及客人的感受,更值得主人关心。 ----林文月《饮膳札记》
●"我们来看老树,我们走了;还会有不同的人来看它。在这里,台湾大学,永远不乏知识学术的新血。这一点是无疑的。" ----林文月《饮膳札记》
●人生入戏,而生命则恒如一程旅行。从诞生到死亡,每个人走自己的一段旅程,尽管在这人生的舞台上,各扮演自己的悲欢哀乐的角色,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生命的过程总是相同的。平安时代的帝王贵族们却在这虚幻的生命中,用种种地仪式典礼做点缀,其实,也不过只表现了人类的徒然而无可奈何的努力罢了。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是“悠然见南山”的最好解释。由于诗人的心境超远,于采菊之际,无意望山,而适见庐山。那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一个“见”字,的确能表露无遗。这也说明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感经验往往是于无意之间遇得的。南山即是庐山,是陶渊明家乡附近的名山,应该是诗人日日所见,极为熟悉的。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当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际,怕是无暇欣赏;而“采菊东篱下”,则为一种闲适的行为,南山的安态适于此时映入诗人的严重,遂令诗人内心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喜悦。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最美的是遗言,最丑的是誓言. ----林文炫《还魂门》
●最美的是 遗言
最丑的是 誓言
那些无法 的改变
就在放下 举起间
最假的是 眼泪
最真的看 不见
那些无法 的改变
就在放下 举起间 ----林文炫《还魂门》
●在我个人涉猎我们的古典文学时,经常发现借文字以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譬如以我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吧:它除了给我们以“兴观群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与信念外,突破文字语言的障碍与差距之后,我们竟发现在那三百篇之中,活跃着超越时空的人类的感情和思想。我们所看到的不仅只是一堆古朴的诗歌而已,而是人类活生生的喜怒哀乐的纪录我们看到先祖们如何克勤克俭战战兢兢生活,看到他们如何欢庆丰收,悲歌流浪,哀叹行役,愤怒压迫,甚至还看到那时候的少男少女匹夫匹妇也同样为着爱情痴迷焦虑雀跃兴奋,这实借研读古籍而一旦豁然消除“代沟”,感到与古人神交,还有比这更奇妙的经验吗? ----林文月《三月曝书》
●死亡,其实未必浪漫,也并不哲学。 ----林文月《林文月精选集》
●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在取悦于人。 ----林文月《京都一年》
●这半年多来,我看到日本不少的罢工和罢课,这是民主社会争取新决策、新制度的手段之一,虽然有时也有某种程度的效果,但是为此所造成的公私双方的损失也往往不小。 ----林文月《京都一年》
●人,为什么要生呢?既然终究是会死去。 ----林文月《三月曝书》
●六十年来文酒深交吊影今为后死者
八千里外山川故国伤怀同是不归人 ----林文月《三月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