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于林文的格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关于林文的格言

2018-06-30 20:1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于林文的格言

  ●男人歌 原来唱的都是不敢说的心情 ----林文炫《男人KTV – 胡彦斌》

  ●生命最残忍的,不是失去自由的有形禁锢,而是出于非自愿的放逐、辞乡。回不去故乡,至死罔然。 ----林文义《双桅船》

  ●人,为什么要生呢?既然终究是会死去。 ----林文月《三月曝书》

  ●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未正式的琢磨之中活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林文月《饮膳札记

  ●一个人要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广的胸襟的。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日本人常常自诩:上帝创造了自然的美,日本人却创造了庭园的美。 ----林文月《京都一年》

  ●那么,大学中文系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呢?

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传递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个角度和立场,小心翼翼地承担我们的古典文学的保护者,甚至于发扬者。人类的生活虽然要求前瞻,但是也应该回顾;何况在前瞻与回顾之间,还有必然的联属关系。虽说“文化复兴”是全民众的事情, 但在这一方面,中文系的人理当更责无旁贷。 ----林文月《三月曝书》

  ●六十年来文酒深交吊影今为后死者
八千里外山川故国伤怀同是不归人 ----林文月《三月曝书》

  ●死亡,其实未必浪漫,也并不哲学。 ----林文月《林文月精选集》

  ●又譬如说读屈原的《离骚》,在那个绚烂象征性的文字背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独立特行狷狷自守之士,看到他如何徘徊犹豫在正义与邪曲现实与理想的十字街头,孤寂而果敢地决心取舍。透过婉转缠绵的辞句,我们为那兀傲而茫茫的心智流浪感觉心酸,却又肃然起敬于不肯从流时俗的楷模典范。而当我们读《天问》时,则又惊讶于那里面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有些竟是二十世纪今日的科学仍无法解答的难题。究竟人类的智慧进步了多少呢? ----林文月《三月曝书》

  ●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正是“悠然见南山”的最好解释。由于诗人的心境超远,于采菊之际,无意望山,而适见庐山。那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一个“见”字,的确能表露无遗。这也说明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感经验往往是于无意之间遇得的。南山即是庐山,是陶渊明家乡附近的名山,应该是诗人日日所见,极为熟悉的。然而,我们可以设想,当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际,怕是无暇欣赏;而“采菊东篱下”,则为一种闲适的行为,南山的安态适于此时映入诗人的严重,遂令诗人内心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喜悦。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日本人平时很少吃兽肉,据说吃牛肉的风气是明治维新以后才开始的,有些保守的京都人至今不能习惯肉腥。不过,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改善民间的食生活,促进国民健康,已提倡面食和多食鸟兽肉,而一般年轻人也逐渐有重视肉食的倾向了。 ----林文月《京都一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最美的是遗言,最丑的是誓言. ----林文炫《还魂门》

  ●然而多年之后,我仍没有去过那个城隍庙。离开上海那一年我十一岁,我随着父母家人回到从未来过的故乡台湾。日月飞逝,我从年少而成长而渐老,上海始终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曾有过几多次可以回去的理由和机会,但我心中有一种担忧与惧怕,不敢贸然面对我童年许多珍贵的记忆所系的那个地方。韦庄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日本的一位近世诗人说:“故乡,合当于遥远处思之。”
城隍庙的“扣三丝汤”果真如我烹调出来的色香味吗?如是我闻,但我不敢去求证。 ----林文月《饮膳札记》

  ●最美的是 遗言
最丑的是 誓言
那些无法 的改变
就在放下 举起间
最假的是 眼泪
最真的看 不见
那些无法 的改变
就在放下 举起间 ----林文炫《还魂门》

  ●日本人习惯吃冷的饭,而佐以热汤,菜肴则绝大部分为鱼,所以味道十分清淡,这和喜食油腻兽肉的中国人很不相同。 ----林文月《京都一年》

  ●这样浸泡出来的卤蛋,要对半剖开,才能显现其特色。但因为蛋心未凝固(与溏心皮蛋类似),所以剖切之际宜取棉线而不宜用刀,否则蛋黄容易沾黏于刀背上,致形体损坏。用棉线剖分水晶卤蛋的方法,颇饶原始趣味。 ----林文月《饮膳札记》

  ●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在取悦于人。 ----林文月《京都一年》

  ●像白居易的文字老妪能解,那么平凡且有味道的作品,是经过努力琢磨换得的。好的散文要做到不无病呻吟,要有真思想、真感情,而且忠于自己。 ----林文月

  ●我喜欢少年人像个少年人,有梦、有理想、精力旺盛,而又充满好奇,有一些些多愁善感,甚至也不妨有些狂妄或荒唐的想法。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很多年以前,台大的后辈同事黄启方特在他的新屋宴请台先生和孔先生二位老师,邀约我们前期后期的学生辈作陪。那晚女主人美和挥汗在厨房中忙进忙出,做了许多佳肴,但因酒兴浓,一座客人竟饮食谈笑至九时半都未离席,而主人又添酒留客。美和终于有些羞赧地端出一碗红烧蹄髈来,一面忙着解释:“这一道菜本来是不想拿出来的,因为不小心烧糊了。真是不好意思。”那个蹄髈,盛放在一个蓝白瓷碗内,油亮鲜香,只是底下靠锅的部分焦糊脱皮,却另有一种焦香诱人。于是,以那软腻的蹄髈佐酒,十箸齐下,酒兴与谈兴更浓,不一会儿,竟也碗底朝天。 ----林文月《饮膳札记》

  ●有时我不免想,味觉往往也可能引发一些乡愁或深藏于心底的记忆的。 ----林文月《三月曝书》

  ●当年三月,姹紫嫣红轻易别。纵使春归,金缕华年事已非。 月圆花好,可惜愁中都过了。不道芳时,真个无花空折枝。 ----林文月《写我的书》

  ●琴,半阕弦律动情真。音辗转,尽透女儿心。
棋,黑白相交藏玄机。险中求,苦战日落西。
书,翰林文海锦章出。藏诗阁,满怀古今著。
画,抻宣神韵飘锦霞。堂前题,秀色出名家。
诗,闲赋暇吟心自痴。落笔处,轻收悠雅思。
酒,青梅合煮杯中溢。醉心扉,浓淡总相宜。
茶,蕴指轻扶紫砂斟。众家聚,香茗谢知音。

  ●人生入戏,而生命则恒如一程旅行。从诞生到死亡,每个人走自己的一段旅程,尽管在这人生的舞台上,各扮演自己的悲欢哀乐的角色,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生命的过程总是相同的。平安时代的帝王贵族们却在这虚幻的生命中,用种种地仪式典礼做点缀,其实,也不过只表现了人类的徒然而无可奈何的努力罢了。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

  ●"我们来看老树,我们走了;还会有不同的人来看它。在这里,台湾大学,永远不乏知识学术的新血。这一点是无疑的。" ----林文月《饮膳札记》

  ●寒窗待嫁痴既往难咎
翰林文墨消得容颜孱瘦
纵愿凌云志功成名就
求得一朝衣襟风光宦游 ----奇然《殿书》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关于林文的格言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